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总结
十堰市联校协作第二片区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十堰市张湾区谢家小学
《联校协作体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有效课堂的任务设计》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了一年,2014年4月召开开题会,组建课题研究小组,修订并形成了课题研究实验方案。一年来由于第二片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第二片区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研究任务。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特对本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年度课题研究主要工作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
本小组成员针对实际情况,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我们决定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载体,借助课堂记录表,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能力
为了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更加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本组对教师进行了学习培训。本年度,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郭芳撰写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和构建主义理论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通过相互学习、讨论,提高了对实施网络化教学研究课题的认识,转变更新了教育观念,了解熟悉了课题结题的实施方案、步骤、规范要求,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收集资料和网络资源,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开展教学课例研究
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活用、巧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在课题实施的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大力开展有效课堂的任务设计的教学研讨课。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做到集体备课、全员听课、课后反思,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三、本年度课题研究工作 1、2014年4月15日题开题立项,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方向。2、2014年4月20日,召集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讨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计划。3、2014年5月15日,题研究计划和方案进行修正,明确未来一年内的研究目标。4、2014月6月17日,组织课题第二片区信息技术教师在汉江路中心小学观摩李显琴教师执教的《你还可以制作动画》,本节课教学任务设计合理,有趣味性。既有个别的学习任务,又有合作学习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5、2014年9月22日,信息技术课题组集体研讨信息技术课内比教学竞赛活动的活动方案。6、2014年9月29日,在汉江路小学举行信息技术课课内比教学的竞赛活动,从参赛的四位教师中推选出汉江路中心小学李显琴参加十堰市课内比教学的竞赛。7、2015年1月7日,课题组在谢家小学开展教学设计研讨会。8、2015年3月27日,在谢家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
四、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教学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运用网络创设情境、探究实践,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要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进行分析,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想学又爱玩的心理设计教学情境。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巧用、活用各种资源创设轻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大家不仅用文本资源备课还利用网络资源探讨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老师讲学生学,限制学生,到以用教师设计课件音、色、像等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为重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2、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成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探究创新、提问质疑、表演操作的乐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网络也有了新的认识,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学生已经将网络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不仅从手段、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更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师生关系赋予了新的含义,得到了学生、其他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研究阶段性反思
1、课题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配合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每个教师只有分工明确,认真负责,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并积极参与,才能为课题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而且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各成员之间要经常交流信息,探讨,反思,总结,对于好的方面要加以推广,对于做的不够的方面要及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明确研究、实施课题的意义。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第二片区各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课题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围绕教学中心,通力合作,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的计划,使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我们教育科研水平。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5分钟)
二、探究实践,完成任务(25分钟)
(一)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二)协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三、评价反馈,拓展延伸。(10分钟)
第二片区信息技术教研组
2015年3月27日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有效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有效应用
董亚萍 陈仓区李家崖小学 6295396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课程整合的不断研究、实践和深入,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悄然进入了幼儿园的课堂,它能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多媒体技术具有图像直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快乐自主的学习。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幼儿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我园使用多媒体进一浅析: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1、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理念。
现在的幼儿教育发展很快,新《纲要》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我们幼儿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让教师进行学习。教师们能够快捷的搜索、收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参考资料,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快速获取了信息。这些信息,使老师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观念更新。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组织活动的形式更新,方法更科学,幼儿获益也就更多。
2、减轻教学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为教师寻找教学用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让教师从繁重的、费时的教具制作之中解脱出来。教师们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腾出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使预成课程与生成课程有机结合。
3、具体应用。
文字处理:教师借助电脑,电子备课、打一些艺术字以用于墙面布臵、环境创设等就变得轻而易举。表格处理:幼儿园各种表格特别多。我们可以借助电脑,随意制作各种规格、各种样式的表格等。教学管理:幼儿园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电脑,对幼儿园的行政后勤实施了全面管理。如:幼儿园概况、幼儿园组织机构、幼儿园规章制度、幼儿园目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幼儿园工作评价等。卫生保健:借助电脑,对定期体检记录、身高体重测评、营养计算、检查矫治事项、登记事项等实施全面管理,十分有意。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也朝着更深、更新、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的普遍运用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运用过程中,也还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1、目标意识不明确
不少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满足,认为电化教育仅是一个花架子,可有可无。只在有任务下达时,才参与一次电教课竞赛或教案设计赛、课件制作赛等,而在平日的教育活动中,从不主动运用,更不能进行长期的实验。甚至许多电教论文、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制作的课件仅是参与竞赛,而把开展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教学服务”抛之脑后。
2、操作技能不熟练
由于平时的教育活动很少使用电教设备,因此个别教师的电教操作技能显得非常生疏。有时授课教师已忙活得满头大汗,图像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经过这么一折腾,听课老师早已很不耐烦,集中了注意力的幼儿也精疲力尽了。因此常常是一节公开课要配有一名专职人员专管开机、调机。此外,在演示课件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准确到位,常常回头将目光投向荧屏,反复调整灯片,这样就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影响了师生的感情交流,弱化了电教手段的优势。
3、媒体选择不合理
为了完成上电教课的计划,出现了滥用电教手段的现象。即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只是单纯地用幻灯或录像取代图片或实物,而不考虑到电教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或者不知道如何入手,恰当选择电教教材。这种 未经过科学、细致地选择教材的电教课,不仅不能突出电教的优势,反而弄巧成拙,甚至是画蛇添足,为了“电教”而上电教课。
二、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管理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年龄小,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像直观、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巧妙地创设出与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组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宽教育空间和知识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与信息,为幼儿多渠道、多层次获取新知识提供教学环境。“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和难点
有些知识内容具有抽象性,而幼儿的形象化思维特点对比较抽象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无论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下去,幼儿就对所学的知识内容失去兴趣。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利用图、文、声、像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内容,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具体可观的事物,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思维、创造。把语言篇章表现出的意义化为自己具体形象的感受,化为语言能力。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指导幼儿学故事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相配。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科学活动中包含了许许多多抽象的科学道理,并具有较强的严密性。传统的教学来看普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组织上多半是通过教师用语言从头讲到尾的模式来进行的。对知识的把握也只是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而且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各主题页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便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意调整教学顺序,当幼儿对某一内容感兴趣或感到困难时,可灵活演示,拓宽了教学途径。这样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参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将静止的画面连贯化、动态化、抽象的课题趣味化,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以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积极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既能调动幼儿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创造出崭新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景象,又能使幼儿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适当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弥补挂图、贴绒教具的局限性,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多媒体技术作 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以其优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
(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初一语文第二册中的《陋室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理解,就在素材库中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比如,消灭错别字、掌握普通话读音,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那么能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得好些?比如,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怎样的进展?比如,作为提高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诵读,多年来一直很容易被忽视,那么能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诵读质量来一个大提高?比如,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小学习作教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恰当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探讨有效习作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习作教学; 辅助作用 ;实效性 ;可操作性 纵观传统的习作教学,经常出现“师高耗,生低效”的现象。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到讲评,老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收效却甚微。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我们欣喜地看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对习作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对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突破难点,避免喧宾夺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1]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习作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信息技术只是工具,需要用时才用,不能喧宾夺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是看照片写作文。照片内容是1937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后,记者拍到的真实情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坐在被敌机炸毁的铁轨上,放声大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这次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应用信息技术无疑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降低习作的难度。有关这张老照片的背景资料非常多,如果不加选择地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课堂上又是交流资料,又是观看视频,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本末倒置。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掌握好时机。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学校局域网和全球互联网查找有关日军侵华的资料,为本次习作做最根本的铺垫。教学中,在出示照片前,我播放了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的一段视频。随着课件中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画面上到处火光冲天,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视频最后定格在了这张老照片上,定格在了在废墟中嚎啕大哭的小男孩身上。震撼人心的场面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仿佛来到当时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战争的无情、人民的痛苦、孩子的无助„„随后出示拍摄这张照片的历史背景。时间掌控在两分钟以内。以上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习作的难点,使学生快速进入照片呈现的情境中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围绕教学目标,避免画蛇添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音乐广泛地应用到习作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入是习作教学中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时不少教师都使用了音乐。
特级教师闫学在执教习作《我的理想》时,就从欣赏歌曲《橄榄树》导入: 师:今天作文课的题目是“我的理想”。写之前,我们先稍微放松一下,听一首歌吧!这首歌叫做《橄榄树》。听的时候不仅要欣赏它的旋律,还要欣赏它的歌词。(播放歌曲《橄榄树》,师生凝神欣赏)师: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我觉得这首歌抒发了演唱者的真情实感。
师:一首经典的歌曲,不仅要有动听的旋律,还要有优美的歌词。这诗一样的歌词是谁写的呢?(大屏幕显示三毛的照片)知道三毛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她写的。
“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的欣赏是为教学服务的,从《橄榄树》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导入,引出台湾作家三毛,再让学生猜三毛小时候的理想,师生间亲切、自然的互动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开始了。
音乐也用在学生写作的环节,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了看到的人和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对照片中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日本侵略者的行径感到无比愤怒。课堂练笔时,我播放了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伤感的音乐在教室里回旋,再次把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中,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音乐适时适度地进入习作课堂,确实事半功倍。但习作课不是音乐课,并不 是任何一次习作,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借助音乐进行的,我们要把握好分寸,避免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时,课前播放一首呼唤和平的歌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效果不错。在课末,又播放了这首歌曲,自己演唱这首歌,让全班同学跟唱,结果,学生不熟悉这首歌,应和者寥寥无几。这一环节的设计仅仅是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目标无关,显然是画蛇添足了。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讲实在求高效,避免哗众取宠
现实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中“指导观察照片上的背景”这一环节为例,请看以下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就能说得有条理,从画面的内容想开去,就能说得更具体。听一听作家是怎么描写战后的场面的?(出示音频文件)
“烟尘滚滚,那被炸的屋子,全是乱砖碎瓦的荒地,空洞洞的,一望半里路并没有房屋,其余偶然剩下两堵墙,都烧得红中带黄,远远就有一股热气熏人。满地全是瓦砾砖块,零碎木料正挡了去路。屋顶成了个空架子,瓦全飞散了。”
师:听了这个片段,你有何感受? 生:写得具体生动。
师:你们也可以试着像作家这样,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得生动一些,使人身临其境。
片段二:
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得有条理了。我们还可以把看到的景物描述得更生动一些。同学们还记得《夜莺的歌声》中的这个句子吗?一起读一读。
生: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拟人。
师:是啊,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战争后的惨状描写得特别生动。我们还学过那些修辞手法呢?你能不能也学学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都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说得生动一些呢?
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本次习作有关的例文,用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课件将其重点句子或片段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但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应该考虑课件使用的实效性。
在“教学片段一”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课件中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吸引过去了,作家张恨水的文字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深奥,不好学习模仿,因此学生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自然这段音频材料起不到例文的示范作用,而且浪费了不少时间。
“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利用了本单元的教学资源——《夜莺的歌声》中的一个拟人句制成课件,引导学生用上修辞手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照片上的景物。简简单单的课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思路由此被打开,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发言异彩纷呈。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重实效。要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不把现代信息技术当成教学表演、虚张声势的工具。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台上读,学生在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高度集中,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效果很不明显。即使是感觉到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但动手修改却感到困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习作的评改环节后,效果立刻有了天壤之别,它以方便、快捷的接收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反馈能力,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就让学生直接把片段打在电脑里发在网上,让全班都来看都来评,据说评改的效果很好。但是,评改的方式不管有多么先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网上评改,对第一课时的习作指导课来说,显然操作起来有较大的困难。首先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其次,学生打字速度快慢不一,而且他们对好作文没有明显的概念,不懂正确地评价它们。况且利用现成的投影仪、展示台和大屏幕等设备足以提高习作评改的效率。如果生搬硬套,采用网上评改的 方式,那只会流于形式,适得其反。所以,这样的好方法还要运用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学生身上才行。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四》的教学中,学生当场练笔后,我选择两个优秀片断通过投影在屏幕上显现,片段一:被日军轰炸过后的火车南站面目全非。原本微笑的天空现在阴沉着脸,好像在无声地哭泣;远处的火车站台被炸得散了架,吃力地站在废墟上;人行天桥还在燃烧,痛苦地弯下了腰,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建筑物碎片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呻吟着;火车轨道扭曲着脸,愤怒地注视着远去的日军飞机。整个火车南站成了一个垃圾场。
欣赏了这个片段,学生不难发现片段的闪光点,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我也补充了学生没发现的优点:“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句式,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师生共评,集思广益,既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又一步步地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片段二的评改也是如此,引导学生从“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一条废墟”、“搓搓眼睛”“磕磕绊绊地去找他的爸爸妈妈”等用词不当的地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由于多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修改便利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师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白自己作文的缺点和不足,激发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第二课时的习作讲评课上,我经常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影出来,进行分析、推敲。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次修改完成后的作文,经全班学生共同推荐几篇优秀的习作进行网上投稿。还大胆鼓励学生在QQ空间、班级博客上发表作文,互评互改,此时的网上评改方式显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也使习作从课堂延续到生活。
可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又不完全依赖、不拘泥呆板,用得合理,用得有效,习作教学才能真正得到优化,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
王玉梅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邮编751600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加大知识信息容量,促进师生多维互动与评价。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信息手段,使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有效性研究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向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显得有些无助,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将微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尤其对初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往往觉得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枯燥无味,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而现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和其交互式的特点,可以编制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能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善学习效果,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多媒体计算机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具,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生物课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与感受。
一、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连篇的生物学术语,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和领悟生命的现象和奥秘。在中学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形象、直观地创设出虚拟的现实生活情景,定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 1
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介绍“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内容。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情境交融、精彩纷呈。多媒体教学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在学习中,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它是渴望获得生物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
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时空跨度很大,小到动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间所有生物:近到我们人本身,远到世界各大洲,凡是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了难度。并且有些生物现象实在不是一些简单的标本或挂图所能展示清楚的,也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描述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强的能力,利用这个特有的强大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场面处理,对于瞬间变化过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消除了学生的“学习障碍”,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利用教学挂图和心脏模型来讲解,用箭头表示瓣膜的开启方向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于这些教具都是“死”的,老师只好边指导学生观察,边讲解边板书,学生在下面忙着做笔记,听起来索然无味。现在利用Flash编制的心脏结构图和动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中先提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可相适应的呢?”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闪烁、图形的移动、定格等方式来说明心脏有四腔,与之相连的血管有哪些,播放数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总结心脏的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四腔壁的特点,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再播放心脏动画,提问“心脏是如何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放慢速度播放,反复两三次,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总结出心脏瓣膜开启方向由心房向心室开,心室向动脉开,由此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巩
固所学的内容,在屏幕上打出填图、连线、填空等练习题当堂做,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再播放心脏图和动画,再让归纳总结所学内容。一堂课下来,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心脏的结构和瓣膜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效果显著。而以前运用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对瓣膜的开启控制血流方向很难在一节课上掌握,考试中这个知识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出来,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形象生动,使之成为“活”的教具,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下,理解了教学内容,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增加信息量
在信息化的时代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学到更多课外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高效率。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每节课都会有相当量的板书,那是比较花时间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得到充分强化,应当淡化的得到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在“血液”一节的教学中,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在放录像之前,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
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文字闪烁,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以图像动画代替语言的描绘,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极强的直观性、活泼性和教育性,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信息量,为学生积累信息开阔了视野空间。
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重现实验过程,强化实验操作技能
与其他学科不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数规律或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多数生命活动的试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在课上当场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用网络共享资源就大不相同了。
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脊蛙的反射实验等。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一些无法在实际上课中操作的实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以展示,使学生亲眼目睹了实验过程,加深了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了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课上练习少,课外作业负担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并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教师要照顾全体学生,把习题分成多个层次。进行不同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的题型单
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的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练习内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从而使教师教得省时省力,学生学得乐意、轻松、扎实。
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浏览生物资源网,丰富课外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因此,在教学之外,利用互联网,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生物科学或教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浏览更多的,自己感兴趣、又欠缺的生物知识信息,或以博文的形式来彼此交流自己对生命科学的感受和认识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生物教育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比如教材对于克隆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只是泛泛而谈,而学生恰恰对这一高科技领域充满了好奇和神往,于是我们布置学生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克隆技术的利弊并在集体中相互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生命科学中的一些新发现、新成果的了解,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等,需要及时的答疑解惑,外校的一些优秀习题等资源,也都可以在网络中各取所需。只要利用得当,网络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助手。
七.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大脑皮层中引起强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性和作用,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并完善、发展,通过优化求得效益,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自西、杨付英,2000.“高中生物学教育多媒体技术应用” 生物学教育 2.高金岭1999.8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小山 2003.生物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 武汉: 华中师大出版社 4.陈春霞 2007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5.肖川 2011.生物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