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中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例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由于学生很少看到火烧云的样子,我让学生课前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火烧云的图片,然后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并作简单介绍,让他们不仅学会了搜集资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于语文教学中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
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比较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例如在教完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等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阐述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植根于社会和生活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依托大语文观理念的树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语文学习已被应用在教学中,它对实施教学目标,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中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例如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由于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去过北京,我让这些去过的学生课前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故宫的图片,然后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并作简单介绍,当一次小导游,让他们不仅学会了搜集资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于语文教学中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文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文,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文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三峡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文意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张配有文字的幻灯片呈现文章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文,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文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不但对文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升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比较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在信息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综观全局,把握教学重点。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这一核心来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力求找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终“结合点”,找到构建快乐课堂的契机。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音像交融、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快乐课堂。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 赵鸿琴
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一次得到“优化”。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呢?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人类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信息技术是工具,有效利用是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关键。本文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做一探讨。
一、形象感人——多媒体
1、教学内容——多媒体
很多课文的内容,不是每个学生都容易理解的。为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在努力,如给课文做些插图等等;每个教师也在努力,尽量用语言、肢体语言描绘;尽管如此,个别内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像“杨梅”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家乡没人见过的;以前,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给学生描绘。现在好了,在网上下载了“杨梅”图片,学生读着课文,看着图片,如见实物,很好理解。“颐和园”的长廊什么样,我也没去过北京,我下载了颐和园长廊各角度图片,还有特写图片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每句插一图,简直就是画配诗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再也不像以前在初中讲这课时,我在黑板角给学生现场画“驿外断桥边”画了,那多寒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现场情景是什么样的?下载了图片和视频,做成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这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董存瑞”一课,先播放段“炸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像歌曲的前奏一样,把“演员与观众”带入角色,这叫创设情景。
《猴子捞月亮》怎样一个结一个“捞”的,下载个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比教科书说的还精彩,情节还有趣。学了贝多芬的《夜光曲》,再真听听贝多芬的《夜光曲》音乐,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网上有,这些给学生看看听听,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景,加深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时代,就像人类伟大的发明“钻木取火”一样,已成为了历史。
2、生字教学——更直观
生字教学,学生写错字是个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字大大的,学生大有“视而不见”之势,看不清笔画,如用多媒体,把字放大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如
肺 沛本是一竖穿下(“肺”字共8画,“沛”字共7画)、“虎” “佩” 的第五笔本是“横”
众、森、鑫”,别 写成“撇”; 我在复习“字有重捺”一节时,放大了下面数字,效果很好:① “品”字形结构的字有两捺 ““辶”里边也有两捺的 “途、逾、逢、透”【注意:“辶”
蹩、蹇、衾、籴”,但“裘、里边的捺,均位置偏上,偏下则变点!】 “足”“衣”“米”“水”字作字底的个别字有两捺“粲” 上边变一点,下边不变,一捺;这样学生看的很清楚。写字课,把“田”字格、“米”字格、“天平”格做成透明框,再把生字的楷体放大加上框,学生看字的间架结构,一目了然,字写不好看,才见鬼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了学生认知“马虎”之缺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弥补了教科书的文本之不足。
二、阅读教学——名家读
勿用讳言,有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就是普通话好,朗读课文水平也赶不上朗读“名家”,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染学生,甚至有时以读代讲,也有很好效果。像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红云„„现在教科书出版社,也有音频材料备选用。这就是《劝学》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做成“领读”课件,效果更好。我的一个课件,把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的《草》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之不足。
三、课堂效果——大提高
“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过去讲课、练习时,用到段课外短文或是学生的“作业”展示,老师不是抄就是读,效果不好,现在用多媒体“投影”,通过电脑,直接到屏幕了,极为神速。这比原来教师使用“小黑板”强多了。再者,讲课时用到什么资料,不管长短,瞬间切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就大大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40分钟的课堂效果,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
四、精心设计——最关键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又一关键。用本文的标题到网上搜搜,会有很多的文章,大多都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等等等等。要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也只能是工具而已。如果教师只依赖所谓的“多媒体”而疏于“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把“多媒体”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课堂上,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云云,那是“师之惰”。第一次,或许还能蒙混过去,第二次会能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我想改用小沈阳的一句歌词来说明“信息技术”是什么:“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工具由你掌握,我自本身不会‘传道、授业和解惑’,全凭你有效利用,我才是我。”在这里,以我自己上传的“视频课例”《隔音符号的用法》 来说吧:我的教学设计,可谓一环扣一环,每个“拼音”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我的提问:“这些音节,我知道,不标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谁知到?”,我没有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因为,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到现在,我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有网友评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讲“隔音符号的用法”一节,“忽悠”了50年,说我是“‘隔音符号’全国讲对第一人“。这话有点让我惭愧,我也是执教15年发现并研究的,我也“忽悠”了学生15年,罪过啊!我就不指望十几岁的娃娃自我发现了,所以我直接肯定(告诉)再启发,其“难度”为学生降低了95%,效果很好。当学生感到“不用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为什么要加‘隔音符号’呢”;我马上引入“如果没有‘隔音符号’之规定,‘fānàn’是‘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呢?这一别说小学生和一般读者,就是语言学家,也说不清楚的例子做讲解。”这就讲明了“隔音符号”的必要性了。《汉语拼音方案》,明确规定:“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 ’ao(皮袄)。”非常明显,隔音符号的运用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a,o ,e 开头的音节”;
二、“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
三、“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作用:“用隔音符号隔开”,防止“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举例也颇为精当:“pi ’ao(皮袄)”,是两个音节,不用“隔音符号隔开”,“piao(漂)”就是一个音节了。“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这一条件,实际操作中没了,我只跟学生讲了两条,也只能讲两条,我不把“商榷”“争论”引入课堂,那些留给学者们探讨吧。最后我又向课外进行了知识拓展“电脑拼音输入时的问题”,这是学生平时能遇到的,也是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补充,但这不是本课时重点,所以点到为止。我在现场拼音输入操作时,第一次出现输入法自行加的“隔音符号”,因平时应用输入法软件不同,我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是临时处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当时有两秒的愣神,马上转入正常,将计就计,可谓天衣无缝。这一切光靠“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才是。
五、教学资料——常更新。
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极为神速,现在网上有价值的经验材料、课件、教案、课后反思等等很多很多,大多是免费的——就是不免费,只要网站让你看到或听到了,就能下载下来,很简单的。课件,教案要下载好的、新的,下载后修改,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补自己资料、技术、时间的不足。
网上关于教学论文,文学名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可以说应有尽有,这就为教师的自身修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资料保存提供了天大的方便条件,并且都是免费的;时代的进步,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正砸到每个人的脑门上,你不学习进修,你不查找利用,你不好好保存,既是课堂使用“多媒体”,也未必是高效。
另外,教学时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可到网上搜搜答案,或者到“知道”“好问”版面问问,大多能够解决的。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不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吗?
一些课件,作者常有补充和更改,需要下载者关注。像朗读爱好者“白云出岫”,朗读的文章不断更新,把怕一个字音的“调值”不准确,也重新录制在发布。网上的内容时时在更新,你不更新或许会犯错误的。
六、课件类型——适合教学
1、深研教材,读懂课件再使用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同一课,教学目的不同,课件设计不同。我上传了三个课件:
① 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草(离离原上草)》课件,重在朗读,字我注了因,用地是夏青的朗读;如果为讲解诗的含义,绝对不能选我这个课件,需另找别的。② 小学一年级拼音部分读、记 “音节”复习题(各版本通用),重在比较分辨,所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规则,“隔音符号”外全包括,只能在复习使用; ③ 隔音符号的用法课件,重在说明重要性和必要性,fānàn是 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才是课眼。一定读懂“别人课件”在使用。
2、课件的类型不必都是PPT格式,自己用的顺手,又适合所讲内容就好。我的“经验材料”里有篇《课件类型浅说》小短文,附录如下:谈到课件,人们自然想到是“演示文稿(PowerPoint)”,这很对,因为PowerPoint样式的课件,是课件的主流。然而,课件并不一定都制作成“演示文稿”形式才叫课件:一个Word文档,一个Excel表格,或在Word文档、Excel表格中插入链接,教学时很好的跳转到其他音频、视频、图片等其他文件上,就是个不错的课件;像用FrontPage、Dreamweaver把课件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也很好;像把几个视频、几个音频、或几个图片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甚至把几个音频、视频、图片等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教学时适时打开,这也是很好的课件;再如,讲课时教师适时的荧屏录像(或录音),再给学生第二次播放,也属课件之列。总之,“演示文稿”是课件的主流,其他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万一都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于操作和服务教学方面比较,并不一定很好。
七、下面再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四个误区。
“大凡入形者,皆有能,有不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手段,同样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他能优化教学,用的不好,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1、语文课件做的过于“花”。语文课件,虽然需要较高电脑技术,但他不是“电脑技术”大比拼,不要把课件做的过于“花”,只要达到语文教学效果就好,千万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故意把课件制作的过“花”,导致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读者可以参见我上传的课件,都不“花”,服务于教学是根本。“买椟还珠”的笑话,在嘲笑那位“买者”不识“货”的同时,也应看到“椟”制作的过于精美不是?
2、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教师不精选。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一说,但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毕竟是高过学生的很多的,教师要把每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外涉猎”资料,搜集、精选、整理后,放在学校服务器或自己对学生公开的电子邮箱里,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又节约学生漫天检索的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网上什么都有,但需要时间、需要甄别。千万别撒手不管,美其名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主学习、探讨”云云。
3、不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每周每个教师,必须用“多媒体”几节几节等等”,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这样引导教师使用,是对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再者,我们国家,也没有给每个具体的教学班都配备一套可使用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不一定言必“信息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感悟;鲁迅、矛盾、沈从文„„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说,但他们却是一代文豪。
4、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了文本的研读。(本部分内容,转载自笔者的《刍议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语文课件的运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再到文学鉴赏。诗有诗的美,文有文的妙,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文本”的研读,学生“理解”的再好,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学习《捞月亮》课文和观看《猴子捞月亮》动画片“收获”不一样,不能以《猴子捞月亮》动画片代替《捞月亮》课文的研读。把“月落乌啼霜满天”改写成散文,就失去了“诗”的美妙,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改编成电影,就失去“文”的美妙。课件的运用,目的是引导、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不是代替老师“讲解”。2008年,我在县教育局讲“农远工程”“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三”的应用时说,“农远工程”“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三”的应用,不是要我们打开“机器”,把材料堆放在那里“运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完,如果那样就是“教学”了,那我们全体教师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老师”,是我们的学生,因为9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播放”音频、视频等。
更不是让学生在感受文本之前“先知先会”,文本需要学生“学会”,绝非是要学生“未学先知”,绝没有学生语文教科书,把解词、造句、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文物形象„„一股脑印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未学先知”的。
文章来源:河北远程教育网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范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 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阶段报告
焦作十五中英语学科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探究式教学研究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探究式教学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整合后,我们期望它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作为研究,并能达到以下目的、意义:
(一)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丰富英语学科教学的内容;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英语探究式教学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明显提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探究式进行更有成效的课堂教学。
(三)通过实验研究,让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本领,构件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自己的思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已经确定了“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的战略方针,并且提出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目标。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校是焦作市示范学校,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激励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申报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课题,旨在运用学校现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包 括校园网、Internet),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⑴专题性讨论学习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经常性地召开课题组专题会议,进行专题性讨论与研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与市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请省、市专家进行指导。
⑵文献法
通过对有关建构主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⑶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征询对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意见,及时解决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结构。
⑷个案法
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教育研究,形成个案;并通过各个学科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设计出典型的教学案例,并对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⑸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四、课题研究内容的展开
本课题试图以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为时代背景,以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把信息技术和探究式教学结合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媒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1、理论学习,意义构建。
深入学习有关信息技术理论及实践操作相关知识及英语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产生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构高度交互的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题研究主要将以示范课研讨的形式,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为何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结果如何?”、“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组织课题组教师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网络化课堂教学、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就案例进行论证,为建构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提供实验依据。
3、在课题组成员中广泛开展“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清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及课程实施建议(自主与集中学习)。
4、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切磋,研究分析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优化教学方式。
5、利用组内定期公开课进行教学研讨。
6、根据调查实践或其他学情反馈,及时修改完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
7、结合上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优质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要求。
五、研究展望
⒈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探究式教学研究要突破45钟的“课”概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学习机制 由于课堂内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绝非在一个45分钟的时段就能够实现的,课堂非常适合集中的讨论、交流,能够弥补背景知识、能力的不足。学校、家庭要在课余时间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网络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将文本资料和电子资料有机组合,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网络自主学习的技巧、品尝成功的乐趣,提高探究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得力助手。⒉信息技术教学要保证其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学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要成为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学生思维受阻的点拨者、学生获得成功的激励者,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所需的信息、分析信息,引导学生将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或点拨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悟出规律,掌握知识。
⒊加强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学生加工信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探究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及各学科课、内外的网络学习机会,大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精心选择优秀网站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通过设计学生Internet学习定性评价表并观察记录、对学生的电子作品评价、对创新研究报告进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使其学会熟练地筛选、下载信息并加工信息是保证自主探究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这样考验使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的成果实现最大化。
六、研究难点及困惑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难点与改进的建议
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目的要明确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实施整合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课程目标和如何改善学习这个中心,切勿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再增设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目标或其他目标。
2、内容要适度
计算机最具魅力,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快的优越性而被广大教师和学生钟爱,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但不是说因为效果好,就应该“多多益善”。信息技术要恰当地为课程目标服务,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但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并留足时间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一定要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统一的资料,要选那些如何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难点化为易点的资料,切忌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
3、要务求实效
1)是不要搞花架子。要把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应用经常化、习惯化,不要只是偶尔在优质课评比中或公开课中使用。2)是要避免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一刀切。计算机确有传统教学工作的一切功能,但是不是说明有了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手段都统统抛掉,像录音机、录相机、投影仪、卡片等都不见了踪影,任何一种工具都有它的利与弊,我们要用其长、避其短。3)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机互动。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重在过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将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钟爱,只要在整合过程注意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运用的恰当教学模式并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困惑
———如何克服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信息技术只有在一个系统、合作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而系统是指教师成长环境的系统、教学计划的系统等。合作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合作提供课程资源等。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教学—--像教师那样教学,它也并不总是会促进学习,信息技术只有在熟练的教师手里才能变成通往学习的途径。所以说,是教师的智慧而不是技术本身改变了教学与学习过程。但目前这类智慧型英语教师还不多,这种智慧型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和培训,而且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成长。
目前,在利用信息技术授课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教学计划的不完整,对信息技术的考虑超过可对教学与学习的考虑。有关研究机构没有从全局出发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观点汇总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计划,这使很多教师只是凭着自己对教育与教学的理解来使用信息技术。这种现象的一个后果就是评价标准的缺失,无法判断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如何,是不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与学习质量。而有意义的合作决定着能否成功地在教学和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合作是保障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克服信息技术弊端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被看作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对于教师来说,和同事共享教学经验,和其他专业老师互动可以获得大量的新观点,改变先验观念、积累专业知识和激发动机。但目前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在英语及其他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题研究”为我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现舞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我们欣喜的看到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环境。一年多来,由于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2)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活动,推进实验进程第纵深发展。
(3)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实践的积极性。(4)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