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19-05-12 22:1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动画投影、幻灯、挂图、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增加生物课堂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寓教于乐,于无形中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文章从多角度论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特点。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8-0075-0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知识,进而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做适合于该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而中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又决定了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教学难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加以透彻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生物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较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性上获取生物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层次,使教学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这一课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理解上面会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尽量多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并将难点部分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演示。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以使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再将整个循环过程进行动态显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内容讲解,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信息资料进行整合,通过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重复、慢放等特技手段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进而将知识较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比起传统的单一刺激模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过程。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对学生多种感官产生刺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而且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扎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生物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该不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传输,还要根据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对生物知识进行开发和拓展。在生物教学中常常有因受时空限制而无法观察到的动植物或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突破时空的局限,把各种生物及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示搬到课堂上,通过呈现各种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弥补实际教学中的缺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增添素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辽阔的海洋、常年冰雪覆盖的雪山、广阔的森林、茫茫的草原、干燥炎热的大沙漠等景观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形象地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状态,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微观为宏观,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而且还有助于突破观察范围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生理活动过程都是在微观连续的状态下进行的,其变化过程通常比较细微和迅速,常规教学无法直观地、科学地将其展示出来,而信息技术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技术教学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将微观的变化通过宏观的方式进行再现,消除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同时也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难点的讲解变得较为容易。如在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时,由于病毒个体非常小,学生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由超微摄影技术记录的病毒的录像,化微观为宏观,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不仅能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灵活的方法得以解决,而且使生物课堂充满了乐趣,带动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该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3、张仁贤,天津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法中的运用策略与实践》,2008年6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学学习环境中,操作、观察、试验、猜想、发现等过程变得具体而清晰,尝试错误的成分减少,数学思维的目的性增强,数学推理的逻辑基础更加稳固,数学思考更具有程序性,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可能性,并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

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校自2002年作为课题实验学校参与课题实验以来,以TI-92PLUS图形计算器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工具,在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方面积极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构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把握数学对象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组合不同表示法中蕴涵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了建立数学对象不同方面联系性并把握其本质特征的机会.并积极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而在概念的概括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明确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意会而形成默会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图形计算器在高中数学知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在昆明市成立了云南省课题实验组,以实验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研究.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学校的研究工作在马绍文老师的积极带动下,杨仕华、鲁开红、凹婷波、梁云虹、张宇甜老师的积极参与下,组织高一年级各班的部分对

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以“数学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数学实验为主”的课题实验活动,当时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借助学校的56台电脑和TI-flash程序软件进行.通过实验,在数学实验的形式、过程方面在昆明市、云南省形成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2004年,学校购进33台TI-92plus图形计算器,并成立了以王泉付校长为校课题实验组组长、杨昆华、孔德宏、汤丹为课题组成员的实验研究小组,课题组继承前面研究的成果,并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课题实验组与实验学校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参加试验区的交流与研讨会议,校内每月组织一次教学计划与实施的建立,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研讨.并积极

在教学研讨中贯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

在研究的方法上,通过同一个老师教的一个实验班与一个普通非实验班进行横向对比,使得有无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的对比,数学实验的落实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索.采用以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为主,人为控制下的研究为辅的原则.突出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尤其注重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我们从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在对学生的技术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电脑的常识与操作,这其中男生的情况远远好于女生.而有9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除使用科学计算器来解决数学的计算问题外,对使用其它的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是一个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灵活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与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培训”的方法实施技术培训.例如:对第二章“函数”的技术培训因为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学习之前我们用了三个课时的时间对TI-92图形计算器的“代数系统、函数图象作法、数据表格、数据拟合”的使用进行培训,又用三个课时的时间对“用几何画板作动态函数的图象”的技术进行培训.而在学习第三章“数列”时,又采取当数列的基本概念讲完后,学生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再对学生进行“数列作图”等技术的培训.通过实践发现,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女生的技术学习需要老师的积极关注,学生对一些和数学有关的英语词汇能很快掌握,技术培训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尽管学生还没有学到例如“数据拟合”,但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其的理解

与应用.

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图形计算器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研究”以及“图形计算器在开展数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前者主要通过开展研究课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由课题组确定授课教师,通过备课及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交流讨论、授课、评议等环节组织了若干节研究课及课例展示.在日常教学及研究课的过程中都坚持把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在课后认真作记录,定期在课题组内对记录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借助技术如何通过“多元联系表示”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的本质.而对后者,主要是以开展、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数学实验、以及完成这些实验所需的技术培训外,主要对数学实验进行了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开发,即把数学实验开发成一种与物理和化学实验类同的模式与步骤让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思维锻炼与对数学本质的一次再认识.

自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以来,在云南省课题组负责人白涛老师的大力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在我校课题组的诸位老师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教学与科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表现在通过进行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组老师的带动下,形成全组老师、不分老幼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认真贯彻教改精神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课题实验过程的专家引领得到很大的提高.其间,课题实验老师撰写了20余篇论文,有10余篇发表或者获奖,其中汤丹老师获全国“2001-2002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获全国“2003-2004运用TI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一等奖”;孔德宏老师的论文“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漂洗中的优化用水问题”,获中国教育学

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论文评选(2003年)一等奖,这是云南省中学数学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获得的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省、市、区各级培训会上对数学教师进行展示和培训.此外,我校实验班的学生在教改中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学生在进行课题实验的短时间内写出多篇运用图形计算器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及小论文.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可以在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思想更直观的呈现、更容易的表

案例一 在函数的定义教学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

一条线段MN上的点组成集合A(无限集),以这一线段为直径的半圆上的点组成集合B(无限集),集合A与集合B哪个集合的元素多?

对于以上问题,80%的学生都说集合B的元素比集合A的元素多.这时老师否定了这一结论,学生马上跟你“争论”.(学生凭直观,看到的是长短与大小)学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比较两个无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当然,中学也无需介绍这样的方法),他们自然只有将比较两个有限集元素多少的方法用到这里来.这时教师就指导学生自己在图形计算器上画出图1图中PR⊥MN.拖动点R,观察半圆上的点P与R的对应关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恍然大悟到:这里的对应法则是线段MN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A到半圆上的点所组成的(无限)集合B的映射.这也回答了刚才的问题:不能用判定两个有限集的元素多少的方法来判定两个无限集之间的元素多少.

2.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互补

案例二 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感悟知识的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x)1930 1960 1974 1987 1999 人数(y亿)30 40

60

(1)利用图形计算器建立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2)分析“人口与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的特点,想想应如何对指数函数下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马上能利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通过描点观察→选择函数→计算出函数解析式→验证合理性的过程来感悟指数函数的定义,使其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

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时教师再问: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对参数a(a>0且a≠1)要作如此的规定.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对a取负值时的情况举反例说明.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只要让学生对函数列出其函数对应值表(如图2),学生就首先感悟到a取负值时的“恶果”,此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用反例来教育自己.而通过对函数的自动作图,学生又自然发现在a取负值时,函数的图象没有规律,这又为学生学习等比数列q < 0时的性质埋下伏笔.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教师则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1.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使数学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

案例三 逆映射概念的建立

在反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从“特殊现象→归纳整理→理性分析→结论得出”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深刻.下面是案例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f:A→B是集合A到B上的映射,那么集合B→A的映射一定存在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的学生在若有所思,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用计算器操作.

师:(五分钟后)同学们请发表意见.

学生甲:我们想利用一些具体函数作为背景来研究,具体方案是取一些特殊函数,利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得出它们的对应值表得到后,把函数值y的取值转变为自变量x的值,同时把自变量x的值作为函数值y的值进行描点观察.(如图4-9)

师:通过这些得出的图象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发现有的映射存在逆映射,如图4、6、7.有的则不存在,如图5、8、9.原因正在思

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图1、3、4的函数本质分析,存在逆映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通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分歧渐渐变小,结论慢慢清晰)“一一映射一定存在逆映射”,“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曾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归纳而得出结论来实现的.这样的过程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

2.信息技术使理性思维更好的贯穿到学习活动中

案例四 在进行函数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中,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的例题在人教社“信息技术整合本”及“现行本”教材中都有,而传统的教学由于手段的制约只能用待定系数法取题中所给的12组数据中的第二组和倒数第二组数据来计算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对于如果用其它的两组数据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可以用全部或多组数据进行求解,是不能给学生讲清楚的.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这一例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圆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身高与体重的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验证往往停留在一种很粗糙的状态中(如图10),这就是用眼睛观察身高与体重的对应值点与所求函数

解析式图象的靠近程度,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向学生提出:“函数解析式的合理性是否可以通过数据来说明?”这时的教学活动片断如下:

学生活动:用身高与体重函数解析式通过计算器计算身高的函数值,据此发现实际数据与计

算数据的绝对误差.(如图11)

教师活动:积极肯定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的评价理念的转变.又适时向学生提出:“现在误差值有了,如何说明现在用全部数据得到的函数模型与选取两组、三组、等等数据值得到的函数解析式相比较下的优劣呢?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分别选取各自认为的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误差分析、通过数据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如图12-13是分别选取两组、五组数据时的误差分析情况.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发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用数学模型的解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的过程,以及用数字理性的解决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问题,充分体现信息

技术支持下的高水平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

案例五 函数图象的变换过程一定要落实到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变化上

提出问题: 你能解决函数与的图象关系吗?(信息技术整合本高一(上)2.7例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体现出不同的思维层次与认知水

平.

学生活动一:分别画出函数与的图象进行观察,而效果却是采用这种方法去探究的大部分学生看着得到的图象觉得很茫然,不明所以.(如图14)主要原因是在图象靠近渐近线的部

分学生看不到有平移的现象.

学生活动二:运用图形计算器的“blddata”功能收集函数的x与y的值,这时在数据表格中有的学生将x的所有值都加上2,也有的学生减去2(如图15),然后用“x+2”或“x-2”的值与y的值分别得到其散点图,这时经过与函数的实际图象(如图16)进行对比后学

生终于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

这时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将图象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减去2,而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会是的图象呢?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后,图象平移的本质渐渐清晰起来,从而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学生活动三:利用几何画板对上述过程所形成的结论进行验证,如图17.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插上“翅膀”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数学实验教学早已有人提出,过去,基于技术条件和课堂条件难于实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占领着主流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基础.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对数学实验这个全新的栏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在实验的过程、操作和效果上进行探索、总结.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

数学实验过程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课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目的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

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

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果.

4.发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适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完成实验报告表 .

案例六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

1.实验目的:建立煤气流量和烧开一壶水所需的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解决

怎样烧开水最快最省煤气的问题.

2.实验过程:

(1)在家庭使用的电子打火煤气灶,发现当关着煤气的时候,煤气旋钮(以下简称旋钮)的位置为竖置方向,我们把这个位置定为0°,煤气开到最大时,位置为90°(以0°位置作起始边,旋钮和起始边的夹角).我们在0-90°中间平均分成五等份,代表不同的煤气流量,它们分别是18°,36°,54°,72°,90°,如图18.

(2)记录数据:在这5个位置上,分别以烧开一壶水为标准,记录所需的时间和所用的煤

气量.(表1)

(3)处理数据:根据旋钮位置,以及煤开一壶水所需时间(用S表示)、所用煤气量(用V表示),我们可以算出不同旋钮位置所代表的煤气流量(用L表示).结果如下:L=V/S.(表

2)

将表2的数据输入图形计算器,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数据拟合功能可以得到时间及用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应用图形计算器的求函数最值的功能可以得到结果.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但当前的考试仍然以笔试为主,信息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研究考试如何考察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或者可以让图形计算器进考场,发挥它的考试功能,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如何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切实理解、熟练掌握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威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控制最适当的平衡度.我们在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而信息技术所能解决的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设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译、推理、证明

和练习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插上“翅膀”,信息技术整合本教材中提供的诸多数学实验实质上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辨证关系,与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一样,学生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后要完成实验报告.教材中的数学实验能否也专门提供给学生一本数学实验手册,为使学生完整的经历数学实验的过程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对于若干典型课例,我们在上课前把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报告单上的问题为线索,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并与同学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况及其发展,并分析了其中的特点和作用;其次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再次,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若干建议。关健词: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企业管理面向信息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从事的科学管理运动。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就在其《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富有预见性地探讨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影响,并就信息技术对管理决策的巨大作用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信息技术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及其所引起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发展。我国企业,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大多还停留在网上广告、信息交互查询和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的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时代还没有到来。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但效益不稳定。他们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大胆把握新的机遇,勇于创新,充分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力求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合理,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效益明显上升,从而使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二.想用又不敢用、不知如何用。他们虽然感觉到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并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冲击,但是自身的竞争力却在下降,而且还知道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好处,但又舍不得以往的管理方式,觉得比较稳定可靠。三.想用,但缺乏资金和人才。这些企业很想引入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和引入时所需较大的资金和人才投入等原因,导致资金缺乏、人才不足而无力引入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特点

首先,互动性是信息技术的最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传统技术的最大不同点:传统技术注重的是传送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非常倾情于为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各级之间加入积极而有意义的互动对话,尤其是在营销方面显得更为突出、重要。这种互动对话增进彼此的了解、沟通,可以互通有无、互相交流意见,并且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流,形成一种实体的无接触,但是信息交流却是全接触的互动关系。如BtoB, BtoC等,可以让顾客自行设计、下定单、自定产品要求等,还可参与产品更新换代等。其次,低成本性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许多复杂的、重复性、程序化的工作使用相应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即时全球社区,它消除了同其它国家客户做生意的时间和地域障碍。无须进行企业、员工之间的直接触,但是却可以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获取各种相关的信息,甚至比直接的接触更好。

总之,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传统管理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同时还具传统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信息技术优势所在,也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二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作用

首先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商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是我国企业所最难做到的,也是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最需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支持企业的商业活动。其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提商服务水平对于现代企业来讲,通过网络这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提供信息、共享信息的情况下还可以获取客户所关心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处理,选择最合适的顾客群体是企业实现信息营销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互动性、个性化服务,可以大大减少销售的盲目性,还可进一步发展公共关系,在无形中争取更多的潜

在客户。最后,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形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改善企业形象,使其成为一个先锋的、高科技型的企业,是现代企业开拓信息、网络市场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在网络市场竞争中,作为一个拥有实力,可以在竞争中制胜的企业,必须率先进入WWW系统,以先入为主的资格去迎合普通计算机使用者的需求,满足他们追求个性化产品及服务的欲望。

可见,我们绝不能低估信息技术的作用,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潜能。但是也要注意如果应用不当,也会起相反的作用,给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存在间题及原因

现在,我国许多传统企业都己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和作用,但为什么又还未能引进信息技术呢?有些企业为什么使用了信息技术却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呢?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上存在差距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就目前开展的电子商务来看,也只是停留在BtoC(商家对顾客)的阶段,而作为电子商务主流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即BtoB)基本上没有开展。

(二)认识上存在差距,首先,传统观念的影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广阔前景,但现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直至参与,都需要一个过程,如电子商务,其次,企业的理念问题,亦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原因。以我国现阶段的水平,企业最需要的不是哪种管理方式,而是理念更新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国家整体来说,则要科教兴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三)领导不够重视许多领导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外表东西,是泡沫经济,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由于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盲目性,导致只见大笔大笔的投入,却不见收益,好像信息技术、网络就是一个无底洞,是泡沫经济。所以,这些领导在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方面就显得十分欠缺。其次,有些领导认为信息技术的建

设就是配备计算机设备,“重硬轻软”。这些领导认为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建设无非就是在企业里增加计算机设备的投资,侧重点也是计算机的硬件。另外,有些领导以为企业内各部门都使用了电脑就是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这只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本上仍处于文字处理阶段;难以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交流与共享,无法形成企业整体的协作运行。甚至有些领导还以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原来的管理行为。这些都是因为领导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重视、不了解所引发的许多问题,给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很大阻力。

(四)基础设施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就拿最明显的信息网络设施来说,网络传输速度太慢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的网络速度不仅太慢,而且太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由于设施落后,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包括软件、线路、系统的不可靠、技术上的故障等也可能对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得我国网络社会的规模还不大,上网者的阶层面还较小、未能得到普及。我国的企业正在改制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目前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另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我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障碍。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存在严重计划经济的烙印,有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全社会的推广。

(五)人力不足,要想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但是,很多企业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方面的人力不足,从而无法开展相应的工作。信息技术人力不足,企业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肯定将难以提高,信息技术人员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了解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需要、目标等,更无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制定可行方案,这样开发出来的信息应用系统肯定是不够完善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达不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

(一)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主要是处理重复性的日常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企业的重要决策没有作用及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企业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分公司或办事处等分支机构越来越多,此时,实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显得极其重要,许多企业在总结、介绍成功经验时,也都会着重介绍其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财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财会系统,一般包括总帐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工资系统、应收应付账款系统等。企业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快速提高财务结算的速度,避免因时间差、信息不对称等所出现的诸多信息瓶颈问题,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促进我国企业对这方面的应用发展,(二)在企业故略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快速方便地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及时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实现战略调整与转移。如,企业既可以获得宏观环境方面的信息,也能获得本行业及有关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用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社区等各方面的信息。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企业对其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吸引力、盈利水平做出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及时地调整经营战略,有力地采取紧缩战略、稳定战略或发展战略,乃至采取多元化战略等,及时地投身于优势产业中去。其次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发现内部优势与弱势,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只有良好的内部运转管理,才能使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六、建议

我国企业的出路,一是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二是要加强管理,加快

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本文是对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主

要探讨了怎样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和应用。

在国家方面,应该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支付、结算、配送等方法,制定相关的标准,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知识的普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单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变的一次严峻挑战。

在企业方面,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理念为先导,以务实的态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与传统技术、工艺相结合,对内实行高效管理,对外提高竟争力,整合利用企业的内外资源,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样,才能使我国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沿着文字处理、作业级处理、战略级管理、知识管理等形式逐步由初级向高级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不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美1布赖恩·L·乔伊纳著,王阳等译:《第四代管理》

2.李仕模编著:《第五代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

3.[美」罗伯特·斯库塞斯、玛丽·萨姆纳著;李一军、卢涛、祁巍、丁伟主译:《管理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李航主编:《有效管理者一竞争优势》

5.关翔、秦琼、娄海、刘丹编著:《中国电子商务与实践》

6.[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2月

7.叶克林,《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者:黄龙jy

作者:胡海春

审核人:朱运强

发布时间:2014.6.24 10:20:4浏

览202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大背景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现代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我们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引领我校教师自觉高效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办学质量。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在教学应用研究中,我们力求按照二个面向的原则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一是面向所有学科教师,力求所有学科教师都能掌握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技术;二是面向所有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从教学准备至教学实施乃至教学评估与反馈各个环节都能看到教育技术的身影。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达到了如下目标:

1.通过实践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教育技术应用的模式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应用方式的推广;

2.通过实验,摸索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3.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论方面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为我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信息化提升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主要通过引入信息手段,来提升学校所有课堂的教学水平。

四、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校内管理与业务型领导负责,由一批年轻的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李贤红负责,在各学科组的具体应用由胡海春、张奎与肖红玲负责,具体实验探索部分由所有成员具体负责。

五、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9年1—4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李贤红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组的要求,为在本人及本学科具体的应用做好计划和准备。

2.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准备,即电子备课的实践(2009.3——2009.12)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主要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准备中的应用,进行电子备课的实践。

3.教学实施中的应用(2011.1-2011.12)

所有成员在信息技术与资源整合上注意运用于教学。4.教学评估与反馈中的应用(2012.1-2012.6)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评估环节与反馈环节的应用摸索。

5.总结阶段(2012.7-2012.12)

撰写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二)实验的方法

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六、研究过程

1、前期工作:成立课题组且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开始进行课题前期研究的各项工作。组织成员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掌握应用技术,学会电子备课,学会制作课件、资源搜集、加工、整理等方法,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核心工作:(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搞好自己所擅长的科目教学的研究应用)

(1)制作课件:课题组教师在掌握电脑操作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学习,能熟练运用一些制作课件的常用软件,例如Flash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优秀课件及CAI教学光盘,学习并吸收别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和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精心设计,撰写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软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研究过程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确定教学目标:内容选取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启发想象力。

②设计创作脚本:设计创作脚本是课件质量的关键,制作多媒体课件类似于影视创作,需要事先确定其结构与布局、界面与素材的选取等方面的内容。

③搜集制作素材:多媒体教学依赖于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我们在制作课件时,首先是从现有各种资源中尽可能搜集有关课件需要用的图片、声音、积件等素材,未搜集到的才自己制作。如果素材不尽人意,需要经过修改至完全与教学需要相吻合才使用。

④课件制作测试:采集的积件素材经过编辑处理,即将各种素材用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开发平台制作成课件,制成的多媒体课件预先经过小组反复观看评价,修改后再应用于课堂教学并逐步推广。

(2)课堂实践:多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我们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实践中,按照大纲和目标、学生特点和设备条件,主要课堂教学实践的形式有: ①课堂演示:多媒体课堂演示信息的呈现是由数字电视、电脑、音响来完成。课堂演示是教师面向学生,结合讲授,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求大面积地完成教学目标。

②个别化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提出的目标,告知的方法自行操作,自由选择路径,控制进程,在人机交互作用中反馈应答,纠正错误,强化感知。课堂的学习氛围宽松,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很好地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们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必须注意媒体的选择:

①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选择媒体: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效益,因此多媒体的选用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

②根据教学模式选择媒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习惯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明显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多媒体的选择应尽可能在教学模式转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③根据课堂结构运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媒体等要素有机的结合,形成最佳结构,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在媒体组合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可提高教学效率。

七、取得的研究成果

1、学校建立了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创建了一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其主要有信息畅通无阻的10兆校园网和宽带英特网接入,1个学生多媒体网络机房,1个教师办公网络机房,1个多媒体网络专用教室,18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班班通。另外我们学校的网站经过不断的更新和维护,现已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信息平台,学校主站有学校简介、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课件下载等7个栏目;学校网站内容丰富多彩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理想舞台。

2.师资素质的提高:全校教师每个教职工都会使用电脑,都会使用电脑进行网上教科研活动,所有中青年教师都会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电子白板等软件制作课件,所有教师都会使用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并能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基础.四年来,学校老师已有6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不同等级奖;其中最让人欣喜的是我校肖红玲老师科学课《我们来造环形山》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荣获省级一等奖。宋孝雁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的《最佳路径》说课获国家级一等奖。另外,李贤红、谢贵敏、曾祥金、孙玲、张义伟等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都在各自的研究科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初步实现了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我们从实践中已探索出3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的教学模式,分别是:(1)多媒体整合教学模式。具体有: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互动英语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2)网络整合教学模式,具体有: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等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八.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设想。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尽快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2)要更好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3)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制作课件,因此,如何选用恰当的素材内容进行网络教学,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国英主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实用教材,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祥沛.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3)陈晓慧.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中国电化教育,(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荐)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当今较为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科学被应用在教学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传统教育发生重大的根本性的......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何为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它就是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把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穿插于日常教学中。它也是......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一中 郄雨田 摘要: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 【摘要】初中英语的教学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初中英语的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

    张敏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横沟市小学:张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

    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题目:微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2 1.1 研究背景 .......................................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5篇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涛源中学赵元梅 现代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策略,应用于生物教学本应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运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