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中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每个使用者来说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要明确以下几点:用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其启发引导,解决教学难点;用其提供资源,开拓学生视野;用其代替板书,节省教学时间。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合理选择、合理设计利用,让信息技术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有效利用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提供资源
代替板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成为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施展阵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空前的解放。由此,也使一线教师课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色彩。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能拈来即用,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否则,将会出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得不丧失的局面。
当前,诸多一线教师正在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是个非常喜人的现象,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新气象。但是,老师们在应用这个新手段时,由于不甚明确使用目的而导致滥用现象。虽然刺激了学生眼球,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可能未解决教学的根本问题,未起到使用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每个使用者来说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本人就多年使用信息技术的体会与感受,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一、用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使用是多方面的。随着电脑技术及互联网络的普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信息技术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生动、形象的沟通与交流,而信息技术手段却能给学生带来新奇、多彩的画面与视觉感受,能让学生的感观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亢奋的、愉悦的学习心理及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课件等信息手段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奇、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出示课件,让学生与情境画面互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达到教与学的双赢,且为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激情参与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其启发引导,解决教学难点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些教学问题用传统的教法是不便于甚至很难解决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于很难用语言向学生阐述清楚的问题,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却能迎仞而解,且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听过这样一堂小学语文课,某位语文老师教学“梯田”一词时,要求学生描述这个词语的含义。对生活在城市环境或没有接触过梯田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与描述的。然随即老师用课件出示了“梯田”风貌的图片,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直观地感受了这个词的含义。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释生僻的词语的案例还不胜枚举。再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些不规则图形的转化的教学内容,用讲解及操作的方式很难解决,而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小学高年级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以及某些特殊的不规则曲线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时,得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手段。再如,小学一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用课件出示公交车上下车的情境,让懵懂的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另外,还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无法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的。如小学科学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宇宙星体运行的变化,模拟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关系的运转变化等,也帮助老师、学生解决了只能想像而无法操作的难题。由此也让老师及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手段在解决诸多“难题”中的价值。其实,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的功能不胜枚举,老师们应有意识、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让其发挥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三、用其提供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是能为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翔实的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且会更直接、更直观,这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成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可用其补充大量的有声有色的文史资料及影视资料,让我们的课堂从书本延伸到广袤的世界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光是学习,而也是在观赏、欣赏、感受。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教学《火烧圆明圆》的课堂实录。这位老师在教学课文过程中用多媒体的课件出示了圆明圆变迁的历史背景,补充了大量文史与影视资料,把平淡的教学变为生动的、充满激情的画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祖国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强烈的、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试想,“空口无凭”能做到这点吗?再如,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还能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诸多音乐家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灵陶冶。试问,哪一位教师能把众多名家的作品都唱或弹奏出来给学生听呢?另外,当网络走进课堂时,也在悄然改变教师的角色。学生或许再不用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与介绍,就能从网络世界里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这或许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吧!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自己的“一桶水”兴许已快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教师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或许还感到害怕与无奈。这正证明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无比重要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拦的。
四、用其代替板书,节省教学时间
站在三尺讲台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板书是必需的,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就需大量的板书。但如果短暂的一节课都在板书的话,势必会耗费掉很多宝贵的时间。且有些板书是无需保留到课堂最后的,教学时老师们都是边讲解边板书边擦除,这样不仅费力费时,用粉笔还伤身体。然而,当信息技术出现后,用课件代替板书的使用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备课时,可以把需要板书而又无需保留到最后的诸多内容做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出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只要老师动动手指便能很快完成很多教学任务。同样,当我们按照传统方式出示教学挂图教学时,也比不上信息技术的课件来得更直观、便捷。因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在这个视时间为金钱的年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上的40或45分钟,有效地用好每节课的宝贵时间。那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就是非常理想的手段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会使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会使我们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大的激发,更会使我们的教学业绩得到空前的提升。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合理选择、合理设计利用,让信息技术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希望每位老师都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件“法宝”,来为自己的工作添彩!
第二篇: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三篇:浅谈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浅谈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作者:周晓灵
工作单位: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微课”、“翻转课堂”、“预学习”等网络教学代名词的迅速走红,“微视频”已逐渐走进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以其短小、灵活、高效的特点而倍受青睐。本文结合目前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形式对微视频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讨,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微视频利用的有效性: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正文:微视频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新兴传媒方式,2012年哈佛毕业的萨乐曼-可汗在衣帽间里创造了这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用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录制教学视频,并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它以内容简要,突出重点,表达清晰、教学理念新颖独特并融合信息技术等特点,渐渐地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当中,如何有效利用,帮助老师解决课堂中的难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的运用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海洋,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如果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生动、形象、有情节、有动画的微视频是最好的引入方式,如,在信息技术课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断送玩游戏的念头,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自信心,我下载了《鲁班学艺》的故事,利用网络视频教会学生道理,视频放完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与鲁班那个时代相比,你比他多了什么?
2、与鲁班相比,你比他又少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深刻懂得了相比以前我们多了许多的教学资源,以前连老师都没有,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拜师学艺,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与鲁班相比,我们没有耐心、不坚强,怕吃苦,不想动脑筋。我再总结,技术是门苦活,不下功夫是学不会的,只有勤动手、勤动脑,端正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里便可自由翱翔。
一个视频,短短的六分钟解放了老师费尽口舌讲纪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也结束了课堂上学习一遇到问题就举手,依赖老师,依赖同学,老师因此满堂跑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微视频在新课导入上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微视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求知欲强,求上进,好表现。所以微视频的制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教育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达到统一。
微视频在新课的引入上要能架起桥梁的作用,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微视频要能承上启下,为新知识铺路,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授课的内容以操作为主,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创造性的过程。在课堂中除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澡很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以前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在备课环节对于这种操作演示,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截图,每张图片都需要作一些标注,如此繁杂,费时费力,要做到常态化根本不可能。以前在课堂上跟同学们演示完操作方法,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却忘记前面所讲的内容,甚至有些同学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会。微视频在这里便可以解决以上难题,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文本框链接时,我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了设置文本框链接过程和步骤的讲解,生成视频文件。本节课,在跟学生强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后,将事先做好的视频文件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借助微视频,自学自练。另外,学生在后期的操作中,可以重复提取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避免了后期因为遗忘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比如,在学生制作word表格时,忘记怎么添加行与列,这时可以搜索“添加行、列”的微视频便可解决,同时也利于巩固知识点。那么,如何利用微视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呢?
1、微视频制作要“短、慢、精”。
视频制作时间要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内容要简短易懂,有针对性。视频制作节奏不宜过快,特别是小学生,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在设计视频,陈述内容、观点时应该循序渐进,适当圆滑、缓慢,避免跳跃式。
2、视频制作内容要精炼、科学、严谨,微视频只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制作时要抓住“重、难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要试图解决学生学习的全部问题。内容呈现要清晰,讲解要明了,屏幕内容不宜过多,避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演示思路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和蔼,贴切学生。
做到即时反馈
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操作,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在看完文本框链接视频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当中要有此项操作。另外,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比如在实现文本框链接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实现三个及以上文本框的链接呢?在这个时候发给学生文字素材,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探讨,这样,在相互学习和操作过程当中不仅对新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强,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性。再者,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讨论上也要留有余地。比如,在画图程序教学中给学生观看完“图形填色”的视频,再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我故意画了一个有小缺口的圆,再填充颜色,可颜色却填充了整个画布。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和解决办法。先看后做再思,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发现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微视频在课堂小结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是一节或一次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某次或某节授课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小结的内容要简短精悍,通过小结能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这节或这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灵活、生动的微视频作为课堂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更使课堂内容得到升华。那么在课堂小结如何有效利用微视频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操作性强,知识链接很紧密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微视频可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课堂小结,当然在取材,制作当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案例选取要符合学科特点,突出本次授课的重、难点知识,注重知识点的操作链接性。 案例对本次课堂要起到巩固、拓展和延伸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案例的选取要新颖、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学习基础。
当然,在视频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才能真正发挥微视频教学的教育性。同时,对于微课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都处在摸索和探究状态,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使微课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谢晓华.操作演示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王子龙.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范青.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李涛.浅谈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本论文非抄袭
第四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学习才会有效。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学思想 用数学
一、引入:
细读《数学新课程标准》,里面提到:“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非常理解这句话。其实,“体验”解释为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但是这个“体验”却让不少的老师忽略了,他们认为只要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同样会做题,同样能考到不错的成绩等等。这算这样,不少的家长反映回来的情况是,孩子小学时段的成绩还算可以,但升到初中、高中时,成绩却骤然下降,怎么学都学不好,不能理解。
二、分析原因:
之前我也是不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经过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豁然开朗”:教师不是“传输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少的老师还是沉浸于老一套的方法,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就认为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辨识新知识。我们要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分享几点做法。
基于这些因素,在我几年的摸索和探究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法跟大家分享: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荷兰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20.44÷3.8”竖式上商5.3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呢,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不急于去答案,而是在横式上写出20.44÷3.8=5.3„„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独立思考后,果然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8×5.3+3≠20.44,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要一致。这时学生欢呼起来了,原来自己也可 以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问题了。
我们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经历,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其实“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在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如果直接让学生做: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我就让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 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我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如果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17、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或者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2540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 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为了打破这种传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先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开始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我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我们现在口头上经常说要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但是怎样结合,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既要为学生创设条件,从他们的生 141513173437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又要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二年级的知识,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6元零钱,买一件85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100元加36元得多少呢?再减去85元最后会得多少呢?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所以我拿出1张100元和36元零钱给学生去现场体验一下,这时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14元,爸爸最后的钱是36+14=50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作为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五篇:如何有效利用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案例
“如何有效利用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教学案例
陕县大营小学 赵爱丽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在学生的错误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场所。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显露真实的课堂,让课堂回归自然;作为教师,要能够预测错误,展现多姿的课堂;要及时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的课堂;错误让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错误让师生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案例一】《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堂教学片段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正当同学们齐心协力想办法时,有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有办法,35-6,5-6不够减,用6-5就行了,6-5=1,30+1=31。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思路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我没有否定他,而是鼓励他说:我们都想听听你的理由,可以说给大家吗?他说:个位上的5和6相差1,就用30+1„„话没说完,他马上用小手捂住了嘴,哟了一声,老师,我刚才说错了,不是30+1,应该是30-1=29。教师赞赏地点点头,他是用差几减几的思路解决的,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种计算思路。
【教学反思】像这样善待、宽容、利用错误生成的资源,蕴含着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氛围,让这一生成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富有个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二】《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教学片段
在教学时,我抽一学生上台,指出弹簧秤上“1千克”的位置,他却指错了;我又抽另一学生上台来指一指“1千克”的位置时,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回到座位,而是在第二位学生指对后,再让第一位学生指出“2千克”的位置,他指对了,这时老师问:同学们,这二名同学都指对了吗?生说:都对。师说:请二位回到座位。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我在教学中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我的这盏“绿灯”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案例三】《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是小法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把一个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是否正确,为什么?你为什么想错了呢?
2、“一本《故事书》的1/4和一本《连环画》的1/4相等”是否正确?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有疑问可四人小组讨论,想一想,自己错在哪里?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照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自我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案例四】:《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片段:
小明带了50元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一瓶洗发水用去12元,一瓶沐浴露用去28元,小明还剩下多少钱?
生列式:12+28=40(元),50-40=10(元)
师:将12+28=40,50-40=10 这两个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答案:12+28-50=10,50-12+28=10。短暂的思考后,教师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微笑地对同学们说。
师:同学们认为12+28-50=10对吗?
生:(略有所思)不对!
师:为什么?
生:(不解地说)答案怎么会等于10呢?
12+28=40,40-50怎么能减呢?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1:12+28=40表示一共花去的钱,50元是原来带去的钱,不能用花掉的钱去减原来带去的钱。
生2:因为是求剩下的钱,要用原来的50元减去用掉的40元,所以40-50肯定不对。
生:(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用总共的50元减去买掉的40元,就是剩下的10元。
师:那么 50-12+28该对了吧?
生:不对,答案是66,买了东西,钱怎么会多起来呢?
师:看来问题出在这里了,那你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可以两人一组互相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似乎还未得出什么答案,此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在12+28的外面加上一个小括号,可以算它。
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生1:(边摇头,边问)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它有什么用,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2:我知道了,加上小括号可以表示把12+28=40先算出来。
一部分学生似乎懂了,这时,教师故意装作一副不懂的样子问:同学们明白了吗?可是老师还是不懂,谁能说一说?
生3:(部分同学很着急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小括号就表示把12+28先算嘛!
师:噢,这样的,同学们,现在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点头。
师:哦,这个办法真不错。
【教学启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巧妙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问题时,教师能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加以引导,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
有句话说得好: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是教师的义务。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