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随机应变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随机应变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2)要熟悉学生情况。(3)要充分备课。(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
3、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第二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此文已经发表在《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摘 要]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及纠错评价等方面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进行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化学教学;等待;艺术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教育名家窦桂梅也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初三化学,是化学启蒙课程,基础知识点多而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先易后难,不能操之过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种艺术—等待。教师确立课堂中的等待意识,是一种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上台阶的表现。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更是一种艺术。
一、等待的界定
“等待”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是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且灵活恰当地运用技能技巧,直接发出或指令学生发出等待的行为,以显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化学课堂等待艺术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树立学生的自信。在教学中,探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对于化学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等待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的需求
德国M.韦特海默W.克勒和K.考夫卡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知识结构组成的“完形”,当学生遇到未知的知识时,大脑中的“完形”就会产生空缺,这种空缺会使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兴奋地去完善空缺,形成新的完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人的成长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学生作为还未成熟的个体,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比较缓慢且有待加深的,其思想和行为也更容易出现偏差,而其认识到这种偏差也更慢一些。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用等待来更多地给予学生认识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外在的要求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地服从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向学生提出其“精心设计”的问题后,会立即叫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就会改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者通过在不断重复问题中迫不及待地暗示、启发,唯恐学生的“冷场”,打乱其教案中“教”的计划。这样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有问有答,实质上,如此的你问我答是肤浅的思维活动,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事实上,依据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是需要等待的。课堂上,教师对新知识不要急于分析、解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认知情况,有哪些学习需求,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容易认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与已有旧知的异同与联系,给足时间,“等待”学生去动脑、动手或动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静心思考的时空,以有效的等待来成全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其历经“顿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化学课堂中的等待策略 1.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等待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需要教师于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等待。比如新课伊始,学生思维处于逐渐集中阶段,教学密度要小。此时,教师要着重揭示课堂学习的主题,可留一些“等待”,重在引导,让学生用自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当学生思维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时,课堂教学内容应全面展开,并进行重点、难点的阐述和讲解,此时教学要有较大的密度。当教学密度的高峰过后,又要给学生适当“等待”,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有深化和升华的空间,此时教师应穿行于学生之间,解疑释惑,指点拔引,使教学内容在疏于“灌输”中得以消化。
2.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等待
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应有不同的等待方式。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接下来留下足够的“等待”,教师要确实停下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而不去反复讲解,这样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对于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的理解、量筒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是会产生什么影响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则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辅以示意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但讲解还应让学生思考片刻,使其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3.在合作学习时等待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因此,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中学化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应将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教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①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红后,红色马上又消失了;②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恢复为红色;③继续加稀盐酸,红色最终又消失。有同学对实验中①与②产生的现象很不理解。为什么开始时红色消失;而滴加稀盐酸后却红色恢复了?教师这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的要求“探究酚酞变色的原因”,让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时,教师只是偶尔的指导,耐心的等待,由于教师在这个环节合理的使用了等待,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范围内,自主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学习的强烈愿望。适度等待不但能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缩小学生之间的各类差异,而且能打造激情、快乐、有魅力的课堂。
4.在问题解决中等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方法。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时,学生就能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条理化、清晰化、全面化,能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语言。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开动脑筋,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发展。“等待”并不是一味的“守株待兔”,而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真诚的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课“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揭秘时,当学生沉浸在魔术惊奇氛围里的时候,老师问道:“你们知道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吗?”学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继而唧唧喳喳:“是因为手帕不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等等,不一而足。此时的意见不统一,说明学生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老师开始步步诱导:你们知道手帕没有可燃性吗?手帕与氧气隔绝了吗?燃烧的是什么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仔细思考后答出是手帕具有可燃性,没有与氧气隔绝,燃烧的是酒精,说明酒精的着火点低,而手帕的着火点较高。老师随即肯定:很对。学生此时一致回答出就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老师此时反问道:“难道酒精燃烧不放热,手帕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燃烧都会放热呀,手帕温度怎么会达不到着火点呢?”老师重复着“燃烧放热”这句话。我们知道,在教学中重复就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轻轻的叩动。此时老师寄于学生一种期待,期待着一种富有创见的回答。而学生此时也处在紧张的思索中。老师及时提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手帕烧不坏就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也会放热。那么放热与达不到着火点的矛盾,我们怎么理解呢?”教室依然是一片宁静。但此时的宁静,却已是箭在弦上,弹入膛中后的宁静。只要触动机关,扣动扳机,学生的思维之箭,就将射向认识的彼岸。而触动这机关,扣动这扳机的,正是老师点拨暗示、引发学生联想的语言,真正衔接过渡性的语言。老师此时说到:“本实验用的酒精是纯酒精么?”这真是绝妙的暗示。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醒悟了。一个胸有成竹的学生说:“实验用的酒精是混合物,白酒中有水,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手帕上的水份蒸发,而蒸发是吸热的,带走酒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温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起来。”
于无疑处有疑,在无疑处激疑,是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无疑——有疑——释疑的完美实现,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求教师耐心启发引导,给他思考的时间,给他努力的机会,等待他自信地抬头。
5.在纠错和评价时等待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的教师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在课堂教学中迫不及待地将教学内容和盘托出,知识点一波又一波地涌向学生而学生却没有时间好好地消化。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正确答案,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正确答案就马上换人回答,学生一回答错误就粗暴打断。教师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实际上,这种做法表明他们并没有弄清“学”的真正含义。“学”依靠的是学生的自我生成。一味灌输而学生又无法接受并不能节约时间,反而会浪费时间。当学生有了独立而自主的思考和消化时间时,教向学的转化将会变得更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而恰当地等待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中,如果把纠错评价这个等待时机用好,就会把自信、个性、才华和机智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就会缓冲学生的压力,就会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在不断思考、交汇、碰撞中,再现新的信息,形成新的认识,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总之,教学中的“等待”艺术因课堂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我们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气氛、思维变化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的“等待”,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永珍.认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化学教育[J].2013(9): 3-6.[2]林思,胡志刚.等待时机策略在化学自主学习中的巧用.化学教学[J].2010(2): 19-21.[3]赵培龙.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化学教与学[J].2011(11):45-46.
第三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第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想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的情境,为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里,不要单项交流,要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气氛里,学生学生才会用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第二,教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里的推动力,再创造思维中具有出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进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好奇感和惊奇感,才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如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等,由于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第三,教师在课堂中还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情景。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问题与结论不能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再解疑是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顺理成章的解决疑问。第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另外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创新人格。第五,与化学教材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各项能力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推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
第四篇: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化学同其他学科比较的“特点”所在。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对化学实验比较喜欢,是因为化学实验能够产生光、声、热、沉淀、气体等新奇的现象,这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对学生来说相当有趣,如:点燃铝带、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等。兴趣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外,在化学教学中还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学习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们可与盐酸反应得到CO2,让学生在家用水垢或鸡蛋壳和醋反应来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学实验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也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化学教学中,一些化学概念的形成和一些化学知识的获得都要通过对实验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很浓,这时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实验目的,不分主次。教师需要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例如演示铝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认识,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对比上。在点燃铝条前,让学生看清铝条的外观――银白色、有光泽、有弹性等。在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白色、无光泽、松脆的固体,用手能捻成粉末,根据现象的对比,学生总结出在反应前后物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2.培养学生精确、全面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常常忽略一些微小的现象,所以也要加强学生精确、全面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从物理科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教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等。这种围绕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活动和积极的参与,通过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然后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例如给学生讲铁的腐蚀时,可以让学生探究铁的生锈过程,首先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①铁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②如何保护铁制品?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表面封上植物油),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下各放一枚铁钉,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一周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教师给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铁钉在潮湿中空气中最容易生锈,要保护好铁制品,就是切断铁生锈的两个条件:水和空气。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因素,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走向社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独立工作者,改造社会的生力军。
以上说明,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过渡,建立概念,理解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李晓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有效提问应讲究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费劲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问优等生,就会减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如果先提问后进生,问题答不出就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难易的程度和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均等机会。使各类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先让后进生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再让中等生说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让优等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我再加以点拨、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
四、有效提问要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状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组织、引领作用是永远不可放弃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当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对教学文本以外的东西挖掘不深。如果提出的问题脱离教学主题,教师应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主题上来,这才是老师的指导职责,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最佳引导体现。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近在咫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