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信息技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酶”
罗玉维河北省霸州市第五中学
摘要: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结合,通过提供图文、声、像等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以及协作学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使三维目标顺利实现,而且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完成教学任务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时空。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了。实现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在生化反应中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它的作用和“酶”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与发挥。
一、信息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所研究的内容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的领域从植物、动物的生命活动涉及到基因工程、生态工程等现代生物科技领
域。有很多内容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些困难不但迎刃而解,而且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了教学程序——变枯燥单一为生动丰富
原有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问与学生的听、答为主,有的章节结合板画、挂图、模型等。课堂气氛不仅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因为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以不同颜色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例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这一节时,学生很难理解酶的作用原理与无机催化剂作用原理的区别,我用flash做了一个跳高的动画就解决了。我把酶和无机催化剂比作是两个队的队员,某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比作是跳杆的高度。无机催化剂组的队员跳过这个高度的队员很少,而酶组的队员想办法降低了这个高度,就有很多队员跳过了。这样学生对酶的作用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
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能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去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更好地体现教学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教学程序更加完善,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优化了教学目标——使三维目标更易实现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加可能。每节课开始,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三维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了解各层次水平的要求,分清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探究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师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有一些内容只用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有一些实验是受条件限制的,这时信息多媒体就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起源与进化》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超媒体性,可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变动的生物进化过程随意加快,将几十亿年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过程的时间缩短,帮助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无籽西瓜的培育是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秋水仙素是有毒的,所以用视频演示这个过程,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没有危险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搜集相关的内容,以拓展视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从而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3、优化了教师素质——由教育型向教研型发展
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已成为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丰富的硬件条件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保证。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教学硬件设施,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总结筛选、优化与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首先,教师要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从网络上收集生物资料和素材,能利用ppt、aus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自己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反映着自己教学意图、思路和观点的,形象、生动、具体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信息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偏差,重点、难点分不清。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防止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再次,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与同行们多交流、多研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中华基因网、中国生物论谈、中华生物信息网、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等。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备课、信息检索、资料收集、问题探讨和学术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有一定的条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在运用过程中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滥用信息技术,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哗众取宠,为了应用而应用,流于形式。应该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恰当应用它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整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新颖别致,导致学生的创造空间被侵占,想像力和创造力被扼杀,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达不到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生物间的关系”这一节时,生物与生物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很多,如果都用多媒体展示的话,需要很长时间。虽然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时,对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首先展示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竟争的图片,通过图片理解这4种关系的本质。然后展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去分析讨论甄别。这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尽管信息技术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同传统的直观教具:标本、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相比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仍有用武之地。只有把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用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观察了动物细胞分裂的动画,强调了注意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但让同学复述分裂特点时,表达困难。我又用板书展示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同时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学生很快理解了细胞分裂的过程。
3、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生物学科的特点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生物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帮助师生完成许多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影像等手段模拟各项生命活动,。多媒体模拟实验再好,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解决一切,更不可能越俎代庖。有些能让学生亲手完成的实践活动或实验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的会。如有条件更应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和热爱真实的生物。
如“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无论取材、操作、观察都很方便,让学生分组去做,相互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用事实来验证知识。即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第二篇: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不一样的开始,不一样的效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导人序曲,在瞬间抓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势利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笔者曾观摩了一节有关“细胞的增殖”的课,教学一开始,授课教师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Flash制作了草履虫的分裂生殖和小鸡破壳而出课件,画面生动有趣,动画刚一展示,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生物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
与教师传统的说教导课方式不同,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学生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一样的演示,不一样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精力和热情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过去教师在介绍原理、概念时较多采用文字、图片以及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的展示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但若把单调的文字说明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过程,利用交互式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在关于“减数分裂”的一节课中,授课教师避开了传统的用橡皮泥演示染色体模型的方法,另辟蹊径,设计Flash动画演示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这个Flash动画中,设置了暂停、播放、前进、后退等按钮,既可以进行片段的演示、每个时期的演示,还可以进行完整的精子形成过程演示;同时学生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染色体、DNA在每个时期的数目变化。这个课件的演示,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生动的、形象的精子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打开突破口。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教师将课本上的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实验转化成动画,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探究不同处理下肺炎双球菌对小鼠生命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缺少直观性、生动性,同时容易机械、片面地曲解知识,科学性不高,并且学生易产生学习疲劳,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一样的练习,不一样的效果――展示成果,改进错误,提高效率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备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识,又可以训练技能技巧,发展学习者多方面的智能,又可以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乃至情感。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练习准备工作,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利用课件制作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化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物的“减数分裂”练习中,授课教师利用ASP网页的形式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通过局域网进行发布。学生可在客户端进行答题操作,然后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及给予必要图片或是语音表扬鼓励等。这样节约了时间,加大了练习的密度,使得课堂的40min得以充分运用。
学生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地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传统的练习主要是通过发小卷或是投影的方式,这不仅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吸引注意力,而且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不一样的结尾,不一样的效果――回扣目标,再次释疑,形成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生活性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现实中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的小结中,授课教师在课尾运用课件演示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蔫了的青菜叶放人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观看图片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再如可以用PPT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抢答。如果在网络教室上课,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在课前进行总结,然后发布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网上查找不足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试想,如果在课堂小结时,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多以教师小结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那么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有效梳理的兴趣,相应的课堂小结也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合理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能应用在解决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也能应用在教学的导人、练习、小结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才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也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他们组成的团队,未必是最好的,但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再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会刻意地安排一些课程,训练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自己来摸索操作。再加前几次上课前强调带课本、没有课本同学去拿或借,养成习惯后学生携带课本情况比较好。
4.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当教师锁住学生机时学生抗议声四起,请谈谈其原因,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学生机。
究其原因,一般来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儿童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在学校里有机会面对电脑和网络时渴望玩电脑游戏、或使用QQ聊天,或在网络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老师一锁住电脑就怨声四起。教师能做的就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投入课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学生要动脑筋思考。逐渐养成信息技术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5.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你以为合适吗?为什么?
一、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6.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参考一: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参考二: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要认识的是,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样。
首先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该目标主要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三个子目标。
其次,是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理解必要的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再次,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本目标的描述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描述:学习的知识内容(研究课题的内容、实践活动的内容)学习过程的方式、能力发展的内容。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其实质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多媒体作品、网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面向不同需求的系统,因此,创作作品、建设网站,都要依据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工作,即从规划开始,经过设计、制作,以测试、评价结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所要求完成的多媒体作品或主题网站在规模和功能上都不能同大型的信息系统相比,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阶段性、方法性和创造需求与大型系统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或学习中,应突出规划、设计、制作三阶段,学生应能够清晰体验不同阶段所必须做的工作,每项工作对整个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工作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到,要有效解决问题,思想、方法与技术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7.因为家庭背景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如何对待起点不齐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包括了学习能力、学习智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生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精心设计课堂,在确保基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有所收获。分层次教学可包括:教学目标可分成基本目标、进阶目标、高级目标。布置分层次的多样性的综合练习和作业。评价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等。
8.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你认为如何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作品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评价中,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等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地强调完成作品的优秀与否,就容易挫败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关于作品评价,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即在完成基本的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再次,应该运用灵活的自评、小组互评或班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尝试评价的多元参与。
但是,如何让作品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真的我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可谈。
9.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创设情境导入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导趣要真实可信。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10.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游戏,在机房中想方设法玩游戏,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如何正确对待?
玩游戏的原因分析: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2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3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 成任务的方式;请学生当“小老师”;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等等。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反思。
11.开学初,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吗?”会有99人说“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少,请分析这种情况导致的原因,并说说解决的对策。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开学初问学生99%喜欢计算机和网络而在经过一段教学后,做出肯定回答的学生越来越少的问题呢?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我相信,没有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的。如果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增加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能够更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服务,却不喜欢计算机和网络了,那么,这个老师真的要好好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
越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纲要,越发现要真正地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了巨大的挑战。
我只能说,我不断努力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向这个终极目标无限接近的过程。
12.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个单元、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谈谈你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案例的?
这里所说的案例,我的理解是指每课每单元中的例子。另起炉灶还是照本宣科,其实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怎样的案例才是一个好案例呢?我认为第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好的案例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第三是最好能够针对整个单元或整学期的学习做一个项目式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体会规划、设计、制作、完善和发布分享的完整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案例要比零散的例子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果课本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那么老师就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果课本只提供了一般性要求的例子,那么就需要对课本重新进行整合设计。
13.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从目前接触到的学生来说,个别学生可能在某些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熟练,如有些孩子打字很快,有些孩子电脑游戏玩的很溜。也有一些喜欢研究如何当黑客破解电脑的保护等等。但都是某些方面比较突出。但尚未碰到真正对课本教学内容非常熟练的孩子,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某些方面熟练一些就放松要求。
在个别学生对课本内容比较熟练的阶段,我们可以作一些适当的安排。
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一是练习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孩子体验如何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二是完成任务后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三是让学生自学特别有兴趣的内容,老师在课后给予辅导和提点,课堂上完成自己任务后可以继续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
14.“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甚至“放羊式学习”?
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因为我自己对自主学习的尝试是小步走小心试的,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目前我开展过的,都是技能自主学习的课。
通常我会把自主学习课放在学生已经对某单元操作技能比较熟悉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本或教学网页,完成预设的层层推进的任务。达到综合运用技能,或学习运用老师在课堂上没介绍的技能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训练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学的能力。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第一时间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学生完全对学习的内容没有认识,要开展自主学习容易流于放羊。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对人生发展与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明白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后,他们才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惰性,自觉完成学习的任务。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尝试,并能有所收获。要注意学生差异,任务设计要多样并分层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积极调控,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引导和推进,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
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需要老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真正有所收获。
15.“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变成“合作游戏”或者组长一人学习,谈谈怎样做才不流于形式呢?
刚好上半年在听了全市公开课后有相关的体会记录,直接复制到这里好了。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很有兴趣,但没有开展这方面尝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没找出评价每个学生参与情况的有效方法。我看过、了解过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课堂,但是,我觉得,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不能便捷客观地跟踪学生在小组中参与情况的话,其实,就很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导致这种学习模式的实际失败。
在昨天的课堂上,学习的平台的支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通过讨论组、在线提交学案、作业作品展示等功能,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进行恰当的引导。避免了过往小组合作学习无法监控每个学生是否有真正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之中去,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
在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问题设计”非常重要。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问题的设计,三个问题逐渐深入,从理论的研究到实际的安全处理方法再到复杂问题的处理,学生能够在自己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提炼观点、发表意见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体验了集体的智慧、锻炼了发表自已声音的能力。如果能够坚持一直这样下去,对学生素质的提升真是利莫大焉!
16.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17.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内容一节课上不完,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请谈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8.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在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是做得最多的教学活动。
就在一年半前,我都还是一个没有很认真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师。这并不说明我的教学很成功,恰恰相反,由于没有教学反思,没有抓住教学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没有突破这些教学的盲区。今天我回头去看当时的教学资料,都会为自己的马虎随意不科学而羞愧。
当然现在的我仍然谈不上对教学有什么心得,但是,自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记录,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我觉得自己对教学的把握是更自信了。所以,教学反思应该是一个贯彻整个教学生涯的日常事物。一定要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记录,学生、课堂、作业、教育阅读„„只要是有价值的、有疑问的,都记录下来,并对当时的困惑和疑难进行分析,尝试可能的解决方案。滴水穿石,积水成渊,必然能够在教学上不断的进步。
19.现在很多学生照着书会做,离开书就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教学中有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
“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其实起码应该肯定其中的一点,就是学生已经学会了在阅读中自学。我自己碰到的实际情况更让人担心,学生根本不想看书,也不想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技能操作的方法,只想着看老师操作演示完后,他们就跟着模仿了事。没有获得阅读与自学这两个重要的能力,如何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社会?
回到本问题上,如果离开书就不会,那么很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方向有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举个例子,在多媒体技术这个模块中,书本中的例子也许是分散的互相之前没有联系的例子,那么,老师如果完全按课本布置作业,那可能就会出现“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如果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创作。技能 的学习融合在体验完整的规划过程中。那么,即使不会做了,学生也会更积极想办法找答案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写完上面的这些话后,我忽然发现,其实出题者是有自己的预设答案的,哪些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这些微妙的语言都说明了答案并非是开放性的。所以,如果是高考作文,我觉得我的回答未必能够及格。我也很想知道,标准答案是如何的。
我其实想说的是,“照着书会操作,离开书什么都不会”可能是个伪命题。“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会阅读会自学的孩子,其实不会离开书就不懂操作了。老师真正需要重视的是,自己的课堂能否为培养孩子的综合信息素养服务。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教室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这个问题也是我在苦恼的问题,我正在学习从“讲”到“不讲”的过程,希望能够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转换到“学生上机时间超过70%”的目标。
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自己本身有没有意识到怎样精彩的教学,都替代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明知道自主合作学习好,还继续以讲授为主呢,我本人的困境如下:
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搭建一个合适的数字化教与学平台去使用,而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准确的评估机制,评估教师的导学是否合理,学生的参与情况如何,那合作、自学都将流于形式。而备课、教学、作业等教学活动只是我繁杂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其中一部分,电脑软硬件维修维护、网络维修维护等等都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搭建了魔灯,发现问题很多,而时间,一转眼就到期末了。如果能够区域性提供给教师这样一个平台,该多好呀。
第二个问题,教师的导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真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的导学方案;怎样的检测题,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都需要我的更多的阅读和学习。当然,我想这个也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
所以,因为上面的两个方面我都还没有开始探索,所以,我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对策。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22.常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问答:“今天我们学习XX内容好不好?”“好”;“XX同学的作品漂亮吗?”“漂亮””。提问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提问的目的有哪些?提问哪些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与你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你将如何处理?题目中展示的教师提问合适吗?
提问的目的在于:
1、唤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启发式教学重要手段;
2、反馈学生的学知等情况从而使教师获取学生的信息;
3、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投入学习中;提问的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学生,不同层次学生要有不同问题,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教师期望有距离是很正常的,如果每个学生回答的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一致,那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当出现了这种现象之后,教师更能了解自己课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修改,对不同答案的回答,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如果是不同方式的考虑,应该给予鼓励,如果是回答不对的,分析为什么会错,再作修改。
提问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提问,是为了方便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一般相对简单,又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般只需要回答“好”之类。这样的提问是允许出现的,但不宜过多,一堂课下来也就一两次,因这是为了组织教学,不能视之无效提问。提问的第二类,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领会教师的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激活思维的过程,这样的问题一般是开放性问题,站不同学生的视角,他们有不同的思考面,或思考内容,这要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第三类提问是总结性的提问,如“你今天有哪些收获”,这是对课堂的归纳、整理。一般用在快要下课时。23.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哪几种课型?试结合一种课型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教学策略。
1、示范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可控制的网络环境里,通常有“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师启动“广播教学”功能,所有学生计算机的显示内容与教师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完全一样。教师说:“请同学们注意,现在开始上课了„„”,然后教师演示要教授的内容,如“单击[开始]/[程序]„„”。最后关闭“广播教学”,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有些信息技术教材里还包含“跟我学”、“跟我做”等内容,学生按照教材的描述一步一步地操作。这就是示范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和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单击鼠标右键,选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学校在计算机房的投入较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进行演示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教学系统,较大尺寸的电视机,带TV输出的计算机等。
适当地运用示范法是必要的,我们也应看到过多地采用示范法则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示范法总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仅采用示范法教学的情况是很少的。
2、讲解法教学课
近年来,由于反对灌输、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受无情批评的环境下,教师运用讲解法教学似乎成了一件冒险的事,人们很容易将讲解与灌输联系起来。尽管讲解本身并不是灌输,但教师们在面对讲解法时变得小心翼翼了。幸运的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成功运用讲解法教学的案例。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陈述事实、概念和原理,或描绘事物的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等,通过讲述和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有关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的目的。人们容易将讲解法与灌输混淆起来,实际上,在教学中,讲解法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完全的自学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离不开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法出现一些问题并不能说明讲解法本身不好,而是教师没有正确地讲解。奥苏伯尔将讲解法与“有意义学习”联系起来,并对讲解法加以改进,为我们重新认识“讲解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讲解法要点。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正式讲解前,要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例如,进行简短的复习、提出激发好奇心的问题以及进行某种演示等。
(2)讲解的技巧。通过陈述定义、比较、类比、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解释,要将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以文字、图片、图表、动画、音像资料、数字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保持学生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提问等师生交互作用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教学内容,保持注意力。呈现材料时,要提示学生所要注意的对象。(4)进行总结。须对所讲内容的要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各要点间的关系。
3、探索式教学课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然后让其自己完成,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去给学生创造一些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启发后进生,引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所有学生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选择菜单上的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找出一幅自选图形,让学生去用自选图形画图。画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4)给自选图形填色;(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探索式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当然,在教学时所用的时间较多,但能培养学 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方法。
4、讨论式教学课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情况是很多的。
由于某种原因,讨论法在一段时间里沉寂了,直至近来对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讨论法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次完整的讨论式教学由三个阶段构成:准备、实施和总结,每一阶段都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活动完成的。教师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其任务是设计讨论主题、组织讨论和帮助学生总结评价。如何设计讨论主题是关系讨论式教学的全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主题设计。首先是主题必须有意义,是健康的有价值的命题,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其次主题要能创设有利于讨论学习的情境,本身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第三,讨论主题要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要与学生的已知知识相关联。学生用现有知识结构能够理解主题,明确讨论任务并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第四,主题本身要尽量具有开放性,使讨论结果呈现多样性,以有利于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成就动机。最后,主题必须能满足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并且教师在设计主题时,应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主题进行细化,以使学生能从多个侧面有选择地切入主题,参与讨论。
第四篇: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搞好生物课堂教学,使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活性、多样性、有效性呢?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同学作笔记不得要领,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一些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动笔,能听懂就万事大吉的同学,他们根本不做笔记;还有的同学盲目做笔记,他们的笔记主次不清,祥略不明,象记流水帐;还有的同学是单一的答案式笔记,他们不是记录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而是抄答案、抄结论。针对这些情况,指导好学生做好笔记显得是那样重要。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指导的方法。
1、质疑问难式。课前要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把疑难问题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并质疑问难,弄懂后再记笔记上。
2、重点式。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讲,注重教师的非语言因素,语调,姿势,从中判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并及时记下。
3、茅塞顿开处。有些问题,苦思不得其解,但经老师一点便豁然开朗,这就是千方寻找的答案。要及时记下从不知到知思路转化过程,寻求解疑求知的规律所在,以开阔自己的思路。
4、随意记录异见。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持有意见之处随时记录,或者新的发现也要及时记下,特别是有疑而发的“灵感”,要善于捕捉,以供课后讨论,并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5、某些问题的矫正思路或答案的记录。有些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极易混淆,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辩错的练习,交待矫正的全过程,拨正思路,学生要及时把矫正的过程记下来,从而进一步明确是非。
总之,做好课堂笔记,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的指导工作。
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积极、新颖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规律合理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人的教学过程,认为情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如提出相反的观点,故意设疑或设置障碍,有意出错,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提出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抢答或咨文自问自答等。
2、通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这是生物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声关系有突破性变化,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增加教学质量,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创设情境。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有的方矢的展开定向式讨论;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自由讨论;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辩论或讨论;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做调研式讨论。在讨论中,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学生唱主角,积极思考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有效的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收有放、松而不散。
总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教学过程不创设良好的氛围,不动之以情,不晓之以理,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述,就会堵死教育者通向学生心灵的大门,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好多同学进入中学后对生物的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对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针对农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入手,提高他们的成绩。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开放实验室。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的有关实验。二是教师利用小组活动时间带领同学到野外去采集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摄影小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制定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辅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主动接近学生;搞清知识上的差距,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补差纠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补习和落实,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注意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教师在课前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精选教法,潜心钻研教材。找准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每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每堂课的板书设计,在备课中体现出对后进生的转化,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情况,看他们在本节课中可以回答哪些问题,真正做到顾及全部。
2、上课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在讨论中把重点难点解决掉。
3、课后教师要做好每堂课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常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把这节课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在记录是要把课堂上的成功经验、失误之处以及教学感悟等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要持之以恒,也就要及时、经常、全面的做好课后小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 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③ 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 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手段。
② 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 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的儿童”。也就是说,从致力于鉴定、选拔转向改进或形成功能。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们有来自一线的教师,也有理论丰富和擅长分析的专家,他们组成的团队,未必是最好的,但与教师个人的想法相比,是更规范、严谨,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或重构。再次,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去探索操作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常说的“自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会刻意地安排一些课程,训练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自己来摸索操作。再加前几次上课前强调带课本、没有课本同学去拿或借,养成习惯后学生携带课本情况比较好。
4.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当教师锁住学生机时学生抗议声四起,请谈谈其原因,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使用学生机。
原因:
1)被限制自由
2)正在制作兴头上或没做完
3)极少数学生还沉醉于做自己的事
合理使用学生机:
1)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逐步养成什么时候该接受锁机的习惯。如,将教学流程预先告知, 使学生对教师广播事先知晓, 能够配合
2)教师要合理安排讲授与学生制作的时间,尽量多的给学生制作和实践的机会。如,少讲精讲,学生自由使用电脑的机会就多;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使一些学生不敢开小差;多些师生互动,既让学生自由,又能引导控制学生。
3)教学环节加强设计, 如重点难点问题上,要突破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法,可采取任务驱动式,分层分级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5.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你以为合适吗?为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制订,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智特点。一个教学设计中列出9个教学目标,显然不合适。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学科教学总目标的指引下,首先应分析课时的内容,提取出其精华,把各知识点列出来,并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取出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添加自己的独特见解。
2)考虑目标的全面性,但不必面面俱到。课时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科总目标,从三维度体系加以考虑,但受教学内容制约,某一课时不一定要涉及教学目标的全部四个维度,而只能在某方面有所侧重。
3)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到达的标准,必须具有可测性,因此,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简明扼要。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不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不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就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
6.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认识: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
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
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 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 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7.因为家庭背景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课堂中如何对待起点不齐的学生?
学生的差异除了上述外在差异外,还包括了学习能力、学习智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技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矛盾,如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原有认知基础的矛盾、教学内容、方式和学生不同认识方式风格的矛盾、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影响着教学效果。
1)应正视差异的存在,了解并尊重差异,从而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共性和个性的存在中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的过程
2),要精心设计课堂,在确保基本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有所收获。分层次教学可包括:教学目标可分成基本目标、进阶目标、高级目标。布置分层次的多样性的综合练习和作业。评价时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等。
3)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追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共性基础上多样性、灵活性,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创设开放式课堂气氛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结构的束缚,突破教材的束缚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教学目标。8.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你认为如何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品评价法,简单说就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软件)创作一个作品,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作品评价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好的作品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控制,使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评价中,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每个学生的起点、能力等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地强调完成作品的优秀与否,就容易挫败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关于作品评价,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分层的评价体系,即在完成基本的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再次,应该运用灵活的自评、小组互评或班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尝试评价的多元参与。
但是,如何让作品评价更科学合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说真的我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可谈。
写完后找到了一份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404985.html 信息技术课上如何评价作品: 包括丰富评价内容、改变评价准则、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及几种新的评价方式
9.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好的情境导入能够最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结合你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创设情境导入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1)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让学生喜闻乐见,产生兴趣。2)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
3)情境要有连续性,不仅要注重“导”,而且要注重“入”。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入,则要合理构建问题阶梯,由易到难,引人入胜,最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0.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游戏,在机房中想方设法玩游戏,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实施,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如何正确对待?
玩游戏的原因分析: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相符。3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4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的对策:1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2转移学生玩游戏的兴趣。3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请学生当“小老师”;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将游戏引入教学中等等。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加强教学反思。11.开学初,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计算机和网络吗?”会有99人说“喜欢!”但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后,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可能越来越少,请分析这种情况导致的原因,并说说解决的对策。
原因:
1)
2)
3)4)主要原因还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问题,要么是教学方法不对头,要么是教学态度不够好,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逐渐消减。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望值与其现实产生了很大的反差而导致这种结果。这些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与“游戏”、“上网”和“玩”联系在一起。
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电脑不够用,网络不正常等等原因,也会对学生的兴趣有影响。
部分教师或班主任重视语数英、轻视信息技术,并有意无意在学生面前表露出来,也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兴趣。
对策:
1)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要多注意在其它学科中被认为是所谓“待优生”的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培养。因 5 为信息技术最有条件让这部分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最有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好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整个班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兴趣都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特长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在各种比赛中拿奖,既可以引起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也可以通过先进典型影响其它学生和老师对这门课的正确认识。
12.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个单元、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谈谈你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案例的?
首先,教材中的案例都是对教学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典型例子,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作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仅仅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广泛性而缺乏针对性,具有超前性而缺乏现实性,具有代表性而缺乏灵活性。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以教材中的案例为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以及时事热点,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在引用案例时,尽量参照下面的标准。
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好的案例要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本;将方法和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这样才能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第三是最好能够针对整个单元或整学期的学习做一个项目式的综合案例,让学生体会规划、设计、制作、完善和发布分享的完整信息处理过程,这样的案例要比零散的例子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13.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电脑高手”,他们对计算机兴趣特别高,接触计算机早,水平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学生?
对于这些“电脑高手”,信息技术教师要非常慎重地对待,坚持“多鼓励不打击、多扶持不放纵”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既要珍视他们的热情,又要为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
1)要给机会让他们去表现。比如,打字快的学生、画画好的学生、动画做得有特色的学生,可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去展示一下,然后,以他为目标,鼓励更多的学生去追赶他、超越他。
2)对于有特殊才能的“电脑高手”,比如,能够更改上机密码、能够更改键盘键位,他们往往是“暗地里”去表现。结果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要正面去引导,不能一味地批评和禁止。首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能力”,然后举一些正面的事例去引导他们把这些才能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引导他们编写一些程序,通过控制键去完成操作。这不仅保留了他们的好奇心,而且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3)还有的“电脑高手”,因为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听课不大认真,喜欢做自己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可以在他们完成任务后作为老师的小帮手,辅导其他学生的学习;可以专门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任务。
4)把这些“电脑高手”引入第二课堂,作为特色人才去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14.“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自主学习”演变成“自由学习”、甚至“放羊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学生有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在某个教学目标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自觉去学习的愿望。而自由学习是一种漫无目标的学习。
2)自主学习是学生有求知欲望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通往“教学目标”的路上,可能会铺设很多个任务阶梯,让学生产生不断追求新知、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学习冲动。因此,教师看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在教师事先精心按排好的范围内去完成了。
如果教师只提出学习任务,或者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放手让学习去自主学习,可能就会演变成“自由学习”,最后达不成目标。
3)自主学习是学生创新学习、表现创造力的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因此,在以“自主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时,教师在每个“阶梯任务”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这些问题情境,教师就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结果是让学生“放了一圈羊”后,又不得不回到通过教师讲解来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轨道上来。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
15.“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变成“合作游戏”或者组长一人学习,谈谈怎样做才不流于形式呢?
1)正确确立“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所确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小组成员要共同达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小组成员单独无法去达成的目标,也不是小组长一人能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实现的目标。比如,教学中,如果给一道题,让小组去“合作学习”,寻找解题办法,就不是很合适。如果是制作一张贺卡,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最后通过小组长的协调,完成符合要求的作品。
2)合理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可以按小组要达成的目标,细划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成员去承担,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科学确立小组成员的角色。根据小组目标,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管理者、协调者、实施者等等。不同的角色,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小组长或者承担管理角色的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任务,他们的作用在于合理地分配任务,对不同的意见起协调作用,对个别不能完成任务的成员起帮扶作用。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需要老师了解学生、了解教学任务,然后精心组织安排的一种教学模式,绝不是简单地让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模式。
16.操作失误是计算机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能见到学生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的?
1)操作失误是指学生本来有能力正确操作,却因为某种原因而操作不当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教师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失误可能更容易被教师忽视,或者放任不管,或者轻描淡泻地提一提;在碰到公开课、示范课等特殊教学课中学生的操作失误,教师又可能会怕因此影响自己的教学评价而特别在意,甚至会抱怨和责怪学生。
2)其实,学生的操作失误,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教师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失误现象:
A.教学中规范使用术语,规范操作,为学生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B.正确对待学生的操作失误,准确判断失误的原因。比如是因为紧张、害羞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是粗心大意等态度方面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要在学生这边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对于态度方面的原因,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直到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无论什么原因,教师都不要简单地加以指责,更不能放任不管。
17.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内容一节课上不完,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请谈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教学经验不够,对一节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处理缺乏掌控能力,本来计划分配给下一个教学内容的时间,不经意间就被当前的教学内容占用掉了。最后,下课铃响了,教学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
2、对教材吃得不透,没有把握准重难点。结果会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卡壳,从而延误了教学时间。
3、对学生了解得不够,自己认为很“简单”的问题,本以为可以很快就讲完,结果学生就是接受不了,因此出现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
4、教法不当,要么平均分配时间,没有重点难点,没有详讲略讲;要么采用其它教学模式时开展得不顺利,组织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如何处理:
1、经常摸索、总结、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写课后反思或教学日记。
2、多向别人学习请教,经常去听别人的课,并从中学习借鉴。多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开展同课异构等交流活动。
3、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对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要常学常新。加强教学理论学习,不断了解学生,让教材、教法和学生装在心中,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按预先的安排有条不愫地进行。
4、摈弃“满堂灌”的落后模式,多摸索、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1)要反思什么?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有心人。对于这一堂课,不可能方方面面地反思,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要反思的内容。
比如,采用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或者新的教学模式,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是什么,应该如何完善、如何改进等。
一般可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去分析:如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过程组织是否严谨、重难点把握得如何?
2)如何反思?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研究者。对于一堂课的好坏两个方面,要有热情的态度,好的如何继续发扬,不中的如何改进。这往往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好的,需要做长期的研究。同时要注意讲求方法,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与同行进行实例讨论、甚至开展课题研究等方法,不断总结积累。
3)为什么反思?教师要做“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有了反思,还需要把反思拿到教学中去验证。如反思中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等,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如何实施,都要反复实践验证,甚至要“备课、教学、反思、再备课”等反反复复多次才能不断地完善。
19.现在很多学生照着书会做,离开书就什么都不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教学中有哪些措施避免这一现象?
原因:
1)信息技术课重操作、轻技能所致。教学中,只引领学生按教材中的方法学会操作,没有把操作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操作的步骤,而没有掌握操作的要领,更不懂得如何去应用。
2)信息技术课重课堂、轻课后所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在课堂,一般没有课后作业,缺乏必要的巩固和提高。
措施:
1)教学中多开展学科整合,通过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所学操作的作用的认识。比如,学习完电子表格中求和、求平均值等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某次考试成绩的总分、平均分;学习轨迹动画时,可以结合“嫦娥探月工程”时事,让学生制作嫦娥探月的模拟动画。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组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利用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班组和学校的活动服务。如制作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
3)利用第二课堂和教学论坛,巩固学生的新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教室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原因:
1)教师对学生不放心,缺乏信心,老怕学生不会,因此教学总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少。
2)教师备课功夫下的不够。没有认真地钻研教材和教法,因此,课堂上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没有组织和引导,放手了学生就会“放羊”。
对策:
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实是教师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自信来源于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把握,来自于对学生和教法的了解。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增强让学生动手的信心。针对小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在备课时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现实发展水平,提出与目标相匹配的易、中、难三个档次的教学要求。这样可以克服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无事可做、后进生因“吃不了”无未法动手的现象。
2)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用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驱动,即任务的设置要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动手去实施并最终完成。这就要求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构建问题阶梯。
3)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团队精神”的力量,发动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任务并努力实施,最后通过协作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对于不愿意动手或不敢于动手的学生,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设计这些任务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答出其中两点。
(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任务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原则。通过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只有激起了学生的疑惑,才会让学生有好奇心。
同时,任务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即产生探求问题、解释疑惑的冲动。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心中就会不痛快,就会憋得慌,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构建任务阶梯,让学生逐步地寻求到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要把大的任务细分成许多小任务,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给学生。
在解决小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创设新的任务情境,让任务和任务之间通过所创设的情境环环相扣,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的冲动,直到解决问题。
22.常见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问答:“今天我们学习XX内容好不好?”“好”;“XX同学的作品漂亮吗?”“漂亮””。提问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提问的目的有哪些?提问哪些学生?如果学生回答与你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你将如何处理?题目中展示的教师提问合适吗?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要注意对象、时机和形式,不要笼统单一。提问的目的主要有:
1)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维。2)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思维。3)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维。
提问的对象既可以是学生全体,也可以是部分学生,还可以个别学生。但是无论对哪些学生提问,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并积极去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回答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不同甚至相反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不要急于判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是时适地提出自己的答案,让所有学生自己去判断。最后,如果是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或错误,要找机会单独对该学生进行辅导,让他找到正确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正确而自己的答案不正确或不完善,要通过合适的形式让所有学生明确正确答案,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
题目中展示教师的提问是否合适,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不适合加上教师的提问。一方面,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读题。另一方面,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可能把所有学生都领向教师提问的方向。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题目,加上合理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23.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哪几种课型?试结合一种课型举例说明其特点和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一般有示范教学课(技能课)、讲解法教学课(理论课)、探索式教学课(实践课)和讨论式教学课(作品创作课)。
探索式教学课是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课型,是在教师创造性的设计和恰当的提示、点拨、引导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通过“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去体现。
构建探索式教学课,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精力去设计、组织教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避免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或出现整堂课探究的现象。
1)确立分层式教学策略。探究课最适合于小班教学,面对班级人数多时,就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有层级性;二是按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2)要体现自主性原则,采取“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