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时间:2019-05-12 22: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他们组成的团队,未必是最好的,但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再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会刻意地安排一些课程,训练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自己来摸索操作。再加前几次上课前强调带课本、没有课本同学去拿或借,养成习惯后学生携带课本情况比较好。

4.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当教师锁住学生机时学生抗议声四起,请谈谈其原因,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学生机。

究其原因,一般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儿童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机会面对电脑和网络时渴望玩电脑游戏、或使用QQ聊天,或在网络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老师一锁住电脑就怨声四起。教师能做的就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投入课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要动脑筋思考。逐渐养成信息技术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5.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你以为合适吗?为什么?

一、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6.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参考一: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参考二: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要认识的是,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

首先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该目标主要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三个子目标。

其次,是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必要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再次,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本目标的描述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描述:学习的知识内容(研究课题的内容、实践活动的内容)学习过程的方式、能力发展的内容。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其实质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多媒体作品、网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面向不同需求的系统,因此,创作作品、建设网站,都要依据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工作,即从规划开始,经过设计、制作,以测试、评价结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所要求完成的多媒体作品或主题网站在规模和功能上都不能同大型的信息系统相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阶段性、方法性和创造需求与大型系统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或学习中,应突出规划、设计、制作三阶段,学生应能够清晰体验不同阶段所必须做的工作,每项工作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工作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到,要有效解决问题,思想、方法与技术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7.因为家庭背景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如何对待起点不齐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包括了学习能力、学习智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精心设计课堂,在确保基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有所收获。分层次教学可包括:教学目标可分成基本目标、进阶目标、高级目标。布置分层次的多样性的综合练习和作业。评价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等。

8.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你认为如何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作品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评价中,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等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地强调完成作品的优秀与否,就容易挫败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关于作品评价,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即在完成基本的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再次,应该运用灵活的自评、小组互评或班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尝试评价的多元参与。

但是,如何让作品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真的我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可谈。

9.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创设情境导入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导趣要真实可信。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10.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游戏,在机房中想方设法玩游戏,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如何正确对待?

玩游戏的原因分析: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2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3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 成任务的方式;请学生当“小老师”;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等等。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反思。

11.开学初,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吗?”会有99人说“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少,请分析这种情况导致的原因,并说说解决的对策。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开学初问学生99%喜欢计算机和网络而在经过一段教学后,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呢?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我相信,没有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的。如果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增加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能够更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服务,却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了,那么,这个老师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

越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纲要,越发现要真正地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了巨大的挑战。

我只能说,我不断努力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向这个终极目标无限接近的过程。

12.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个单元、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谈谈你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案例的?

这里所说的案例,我的理解是指每课每单元中的例子。另起炉灶还是照本宣科,其实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怎样的案例才是一个好案例呢?我认为第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好的案例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第三是最好能够针对整个单元或整学期的学习做一个项目式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体会规划、设计、制作、完善和发布分享的完整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案例要比零散的例子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果课本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那么老师就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果课本只提供了一般性要求的例子,那么就需要对课本重新进行整合设计。

13.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从目前接触到的学生来说,个别学生可能在某些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熟练,如有些孩子打字很快,有些孩子电脑游戏玩的很溜。也有一些喜欢研究如何当黑客破解电脑的保护等等。但都是某些方面比较突出。但尚未碰到真正对课本教学内容非常熟练的孩子,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某些方面熟练一些就放松要求。

在个别学生对课本内容比较熟练的阶段,我们可以作一些适当的安排。

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一是练习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孩子体验如何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二是完成任务后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三是让学生自学特别有兴趣的内容,老师在课后给予辅导和提点,课堂上完成自己任务后可以继续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

14.“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甚至“放羊式学习”?

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因为我自己对自主学习的尝试是小步走小心试的,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目前我开展过的,都是技能自主学习的课。

通常我会把自主学习课放在学生已经对某单元操作技能比较熟悉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本或教学网页,完成预设的层层推进的任务。达到综合运用技能,或学习运用老师在课堂上没介绍的技能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训练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学的能力。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第一时间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学生完全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认识,要开展自主学习容易流于放羊。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对人生发展与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明白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后,他们才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惰性,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尝试,并能有所收获。要注意学生差异,任务设计要多样并分层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积极调控,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引导和推进,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

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需要老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真正有所收获。

15.“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变成“合作游戏”或者组长一人学习,谈谈怎样做才不流于形式呢?

刚好上半年在听了全市公开课后有相关的体会记录,直接复制到这里好了。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很有兴趣,但没有开展这方面尝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没找出评价每个学生参与情况的有效方法。我看过、了解过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课堂,但是,我觉得,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不能便捷客观地跟踪学生在小组中参与情况的话,其实,就很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导致这种学习模式的实际失败。

在昨天的课堂上,学习的平台的支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通过讨论组、在线提交学案、作业作品展示等功能,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进行恰当的引导。避免了过往小组合作学习无法监控每个学生是否有真正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之中去,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问题的设计,三个问题逐渐深入,从理论的研究到实际的安全处理方法再到复杂问题的处理,学生能够在自己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提炼观点、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体验了集体的智慧、锻炼了发表自已声音的能力。如果能够坚持一直这样下去,对学生素质的提升真是利莫大焉!

16.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17.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内容一节课上不完,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请谈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8.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在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做得最多的教学活动。

就在一年半前,我都还是一个没有很认真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师。这并不说明我的教学很成功,恰恰相反,由于没有教学反思,没有抓住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没有突破这些教学的盲区。今天我回头去看当时的教学资料,都会为自己的马虎随意不科学而羞愧。

当然现在的我仍然谈不上对教学有什么心得,但是,自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记录,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我觉得自己对教学的把握是更自信了。所以,教学反思应该是一个贯彻整个教学生涯的日常事物。一定要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记录,学生、课堂、作业、教育阅读„„只要是有价值的、有疑问的,都记录下来,并对当时的困惑和疑难进行分析,尝试可能的解决方案。滴水穿石,积水成渊,必然能够在教学上不断的进步。

19.现在很多学生照着书会做,离开书就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教学中有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

“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其实起码应该肯定其中的一点,就是学生已经学会了在阅读中自学。我自己碰到的实际情况更让人担心,学生根本不想看书,也不想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技能操作的方法,只想着看老师操作演示完后,他们就跟着模仿了事。没有获得阅读与自学这两个重要的能力,如何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社会?

回到本问题上,如果离开书就不会,那么很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方向有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举个例子,在多媒体技术这个模块中,书本中的例子也许是分散的互相之前没有联系的例子,那么,老师如果完全按课本布置作业,那可能就会出现“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如果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创作。技能 的学习融合在体验完整的规划过程中。那么,即使不会做了,学生也会更积极想办法找答案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写完上面的这些话后,我忽然发现,其实出题者是有自己的预设答案的,哪些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这些微妙的语言都说明了答案并非是开放性的。所以,如果是高考作文,我觉得我的回答未必能够及格。我也很想知道,标准答案是如何的。

我其实想说的是,“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可能是个伪命题。“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会阅读会自学的孩子,其实不会离开书就不懂操作了。老师真正需要重视的是,自己的课堂能否为培养孩子的综合信息素养服务。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教室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这个问题也是我在苦恼的问题,我正在学习从“讲”到“不讲”的过程,希望能够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转换到“学生上机时间超过70%”的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自己本身有没有意识到怎样精彩的教学,都替代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明知道自主合作学习好,还继续以讲授为主呢,我本人的困境如下: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搭建一个合适的数字化教与学平台去使用,而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准确的评估机制,评估教师的导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情况如何,那合作、自学都将流于形式。而备课、教学、作业等教学活动只是我繁杂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其中一部分,电脑软硬件维修维护、网络维修维护等等都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搭建了魔灯,发现问题很多,而时间,一转眼就到期末了。如果能够区域性提供给教师这样一个平台,该多好呀。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导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真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的导学方案;怎样的检测题,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都需要我的更多的阅读和学习。当然,我想这个也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

所以,因为上面的两个方面我都还没有开始探索,所以,我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对策。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22.常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问答:“今天我们学习XX内容好不好?”“好”;“XX同学的作品漂亮吗?”“漂亮””。提问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提问的目的有哪些?提问哪些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与你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你将如何处理?题目中展示的教师提问合适吗?

提问的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启发式教学重要手段;

2、反馈学生的学知等情况从而使教师获取学生的信息;

3、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投入学习中;提问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学生,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问题,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教师期望有距离是很正常的,如果每个学生回答的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一致,那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当出现了这种现象之后,教师更能了解自己课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修改,对不同答案的回答,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如果是不同方式的考虑,应该给予鼓励,如果是回答不对的,分析为什么会错,再作修改。

提问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提问,是为了方便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一般相对简单,又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般只需要回答“好”之类。这样的提问是允许出现的,但不宜过多,一堂课下来也就一两次,因这是为了组织教学,不能视之无效提问。提问的第二类,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领会教师的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激活思维的过程,这样的问题一般是开放性问题,站不同学生的视角,他们有不同的思考面,或思考内容,这要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第三类提问是总结性的提问,如“你今天有哪些收获”,这是对课堂的归纳、整理。一般用在快要下课时。23.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哪几种课型?试结合一种课型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教学策略。

1、示范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可控制的网络环境里,通常有“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师启动“广播教学”功能,所有学生计算机的显示内容与教师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完全一样。教师说:“请同学们注意,现在开始上课了„„”,然后教师演示要教授的内容,如“单击[开始]/[程序]„„”。最后关闭“广播教学”,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有些信息技术教材里还包含“跟我学”、“跟我做”等内容,学生按照教材的描述一步一步地操作。这就是示范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和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单击鼠标右键,选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学校在计算机房的投入较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进行演示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教学系统,较大尺寸的电视机,带TV输出的计算机等。

适当地运用示范法是必要的,我们也应看到过多地采用示范法则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示范法总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仅采用示范法教学的情况是很少的。

2、讲解法教学课

近年来,由于反对灌输、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受无情批评的环境下,教师运用讲解法教学似乎成了一件冒险的事,人们很容易将讲解与灌输联系起来。尽管讲解本身并不是灌输,但教师们在面对讲解法时变得小心翼翼了。幸运的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成功运用讲解法教学的案例。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陈述事实、概念和原理,或描绘事物的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等,通过讲述和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有关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人们容易将讲解法与灌输混淆起来,实际上,在教学中,讲解法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完全的自学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离不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法出现一些问题并不能说明讲解法本身不好,而是教师没有正确地讲解。奥苏伯尔将讲解法与“有意义学习”联系起来,并对讲解法加以改进,为我们重新认识“讲解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讲解法要点。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正式讲解前,要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例如,进行简短的复习、提出激发好奇心的问题以及进行某种演示等。

(2)讲解的技巧。通过陈述定义、比较、类比、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要将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文字、图片、图表、动画、音像资料、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保持学生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提问等师生交互作用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注意力。呈现材料时,要提示学生所要注意的对象。(4)进行总结。须对所讲内容的要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各要点间的关系。

3、探索式教学课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然后让其自己完成,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启发后进生,引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所有学生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选择菜单上的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找出一幅自选图形,让学生去用自选图形画图。画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4)给自选图形填色;(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探索式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 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4、讨论式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情况是很多的。

由于某种原因,讨论法在一段时间里沉寂了,直至近来对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讨论法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次完整的讨论式教学由三个阶段构成:准备、实施和总结,每一阶段都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活动完成的。教师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其任务是设计讨论主题、组织讨论和帮助学生总结评价。如何设计讨论主题是关系讨论式教学的全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主题设计。首先是主题必须有意义,是健康的有价值的命题,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其次主题要能创设有利于讨论学习的情境,本身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三,讨论主题要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要与学生的已知知识相关联。学生用现有知识结构能够理解主题,明确讨论任务并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第四,主题本身要尽量具有开放性,使讨论结果呈现多样性,以有利于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最后,主题必须能满足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并且教师在设计主题时,应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主题进行细化,以使学生能从多个侧面有选择地切入主题,参与讨论。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 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③ 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 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

② 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 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的儿童”。也就是说,从致力于鉴定、选拔转向改进或形成功能。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他们组成的团队,未必是最好的,但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再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会刻意地安排一些课程,训练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自己来摸索操作。再加前几次上课前强调带课本、没有课本同学去拿或借,养成习惯后学生携带课本情况比较好。

4.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当教师锁住学生机时学生抗议声四起,请谈谈其原因,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学生机。

原因:

1)被限制自由

2)正在制作兴头上或没做完

3)极少数学生还沉醉于做自己的事

合理使用学生机:

1)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逐步养成什么时候该接受锁机的习惯。如,将教学流程预先告知, 使学生对教师广播事先知晓, 能够配合

2)教师要合理安排讲授与学生制作的时间,尽量多的给学生制作和实践的机会。如,少讲精讲,学生自由使用电脑的机会就多;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使一些学生不敢开小差;多些师生互动,既让学生自由,又能引导控制学生。

3)教学环节加强设计, 如重点难点问题上,要突破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法,可采取任务驱动式,分层分级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5.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你以为合适吗?为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制订,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智特点。一个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显然不合适。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学科教学总目标的指引下,首先应分析课时的内容,提取出其精华,把各知识点列出来,并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取出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添加自己的独特见解。

2)考虑目标的全面性,但不必面面俱到。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总目标,从三维度体系加以考虑,但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一定要涉及教学目标的全部四个维度,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3)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到达的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因此,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不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不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就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

6.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认识: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7.因为家庭背景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如何对待起点不齐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除了上述外在差异外,还包括了学习能力、学习智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矛盾、教学内容、方式和学生不同认识方式风格的矛盾、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影响着教学效果。

1)应正视差异的存在,了解并尊重差异,从而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共性和个性的存在中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的过程

2),要精心设计课堂,在确保基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有所收获。分层次教学可包括:教学目标可分成基本目标、进阶目标、高级目标。布置分层次的多样性的综合练习和作业。评价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等。

3)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追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共性基础上多样性、灵活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创设开放式课堂气氛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结构的束缚,突破教材的束缚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目标。8.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你认为如何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作品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评价中,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等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地强调完成作品的优秀与否,就容易挫败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关于作品评价,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即在完成基本的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再次,应该运用灵活的自评、小组互评或班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尝试评价的多元参与。

但是,如何让作品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真的我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可谈。

写完后找到了一份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404985.html 信息技术课上如何评价作品: 包括丰富评价内容、改变评价准则、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及几种新的评价方式

9.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创设情境导入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1)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让学生喜闻乐见,产生兴趣。2)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

3)情境要有连续性,不仅要注重“导”,而且要注重“入”。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入,则要合理构建问题阶梯,由易到难,引人入胜,最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0.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游戏,在机房中想方设法玩游戏,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如何正确对待?

玩游戏的原因分析: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2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3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请学生当“小老师”;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等等。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反思。11.开学初,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吗?”会有99人说“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少,请分析这种情况导致的原因,并说说解决的对策。

原因:

1)

2)

3)4)主要原因还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问题,要么是教学方法不对头,要么是教学态度不够好,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消减。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望值与其现实产生了很大的反差而导致这种结果。这些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与“游戏”、“上网”和“玩”联系在一起。

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电脑不够用,网络不正常等等原因,也会对学生的兴趣有影响。

部分教师或班主任重视语数英、轻视信息技术,并有意无意在学生面前表露出来,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兴趣。

对策:

1)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要多注意在其它学科中被认为是所谓“待优生”的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培养。因 5 为信息技术最有条件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最有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好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整个班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兴趣都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特长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在各种比赛中拿奖,既可以引起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也可以通过先进典型影响其它学生和老师对这门课的正确认识。

12.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个单元、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谈谈你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案例的?

首先,教材中的案例都是对教学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典型例子,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作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仅仅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广泛性而缺乏针对性,具有超前性而缺乏现实性,具有代表性而缺乏灵活性。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以教材中的案例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以及时事热点,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在引用案例时,尽量参照下面的标准。

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好的案例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第三是最好能够针对整个单元或整学期的学习做一个项目式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体会规划、设计、制作、完善和发布分享的完整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案例要比零散的例子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13.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对于这些“电脑高手”,信息技术教师要非常慎重地对待,坚持“多鼓励不打击、多扶持不放纵”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既要珍视他们的热情,又要为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

1)要给机会让他们去表现。比如,打字快的学生、画画好的学生、动画做得有特色的学生,可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去展示一下,然后,以他为目标,鼓励更多的学生去追赶他、超越他。

2)对于有特殊才能的“电脑高手”,比如,能够更改上机密码、能够更改键盘键位,他们往往是“暗地里”去表现。结果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要正面去引导,不能一味地批评和禁止。首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能力”,然后举一些正面的事例去引导他们把这些才能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引导他们编写一些程序,通过控制键去完成操作。这不仅保留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还有的“电脑高手”,因为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听课不大认真,喜欢做自己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可以在他们完成任务后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可以专门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任务。

4)把这些“电脑高手”引入第二课堂,作为特色人才去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14.“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甚至“放羊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学生有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在某个教学目标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自觉去学习的愿望。而自由学习是一种漫无目标的学习。

2)自主学习是学生有求知欲望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通往“教学目标”的路上,可能会铺设很多个任务阶梯,让学生产生不断追求新知、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学习冲动。因此,教师看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在教师事先精心按排好的范围内去完成了。

如果教师只提出学习任务,或者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放手让学习去自主学习,可能就会演变成“自由学习”,最后达不成目标。

3)自主学习是学生创新学习、表现创造力的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因此,在以“自主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时,教师在每个“阶梯任务”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这些问题情境,教师就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结果是让学生“放了一圈羊”后,又不得不回到通过教师讲解来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轨道上来。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15.“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变成“合作游戏”或者组长一人学习,谈谈怎样做才不流于形式呢?

1)正确确立“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所确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小组成员要共同达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小组成员单独无法去达成的目标,也不是小组长一人能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实现的目标。比如,教学中,如果给一道题,让小组去“合作学习”,寻找解题办法,就不是很合适。如果是制作一张贺卡,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最后通过小组长的协调,完成符合要求的作品。

2)合理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可以按小组要达成的目标,细划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成员去承担,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科学确立小组成员的角色。根据小组目标,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管理者、协调者、实施者等等。不同的角色,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小组长或者承担管理角色的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任务,他们的作用在于合理地分配任务,对不同的意见起协调作用,对个别不能完成任务的成员起帮扶作用。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需要老师了解学生、了解教学任务,然后精心组织安排的一种教学模式,绝不是简单地让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模式。

16.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1)操作失误是指学生本来有能力正确操作,却因为某种原因而操作不当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教师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失误可能更容易被教师忽视,或者放任不管,或者轻描淡泻地提一提;在碰到公开课、示范课等特殊教学课中学生的操作失误,教师又可能会怕因此影响自己的教学评价而特别在意,甚至会抱怨和责怪学生。

2)其实,学生的操作失误,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失误现象:

A.教学中规范使用术语,规范操作,为学生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B.正确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准确判断失误的原因。比如是因为紧张、害羞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是粗心大意等态度方面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要在学生这边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态度方面的原因,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直到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无论什么原因,教师都不要简单地加以指责,更不能放任不管。

17.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内容一节课上不完,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请谈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教学经验不够,对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处理缺乏掌控能力,本来计划分配给下一个教学内容的时间,不经意间就被当前的教学内容占用掉了。最后,下课铃响了,教学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

2、对教材吃得不透,没有把握准重难点。结果会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卡壳,从而延误了教学时间。

3、对学生了解得不够,自己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本以为可以很快就讲完,结果学生就是接受不了,因此出现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

4、教法不当,要么平均分配时间,没有重点难点,没有详讲略讲;要么采用其它教学模式时开展得不顺利,组织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如何处理:

1、经常摸索、总结、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写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

2、多向别人学习请教,经常去听别人的课,并从中学习借鉴。多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开展同课异构等交流活动。

3、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对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要常学常新。加强教学理论学习,不断了解学生,让教材、教法和学生装在心中,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按预先的安排有条不愫地进行。

4、摈弃“满堂灌”的落后模式,多摸索、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1)要反思什么?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有心人。对于这一堂课,不可能方方面面地反思,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要反思的内容。

比如,采用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或者新的教学模式,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是什么,应该如何完善、如何改进等。

一般可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去分析:如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过程组织是否严谨、重难点把握得如何?

2)如何反思?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研究者。对于一堂课的好坏两个方面,要有热情的态度,好的如何继续发扬,不中的如何改进。这往往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好的,需要做长期的研究。同时要注意讲求方法,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与同行进行实例讨论、甚至开展课题研究等方法,不断总结积累。

3)为什么反思?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有了反思,还需要把反思拿到教学中去验证。如反思中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等,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如何实施,都要反复实践验证,甚至要“备课、教学、反思、再备课”等反反复复多次才能不断地完善。

19.现在很多学生照着书会做,离开书就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教学中有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

原因:

1)信息技术课重操作、轻技能所致。教学中,只引领学生按教材中的方法学会操作,没有把操作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操作的步骤,而没有掌握操作的要领,更不懂得如何去应用。

2)信息技术课重课堂、轻课后所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在课堂,一般没有课后作业,缺乏必要的巩固和提高。

措施:

1)教学中多开展学科整合,通过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所学操作的作用的认识。比如,学习完电子表格中求和、求平均值等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某次考试成绩的总分、平均分;学习轨迹动画时,可以结合“嫦娥探月工程”时事,让学生制作嫦娥探月的模拟动画。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组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利用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班组和学校的活动服务。如制作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

3)利用第二课堂和教学论坛,巩固学生的新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教室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原因:

1)教师对学生不放心,缺乏信心,老怕学生不会,因此教学总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少。

2)教师备课功夫下的不够。没有认真地钻研教材和教法,因此,课堂上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没有组织和引导,放手了学生就会“放羊”。

对策:

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教师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自信来源于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把握,来自于对学生和教法的了解。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增强让学生动手的信心。针对小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在备课时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个档次的教学要求。这样可以克服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无事可做、后进生因“吃不了”无未法动手的现象。

2)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用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驱动,即任务的设置要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动手去实施并最终完成。这就要求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构建问题阶梯。

3)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团队精神”的力量,发动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任务并努力实施,最后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对于不愿意动手或不敢于动手的学生,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设计这些任务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答出其中两点。

(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任务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原则。通过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只有激起了学生的疑惑,才会让学生有好奇心。

同时,任务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即产生探求问题、解释疑惑的冲动。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心中就会不痛快,就会憋得慌,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构建任务阶梯,让学生逐步地寻求到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要把大的任务细分成许多小任务,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给学生。

在解决小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新的任务情境,让任务和任务之间通过所创设的情境环环相扣,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的冲动,直到解决问题。

22.常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问答:“今天我们学习XX内容好不好?”“好”;“XX同学的作品漂亮吗?”“漂亮””。提问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提问的目的有哪些?提问哪些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与你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你将如何处理?题目中展示的教师提问合适吗?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要注意对象、时机和形式,不要笼统单一。提问的目的主要有:

1)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维。2)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思维。3)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提问的对象既可以是学生全体,也可以是部分学生,还可以个别学生。但是无论对哪些学生提问,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并积极去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回答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不要急于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时适地提出自己的答案,让所有学生自己去判断。最后,如果是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或错误,要找机会单独对该学生进行辅导,让他找到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正确而自己的答案不正确或不完善,要通过合适的形式让所有学生明确正确答案,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

题目中展示教师的提问是否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不适合加上教师的提问。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读题。另一方面,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可能把所有学生都领向教师提问的方向。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题目,加上合理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23.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哪几种课型?试结合一种课型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一般有示范教学课(技能课)、讲解法教学课(理论课)、探索式教学课(实践课)和讨论式教学课(作品创作课)。

探索式教学课是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课型,是在教师创造性的设计和恰当的提示、点拨、引导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通过“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去体现。

构建探索式教学课,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精力去设计、组织教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避免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或出现整堂课探究的现象。

1)确立分层式教学策略。探究课最适合于小班教学,面对班级人数多时,就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有层级性;二是按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2)要体现自主性原则,采取“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标题: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湘潭县第八中学姓名:齐鑫义邮编:地址: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湘潭县八中手机:学科:信息技术

411216

***

信息技术

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湘潭市湘潭县八中 齐鑫义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一、课堂语言严密,准确规范

对信息技术概念的讲解或讲述操作方法时,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的常用术语,否则会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如,在讲计算机的硬件部分时,我们不能把“存储器”说成“储存器”;在讲鼠标的操作时也不能把鼠标的“单击”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存储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对Word文字处理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粘贴命令”不能说成“选定粘贴命令”等。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明扼要。言不在多,意达则灵。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多,安排的课时少,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课堂容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三、课堂语言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

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阈值及感情流量,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 讲“网页制作”一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引入新课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前面通过对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动鼠标,便可坐观世界风云变幻,尽揽各地风情。当你在浏览这些精美而颇具风格的网页时,你是否也曾蠢蠢欲动,是否也想过在Internet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四、课堂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而富有启发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人要居有定所、物品要归类摆放,这样就水到渠成自然化解了学生心中“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的疑问。

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时间还不长,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却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语言艺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

第四篇: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也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呢?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了初步探究。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针对以上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领导到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以及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课都是不够重视。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学生也只是认为

就是计算机课,可以放松玩游戏的课。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2、课程目标理解有误,把信息技术科作为计算机操作课。

在高中新课程的结构中信息技术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归属于八大学习领域的技术领域。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并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归属到国家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目前一些教师不明确“课标”、“纲要”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楚的教学定位,仍然滞留在纯粹的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层面,以传统的传授、讲练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没能明确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与计算机技术员、网管的教育教学基点。这就很难把握课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起点难以平衡。教师往往忽视教学对象分析,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由于初中硬件差异,课程设置不同,那么学生基础不同,差异也很大,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该思考的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改良。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比较多的教师认为:“任务”应该由教师来精心设计。这样做的优点很显然,它可以较好的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但这样做,学生实质上就是在教师“牵引”下被动的“学习” , 它与传统的教学并无多大差异,只能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良,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再有“任务”的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个性差异,对于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创作空间小,内容单一,缺少梯度,从而也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合理应用任务驱动,如何设计“任务”,如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才是教师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评价环节的忽略。

⑴由于信息技术未能成为升学的必考科目,因此,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评价未能给与重视,忽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造成认识上的缺位。

⑵评价形式。对于信息技术课评价,要么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单一的凭借学生的作品(结果)作出评价;要么单凭一张卷纸,通过分数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⑶重视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及情感评价。

三、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粗浅看法

1、加强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应该重视起来,只要你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在你的课堂有收获、有提高。让领导、其他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它也关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问题。

2、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加强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学习,改变以往“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我们要充分学习课改理论,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这也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确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要确立五个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3、优化课堂教学。

⑴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它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因此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趣味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信息技术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导入,但是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是信息?”还是“信息从哪里来?”显而易见,“信息从哪里来?”会更好,它把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转为我们生活周围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再配之与一个随机点名的小软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我想比直接导入会更好。

⑵优化教学过程。

①课堂教学应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成为一种典型的“放羊式”课堂。实际上,“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任务”的设计、引导,组织学生研究“任务”的解决,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必要的强调、小结,操作实践内容的安排,学生操作中共性问题的解决等,都与教师主导作用密不可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明确指出与学习相关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这里每一要素都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相联。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师的作用又怎么能体现?

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同时给高水平的学生提供具体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教会他们使用帮助、上网查询自行解决问题;也可以采用分组,是学生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学生素养。

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不要太死板、单一,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开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在技术能方面差,但是创造力并不一定差。这样最后往往每个作品都会有亮点。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进而激励每个学生。

③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有讲授法、小组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时代对学生的迫切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成了摆在每位专职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激情创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键盘”一课中主键盘区的学习,仅仅让学生进行键盘练习,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不能产生兴趣。但教师制作一些多媒体游戏课件,在情景游戏中,输入动物的中文拼音让学生顺利帮助小动物走出困境。这样,不但锻炼了指法、熟悉了键盘,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往往都能很快熟悉键盘,掌握指法。再如“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我根据学生学习喜欢新鲜、好动、好游戏的特点,在教学生怎样使用鼠标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教学生去玩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和一个叫做“纸牌”的游戏、并且安装一个小的学习软件“明天打字员”利用软件中的“拍蚊子”小游戏,让学生在积极的态度中去练习,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学生学习自然感觉就轻松了。当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加以适当引导,并不是真正把计算机房当成游戏厅,要让学生明白玩游戏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鼠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这样学生既感到有兴趣,练习起来也不枯燥乏味,老师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教学,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信息技术课中的操作更是举不胜举。信息技术课程仅仅学习计算机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地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住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教学鼠标的操作方法,如果老师就操作讲操作,双击“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选中图标……”这样学生亦步亦趋,仅仅学会了这一次操作的方法,遇到其它图标时就不一定会了。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开始就把鼠标的指向、单机、双击、拖动等方法教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选中用单击,打开一个图标或执行一个程序时用双击……”这样,学生掌握了普遍的操作方法,遇到类似的操作就不会被难倒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活动讨论、信息技术学习征文、“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被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所取代,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新知,就会主动参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变为“学――教――学”。首先考虑学生学,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我。

总之,信息技术课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而且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选择、编制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贵州省平塘县甲桐小学 韦朝英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经济日益增长的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这向当今......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及解决方法”学习心得 自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本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有何利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呢? 1、利用信......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罗玉维河北省霸州市第五中学摘要: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结合,通过提......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专题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庆安一中贾红珍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注重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尤其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这种教学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