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在英语课程资源中的角色
浅谈教师在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角色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同时,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师组织课程资源、驾驭资源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面临着角色调整的课题。本文从英语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入手,提出教师要做进取者、开发者、引导者和调控者。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资源 教师角色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英语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了教与学的方式,也增加了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多年的观察体会,笔者认为不管采用何种资源形式,实际上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角色进行分析,旨在明确教师素质提高的方向。
一、做一名进取者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拥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努力做一名科研型的老师。当今时代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学生的成长,教师自身的发展等都需要教师要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且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要实现跨学科、跨文化教学。因此,作为构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的教师要在工作之余不断地进行研修,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现行苏教版《牛津高中英语》内容广泛,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语言、风土人情,艺术、电影、文学、音乐、科幻、信仰、体育、广告、环境等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些课程资源的细化,尤其是英语文学欣赏、英语戏剧、歌曲欣赏等课程涉及到 1
不少专业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很高。此外,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些都迫使教师要努力全方位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如今除了读书,还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可供学习。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保证自己具备渊博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做教材的开发者
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诸如系统性、权威性、便捷性、共享性等。但客观地说,它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缺乏动态的应变性,而且在时间上显得有些滞后。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换句话说,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教师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智慧融进课本,已经由教科书的忠实讲授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应改变原先那种教教材的做法,要创新地使用教材。例如,任务型阅读是江苏近年来一道新的题型,这种题型既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且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笔者在教授Reading 的时候,经常将课文改编成这种题型。一来让学生理解课文,二来训练他们的解题能力。再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 Task 及 Project 中所涉及到的话题是西方音乐发展史及音乐家。为了让学生们理性掌握这些知识,笔者提前一个月开设音乐欣赏课,采取每周一歌,给学生们陆续播放《Swan Lake》、《Hey, Schoolgirl》、《The Sound of Silence》、《The Scarborough Fair》、《Elvis》、《Let It Be》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样,待课程进行到此单元时,他们便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完成Project所规定的任务,即Making a web page about a pop singer or aband.从而实现了Project编排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其它的一些教辅用书,教师也不能拿来主义,而应选择有价值的符合学生需要的题目。
三、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还要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学生去寻找知识的宝藏。今年,笔者所教的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存在两种状况令人担忧。一是他们对英语普遍不感兴趣,比起数理生(物)等学科,他们认为英语无法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二是在英语学习方法上,学生感到茫然,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不知如何下手。针对上述两种现象,笔者以为,学生之所以对英语丧失了兴趣,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当今依然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原因。学校和老师真的不能太关注学生考试的分数和结果。笔者在去年开学初(高二)就尝试引导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笔者主要通过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包括面谈和书面留言两种方式,像朋友一样或在办公室或在教室,向他们传授我的学习经验,和他们谈美好的未来,借助于话语的力量让他们认识到英语是何等的重要,并及时告诉他们如何着手。对于那些胆小、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笔者通常在作业、试卷上留下一些勉励的话语,诸如“Work hard”、“Well done”、“Believe in yourself”、“Why not do it”“I think you’ve made much progress ”。更多的时候,笔者采用汉语留言,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写下建议,及时提醒他们如何处理此类题型。如选择题,建议他们建立错题集,摘抄、弄懂,反复看。完形填空,建议他们多做多读,总结规律,了解出题人的意图。听力,建议他们要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其次,多听多读听力材料,熟悉日常用语。
长久以来,中学英语教育的“满堂灌”导致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因而,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这样,教师就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众所周知,定语从句是高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好了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不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情绪,也会给自己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灌输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的方式。如给出下列一组例句: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_____ I spent with you on the island.I still remember the day_____ I joined the League.The days ______ I spent on your farm were the days______ I felt the happiest.The factory _____ we visited yesterday is in the south of the city.The factory _____ my father works is in the south of the city.The factory _____ you speak of is the one _____ my father works.学生通过观察上述例句,思考句中所缺成分,再和同学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答案并总结出规律。
2.引导学生挖掘自身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他们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导致他们身上其实蕴藏不同的资源,而这种巨大的学生资源在传统教学中是多被老师忽视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教学理念,努力挖掘这种资源。比如,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将他们常犯的错误如单词拼写列举到黑板上,并附上正确的拼写,再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答案,从而加深印象。比如“comparson, comparison, comparsoin,comparison” “distroy, destroy, destroy, destoy”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ontemprary” 对于这些易错单词,教师还应反复教读,并教会学生按拼读规则记忆单词。此外,《牛津高中英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挖掘自身资源的机会。当我们谈论电脑、体育、音乐、克隆等话题时,很多老师的知识远远不及学生,这时,可以请学生中的“专家”给同学们做个讲座,这种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 会使得学习的过程轻松而愉快。
四、做课堂资源的调控者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的碰撞等都会不时迸发出新的火花。教师如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住这难能可贵的火花将能催生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笔者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2 Welcome to the unit 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六幅关于运动的图片。就在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一组学生吵了起来。笔者立即调查原因。原来,该组学生在讨论乒乓球时,不知哪位说了一句乒乓球将在奥运会中被取消,这引起了其他成员的抗议。作为一花独放的国球真的会被驱逐出奥运大家庭吗?在此之前,笔者也听过这种传言,但现在讨论这个话题会不会节外生枝?笔者在犹豫了一下之后,突然想到本单元Project不正是讨论奥运项目吗?何不在此作个铺垫?于是,在学习Welcome 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谈论他们所熟悉的奥运项目及为什么这些运动能入选奥运会,这实际上为Project 的学习做了一个热身练习。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调控者。
结束语:
联合国《学会生存》报告指出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越来越多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基于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
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普及的当今时代,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形容教育资源的丰富,而我们的教育却缺乏好的课程的实施者。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具有敏锐的头脑、细致的观察和探索的精神,我们的工作会像春风化雨一样 催开枝头万树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2、《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第二篇:英语课程资源
初中英语课程资源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正在被广大教师所认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就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本文还认为有必要构建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体系,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新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课堂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处都是鲜活的信息,使其感受语言的学习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无穷无尽,千变万化,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感受文化的差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旨在英语学科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英语素质和教师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 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下面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
从英语课程资源的内容来看,英语课程资源具有广阔而丰富的来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构成英语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不断增多。例如,知识的不断翻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能快速地获得各种资源。1)知识类。
知识类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生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英语知识。例如,广告中、各种商品的使用指南、药品的说明书、甚至路标、广告衫、MTV、网络等都有大量的英语存在。这些英语贴近生活,学生经常接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零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条理化知识,以利学生学习。例如: 常见英文名称:
ORBIS(奥比斯);Oxfam(施乐会);World Vision(世界宣明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
UNICE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 Fund(联合国儿童基金会);Friends of the Earth(地球之友)——世界各地环保组织联盟;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比萨斜塔);the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the Little Mermaid(美人鱼-丹麦雕塑)。计算机英语:
Computer , mouse , key, screen , copy, cut, paste, refresh, window, software, hardware, document, file, edit, download, upload, virus, store… 常见标语: No photo!No parking!No left turn!Please don’t liter.Take two pills every 6 hours.知识类的资源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知识。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的资源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娱乐休闲等。可以通过收集整理、英汉互译,中英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领悟,提高跨文化意识。例如:结合牛津英语教材8B第六单元:A charity walk可以开发一些与慈善有关的资源,如国内和国际一些著名的慈善组织、各慈善组织的宗旨和任务、如何募集善款等。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是通过文字、图片、录象开展课堂教学或上多媒体课甚至上网学习等。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使两者达到完美整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归类、组合等方法,把课程资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掌握英语学习的策略。2)技能类。
在提高英语技能的课程资源方面,现在也有很多的方式可供选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实施条件,使它们为课堂教学服务。
提高听的技能的资源有磁带、光盘、广播、电视、录像、电影等;提高读的技能的资源有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说和写是输出性技能,可以开发一些固定的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资源,如课外活动、朋友、音乐、星座、交通、环境等,供学生进行说和写的训练,也可结合时代特点开发一些时事性的话题如奥运会、非典、禽流感、印度洋海啸等。这些技能类资源一旦进入课堂,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从英语课程资源在英语教学的用途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分类:
课外活动类:影片、歌曲、录像等。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趣味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歌曲,作为课外活动的素材。电影如“音乐之声”、“哈利.波特”、“狮子王”等,歌曲如 “Red river valle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Yesterday once more” 等。有了这些资源,就可以开展“影视欣赏”、“听歌曲、学英语”之类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真实语言输入。教学辅助类: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教学录像库、教学素材库、教学参考书。这些资源来自教师的日常教学,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创新课教学,购买来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有上网查找得来的材料等。教研组是开发这类资源的最主要的部门。首先要有意识,要认 识到建立这些资源库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有计划,要通过分工合作,不断丰富,形成体系;最后,要有管理,科学有效地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这些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自主学习类:杂志、报纸、书籍、网站。杂志如《英语画刊》、《空中英语教室》、《英语通》等;报纸如《英语时报》、《21世纪报》(中学生版)、《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等;书籍如名著改编的分级读物;网站如K12教学资源网、英语之声、希望英语等。这些主要通过教师推荐,由学生个人、班级或学校根据实际进行开发。
教师提高类:学科教学杂志、报纸、书籍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了解学科教学的发展现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最终达到自我提高,是教师在职进修的重要渠道。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来说,有教师开发、学生开发、师生共同开发等方式。1)教师开发。主要是教学辅助类及教师提高类的课程资源。教研组要整体把握,给不同的备课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备课组再把任务分给每个老师。例如,在开发课件库时,如果让老师每节课或每单元都做课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每个老师每学期负责一两个单元,就能集中精力开发出精品课件。备课组、教研组再进行整合,就能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2)学生开发。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收集、查找、整理英语语言知识或文化知识。通过成果交流,使成果变成资源。
3)师生共同开发。有些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如课外活动类资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这样开发出来的资源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符合学生的兴趣,实用性很强。由此可见,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事关新课改大计和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构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英语课堂整合体系,以避免走形式,不重视结果。笔者认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英语课堂整合体系应由教师意识、理论指导、途径方法、开发和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策略、管理评价六方面组成。
1.教师意识是指英语教师对开发英语课程资源和和英语课堂整合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投身其中的主动性;
2.理论指导是指课改的理念、教育教学理论等,它直接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与有效性;
3.途径方法指的是开发的手段及实施条件;
4.开发和整合能力指英语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包括专业水平、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创造性智慧、课堂教育机智等;
5.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6.管理评价是指对资源开发和课堂的过程监控、调节反馈及效果评估。因此,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整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是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只有以此为突破口,边开发、边实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 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真正到达双剑合璧、威力无穷的境地。
总之,从课程的发展历程来说,课程资源的提出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今我们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而且,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的,它必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改革而变化,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四篇: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专题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什字小学行风评议调研文章
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我们除了对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有共识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教师看法的某些误区,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必须以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和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就是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个权威的作用。学生应该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导致的弊病
1.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结果被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和无奈,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决不会把这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枪毙”。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多想想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学生的提问呢?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提问反而越少了呢? 2.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缺乏个性。
“肯听话,读好书,考高分。”这无疑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一双自己的眼睛和一个自己的脑袋?
3.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学生思想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把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和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但大部分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文课上,美国教师会告诉学生需要哪些参考书,去哪儿找,并且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但中国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写作的格式和要求,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甚至于拿出一篇范文。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我们中华民族还会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吗?
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两个平等的人,其次才是他们的角色关系。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尊师是对的,但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尊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味强调尊师,把教师当成了“权威”,就把学生放到了“从”的地位。既然学生应该“从”,我们又怎么让学生去质疑,去提问去反驳呢?
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树 立怎样的观念呢?(1)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2)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3)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4)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5)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6)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再次,树立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呢?(1)公布成绩时平等;(2)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3)在上课时平等;(4)在评价学生时平等;(5)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时平等;(6)在自己心情2.教师首先应该“尊生”。
“尊师爱生”强调“尊师”和“爱生”。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如何爱学生的呢?这种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吗?
中国有句俗语:“打是亲,骂是爱。”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打”确实有亲的意味,“骂”也的确有爱的内涵。但“打”是尊重吗?“骂”是尊重吗?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你,你会认为他爱你吗?出于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吗?爱只是一个主观的动机,而尊重才是具体的行为和做法。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尊生”呢?
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2)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4)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5)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其次,要尊重全体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3)尊重有过错的学生;(4)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 陷的学生;(5)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6)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
再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训斥学生;(4)不羞辱、嘲笑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6)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试问一下教师们,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你是否允许学生“奇思妙想”?你是否对学生的“荒谬”问题认真看待? 学生应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美国孩子的情况,将孩子应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权利概括为如下几条:(1)孩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2)孩子应有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3)孩子应有说“不”的权利。(4)孩子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5)孩子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6)孩子应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7)孩子应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权利。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的侵害,健康成长,但我们是否想到他们同样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权利,有接受挑战和失败的权利?
4.教师应该给学生思想的自由。
对于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毋庸置疑,其答案是不容改变和质疑的,但对于一些观念性的知识,我们是否应中有一连句题:瓦特 的 发明 蒸汽机 是。学生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都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抹杀掉了呢?
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总体上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太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入的发展上,我们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第五篇: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
2.结合你的工作,谈谈如何把握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标尺,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展师德考核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迫切要求,是将师德要求落到实处、巩固师德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实抓好。
首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教师只有先学好才能教好,学是教的基础,所以学习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其次,实践是师德修养理论产生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才能只有通过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最后,师德修养是教师本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依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逐步自我完善。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无疑会有利于教师立志从事教育事业,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教师的情感倾向和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可使不良的教育行业风气得以改变,不正确的办学方向得以纠正,种种违反教育规律和职业行为得以改正,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现象得以消除,使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得以克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