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

时间:2019-05-13 02:2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习惯性地用已有的旧知识来学习理解新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当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和差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大,参与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但很多教师却不知道如何很好的地应用这种“认知冲突”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无端地抹杀。

片段1:在一堂关于word中插入图片的公开课上,学生发现插入到word中的图片无法自由拖动。(其实要在设置环绕方式之后才可以)。学生想用前面“画图”和“金山画王”等软件的方法把图片拖到课文的特定位置去,却一直行不通,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可老师急着要学生先去完成文字编辑排版,不想在此浪费时间。

生:老师插入的图片,我怎么拖不动它啊?

师:拖不动就算了,今天只要能插入图片就算完成任务了。

生:我想把这“梨树”的图片放到“家园里有两棵梨树”这段文字的旁边,我觉得这样更形象。

老师板着面孔说道: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你先把文字编排漂亮了再说。学生:(无语)……

评析: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无处不在,只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发现冲突,同时转变观念科学地应用冲突。笔者以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为例,对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作了如下的实践和探究。

二、认知冲突的意义和价值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 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要在课堂上科学地应用认知冲突,就必须了解认知冲突的价值。

1.形成悬念、引发思维。创设悬念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强化注意、促进学习。促使学生积极观察主动认识,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状态,从而牢固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

3.制造起伏、活跃思维。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

4.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在思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自信心。

三、应用认知冲突的方法和技巧

应用认知冲突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设置认知冲突的具体方法,和对形成认知冲突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策略组成的。

1.从学生传统自然认知入手,营造认知冲突。

片段2:三年级上册《小小美容师》的课上,让学生理解画图的“背景色”和“前景色”是件很难的事情。通常学生认为“橡皮”擦过的位置留下的定是白色的。然而背景色如果不是白色的话就难说了。教师出示一副关于教学楼的画,教学楼的墙面是黄色的,墙上有不少颜色各异不规则的污点,很多学生认为美化工作应该分两步:①应该先把棕色的污点用橡皮擦掉。②再在擦出来的白色区域里面填进黄色。

可老师在示范的时候事先将背景色选为黄色,并告诉学生我只需要一步就能完成美化工作,当他们看到老师一步就完成任务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原因,很快有学生揭穿了我的“魔术”。我便趁热打铁介绍学生认识“前景色”和“背景色”。

评析:充分利用和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要求,从而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深刻。

2.以任务为基石,暗设认知冲突。

片段3:在一堂“七彩天气我做主”的公开课上,教学重点是利用word的自选图形的背景和边框等设置完成各类天气标志的制作。在导入部分,老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各类精美的天气标志如图(1),学生被深深吸引。

师: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下用什么软件来制作比较方便?

学生甲:当然用画图啊。师:为什么要选用画图呢?

学生甲:因为这个天气标志由各种各样图形组成的,而且要用到很多颜色,这是画图的强项啊。

师:那我们就试试看吧。

学生开始尝试着用画图来制作,但在画云和太阳光晕的时候都难住了。

学生乙:我觉得不一定用画图,因为用画图工具画这些这些图形的线条也不是很方便。可能word中的工具更方便.于是老师让同桌两人分别用画图和word来制作,虽然有疑惑,但是学生还是很想知道用word能否制作出这些精美的天气标志。当学生发现自选图形强大的边框和底色设置功能后,都周主动放弃了画图,一致认为用word来完成这个任务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评析: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井,引诱学 2

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可以使学生更主动自然地接受新知识。

3.改变思维方向,激发认知冲突。

片段4:在三年级下册《装扮桌面》这课中,我事先对桌面进行了截图,再将该图设置为桌面背景,使桌面看到的快捷图标有些是真的,有些只是一个图像。开始时我让部分学生上来试着打开这些图标。

生:非常的奇怪,有些图标怎么打不开也移动不了。生:是不是电脑鼠标有问题。

师:对比一下能打开的图标和无法打开的图标有什么区别?

生:能打开的图标都是能“选定”的,无法打开的图标都是无法“选定”的。此时学生的兴趣非常强烈,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师:那么你们想想为什么有些图标怎么也无法“选定”呢? 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顶点。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啊?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情况下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呢?

学:老师我觉得有些图标是假的。(旁边的学生都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他)生:那你看到的图标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估计不能移动的图标是画在桌面上的。

其他同学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了,以前学过屏幕截图的,原来桌面背景不一定要是一副美丽的风景或人物图片,任何一副图都可以来作桌面,当然也包括桌面的截图。

评析:有时候我们不妨改变一种模式,设置出一些思维跨度较大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活跃学生的思维。

4.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的不足,巧设认知冲突。

片段5:在练习中文输入时,我除了向学生介绍传统的智能ABC之外,我还特地向学生推荐了搜狗拼音。学生发现老师在中英文混合输入的时候速度很快,好像无需切换“中文”和“英文”。学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纷纷表示也要试试看,我没有多说,就给他们自己练。但学生试了说好像不行啊。我又示范了一下,眼尖的学生发现了,我是输完字母后直接敲回车键的。再试,学生就明白了。随后,学生总结出中文状态下直接按空格输入汉字、按回车输入字母的结论。

评析: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足,往往导致学生的预期与客观的事实不相符合,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原有的认知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之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空间。

5.先练后品,隐布认知冲突

片段6:在“制作象棋”一课中,word中的制作棋子是个难题,教材的方法是先用自选图形画“圆”再和艺术字的组合。

但学生很快发现这个操作比较繁琐,特别是“圆”和艺术字大小、位置需要反复地调整才能达到理想位置。“组合”操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半节课过去了才做出一个棋子。

学生甲:老师这样做太难了。

学生乙:组合的时候我总是很难把他们同时选中…… 学生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啊 师:你想要什么样的好办法?

生:要是圆上面能直接打字就好了,就不用组合了。师:那你怎么知道这“圆”里不能直接打字呢? 生:那我试试看!

原来自选图形的右键菜单里有个“添加文字”选项,可以在“圆”里输入文字,然后再对文字字体颜色加以设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省去繁琐的选定组合等操作了……

评析:这种先“练习”后“品评”的教学过程,隐布了认知冲突。学生先是疑惑迷茫,似乎“山穷水尽”,最后终于恍然大悟,达到“柳暗花明”之境。

四、反思与总结

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好认知冲突要注意把握好其固有的科学性、有效性、启发性。

1.在利用认知冲突创造情景时,要特别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认知冲突的应用最终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注意其有效性是每个信息技术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3.在预设认知冲突时,教师不妨也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的探究情景,为创造良好的探究型新课堂作出积极尝试。

第二篇:认知冲突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 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从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从而提出设置认知冲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认知冲突 数学教学 设置方法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提供真实的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为在真实的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如果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

1.形成悬念 引发思维

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的求知欲,引发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 凝聚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并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 发展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在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制造起伏 活跃思维

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气氛平淡,没有高潮,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效果可想而知。在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的情绪注意,使从情感上参与课堂。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调节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中位数”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P105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其教学背景是以三年级所学平均数的意义、作用及特点为基础,通过平均数不能很好反映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引出并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作用、特点及计算方法。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学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定位在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及求法,教学难点是针对一组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作出对统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这是新增的知识点,没有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加上自身本体性知识的欠缺,我就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实施第一次教学。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近平均数的求法一自学课本——提出问题——互动交流——学习新概念——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还算流畅。可学生脸上的表情以及自己的直觉告诉我,本课教学远没有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而问题出在哪呢?

于是。我询问学生。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心存较多的疑惑(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或老师讲解存在疑惑往往隐藏在心底里,不大愿意当众讲出来),现整理如下:

疑惑一:平均数为什么“失灵”了?甚至怀疑过去学习“平均数”上当受骗了。)

疑惑二:中位数是干什么的?(有“平均数”,为什么还要引进“中位数”?)

疑惑三:到底什么时候使用“平均数”?什么时候该用“中位数”?

面对学生的疑惑,我陷入了痛苦的反思,开始自我诊治:难道文本(附后)设计出了问题,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建陶?还是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导致认知障碍?或者是学生的惯性定势在作怪,阻碍了学生思维迁移?经反复琢磨,我悟出了一点道理:学生之所以认为平均数“失灵”了,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平均数”本身意义的理解就存在缺陷,也就是他们对怎样求平均数是“相当熟练的”,但对平均数到底是“干什么的”并不明白,或所习得的“平均数”被异化成“平均数的求法”。学生不接纳中位数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用得最广泛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感觉是一种耳熟能详的直觉,让学生舍弃平均数而选用中位数,在情感上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对何时使用平均数何时使用中位数就摸不着门路。基于上述的分析。我拟采用创设认知冲突的策略,强化体验的方法,破解学生的三大疑惑,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对平均数意义的重构、认识中位数的必要以及合理选择平均数与中位数做了新的尝试。

教学片段一:营造冲突,感知必要,破解“平均数失灵”

屏幕演示

某次数学考试,小芳得到78分。

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

小芳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

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阅读了以上信息。你认为小芳所言她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一定属实吗?

师:可以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也可以对你的想法自行验证。

(学生活动,争论激烈。观点碰撞频发。)

生1:我认为,既然小芳的成绩78分比全班的平均分77分还多出1分,就说明她的成绩确实是班里的“中上水平”。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

(小部分学生表示同意,一部分学生表示不赞同,多数学生尚未思考清楚没有表态。)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太一致。(在老师的预设之中)

生(齐):是的。

师:我们就先来说说你们所理解的平均分(77分)在班里相当于什么水平。

生(众):中等水平。

师:按你们的理解,高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上水平,低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下水平。

生:应该是这样。(学生认为“平均分”与“中等水平”是等值的,连持反对意见或保持沉默的学生也转变了态度。)

师:果真是这样吗?想不想知道小芳班里考试成绩的真实情况?

生:当然想!(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那么,就请看吧!(屏幕演示)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

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

1个lO分

1个2分。

师:有什么想法?小芳的成绩在班上实际排列第几?(营造的情景带给学生巨大的认知冲突。)

生:倒数第四。

师:以你们刚才的观点,就等于你们认可了一个倒数第四位的成绩处于班上的“中上水平”?

生:决不同意。

师:高于平均分却不算中上水平,这不矛盾吗?

生: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高于平均分就应属于中上水平,可是没想到这里出现了两个低到极端的分数,把班里的平均分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学生加重了带着重号词语的读音)

师:你所说的“一般情况”是指什么?

生:我帮他解释,“一般情况”就是指一组数据中不能出现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数与数之间差距不能太大。

生:小芳班有一个人只得2分,暂且不说他与最高分100分相差太大,就是与大多数人的80分也有不小的距离。这个2分,对全班的平均分影响太大了。

师:怎样影响?

生:把平均分拉低了很多很多。所以让小芳成绩高于平均分。这个平均分低于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不能代表班上成绩的中等水平。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确实像你们分析的这样,平均数也有“失灵”的时候。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比较集中,差异不大时,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该组数据情况的中等水平。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往往就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统计学称之为“一般水平”)。平均数“失灵”,我们用什么样的“数”衡量小芳的成绩在班上处于怎样的水平呢?

师: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中位数”,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中位数是表示数据组一般水平的数据。为了让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而认识中位数的内涵,教师没有直接呈现中位数概念,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平均数”为参照物,引出“中位数”的概念,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体会到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教学片段二:情景体验。动态生成。破解“何为中位数?”

师: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你认为“中位数”是怎样的数?

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叫做“中位数”。

师:从定义的角度来理解,你的说法是正确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你的说法还需要补充条件。

(屏幕演示:把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叫做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添加“把数据按顺序排列”这个前提条件呢?

(没有学生回答)

师:这样吧,我们现场做一个演示,请五位同学协助完成。(教师选择5位同学到台前站成一排,用A4纸标明各自的

善用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

案例描述:

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首先分组,让每一组自己选择试验用学具,当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这一结论时,教师问:“大家都得出这个结论吗?”全体同学都肯定的说:“对”。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巨大”圆锥,放在刚才实验用的圆柱体旁边(大小对比极其鲜明),教师问:“前面大家的结论正确吗?”这一演示,一提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一正确结论。

案例分析: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可见兴趣对数学教学的成功起着定向作用。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兴趣而且这种兴趣随着年段的增高而更趋浓厚,决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给学生所能办到的,而是要通过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艺术得体地启发诱导,使学生自觉地吸取知识经验形成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在《水浒》里,要不是林冲与高俅父子发生矛盾,就不可能有关于林冲的故事。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是故事、剧情延伸,发展,达到高潮的要件,制造矛盾冲突,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入认识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答,使学生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的目的。

合理设置认知冲突时机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尤伟清 215128 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开始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的老师一味追求设置认知冲突的效果,却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误区。现在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通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设置认知冲突时,必须掌握适当的时机,方能恰到好处。通常我在以下几个阶段设置认知冲突,来优化教学过程。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之时设置认知冲突

认知矛盾是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数学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一次计算比赛。

325+167+75

724-43-57

428+165+35

535-(135+70)128+205

600-304

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会了加法的简便计算,于是做A组题的同学明显算得快。

师:A组同学真快,你们真棒!

我故意表扬了A组。A组得到教师表扬后,B组同学当然不服气,他们感到不公平,开始愤愤不平„„

师:怎么啦,为什么?

生:不公平,我们做的是减法,不能简便计算。师:那么,减法有没有简便计算呢?„„(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非常有特色、也非常实用。因为教师巧妙得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在“不经意”中产生了探究减法简便计算的欲望,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在新旧知识的分化之时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搞单干,受教师指示的被动学习。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主动设置认知冲突,形成悬念,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学生跃跃欲试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用计算器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计算比赛。

铺垫:

师:同学们,计算器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家已经有所体会。那是不是计算器完全超过人了呢?

生1:不是的,计算器是人发明的,仅仅是计算方面比人快些。生2:不一定!我从报纸上了解到,一些参加“脑心算”训练的同学算得比计算器快。

生3:我也看到过了。

师:确实是这样。但那些同学毕竟是经过几年刻苦训练的。我发现,在我们班也有一些同学算得比计算器快。

生4:谁啊?能算这么快?

师:是谁,老师不直接告诉你们,谁有办法把他们找出来? 生5:和计算器比一比不就知道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就来一个“人机大战”;哪些同学自告奋勇来比赛?

比赛1:

3.5+7.6= 1.2÷3= 5.6×0.01= 4.8×0.5= 2.5-1.6= 2.1÷0.5= 0.32÷0.4= 1.4×0.3= 9.1÷0.7= 0.6×1.2= 0.75÷0.5= 8×0.125=(1分钟左右,“人”的学生基本做完,“计算器”的还没有1人完成。)

师:现在我高兴地宣布——“人”获胜!

生:老师,这不公平,不公平!这些题目太简单了,所以他们快。如果难一点,他们就没有计算器快了。(众学生呼应)

师:这么说,难一点,你们就有把握赢了?(肯定)那我们再比一次?(好!学生鼓起掌来,应该是对即将的胜利充满信心。)

比赛2:

62.815×93+62.815×5+62.815×2 7.201×107-7.201×3-7.201×4 2.81+4.28+7.17+5.72+9.136(比赛开始后,挑战者都在草稿本上快速打草稿了,而使用计算器的部分学生则显得比较轻松、自信像是有足够的把握。)

师(故意):看样子你们“计算器队”没有希望赢了。

生1:题目再难一点我们就能赢了。

生2:题目越难,而且不能简便运算我们就保证能赢了。

生3:能口算的和能简便运算的不如不用计算器。

生4:对!不能口算、简算的题目我们就能赢。„„

随着比赛的不断深入,知识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开始分化,学生的思维由“计算器肯定快而且准”主动转向“为什么会输”、“怎样才能赢”的思考上来了。

3、在新知识的形成之时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再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

例如,我在苏教版第十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把所学的知识作进行了适当的分解教学。题目:将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3/10 4/25 7/32 1/6

5/14 师:请同学们解答,然后再相互比较、讨论,能不能发现什么? 学生开始解答,过了一会,开始讨论起来。

生 1:老师,我发现前面三道题能化成小数,而后面的不能。生2:老师,我也发现了刚刚的规律,但是后面几题其实是可以化的,只不过是无限小数。

师;你们的发现真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再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探究,不一会儿,不少小手又举了起来。生1:老师,我发现分母中只有约数2的分数,就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2:老师,我发现分母中只有约数5的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3:老师,我发现,其实分母中有约数2和5的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

出示: 5/

10、7/

32、3/12,判断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一会儿,小手都举了起来。

生:老师,5/

10、7/32能够化成有限小数,3/12不能。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5/

10、7/32的分母中含有2和5约数。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师:其实,你们做错了!

顿时,下面议论纷纷:“不可能吗?”“老师有没有骗我们?”„„ 师:你们再相互讨论一下,到底谁对谁错? „„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认识到前面概括诉规律中适用于最简分数。从而让学生建立在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必须要以“一个最简分数”为前提。)

我故意把最简分数这一前提漏掉,让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学习,在形成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改善了认知结构,而且激起了学习兴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

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辅助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这些处在教育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尤为重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体可以表示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实现虚拟的世界。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的特点是:题材广、生活意识浓,交际性强;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高,好奇心强,学习持久性差。根据两者的特点,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英语在拓宽教学渠道上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现将做法归纳如下:

一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生活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入环节历来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有了多媒体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导入,这样导入环节就变得容易多了。同时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既易激发但又消失很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中单调的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描绘出来,其创设的情境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英语课开始之前,嘈杂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师生的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堂教学效果。在上课前两三分钟内,我会用多媒体创设动画并提供配音或者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展开师生、生生、学生与动画角色互致问候的活动,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Are you happy today?”等等;也可提供悦耳动听的英语教学歌曲背景,开展合唱来刺激学生的活动欲望,活泼欢快的音乐节奏引导学生轻松而自然地进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有利于英语单词教学

随着网络进入了课堂,学生与各类信息的距离越来越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教学方式的机会,传统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而多媒体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环境,更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如在教学dog, cat, tiger, elephant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了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 的动作、形态、叫声,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上述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重难点

有了信息技术后,英语课堂就可以用上“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搜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辅之生动的解说词和动听的音乐,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对话。采用情景教学,同时有利于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英语训练的基本要求。据心理测试表明,视觉所获取的知识居多。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声像视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听和读是学生通过听觉从文字和语言情景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多媒体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听和读的质量。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由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声音,可视的情景,解决了由于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完全接受信息的问题,使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录像,标准的发音更具吸引力,录像声情并茂,为学生形成语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打下基础。说和写是表达过程。直观的多媒体丰富了学生的说和写的内容,缩短了学生的训练周期,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出发,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恰当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语境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变被动灌输者为主动参与者,完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正视现实,认真分析现行教学中不符合素质的观念和存在的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造最佳环境,寻求最佳办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强化学生语言训练 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学会语言并进行交流。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英语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儿童都喜欢动画片,甚至

如果我们利用电影视频影象功能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段生动有趣的且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动画片,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使学习过程有动、有静、图文并茂,从而在课堂上模拟出现实生活的情景,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能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刺激人体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生动而丰富的感性认识,及时疏导学生思维,课堂中的重点难点便也迎刃而解,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的信息来源从课本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活动情景,如在执教四年级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Alet’s talk,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个童话人物来这些句型:I’m hungry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I’d like some……Everything’s ready.这天特别寒冷,天空中飘着鹅毛般的雪花,一片片,一朵朵,翩翩飞舞着,美丽极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大的“诱惑”。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何不让自己来扮演雪姑娘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杀

气那个营造一个真实的应用知识的情境呢?于是,我在讲台前转了一个圈,两只手臂翩翩舞动。“Hi,boys and girls.I’m Snow Beauty.(我是雪姑娘)Nice to meet you!”孩子们马上热情的和我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 too.” T: “I’m hungry.Do you have anything to eat?” 聪明的学生马上运用上节课学过的食物单词回答:HamburgerHot dogCake…… T: Nice,你们愿意用这些东西来招待我吗?你能用英语来招待我吗? “OK!”欢呼声充满了教室。马上,课堂上小手如林。S1: “Would you like some hamburgers?”S2: “Would you like……?”孩子们都把课堂当做了自己的家,纷纷拿出最喜欢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的客人孩子们用他们仅有的那点英语知识与她进行交谈,语言中多了份自信,多了份热情。这对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而且吸引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大椅山中心小学 林琳

第四篇:思维在认知冲突中激活(案例)

思维在认知冲突中激活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张齐华

授课内容: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

核心观点:数学教学活动常常通过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进新知的探究进程,因此在动态操作过程中产生一些认知冲突,会增强学生操作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案例描述:

我发现我们班的多数孩子能够做到课上积极发言,老师很高兴,给你们看一个我的宝贝好不好?生:好!

师拿出实物: 这是(生:存钱罐)(晃一晃)有钱吗?生:没有

看我的,变!多少钱?5元(师边放入,生边数)

师:这个存钱罐不是透明的,如果我想以后一眼看出里面的钱数,怎么办? 生想出不同办法…… 师:贴上便签条:5元 师:第一个告一段落 【出示另一只存钱罐】

师:第二个有钱吗?(晃一晃)有 猜猜有多少钱?(师晃着走到孩子身边)生猜出不同数据……

师:只靠听,无法确定这个数是多少?用什么表示更好呢? 生:字母 师:什么字母? 生…… 师:我喜欢a 由此,我创编了这个问题:一个存钱罐里面有a元,另一个里面有5元,两个一共()元。

生:a+5 师:这里的a+5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 生发表不同看法。

师:数学上的正确结果是——【展示:a+5=5+a】 下面我给大家做个小游戏,请注意看

师演示:这个是存钱罐a元,另一个5元倒出放到a元的存钱罐,现在“结果”是? 生:a+5 师:a+5,如何在便签上写呢?

我有两个主意:一是两张便签上一张写5,另一张写a,中间添个“+”;二是一张便签上直接写a+5 选择哪个??

生选择第二个:直接写a+5 师:这个a+5是算式还是结果? 生:结果。

哦,看来同一个字母式,即表示算式,还表示结果?

【板书:字母式——运算结果】 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常常通过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进新知的探究进程,因此在动态操作过程中产生一些认知冲突,会增强学生操作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对存钱罐的摇动,去猜想存钱罐里有多少钱时,学生猜想后,张老师问:“若要贴上标签该写多少钱?”这一问题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亲身体会到不确定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在让学生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运算,又可以表示结果这一过程时,再一次彰显了教师酝酿学生认知冲突的智慧。如:教师问:“一个存钱罐有a元,另一个存钱罐有5元,两个存钱罐一共有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追问:“结果是多少?”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而言,这一质疑本身就极富挑战性。而在学生作出朴素的思考后,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放一放”“摇一摇”“读一读”“想一想”,对等式两边那两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a+5”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感悟。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学生能够对作为结果的“a+5”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把握,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第五篇: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报告

如东县丰利小学教科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构想

自1946年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其发展之快,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变革之深刻,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在今天几乎向一切部门渗透。计算机的微型化、网络化的发展,则使计算机一天天向我们靠近,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教育领域,出现了视听教育,因其重视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重视具体形象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外的中小学,早就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和教具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也已由试验期迈向发展期。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新技术革命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由于其兼有声画传输功能与信息处理功能,运用至数学课堂教学领域中,能提供住处传递的最优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不仅能向教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向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学习,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来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为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插上了金色的翅膀,使得教育面临着一场革命,形成了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这一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数学课堂教学各子系统发生功能上的耦合,会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这一研究有着很广阔的前景和很强的实践意义,•我们于1997年7月向如东县教育局申报了“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1997年8月教育局行文[东教科字(97)第4号]批准了该课题为如东县“九五”教育科研课题。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现代化科学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课务负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以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探索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关途径、方法和措施,构建良好的现代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适应、完善和补充。

3.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数学概念、•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

(三)研究措施:

1.建立组织,确定研究对象:

为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学校管校长直接协调课题研究进展,分管王校长主持该课题研究工作,教科室副主任陈爱明具体调控该课题的研究。对全面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使课题研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课题组成员名单及其职责略)

2. 规范管理,建立保障机制:

在整个研究活动的运行上,我们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循环方式,•每双周集中活动,互通各成员近期研究目标、方案,确定听评科研课,进行理论学习等相关的集体活动事项,再分头让各实验教师独立研究、实践,至下一次集中活动再行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阶段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交流评比,使整个课题既有个人的实验研究过程,又能及时得以检查、调整,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课题研究能正常运行并向纵深发展。

(1)领导重视,创设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外部环境

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得力于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领导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也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投资十多万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购置了扫描仪、数码相机、液晶投影仪等设备,来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2)更新观念,形成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色

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人类在步入信息社会,“T”型人才教育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呼唤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实验起始阶段,我们就不断学习有关现代教育理论,使实验教师深刻认识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育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现代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3)加强培训,建立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队伍

开展“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在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该课题的实验,确需计算机专门人才,更需一大批有丰富教学经验而又能掌握计算机操作及有关知识,积极参与开展研究的专业人才。因此,有重点、分层次地抓住各种时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一支能适应“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队伍是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的首要工作。我们一方面做到培训全面,使全体实验教师能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掌握、评价软件;另一方面做到培训重点,使部分有能力的实验教师能编写软件脚本,制作软件。

由陈爱明创意设计、张建华制作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被南通市教委教研室选为优秀课件,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发行。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经历了落实“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从局部、单个的教学方法改革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整体优化改革之后,直到现在的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这中间每前进一步都是由不断积累和活跃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先导的。当前,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方向:跨世纪对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有哪些要求?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将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这些问题需我们在理论上给予解释,在实践上给予定位,并进行开创性的操作研究。

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必须以现代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研究的起点要实,不能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要把研究落实到某个知识点、某个法则规律和数量关系的变化的教学上;研究的着眼点要高。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到底促进了学生数学素质哪些方面的提高?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小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研究方法要新。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以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为干,强调数形意识的培养、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转化,注重优化思想、统计思想的建立,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研究措施要具体。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和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如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简易方程以及数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媒体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教育技术理论起积极作用,并提供科学的信息资源。通过学习,我们统一了这样的认识:

1.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不能搞花架子。•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多数教师的眼里只是花钱的摆设,作用不大。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实验中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教学手段。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的特点。小学生对某一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尤其是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形、声、色”形象、直观、动态地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要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经验和情感状态发生联系,就要通过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新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它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数学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3.研究中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完整和谐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是数学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它可以分解为一套知觉表象(数量的、图形的、符号的);比较抽象的概念、技能和学习策略获得等心理成分,它是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的残缺和不和谐常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发生困难。多媒体的运用要结合学生数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

第二阶段:实施课题研究,总结探索规律

现代化教育进程使教育从知识灌输型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个人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的多元化教学形态。在这种教学形态中,学习者是爱教育者自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兼有声画传输功能与信息处理功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不但能提供信息传递的最优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不但能向书本和教师学习,而且还可以向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学习,为学习者主动的、高质量的相互作用型学习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从而高效、高质地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

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如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关途径、方法和措施,构建良好的现代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适应、完善与补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数学概念、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参与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CAI教学环境下,小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刺激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则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像时、分,24时记时法,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已有初步的感性生活积累,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能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产生愉悦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动静结合展示,活化深化教材

数学教材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静止的世界。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静态的教材转化成一个动态的认识活动过程。要将静态的教材竖立起来,要以成功地运用信息传媒--多媒体计算机,将抽象的教材内容组成一个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梯度适宜,具有新鲜感的最佳认识序列,帮助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忆的认知结构,使教材内容得以“活化”。

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再和通讯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整体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传输的信息容量大,展示给人们声、像、画的听觉和视觉的立体、综合效果。如我们把这种技术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传送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和反应,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弥补了教师讲解的不足,扫除学生认知、感知的障碍,丰富学生的感知,•增进学生对所感知内容的保持和识记,减少对所感知内容的遗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在新知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找出新知的诱发点,扣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内化成学生的新的知识结构,并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要在关键处着力,使教材内容得以“深化”。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教学,法则的推导,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效果,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的变化过程,就是计算法则认知发展过程,也是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使学生不但知道结果,而且知道结论的演变、推导过程,从而真正、有效地去掌握法则。建立对计算算理的第一感知,使其对算理的掌握不发生偏差,是计算教学第一位的任务。

知识的获得必须引入到适当的位置上,弄清新信息是否引入到知识结构中去,仅依靠语言、文字、数据来进行教学,用这种单维的方式刺激大脑,效度不高,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抑制状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学具操作--摆脱操作--建立表象--掌握算理。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对9加几的算理已有初步的感知,怎样摆脱学具建立表象,是理解上的一次跨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针对低年级的特点,设计小灵通算题的卡通,把“小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十,十加几得十几”的凑十规律暗含在里面,让小朋友在观看卡通的过程中进行感知;最后让小灵通出题“9+2,9+3,9+4,9+5”给小朋友进行计算,让小朋友在计算的基础上形成9加几的简约化思维过程。

3.呈现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贮备少,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往往不了解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只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把握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就为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教师单纯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向学生阐述清楚,采用微机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线段、射线、直线”,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此后,再进行如下教学,①分别闪烁直线上线段两点间的部分和两个端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具体步骤:①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一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圆心”;②在屏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半径”;③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中适时加以解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牢牢地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计算机辅助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外界信息被动的输入和记录,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推理和意义建构。因此,学生在感知教材时,如能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沟通起来,感知得会更加深刻。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复习时,设计这样的过程。在电脑上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再现它的特征,然后沿对角挤压,幻化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再让长方形沿着它四个顶点向内挤压、收缩成一个正方形,这样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集中感知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的正确迁移,感知的程度更加深刻。

4.扩充信息容量,增加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和生动,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5.实行人机对话,进行学习评价

利用CAI进行的程序教学,教师可以把要获得的反馈信息与进行学习评价的方法和过程,编入计算机程序之中,进行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人机对话来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评价,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自主学习带来极大的可能。

6.建立训练题库,形成技能技巧

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应以发展各种技能的活动为基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自动传递快、练习程序强、存储信息容量高、提取信息方便快捷,针对计算教学要加强练习的特点和每个知识点的训练重点、要求,建立练习信息题库,随时调用,不断增补内容,扩充项目,让学生“反复操练”,以适应四则计算中的具体情况和种种变化,增大练习密度,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务负担,为学生形成计算能力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现代教育媒体为重要标志的CAI,向学生提供了可感知的形象,创造了可参与的情境,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可能,已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我们不应再仅仅满足于讲述和板书来进行教学了,用好CAI这个辅助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大的可能,为我们学生的发展带来最大的可能。

在此阶段,共进行了14节数学研究课,其它学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研究课14节;共发表相关论文9篇,有15篇论文获县级以上奖项。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的应用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况及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

    张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横沟市小学:张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使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把数字故事运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可有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

    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陈志刚 上海嘉定区中光中学 姜芳芳 关键词:认知冲突;生成性;历史学习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或者突发问题。老师们习惯认为......

    化学中设置认知冲突的探索[全文5篇]

    化学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的探索 点击数:33 次 录入时间:2012/8/8 10:47:00 编辑:zhuofuyu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

    教学中对“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中对“认知冲突”教学策略的运用 阳信县阳信镇张黄小学王建新2011年11月1日 21:34浏览:35评论:11鲜花:4专家浏览:1指导教师浏览:5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一样。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