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6:5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第一篇: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中,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此,提出了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角色位置,传统的主导作用现改为指导作用,这一字之差,反映了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改变,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重大转变。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转变

教师进行角色转变,那就要求“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我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有以下几种。

(一)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变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道理。

(二)引导者

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起来;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1.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3.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4.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

5.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

6.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

8.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三)组织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等。教师的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1.提出任务或提出问题,以启发、吸引和鼓励学生思考;

2.细心倾听学生的见解;

3.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去区分和鉴别同学们的见解;

4.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把学生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述,以形成概念;

5.决定何时提供信息,何时阐明问题,何时把问题模式化,何时给予启发,何时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

6.决定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广度;

7.观察个别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四)参与者

教师由传授知识的主宰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机械的重复训练,由教师主宰整个课堂,而新的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学会用孩子们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

综上所述,在课程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新的挑战,中学教师及早认识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转变,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章,《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三篇: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也指出:自然教学要注意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加强观察和实验并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活动。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但是居主导地位的无疑还是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方向。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自然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1.学生探究兴趣情境的创设者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

2.学生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既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亦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做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二、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具体地说,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参与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1.结构材料的特点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科学性: 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 ②指向性: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联系,突出研究内容; ③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 ④安全性: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 ⑤简易性: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 ⑥稳定性:材料

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而获得知识。

2.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结构材料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前提。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首先要在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提供材料。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因为取自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反而会少几分神秘感,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数量足够,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二是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适时提供材料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三、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1.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后,随后就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寻找问题答案。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调控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如在《水的浮力》一课中安排的最后一个实验就是在学生顺利完成“水中物体要受到水给它的浮力”的探究任务后,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橡皮泥并以“橡皮泥在水中下沉,你能想办法使它浮在水面上吗?”的形式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浮的秘密的。

2.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或简单的现象分析,提出关注的对象,设想研究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观点,是可贵的创造火花。教师不仅要关注与呵护,而且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为之拾柴,使其熊熊燃烧。在学生研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发表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勿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鼓动者。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你想不想把它的身体分成两段或三段或四段试一试呢,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蚯蚓再生能力的热情,其意义与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

四、科学民主的示范者

优良的学习环境既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在创新课堂教学中,优良的学习环境,一是指有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教学民主的示范者自古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然,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的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一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最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研讨氛围的示范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知道,学生要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试验、思考、分析、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激动,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理解,给以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科学品质的示范者实事求是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无论将来学生是做科学家,还是为人处世,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容忍错误,但不能容忍半点虚假。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求实求真的榜样。例如,在《毛细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对,认为大玻璃管中的水柱没有上升,当别的同学的汇报结果与他的观察不符时,他大胆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我并没有指责学生,而是走到学生座位上,带着他一道观察,直至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正确结果。教师不但不指责学生,而且对于学生大胆坚持己见,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求实精神给予肯定。这看是一个小节的处理,但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篇: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专题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什字小学行风评议调研文章

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我们除了对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有共识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教师看法的某些误区,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必须以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和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就是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个权威的作用。学生应该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导致的弊病

1.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结果被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和无奈,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决不会把这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枪毙”。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多想想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学生的提问呢?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提问反而越少了呢? 2.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缺乏个性。

“肯听话,读好书,考高分。”这无疑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一双自己的眼睛和一个自己的脑袋?

3.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学生思想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把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和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但大部分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文课上,美国教师会告诉学生需要哪些参考书,去哪儿找,并且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但中国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写作的格式和要求,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甚至于拿出一篇范文。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我们中华民族还会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吗?

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主体。

首先,教师应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两个平等的人,其次才是他们的角色关系。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尊师是对的,但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尊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一味强调尊师,把教师当成了“权威”,就把学生放到了“从”的地位。既然学生应该“从”,我们又怎么让学生去质疑,去提问去反驳呢?

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师生平等”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树 立怎样的观念呢?(1)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2)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3)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4)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5)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6)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再次,树立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做呢?(1)公布成绩时平等;(2)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3)在上课时平等;(4)在评价学生时平等;(5)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时平等;(6)在自己心情2.教师首先应该“尊生”。

“尊师爱生”强调“尊师”和“爱生”。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如何爱学生的呢?这种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吗?

中国有句俗语:“打是亲,骂是爱。”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打”确实有亲的意味,“骂”也的确有爱的内涵。但“打”是尊重吗?“骂”是尊重吗?一个人如果不尊重你,你会认为他爱你吗?出于爱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吗?爱只是一个主观的动机,而尊重才是具体的行为和做法。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尊生”呢?

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2)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4)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5)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6)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其次,要尊重全体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3)尊重有过错的学生;(4)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 陷的学生;(5)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6)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

再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训斥学生;(4)不羞辱、嘲笑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6)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

试问一下教师们,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哪些权利?你是否允许学生“奇思妙想”?你是否对学生的“荒谬”问题认真看待? 学生应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留美博士黄全愈根据美国孩子的情况,将孩子应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权利概括为如下几条:(1)孩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2)孩子应有发问的权利和了解的权利。(3)孩子应有说“不”的权利。(4)孩子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5)孩子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6)孩子应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7)孩子应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权利。我们都想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的侵害,健康成长,但我们是否想到他们同样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权利,有接受挑战和失败的权利?

4.教师应该给学生思想的自由。

对于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毋庸置疑,其答案是不容改变和质疑的,但对于一些观念性的知识,我们是否应中有一连句题:瓦特 的 发明 蒸汽机 是。学生答: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的是瓦特。都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抹杀掉了呢?

有调查表明: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后裔在学习竞争中往往不比美国学生差,但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总体上不如美国人,为什么呢?一位美国心理学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如果按照鲍姆琳德(美国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大多数中国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虽然往往超过白人和黑人,但在其他方面容易出问题,比如交往技能差,人缘不太好,经常被白人和黑人学生欺负,喜欢和亚裔学生扎堆儿等。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尽管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高一些,但他们却牺牲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入的发展上,我们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灵魂所在,也就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即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积极的评价者。在此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必将由过去的“主导作用”转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数学教师将由数学知识传授的主宰者转变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和评价者。新课程改革,就是“用明天的指导思想,培养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教师在执教中认真思考、研究与实践。

数学教学是“问题的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发展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合作”的过程,是平等 “对话”的过程,是形成“认识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三位一体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合理、恰当地角色。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关于学习的3个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1、如果“头脑不活动起来,是很难学到什么东西的,也肯定学不到什么东西。”作为教师要“放飞学生,放飞学生的思想”;

2、学习东西最好的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3、学习动机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倡导重教学过程,即教师把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精心组织问题教学,把真正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地讨论,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加以辨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我引导学生说:“既然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用长方体实物模型学具,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先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合作完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二、教师充当一个成功的引导者,积极的促进者

荷兰数学家弗来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是一个活动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力。如今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的角色要逐渐从信息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逐渐转化为挖掘资源 的向导,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数学中,教师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从古到今,数学知识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的计算问题,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我们的建筑、周围的布置、很多美的图案等也蕴涵着数学信息。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搭配悠扬的音乐,课件慢慢一幅幅展示教材第2页的9幅图形,教师适当给予介绍,最后课件将9幅图缩小定格在一张片子上,音乐停。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美的感受中。在音乐声中,一幅幅图片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的事物和图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者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与此同时,它能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和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个 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空。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很重要,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要想与学生思维“同频共振”,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将要学习或正在学习的内容,思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疑、纠学生之所错、解学生之所难、享学生之所乐、补学生之所忘,在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一般教师带着一门学科走向学生;优秀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努力使学生和科学融为一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剖析问题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有关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继而捕捉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师生的进一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动能力,更鼓励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这节课时,从开课的情景引入,让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好的各类节目播出时间的分配情况到学习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再到同分母分数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最后的巩固拓展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合作的理念。以学生为主,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计算师生整理的数据,探讨出题的方式与解题方法,无不体现了教师是一位引导者、合作者。在与学生合作中,利用应用挖掘新知识,在新知中拓展思维。整节课中,问题的提出、解决和新知的发生都自然贴切。

四、创设自主深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十分注重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索活动的机会,给学习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

在教学“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这一杯节中,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开放的,即在16根小棒中合理的选择12根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学生在不断的比较、尝试中逐步建立对长方体棱特征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教师给予个别小组的学具材料搭不成长方体的“小陷井”,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唤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该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作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充满自信,灵活教学,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 角色,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下载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精选合集)

    2. 结合你的工作,谈谈如何把握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下面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师扮演角色的一些认识。 一、 在学生与教材之间,语文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应掌握哪些教学技能 技能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表达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曹玉霞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今天我就古人的话语用新课改的理念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传道”的作用 传道就是要求老师在情感......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李贵龙 内容提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堂完整课......

    教师在班级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班级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者 学习习惯是持久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贵在增减,学生良好的......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郭秋会邓州市罗庄镇中心小学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适应的行为......

    在周记交流中教师的角色(本站推荐)

    在周记交流中教师的角色 十六七岁正是拜伦所说的天空布满彩虹的年龄,这个年龄的中学生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纳着许多的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眼泪与忧伤,翻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