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信息技术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利用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与底与平行四边形高与底的联系,直观地表现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科书是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靠它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欣赏中国吉钱币和外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以及统计的必要性,可以搜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信息,如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本地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近年来本地区的绿化面积的增长数据等等。当他们查询到有用的信息时,就把它们保存到一个临时的文件中,当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需要时,小组成员开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依据制统计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还培养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例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利用媒体在屏幕上展现“激流勇退”、“浪波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学生通过参观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在观察中发现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利用信息技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例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诱导数学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着教与学的转变,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多种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画角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得不知如何着手。教学前的“备学生”环节,发现好多学生都是从三角板的角来认识角又利用三角板的角来画角,认识不同方向的角和画角就有局限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了,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这样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效果就好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如角、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行、平行线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使这些隐性的数学显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桌子、剪刀等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在设计课件时,先呈现实物桌子、剪刀的图片,接着在有角的地方呈现角,最后隐藏“桌子”、“剪刀”的颜色和装饰物,只剩下几个角,使学生感觉到角就存在于具体实物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加深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平台,在教学《时、分、秒》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做成了一个网络型的教学软件,把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学习看钟表、趣味练习以及一些
课外的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使之成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确定学习进程。如果有些同学学完了新的内容,还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智能测试。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可以浏览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等。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真正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呈现学习效果。学生可采用投影仪将自已小组探讨的结果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考。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怎样用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学具比较出两张形状不同的卡纸的面积的大小。通过不同小组选用的不同学具作标准的展示,学生认识到选正方形作标准要好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综合应用》教学中,课前分小组测量学校沙坑、教室、垃圾车的长、宽、高,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场面,并记录好结果。并把以上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显得很兴奋,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努力去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谷志宁·《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苑荟萃》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阐述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植根于社会和生活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依托大语文观理念的树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中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例如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由于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去过北京,我让这些去过的学生课前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故宫的图片,然后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并作简单介绍,当一次小导游,让他们不仅学会了搜集资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于语文教学中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文,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文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三峡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文意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张配有文字的幻灯片呈现文章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文,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文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不但对文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升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比较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在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综观全局,把握教学重点。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这一核心来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力求找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终“结合点”,找到构建快乐课堂的契机。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音像交融、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快乐课堂。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摘要: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一进程,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它还便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其灵活、安全、方便的优势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利用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给英语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延伸空间,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外语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的全新课题。近年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经验和感悟,在此做一具体阐述。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同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例如: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影视资料,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由于影视资料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课间自然模仿画中人物语气进行对话,从而在玩耍中锻炼了语言能力。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兴奋点,保持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自主地学。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亦可以是口头的,而且主要是口头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日常用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提高表达能力。优质高效的课堂交际活动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有机会练习整体表达能力,有利于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谈交际是不现实的。课堂交际活动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样的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我们有很多办法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十分重手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只能在运用中才能体系出价值。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可创设出集声音,图像,动画,交际一体的真实交际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颜色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单词white,black,red,green,gray,brown,yellow,blue,purple等,并结合what colour is it? 来作答,可准备各种国旗的网上音频视频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颜色的新单词。自学之后,让他们汇报自学结果what colour is the flag? It is ….这样一来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到各国国旗的样子和颜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多媒体具有超文本的功能,所谓的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其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其优越性在于:首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把教学的知识信息等汇成一个生动的、有机的整体。它能够图文并茂,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比如说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牛津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包括课文、习题、阅读技能、写作实践、翻译实践、听与说等内容,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教学的实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及教材的科学性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来,对于课堂教学、课外预习、复习等无疑都是大有好处的。而传统的教学在这方面尚有欠缺。最后,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看,研究表明,人类认识事物、从外界获得信息的80%要通过人的视觉从图像中得到。人们对于这种图像的观察、理解、甚至记忆的能力远远大于单调的对于文字的观察、理解、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超文本思维,可以更快、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记忆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提高水平和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在教学《牛津英语》8BA,Unit1乘坐交通工具去某地时,我认识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教学前我将录好的有关交通工具的声音和制作好的投影片通过录音机和投影仪放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句型Let’s go to „by bus(coach, double-decker, light rail, plane, train, underground „)语境真实自然,听看结合,学生很快接受,印象深刻。在巩固时采用了“猜一猜、说一说”(让学生蒙着眼睛用手抚摸一种交通玩具后用所学的句型说出来)的游戏进行,使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获取信息,效果颇佳。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整合时,就是创造性的利用他们之间的结合点来完成课程整合的,即在通过完成“英语学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这个特殊的“载体”驱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堂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它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方面快捷的优势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纳,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的阅读从封闭、静止的教材变为形象的图画、有声的读物、动画的视频资料等。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学生不在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信息的真正加工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直观形象 创新思维
一、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有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情感基础上,才能促进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因此,许多教师在开课之前都要进行一段“小插曲”式的课堂导入,或讲故事、猜谜语,或一段精彩的谈话,都是为了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可是天天如此,学生也未必会喜欢。这时则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总,通过播放音乐、文字、图片等来代替教师的导课。如果想层次更高一些的话,则可以制作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显
示相关信息,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教材的编排呈现出了灵活多样性。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英雄事迹、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无不体现在教材当中,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教师根据课文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泛读作用,让学生同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己归纳出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和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了它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的课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的课件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演示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
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线,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直观形象
多媒体的形象化合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会起到死板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生动悟意。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我适时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这样,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了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多向思
维型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交流,主动参与、实现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课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也能用于教学,更为达到这一目的开辟了一条通道。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火花。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当然,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而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于不顾。一定要将自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