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成长的源头活水 - 萧
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成长的源头活水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时间:
2008-04-17 14:29
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虽然以提供精神性的社会福利服务为主,但其强大的人力服务功能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而这个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政府的财政预算。他们通常的运作模式是:以政府立项、公开招标(或委托)、民间操作、政府评估的流程,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专业服务项目这样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而一个服务项目中大约有70%以上的资金其实都是用在购买社会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成本上的。
近年来,我国内地许多地区在探索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已经对以项目运作为主要形式的政府购买民间服务机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社工服务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转轨、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制,以及“买物不买智”观念的转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真正建立起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专业服务的机制,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今后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逐步转变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和方式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尝试:
从临时性向科目化转变。目前,各个地区、各级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专业服务的项目每年有所不同,资金数额不一,临时性、应急性的色彩较浓,这往往跟领导意识强弱、上面是否交代或下面有否呼声等原因有关,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可以尝试在公共财政预算中新增一个“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科目”,以此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建立,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并且,政府应当根据GDP的增长指数,逐年增加该“科目”的投入。中央的预算主要用来购买全国性的或跨区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则主要用来购买区域性的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政府可以按照国际惯例,从该“科目”中另辟项目,委托第三方对那些服务项目进行评估,在下一年度的委托或竞标中“选优汰劣”、“去伪存真”,通过市场调节的杠杆,促进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从部门性向社会化转变。目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提供的财政支持大都来自它们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因此,这种财源“定向”性质较强,部门痕迹明显,资金基本是在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循环,使其他领域的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或社会化运作的草根组织根本不具备申请资格,更没有申请的渠道。因此,这些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撑,生存空间狭小,发展后劲不足。实际上,这些得到政府财政支持的所谓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绝大部分都是主管部门主办、举办或推动成立的,行政色彩特别是“上下级”的观念十分浓烈,政府在与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关系中,仍然扮演着管钱、管人、管事的角色,支配甚至限制着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境外比较成熟的做法是:政府在购买服务时,除了有“定向”的项目外,更多的应该是“定性”的项目。特别是基层一级政府的财政(如县、区和街道、乡镇),应当更多地用“定性”的方式来购买服务,即政府可以根据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服务诉求,来设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让更多的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竞争,争取政府委托,获得财政资金,最终形成通过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来培育和发展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从人头性向项目化转变。在很多情形下,目前国内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仍然沿用行政预算的思路和方法,即根据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多少,以所谓的“人头费”的方式来“拨付”资金,而大量的工作经费(如交通费、电话费、设备设施费等办公经费)却成了稀缺之物,以致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实施具体服务时因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而显得束手束脚,从而直接影响了服务的效果。财政资金“人头性”的最大弊端是缺乏激励效应,“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由此导致社会工作者的收入与工作量、工作性质和工作难度等不相对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头性”同时还是导致社会工作者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带来社会工作者的大量流失。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几乎不能保障的社会工作者,又如何能一心一意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项目化的最大好处,是把社会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成本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成本,放在了比较合理的位置。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可以根据本机构社会工作者的结构状况、服务项目的难易程度、服务时间的前后跨度等因素,本着高效益、高质量的原则设计服务方案,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能力和个人精力,在一个或多个服务项目中承担任务、贡献才智。这样,能者多得、勤者多得的竞争局面和激励机制,才能在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中建立起来,最终形成良性的内部发展机制。
从财政性向基金化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征集、引导和调动而用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包括通过税收政策征得的财政资金和通过政策调控引导的社会资金),我们都可以称为公共财政。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想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来“包打天下”,解决社会服务的所有资金来源是不现实的。欧美等社会工作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有大约10%~20%的资金来自于各种民间的公益性基金组织。因此,通过政策调控、舆论宣传和表彰奖励等措施,不断增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捐赠、劝募等形式,促使社会富余(闲散)资金通过建立各种公益性的基金或基金会集聚起来,使之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的另一个资金资源,成为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资金来源的另一个“蓄水池”,从而使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真正成为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良好合作伙伴。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必将成为可能,政府购买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专业服务的机制随之也会逐步建立起来,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也就有了充足的源头活水。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这样的“用武之地”、“演武平台”,“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伟大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朱希峰)
第二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书
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合同书
甲方:漯河市民政局
乙方:漯河市“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在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甲方向乙方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 :项目内容
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紧急救援等多种信息化服务,提供全市统一的民政政策咨询,业务受理条件咨询,业务办理流程咨询,各类业务办理、办结情况的查询服务。
第二条:服务项目及要求
详见附表 第三条:项目经费使用原则及支付方式
项目经费采取一次性划拨确保专款专用,购买服务价款总额为:(大写)叁拾伍万元整。
第四条:合同期限与终止
合同期限为 1 年,自2018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止。
第五条:服务要求
1、乙方应本着服务至上、诚信为本的宗旨,委派身体健康并符合合同要求的工作人员,同时需监督管理指导工作人员为甲方提供相关的优质服务。
2、乙方工作人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隐私权、知情权,保护其利益,接纳服务对象;能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为甲方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为甲方相关工作出谋划策;
3、服务人员热爱社会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遵守职业操守及管理制度。
4、乙方需保证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负责服务人员的督导。
5、乙方应与服务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支付服务人员工资、交纳相关社会保险金等费用。
第六条:考核管理
1、甲方每季度对乙方提供的服务人员进行考核。在甲方进行的考核评估中,如乙方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协议标准或不能通过相关工作考核,甲方有权要求乙方予以调换服务人员,经两次以上调换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占所提供服务人员15%以上),甲方可提出解除协议要求。
2、乙方负责服务人员业务管理和考核评估,并配合甲方对服务人员进行日常考核等。
3、乙方应对服务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促进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第七条:责任划分
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在约定的时间内进行拨款。若甲方在约定时间内未能按时拨款,造成重大影响的均有甲方承担责任。
(2)甲方有权对乙方进行指导、监督和审计工作。具体包括财务监督、服务指导、服务监督及综合评估工作。乙方须配合甲方的工作。
(3)若乙方未按照协议将款项用于该服务,包括挪用、转借、另作他用等,则乙方须承担违约责任,甲方有权停止拨款,并有权单方终止本协议,乙方应返还甲方已拨付的未按规定使用的款项。
(4)甲方有权对乙方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不能按标准提供服务的人员有权要求更换,乙方不能履行合同或不能提供合同要求服务标准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
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在收取甲方拨付的款项时,需提供给甲方相关票据。(2)乙方要严格按要求及时支付服务人员工资薪酬。(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
①甲方未按时支付有关费用的;②约定的服务内容发生变更而未取得乙方同意的;③甲方对工作要求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损害乙方服务人员身心健康的;④甲方无正当理由频繁要求调换服务人员的。
(4)乙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不得将服务项目委托给第三人,按时、按标准完成项目任务,并如实向甲方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如乙方未能在合同期内完成全部项目的服务内容,合同结束后,应将相应款项返还甲方。
第八条:违约责任
该协议属社会公益范畴,影响面广,意义深远,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管辖和保护。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均有权要求其赔偿因违约造成的损失。乙方应严格履行协议内容,如果发生违约行为,除按前述条款约定返还项目款外,还需向甲方支付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款30%的违约金。
第九条:合同争议的解决方法
本合同发生的争议,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依法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合同未尽事宜及生效
未尽事宜双方应另行以书面形式补充,并作为该协议一部分,且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表:
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要求
一、工作时间和人员配置
服务热线(12349)必须每天24小时值守,不得出现空岗。要求合理安排话务人员工作,话务人员至少12人,白班话务人员不少于6名,夜班至少1名,白班夜班衔接好,一个网络系统维护人员。
二、服务内容、服务加盟商
1、家政服务类:要求信息库家政服务不少于21家、维修不少于32家、配餐不少于5家等信息服务。
其中家政服务内容要包括:专职保姆、钟点工、老人护理、心理辅导、水电维修、管道疏通、清洁清洗、搬家服务等。
维修服务内容要包括:专业电工排线,明线改暗线,线路维修,灯具电器安装维修工作,马桶、座便器、洁具漏水,厨卫防水厨卫上下水管、暖气水槽维修安装移位,电视、冰箱、空调及各种小家电维修等。
配餐服务内容要包括:为老人提供可口、营养搭配均衡的三餐,个别餐馆给予老人适当的优惠或送餐上门。
2、社会养老服务类:要求信息库综合型养老机构不少于14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少于(农村幸福院)29家、疾病治疗不少于5家、康复护理不少于5家、医院陪护不少于5家等信息服务。
其中综合型养老机构内容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容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
疾病治疗内容要包括:和市区2家大型综合医院签订协议加入为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捷服务。
康复护理内容要包括: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科专门的护理技术,以尽量提高其活动能力,达到基本生活能自理等效果。
医院陪护内容要包括:负责为病人打饭,协助生活行动不便及卧床的病人进行各种必要的活动;保持病房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护送病人做各项辅助检查和治疗等服务。
3、生活百事通服务类:要求信息库外出旅游不少于5家、汽车租赁不少于3家、代驾不少于2家、开锁修锁不少于2家、房屋租赁不少于3家、鲜花配送不少于6家、蛋糕定制不少于2家、信件邮寄不少于2家、包裹快递不少于2家等信息服务。
4、文体娱乐服务:主要包括介绍各类文体组织,联系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信息服务。
5、志愿者服务类:主要包括联系各类为老志愿者信息服务。
三、服务流程
居民拨打服务热线时,坐席人员要按照“服务匹配、就近服务、优质优先“的派单原则,将老人需求转发老人所在社区对应的入网服务机构,由其按照约定的服务标准提供上门服务(实体服务费用自理)。坐席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对本次服务老人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务状况,对服务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形成对整个服务过程的监督。对服务机构的评估结果自动保存进入数据库,作为对养老服务商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服务要求
1、服务民生、有呼必应;
2、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城区覆盖率达到80%,服务全市老人约45万人,主要服务对象城区老人约10万人;
3、居家养老信息服务投诉率低于5%。
第三篇:政府购买服务
定义
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1]
范围
政府购买服务应当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的,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基本原则
政府购买服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有序实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增强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二)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领域和项目,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公开择优,以事定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费随事转,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购买主体
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简称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购买服务。
承接主体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简称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承接主体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通过年检或按要求履行报告公示义务,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七)符合国家有关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购买内容
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事项。政府新增或临时性、阶段性的服务事项,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应当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以及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购买目录
(一)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
(二)财政部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应当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目录范围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下列服务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一)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安置、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运输、三农服务、环境治理、城市维护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二)社会管理性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济困、防灾救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公共公益宣传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和水平测试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投诉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四)技术性服务。科研和技术推广、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战略和政策研究、综合性规划编制、标准评价指标制定、社会调查、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检查、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财务审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后勤管理等领域中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六)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购买方式
购买主体应当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购买程序
购买主体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购买主体应当在购买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
购买主体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相关信息。
按规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后,购买主体应当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并可根据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形式。
合同应当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等要求,以及资金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预算管理 第二十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购买主体应当在现有财政资金安排的基础上,按规定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比例。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且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但尚未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财务管理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规定,对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要求向购买主体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总结等材料。
第四篇: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我县出台了《邵东县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6年邵东县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由于我县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制度设计及实际操作都不是十分成熟。因此,我县审计局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今年审计的一个重点,下面以我县政府组织的资产清查服务为例,就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购买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对2016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我县某办公室委托2家会计师事务所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计,但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该办向2家本县境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询价,同时又全部选择这2家,实际上是通过协商确定服务单位和服务费。
2、服务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目前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都不完善,甚至还处于缺失状态。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监管单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负有指导和检查的责任。但在资产清查审计业务上,存在违规压低收费标准的现象,服务单位为实现得润最大化,导致本次资产审计业务可能会流于形式,影响审计质量,增加审计风险。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费用在1000-2500元之间,明显低于开展此次审计业务的收费标准,如某单位资产15亿元,按湖南省财政物价确定的收费标准定价,应收取审计费61500元,实际收取2500元。
3、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政府作为出资者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并未对完成的服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
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对策建议
1、健全政府采购机制。规范政府部门权力,让政府部门的权力实行阳光操作,增强购买服务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实行社会公众、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对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督。
2、健全动态监控机制。事前应注重前期工作,从需求、组织资质评估两个方面来确定购买项目内容以及向哪一等级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事中注重过程考察,以政府部门抽查、媒体监督、社会公众意见反馈、服务组织自律性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确保社会组织按照协议规定执行;事后注重评估,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依照合同规定与评估标准,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实现协议要求,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社会组织诚信与履约情况数据库,作为此后政府购买服务的参考依据。
3、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科学设计涵盖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服务质量、服务计量、服务成效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快构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一项重大改革,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新生事物,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相关制度和政策也要逐步完善。
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可持续的财政支持。在目前的财政投入体制下,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时,通常要求地方有配套资金,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充分足额到位,同时,各文化主管部门往往把财政资金局限在自身主管的事业单位和机构上,造成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未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改革财政体制,多数依赖于专项业务资金、预算外资金和由政府支配的社会捐助等。缺乏可持续的财政支持,制约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治理机制有效运作。2.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虽然规定政府采购范围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但其中的“服务”是指满足政府本身的后勤服务,并没有对政府购买所需的公共文化服务作明确的规定。此外,由于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不能从根本上区分社会组织与企业,而是把社会组织看作是企业来进行要求和管理。这无论是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大规模的实施,还是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完善都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3.购买行为“内部化”。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实际上是由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政府发起或主导成立的,其本身并非独立的社会组织,而是依附于政府部门,甚至有一部分社会组织是因为购买需要而专门成立的。这一是导致购买行为内部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由此造成公共文化服务费用如何支付、资金透明度、服务质量以及评估与监督等一系列的问题。二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双方之间契约关系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约束力,从而使得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购买流程有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开性不够。政府购买的公共财政预算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时,名义上是公开招标,实际是暗箱操作。二是竞争性不够。由于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很少,形成不了竞争的格局等原因,导致现实中的情况是某些地方的政府并没有使用这种方式购买公共服务。三是标准不统一。对于即将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政府在选择标准上并没有统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5.监管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只是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的转移。目前我国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许多既缺乏事前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又缺乏事中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及事后的对公共文化服务供应质量的有效评价。同时又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主体多以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为主、而作为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公众少有参与的机会,由此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各类指标的权重配比缺乏科学测算;评估流程效率低下且缺乏组织机构的有力保障等。
6.存在寻租现象。招标作为政府选择承包商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帮助政府更快的选择到最优的承包商。但由哪一个承包商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而政府部门在选择承包商的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最听话”的而不是“最优惠”、“最有实力”的,这为政府官员的徇私舞弊提供了便利。
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其核心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1.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操作流程。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最终结果的好坏。完善购买流程包括:制定详尽的购买计划,发布信息;公开招标,签订合同;对项目实施要进行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评估。譬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探索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一是建立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明确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二是实现预算管理,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费用纳入预算;三是强化契约式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义务以及服务要求,全部在合同中体现;四是建立评估机制和规则,委托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做到项目合作前有资质审查,合作过程中有跟踪了解,在合作完成后有社会绩效评估。
2.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格局。清晰地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范围。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灵活的多元化的供给格局。浙江是中我国较早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逐渐总结出浙江政府购买服务的四种具体供给模式,即功能型购买、项目型购买、补缺型购买和期许型购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改革我国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手册》不能适应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其预算分类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更没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性预算。因此,调整和细化政府预算收支的分类,将“商品和服务类” 支出分为二个平行支出类,即“商品类”支出和“服务类”支出。同时,强化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财政支出制度的衔接,处理好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总预算和部门预算的衔接。只有完善了账户管理制度、集中支付制度、稽查监督制度才能确保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功能得以实现。
4.设置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专项资金账户。一是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科目,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预算式管理,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持续化、常态化。二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专户统筹管理模式。三是将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库的项目,按照项目发展特点和发展周期,划分为常年型和项目型两类;对临时新增的或短期的项目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一年一采购,以确保公共服务的有序性和延续性。把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既可以规范支付的标准和程序,又有利于对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的监督和评估,还可以从整体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5.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一是要对《政府采购法》进行重新修订,要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些相关内容写进《政府采购法》;二是要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调整、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并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充实购买服务相关法律,比如修改《合同法》中不适应目前新情况的条例等。尤其是需要对有关国家财政和税收法律进行调整和修订,明确和制定社会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使用的公共财政法律和税收法律等。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近年来的事,一些地方立足实际,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渐进式的探索,涉及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医疗救助、技能培训等许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各地情况不
一、没有一套较为科学、成熟的理论实践体系,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到位。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是平等自愿的关系。但是,一些政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己有利的事情不愿交出去,反之则想甩包袱推责任。购买服务须引入评价机制,要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但一些改革会造成权力资源减少,出现服务“真空”或监管失职,对其职责尚未进行细致梳理,对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哪些公共服务应通过购买方式解决,尚未作出明晰界定,或者把应该推向市场的事项变换方式仍由政府承担。
2、公共服务购买尚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从全国角度来看,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性指导文件,从业务主管单位层面看,各地对项目选择的原则、标准、条件都不统一,政府购买什么类型的服务项目、购买多少、怎么购买等都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完善的项目选择机制;购买服务的招投标机制有待规范,公开、公正的招投标信息发布制度,严格的投标方资格审查制度以及招投标的方式、程序和评估规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再从资金保障机制来看,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意见和行动,购买服务的资金缺乏“刚性”。
3、实施运作机制不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预算公开,透明度有待提高。购买过程缺乏公开性和竞争性,选择标准不明确。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来选择公共服务的承接者。他们很多是通过私下协商,或者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社会组织的知名度来决定将公共服务生产的任务交给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竞标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而且有些社会组织实力较弱,不具备互相竞争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尚未建立能够确保公开、公平竞争招标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
4、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滞后。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从有能力承接政府委托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数量来看,明显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现有的社会组织也存在人员少,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缺乏开拓性、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难以承接较为复杂、对即将到来的政府购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承接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与承接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因素。
5、监管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都不完善,甚至还处于缺失状态。特别是当在服务提供过程中遇到某些技术问题时,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政府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此外,在现有体制下,监管的权力较为分散,很多部门都具有这项权力,而这些部门往往又和一些社会组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使监管很难得到有效执行。评价、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容易产生寻租、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使其大打折扣。
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十八大”后提出的,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对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必须在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拓展服务范围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高认识,通过座谈、研讨会、培训班、专家讲座、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大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基本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广大群众对社工服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各村宣传栏、主要干道站牌,高速路口广告牌等,深入宣传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功能、服务内容、服务范围等,不断提高社会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认识,激发社会有力量的组织参与服务建设。
(二)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安全、保密事项以及司法审判、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强制等事项外均应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公共就业等领域。二是社会事务服务,包括社区事务、社会养老、扶残助残、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工服务、救灾救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公益服务、宣传培训等社会服务事项。三是行业管理与协调,包括资格认定、行业准入、咨询服务、行业投诉等事项。四是技术服务,包括行业规划、科研、调查、统计分析,社会审计、资产评估、信息化服务等事项。五是政府履职所需的辅助性服务,包括课题调研、项目可研、法律服务、会议展览、项目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等事项。六是劳务服务,包括园林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市政维护、公厕管理、路灯管理、停车管理等事项。
(三)探索拓宽社会组织服务内容。从现状来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主要体现在服务民生类,包括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文教科普、妇幼保护、服务“三农”、法律援助、支教助学、生态环境、促进就业、拥军优属等公益服务项目。而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开展的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矛盾调解、社会综合治理、应急救援、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益服务项目,则明显滞后。因此,要深入挖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积极性,以实现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节约服务成本以及社会组织能量有效释放的双赢局面。
(四)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运行机制是确保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的关键,是确保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良性发展的保证。
1.健全需求调查机制。将需求调查纳入到政府购买的流程之中,作为购买的先决环节。在购买之前,要进行大规模的需求调查,收集民情民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我们购买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求信息收集也可以建立在已有公共服务购买绩效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评估中群众满意程度和范围。2.健全目录筛选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服务购买项目筛选标准,据此筛选出确实是公共服务类别、绩效容易评估、政府容易管理、群众需求强烈且购买者之间具有竞争性的服务项目。明确具备资质条件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可以成立由公众、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以及财政部门等代表组成的筛选委员会和专家库,通过网络异地分散筛选、最终确定目录并向社会发布。
3.健全招投标(政府采购)机制。规范政府部门权力,让政府部门的权力实行阳光操作,将评标交给独立的专家组。扩大专家组的范围,对社会组织的标书进行匿名处理,由分散在全国不同地方的专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异地匿名评标。增强购买服务招投标(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实行社会公众、审计部门、监察和纪检部门对招投标的全过程参与。将招投标筛选出来的购买服务项目及时向社会公示,在规定的期限内无人提出异议,政府部门方可与相关的社会组织签订购买合同。
4.健全动态监控机制。对申请、招标、实施、结项、评估、反馈等一系列具体环节都制定实时动态的管理办法,明确相应的监管部门,形成从准入到履行合同到退出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事前应注重前馈工作,从需求、组织资质评估两个方面来确定购买项目内容以及向哪一等级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事中注重过程考察,以政府部门抽查、媒体监督、社会公众意见反馈、服务组织自律性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确保社会组织按照协议规定执行;事后注重评估,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依照合同规定与评估标准,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实现协议要求,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社会组织诚信与履约情况数据库,作为此后政府购买服务的参考依据。
5.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确立公众、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政府或其代表的评估主体地位,并合理确定不同主体在评估中的权重。科学设计涵盖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服务质量、服务计量、服务成效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基于评估结果的约束激励机制,对于评估结果优秀的社会组织,可以给予一定形式的经费资助或其他奖励形式,对于评估结果差的社会组织,有权要求其限期改善服务质量,或者中止其承担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任务,严重的可以取消其从事公共服务的资格。
6.健全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行政问责机制,当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达不到既定标准时,不仅要追究社会组织的责任,也要追究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应急预案及实施机制,在社会组织不履行协议或实在无能力履行协议的情况出现时,有适当的方案解决,由此造成的损失,要追究社会组织的违约责任,并追回公共财政资金。
(五)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保障措施。为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还要在法制建设、组织、经费保障上有所突破。
1.完善法制保障。依法规范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明确把“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将采购范围从行政机关的后勤服务扩展到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明确社会组织的供应商地位,改变政府采购供应商范围只局限于私人部门或营利组织的局面。完善购买过程,规范购买流程,对购买的范围和程序、经费保障、解决争议的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包括供应商准入资质、绩效评估、监督管理、信息公开等制定统一明确的可操作规范。待条件成熟后,也可以把财政“以钱养事”、“以奖代补”、“美丽乡村”、“科技推广”等涉农涉企资金整合到购买公共服务当中。2.加强组织保障。财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民政、人社、卫计、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分工,并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财政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制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监督、指导各类购买主体依法开展购买服务工作,牵头做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订政府转移职能目录,明确政府职能转移事项。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政府投资计划,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列入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计划。民政、人社、卫计等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服务社会组织的资质及相关条件、及项目组织实施、监督等。监察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购买主体负责购买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对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跟踪监督,在项目完成后组织考核验收和评估。
3.强化资金保障。各级财政应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预算式管理,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科学、稳定的财力保障。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库,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探索实行有利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引导社会富余或慈善资金建立各种公益性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使之成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
(六)增强社会组织发展能力。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必然涉及到谁来提供服务的问题。而社会组织只有不断提升能力和影响力,才能真正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伙伴。因此,社会组织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确立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代表性,确保非营利性和社会公信力;要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建设和内部治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互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确保委托服务项目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提升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重视社会组织工作人才的培养,鼓励参与和提升岗位技能培训,如组织管理、会员管理、政策法规、项目管理、筹资策略、管理人员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加快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共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
2.赵雪峰:《我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第五篇: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概述
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概述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外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中的作用,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特点,以便于国内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关键词: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
一、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
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实质上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上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提供服务的低效率、高垄断,加上政府公共服务开支不断膨胀和社会需求不断扩大,许多欧美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市场、社会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发展成许多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政府部分职能转移到非营利组织,使得这类组织的空前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形成了中央政府制定、各级政府执行,社会中的顾问团、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种社会团体辅助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体制。
二、国外政府主要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在国外,社会组织指政府、市场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协会的集合。社会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在国外,政府是培育社会组织的主力,社会保障制度规定了社会组织的功能与角色,政府提供公民的基本福利,社会组织供给公民个性化的需求。
发达国家政府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使得服务供给的成本降低,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同时,各国政府也通过登记管理、税收、审计、司法、检察等多个部门有效监管社会组织。
三、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特点
1.公共服务购买模式
从购买方式看,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包括合同出租、公私合作、补贴制度和服务消费券。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竞标是最典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可以降低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专业性较强的公共服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较多地采用协议定标的方法,如对监狱、医院等服务的购买。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包括资助非营利组织整体运营的“整笔拨款”和政府感兴趣的特定领域的“分类补贴”,还有“契约购买”的合同外包,通过对服务的质量、效果评估付给费用,促进服务标准及成本节约。
政府采用直接资助服务受益者或间接补贴服务供给方的方式。在市场不完善领域,政府使用凭单制让符合条件的服务受益者凭资金券自由选择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方,促进市场竞争。
在公共服务改革中,各国虽然方式各异,但都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了公共服务领域。
2.公共服务购买范围较为广泛
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购买范围、领域非常广泛,包含了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例如欧盟国家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包含27类,2010年英国启动了“大社会”计划,涵盖各领域的公共服务外包,英国政府平均每年用于此项资金达2360亿英镑。美国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凡是能够承包的服务。
国外政府购买的范围广泛,包括教育、公共卫生、养老、残障、社区服务、社区矫正、青少年辅导、社会问题解决等,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
3.公开透明的购买流程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流程如下:首先,政府对购买服务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按照程序选定购买服务的范围、项目,确定预算;其次,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的项目、价格、预算、质量要求、服务指标等;再次,对投标进行资质认定,选定供应商、签订合同、管理和监督;最后,对这些组织进行绩效考核并且进行结算。
不同国家的购买流程有些区别。比如在美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至少由6个环节构成,英国的政府采购程序分8个阶段,总之,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都是按照如下基本流程:选定服务项目――社会公布――资质认定、招标管理――过程管理、监督――绩效考核――结算。
4.外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顺利运行、政策有效实施,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均有国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立法。比如,美国制定了约500 种政府采购法规,以《联邦政府采办法案》和《联邦政府采购条例》为核心,统一规范了政府各机构的采购政策、标准、程序和方法。
英国于1998年和2011年分别发布了《政府和志愿及社会部门关系的协议》和《开放的公共服务白皮书》,通过选择性放权,在公平性与多元化原则下创新公共服务。2004年,日本小泉内阁通过了《推进规制改革、民间开放3 年计划》、《关于通过竞争改革公共服务的法律》等形成完备的法制框架。在澳大利亚,1997年颁布的《财政管理与责任法》和《联邦服务提供机构法》规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细则。
5.完整严格的公共服务购买评价和监督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科学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效率评价体系,二是效果评价体系,也建立了完善的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招标、订约、实施、调整、结项、评估、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及资金使用。也有独立、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参考文献:
[1]王名,王春婷.国外政府如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J].时事报告,2013(07)
[2]姜禾.国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学理论,2015(01)
[3]陈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思考.中国政府采购,2013(09)
[4]谢海山.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的简要历程[J].社会公益,2012(08)
[5]许燕.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及特点比较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