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1、直接导入,师问看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题目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什么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学法,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还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想办法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本节课薛老师注重学生书写格式的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还要多关注学困生,努力使它们当堂达标。在增加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善用激励性语言调动评价学生。
第二篇: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最理想的执行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课改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这个课题,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二、研究课题界定 1.‚预设‛
预设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
2.‚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新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不变的程序,而应该在预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一些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进行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和要求。
3.‚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如果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教学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当然,预设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饱满‛,而要有弹性、有留白。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当面对活生生的人时,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升级‛,二要有‚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其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所以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预设看作‚根‛,把生成看作‚叶‛,只有依靠‚根‛的博大精深,才会有‚叶‛的浓密茂盛。
4.‚策略‛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教学预设与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最优化,空间最大化。本文将从教学预设策略和课堂调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三、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
2.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3.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形势相比,教材和教学设计往往有滞后性。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方面加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适当探讨。
1.教学预设。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理念并不是要我们放弃预设。因为必要的预设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促使课堂生成。只是我们要从原来过分强调预设的情形里解放教学思路,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那么,该怎样预设呢?这是一个意义十分宽泛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作过多的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教学结构设计。让教学结构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是‚刚性的线型设计‛的课堂教学特点之一,而‚弹性的板块预设‛,不但要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2)教学问题设计。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维度、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3)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
2.课堂生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老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有时是不可预测的,研究生成的策略也就可以是许许多多的途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研究。
(1)对话争论促生成。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2)多元解读促生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是多元的感受和体验,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使交流的信息多层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唤起认同,触动联想,产生争议,激发疑虑,使交流的内容‚增值‛。
(3)质疑问难促生成。教学中学生放飞思维的质疑问难,正是点燃生成亮点的有利时机,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鼓励他们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反常规地思考、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4)捕捉意外促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信息处理:有利于教学的,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与教学‚脱轨‛的,教师要巧引妙导,把学生的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5)利用错误促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教所用。学生的解读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引发重新审视,激发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六、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2010年10月启动,2011年12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运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相应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运作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9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重点进行课堂生成的研究:‚话题争论‛、‚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
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经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复检验,探究规律,总结出能生成我们课堂教学效亮点的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搜集、整理,形成结题报告、课题资料汇编。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以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2.调查研究。调查本校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行动研究。确定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总结、调控、积累研究成果。
4.对比研究。把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得失,及时调控。参加课题研究老师所带的班为实验班,其余平行班为普通班。
5.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职责: 孙力
课题组长 语文教研组长
县小语‚学科带头人‛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师 负责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管理,课堂实施及实践活动;撰写结题报告。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我觉着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的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体,一个扎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的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那么,什么是亮点?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亮点,一段动情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
大到教学的各个板快,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亮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里主要就奇作课堂上,谈一谈几个教学亮点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导语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开门见山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列:三年级《蜡烛爆料大会》
王老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生:蜡烛。
师:对!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蜡烛爆料大会。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案例:三年级《一片树叶》
师:从前有一只小黄牛,在树林里栽下了一棵小树,他为小树浇水,期盼小树快快成长。但后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一件让小黄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会是什么事呢?
师:哟,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不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悬念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四年级《我和钱的故事》
师:说起钱,大家都眉开眼笑的,包括我自己,呵呵。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哎!她拿到钱可烦恼了……(师说的语气,神情都要表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
生:露出疑问的神情,为什么呀?
4、音乐感染法。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案例:六年级《听音乐 写作文》
教师先播放《野蜂群舞》交响乐,让学生想象其画面。这样的导入,通过听觉感受,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设计导入时,也需要注意:“二宜二忌”哦。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不要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小组交流,团队合作;
小组交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相互启发的机会,重在全员参与,相互配合,集中智慧。
在课堂中,小组的分配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来分:小组有的是“强强联合”小组,使优秀人才形成片,有的是“以强助弱”小组,以优秀学生带动暂时后进生。教师在学生探讨时,也可适当适当指导。(如:“你们的建议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关注!”“ 你们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每个小组都可以自主成立一个小组长,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派代表发言,要求全员参与,鼓励不爱发言同学,作为小组代表,为组争光。交流时,要给她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讨论,重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案列:四年级《小动物分享会》
师:你们分享的小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和它之间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呢?(班里学生分组讨论时,因为有亲身经历,都很积极,小组内互相交流信息,平时不爱表达的学生,也乐此不疲地说,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为自己小组加分,气氛浓烈。)
三、小组竞赛,奖励同步;
开展竞赛不管学生是在赛前的准备还是在参赛中,心境始终处于一个特别兴奋状态,人的精神相当饱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因为是竞赛,学生们兴趣高、干劲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三四年级分组,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他们的竞争心强,小组的加分、扣分,关乎着奖励,更是时刻关注着。有时候当他们精神分散时,我会故意加错分、少加分、扣分,部分同学立马反应过来,以此带动全班集中在焦点上,一举两得。
四、图文结合,直观形象;
图文结合,起到以形象辅助理解语言的作用。魔力构思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图画最具形象性,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简笔画或图片就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案列:三年级《心灵有耳》
教师通过卡通小动物的图片展示,一一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更好掌握象声词,生动有趣。再用“小鸡的大雨伞”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串出故事故事情节,形象直观,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生多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束手就擒”,乖乖听讲,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滥用批评只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抑制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怎么办?创设情境则是一剂灵丹妙药,镇“静”之宝。它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而且让学生处于即兴状态,有利于协助写作的更好完成。
案例:三年级
学写儿歌《请到我家来做客》
王老师在课前制作了道具,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扮演小主人、小客人,学生们可投入了,都想争当小小扮演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开心地参与,老师引导的也具体到位,所以学生在编写儿歌环节,也就水到渠成。(学生人数少时,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模拟一次情景,待具体表达时,她们会更完整地写出来。)
六、问题巧设,引导到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四年级《纸杯烧水》
师:纸遇火就烧着,但今天这神奇的纸杯不仅没烧着,而且能把水烧热,这种“奇迹”在现实中真能实现吗? 生:疑惑、半信半疑、难以置信„„
师:纸杯在烧水中,它杯内、杯外的变化是什么呢? 生:围聚着看,一边说„„
师:为什么水烧热了,纸杯没坏呢? 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紧扣目标,循循善诱,起到引导之效;反之:你觉得自己细心吗?你刚刚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未能准确把握重点。)
七、激情课堂、循循善诱;
奇作课堂上,一节课1小时20分钟,而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15—30分钟,学生看重的是现在进行时,他们在乎当下的感受,所以教师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尤为重要。教师满怀激情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学生的热情才能调动起来,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听课、思考。
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境,这是产生激情的前提。教师每次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神采奕奕,让学生在视觉上 “眼前一亮”。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激情的源泉和动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只有他们进步了,我们的成绩才有进步。另外,教师要有激情,也表现在自信上,自信的前提离不开对课程的熟悉,胸有成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和幽默机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随意说话或课堂出现其它一些意外情况时,老师要懂得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或运用幽默机智,让学生爆发出一阵笑声,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如:“哇!我们班成了小小动物园了,来了两只小老鼠,吱吱叫,还不热闹。你们听!我好像还听到几只小蜜蜂,嗡嗡响„„”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奇作课堂上,如何操作,实现循循善诱呢?
首先,巧用学生的“说”。作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让“说”为为“乐写”打下基础。
如: 三年级《吹蜡烛》,学生活动后,师及时采访当事人的感受,孩子亲身体验的,他会说出自己的心情,并引导其说出动作,为习作做好铺垫。
其次,善用学生的“问”。学习贵在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如何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进行练笔呢?如:三年级《会吃鸡蛋的瓶子》时,“这个普通的瓶子,为什么能顺利吃到鸡蛋呢„„”句中的省略号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三、引用学生的“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如:四年级在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许多孩子可怜、同情文中的小女孩,此时也引导孩子从自己与小女孩身上找差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八、评价得当、科学板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一个默许的眼神、一个赞同的声音、一个微笑等等。都足以给学生激励和赞许,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尽力做到在学生发言时,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及时评价,发挥民主的原则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他们自尊。
不同的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层次区别明显,比如:三年级黎晓瑜同学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喜欢发言,但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他在回答关于妈妈情绪变化的实例中是较表面的,比如:“我的妈妈是一个脾气太大暴躁的人。有一次,爸爸喝酒回家,她就拿起菜刀直挥过去,爸爸没事,她又挥一次„„”,他一边讲,下面的同学早笑成了一片,笑他说得夸张,不符实事。但我即刻给予了鼓励,说:“晓瑜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说明他很有自信,同时他一直在思考着回答问题,希望下次继续努力,把事例调整一下。”把他的自尊保护起来了,过后我告诉了他在列举事例时,要一个完整、合理的情节,再换一个事例或做修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他很高兴,以后他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更积极了。
其次,一堂好的作文课,很多时候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来。所以,课堂要亮起来,先让板书亮起来。看看你的板书是不是抓住要点,突出重、难点?是不是很美观、很有创意?能不能很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很多优秀老师总能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将板书设计得充满创意,让人赏心悦目。
如:《设计个性名片》一课,张老师就将名片设计成一辆迷你型小火车,让所有学生眼前一亮,想多看几眼;
陈老师执教《观察大自然》一课时,则将板书设计柳叶、花朵、蝴蝶,小蜜蜂,引人注目。
总而言之,亮点有时是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亮点有时是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亮点有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教学环节;亮点有时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亮点有时是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亮点有时是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亮点有时是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它需要我们可爱的老师们,一起来努力创造!
第四篇: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的亮点
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的亮点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用宝贵的40分钟来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教师常常不能做出准确及时地判断而不知所措„„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这教师都是一种损失。
一、学生的错误----课堂教学的起点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一共有多少棵?让学生先看例题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解法有很多,但是在集体交流时,教师请了一位解答错误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解:设杏树有x棵。
X+3x=180
4x=180
x=180÷4
x=45
3x=45×3=135
教师刚写完,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说:“设错了,应该设桃树有x棵”。教师就顺势提问:为什么要设桃树为x棵呢?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因为杏树是桃树的3倍。接着教师又激励他们说:听了这个理由你们服吗?谁能把理由说得更充分些?而后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辩论。
生3:应该设一倍数为x。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3无语。
生4:杏树是桃树的3倍,杏树多,桃树少。而他求出的杏树有45棵,桃树有135棵,显然是错误的。
生5:如果设杏树为x棵,那么桃树的棵树就可以用x÷3来表示,列成的方程是
x÷3+x=180。
这时有些学生喊起来了:“这个方程怎么解呀?”
师:这个方程我们暂时还不能解,等我们上了六年级后就会解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设哪个量为x呢?
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修正的过程,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代表最终的实际水平。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错误。这里教师没有把正确的答案公布,而是选取了学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解法让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改正错误中消除了误解,弄懂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二、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施点
策略性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很多时候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只能通过学习者的参与、行动或实践,被意会到或体验到。策略性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
如:有水果糖4千克,每千克3.2元,奶糖5千克,每千克4.8元,芝麻糖11千克,每千克6.4元。将这些糖混合成什锦糖,这种什锦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练习时,有学生提出算式可以这样列:(3.2+4.8+6.4)÷3=4.8元。虽然这是一位学生提出的,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此列式有道理。这是难点,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学生对求平均数仍不能有深切的体会。于是我就抓住这一典型错误让学生进行辨析。经过计算,4.8×(4+5+11)=96元 4×3.2+5×4.8+11×6.4=107.2元,学生发现两次的总价不一样。显然,平均每千克4.8元是错误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每千克4.8元是求出三种糖单价的平均数。这里三种糖的重量不同,就不能用只求单价的平均数的方法来做。通过让学生利用错误答案计算出总价与原题中的总价进行比较这一策略,使学生渐渐学会反思,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学生的错误——创新的起点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
例如,一种织布机5台2小时织布160米,某车间有20台织布机,8小时一共织布多少米? 解答该题时,大多数同学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60÷5÷2×20×8=2560米,有一位同学却列出了如下算式: 160÷5×8×(20÷5)=1024米,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与众不同的算式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于是,我请该同学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织布机的台数是原有台数的(20÷5)倍,前两步表示5台机器8小时加工的米数。”说到这儿,该同学迟疑了一会:“老师,我知道错哪儿了,这里不是160÷5,而应该是160÷2,整个算式为160÷2×8×(20÷5)。”“现在再请你计算一下结果。”“成了!”该生体验到了创新求异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60÷5×20×(8÷2),160×(20÷5)×(8÷2)等不同的解法。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也产生着,对于错误,我们不是掩藏它,而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它,发掘它内在的“闪光点”,对其作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第五篇:“课堂教学亮点”给我的感触
“课堂教学亮点”给我的感触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1年5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亮点”现场教学展示活动。在柳城县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他们的每一节课都让我有一种新的感觉,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佩服,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引起了我不少的感触。现将自己听了这几节课的粗浅感受记录如下:
亮点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黄永彪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黄老师这堂课,其亮点在于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黄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如:气温统计图、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心电图等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在引入阶段时,黄老师引用了学生熟悉的国歌展开课题,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充满激情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首先把我国在23界--29界奥运会中体育健儿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这一环节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中,黄老师通过让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楚的阐述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说出点表示数量,点和点的连线表示数量的变化等知
识点,最后让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30界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生活化的练习设计如:气温统计图、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心电图等折线统计图,并引导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使知识充满生命力,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到有营养的数学,同时还很自然的给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体育健儿加油吧!”
亮点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
张宏海老师执教的《找次品》,张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是:能大胆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张老师能利用学生熟悉的木糖醇来创设情境,老师出示手中的三瓶木糖醇说:“这里有三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是吃过的,谁能用最快的办法帮老师把吃过的那瓶找出来。”老师的问题刚提出,学生就争先恐后的说出:“
1、用手掂一掂。
2、打开瓶盖数一数。
3、用天平称。”张老师巧妙的设计这问题,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后,张老师都给予肯定,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这几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学生很快说出:“用天平称的方法,因为这样既省时又准确”。这时老师又问:“天平称的时候会出现几种情况?分别是什么呢?”学生说出:“有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两瓶一起称,放在两个托盘中,如果平衡,剩下的一瓶是吃过的,如果不平衡,上扬的一端是吃过的。”老师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了表扬,接着问:“那五瓶中有一瓶吃过的呢,怎么找?”一下子,学生又投入到
了热情的气氛中,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中,张老师都能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进行问题设计,问在重点、问在关键点,在探究体验之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加入了从3瓶中找出1瓶次品,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并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是最快捷简便的。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找次品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了找次品的规律。达到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教学效果。
亮点
三、让学生乐学好答。
粟春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其亮点是:让学生乐学好答。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粟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妞妞逛超市)导入课题,设计出妞妞逛超市遇到的数学问题,妞妞对妈妈说:超市的东西太贵啦如:拖鞋990元(9.90元),棒棒糖100元(1.00元)等。学生一听完妞妞的话,马上抢着说:“老师,妞妞搞错啦。”这一设计马上就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粟老师能按照感知、理解、巩固到应用的过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不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部分教学粟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把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
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再加上教师结合生动的课件更加为学生提供了转换的过程,恰到好处地突破了重难点,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有了这个经验,再迁移到长度单位方面,学生完成起来就水到渠成了。粟老师的这节课,把创造,总结的机会都给了孩子,老师只起了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孩子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让概念的教学也变得生动有趣!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亮点
四、直觉感知,激发兴趣。
杨志生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这节课的亮点是:一开课杨老师以游戏“猜成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演示“一刀两断(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杨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手指进行演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这些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多1少1的原因,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炼出了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还注重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通过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利用数据转化等简单方式寻求规律找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尝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既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又成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总之,这四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听了这四位老师的课,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我感觉自己不论在哪方面都和他们有着很大的差距,我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汲取别人的宝贵经验,课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此外,我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会把这次学习到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争取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有一个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