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照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三、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四、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千阳县启文小学
王秋生
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认为,采取以“激趣导入巧引任务—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作品交流评价—归纳小结拓展提高”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心得提出来,供大家批评和讨论。
一、激趣导入 巧引任务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容易被一些新奇和刺激所吸引,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则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激趣导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取如下方法导入:一是对比渲染,激发欲望。例如在讲解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份内容相同、形式不一样的海报(一份用艺术字,另一份没用艺术字修饰)让大家欣赏,说出自已心中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二是样例演示,激发动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画能长大的小树”一课时,让小海龟迅速画一棵长大的小树,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小海龟这么快就画出了小树?三是直接提问,引发兴趣。例如在讲“美化获奖证书”一课时,在导入中首先提出问题:你见过获奖证书吗?都有什么样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获奖证书?通过这些问题,会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实现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引出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巧引任务”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巧引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出的任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对任务感兴趣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所以精心设置任务很关键。对于任务设置,通常应把握下列几点:首先,任务设置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任务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而太容易的任务又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吸引力。其次,任务设置要有针对性。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逐一分散布置到各个任务中。第三,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按基本的任务、提高任务、拓展任务三个层次来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任务设置要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所设置的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同时,所设置的任务还要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五,任务设置要注重广泛联系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联系,避免单纯的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
导入新课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新知识,要给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和初步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到“插入剪贴画”知识时,放手让学生尝试动手先插入一幅剪贴画到文档里,学生就会发现这幅剪贴画的大小不合适、位置不合适、剪贴画与文档内容不相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有了主动参与和乐于继续探究的欲望。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实践创新锻炼的机会。
三、团结协作 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在前一环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解决的潜力。特别是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一定要由他们自己来解决。比如上例中改变剪贴画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谁能帮助XX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并放手让学生示范操作,这样给其他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通过组内交流,提出解决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找出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网络广播功能演示 学习中的难点知识,重点提示操作方法。例如:让小海龟画旋转的风车,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结构,再动手进行编程设计。
四、小组合作 完成任务
在学生明确了任务、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自主创作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最少15分钟)和空间(尽量不要去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此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根据任务设置的不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小组合作既要有形式上的合作,又要有内容上的合作,使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做到每一位学生都既有任务,又有压力,促使他们向目标迈进。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立刻反思,并及时调控解决。
五、展示作品 交流评价
在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展示。例如选择那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比较完美的作品或有一定缺陷的作品;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三是教师在评价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进行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方法。首先让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接着让学生参与评议,最后由教师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师生共同参与点评,对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好的制作经验和体会,给予肯定和推广;对不足的地方,共同出谋划策,使学生的作品逐步趋于完善;三是能让学生下桌自由参观别人的作品,让其在近距离体会别人的成果,并与自己的作品相比较,找出优点和差距,在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作品,不断提高。
六、归纳小结 拓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重点难点,理清脉络,提 示规律,提炼升华,而且要能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例如,在学习完“设计制作板报”一节时,老师提出"你想制作一份什么样的电子报刊呢?能给你的电子报刊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吗?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想制作一份有关环保的电子报刊;有的说想制作一份关于班级好人好事报;有的说想制作一份漫画报„„报刊的名字也非常有创意:尖锋时报、小主人报、红领巾报、小刺猬报、乖乖鼠和羊童话故事报„„当问起为什么取报名“小刺猬”时,学生的想像有些真让人想不到“我要象小刺猬一样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将不良行为写进的我报刊中。”通过这样的课堂启发延伸,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我们所选取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总的说来,每一位教师都应立足本地、本校和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与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正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式,贵在得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紧紧围绕《纲要》要求培养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志向远大的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
第三篇: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一、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是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探究能力就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了学生独立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究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探索和探索追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素质,强化学习能力。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探究学习对象只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会有效地连接课外知识的学习。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
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当前课堂中许多教师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显然不利于创新意识产生。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学会学习,独立勇于创新。
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索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黄全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因此,教师的“导”将十分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会疑问题,能在有疑之处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把学习知识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由大进。”
例如《让文字动起来》一课。
学生探究学习之一:将网页还原到编辑状态下
<任务1>设疑:滚动字幕也是文字,和我们在网页中输入的其它文字是不是一样?在设计状态下,我们是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怎样将网页还原到设计状态下?再来观察两种文字,有什么区别?
学生探究学习之二:插入滚动字幕的方法
<任务2>看到滚动字幕原本的模样后,学生联想旧知,引出所用“插入”命令,学生自主尝试,在“插入”菜单下是否也会有与“滚动字幕”相关的命令,它的位置在哪儿?[教师巡视辅导,反馈评价并针对性讲解,加深学生印象]此为难点,请学生演示并叙述探究过程,穿插提问并总结。
学生探究学习之三:运用属性对话框输入文字,预览效果
<任务3>观察“字幕属性”都提供了哪些信息?与文字有直接关系的是哪项?运行后的效果如何?从中学生比较得知,滚动字幕在设计状态下是不动的,要想看到滚动字幕是否设置成功,需要在预览状态下。
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国际二十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应学会合作。“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真诚地合作,组织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信息技术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阅历、事业、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搜集资料方面跟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必然要求。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变成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表达和表现自己场所,这无疑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会让学生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会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要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运作理念。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学生主体观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把学生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素质。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成员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三类搭配安排的。这样编排的目的,一是利于优等生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二是利于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表意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正确认识,学会和会学知识;三是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及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导”上。
第三,激活信息技术课堂,营造民主教学气氛。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使课堂充满和谐、民主、愉悦气氛,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
例如《让文字动起来》一课,主要内容是利用“字幕属性”对话框中的各各选项,使文字动起来,形成滚动文字。“字幕属性”中的选项很多,在课堂上,教师不一一讲解,课前分配好任务,共九个:“方向、速度、表现方式、大小、重复、背景色、样式菜单下的格式选项中的字体、段落、边框”,全班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组长到老师这里抽取任务卡片,按照卡片上的任务,与小组组员合作,来自主学习,尝试每个选项都是什么作用,并且怎样使用。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生需求的知识,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具有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19年英国的成人教育文件上。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保尔·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致使终身教育成为国际会议的主题。1970年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出版,1972年、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今日的教育为了明白的世界》,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出版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这些书的出版,对于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起了重大作用,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地学习,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习成为自觉的习惯。
终身教育的观念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是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流动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社会成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合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社会成员终身学习,不断的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使个体发展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第二,终身教育是个体完善生活和个性和谐发展的客观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古老的审美理想,更是一个古老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它既为人的完美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客观物质基础,又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出了要求,怎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终身不断的学习。学习的价值在于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具备现代人格的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他是一个人从接受正规教育开始,通过长期的学校教育逐步的获得。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从这阶段,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教师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变口惹悬河的讲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所欲求的新知,运用已知探求新知。让学生会自主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我国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提出“善喻”思想,强调学习门径,而不是通过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
[1]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多次强调“教是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指出:“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
[2]讨、自己去推论。给学生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例如:怎样预习、复习,怎样发现问题,对一些难度问题引导学生怎样去思考等等。具体有四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和情景教学意境诱发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引入进可能真实的实际情景中,唤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主体参与性。第二、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地自学。第三,把讲的机会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勤学、会学,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还要发展智能,学会学习。第四,把做的时间给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避免教师代劳,教师的任务是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探索和体验中得出结论。这样做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让学生学会探究,在课堂中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整体的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面对新目标,教师迎来新的挑战,不仅有观念的挑战,还有旧的教学习惯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妨让课堂充满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却涉及很少。
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认为,采取以“激趣导入巧引任务—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作品交流评价—归纳小结拓展提高”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心得提出来,供大家批评和讨论。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容易被一些新奇和刺激所吸引,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则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激趣导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取如下方法导入:一是对比渲染,激发欲望。例如在讲解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份内容相同、形式不一样的海报(一份用艺术字,另一份没用艺术字修饰)让大家欣赏,说出自已心中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二是样例演示,激发动力。例如在讲解“画能长大的小树”一课时,让小海龟迅速画一棵长大的小树,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小海龟这么快就画出了小树?三是直接提问,引发兴趣。例如在讲“美化获奖证书”一课时,在导入中首先提出问题:你见过获奖证书吗?都有什么样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一张 1
获奖证书?通过这些问题,会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实现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引出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巧引任务”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巧引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出的任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对任务感兴趣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所以精心设置任务很关键。对于任务设置,通常应把握下列几点:
首先,任务设置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任务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而太容易的任务又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吸引力。
其次,任务设置要有针对性。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逐一分散布置到各个任务中。
第三,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性。我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按基本的任务、提高
导入新课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新知识,要给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和初步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到“插入剪贴画”知识时,放手让学生尝试动手先插入一幅剪贴画到文档里,学生就会发现这幅剪贴画的大小不合适、位置不合适、剪贴画与文档内容不相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有了主动参与和乐于继续探究的欲望。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实践创新锻炼的机会。
对于学生在前一环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解决的潜力。特别是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一定要由他们自己来解决。比如上例中改变剪贴画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谁能帮助XX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并放手让学生示范操作,这样给其他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增强了学 2 任务、拓展任务三个层次来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生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通过组内交流,提出解决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找出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网络广播功能演示学习中的难点知识,重点提示操作方法。例如:让小海龟画旋转的风车,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结构,再动手进行编程设计。
在学生明确了任务、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自主创作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最少15分钟)和空间(尽量不要去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此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根据任务设置的不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小组合作既要有形式上的合作,又要有内容上的合作,使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做到每一位学生都既有任务,又有压力,促使他们向目标迈进。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立刻反思,并及时调控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我们所选取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总的说来,每一位教师都应立足本地、本校和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与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正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式,贵在得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紧紧围绕《纲要》要求培养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志向远大的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讨论”、“对话”、“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传教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讨论、实践、自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当前它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新课标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不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而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现代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应该扬弃传统模式中的不适成份,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涉及到教与学关系、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等问题作探讨,从而为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部分,结合实践经验而来。其中主体部分来自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不再是第一位,而是把学生的学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课程观、价值观、知识观、文化观。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是知识、社会文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着重于对原有知识的解释与传授,又或者局限于单学科的教学,而没有联系其它学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放眼世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几手计算机技术,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并且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比较高的。
(一)分组讨论模式
分组讨论模式适用于一些理论学习,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决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所以教师不用给出确定的唯一答案,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者是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讲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功用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方便了我们生活,没有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有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危害极大,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经常
威胁我们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有些学生则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用好它的利而除去它的弊。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各方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他们说法中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修正。
通过分组讨论,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未证明有假设、以及矛盾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对立、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升华,完成初步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探究模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让学生所学知识随之不断更新,就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能力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群体协作下尝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展开。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又有定统筹安排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学习活动中就起着牵头的作用,负责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问题的讨论、经验交流,最后还能总结出每次讨论的结果;小组长还在上机操作时起小老师的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提请教师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都要找教师,可以向小组长提请帮助;也可以通过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尝试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起的是支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如一些软件工具、网站地址以及关键技术支持。这些资源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知识有了确切了解。
同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还对待确定答案的假设、现象有了学生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
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因此,在我们制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出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要求这个任务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下的。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和看报纸杂志等信息搜索方式搜索信息,处理所得材料,最后进行总结报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不是放任不理的呢?当然不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如何运用Yahoo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与下载资料等。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多种模式相结合,不局限于某一模式不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硬件条件允许下,我们都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样,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不妨“拿来主义”,并且尝试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1998年第8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