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程中的功能和角色
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程中的功能和角
色
——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验总结与思考
社会与公益 2012年8月8日 文/李涛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是从草根组织成长起来的,由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京城第一家兼具服务性与支持性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致力于服务困难群体的同时,提炼本土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建设经验,培育社会工作人才与社会组织,推动本土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创新。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北京协作者自2003年成立伊始,即开始与政府部门开展了各类公益服务合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北京协作者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暨资源配置大会,协助政府部门设计、实施、评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等各项工作,并承接了各级政府部门购买的8个公益服务项目,探索和总结出较为丰富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验,并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推动政府购买公益服务过程中的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较为深切的思考和认识。
北京协作者认为,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程中,既是服务提供者、资源受益者,也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动者、建设者。社会组织应积极发挥专业服务、专业支持、资源整合、社会创新的专业功能,建立政社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育公益市场、完善购买体系,并在参与过程中提升承接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协助政府职能转移,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有效服务民生、推动社会管理创
新的使命。
发挥专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的多层次、多样性的趋势愈加明显,传统的救助式、静态化的服务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性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者经过多年艰苦实践,逐步摸索出大量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专业服务方法和模式。然而,受资源和政策的局限,这些专业服务很难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社区儿童照顾和社区为老服务一直是社区服务中亟待解决的两大挑战。2011年,北京市协作者申报的“社区照护牵手行动”项目,获得了政府购买资金。在政府购买前,这个前身为“社区互助行动”的项目,北京协作者已坚持了近9年。北京协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流动儿童回归社区后无人照顾,其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由于成人世界的漠视,而陷入成长危机;社区孤寡老人不仅仅在基本的生活自理和照料上,而且在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均需要支持„„而在传统服务中他们要么被忽视,要么只能被动的接受安排。
为了改变此种局面,2004年,北京协作者开启了针对社区孤寡老人的社区照护服务。2005年,北京协作者专门开设了社区儿童之家和新市民之家,为有需要的社区家庭提供儿童社区照护服务。这些服务有效缓解了社区孤寡老人、社区双职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压力,同时为社区营造了良好的公益人文环境。
当时,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北京协作者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社区照护服务,为社区孤寡老人和儿童持续提供了长达8年的专业志愿服务,包括为社区孤寡老人做饭送餐、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看病就医、节日联谊等,为社区流动儿童提供接送、课业辅导、课后文娱课堂、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等专业服务。
北京协作者在上述服务中注重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使能者”的专业角色,突破了原有单向给予式的传统服务模式,注重老人与儿童的参与和社区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动员老人与儿童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参与到相互照护服务中,将基本照护和发展性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
而政府购买资金的支持,不仅可以使社会工作服务覆盖范围更广,还可以使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2011年,北京协作者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持下,将多年的社区照护服务整合为“社工引领义工的社区照护服务模式项目”,注重专业服务和公众教育的双重介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在社区孤寡老人和儿童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搭建志愿参与平台,培育了一支20名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照护志愿者队伍,营造社区一家人的和谐关系,实现多重社会效应。最终探索积累了社工引领义 工、社区弱势群体相互支持,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
区照护服务模式。
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早在2006年,北京协作者发现,大量流动儿童及其家庭面临严重的健康卫生问题,流动儿童获得最基本的一次普通的健康体检都会是一种奢望,无法得到实现。在此背景下,北京协作者积极筹措社会资源,组织动员社会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参与流动儿童义务体检服务,根据北京协作者过去4年公益健康服务的统计数据来看,接受公益健康服务的12000余名流动儿童中至少80%以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而很多问题都与日常行为习惯有关,如果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救助,完全可以避免问题恶化。
北京协作者发挥社会工作社区教育和社会救助的专业功能,在体检服务的同时,开展健康常识教育、健康调查、健康紧急救助与咨询等综合性专业服务,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与流动儿童健康服务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社区健康救助的有效对接,并在服务过程中促进城市主流人群与流动儿童及其社区间的相互了解与接纳。同时培育当地社区内部的公益健康辅导员队伍,持续协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改善卫
生保健环境。
至今,北京协作者已经至少为1.2万名边缘流动儿童开展了健康普查,为至少1500名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和高年级流动儿童提供了健康知识培训服务。
北京约有50多万流动儿童,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偏远社区,社区卫生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他们不仅难以得到基本的公共健康服务,其心理健康同样非常令人担忧。借助北京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契机,北京协作者将上述服务整合为“边缘流动儿童公益健康服务暨社区健康辅导员支持系统建设项目”,自2010年以来,持续两年得到了北京市民政局政府购买资金的支持。该项目探索出“健康普查+紧急救助+个案咨询+社区教育+社会倡导”五位一体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健康服务模式,整合城市医疗资源,对接边缘流动儿童需求的模式,简便可行,可示范可推广,在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有限条件下,有效填补流动儿童健康服务的空白。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不仅可以有效服务民生,而且可以提升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使其更有条件探索总结有效的专业服务方法和项目运作模式,从而带动我国社会服务专业化建设,反哺社会
管理创新。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组织部门都难以独自应对社会变化,而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之一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工作专业特有的个别化、专业化的服务特点,不仅能够开展针对特定人群的社会服务活动,对政府基本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草根性、灵活性,强调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注重服务对象自我服务能力建设,从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优势互补,形成行政职能和社会力量的有
效结合与良性互动。
反思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历程,我们发现政府购买服务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双方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是目的,而是有效服务民
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早在2003年,北京协作者成立伊始就开始了与政府的合作。当时,北京协作者启动了抗击非典农民工紧急救援行动,自筹资金深入农民工居住社区开展各类救助与健康知识宣传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北京协作者与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了合作,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委托北京协作者向在京农民工发放其制作的防非典知识宣传册,从而将专业知识通过草根组织直接传送到基层最需要的人群手中。当时,还没有购买服务的说法,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只好采取向北京协作者赠送宣传物资,报销服务成本的方式予以合作。
北京协作者发挥社会工作研究与倡导专业优势,探索出服务创新与政策倡导相结合的民间服务模式,即在服务中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开展行动研究,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建设性。其中,北京协作者开展的农民工职业健康调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北京协作者合作开展“全国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研讨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草根组织与国家部委共同合作的研讨活动。会议上第一次出现了农民工代表直接坐在主席台上发言,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将一线农民工代表与高层领导、专家学者汇聚一起,群策群力共同探讨职业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样没有办法直接给予资金支持,只好在会议场地、餐饮上给予间接支持。
直到2009年,北京协作者从民政部获得第一笔政府购买资金。承接了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农民工的课题研究项目,而由于北京协作者当时还是工商注册,项目资金只好先拨付给民非注册的合作伙伴,再转给北京协作者。就在这一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社工机构,“民政部门可直接担任其业务主管单位”。
正是受益于该通知精神,2010年,北京协作者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京城首家由民政局主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同年,北京市启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刚刚完成注册的北京协作者立即以主要协办单位的身份协助市民政局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推介展示暨资源配置大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志愿者能力建设项目”,为首都近10个高校社团开展培训,培育出一支由150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民生项目的支持性志愿者队伍,带动其投身到服务民生行动中。为首都400余家社会组织、1500余人提供了直接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益服务。
自此开始,北京协作者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功能,通过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积极整合资源,配合政府推进重心下移,服务民生,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受北京团市委委托,北京协作者培育建立“东四协作者社区青年汇”,探索出青年社会工作社区服务模式;北京协作者受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区社工委委托,培育成立东城区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并协助建立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机制。
当前,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有很多争论,其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到底是什么关系?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历程表明,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是两种力量在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顶层设计,是政府自身的需要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成长带来的民间自主性寻求问题解决的动力。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发挥专业功能,有效服务民生。政府的主要责任就是通过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多元化的专业力量来完成,发挥社会组织扎根基层,服务专业性的特点,使政府的公共资源最有效的服务于边缘人群,使有限的服务资源实现服务成效倍增。
发挥创新示范功能,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北京协作者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协助北京市民政局总结完善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其中,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除了基本的公益性原则,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鼓励社会创新,即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发挥社会工作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根据服务需求策划服务方案的专业特点,以及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创新成本低,机制灵活的组织特点,通过购买项目的实施鼓励服务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不仅带动社会服务的创新,也在过程中推动政府购买体系的创新。
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但在现实服务中,如何将文化建设嵌入社会工作服务,有效服务民生,则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开辟路径。2011年,北京协作者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作为支持性组织承接了“政府购买民办文化场馆公益服务支持性监测管理项目”。社会弱势人群享有文化服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其幸福指数的指标。受经济与环境制约,很多困难群体,尤其是流动人口、残疾人、贫困青少年、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文化服务。民办文化场馆以其鲜明特征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其面临着地位不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形成了民办文化场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难以满足困难群体亟需公益性文化服务需求的矛盾,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该项目采取政府购买首都16家民办文化场馆门票,针对文化资源匮乏的流动人口、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免费参观、文化进社区、巡展交流等系列公益服务,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残疾人与老年人文化休闲基地。
该项目有两个重要的创新,一是文化服务民生,二是组团化服务方式,但如何确保政府购买资金落到实处,切实保障项目目标群体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如何使松散的16家民办文化场所切实整合资源相互协作,实现成效倍增的目的,成为
该项目实施的两大挑战。
对此,北京协作者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功能,作为第三方支持性监测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实施监测、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对16家首都民办文化场馆的公益服务项目开展支持性活动,即“16+1”的组团模式。首先,北京协作者协助各场馆制作了一套自我监测项目管理工具,协助推进场馆项目运作规范化建设。并建立了一支由32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团队,每两人负责一个场馆,定期到场馆进行志愿监测和志愿服务;同时对志愿者定期开展志愿者专题培训,协助志愿者更有效
地协助场馆工作和提供志愿服务。
北京协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16家民办文化场馆开展包括社会工作实务、项目管理和社会组织发展等在内的系列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及时跟进专业督导,在为16家民办文化场馆参与服务民生行动提供专业技术保障的同时,全面提升民办文化
场馆的专业化项目管理的能力。
在市民政局社团办民非处的指导下,北京协作者推动民办文化场馆成立“文化服务民生”组团项目指导小组和临时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项目指导小组和临时党支部会议,共同评估项目运作状况、探讨项目深化发展。
该项目一年来共计为103668名老年人、残疾人和青少年提供免费参观服务,展示了各场馆服务的特色项目活动。志愿者通过回访,收集了三大社会困难人群对民办文化场馆公益服务的评价共计约500条,优秀服务案例31个,为有需要的民办文化场馆提供项目管理督导服务90余次。该项目创新出社会工作专业元素嵌入文化服务民生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并总结出政府资助、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支持、与服务性社会组织文化服务民生的上中下游紧密连结的组团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
模式。
从单独作战到抱团取暖,“文化服务民生”组团项目不仅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倍增,而且实现了政府购买公益项目组织实施结构的突破。基于项目的初步经验,在市社团办的带领下,北京协作者作为组团项目代表参与制定《关于社会组织组团建设的工作意见(试行)》的具体工作,推动社会政策的创新。
上述案例说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服务方法的创新,而且也将有效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监测管理模式的创新,丰富完善政
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发挥专业支持功能,提高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
政府购买服务直接的目的是服务民生,然而,很多人忽略了政府购买还应该承载着一个更艰巨的使命,这就是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因此,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不仅满足社区服务需求,而且间接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资源与社会政策的扶持,提升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服务能力。
对此,北京协作者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过程中,积极在实践中创新总结适用于本土的专业服务理念、方法、模式,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方法与理论,进一步推广,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不仅推动机构自身发展,也为本土社会工作服务
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
2010年以来,北京协作者充分发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支持性功能,总结提炼多年来积累的本土项目管理评价经验,积极协助政府完善购买服务体系。包括参与政府购买项目的评审评价,共同探讨完善“以评促建”的理念与方法,即评价不是找问题,而是通过专业评估来协助社会组织更好地改进项目服务,完善项目管理,为以后更有效地承接政府购买项目做准备。在此过程中,北京协作者协助市民政局社团办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系列规划,包括项目申请与管理、项目评估、社会组织评级等。对承接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了项目管理培训、项目验收评评估。受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委托,对北京市、区县的25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设计与开发”专题培训,并跟进了个别化的专业
督导服务200多次。
2011年,北京协作者承接了“社工助力计划——民办社会工作事务所能力建设”政府购买项目,通过对首都民办社工事务所及其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能力建设,协助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组织发展能力。共计来自全市8个区县的民办社会工作事务所及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的46名机构负责人、骨干社会工作者参加了该项目的能力建设服务,他们的服务领域涉及残障人士、婚姻家庭、老年人、流动人口、青少年等多个领域,在首都服务民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协作者以多元化的专业方法开展项目实施,具体方法包括了参与式工作坊、专业咨询、个别化督导及机构参访交流,有力地提升了民办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专业服务能力和组织发展能力,搭建了不同社工事务所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与分享,进而构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专业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平台。
该项目改变了以往由政府主管部门或高校学术机构主办的传统培训方式,而是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专业运作,充分发挥北京协作者的专业支持性功能,注重学员的全程参与和经验分享,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名分享者和建设者,这也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
北京协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通过系统的整理分析完成了具有建设性的民办社会工作事务所能力建设调研报告,为首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协助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更加规范化和深入化。
北京协作者通过该项目探索出以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多元化专业培训手法为保障,社会调研与专业能力建设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性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运作、服务性社会工作机构直接受益的本土社会工作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模式。本模式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可推广价值,作为重要的本土经验有力协助政府推进社会管理
创新和政府社会服务职能转移。
目前,北京协作者正在承接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购买的“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项目,该项目旨在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的治理经验和服务优势,与社区社会组织结对子,通过培训、督导和共同设计实施服务活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还表现在通过购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发掘和扶持一批有支持性功能的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协助政府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并协助政府提炼购买经验,包括项目开发、管理、监测、评估的经验,共同培育服务市场,增强民政部门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实现大民政。
政社携手应对挑战培育公益市场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把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引入到公益领域中,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激励社会组织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应警惕和避免以下问题:
1、违背市场规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需要遵循双方的契约关系,尊重双方的责权利,任何一方不能随意违背项目协议,不经协商任意变更前期达成一致的购买金额、项目期限、资金到位时间、资金用途等。应避免用传统的行政命令,打破市场自主规律,否则会伤害到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2、违背项目规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该尊重服务人群的需求,尊重社会工作专业规范。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不能按照领导意志或项目实施者意愿来“设计”项目方案。而是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和需求来制定可行的项目服务方案,有其特定的时间周期、特定目标,以及与目标对应的服务计划,有其专业逻辑关系。必须要尊重服务本身专业规律,如果超越了这个规律,就成了急功近利了。比如,原计划一年的项目,突然压缩到半年周期。
3、锦上添花,急功近利。政府购买服务首先应遵循公益性原则,将有限的资源满足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而现实中,越是“容易出彩”的锦上添花的表面文章,越容易得到关注,越是雪中送炭的服务却往往被忽视。社会工作往往针对的是边缘化的问题,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沉淀了几十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个短期项目就能够解决,因此,政府购买服务应有持续性、深入
性。
4、只转移责任,不转移资源。购买服务的危险倾向包括: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针对的社会问题复杂,而购买资金额度小;项目实施需要专业人力资源,但项目资金要求不能用于人员成本;项目资金需要机构先期垫付,而资金到位慢等问题。导致一些购买服务项目不仅不能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反而透支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很多生存本就艰难的小型社会组织,根本无力垫付;即使勉强垫付,服务做的越好,承担政府项目越多,社会组织的资金压力也会成倍增大。
5、不公开透明,缺乏公平公正。政府购买服务最重要的原则,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防止内部分蛋糕,将资源以所谓市场化方式向官办机构转移,或者其他寻租行为。政府不能既是购买方,又是评估方,应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协助政府开展项目评价。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参与机制,建立公开透明有第三方审评监督的招投标和项目评价制度,尤为重要。
未来三到五年,政府购买服务还处于一个基础建设阶段,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公益市场”,就是首先要培育出一大批能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平公正的购买与评价体系。对此,可以通过购买服务中给予能力建设子项目资金支持,以及将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是否通过购买项目的实施得到提升
作为重要指标。
北京协作者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历程充分反映了社会组织既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资源受益者,又是推动者、建设者。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秉承互谅互信,互帮互助的合作伙伴原则,携起手来,通过扎扎实实的实践示范、专业成效,来争取社会各方的认同和支持,共同开辟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作者为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
第二篇:广东省《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
粤府办〔2012〕48号
━━━━━━━━━━━━━━━━━━━━━━━━━━━
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和培育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粤办发〔2008〕13号)、《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等七个加强社会建设文件的通知》(粤办发〔2011〕22号)精神,规范和推进我省各级政府开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进一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行政效能,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权责明确。各级政府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负责组织开展本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将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竞争择优。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购买服务的政府主体应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的有关项目及其内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服务供给的竞争选择。
(三)注重绩效。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应注重实效,突出社会效益和降低行政成本。实施购买服务绩效评价,不断扩大购买服务的综合效益。
三、购买主体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购买主体)为:使用国家行政编制,经费由财政承担的机关单位;纳入行政编制管理,经费由财政承担的群团组织;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或公益服务职能,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的事业单位。
四、购买范围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安全、保密事项以及司法审判、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强制等事项外,下列事项原则上应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转由社会组织承担:
(一)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事项。
1.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公共就业等领域适宜由社会组织承担的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2.社区事务、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社工服务、社会福利、慈善救济、公益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宣传培训等社会事务服务事项;
3.行业资格认定和准入审核、处理行业投诉等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
4.科研、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社会审计与资产评估、检验、检疫、检测等技术服务事项;
5.按政府转移职能要求实行购买服务的其他事项。
(二)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服务事项。
1.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政策(立法)草拟、决策(立法)论证、监督评估、绩效评价、材料整理、会务服务等辅助性和技术性事务;
2.按政府转移职能要求实行购买服务的其他事项。
五、购买服务目录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转移职能要求、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及财力水平等因素,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购买服务范围,并区分各购买主体相同购买服务需求和履行本部门职责所需的特殊购买服务需求,突出重点,拟订本级政府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目录应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并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六、供应方条件
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年检或考核合格,社会信誉良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七、程序与方式
(一)购买主体应根据当年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结合同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以及部门预算安排、本单位工作实际等因素,编制购买服务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主动向社会公开所需购买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购买预算、评价方法和服务要求等内容,按规定开展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1、重大项目、重大民生事项或党委、政府因工作需要临时确定的重要事项需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由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实施。
2、其余购买服务项目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购买主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实施;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除单笔金额较小的项目外,均应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实施,具体操作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三)通过以上方式确定承接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后,购买主体或其委托单位应及时与该社会组织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和违约责任等内容。购买主体应将合同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八、资金安排及支付
根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购买主体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其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或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经费中解决。重大项目、重大民生事项或党委、政府因工作需要临时确定的重要事项,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和“一事一议”原则,专项研究确定购买服务资金规模和来源。资金支付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购买主体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或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经费中解决的,由各部门依据购买服务合同,按现行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资金支付程序支付。
(二)购买服务所需资金未纳入购买主体部门预算,但经批准可在部门管理的财政专项资金中列支的,由财政部门审核购买服务合同后,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
(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属于重大项目、重大民生事项或党委、政府因工作需要临时确定的重要事项,购买主体应在项目实施前,按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确定资金来源和数额,比照前述
(一)、(二)点规定支付。
九、组织保障
(一)明确分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落实责任。
1.财政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制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监督、指导各类购买主体依法开展购买服务工作,牵头做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2.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订政府转移职能目录,明确政府职能转移事项。
3.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政府投资计划,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列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计划。
4.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核实作为服务供应方的社会组织的资质及相关条件,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5.监察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6.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绩效评价。
7.购买主体负责购买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对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跟踪监督,在项目完成后组织考核评估和验收。
(二)信息公开。购买主体应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的相关信息,提高透明度,主动接受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及社会监督。
(三)绩效评价。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可由财政部门实施或通过引入第三方实施。评价范围包括购买主体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的服务绩效两个方面。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及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监督检查。购买主体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购买服务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予以处罚、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十、附则
(一)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是指依法登记设立并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维权、自律等作用的各类民间组织、中介组织。
(二)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建议
关于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建议思考
社会组织的人员结构具备多元化、社会化、目标一致化;社会组织的活动涵盖面宽、反应快捷、针对性强;社会组织处理问题程序简单、化解矛盾容易、客观公正。建立起制度化的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协作供给模式,提升服务供给合力;拓伸扶持渠道。从而把更适合于的公共服务职能转让给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种新型方式。
一、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优势
1、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民营化到社会化发展趋向来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由其特定的优势所决定,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的好处在于,方法简单,直接针对服务对象。
2、因为社会组织可以更大范围激发公民的参与和相互协作,从而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我市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具体方式
我市的社会组织大慨六十多个,社会组织覆盖了助学、助残、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维权等众多领域。采取 “资金自筹”、“联合共营”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结成服务实体,涌现出了 “通江县爱心志愿服务社” “青年志愿社”等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社会组织。所以要广泛引入社会力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既养事又养人”。
三、建议
1、可以考虑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牵头、专门统筹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联合民政、教育、发改、财政、税收等部门领导共同参加。协调小组统一考虑关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扶持、人才培育、捐赠免税政策、购买公共服务等所有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重大事项和政策法规,来协调各主要相关政府部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落实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和重点扶持机制,引导和优化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首先,从总体上,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种类、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围绕社会公众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编制社会组织设立的导向目录,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主持、引导和规划社会组织的合理发展。目前首先应加快培育有利于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增加这类组织的数量,同时提高现有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能力。通过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和有意引导,把为老服务、残疾人救济、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助学、公共医疗、法律援助等领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整理从整个社会组织的管理工作中突出出来,专项扶持,为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提绿色通道,推动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社工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加大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坚持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社工激励机制。
4、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建立起制度化的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一是明确将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专项投入机制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三是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健全财政程序,提高采购资金预算透明度,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购买行为。建立竞争性的政府购买机制,避免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四是建立公共服务购买的信息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让社会和公众了解购买服务的全过程,并将其置于严格的社会监督和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五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协作供给模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合力。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模式是“一主多元”,即坚持以政府为主,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多元参与,最终目的是满足公众需要,提高公众的公共物品消费水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组织的组织性决定了其公共服务供给集中在公益性和志愿性的公共服务上,帮助积极回应社会的生态、环境、贫困、弱势群体、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甚至是国际援助等问题,弥补政府、市场的不足。
5、拓伸扶持渠道,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公众的支持,政府应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加强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公众文化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培育志愿者队伍。志愿理念、志愿精神是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土壤。因此,给予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个人和企业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免税政策的落实,第三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协助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管,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贾芝华
2015-10-25
第四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民政论坛
时间: 2010-11-19 14:41
深圳市民政局 马宏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不再大包大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让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这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从深圳的实施情况来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增加了社会福利供给,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本课题主要以深圳为样本,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提炼,试图从政策制订、政策实施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发现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从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整体设计和具体措施角度,提出购买服务的政策取向、购买范围、购买方式、监管评估、配套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主要模式 1.政府转移和委托
深圳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比较活跃,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较为规范地承担了政府赋予的部分微观和行业协调管理的职能和事项。但是,社会组织真正大规模、规范化地承接政府职能和转移事项是在2009年深圳大部制改革之后。此次改革,有31个政府部门共取消、调整、转移284项职责及行政审批事项。具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部门不再承担,转由社会和市场自行办理的职能和工作事项;二是政府部门继续提供,但委托社会和市场办理的职能和工作事项。对第一类职能和事项,政府部门主动退出,社会组织可以自行决定参与和提供服务,政府各部门按各自职能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监管;对第二类职能和事项,由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转变工作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资助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办理。目前,第一批核定的从17个局委办削减出的政府工作事项共有87项,其中,60项进行了转移委托,占69%,有27项还没有转移委托,占31%。各部门正在对转移的政府相关职能和工作事项进行有序的委托及承接。
2.政府采购
公共服务难于量化和用准确的价格来衡量,是其始终未能纳入政府采购系列的主要因素。深圳在这方面做了探索,并在社工岗位招投标上取得突破,为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推广积累了经验。“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亦被评为“2009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深圳社工服务招投标有以下特点:(1)引入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由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方案由市社工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政府采购部门协同制定;(2)社工岗位按照所属领域及数量划分为若干大项目和标段,由全市具备资质的注册社工机构选择竞标;(3)由采购人代表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的社工、财务、法律等方面专家一同组成评标委员会;(4)评标采用综合评分法,按照各机构上评估结果占70%、机构标书及答辩情况占30%的比例评分,根据最终得分高低选择中标机构。深圳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完全参照政府招投标的程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3.政府资助 在政府不足以包揽供给的现实面前,深圳借鉴香港等地的经验和做法,探索了补贴制、服务券制、项目制等多种资助模式,逐步形成“补对象、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
(1)补贴制。按照“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大力扶持发展社会组织,扩大供给,提升水平。如对老年床位补贴等。
(2)服务券制。政府通过服务券直接将资助额转到服务机构,而不是补贴现金给服务对象家庭,确保资助款用于专项服务,同时扶持服务机构发展。如居家养老。
(3)项目制。政府直接资助服务项目。通过举办“公益创意项目电视选拔大赛”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征集、评选优秀公益服务项目,改变了传统被动的公益慈善理念和模式,为深圳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公益慈善项目,初步构建起政府与民间互动、社会广泛参与和监督的公益发展机制,提升了深圳公益机构的专业水准,推动了公益金项目管理社会化。
二、主要做法
1.建立较为规范的民间运作机制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作主体民间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平等的合同伙伴关系,双方按照购买协议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政府根据购买协议实施契约化管理,尊重社会组织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社会组织根据协议提供服务,接受政府监管。二是运作方式市场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服务对象享有获取公共服务的主动权,可以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有助于获得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2.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评估、监督机制
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先后出台《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指引》等文件,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强化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资质审查和跟踪指导,保障社会组织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外部监管机制。通过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部门分工协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形成部门监管合力。三是建立综合评估机制。制定评估办法,所有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都必须接受评估,评估结果对社会公开,并作为下一年采购评标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如获得资助项目需要经过“项目初步筛选——专家评审——民政局局长办公会讨论——社会公示”四个环节产生,建立各领域人士组成的项目评审成员库,市社会组织总会作为独立第三方负责项目的评审工作。
3.创新以公益金为种子基金的资金保障机制
在目前财政体系下,财政预算资金向民间机构拨付尚存一定障碍,相关的资金管理经验也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将福利彩票公益金作为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种子基金”,探索购买的服务领域、投入方式和价格标准等,同时建立公益金和公共财政资金的对接机制,待项目运作成熟之后,再将公益金项目转为财政预算项目。此项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是积极稳妥,减少改革成本;二是便于快速启动试点,加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进程;三是有助于积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验,为将来庞大的购买公共服务资金安排奠定基础。
4.创造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从制度上解决了社会组织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推动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使大量民间发起的社会组织得以获得合法身份,促进了社会组织大发展。二是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深圳在改革中明确,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事业单位,不再增加新的事业编制,以此来“倒逼”政府各部门转变职能,向社会购买服务。随着公共服务增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公共服务存量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让渡的空间将越来越大,社会组织的舞台也将越来越宽广。三是建立扶持发展机制。启动“社会组织孵化实验基地”,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小额补助、能力建设、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等服务。此外,深圳还将培育一批支持型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最近,深圳拟出台《深圳市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实施方案》,把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资助和政府奖励等扶持措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三、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建议思路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方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之处。如购买服务的事项范围缺乏明确界定,社会组织资质标准缺乏统一规范,监管评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估指标和具体标准还比较粗糙,社会组织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研究上的粗放式,导致制定的相关政策的粗放式等。通过总结分析问题,提出如下完善意见:
(一)政策取向
1.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这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明确政府的角色职责。政府要从公共服务直接生产者向间接提供者的角色转换,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解公民公共服务需求、制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公共服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
3.确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多元共治模式。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合作伙伴,必须保证社会组织的高度民间化,切忌变相成为政府隶属机构。
(二)购买范围和事项
可以界定为:除政府根本性职能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以政府购买方式履行外,其他职能均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其范围包括:
一是行业管理与协调职能。包括行业标准和行规行约的制定,行业准入资质资格、行业领域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等。
二是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包括法律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社区事务、公益服务等。
三是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职能。包括统计分析、资产项目评估,行业内重大投资论证以及项目的责任监督等。
(三)购买方式
在选择具体的购买方式时,应当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政府的管理目标、法律法规所允许的程度、资金供需、公共服务的特征、消费者群体的素质等。当通过市场化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则可以考虑采用合同外包方式。对于合同外包方式,由政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事项及具体要求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发布,以招标方式确定服务供应方。对市场条件不充分的事项,也可采用除招标形式以外政府采购法允许的其他方式购买。当政府需要鼓励社会组织从事特定类型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社会组织从事该项服务,以保证服务项目能够可持续高效运转,可以考虑采取补贴制。当某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较强,需要满足不同服务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可以考虑采用凭单制。对于一个项目,购买时并非只能选择一种方式,也可以通过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购买,如对居家养老就可以采取合同外包、补助、凭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购买。
(四)公共财政预算
1.设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的专项财政预算。政府对购买服务的随机性财政划拨转变为制度性的支出,由财政部门编制预算,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列入财政预算。也可由预算单位在预算中申报购买服务的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审核安排。明确市区事权,建立市区两级财政对社会组织的支持体系。
2.完善使用公益金和财政资金的使用界限及衔接机制。将用于购买服务的公益金定位于“种子基金”,主要用于新的社会福利项目的培育和扶持,项目一旦成熟则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支付体系。健全和完善公益金和财政资金衔接的程序机制,明确衔接的具体程序和责任划分。使用公益金购买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应当向有关机关提交项目成熟需纳入财政预算支付的论证报告,经审核批准后正式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五)受托组织资格条件
接受政府委托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具备提供政府购买所必需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管理部门有具体专业资质要求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
3.具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评估等级;4.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5.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前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社会信誉良好; 6.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六)监管评估 1.建立多元、公正、科学的评估制度体系
评估主体。评估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组织。
评估内容。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组织资质、服务需求、服务过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建立各项服务的细致的、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服务供应方的资质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计量标准、服务成果评价标准等。具体内容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服务领域特点分别确定。
评估方式。事前,采用需求及组织资质评估的办法,确定购买项目及服务提供者;事中,采用政府部门抽查、服务消费者反馈意见、社会公众监督、服务组织自律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以保证组织自身按照协议规定及行业规章制度进行运作;事后,依照合同要求和评估标准对购买的服务事项实施情况评估。
评估结果使用。应建立基于评估效果的约束激励机制,对于评估结果优秀的社会组织,可以给予一定形式的经费资助或者其他奖励形式,如放宽社会捐赠条件,给予提高社会组织等级等;对于评估结果差的社会组织,有权要求其限期改善服务,或者中止其承担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任务,严重的取消其从事公共服务的资格。
2.建立财务监管制度
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必须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应为受资助组织订立明确的会计账目及记录、财务申报及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社会组织必须具备符合规定的财务内部监督机制,必须由具有合法资质的会计师或者审计师机构做出独立的财务报告。
3.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应当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关系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制度。一是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不仅要公开购买服务的项目、标准、预算等信息,还要公开服务质量、服务内容、资金使用、人员配置等信息,使公众更充分的行使知情权、选择权。二是扩大信息公开主体。明确将受政府资助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列为信息公开主体,社会组织应当公开其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三是改革信息公开方式。建立信息公开形式多样化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搭建网络平台,举办听证会、论证会、交流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
(七)配套改革
1.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外,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度,对于未达到登记条件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备案范围,经备案即合法成立,不具有法人资格。
2.深化社会福利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过去单一的社会部门或个别主体来承担、推行的零散格局,对不同组织机构、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政策和行政对社会福利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福利的大系统。首先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福利政策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福利管理平台,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使其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3.深化行政指导管理制度。尽可能采用非强制性的行政指导来引导社会组织重视内部制度建设,制订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建立诚信档案,将社会组织的治理、财务等各项制度建设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一个资格条件和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性手段引导其内部制度建设逐步走向规范。
第五篇:论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信访中的角色与功能(模版)
学号:1012121053
姓名:吴晶晶
班级:10社会工作
论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信访工作中的角色和功能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稳步进行,中国的社会矛盾也在日益明显的加剧,而当前我国的群众对官员的抵触和渴望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信访部门作为群众解决困难的一个途径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基层信访部门所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问题种类比较多、涉及层面比较广、违规几率比较高、调处难度比较大等新特点也要求着信访人和上访者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素质,这为社会工作在信访部门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和条件。随着基层信访工作的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对于信访人和上访者也有一些要求。关键词:社会工作
基层信访
社工介入
一、基层信访的工作的含义和发展现状
(一)含义:
基层信访工作主要是指县及县以下直至社区和村各级党政组织的信访工作①。
(二)基层信访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央采取了党务公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各项重大完善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举措,基层的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基层民众的矛盾日益明显,对信访制度的完善和改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②。
具体表现为:
1.群众要求上访要求解决的问题突出
2.案件衍生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上访案件积压,干群矛盾加深;接管人员相互推诿,案件无人负责;上访与政绩挂钩衍生收买、截访等事件;司法权自身的行政化、地方化。
二、社会工作在基层信访中的介入策略
基层信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主要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理念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预防和缓解群众在上访前、上访中及上访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以促进其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为此,社工者应从问题出发,适时介入。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明确什么是基层信访工作以及基层信访工作的工作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现今基层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例如:针对基层信访工作种类多,发生几率高,涉及层面比较广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发挥资源协调者和信息传导者的角色,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要运用专业知识细化这些问题,逐个解决。对于信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差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加大对在职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也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上访人对信访工作流程的不熟悉,可以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教育者、协调者的角色,亲自一对一帮助有需要的人。
最后,社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或需要上访的人恢复自我适应与发展的功能。
三、社会工作在基层信访中的角色和功能
基层信访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对于当前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信访案件的解决及上访人的安全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近几年很多上访丑闻被披露,这就为社会工作引入基层信访提供了一个契机。专业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可以更好地帮助信访人和上访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在基层信访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使资源协调者,也可以是教育者、倡导者、咨询者…
社会工作有如下功能:复原的功能、配置资源的功能、预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和稳定社会的功能③。在基层信访部门对上访人的问题无法给出解决方案或对上访人不予理睬时,社会工作者要对这些已产生的问题进行事后补救,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复原功能。在基层信访工作中,很多的问题都是来自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民众对自己的境况感到不公平或自卑感,并由此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在政府发布一项新的规定时,在这些政策实施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民众情绪激动的情况,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有防范意识,平复民众的情绪。在发生大规模民众闹事时,社会工作者要随机应变,这就是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人民群众总是把党和政府当做自己利益的代表和利益的维护者,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或个人和集体利益受到侵害时,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党和政府身上,希望通过信访渠道得到帮助和关怀,他们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总是先从基层党政组织开始向上反映的④。做好基层信访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在社工介入信访事件中时就是社会工作的稳定社会功能。
总之,社会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基层信访部门,深入分析基层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帮助信访机构实施合理的工作创新以完善机构职能。同时运用自身信访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加强自身问题的解决的深度及广度,使其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①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学会 《信访学概论》第一版
中国方正教育出版社
② 湖南法院网
《基层信访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0年11月10日 ③ 李迎生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学会
《信访学概论》第一版
中国方正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