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时间:2019-05-13 04:0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第一篇: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学生姓名:4411 准考证号: 10875

初中英语专业

摘要: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关键词:道德;教育;角色

Abstract: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moral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 moral;education;role

前 言

一位教育家说过:“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创造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创造学生完整的生命。有人说:“一个人经常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渐渐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人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对儿童的作用就像是国王一样伟大。”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操纵在老师手里,再从学校的教育职能来看:学校是公共教育机构,它与家庭中父母,亲人的作用不同,它的作用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学校对道德教育的责任是不可让渡的,未成年人从6岁至18岁这一大段人生都在学校度过,这正是一个人生命急速成长的阶段,学校的环境好坏对他德性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有同辈的影响,老师的楷模,教师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故意,客观上他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一、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有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小学教师扮演的角色

(一)角色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预设,有序组织和灵活调控,以自己的创造感唤醒学生的创造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激活学生的行为。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提高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二)角色二:群体研究的协作者 杨振宇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不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更要和学生同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反馈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供指导。

三、从教学内容的差异看教师角色定位

(一)课堂组织上要当好“导演” 目前,在德育教改的呼吁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即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摘要:“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例如,在上法律基础课时,课文本身十分重要,把案例当剧本,更适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进而充分理解法律师生之间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进而充分理解法律条款。这样一来,课堂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首先必须认真读好课文,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喜好,自己往学、自己往演。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促进功能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一致,形成了共振,创新也才可能实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导演呢?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认真思考和教材有关的主要新题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其次,要了解“演员”的实力,即学生的知识构成,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员”这一角色。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在了解学情时,可进行“换位思考”,即在思考新题目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在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心得学生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猜测他们会如何确定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

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学生共叫、共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起一个宏观布局的功能。即“导演”的功能,他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真正发挥“主人翁”功能的还是学生。

(二)课堂流程中当好“舵手”

创新教育下,德育教学中应贯彻“学生为主”,提倡“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题目、提出新题目,然后再分析新题目、解决新题目。教师在其中始终充当一个“舵手”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赐与方向指引和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加以控制。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若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新题目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在思考、讨论新题目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

那么,教师要做好“舵手”应做到哪两点呢?一是在实施德育教学中,教师首先正确熟练地把握《德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德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往正确方向引导,二是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且把握学生干扰信息,由于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理解的“共振”,保持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实在,在教学中对学生心态把握和了解也很重要。这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进手,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和引导。当前的德育教学,教师在其中始终只是名“舵手”,他只负责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方向发展;而船只的前进,则需学生自己划动船桨,朝着教师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新题目,从而锻炼进步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三)课堂质疑中当好“记者”

创新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在不违反教学要求的条件下,设计有意义的新题目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非凡是从近几年日益兴起的话题作文来看,教师在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可以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开,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教师通过“记者”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功能。

那么,记者角色的扮演应注重哪些呢?首先,记者的扮演其实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发现新题目的环境,比如,在案例教学中就是提供案例背景。经过教师的投问,学生思维必然活跃,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而且情感和喜好也被激发起来了。分析案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发问过程中,应将新题目的着重点放在进步学生的熟悉能力上。比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材料是否充裕、选材是否精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熟悉能力起导向功能。

四、教师应该怎样做

(一)加强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同等

加强沟通和交流。课下和学生交流,和各种层次的各种性格尤其所谓的新题目学生交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掘他们的特长。即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经常真诚地和学生交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既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熟悉到我只是“学长”,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又可以深刻地熟悉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课堂教学中以同等的身份发表见解和评议,而不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他们答案的正误,关键是看学生对自己的见解是否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二)创设共同话题,因材施教

如可以辟出专门的教学或休闲时间对当今人们都关心的世界时势热门新题目进行探索,也可以是政治、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的话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学生既有喜好又有熟悉和探索价值的话题。

根据新大纲的教育理念,应把学生看成独特的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着非富的个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喜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熟悉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着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发展。

五、结论

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德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角色定位的重要,而从角色转换需要达到角色转换的实现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需要广大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实践,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伟.高校教师与教育现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2]陈桂兰.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M].财政研究,2001.21(1);56-58 [3]徐文勇.谈谈教师人格在德育中的作用[M].高等理科教育,2001(1).46-52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三篇: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专题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什字小学行风评议调研文章

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我们除了对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有共识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教师看法的某些误区,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必须以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和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就是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个权威的作用。学生应该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导致的弊病

1.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结果被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和无奈,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决不会把这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枪毙”。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多想想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学生的提问呢?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提问反而越少了呢? 2.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缺乏个性。

“肯听话,读好书,考高分。”这无疑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一双自己的眼睛和一个自己的脑袋?

3.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学生思想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把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和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但大部分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文课上,美国教师会告诉学生需要哪些参考书,去哪儿找,并且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但中国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写作的格式和要求,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甚至于拿出一篇范文。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我们中华民族还会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吗?

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两个平等的人,其次才是他们的角色关系。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尊师是对的,但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尊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味强调尊师,把教师当成了“权威”,就把学生放到了“从”的地位。既然学生应该“从”,我们又怎么让学生去质疑,去提问去反驳呢?

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树 立怎样的观念呢?(1)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2)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3)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4)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5)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6)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再次,树立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呢?(1)公布成绩时平等;(2)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3)在上课时平等;(4)在评价学生时平等;(5)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时平等;(6)在自己心情2.教师首先应该“尊生”。

“尊师爱生”强调“尊师”和“爱生”。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如何爱学生的呢?这种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吗?

中国有句俗语:“打是亲,骂是爱。”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打”确实有亲的意味,“骂”也的确有爱的内涵。但“打”是尊重吗?“骂”是尊重吗?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你,你会认为他爱你吗?出于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吗?爱只是一个主观的动机,而尊重才是具体的行为和做法。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尊生”呢?

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2)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4)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5)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其次,要尊重全体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3)尊重有过错的学生;(4)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 陷的学生;(5)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6)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

再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训斥学生;(4)不羞辱、嘲笑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6)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试问一下教师们,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你是否允许学生“奇思妙想”?你是否对学生的“荒谬”问题认真看待? 学生应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美国孩子的情况,将孩子应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权利概括为如下几条:(1)孩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2)孩子应有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3)孩子应有说“不”的权利。(4)孩子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5)孩子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6)孩子应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7)孩子应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权利。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的侵害,健康成长,但我们是否想到他们同样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权利,有接受挑战和失败的权利?

4.教师应该给学生思想的自由。

对于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毋庸置疑,其答案是不容改变和质疑的,但对于一些观念性的知识,我们是否应中有一连句题:瓦特 的 发明 蒸汽机 是。学生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都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抹杀掉了呢?

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总体上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太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入的发展上,我们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第四篇:关于小组调查法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小组调查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在小组调查学习中承担的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课程设计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并且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变化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小组调查法;教师角色;高职教师发展

一、引言

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和突出学生主体的背景下,笔者积极探索了在任务为向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成绩改进及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的积极影响,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有效的学习方式。

Johnson兄弟于1975年提出了共学法,其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指定的小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以确保共同的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如果有任何问题,小组成员可以用相互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如若再不能解决,可以寻求教师帮助。共学法为笔者的在设计课程实验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Sharan夫妇于1990年提出的小组调查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跟共学法相类似。在小组调查法中,不同的学习小组获得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的话题。小组调查法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每个小组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时在调查之后,需要进行班级汇报;

(二)小组成员之间要能够良好地协调,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三)在小组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分析评价等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强调交流和协商。在小组调查法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技能得到加强,个人责任受到了鼓励,每个人所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小组调查法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班级汇报,小组讨论或者小组竞赛。它可以用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阅读前,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后都可以适用。

笔者在实验过程中,根据Sharan夫妇建议,本选题把实验班级学生们组成他们自己的4-6人小组。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出课题之后,各个小组再将课题分割成个人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开展必需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做一个汇报,可以是PPT或者其他一些形式,以向全班交流他们的发现。

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重点研究了小组调查法对学生的影响;但是,小组调查法对教师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而教师角色的变化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大部分的外语课堂中,教学还是讲解语言点和语法、练习、然后输出的模式,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扮演的角色,即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或者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教材的教学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痛苦的,因为教师在辛苦授课,而学生似听非听,很少有积极的回应,甚至学生会在课堂上睡觉,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课堂,学生也是痛苦的,因为很多学生觉得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者对所学的英语知识不感兴趣,认为上英语课是一种浪费;他们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各种不认真的行为,对此,他们会产生内疚感,久而久之,这种内疚感会变成麻木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将进一步挫伤学习兴趣,对学习英语极为不利。

从英语学习角度来看,笔者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用两个分离来描述这种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这种分离产生的结果是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隔阂,英语教和学效果都不佳,甚至英语学习一无所获。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首先,教师负面情绪积累。由于长时间处在这么“痛苦”的课堂,教师内心的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对教师上课状态影响较大,在情感上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教师知识得不到快速更新。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一年前,或者是两年前的授课,而没有从课堂的交互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从学生身上没有得到新鲜的东西。教和学本来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自古就有教学相长。虽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但是他们和英语基础好,学习习惯好的同学一样有情感体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找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而只是一味看到缺点和不足,即使不是严格意义的失败,至少是一种遗憾。其次,教师能力不能提升。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时老师,而不是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就像是一场独角戏。缺少了师生的积极互动,课堂就是静态的;静态的课堂就没有相应的挑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三、小组调查法的教师角色

在小组调查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地发挥,小组调查法也促进了教师角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总体而言,在小组调查法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在小组调查学习中承担的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和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教材教学者、和学生管理者。

(一)课程的设计者

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英语教师必须首先做好课程设计。做好课程的设计表现为四个方面:小组的形成,话题的选择,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的组织。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就要求能够把整个班级合理地分成几个异质小组,然后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分工。小组形成后,教师必须能够针对课文或者教材的内容,确定相应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应该太具体,而要宽泛些,并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时代性。教师的作用还表现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的组织上。在过程监督中,教师需要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分工,不能偷懒。同时要制定好评价方案,以及小组评分细则。

(二)课堂的组织者

在小组调查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在课堂上用PPT展示小组的汇报,在汇报中练习和改进英语水平,并且找到不足之处。这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是活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具有很多不定的因素,所以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对于老师而言,小组汇报的话题和内容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便能够与学生俱进,与时俱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新知识的学习者。其次,在小组汇报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每组小组的时间,表现以及评论,使课堂不至于失去方向,也对教师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挑战。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更好的知识,以及更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才能够使小组调查法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调查的咨询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在小组协商、制定和实施调查时,教师的角色就转化成了调查的咨询者了。小组成员在很多地方会存在问题,有些问题是小组协商解决不了的。这时候,教师要能够给小组指出正确的方向,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还会必然涉及到新的资料和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当某个小组不知道该如何调查时,教师还需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提供给学生。

(四)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在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所做的研究可能和教学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问题不一定来自于实际的教学中,也不一定能够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中。而在小组调查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客观上迫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反思者,从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Wallace(1991)提出了外语教师职能培养与发展的反思模式。根据这一模式,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并驾齐驱,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教师实践与反思的源泉,这就充分肯定了外语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Pos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而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国内很多专家,比如甘正东(2000)也都认为反思性教学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在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教学日志等方法对学生及教学进行反思,去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师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承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和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而这些角色的变化,使教师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最终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资矛盾愈加激烈,本文主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介入还是旁观?在解决劳资纠纷中政府又能做些什么?本文从法律有关规定和制度设计等有关方面来分析,最后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政府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劳资纠纷并帮助其解决。

关键词:劳资纠纷政府企业工会

想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政府和劳资纠纷的含义。首先所谓政府就是国家的统治机构,为了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可以说由国家就有政府,而且自从资本主义萌芽,摆脱了男耕女织自产自销的模式之后就会产生劳动纠纷。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国外普遍说法,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为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其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其广义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劳动关系的争议和关于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争议。其狭义是专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①1关于劳动争议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人们往往习惯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样就得出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争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资本家和工人这两种根本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在劳动关系问题上的反映,具有敌对性、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征。”②2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劳动争议情况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争议与资本主义条件的劳动争议具有本质不同。它不再具有对抗性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不会再像资本主义劳动争议那样表现出劳资双方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③3但是当我们纵观当今社会的中的劳资矛盾就会发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未必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也未必不激烈。所以所谓劳资冲突最核心的问题应当就是关于劳动的争议,这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共性。

为什么劳动者与雇主会出现这么多的利益纠纷呢?劳动者在纠纷中一般处于弱者的地位,通常是由于企业主或雇主拖欠工资、不履行保险义务、养老金等众多问题。在劳资纠纷中的形式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按争议主题说有个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可以将社会部门分为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市场常常给社会带来活力但是如果仅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扶助弱势群体,所以我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不应当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如果仅仅靠劳动者与雇主双方之间的博弈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假如这样做会造成对劳动者更大的不公,同时会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

那么作为政府该在这场争斗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政府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中,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发展国家经济,要实现政企分开少插手企业发展,尽量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避免社会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尤其是在代表工农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要做到公正公允就要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按照规定处理问题,给双方发言权。

首先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就要依法治国,有完备的法律。关于劳资冲突最有效力的法律应当是《劳动法》。我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早在1802年英国就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被认为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制定了一些①《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2页。②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3 ③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劳动相关的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第一部相对完备的劳动法直至1994年7月5日才通过,所以现行法律中必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例如,有人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有时候难以很好的提供处理问题的依据,所以需要政府不断督促法律的修订从而更好的规范劳资关系中的问题。

其次,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市场的监管功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准入条件的审查,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严厉打击不法企业如山西许多不法小煤窑,在这样的不法企业里往往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违反劳动法规的情况频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工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很淡薄,当出现问题是工人的利益就会惨遭损害,所以规范企业、加强监管是一个负责人的政府应当去做的。

同时,政府部门还有着组织科教文卫事业的职责,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帮助普通劳动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需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90年代以来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的案件数目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

按照当今《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处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调解、仲裁、审理(对仲裁结果不满上诉的情况下)。首先是调解工作,这个一般由企业、基层人民、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他们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调解促使矛盾解决。调解不是法律行为,是一种协商行为,固然调解有它的必要性和作用,但是不应当过分的夸大调解作用。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都有一种“中庸之道”,它鼓励人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劳动者的利益并不能很好的维护,只是暂时的一种缓和办法。所以政府应当鼓励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第二步: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依法设立,由法律授权依法独立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专门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是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设立的,其设立和组成决定了其是有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仲裁权的国家仲裁机构的性质。①4所以说仲裁是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首先政府应当组织好仲裁委员会的成立,确保其完善高效的运行。另外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三方面组成,虽然看上去是公平的三方制度但还是可能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状况,所以政府代表应当摆正姿态,做好监督工作,尤其关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护。目前还有一种吸取西方仲裁制度的提议认为:政府不应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代表,而应当由企业代表和雇主代表担任。

另外,抛开制度不说,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公务员的廉洁办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千万不可以和企业雇主官商勾结,在处理劳资纠纷中应当保持公允,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教育需要加强,而且相关的处罚措施也应当完善和加强。

最后一步是审理,也就是人民法院审理,在劳动者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政府也要和司法分权,政府部门不应当干预司法工作,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除了这些劳动法规定的这些常规解决办法之外还有对劳动者解决劳资矛盾有一些帮助的措施,比如求助工会。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②5所以当劳动者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可以向工会求助,在随后的仲裁中也会比较有利,政府也应当与工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工会工作中吸取经验来完善各项规定。而实现这些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还工会独立权,在中国工会常常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在大多数工厂企业中工会都成了他们的一个部门,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劳资纠纷中工会常常站

①《劳资纠纷及应对》 广西人民出版社②百度百科

在了企业主的一方。而高层工会则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它往往又会站在政府的利益一侧。这样来看在仲裁制度中的力量就是完全失衡的,工会、政府常常都不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无需过多参与,只要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就足够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我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仍以“维持稳定”的心态看待工人的停工事件。其实,“维稳”并没有错,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希望维持相对稳定。在对待劳资纠纷上,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出现在“维稳”上,问题在于“维稳压倒一切上”。如何才能“维稳”?合理地解决了劳资纠纷才能稳,靠压就越压越不稳。一种很正常的思路,到中国来了之后总会往前迈几步变成一个很荒唐的东西。“维持稳定”怎么能压倒一切呢?显然,它不能压倒宪法,也不能压倒公正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文革”时代,我们是“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现在“维稳”压倒一切,两者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

中国政府应该抛弃“替天行道,全面包办”这样一种心态。事实上,中国政府不可能是上帝,没有必要掌控一切,相反,它应该慢慢地放开一些,让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①6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规则,一部公允全面的法律,给予劳资双方一个平等的博弈平台,只有这时政府才可以放开手。这种状态下的劳资矛盾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处理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所以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在制度、法律、机构设置等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有形的手”还是不能在劳资纠纷中袖手旁观。

另外,由于劳资纠纷的高发且有很多处理不当之处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人的消极抵抗,如:绝食、打砸、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劳资纠纷的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的激化劳资纠纷。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指导并且建立心理援助机构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另一方面也要健全信访举报制度,是广大劳动者可以有渠道表达自己的要求,从而向民主国家迈进。另外,由于普通劳动者处于基层,所以要从基层政府的工作抓起,基层政府要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积极帮助劳动者捍卫其合法权利。

当然关于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的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其具体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①《时代周报》2010年9月16日

下载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精选合集)

    2. 结合你的工作,谈谈如何把握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下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师扮演角色的一些认识。 一、 在学生与教材之间,语文教师......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合集五篇)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中,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此,提出了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论文

    一、做实验探究的“主持人”,引领学生正确思考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探究主题,并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正确思考。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

    管理学个案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探讨论文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管理学教学中实施个案教学,推动教学法改革的必要性。本文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几方面......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行为中角色分析

    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行为中角色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并购的方式实现本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此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并购的参与者有着不可估量......

    企业文化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企业文化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角色分析 【摘 要】:中国企业多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但中国大多数企业文化的贯彻 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探讨了企......

    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参评作品 题目:浅谈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只有用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