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

时间:2019-05-14 03: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

第一篇: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

社会帮教矫正网络工作运行办法

(一)调查评估

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和接到暂予监外执行申请后,对被告人或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有可能作出非监禁判决和决定时,委托被告或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社区矫正机关(主要由司法所牵头)对被告人或拟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悔罪表现及健康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提出是否对被告人和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的意见和建议,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调查评估报告。

人民法院对于社区矫正机关提供的调查评估报告,经过审查可以作为对被告人或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是否适用非监禁刑及适用何种非监禁刑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全员接收

1、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罪犯居住地在本县的,在送达执行通知书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员到场,对被告人宣告接受社区矫正,并当场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被告人或罪犯系未成年人的,由其监护人出具保证)。同时移交罪犯《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和《送达回执》等法律文书材料。

2、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罪犯居住在外省的,在判决生效后或决定做出之日起5日内,应将罪犯《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送达回执》等法律文书材料直接或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到罪犯固定居住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看守所对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所前,应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在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或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至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居住地在本省的于10日内,居住地不在本省的于20日内到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在接到法律文书或罪犯登记时,立即通知其所在地司法所现场办理社区矫正衔接。

4、县公安局或公安派出所收到外地法院及监狱寄来的社区矫正对象有关法律文书后,应在5日内通知司法所办理法律文书交接手续,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共同查实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后现场进行交接。公安派出所在为迁居的社区服刑罪犯和假释或刑满释放后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办理户籍登记时,应审查其是否已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对未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取得社区矫正宣告书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在督促其履行了报到手续后办理户籍登记。

5、监狱对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刑满释放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监之前,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在其出监之日起5日内由监狱干警将其押送至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检察院监所科进行现场移交,同时将相关法律文书也一并移交。

6、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牵头,每月和县公安局人口管理大队、县检察院监所管理科将本月接受罪犯名单进行比对,做到数字一致。

(三)分类管控

1、县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公安机关的决定后,在5日内将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移送至实际执行地的乡镇司法所,并指导、帮助乡镇司法所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个案。

2、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应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手续并进行谈话,告知其权利义务,宣布社区矫正执行中的学习、教育、管理、劳动、奖惩等各项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义务须知》。

3、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应以社区矫正对象相关的法律文书和登记表为基础,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个人档案,4、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和社会关系等综合情况,找准症结,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矫正方案。

(四)有效施教

1、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管能力的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人责任书》,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居(村)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人责任书》。

2、司法所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项目由司法所按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情况进行登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依据。公益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公益劳动的日期、公益劳动的项目、工时、劳动表现等,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

3、司法所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政策形势、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劳动技能、行为要求等,可以采取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等形式。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情况进行登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依据。学习教育登记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学习教育的日期、学习教育的内容、学时、学习表现等,矫正对象每月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

4、司法所结合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心理状态、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5、司法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监督管理规定,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

6、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司法所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走访。

7、矫正对象的外出请假严格按照《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矫正对象须首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必须写明:去向何处、何单位就业、就业期限;联系方法及电话号码;保证人或监管人的保证书及监管保证书,申请书应由社区或村委会签署意见。司法所应填写请假审批登记表,报公安派出所,由公安派出所经过与外出的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并取得意见后,作出请假批准,同事签署审批意见并将审批意见及审批表返回司法所。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非因治疗、护理的特殊需要,不得请假。

矫正对象在请假到期的次日到司法所销假。

8、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时须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履行相关手续。

9、保外就医罪犯应当在指定医院就医,如需转院或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须经县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批准,同时履行相关手续。

10、罪犯未在规定的期限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的或者私自脱离监管、去向不明,司法所应及时通报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同时上报县司法局,由县司法局通报县公安局、县检察院。罪犯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地的,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上网追逃。

11、罪犯拒不接受社区矫正的或者严重违反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罪犯居住地派出所应配合司法所做好教育转化和依法惩戒工作。罪犯在执行期、考验期内,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2、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认为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地,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或者采取自伤、自残、欺骗、贿赂等手段骗取、拖延暂予监外执行的,或者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医疗、诊断病历资料的。居住地司法所会同派出所收集资料,并及时提交书面建议,报县司法局,县司法局在综合情况核定后报县公安局,公安局经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后,报批准、决定机关。批准、决定机关应当根据公安和司法机关的建议,认为需要收件执行的,应当及时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并将收监执行决定书分别送达居住地的公安、司法部门和负责收监执行的监狱。

13、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应及时组织材料,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报县司法局,县司法局在综合情况核定后报公安机关,县公安局经县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后,报批准、决定机关。由原判人民法院决定;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已书面告知罪犯应当按时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罪犯在未规定的时间内报到,脱离监管3个月以上的;

未经居住地执行机关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乡)或者迁居,脱离监管3个月以上的;

未按居住地司法所的规定报告自己活动情况或者不遵守关于会访等规定,经过3次教育仍然拒不改正的; 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缓刑、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14、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后,或者批准、决定机关作出收件执行的决定的,居住地的司法所应配合公安机关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被撤销缓刑、假释并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协同派出所将有关情况通知监狱、看守所和作出撤销缓刑、假释决定的人民法院,居住地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

15、司法所应按照《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建立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制度,根据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结果填入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台账,并存档。

16、县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评议会,并请县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局同志参加,乡镇司法所每月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一次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情况及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议,作为分级管理的依据。

17、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原判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的鉴定和监狱或公安机关的建议,视情节决定是否给予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处理。

18、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较好的,可以根据有关考核规定给予表扬,经鉴定,提请减刑。

19、矫正对象在执行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被发现有遗漏罪的,由犯罪地有侦查权的检察或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五)解除矫正

1、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一个月内,指导矫正对象进行自我总结,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2、社区矫正对象期满,由司法所填写《期满宣告书》,报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后,会同居住地公安机关在期限届满当月以一定形式向其本人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3、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死亡的,由县司法局及时通报,县检察院、公安机关、原判人民法院或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自死亡之日起自动解除社区矫正。

4、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终止监外执行而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自收监或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六)全程监督

检察机关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所涉及的非监禁刑罚决定进行监督,确保正确适用;对“五种罪犯”的移交接收进行监督,防止漏管;对监管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防止脱管;对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维护矫正对象合法权益。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还全程接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舆论、社区群众的监督。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初探(精)

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初探

作者:翟宁 发布时间: 2005-11-04 16:49:31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于 2004年 5月 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展后,区矫正办经 过半年多的不断探索、总结, 此项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得到了社 会各界的初步认可。但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执法环节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 映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工作中, 如不及时加以解决, 并针对现行工作模 式进行调整即建立专职矫正队伍,将阻碍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文将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各个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建立矫正专职工作 队伍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 以此说明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是推 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一、接收工作的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目前海淀区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 231人, 其中五月一日前 116人, 五月一日 后 115人, 五月一日前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工作已顺利完成, 随着社区服刑人员 人数的增加, 接收环节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的暴露出来。迫切地需要对整体工作 模式进行调整。

按照现行的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应到其固 定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 由司法所进行登记、接收。部分服刑人员利用制度 上的漏洞,规避矫正,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剥权的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查找问题。

1、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故意隐瞒、虚报出监后的固定居住地,或因时间 变迁其原住址已不存在(海淀区拆迁地点较多 而其自身又不了解这一情况, 其 出监后区矫正办无法掌握其活动情况。

2、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提供的固定居住地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出监后故 意不在其提供的固定居住地地址居住, 拒不向司法所透露自己实际居住地点, 其 家人也不清楚或拒绝透露其住处,最后下落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社区服刑人员尚未落户, 不归属任何派出所管理, 因此 无法确定由哪个派出所负责查找, 无法查明其下落, 因此急需建立专职队伍负责 对下落不明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查找。

(二人户分离问题。

人户分离包括本区内的人户分离和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两种情况。根据相关文 件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应以其固定居住地为准, 确定管辖组织。对固定居住地这一 概念目前没有准确的定义。某些社区服刑人员无固定居住地、无住处, 有的暂住 在亲戚、朋友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确定管辖时比较困难,通常是由区矫正 办指定由其暂时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管辖。以固定居住地确定管辖的弊端在社区 服刑人员跨区县的人户分离情况下,显得更为突出。

跨区县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无固定居住地(短期租房、暂住等原 因 居住地区县矫正办拒绝接收, 而户籍所在地区县矫正办无法实行管理, 导致 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同时社区服刑人员在区县之间的流动, 转入地和转出地的矫 正组织之间对此进行了备案登记, 但在两地的派出所之间并没有进行沟通、联系, 在目前公安机关仍然是执法主体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利于矫正工作的保障。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的增强将呈上升趋势, 以 固定居住地作为管辖的划分, 势必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我们认为应 当实行“大属地管辖原则”, 即在区县之间确定管辖范围, 各区县成立专门矫正 机构, 组建专门矫正队伍, 通过立法成为执法主体, 对本区县范围内的社区服刑

人员进行统一“跟踪式”管理, 各街道、乡(镇 进行辅助管理, 打破“小属地” 管理原则, 取消以“固定居住地”划分管辖的管理方式, 做到社区服刑人员在某 地居住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区县矫正机构对其进行接收、管理。

二、管理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一 确保矫正工作的连续性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 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社区服刑人员由于就业、就学等原因, 在本区县内从原来 的固定居住地迁出,这种流动,有时是短期的,有的是较长一段时期,面对这种 情况, 原居住地的司法所无法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直接监督和管理, 发生与迁 入地司法所档案材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转交, 而迁入地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 情况要重新认识、了解, 社区服刑人员对陌生的环境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种情况导致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特别是在针对 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个案的过程中,前后两个司法所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表 现, 很难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始终贯穿如一的矫正方案, 由于社区服刑人员对矫 正环境的适应(包括紧张情绪的适应、对社区生活环境的适应及对管理人员管理 方式的适应 需要一定的时间, 社区服刑人员与管理者双方重新建立互相信任的 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 称(主要是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较为缺乏 , 从总体上不利于对社区服 刑人员个案矫正的实施。

为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不影响到对其实施的个案矫正, 个案矫正工作应 该由区县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负责, 从而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本区(县 内 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时,实施个案矫正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固定的,因此区(县 建立专门的矫正机构及专职的矫正工作队伍, 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个案矫正的连续

性, 避免出现司法所由于地域管辖的限制, 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在管理移交过程中, 矫正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二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就司法 所工作人员的力量来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多数情况下仍处于被动状 态, 负责监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处理其他事务, 即便是确定 了由专人负责校正工作,从目前的工作量看,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主动去监督、考察罪犯的表现, 而是等待犯罪分子自己主动来汇报活动情况。如果罪犯不主动 来回报活动和表现情况, 工作人员就无法掌握其情况。无法真正对犯罪分子起到 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后, 就能够实现对社 区服刑人员的活动和表现情况进行主动考察和监督, 主动收集、了解社区服刑人 员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效的监督。

(三 预防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专职矫正队伍。目前在对社区服刑 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由于司法所不具有执法权, 司法所对于那些拒不服从管 理,甚至公然对抗矫正工作的犯罪分子,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是说服教育的方式, 根据司法部颁发的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 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 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 及时 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由于缺乏强制措施, 遇到突发事件, 还要向公安机关 “搬救兵”, 无法在第一时间对现场形势进行控制,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违法、犯 罪行为予以制止, 不仅在法律上缺乏依据, 在执行上也缺乏力度, 无法做到对社 区服刑人员重新危害社会的有效预防。因此通过立法确立执法主体的地位, 获得 执法权, 建立一支专职工作队伍, 才能有效地预防、及时制止社区服刑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海淀区在编的司法助理 员共 82人, 抽调的监狱干警共 21人, 接收社区服刑人员 231人, 社区服刑人员 及矫正工作力量在各街道、乡(镇的分布,很不均衡,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在 10-20人的共有 9个, 由 42人管理着 127名社区服刑人员;5-10人的 11个, 40人管理着 78名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在 5人以下的共有 9个, 21人管理 着 26名社区服刑人员。三种情况下,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上的比 例大致分别为 1:3, 1:2, 1:1。

由此可见, 在目前属地管辖的工作模式下, 管理者的工作量及所承受的压力 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别, 由于以街道、乡(镇 的管辖区域对管理队伍进行划分, 人为地造成各街道、乡(镇之间形成一个个的“闭合式”管理单位,彼此之间 缺乏信息的沟通和交换, 造成部分管理单位已经超负荷工作, 而一部分管理单位 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发。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以街道、乡(镇的管辖区域对管理队伍进 行划分的模式, 在全区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 对全区的矫正工作实 行“集约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矫正工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海淀区在教育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具有高密度的教育资源。作为 国家重点建设的文化教育科研基地, 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 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但社会资源的分布整体不均衡, 多数集中于海淀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在整 合社会资源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的进程中, 部分东部、中部地区的街道、乡(镇 整合辖区内及周边的社会资源开展工作比较便利, 如学院路、紫竹院等街

道分别与辖区内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而处于西南和西北部的街道、乡(镇)由于周边社会资源的匮乏,无法借助海淀的科技、文化优势开展矫正工作,同时 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因此通过建立专业矫正机构及专职矫正队伍,由专门 矫正机构对全区的社会资源进行“集约化”的整合,才能合理分配好全区的社会 资源,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从而将矫正工作社会化进程引向深入。

(五)建立职责明确、科学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在 矫正工作中,司法所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部门,除此项工作外还承担着 其余 8 项工作职能,对于矫正工作无法全力投入,矫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组建专门矫正机构、组建专职工作队伍,建立一支人员稳定、职责 明确的专业工作队伍,全力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各街道、乡(镇)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由于受地域、工作模 式等原因的限制,彼此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了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各司 法所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再加上各个司法所建设程度不一,社区服刑人 员数量和矫正难度不一,难以建立对司法所矫正工作统一的量化评估考核标准。不利于全区整体矫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建 立专职工作队伍,实行“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消除街道、乡(镇)之间因地域 限制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全区整体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深入开 展。

三、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

估需要建立专职矫正工作队伍。开展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而社会效果是评 价社区矫正工作的唯一标准。而社会效果取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即对社 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能否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因此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 效果的测评体系,对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地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在矫正期间的预防、控制以及 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管理人员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的跟踪、掌 握。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管理人员通过基层组织的配合,能 够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如何在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 正后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掌握,从而有效地控制 和预防其解除矫正后重新违法、犯罪。从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文件来看,对此尚 无规定。随着矫正工作的开展,解除矫正的社会服刑人员总量会逐渐增加,从而 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流动性很强的群体对社会治安存在着一定潜在的风 险,现有的以属地原则进行管辖的基层司法所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在工作运行 模式上,都无法实现对这一群体有效的跟踪、调查即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专门机构、组建专职队伍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有效的跟踪、调查,对矫正效果得出科学的评价,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 效果。

四、对建立专职矫正工作队伍的展望 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建立专门矫正机构、组建专职矫正工作队伍,通 过立法,赋予其执法主体的地位。

(一)要做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主要由区 专门矫正机构的矫正工作人员负责,司法所仅就社区服刑人员在本辖区内的活动 情况向区矫正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汇报,司法所不再承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 教育矫正工作。明确责任到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对矫正工作的科学的量化考核标

准。专职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指导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进行矫正工作的意识和能 力,注重指导、协调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执法保障力度。区矫正机构成立专门监督部门,接受人民群众及社区服刑人员对矫正工作中工作人

员违法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并 对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议,确保矫正工作质量的不 断提高。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对托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查找,并由相应部门负责 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以及对不服从管理,拒不接受矫正的社区服刑人 员采取强制措施。并由专门部门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控制措施的探索工 作,加大执法保障力度。

(三)加强调研。区矫正机构成立专门部门就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调研,及时 发现矫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矫正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全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三篇:学习社区矫正办法情况

新源县塔勒德镇司法所组织学习

《社区矫正设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确保塔勒德镇社区

矫正工作有序开展,塔勒德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社区矫正相关工作人员30余人集中学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3月3日,在塔勒德镇二楼会议室,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朱敬文在学习前首先强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在现有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办法,为塔勒德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献计献策。

塔勒德镇司法所所长阿布力米提组织社区矫正相关工

作人员学习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领悟,吃透精神,进一步规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程序和完善相关制度,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成效。

目前我镇社区矫正人员共11人,解除6人,现有5人,其中盗窃罪8人,交通肇事罪2人,非法所得罪1人,原判决14年有期徒刑1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4人。在县司法局的指导下,我镇将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要求,坚持“依法,规范,有序”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注重积

累和总结经验,力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实效。

塔勒德镇司法所

二O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附表:

1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

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

(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

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

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乙方%。作为确定盈余分

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

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

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

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

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月日年日乙方:月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初探(写写帮推荐)

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初探

作者: 翟宁发布时间: 2005-11-04 16:49:

31------------------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于2004年5月1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展后,区矫正办经过半年多的不断探索、总结,此项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初步认可。但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执法环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工作中,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并针对现行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即建立专职矫正队伍,将阻碍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文将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各个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矫正专职工作队伍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以此说明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是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

一、接收工作的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目前海淀区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31人,其中五月一日前116人,五月一日后115人,五月一日前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工作已顺利完成,随着社区服刑人员人数的增加,接收环节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的暴露出来。迫切地需要对整体工作模式进行调整。

按照现行的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应到其固定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由司法所进行登记、接收。部分服刑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规避矫正,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剥权的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查找问题。

1、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故意隐瞒、虚报出监后的固定居住地,或因时间变迁其原住址已不存在(海淀区拆迁地点较多)而其自身又不了解这一情况,其出监后区矫正办无法掌握其活动情况。

2、社区服刑人员在出监前提供的固定居住地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出监后故意不在其提供的固定居住地地址居住,拒不向司法所透露自己实际居住地点,其家人也不清楚或拒绝透露其住处,最后下落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区服刑人员尚未落户,不归属任何派出所管理,因此无法确定由哪个派出所负责查找,无法查明其下落,因此急需建立专职队伍负责对下落不明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查找。

(二)人户分离问题。

人户分离包括本区内的人户分离和跨区县的人户分离两种情况。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应以其固定居住地为准,确定管辖组织。对固定居住地这一概念目前没有准确的定义。某些社区服刑人员无固定居住地、无住处,有的暂住在亲戚、朋友家,具有很强的流动

性,在确定管辖时比较困难,通常是由区矫正办指定由其暂时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管辖。以固定居住地确定管辖的弊端在社区服刑人员跨区县的人户分离情况下,显得更为突出。

跨区县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无固定居住地(短期租房、暂住等原因)居住地区县矫正办拒绝接收,而户籍所在地区县矫正办无法实行管理,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同时社区服刑人员在区县之间的流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矫正组织之间对此进行了备案登记,但在两地的派出所之间并没有进行沟通、联系,在目前公安机关仍然是执法主体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利于矫正工作的保障。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的增强将呈上升趋势,以固定居住地作为管辖的划分,势必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我们认为应当实行“大属地管辖原则”,即在区县之间确定管辖范围,各区县成立专门矫正机构,组建专门矫正队伍,通过立法成为执法主体,对本区县范围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统一“跟踪式”管理,各街道、乡(镇)进行辅助管理,打破“小属地”管理原则,取消以“固定居住地”划分管辖的管理方式,做到社区服刑人员在某地居住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区县矫正机构对其进行接收、管理。

二、管理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一)确保矫正工作的连续性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社区服刑人员由于就业、就学等原因,在本区县内从原来的固定居住地迁出,这种流动,有时是短期的,有的是较长一段时期,面对这种情况,原居住地的司法所无法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发生与迁入地司法所档案材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转交,而迁入地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要重新认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对陌生的环境也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种情况导致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缺乏连续性,特别是在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个案的过程中,前后两个司法所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很难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始终贯穿如一的矫正方案,由于社区服刑人员对矫正环境的适应(包括紧张情绪的适应、对社区生活环境的适应及对管理人员管理方式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社区服刑人员与管理者双方重新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较为缺乏),从总体上不利于对社区服刑人员个案矫正的实施。

为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不影响到对其实施的个案矫正,个案矫正工作应该由区县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负责,从而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在本区(县)内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时,实施个案矫正的工作人员始终是固定的,因此区(县)建立专门的矫正机构及专职的矫正工作队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个案矫正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司法所由于地域管辖的限制,导致社区服刑人员在管理移交过程中,矫正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二)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就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力量来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多数情况下仍处于被动状态,负责监督管理的司法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处理其他事务,即便是确定了由专人负责校正工作,从目前的工作量看,工作人员也没有时间主动去监督、考察罪犯的表现,而是等待犯罪分子自己主动来汇报活动情况。如果罪犯不主动来回报活动和表现情况,工作人员就无法掌握其情况。无法真正对犯罪分子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因此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后,就能够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和表现情况进行主动考察和监督,主动收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效的监督。

(三)预防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专职矫正队伍。目前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司法所不具有执法权,司法所对于那些拒不服从管理,甚至公然对抗矫正工作的犯罪分子,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是说服教育的方式,根据司法部颁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由于缺乏强制措施,遇到突发事件,还要向公安机关“搬救兵”,无法在第一时间对现场形势进行控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制止,不仅在法律上缺乏依据,在执行上也缺乏力度,无法做到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危害社会的有效预防。因此通过立法确立执法主体的地位,获得执法权,建立一支专职工作队伍,才能有效地预防、及时制止社区服刑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海淀区在编的司法助理员共82人,抽调的监狱干警共21人,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31人,社区服刑人员及矫正工作力量在各街道、乡(镇)的分布,很不均衡,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在10-20人的共有9个,由42人管理着127名社区服刑人员;5-10人的11个,40人管理着78名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在5人以下的共有9个,21人管理着26名社区服刑人员。三种情况下,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上的比例大致分别为1:3,1:2,1:1。

由此可见,在目前属地管辖的工作模式下,管理者的工作量及所承受的压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别,由于以街道、乡(镇)的管辖区域对管理队伍进行划分,人为地造成各街道、乡(镇)之间形成一个个的“闭合式”管理单位,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交换,造成部分管理单位已经超负荷工作,而一部分管理单位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发。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以街道、乡(镇)的管辖区域对管理队伍进行划分的模式,在全区建立专门矫正机构和专职工作队伍,对全区的矫正工作实行“集约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矫正工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

海淀区在教育和文化上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具有高密度的教育资源。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文化教育科研基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

但社会资源的分布整体不均衡,多数集中于海淀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的进程中,部分东部、中部地区的街道、乡(镇)整合辖区内及周边的社会资源开展工作比较便利,如学院路、紫竹院等街道分别与辖区内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而处于西南和西北部的街道、乡(镇)由于周边社会资源的匮乏,无法借助海淀的科技、文化优势开展矫正工作,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因此通过建立专业矫正机构及专职矫正队伍,由专门矫正机构对全区的社会资源进行“集约化”的整合,才能合理分配好全区的社会资源,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从而将矫正工作社会化进程引向深入。

(五)建立职责明确、科学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建立专职工作队伍。目前在矫正工作中,司法所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部门,除此项工作外还承担着其余8项工作职能,对于矫正工作无法全力投入,矫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组建专门矫正机构、组建专职工作队伍,建立一支人员稳定、职责明确的专业工作队伍,全力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在实际工作中,各街道、乡(镇)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由于受地域、工作模式等原因的限制,彼此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了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各司法所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再加上各个司法所建设程度不一,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和矫正难度不一,难以建立对司法所矫正工作统一的量化评估考核标准。不利于全区整体矫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建立专职工作队伍,实行“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消除街道、乡(镇)之间因地域限制造成的消极影响,才能统筹兼顾,推进全区整体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深入开展。

三、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需要建立专职矫正工作队伍。

开展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而社会效果是评价社区矫正工作的唯一标准。而社会效果取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即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能否得到有效的预防、控制。因此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的测评体系,对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地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在矫正期间的预防、控制以及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管理人员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的跟踪、掌握。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的重新犯罪,管理人员通过基层组织的配合,能够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如何在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对其生活、工作、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掌握,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其解除矫正后重新违法、犯罪。

从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文件来看,对此尚无规定。随着矫正工作的开展,解除矫正的社会服刑人员总量会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流动性很强的群体对社会治安存在着一定潜在的风险,现有的以属地原则进行管辖的基层司法所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在工作运行模式上,都无法实现对这一群体有效的跟踪、调查即对矫正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估。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专门机构、组建专职队伍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有效的跟踪、调查,对矫正效果得出科学的评价,以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四、对建立专职矫正工作队伍的展望

在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建立专门矫正机构、组建专职矫正工作队伍,通过立法,赋予其执法主体的地位。

(一)要做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工作主要由区专门矫正机构的矫正工作人员负责,司法所仅就社区服刑人员在本辖区内的活动情况向区矫正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汇报,司法所不再承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矫正工作。明确责任到专职工

作人员,建立对矫正工作的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专职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指导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进行矫正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注重指导、协调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执法保障力度。区矫正机构成立专门监督部门,接受人民群众及社区服刑人员对矫正工作中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并对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议,确保矫正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对托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查找,并由相应部门负责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以及对不服从管理,拒不接受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并由专门部门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控制措施的探索工作,加大执法保障力度。

(三)加强调研。区矫正机构成立专门部门就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调研,及时发现矫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及时总结矫正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全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

宁化县自2011年9月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符合要求、条件成熟的社区服刑人员168名,其中解矫25名,在矫143名,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严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根据省司法厅要求,今年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宁化县司法局认真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下发了《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创新工作举措,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一是规范化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不断探索总结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严格按照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了《宁化县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对社区矫正衔接、矫正执行、矫正解除等重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二是规范运用好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手段。2012年,积极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工作。各司法所均安装并使用上政务外网,并及时运行好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两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与县电信部门联系,做好对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实时管理的准备工作。

三是规范审前评估调查工作。县矫正办在接到法院、监狱的委托调查函后,及时下发居住地司法所,并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深入相关社区、单位、家庭、学校、派出所等进行调查工作,规定时间内形成调查结论后报县矫正办审核,由局分管领导签批,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确保审前调查工作规范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受各地人民法院和监狱的审前调查委托函16人次,调查16人次,有力的推进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是规范奖惩制度。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发后,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各司法所学习,并积极运用于日常监管过程中。司法所在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矫正要求时,立即严厉批评社区服刑人员并要求其不再违反矫正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所上报县矫正办给予处分。目前,已对2例违反日常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警告处分。通过规范奖惩制度,让社区服刑人员明白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利于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五是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矫正队伍。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积极结合今年省厅“规范化管理年”建设的要求以及市局文件,多次组织司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6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司法所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并与有关部门相协调,努力做好我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工作。

大排查、走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各项工作措施,丰富教育矫正形式,拓展安置帮教渠道,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金凤

区司法局从5月4日至5月31日,在辖区范围内对在册的1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22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次“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

为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金凤区司法局于5月4日召开各司法所全体人员、社区矫正警察会议,专题部署安排此项工作,制定下发《金凤区司法局关于结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迅速开展排查走访活动。各司法所要组织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走访,确保不漏一人;要对重点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走访记录,并落实好帮教措施;对排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重点问题要及时上报。二是讲究方法,真正取得开展活动的主动权。各司法所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注意工作态度,避免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误解和抵触,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矛盾纠纷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开展此项活动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线,摸准社区、村(居)、工厂、企业影响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监管帮教工作中的漏洞,并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业务,主动作为,强化职能,整合资源,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制宣传,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

定积极发挥作用。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排查走访活动,确保此项活动有效开展。

目前,排查、走访、帮教活动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行之有效的各项工作,为确保辖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载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中央批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法律内容)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 3284 发表日期: 2008-5-24 16:53: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我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根据《......

    社区矫正工作心得体会

    多一份关怀,多一度温暖从教育系统进入司法行政系统两年了,但我感觉到恍若昨天。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让我觉得仿佛依然坚持在教育战线,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受教......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一、矫正衔接 1、人民法院对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

    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

    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交流

    社区矫正从“心”开始“从现在起,请你自觉接受司法所管理,接受监护人的监督、帮助和管理,遵守法律法规。”4月27日,家住酉溪镇黄家堰村的社区矫正人员张某与其监护人和村主任付......

    2013社区矫正工作小结

    天子湖镇2013年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司法局和公检法等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衔接好、监管好、引导好”的工作思路,扎实有......

    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宁海县司法局跃龙司法所 朱世余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总称,它是指将特定对象的罪犯放入社区,让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