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时间:2019-05-12 22: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第一篇: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资矛盾愈加激烈,本文主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介入还是旁观?在解决劳资纠纷中政府又能做些什么?本文从法律有关规定和制度设计等有关方面来分析,最后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政府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劳资纠纷并帮助其解决。

关键词:劳资纠纷政府企业工会

想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政府和劳资纠纷的含义。首先所谓政府就是国家的统治机构,为了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可以说由国家就有政府,而且自从资本主义萌芽,摆脱了男耕女织自产自销的模式之后就会产生劳动纠纷。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国外普遍说法,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为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其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其广义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劳动关系的争议和关于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争议。其狭义是专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①1关于劳动争议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人们往往习惯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样就得出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争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资本家和工人这两种根本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在劳动关系问题上的反映,具有敌对性、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征。”②2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劳动争议情况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争议与资本主义条件的劳动争议具有本质不同。它不再具有对抗性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不会再像资本主义劳动争议那样表现出劳资双方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③3但是当我们纵观当今社会的中的劳资矛盾就会发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未必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也未必不激烈。所以所谓劳资冲突最核心的问题应当就是关于劳动的争议,这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共性。

为什么劳动者与雇主会出现这么多的利益纠纷呢?劳动者在纠纷中一般处于弱者的地位,通常是由于企业主或雇主拖欠工资、不履行保险义务、养老金等众多问题。在劳资纠纷中的形式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按争议主题说有个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可以将社会部门分为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市场常常给社会带来活力但是如果仅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扶助弱势群体,所以我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不应当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如果仅仅靠劳动者与雇主双方之间的博弈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假如这样做会造成对劳动者更大的不公,同时会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

那么作为政府该在这场争斗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政府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中,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发展国家经济,要实现政企分开少插手企业发展,尽量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避免社会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尤其是在代表工农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要做到公正公允就要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按照规定处理问题,给双方发言权。

首先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就要依法治国,有完备的法律。关于劳资冲突最有效力的法律应当是《劳动法》。我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早在1802年英国就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被认为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制定了一些①《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2页。②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3 ③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劳动相关的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第一部相对完备的劳动法直至1994年7月5日才通过,所以现行法律中必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例如,有人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有时候难以很好的提供处理问题的依据,所以需要政府不断督促法律的修订从而更好的规范劳资关系中的问题。

其次,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市场的监管功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准入条件的审查,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严厉打击不法企业如山西许多不法小煤窑,在这样的不法企业里往往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违反劳动法规的情况频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工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很淡薄,当出现问题是工人的利益就会惨遭损害,所以规范企业、加强监管是一个负责人的政府应当去做的。

同时,政府部门还有着组织科教文卫事业的职责,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帮助普通劳动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需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90年代以来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的案件数目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

按照当今《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处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调解、仲裁、审理(对仲裁结果不满上诉的情况下)。首先是调解工作,这个一般由企业、基层人民、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他们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调解促使矛盾解决。调解不是法律行为,是一种协商行为,固然调解有它的必要性和作用,但是不应当过分的夸大调解作用。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都有一种“中庸之道”,它鼓励人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劳动者的利益并不能很好的维护,只是暂时的一种缓和办法。所以政府应当鼓励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第二步: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依法设立,由法律授权依法独立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专门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是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设立的,其设立和组成决定了其是有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仲裁权的国家仲裁机构的性质。①4所以说仲裁是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首先政府应当组织好仲裁委员会的成立,确保其完善高效的运行。另外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三方面组成,虽然看上去是公平的三方制度但还是可能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状况,所以政府代表应当摆正姿态,做好监督工作,尤其关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护。目前还有一种吸取西方仲裁制度的提议认为:政府不应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代表,而应当由企业代表和雇主代表担任。

另外,抛开制度不说,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公务员的廉洁办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千万不可以和企业雇主官商勾结,在处理劳资纠纷中应当保持公允,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教育需要加强,而且相关的处罚措施也应当完善和加强。

最后一步是审理,也就是人民法院审理,在劳动者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政府也要和司法分权,政府部门不应当干预司法工作,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除了这些劳动法规定的这些常规解决办法之外还有对劳动者解决劳资矛盾有一些帮助的措施,比如求助工会。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②5所以当劳动者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可以向工会求助,在随后的仲裁中也会比较有利,政府也应当与工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工会工作中吸取经验来完善各项规定。而实现这些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还工会独立权,在中国工会常常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在大多数工厂企业中工会都成了他们的一个部门,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劳资纠纷中工会常常站

①《劳资纠纷及应对》 广西人民出版社②百度百科

在了企业主的一方。而高层工会则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它往往又会站在政府的利益一侧。这样来看在仲裁制度中的力量就是完全失衡的,工会、政府常常都不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无需过多参与,只要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就足够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我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仍以“维持稳定”的心态看待工人的停工事件。其实,“维稳”并没有错,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希望维持相对稳定。在对待劳资纠纷上,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出现在“维稳”上,问题在于“维稳压倒一切上”。如何才能“维稳”?合理地解决了劳资纠纷才能稳,靠压就越压越不稳。一种很正常的思路,到中国来了之后总会往前迈几步变成一个很荒唐的东西。“维持稳定”怎么能压倒一切呢?显然,它不能压倒宪法,也不能压倒公正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文革”时代,我们是“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现在“维稳”压倒一切,两者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

中国政府应该抛弃“替天行道,全面包办”这样一种心态。事实上,中国政府不可能是上帝,没有必要掌控一切,相反,它应该慢慢地放开一些,让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①6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规则,一部公允全面的法律,给予劳资双方一个平等的博弈平台,只有这时政府才可以放开手。这种状态下的劳资矛盾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处理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所以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在制度、法律、机构设置等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有形的手”还是不能在劳资纠纷中袖手旁观。

另外,由于劳资纠纷的高发且有很多处理不当之处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人的消极抵抗,如:绝食、打砸、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劳资纠纷的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的激化劳资纠纷。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指导并且建立心理援助机构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另一方面也要健全信访举报制度,是广大劳动者可以有渠道表达自己的要求,从而向民主国家迈进。另外,由于普通劳动者处于基层,所以要从基层政府的工作抓起,基层政府要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积极帮助劳动者捍卫其合法权利。

当然关于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的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其具体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①《时代周报》2010年9月16日

第二篇: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政府介入劳资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干预理论。对此,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集中体现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认为,由于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收入分配不公等原因,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需要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则认为,由于信息及市场不完全,再分配不公平及经济寻租活动等原因,政府干预市场同样存在低效或无效,而且会破坏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主张向自由市场制度“复归”。对此,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则提

出,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程度与界限。首先,与资本相比,劳动力流动成本非常高,壁垒多;劳动者人数众多,组织集体行动困难重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使得劳动与资本在博弈中天然处于弱势地位。随着资本国际化,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状态更加严重,仅靠市场机制很难改变,需要政府公权力介入。其次,政府是阶级权力和社会公共权力的结合,既要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又要综合代表社会各方利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控制冲突。我国政府更是要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再次,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政府对劳资关系进行了全面干预,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行之有效的协调、制衡机制及发挥工会作用等,保证了劳资关系的和谐,这些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第四,我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特殊性。我国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劳资双方主体发育不成熟等种种问题,劳资矛盾在非公有制企业比较突出,如果任由其发展,将影响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危及改革发展成果;而且我国政府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决定了其必须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西方国家对于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角色成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恩·比恩(Ron Bean)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指出,政府 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1)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2)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

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3)如果出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4)政府作为 公共部门的雇主;(5)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台湾学者林大钧先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 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催化剂或鞭策者,是劳动争议的调解人、仲裁者或受害方的支持者,是劳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即“五P”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Protector)或管制者(Regulator)。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 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 的变化。政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 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Promoter)。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 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 点的劳动条件。多数国家的劳动法律都规定了集体谈判的主体资格、谈判机构、谈判双 方的责任、谈判的程序和内容、集体协议的签订和约束力。规定工会享有罢工的权利,而且如果工会采取合法的产业行动将免除法律诉讼。这里,政府的角色首先体现为确定合法产业行动的边界范围以及工会采取产业行动的程序性规定;其次,政府保护工会罢 工权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是否保护罢工雇员免遭解雇。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 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分红和员工持股也是工业民主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eace-maker),有时也是调解者(Mediator)或 仲裁者(Arbitrator)。劳动争议是工业社会的自然现象,政府必

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 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 和仲裁服务。理想的政 府应该作为中立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 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Planner),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 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Public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 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 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三、目前我国劳动部门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展健全过程当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国家财力有限,历史包袱重(特别是国有企业)。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入WTO和全球经济放缓,都将对劳动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政府要发挥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是政府推进型的改革”,所以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中要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

(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劳动部门,担负着调解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政府必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政企分开。政府的职责是对企业实施宏观管理,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方协商中,政府一方的代表应当紧紧围绕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平衡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双方合作,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

(二)政府是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者和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劳动关系主要依靠市场规律来调节,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破坏性,进而导致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作为立法者,我国劳动部门起草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已运行七年多,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原则上说,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作为管理者,这几年劳动部门逐渐放开了工资和用工等审批权,为促进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鼓励性的就业政策,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政策,努力降低失业率,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

(三)政府是企业与职工两个群体利益矛盾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三方协商机制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利益追求统一到国家利益。作为调解者,劳动部门与工会、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履行劳动争议仲裁职责,做好裁判员。

四、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劳动关系的独特性

中国的劳动违法已成为一个长期的普遍现象,劳动者权益受侵害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劳动关系失衡以及劳动合同失范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无疑会对社会和经济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政府力图将劳动合同法作为平衡利器来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的决心,但是,我国政府直接干预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显然是基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路径依赖的结果,是与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至今经济中仍然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导致中国企业中的集体谈判难以实现,同时,劳动者难以参加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劳动关系问题任重道远,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经验,营造良好市场经济氛围,促进我国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助力经济发展。

第三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

政府的经济角色,是经济管理员与服务员的角色,是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干预和调控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目的的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推进和组织。政府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拥有对经济管理的权力和权威。权威是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以其权力的威力,参与经济活动,弥补市场不足。但是,在存在着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目标与它获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有很大差距,甚至相反。美国的“向贫穷开战计划”已实施了20多年,但贫穷仍未消除。社会主义国家集权干预经济,结果是捆住了经济发展的手脚。因此,在改革既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的要求规范政府的行为。在我国,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作用,是一个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和能否取得成功的重大问题。在现阶段,为了合理地配臵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的产品和劳务,人们努力地寻找资源配臵的最佳方式和手段。

一、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角色的原因

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方式,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臵手段。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有其作用范围限制,有些经济政策和目标,市场不能轻易实现或完全不可能实现。尤其是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存在着由于发育不成熟所产生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有:(一)市场难于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如交通、通讯、能源等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由于投资大,见效慢,一般厂商无力也不愿意投资,而一些公益事业部门,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靠市场机制调节既会造成浪费,也会加大消费者的负担。

(二)市场难于解决环境污染、失业等社会问题。

(三)市场不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长远性问题。

(四)市场不能充分促进和保护新兴产业的发展,给风险性投资会带来一些障碍。

(五)市场难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各阶层间的利益协调,容易导致两极分化,造成贫富悬殊。

(六)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短期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这些缺陷容易助长投机行为,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市场供求发生严重背离而引发通货膨胀、就业不充分和经济衰退。市场能力的上述有限性特征和“力所不及”的内容,就需要政府调控的参与,参与资源配臵的因素。

二、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特点

我国经济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系统工程,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旨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政府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经济改革面临的全国整体推进的要求,既要充分体现社 2 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特征,又要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容规定,其主要特点是:

(一)政府以间接职权为主,引导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拥有直接经济职权,直接支配、左右市场主体的微观决策,建立的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较强的钢性和破坏性,一旦政府决策失误,整个经济生活在劫难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间接职权为主,并非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市场主体,而是以不损害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为界限,提供服务。政府主要在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和规范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二)政府经济行为应具有民主化、法治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它受限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内容要求,包括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能够反映经济基础性质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经济行为加以必要限制是市场经济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其内涵之一就是确保市场主体享有独立利益和自由意志。为此,必须严格防止政府经济行为侵犯其它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其特点在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各种行为,各种关系都被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具有合法性。为此,经济法不仅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且必须规范政府的职权行为。控制政府职权的目的,在于确保政府经 3 济职权的正确行使,防止其膨胀或滥用,以危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政府经济权利应具有明确性、规范性。

1、市场主体资格控制权。这是指政府决定是否赋予某些申请者以市场主体资格,准许其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市场经济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秩序由市场主体的适格性、行为的合法性、关系的连续性及安全性构成。其中主体是否适格,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能否建立。如果不适格的主体(如缺少资金、不讲信用等)大量混入市场,参与竞争,一方面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不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使参与竞争的其他主体难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使其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通过政府控制主体资格进而规范经济生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

2、市场行为调节权。这是指政府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权力,包括直接调节权和间接调节权。直接调节权是政府制定下达计划并加以推行的权力。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指令性计划是一种通过指标量化的行政命令,含有必须执行的效力,指导性计划是一种经济预测或信息提供,不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执行。间接调节权是政府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间接引导的权力。表现为政府在确立产业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改革经济杠杆量化指标,市场主体在权衡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自觉按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选择 4 市场经济行为。依据运用经济杠杆形式不同,间接调控权包括工资总额调节权,税收调节权,利率、汇率调节权,价格调节权等。

3、非法行为取缔权。这是指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权力。具体包括监督权、检查权和处罚权。监督和检查是处罚的前提,许多非法行为只有通过监督和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处罚和取缔,从而确保资格控制权和行为调节权得到充分行使,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三、市场经济中我国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角色

(一)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都离不开宏观调控,无论是美国的“民主市场经济,”或是日本的“国家市场经济”,亦或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都无一例外地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企业、社会保障一道视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一是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收入、分配等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和间接地调控,保证比例协调,减少和消除通货膨胀和失业,实现总量均衡;二是政府制定指导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短期性等消极因素;三是制定产业政策,对市场实施产业政策导向,扶植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总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二)政府承担企业和市场不能承担的或不易承担的社会性、公益性问题。一是承担电力、铁路运输、邮电等公共产品的生产,以获取规模效益;二是发展高科技、国民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城 市公用事业;三是保护国家安全;四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爆炸增长、失业等社会问题。

(三)强化法制建设,制定市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立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涉外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市场和企业的规范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政府的信息引导。要强化政府各级领导的信息意识,从信息工作手段现代化着眼,不断加强投入,使信息服务导向侧重于向下和向全社会服务,促进信息工作与社会沟通,努力建成专业化的信息队伍和构建信息机构的规范化体系,形成开拓性的有偿服务和产业化的开放型信息。

第四篇:政府在乡村幼儿教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乡村幼儿教育中的角色

罗金莲

2012-10-9 11:30:2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通过对湖北农村的调研发现,在小学之前的农村幼儿教育由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构成。在闲置劳动力主导之下的家庭教育,内容狭隘,教育理念滞后,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少数专业教师主导之下的幼儿园教育,虽在对幼儿的照顾上普遍获得了家长认可,但客观存在着教学设施不健全,教育主体素质不高,教育内容小学化,有明显的应试准备倾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政府如何履行宣传者、规划者、监督者的角色,为农村幼儿教育寻求出路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政府角色

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得到稳定的发展,幼儿教育已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教育的重要环节,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文献梳理可知,在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方面,李鑫指出农村幼儿教育在多地呈现空白状态;朱扬寿、龚庆胜和夏冰指出幼儿园园舍设施简陋,幼儿往返交通存在安全隐患;卞绍玉指出教学设施不足,卫生条件差。在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上,李涛指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不足,影响到幼教质量;李运余认为教师队伍待遇不规范,导致稳定性较差;黄晓彬指出幼儿教师来源复杂,流动性大,培训、进修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幼儿教学内容设置普遍反应出教学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如李运余等,同时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性大,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且过于偏向应试教育,而忽视幼儿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如余胜美,何霭雯等。在教育理念上,吴信梅指出祖辈不能较好地与孙辈进行语言交流,导致幼儿口语表达滞后,祖辈过于爱护幼儿,影响其身心的独立成长;余胜美,何霭雯指出,农村民办园家园合作仍处于中低层次,不能较好地与老师沟通,导致家园联系受阻;曹汉林,谭有模直指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总体期望值不高,对幼儿的教育重视不够。

综上,学界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而这一问题却鲜有引起农村家庭的注意,尤其是从投入上来看,农村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相对低于城市家庭;其次,学界对农村儿童教育的关注多起点于幼儿园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家庭教育;此外,即使关注到农村幼儿的家庭教育,也都在留守儿童的视角之下,鲜有从社会观察的角度去了解和探索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笔者从这些细小的缺憾入手,将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整体,呈现乡村幼儿教育现状。乡村闲置劳动力引导之下的幼儿家庭教育

在我所调研的湖北多个乡镇,幼儿园教育的年龄为2.5~5岁。之前的幼儿则在家中由家人照顾,进行所谓的家庭启蒙教育。

幼儿教育的主体——闲置劳动力。生产社会化的背景之下,机械的普及,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却也随之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由机械节约出来的劳动量又转而投入务工以挣回机械劳动的成本。因而在农村各种各样的在村或者不在村的体力劳动是农民生活的常态。由此,一个农村小孩出生之后,除了哺乳期在母亲的照料之下,之后由部分或者全部失去劳动力的闲置劳动力照料,这部分人主体构成主要为——农村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只有这些人或者出于反哺式生养文化,承担起照顾子孙的任务,以让体力充沛的年轻人挑起家中生活资料来源的大梁。在这些55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文化水平有限,仅有小部分人能够识字,对现代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更是捉襟见肘,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看幼儿,却难以在幼儿的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他们熟知幼儿的心理,把幼儿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使幼儿无需通过语言提自己的要求,逐渐降低幼儿与人交流的欲望和能力。此外,闲置劳动力的另一组成部分,则是残障人士,由于身体原因而不参加体力劳动,又希望或是被希望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则由他们来照顾幼儿,笔者在湖北某市的一个村庄碰到三个案例,幼儿呆坐在推车上,目光呆滞,照顾他的人不知道如何跟他交流,幼儿尿裤子了也觉得无所谓。幼儿正处在语言、智力启蒙阶段,而一些特殊人群不仅在启蒙教育上无法帮助幼儿,在幼儿的卫生和健康照顾上更是无法得到保障,农村家庭的幼儿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在乡村闲置力主导之下的幼儿教育内容,首当其冲的是长幼秩序的教育,既包括对家庭长、幼之间的相处规则——“听话”即长幼之间的服从与管理关系,姊妹之间对内的谦让与照顾,对外团结一致,“听话”往往是乡村居民闲聊中称赞孩子的公认。对幼儿灌输服从管理的思想,也是为其今后适应小学应试教育做准备,应试教育的悲哀不仅仅是归因于考试,从家庭教育开始,已经在抹杀孩子的个性。其次,则通过鼓励的方式教育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独生子较为普遍的情况之下,棍棒教育渐渐退出农村舞台,爱子心切的农民不再是命令式的强迫幼儿接触生活技能,而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的打理,尤其是女孩,幼儿某一次好奇的拿起扫帚收到家长称赞,则会强化再从事相关活动的兴趣。这样一方面逐渐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使其尽早成长为家中的劳动力,为家庭减轻负担。除此之外幼儿教育的第三个方面,小学启蒙。观察发现,幼儿在声音和肢体活动方面有极大的兴趣,然而绝大部分农民既不会唱又不会跳,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农村幼儿在长辈处接触的智力启蒙主要内容为:数数,长辈幼时押韵的儿歌,从电视、手机铃声中常听到的歌曲。综上,从幼儿的家庭教育来讲,其内容仍然以为小学教育、应试教育奠定基础为导向,而没有意识到对幼儿兴趣特长的发掘与培养,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狭隘。少数专业教师引导之下的民办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之外,农村幼儿一般在两岁半开始接触幼儿园教育。从幼儿园的数量上来讲,随着义务教育的改革,以及新生婴儿数的下降,农村小学数量下降,幼儿园也随之撤销,使得农村幼儿园一方面在生源上面临着不稳定性,影响其运营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居住的分散,甚至是偏远,因信息和距离的客观原因,无法享受到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私人幼儿园被引入农村幼儿教育的作为补充,并逐渐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主体。少数有幼儿教育资历的个人在一定的经济支撑下,雇老师承办起乡村幼儿园,形成了农村少数专业教师引导之下的幼儿教育。

乡村私立幼儿园立足于乡土的人情社会关系,幼儿教师在尊重熟人关系的行为习惯之下,对幼儿的生活照料十分精心,且在农民看来,“幼儿园教育就是幼儿托管,有人陪着玩就好了。”村民普遍对幼儿园教师对子女的照顾,较为满意和放心。其次,由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彼此之间都是熟人,因而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及时沟通,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帮助孩子心理成长。此外,在利润动机的推动下,私立幼儿园更注重服务的细节。综上,农村私立幼儿园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然而,农村私立幼儿园在给资源匮乏的幼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辅佐之外,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从硬件建设上来讲,农村幼儿园面临着数量少,缺乏竞争机制的局面。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激励之下,幼儿园不愿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多为农户庭院式的教学、生活环境,缺乏开发幼儿大脑的体育、文艺器材。其次,从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来看,首要问题是专业教师少,且这些少量接受过专门教育的幼儿教师多承担着管理岗位,很少亲自教学,甚至只是挂职,而从事其他职业;受聘的教师进入机制不严,没有专业的统一的和公开的选拔机制,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限,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的水平;在没有统一的薪资标准之下,幼儿教师的待遇参差不齐,导致了其频繁流动,使得幼儿教育没有保障。第三,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计划来看,安排随意,缺少统一规划和进度考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学内容设置,重德育智育,而忽视非智能因素的培养,这一教学内容设置方式跟不上现代多彩社会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综上,农村幼儿园不仅在量上存在着缺口,在质上也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乡村幼儿园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政府在乡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角色

乡村幼儿教育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迫切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充分调动家庭和幼儿园的力量,扭转狭隘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幼儿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3.1 重抓宣传,引导农民重视幼儿教育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相关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单、贴标语以及乡镇广播的形式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农村家庭的重视,提高农民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使之加大对幼儿教育的人力和智力投入。同时,通过专家讲座或者电视宣传的方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引导家长和学校积极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关注幼儿的身体素质、应试素质培养之外,更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特长、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最后,通过宣传,加强家长和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的合作。使家长扭转幼儿园教育只是老师的任务这一狭隘的观点,引导家长亲自参与到幼儿园的学习之中,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建立和谐的亲子系。

3.2 狠抓质量,完善教育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构建统一的幼儿园建园设施标准,对幼儿园的园舍用地、园舍设施、卫生保健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并按照规定逐年逐一核查,对不合要求幼儿园及时要求整改,完善教学设施,排除安全隐患。其次,严格进入机制,规范幼儿教师薪酬,构建稳定的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客观限制,存在大量幼儿园私聘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政府应该规范其引入,要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财政要极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进入农村幼教队伍,保证其稳定性。第三,因地制宜,建立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规范教学的内容,加大素质教育的内容,规避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以及幼儿教育的随意性,提高教师积极性。

3.3 拓展思路,实现幼儿教育的合理规划

尝试从乡村外部探寻乡村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首先在幼儿园的布局规划上,政府要在实地调研、科学统计预测生源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入园、扩大规模,保大放小、保好放差,大村及偏远小村独办、相邻小村联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要求,打破行政村的地域划分,按照生源的分布,实现“村镇联合办园”“村村联合办园”,要避免盲目建园导致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又要兼顾实现适龄幼儿有学上,适龄幼儿都能享受到较为便利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其次,政府牵头,促使城市、乡村幼儿园,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结对子发展。同时,县乡中心幼儿园派出骨干教师开展支教、拜师结对、名师带教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衔接、分工负责、层层指导、互相交流、及时反馈的有序有效的网状指导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再者,调动多方资源,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政府要特别关注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以及困难家庭的幼儿教育,建立规范透明的社会捐赠机制,为特殊幼儿教育创造条件,极力扭转农村幼儿教育边缘化的趋势。

幼儿教育始于家庭教育,要宣传引导促使农民建立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育儿观,同时幼儿教育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必要环节,只有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农村幼儿园的现状令人担忧[J].青年教师,2011(09).[2]朱扬寿、龚庆胜、夏冰,农村幼儿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0(04).[3]卞绍玉,农村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教育论坛2011(04).[4]李涛,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J].事业与管理,2006(02)

[5]李运余,论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J].教育实践研究,2011(10).[6]黄晓彬,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7]余胜美、何霭雯,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及思考——以广州地区四所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例[J].管理方略,2011(07).[8]曹汉林、谭有模,农村幼儿期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9]黄晓斌,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如何走出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第五篇: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劳动关系强调集体谈判政府在集体谈判方面有着相近的立法。英国在传统上则强调劳资双方的自愿主义和自决信念。在澳大利亚则主要着眼于由政府出面维持产业和平。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恩·比恩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指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⑴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⑵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⑶如果出(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⑷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⑸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台湾学者林大钧先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催化剂或鞭策者是劳动争议的调解人、仲裁者或受害方的支持者是劳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文尾表格综合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五”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或管制者。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政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如公平与公正、权力与职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问题的基本价值判断。例如最低工资立法是劳动力市场中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的政策法律通过强制确定最低工资率和加班工资津贴、禁止使用童工等条款来保证每个雇员得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报酬保证雇员(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获得“维持生活工资”水平以上的工资消除极端贫困。劳动保护立法的内容包括反对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公平报酬、安全与卫生、职业教育、冗员与解雇等许多方面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多数国家的劳动法律都规定了集体谈判的主体资格、谈判机构、谈判双方的责任、谈判的程序和内容、集体协议的签订和约束力。规定工会享有罢工的权利而且如果工会采取合法的产业行动将免除法律诉讼。这里政府的角色首先体现为确定合法产业行动的边界范围以及工会采取产业行动的程序性规定其次政府保护工会罢工权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是否保护罢工雇员免遭解雇。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分红和员工持股也是工业民主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有时也是调解者或仲裁者。劳动争议是工业社会的自然现象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通常管理方会认为政府干预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企业竞争力而工会则希望政府作为公平的第三方积极干预劳动关系。因此在劳动关系中如果管理方的力量占优势则政府将以自愿原则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相反如果工会占优势则政府将采取强制性调解和仲裁措施以此来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理想的政府应该作为中立(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对一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部门如天然气、电力、饮用水与污水处理、医疗机构、学校、交通等特殊部门的工会的罢工问题政府会特别关注。这些部门的工会举行罢工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社会瘫痪。因此政府一般限制这些工会的罢工权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产业冲突。例如美国许多州都禁止公共部门工会举行罢工而实行强制仲裁程序加拿大与意大利政府虽然没有完全剥夺这些工会的罢工权但要求这些工会在罢工期间保证提供最基本服务以此来减轻罢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破坏作用。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下载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和责任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种种政策扶持,但是总的来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通过营造一个政策、法律都完善......

    劳资纠纷案例分析(合集五篇)

    案例1爱国者数码公司员工微博大骂武汉被开除 【案例回放】2012年1月25日,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张恩源,只因听闻一句“汉骂”,便在微博中斥责武汉是“全国最大的农村土鳖......

    劳资纠纷法律咨询,劳资纠纷案例分析

    劳资纠纷法律咨询,劳资纠纷案例分析1、家庭作坊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资纠纷增多且处理难度大。2、我镇目前尚存在着大量家庭作坊,雇工人数少的几人,多则100多人,劳动用工极为混......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行为中角色分析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行为中角色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并购的方式实现本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此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并购的参与者有着不可估量......

    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学生姓名:4411 准考证号: 10875 初中英语专业 摘要: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关键词:道德;教育;角色 Abstract: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企业文化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企业文化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摘 要】:中国企业多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但中国大多数企业文化的贯彻 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探讨了企......

    西游记中团队角色分析

    西游记中团队角色分析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是大家都耳闻能详的,许多人会被这个群体中四位性格各异,兴趣不同的人物所感染。人们不禁会诧异:......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精选合集)

    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_公共管理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两大理论思路中政府角色的体现;第二部分写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