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共5则)

时间:2019-05-14 03: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

第一篇:《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2)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基础雄厚,产业技术和人才集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石油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航空产品等行业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同时,该地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面向东北亚、俄罗斯开放的区位优势。

一、关于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转移目录》指出,东北地区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东北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约有60%的工业家底集中在东北地区。但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体制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工业经济一度陷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滑,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1978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工业总产值分别为全国第2位、第7位和第15位。到“九五”末期(2000年),分别下降到第6位、第10位和第19位。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又重新启动,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工业总产值分别位列全国第7、16、20位,排位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未来一段时期,东北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步伐,完善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对东北地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七个坚持”,其中首要的就是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还提出要加快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突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转移目录》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定位与《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有很好的呼应。

在区位上,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和俄罗斯接壤,其中位于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图们江口岸与俄罗斯年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189.9亿美元;位于辽宁的大连、营口、丹东、葫芦岛等港口年货运吞吐量达到7.8亿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哈长地区是属于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是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和牡绥(牡丹江、绥芬河)地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吉林省的长吉图经济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生物、光电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原材料工业,积极发展特色轻纺工业,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二、关于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转移目录》中列出的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共有10个,约占全国载体总数的9%,数量上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所辖行政区数目在四大板块中最少。

辽宁省按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两个经济区分别提出各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即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需要说明的是,辽宁14个地级市中除朝阳市外的13个包括在两个经济区中,为了便于区域统筹,将朝阳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所属6个城市统一编排,并不意味着扩大了辽宁沿海经济带既定的地域范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其中“一核”是指提升大连核心地位,“一轴”是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两翼”分别是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转移目录》提出的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朝阳七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中,提出了16个基地,其中位于大连的有7个,充分体现了大连的核心地位。同样,《转移目录》对沈阳经济区所属的沈阳、鞍山、抚顺等7个城市的重点产业方向也分别予以明确,其中特别突出了沈阳的中心地位。

吉林省侧重于从地域空间结构来划分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包括吉林西北地区、长吉图经济区和吉林西南地区。其中,长吉图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国家面向东北亚和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战略地区。《转移目录》提出长吉图经济区着重建设汽车工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石化工业等基地。重点是要按照《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促进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形成分工明确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珲春开放窗口格局,加快提升延龙图开放前沿功能,强化长吉直接腹地支撑能力。

黑龙江省由于中心城市分布不够集中,不容易从区域角度进行经济区划分,故采取从行业集聚区划分的方式确定承接发展的重点区域。分别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经济区、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农副食品加工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大小兴安岭特色工业区。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采取不同的划分方式,也是《转移目录》的特点之一,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分类指导的要求。其中,对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明确定位的区域,如哈大齐工业走廊,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提出哈尔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态城市,齐齐哈尔建设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其他地区,则按照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分别提出发展重点。

三、关于东北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塑工业大省形象,重点发展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大幅提高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转移目录》也将机械、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化工等行业列为辽宁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产业目录共126条,为东北三省最多。其中,机械行业列在首位,条目共16条,也是辽宁省条目最多的行业,充分显示了辽宁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突出地位。

吉林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支柱优势产业跃升计划,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在《转移目录》提出吉林省优先承接发展的重点产业中汽车、化工、食品列为前三位。此外,根据吉林省产业基础,还提出了电子信息、医药等其他9个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吉林省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条目数为92条,其中轻工业13条,涉及的产品分布也较为广泛,显示吉林省在做大做强汽车、石化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积极承接轻工等行业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

在“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提出要充分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推进十大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和现代化产业园区。《转移目录》中提出黑龙江省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共68条,包括机械、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等13个行业门类。其中机械行业位列首位,共有11条,为所有行业中条目最多的行业,从行业排序和条目数量看,都显示了黑龙江继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方向。

第二篇:《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部地区(推荐)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3)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七省三市。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率先在全国实施开放,具有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东部地区面向国际,辐射中西部地区,是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东部地区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挑战。

一、关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转移目录》提出,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推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先行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发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带动了内地工业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率先发展,成为带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东部地区产业开发的区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于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产业发展相对较好、资源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产业发展空间较小的地区,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优化发展空间,积极发展高端产业。例如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个层次,对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的区域,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如冀中南地区、东陇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省西南部、海南省西北部等环北部湾的部分地区。

《转移目录》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体现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处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区域发展重点有着明显区别。如山东半岛地区,致力于建设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定位是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而处于第二层次冀中南地区,则是着力建设成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二、关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工业体系较为完备,经济比较发达,生产总值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2010年GDP占全国比重为58.1%,是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转移目录》中列出的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共有36个,约占总数的32%。

东部地区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在考虑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和各地“十二五”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保持一致。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从经济区区位和产业相结合的方法描述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包括北京市、上海市等。如北京分为京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京北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京东服务型制造业集聚区、京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北京环山绿色制造业发展带。上海则是上海沿长江和东海工业发展带、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组团、上海内外环和外郊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区域、上海一轴两河多圈创意产业发展区域四个重点区域。二是以交通运输干线为轴心,如江苏省四大载体分别是:江苏沿沪宁线及沿江产业带、江苏沿海临港产业带、江苏沿东陇海线路桥港口产业带、江苏淮宿运河特色产业带。三是结合区域规划描述载体,如山东省提出了四个经济带,分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

三、关于东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由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具备发展优势,《转移目录》中针对东部地区共提出859条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约占《转移目录》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条目,都与当地的规划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分地区看:

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基于首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转移目录》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机械等10个产业门类列为北京市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共77条。

天津市:“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要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不断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转移目录》与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充分利用天津市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重点承接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机械等12个产业门类,共88条。

河北省: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将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轻工行业等传统产业力度;《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主动承接首都及国内外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转移目录》根据相关规划,提出河北省重点承接发展机械、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电子信息等12个产业门类,共93条。

上海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依托上海市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转移目录》为上海市提出了电子信息、医药、机械、轨道交通等13个产业门类、共95条,作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省在轻工、化工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色金属等资源较为丰富,《转移目录》针对江苏省提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13个产业门类,共104条,条目数量较多,体现了江苏工业大省的地位。

浙江省:浙江省“十二五”将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基于浙江省产业目标,《转移目录》提出机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作为浙江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门类,共83条。

福建省: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转移目录》基于福建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目标,提出福建省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13个产业门类,共65条。山东省: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转移目录》充分考虑了山东省在部分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化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14个产业门类作为山东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共115条,数量为东部地区最多。

广东省: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壮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先进医疗器械和现代农机等产业。《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提出,珠三角核心区要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目录》综合考虑了广东省相关规划文件,提出广东省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机械等15个产业门类,共93条。

海南省:“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油气化工、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提出,产业承接重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热带农产品及海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等。《转移目录》充分考虑海南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将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1个产业门类,共46条列为海南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大部分属于低碳产业。

第三篇:《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总体情况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1)

——总体情况

一、制定《转移目录》的背景和意义

制定《转移目录》,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方式、调结构指示精神,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有关背景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工作。自2009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对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作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2010年国务院相继批复和出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并在2010年7月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对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

2.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对不同区域实施分类指导。2010年12月份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国家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对不同功能区域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具体到工业领域,需要根据各区域开发潜力、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条件,对产业发展实施分类指导,优化调整已经过度开发区域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向重点开发地区转移。

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要求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八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推进工业合理布局,要求“贯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二)重要意义

制定《转移目录》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从当前看,部分地区由于急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争相引进大项目,比优惠、拼政策。有的地区对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空间缺乏应有的甄别和判断,给落后的生产能力提供了转移的机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对各地发展方向予以规范和引导。从长远看,我国工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方式粗放、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工业经济只有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转移目录》,健全完善区域产业政策体系,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现有产业布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转移目录》着力突出政策引导,以提升产业转移速度,扩大转移规模,明确转移方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转移目录》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遵循工业发展规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引导转移,促进转型,优化布局,推动建设和完善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转移目录》制定工作中,始终把握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既体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原则导向,又充分考虑了地方发展需求,与各地“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衔接。二是坚持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相结合。既结合各地现有的产业基础,又考虑了各地在资源、区位、物流条件、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各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方向。三是坚持产业分工与区域协作相结合。既注重区域特色优势,又兼顾区域间的分工和区域内的合作,力图使一个产业链能够在相邻区域内得到完整的配置,各地区的优势能够在产业链分工中得到较好

发挥。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转移目录》充分体现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但并不干预具体的产业转移项目,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转移目录》的制定过程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转移目录》制定工作自2011年3月份正式启动,总体上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工作部署(2011年3月—2011年10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的职能。针对地区之间产业发展方向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开展了系列调研,并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转移目录》是引导产业合理转移的首要任务。2011年3月,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工业通信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1年本)〉工作的通知》,部署了相关工作。在2011年4月全国产业政策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自下而上收集素材,集思广益形成初稿,广泛多次征求意见,自上而下推动落实”的工作程序。之后,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以及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落实相关工作。各地根据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到2011年10月,各地报送了3400多页共160万字的基础资料,为《转移目录》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二)征求意见(2011年10月—2012年6月)

《转移目录》成稿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征求了各方面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先后两次与各地交换意见,两次征求部内相关司局意见,两次征求行业协会意见,并针对13个重点行业逐个召开专题会议,请行业专家就本行业内容逐条审定,在成稿后期再次邀请相关行业专家集中封闭审稿。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同志亲自主持召开高层专家座谈会,听取知名专家的意见。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和李佐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等15名来自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领域和行业组织的专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转移目录》还征求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几大金融机构的意见。

(三)正式发布(2012年6月-2012年7月)

2012年6月,部第15次部长办公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移目录》送审稿。根据部长办公会要求,《转移目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7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第31号公告正式发布了《转移目录》。

《转移目录》重点按照15个行业,对31个省(区、市)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实施分类指导,共提出111个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的区带(园区),以及2537条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

第四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解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解读

——轻工业

修订后轻工业相关条目增加较多。《目录(2005年本)》共有条目67条,其中鼓励类16条,限制类32条,淘汰类19条。本次修订中,《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删除2条,新增24条;限制类删除12条,调整到淘汰类1条,新增16条;淘汰类删除5条,新增19条,修订后共106条,其中鼓励类38条,限制类35条,淘汰类33条。修订后的《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内容。二是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四是特别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是力求表述严谨、界限清晰。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作为重要的综合性政策,必将在引导轻工行业理性投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抑制过剩产能,加速淘汰落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动轻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解读——气象类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解读

——气象类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益性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首要职能,已成为指导生产、公众生活、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气象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气象信息发布工作不断完善,全国每天有超过10亿人次接受气象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趋增多,气象服务工作面临更大挑战。为进一步增加气象工作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保障作用,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性气象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在继续保留原目录中的“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应用”、“气象科技服务”2个条目的同时,新增“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等)和气象信息服务”。

下载《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东北地区(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