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教师:“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思考一: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思考二: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思考三: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第二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四小”研究之小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个有效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探索新知,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堂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不足之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创设出一个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时机准确、抓住核心和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关注的是如何对教材重难点的化解,化解的过程即是通过问题的设定、展示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常规形式,看似热闹的探讨氛围,实际上却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所以,我们在问题设计上必须找准切入点,课堂教学中抓准时机有效提问,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教材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核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探索,真切地体会和掌握重难点,更好地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学生自主地对所识所感进行理论总结,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去对创作推陈出新,这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分散思维,创新思维有积极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导向明确、注意层次和难度
教学过程无论是启迪式、善思式教学,还是拓展式、快乐式教学,教与学能够很好的互融。有效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勤思乐学、明确思路、各抒己见。在提问时要注意深挖问题核心并适时延伸,导向明确。所提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三、学习设疑,体现趣味和快乐
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当外界创设了有利的因素后,学生原本活泼聪颖,活跃的思维就会激发起勇于探索事物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适时趣味地设疑的。问题的趣味性能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设疑提问,互相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使教与学成为一种互动,教得广泛,学得主动,趣味性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达到一种真正快乐学习的状态。
四、角色扮演,再现情景与画面
童趣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打破了一般绘画课的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整个课堂在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达到高潮,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通过有意创设一定的情境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与创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这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快乐的学习通道。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索,巧妙提问,为学生找到一个“撬动地球”的支点。让我们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不断总结,让有效提问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功效,引领学生在探索的海洋中收获更多!
荣成21中学区崂山完小 张茹
二O一一年十一月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评价
对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一些思考
上海金山初级中学 庄士忠 李云华 201508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渠道,而数学课堂评价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元评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自身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评价无论在目的、形式、方法上都要为学生的通畅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堂评价
方式
内容
思考
课堂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评价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对数学特质的形成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巧妙利用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不足,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而今,初中数学课堂评价似乎只与评分挂钩,评价的目的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课堂任务的完成和课堂形式的活跃,没有真正的成为学习过程体验的要素,没有真正为教师反思教学服务。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既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把握机会,及时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课堂评价的要求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发展
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常欲说又罢;而有的学生所用的语言显得比较单
一、乏味。有时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见不一致时,会出现争论现象,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处理,静观其变,让学生争论一会儿后,再试探性地问学生争论的结果,再及时地引导学生说,在争论中要想让对方服从,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要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有理才能服人。教师及时地评价和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点滴的小处着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如:我想为某同学或老师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或老师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欣赏某同学或老师的想法,我对某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就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变换
评价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评价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语言上的呈现,还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竖一竖大拇指,点一点头等等,这些方式只要及时得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与学中,学生的学习才是最主要的,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到位
很多老师都是从知识、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需要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从单一评价学生结果,拓宽评价的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评价的对象要明确、积极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与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评价的对象也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同学评出优点与特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同时,课堂上只评价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评教师、评课本。虽然,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法官,是裁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更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还不仅需要极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种评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为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更好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的途径
有效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可以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堂标准的理念。怎样才能使课堂评价更加有效?
1、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懂得辩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并正确地分析,同时用言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学困生郑**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刻说:“**同学这节课非常认真听课,也积极举手。”之后,整节课我看到郑**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评价是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样化的。1.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参与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方式总是很感兴趣,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更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参评,使他们真正能信服那些好的,优秀的同学,同时真心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而那些好的同则愿意帮助自己。2.可以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3.还可以对评价的再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
2、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如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应及时的把肯定的评价送给他;如果发言是错误的,或者有欠缺,那教师又如何处理呢?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给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就是延缓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能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缓评价。如在上“利息”一课时,当我讲完储蓄的意义后,有一位平常乱花钱的学生说:“以后我要节约用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里。”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又如有学生在解答本利和的问题时经常漏加本金,这时,我的评价是:能不能 叫你爸爸把钱存我这,我的利息很高的,通过这种评价,很快学生对本金的计算印象深刻。
3、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肯定;如某个学生发现的结论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完整。教师评价:“某某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说得真精彩!”也可以是对进步的激励;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计算最粗心的学生板演正确了,学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但是过度的赞美、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不起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课堂中针对个体差异,给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建议,既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评价,又可为批评和建议后的激励性评价打下基础。其实,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和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建议、受到鼓励。
4、多元评价的方式相结合
评价可以是对个人的,对小组讨论的评价;评价可以在多种形式下作出,如、质疑时的评价、回答时的评价、作业评价、动手操作评价、体态评价,当然还有最多的符号评价。如给学生板演的题目打上“√”或“×”,给较为简捷的解答方法打上 一颗“☆”,给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打上三颗“☆”等。这种评价方法较前两种而言,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运用恰当,则更具激励作用。5.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
智力是指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数学学习方面外化的产物是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有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6.融入家长参与性评价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在当今社会,大多家长都把学生学习归结于学校,把学生推给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空巢家庭多。因此,教师走访和定期及时与家长联系,不管是电话还是短信,一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中及时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四、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思考
1、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否将自己融于数学活动之中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1)、教师是否真心投入教学
新的课堂,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观察<1>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2>能否调控课堂局面<3>能否对课堂突发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教师是否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决不能将自己看成一个指挥者,操纵者:
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是否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是否作出相应的决策?
(2)、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但课堂上老师如何把握呢?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机制:
<1>应掌握评价的“度”
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学生恐怕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 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学生脸上、身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2>应珍视评价的“价”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无论从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组织,几乎是完美无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学生也非常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下课了,学生还在欣赏自己得小星星,因为这是自己智慧换来的。老师也沉浸在成功之中,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剩下的小星星顺手扔到了垃圾桶之中。于是有几个课上没有得到小星星的同学争着去抢。这时,欣赏自己小星星的同学被争吵声打断了自己的甜蜜的回忆,呆呆地看着正抢的场面。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呢?一颗小星星在老师眼里也许是没用的,但在学生眼里,它是无比的珍贵。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一颗颗小星星看作是一颗颗珍贵的心。
<3>评价的“机会”应公平
无论是教师语言上的激励,还是给学生奖励性的标志,都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有时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夺红旗的活动,回答正确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可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往往然后指定小组回答,到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红旗正好相等。自认为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既然小星星对学生是无比的珍贵,老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均等的机会。
2、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二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老师的行为表现。学生,作为课堂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容我们忽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不仅仅指学生对课堂感到有趣,而应是充满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满怀兴趣的想学,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一个问题大声的争论,甚至面红耳赤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课堂即使乱一些,那是一种有秩序的乱,是一种有价值的乱,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3)、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负有责任(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
3、师生互动――课堂行为主体的交融
(1)、课堂气氛是否融洽。(2)、课堂是否活而有序。从师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4、课堂效果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的作用结果(1)、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2)、学生掌握了那些学习方法。(3)、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4)、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风景,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艺术。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正确把握课堂标准的理念及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符合课堂标准要求的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通过评价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李晓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有效提问应讲究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提问由谁来回答,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费劲心思多加斟酌,如果先提问优等生,就会减少差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如果先提问后进生,问题答不出就会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问题难易的程度和提问时间的先后顺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均等机会。使各类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收到各有所得、各有提高的效果。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就先让后进生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再让中等生说明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让优等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问题,然后我再加以点拨、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造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根源之所在。
四、有效提问要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状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组织、引领作用是永远不可放弃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当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等方面相对不足以及对教学文本以外的东西挖掘不深。如果提出的问题脱离教学主题,教师应机智地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主题上来,这才是老师的指导职责,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最佳引导体现。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近在咫尺的事了。
第五篇: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随机应变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随机应变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2)要熟悉学生情况。(3)要充分备课。(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
3、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