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辽政发〔2005〕16号)(最终版)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5〕16号 【发布日期】2005-06-09 【生效日期】2005-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
(辽政发〔2005〕1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我省从农业机械化大省向农业机械化强省的跨越。?
2?工作目标。到2010年,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00万千瓦,年均增长3?7%,农业机械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3?36%,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万台,千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5057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5%;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75%;建设各类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150个,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基本达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水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达到高级阶段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确保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用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培训等建设和项目。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在国家支持农业机械目录基础上确定省级支持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对农民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购买列入目录的农业机械产品的直接补贴。省以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要纳入省级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具体操作和资金拨付办法,由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印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我省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农业大户和农机大户倾斜。?
4?制定农业生产用油补贴政策。农业部门要制定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补贴办法。从2006年起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开展农业生产作业燃油补贴试点,经过1至2年的探索,在全省逐步推广。?
5?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生产作业服务的个人或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
6?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根据信贷原则,加大对支农贷款中购置农机具和农业机械春秋生产性信贷的投放比例,保证信贷资金供应,优先支持春秋季节性农业机械生产用油和农机具维修贷款。?
7?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继续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引导,集体、民营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等各种措施,引导基层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广泛吸收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优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
8?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同步调整。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在加速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引导林牧渔业、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旱作节水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机械化技术的全面发展。
9?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辽东地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机械化,辽西地区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辽北地区提倡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中部地区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精品工程,辽南地区加快发展果品机械化,其中,水田地区要坚持两年旋耕一年翻耕。各地还要加大秸秆还田、秸秆机械加工等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四、推进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
10?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重点解决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滞后问题,以及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中的“瓶颈”问题,认真组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切实搞好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园艺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嫁接、组合和协调配套,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多种经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加速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程。积极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化科研部门、农业院校和个人研究开发适应全省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并对发明者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生产者开发、采用先进技术和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鼓励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
11?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玉米精量播种、经济作物、农作物机械收获、烘干、牧草生产、畜养和水产养殖等13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以抗旱、保墒、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大以保护性耕作等旱作节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方式的改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将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依法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
13?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积极探索重点乡镇农业机械化区域管理站和县级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站建设。?
14?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将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机户和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从单纯的生产服务向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过渡,从组织松散的低层次技术服务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型转变。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不同合作形式、层次和规模的富有经济活力的经营体制,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服务租赁公司、专业协会等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构筑以民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新框架。?
15?大力开拓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重点建设农业机械销售、维修和作业三大市场,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技术服务,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大力发展经纪、咨询、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
16?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户提供政策、市场等多方面信息,引导农业机械化服务有序流动,建立良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六、建设高素质农业机械化队伍?
17?加强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要把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与阳光工程结合起来,利用高、中等院校资源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培训;发挥各级农业机械学校优势,举办各类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维护修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短训班;重点搞好农业机械大户的培训。建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作物烘干机、激光平地机等复杂农机具上岗培训制度、购机时的使用维护修理传授制度和新技术推广示范指导制度,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机械应用技术水平。?
18?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高中级农业机械化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岗位人员进修制度。?
七、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和质量保障?
19?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适时修订《辽宁省农机管理条例》,制定完善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操作规范,建立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操作和使用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农业机械更新报废标准体系。?
20?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和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法规,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装备条件。各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要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和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教育和专项治理,建立重大农业机械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牌证照管理,提高农业机械检审率;积极开展创建农业机械安全村活动。?
21?加强农业机械质量监管工作。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要继续抓好农业机械“打假”工作,整顿、规范农业机械供应和维修市场秩序,加强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经营网点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经营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加强农业机械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实行农业机械产品安全普查制度、国家补贴农业机械产品跟踪监测制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农业机械产品更新报废制度、农业机械维修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农业机械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推行农业机械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农业机械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
八、切实加强领导?
2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
23?强化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组织保障。各级农业和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省农委对全省农业机械行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负责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科研教育、试验鉴定、推广培训、安全监理、农业机械维修和农用航空等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五年六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津政发〔2005〕036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5〕036号 【发布日期】2005-05-08 【生效日期】2005-05-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津政发〔2005〕0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向,强化了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为切实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工作,依法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近年来,我市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农业机械化发展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各级政府的引导推动,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总结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从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和扶持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于促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领导,制定措施,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市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
(一)统筹规划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扶持等措施,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促进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机制。
1.建立购置农机具补贴扶持机制,制定相应的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实施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补贴扶持政策。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机化资金,应由财政和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共同制定规划方案,专款专用。
3.鼓励支持农业机械生产者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投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开发资金应当对农业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农委在科技项目计划中,对农业机械化的重点科研与推广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予以优先安排。市经委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
4.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由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根据本市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对在用的一定种类的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5.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人民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措施,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机具租赁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机专业户,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市场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农业机械销售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服务。市信息化管理部门要支持本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平台,为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构筑信息化支撑体系。
6.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农业机械生产、销售和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农机行业以产品营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市财政部门对于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农机行业要给予税收优惠;对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在通过收费公路时,按照国家规定免交车辆通行费。
7.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点。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在不同的农业区域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并鼓励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等建立农业机械示范点,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或新技术。
三、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中心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总体方向,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以跨区机收和提高作业水平为重点,突出“兴机富民”,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推广示范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力度,扶持大中型农机具、配套农机具和农机大户的发展,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不断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强化农机在科技兴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做好以下工作:
(一)因地制宜,抓好落实,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要紧紧围绕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工作职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在抓好当前各项扶持政策和做好现有实施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要加快配套政策法规规章建设,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要认真研究制定有关农机化发展的配套促进措施,不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我市的实施力度,并积极向人大和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力争在健全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配套措施上有新的举措。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情况,依法努力争取各方面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结合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推动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切实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各项扶持措施落实到位。
(二)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市特色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要鼓励和扶持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拓展服务空间。要以培育农机作业市场主体为重点,不断壮大农机作业队伍,以此带动农机经销、维修市场的发展,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并积极利用外地农机装备和技术资源,组织开展好农机跨区作业,促进我市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各级人民政府及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维护作业秩序,提供便利和服务。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机信息服务。要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努力提高农机专业户的基本素质和经营服务的能力。要与有关部门共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好作业秩序,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努力为市场主体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农机科研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价廉、适用的农业机械,用先进技术装备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引进、研制和开发适应我市农业特点和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机新产品,对农业机械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进行攻关。要对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自主开发适合本市农业特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良好国际国内市场前景的农机新产品,给予重点扶持。
农机生产企业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售后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农机质量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保护农民合法利益。要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建立新型的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推广农业机械产品,需进行试验鉴定,接受农业机械生产者或销售者的委托,对其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作出技术评价。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在我市具有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农业机械产品的检测结果,为农民选购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信息,做好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依据。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能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自走式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与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核发牌证等管理,推广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检测设备和技术,有效地防范各类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农机安全生产局面。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农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事例,广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机具安全使用、预防事故发生的常识,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机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加快发展农机化事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经营和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以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施经验。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贯彻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群众、服务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反映,要注意了解掌握法律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能解决的要及时帮助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要注意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深入贯彻实施。
为了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农机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五年五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政发〔2007〕90号)
庆元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庆
政发〔2007〕90号)
发表日期:2007年9月28日出处:县政府办
(2007年9月4日县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为全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服务,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传承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源泉。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推动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只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解放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教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培养创新创业的鲜活力量,才能使教育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谋求发展再跨越提供智力支撑,也才能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教育事业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构建浙南闽北边际区域中心的现实需要。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建成浙南闽北教育资源集聚中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随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教育事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奠基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到位;坚持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面向各类群体,面向各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5、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2009年,全县有70%以上的乡镇达到省级教育强乡(镇)标准,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能适应、服务、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0年,全县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2—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99.5%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青少年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以上;初中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3%以上;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保持在1:1,中职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教育布局更趋合理。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聚,小学向中心镇集聚,幼儿园向乡镇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总体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学校布局。到2010年,在县城办好两所高中、三所初中、四所小学和两所示范性幼儿园,其中县职业高中力争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在中心乡镇办好一所小学;在各乡镇所在地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和优化。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0年,90%以上的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并通过验收,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全县80%以上中学、中心小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达到省定一类配备标准;所有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生机比达到9:1;图书配备生均提高12册;所有中小学配备必须的卫生器材。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职高有9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省、市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培养县级骨干教师、名教师150人以上。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建立有效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6、进一步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抓好全县的教育布局、发展规划,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筹措教育经费,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负责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实施本区域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在筹措经费、改造危旧房、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寄宿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协调解决寄宿制学生交通问题、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中小学新建、扩建校舍用地的征用工作。承担发展本区域幼儿教育的职责;负责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7、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做到财政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县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要逐年提高,每年提高比例不低于1.2个百分点;县财政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按一
定比例用于教育经费支出。
8、确保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足额拨付到学校,2007年提高到小学生均 230元/年、初中生均330元/年,以后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适时调整,逐步达到中央制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热饭(蒸饭)费,所免资金按各校寄宿制学生数由县财政足额拨付。发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作用,制定公用经费使用办法,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9、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考核奖励制度,自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奖励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并根据县财力状况逐步提高。
10、完善城市教育费附加、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和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使用办法。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和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实行单列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确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基本建设、设备添置和补助公用经费需要。
11、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报省财政厅、教育厅申请省专项补助资金。县政府根据财力、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舍维修改造专项配套资金,并实行专户储存和项目管理。
12、切实落实各项专项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教育装备和新课程改革经费,确保我县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补助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教辅材料等经费;发放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副高级职称和班主任津贴;按照省政府“各地每年用于中小学师资、校长培训的经费应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的要求,多渠道安排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和校长培训质量。
四、推进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3、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实施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规划、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万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争创教育强县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调整的需要,将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
14、严格把握学校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在学校建设中,要坚持实用、适用、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既要适当超前,又要考虑现实经济承受能力。根据“万校标准化建设”标准,按照“三集聚一集中”原则,通过扩建、新建、迁建等途径,扩大县城学校办学规模,切实解决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问题,确保每一个义务教育对象都能念上书,念好书,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5、盘活教育资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被撤并学校校产通过多种形式予以盘活,盘活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乡镇、村捐赠给学校办学的土地、房产等,未办理手续的,根据使用和现状,依法由国土、建设、教育等部门和学校所在乡镇共同负责办理权证。凡是现属于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土地,由国土、建设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权属证书。
16、加强农村学校管理。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推进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和学生周末班车工程为重点,尽最大努力为农村学校学生在吃、住、行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财政部门要把相关补助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17、加大扶贫助学力度。根据省政府“四项工程”实施办法和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根据“应补尽补”原则,扩大助学面,对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残疾学生、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学生、因病、因灾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学生免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同时按不同类别予以住宿费、生活费补助,对家庭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8、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构建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扩大教育的惠及面,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9、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职工享受同等的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切实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0、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整体质量。以课改为抓手,以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全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监控机制。重视生源管理,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狠抓教学常规落实,促进校风、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切实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加强高中段质量管理,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21、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整体范畴予以统筹考虑和管理。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办幼儿园事业收入部分不纳入县财政预算外资金统筹,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师素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幼儿教育,县政府将制订《庆元县城区幼儿教育发展布局规划》,出台《庆元县幼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意见》,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22、明确办学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为本地企业培养合格劳动者为重点,及时调整职业高中的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步伐。坚持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企业要为职业高中提供有适当报酬的实习岗位,对拒不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可征收职业教育补偿金。县财政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成人教育,培养、培训大批适用人才,进一步做宽做实成人教育,扎实推进学历教育、劳动力培训、百万农民培训、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等,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切实维护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切实增强扎根教育敬业爱岗意识,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改革和完善师德考评机制,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和管理,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4、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建立校长任期制;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建立教师准入制;坚持服
务期和“进城必考”原则,改革完善教师流动制,凡评上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以及获得省级以上综合荣誉称号的,必须在县内服务5年以上;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原则,建立教师支教制度;坚持优化教师结构原则,对学历不够、年老体弱、经考核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且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由县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需要,提出方案,报县政府审定,实行转岗或退养。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争先创优,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骨干教师。
七、加强领导,依法治教,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5、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争创教育强乡镇和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基固本。县属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积极主动地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各乡镇和县属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26、严格依法治教。各乡镇和县属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意识,依法筹措和安排教育经费,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学校管理,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对乡镇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完善《庆元县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加大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力度,定期督查通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并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27、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大力宣传和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反迷信反邪教教育、“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28、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乡镇、县属各有关部门以及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共同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学校管理,落实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大对游戏机室、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力度,为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人大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9、本决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此前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本决定不符合者,以本决定为准。
30、本决定由县教育局负责解释。
二00七年九月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发展决定通知
主送: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庆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9月18日印发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5〕13号)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5〕13号 【发布日期】2005-05-09 【生效日期】2005-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05〕1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确定2005年为全省“改革年”。随着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既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对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不失时机地推进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市场体系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着力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对全省地方煤炭等大型重点骨干国有企业实行国有绝对控股;其他地方国有大型企业根据发展需要,灵活地实行国有相对控股、参股等改革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吸引境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和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研究推进省市监管企业与中央、外省国有大型优势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重点推进鞍钢、本钢联合及东北特钢等企业的整体上市工作。
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要采取多种形式,按照改制范围放开、改制形式放开、出让对象放开的原则,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关闭破产、整体出售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采取“调整政策降一块、各级政府补一块、分期支付缓一块、资本运营筹措一块、参与改制重组各方凑一块、资产变现出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努力实现“四个到位”:即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产权制度改革到位。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层收购试点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主辅分离,重点抓好本钢集团、华锦集团、葫芦岛锌厂等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组织做好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年内省监管的企业基本完成中小学、公安机构分离移交工作。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重点做好阜新海州矿、南票矿务局、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规和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责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简高效的省、市两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省管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任期经营业绩与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面向社会招聘、内部竞争上岗、人才市场选聘等形式在国内外公开选聘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紧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真正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市场、服务环境。研究制定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实施办法,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用评价、担保和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允许非公有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参与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监督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积极探索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二、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全面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竞争力,鼓励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稳步推进和规范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转变经营机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吸引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样化。要努力盘活存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支持以沈阳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组建东北振兴银行工作,争取尽快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力争年内完成剩余62家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工作。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组建省联社,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实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合作银行、县乡信用社统一法人和两级法人试点工作;采取发行专项票据和发放专项借款的方式,置换不良资产,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问题。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鼓励社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在农村广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农业保险机制。
推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积极为企业搭建境内外上市推介平台,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提高全省上市公司的质量,推进以市场为主导的上市公司重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点做好沈阳、大连地区金融业对外开放工作,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来辽设立分支机构。
继续深化保险业改革。完善省内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开展服务“三农”业务创新。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继续完善保险机构网络布局。规范保险市场秩序,防范保险风险。
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积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驻辽金融机构的监管,全面加强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有效的应对风险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上市公司运营风险。加大对全省范围内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高风险证券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全面化解历史遗留企业债券个人债务兑付风险。进一步落实省内商业银行的独立审贷工作。?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深化地方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财权,进一步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调动各级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继续执行省政府确定的对40个县省级税收增量返还政策,对困难县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并在单一账户体系、收支脱钩、非税管理等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要本着保重点、促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和离退休费发放。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政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确保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行提高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改革。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含房屋、建筑物)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工业企业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在现行规定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对于部分企业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给予豁免。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及配套改革措施。?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
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按照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要求,进一步减少、改进和规范投资审批程序。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制定《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辽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和核准程序。对于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非重大、非限制类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
实行外商投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制定《辽宁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辽宁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领域的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加快制定《辽宁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资的决策规范和程序,抓紧制定和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定期、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及省内各行业、各地区的投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国家7部委的意见,积极做好我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建设全省流通领域信息系统及市场监测与调控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业。实现市场开发、交易方式和流通组织的机制创新。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我省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利用引导性资金,重点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建设。培育大型跨地区的流通企业集团,推进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农村连锁店建设。
大力推进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面整合我省现有的产权交易资源,以沈阳为中心,建立以规范转让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为一体的,覆盖东北、内蒙古及环渤海地区的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要全部进入市场挂牌交易。同时,要搞好产权交易市场的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积极探索将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逐步纳入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统一交易的办法。应用市场化的办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联通全省的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要相对独立,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市场化管理。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从2005年起,全省每年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现有风险基金总量的50%。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消化历史包袱,转换经营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地方分级储备制度,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调控灵活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和开放,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土地、技术、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稳步发展全省商品期货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结构。?
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知识产权等行业和领域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并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辽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信用意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推进部分市和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要求,提高应对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行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权益。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外贸经营者登记备案制。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向大的跨国公司转变,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推进企业跨国经营。?
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把土地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具体地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使农民真正享有长期承包、使用、收益和流转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定岗分流工作,积极稳妥安置分流人员,确保改革的成功和社会稳定。减少财政支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资源、集约用地、规模经营、征用有偿、占补平衡、持续发展的土地经营制度。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听证制度和土地征用争议司法仲裁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建工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交通、电力、水利、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落实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服务活动,兴办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销协会,明确法人地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公益性与经营性相分离,有利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扩大跨行政区域建站试点。抓紧制定加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鼓励非公有制经营者以购买、参股、租赁、合作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森林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参与国有林业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和林业经济布局调整。在总结新宾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范围。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出台《辽宁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水价形成机制。将水价改革与供水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推进企业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合理补偿供水单位的成本费用,强化水价对用水单位的成本约束,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进农垦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的股份制、公司化改造。实行政企分开、强化主业、剥离辅业,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民营企业参资入股,造就一批经营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农工贸产业化集团。尽快出台《辽宁省关于深化国有农场改革的若干意见》。
七、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体育事业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制定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形成科技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已转制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启动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积极探索科技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研投入主体多元化,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机制和氛围,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科研成果到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用市场化的办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带头人的作用。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整合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培养各类人才。全力保障9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全心全意办好“民心工程”。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和巩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收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面向困难学生的补助机制和工作体系。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加大各级各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省、市、县、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就业。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多领域、全方位、高层次发展。吸引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及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省,大力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组建优质资源联合的教育集团。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卫生监管,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卫生工作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形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力争达到覆盖城区人口80%的目标。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市可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2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00个偏远乡镇卫生院。继续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企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发展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整合全省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产由国有单一经营向多元化产权制度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水平。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抓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管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完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频率制、频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影视剧和节目制作经营公司。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投资广播电视产业。组织实施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改革。?
体育事业,要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对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和企业化管理。对非奥运会的运动项目管理部门,实行向协会化过渡。?
八、积极推进社会公用事业领域改革,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以统筹城镇公用事业发展,确保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本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的公用事业体系。?
打破垄断,放开城镇市政公用事业产权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运用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现有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转让和优化重组,提高公用事业存量资产的运行效率。
放开城镇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对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行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政府将一定期限和范围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权,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授予具有相应资格和经营优势的各类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市政公用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开展区域性、城镇一体化的经营服务。
全面放开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市场和房屋建设中的供水、供气和供热等工程建设市场,放开城镇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市场,变垄断经营为社会化经营。
城镇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和市政公用企业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契约关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公用、市政设计、施工、园林绿化等企业的资质监管。?
九、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关于辽宁省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推进全省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运转协调,服务高效,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按事业单位的功能属性,对行政委托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分别提出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对现有机构进行优化重组,整合省直培训机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年重点做好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
按照政事职责分开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政策法规完备、政府依法管理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全力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现用人机制的转换。初步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健全与岗位管理相适应的分配办法。逐步完善与人员聘用制相配套的各项政策体系。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开招聘、解聘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的社会化。?
十、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今年全省14个市企业平均缴费比例降到21%,全部实现市级统筹。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城市低保标准,城市低保要坚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就学资助、住房援助和应急救助等各项配套制度,确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部门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责任制及监督检查机制,促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努力实现“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年内全省各市全部组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认真履行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构建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针对政府机构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部门的职责,理顺政府部门职能,解决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加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与监控,完善预警机制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核减行政审批项目,加强软环境建设。对现阶段保留的审批项目进一步清理。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方式,推广并联审批,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健全审批公示制度,提高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咨询论证制度和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审批信息反馈机制。要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务公开工作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自觉行动。
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和谐辽宁建设,加快立法进程,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层级监督,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审计权。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都要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五年五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定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86]117号 【发布日期】1986-11-01 【生效日期】198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定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 辽政发〔1986〕117号文发布)
对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主义的福利事业。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把残疾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劳动者,是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在整顿、恢复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发展速度缓慢,入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九八五年全省聋童、盲童入学率仅分别为百分之二十点四和百分之十四点八,弱智儿童教育城区试点尚未铺开,还有一市和二十五个县(市)没有开展特殊教育。现有的多数学校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缺乏专业训练;领导机构不健全,视导、教研无人抓。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发展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七五”期间要基本普及特殊初等教育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在抓好普通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特殊教育,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普及教育的规划。“七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积极发展城乡盲、聋哑教育,使入学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城镇百分之九十左右,农村百分之六十以上),基本满足盲、聋哑儿童入学要求;在城镇和弱智儿童集中的乡(镇)积极试办和发展弱智儿童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举办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市要设立盲校或附设盲班,市和绝大多数县(市)还要根据需要扩建或新建聋哑学校。弱智儿童教育要先在城市试办,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可单独建校,也可在普通小学附设弱智班。市、县(区)都要根据上述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七五”期间发展特殊教育的规划。
二、二、建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还要具有热爱残疾儿童、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思想品质,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五年内,要轮训现有的在职教师,培养补充一批新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特殊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在营口市建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负责全省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轮训。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还要通过举办短训班、业务讲座和开展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尽快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今后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不合格的不准派到特殊教育学校任职任教。
特殊教育的教师,是特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弱智教育学校(班)的教职员应同盲、聋哑学校一样,享受特教补助费,班主任还应发给班主任津贴。
三、三、多方增加投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适应今后五年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要求,各市、县在努力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同时,还要新建或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学校,都要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要有必要的文体设备、教具仪器和图书资料,还要有运动、职业培训、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有较好的食宿条件。学校的校园规划,教室、活动室和生活用房的设计,辅助设备的配置,都要充分考虑各类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
发展和办好特殊教育所需经费,主要由办学的市或县(区)负担,在教育事业费中列专项预算,省、市在基建和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可适当给予专项补助。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标准,要按省对地方财政包干的标准(每生每年五百元)执行。各市、县(区)教学仪器部门,要把特殊教育学校所需的教学仪器纳入供应计划。举办特殊教育,除国家投资外,还可以发动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四、四、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办好特殊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探索并自觉遵循特殊教育的规律。特殊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班额、编制等,不能按普通学校的模式来办。初等特殊教育的学制,一般为八年或六年,对少数超龄生也可适当缩短。学生入学年龄为八到十周岁。每班学额为十二人,最多不超过十八人。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要根据实际需要,参照原教育部一九五七年四月的规定可适当放宽。
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特殊儿童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各类特殊儿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搞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其内容可根据当地生产发展的需要、毕业后的就业安排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五、五、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抓好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从入学在校学习、劳动、生活到毕业后的就业安置,涉及许多部门,各个方面。办好特殊教育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各级教育部门要负责制订发展规划、培养和轮训师资、改善办学条件,抓好视导、教研和科研工作。面向全市招生的盲、聋哑学校,应由市级教育部门领导。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初教处(科)设特殊教育视导员。省教育学院要设立特殊教育教研室,市教研部门要设特殊教育教研员,县(区)要有人兼管特殊教育。每个市都要选择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师训和教研的中心。省、市教育科研部门和特教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发展和办好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作为解决残疾人扫盲、“双补”的治本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要积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场所,或资助学校建立实习工厂、按摩诊所等生产劳动基地。对社会困难户的残疾儿童应根据社会救济的原则,酌情帮助他们入学。劳动、民政部门要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多种渠道安排毕业生就业。
为了切实保障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强特殊教育的立法工作,以保证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