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时间:2019-05-12 14:3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教电馆研064531611号)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文献研究报告

文献研究者:马怡宁

课题负责人:钱焕玉

所在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第一小学校

课题类型:青年课题

研究时间:2007 年5 月-2009 年 5 月

2007年12月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文献研究报告

本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一、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有效性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二、具体实践环节:

(一)做平行班对比实验。

三年级有两个平行班三(1)班与三(2)班。三(2)班采用积极手段,数学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进行,而三(2)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两个班定期做质量分析。对学习成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做出对比实验报告。让真实的数据说话,总结出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否真正具有有效性。整理出第一手的资料,让事实说话。对实验过程、方法、内容等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深入进行总结,形成相应成果。

(二)课件收集,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性。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

将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刻录成光盘,将教学的资料保存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提供了研究材料。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以来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从1996年开始动用5亿美元实施“下一代Internet计划(NGI)”,其目的是:在国民教育方面保证美国人能够“终身学习”,接受远程教育;使美国中小学全部联网,儿童8岁会使用计算机,12岁会上网。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我国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源于1994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以及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以几何画板软件为教学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

1998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形势咄咄逼人。

如今,这些研究已基本形成定论,国内很多研究者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项研究仍处在继续深化之中。上述研究的成果,都将为我校顺利实施本课题实验,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也有收获,也有发展,也有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转化较慢。

2、资金不足。

3、师资缺乏。

4、教法落后。

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往往是形式大过与内容,在没有小班授课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变成了一句空话,整合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让教师成为先头兵,对教师进行培训站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将最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四、今后发展的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2、取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4、改革教学方法。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信息技术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利用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与底与平行四边形高与底的联系,直观地表现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科书是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靠它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欣赏中国吉钱币和外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以及统计的必要性,可以搜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信息,如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本地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近年来本地区的绿化面积的增长数据等等。当他们查询到有用的信息时,就把它们保存到一个临时的文件中,当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需要时,小组成员开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依据制统计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还培养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例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利用媒体在屏幕上展现“激流勇退”、“浪波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学生通过参观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在观察中发现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利用信息技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例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诱导数学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着教与学的转变,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多种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画角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得不知如何着手。教学前的“备学生”环节,发现好多学生都是从三角板的角来认识角又利用三角板的角来画角,认识不同方向的角和画角就有局限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了,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这样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效果就好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如角、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行、平行线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使这些隐性的数学显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桌子、剪刀等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在设计课件时,先呈现实物桌子、剪刀的图片,接着在有角的地方呈现角,最后隐藏“桌子”、“剪刀”的颜色和装饰物,只剩下几个角,使学生感觉到角就存在于具体实物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加深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平台,在教学《时、分、秒》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做成了一个网络型的教学软件,把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学习看钟表、趣味练习以及一些

课外的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使之成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确定学习进程。如果有些同学学完了新的内容,还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智能测试。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可以浏览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等。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真正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呈现学习效果。学生可采用投影仪将自已小组探讨的结果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考。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怎样用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学具比较出两张形状不同的卡纸的面积的大小。通过不同小组选用的不同学具作标准的展示,学生认识到选正方形作标准要好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综合应用》教学中,课前分小组测量学校沙坑、教室、垃圾车的长、宽、高,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场面,并记录好结果。并把以上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显得很兴奋,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努力去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谷志宁·《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苑荟萃》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浦口区行知小学

周昕 【提纲】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们应当转变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手段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信息技术能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在效整合,优化资源配备,使得优质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带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于分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有效地改善学习。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所带来的新变化,主要是利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提供的是便捷的工具和崭新的探视环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以后,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我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发并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科学管理和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准确定位,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能起到促进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用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阵阵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的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身高1.5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直呼救命。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突破了难点,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转变指导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占很大的比重。动听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和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会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起到协调作用,效果远远比单一的讲解好。

在学习“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用课件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小强看到自己班的一块玻璃坏了,他测量玻璃的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好心的他回家让妈妈买了同样面积的玻璃准备安上,你说,他拿的玻璃合适吗?挑战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争论,学生的答案由课件一一演示出来。教师没有用以往的口述式指导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长、宽与面积的关系,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争论和演示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的方法指导由辅导讲解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内化知识,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倡导学生的学习要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可以借助必要的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有目的的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搜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的丰富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全面地了解。在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操作中创造出的对称,运用视频效果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2、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本身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学好每一节课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单位课时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在对平面图形的复习和整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认识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不断的动态转化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每一种图形的固有特征,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归纳和知识整理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把看似支离的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较为容易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张有关平面图形的“网”,使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体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研究》

(教电馆研064531611号)

课题文献研究报告

文献研究者:马怡宁

课题负责人:钱焕玉

所在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第一小学校

课题类型:青年课题

研究时间:2007 年5 月-2009 年 5 月

2009年4月

课题文献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 整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分为教学、学习、评价三部分理解,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是教学。其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是学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学习只是单一的,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技能上,我个人认为最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落脚点是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臵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的发展:

(一)国外现状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广泛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影片等。在日本,配合各册课本制作的幻灯片总计达三百多张。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允许或提倡使用电子计算器。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各国还有不少争论,特别是许多教师不赞成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担心会忘掉计算技能。但是不少实验报告都认为,计算器有助于掌握基本技能和数学概念以及解答应用题,不会损害学生的成绩。同时也认为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宜于在高年级使用,在使用之前应先掌握基本计算技能。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中提出,超过两位数的计算就可以用计算器。日本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高年级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但是不能影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至于使用计算器以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些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计算机,美、英等国已有不少小学在数学课上用作辅助教学手段,不仅用于学习计算,解应用题,而且用于辅导儿童,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用于记录和分析学生成绩并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而且逐渐成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美国,早在1989年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就指出,应当鼓励所有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使用计算器。在他们看来,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是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另外,该标准还指出,并没有证据证明,因为允许使用计算器而使得学生在简单的计算中也依赖计算器。相反,学生应当学会选择最为恰当的计算工具。对于“计算器的使用”,美国UCSMP数学教材系列的编写者们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们认为学生从k年级(学前教育)起,就应该鼓励他们使用简易计算器,即含有四则运算键的计算器,以帮助他们探究数学概念。在四至六年级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何时使用何种计算器。到了七年级,学生应开始使用科学计算器,因为到那时学生通常所要处理的数字可能很大或很小,简易计算器已无法胜任操作。而当学生开始学习UCSMP的代数时,图像计算器或其他自动绘图仪就要开始介入教学,而且对于它们的使用将一直贯穿于最后三年的中学数

学课程。在美国数学教材中,计算器和计算机是有序地介入数学学习的。

德国巴伐利亚州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公布于1981年,在计划中关于计算有这样的特别说明:“……低年级就可以利用计算器计算,虽然有人认为计算器的使用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可以省时省力又经济,它是为大众所喜欢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针对一些教育者的担忧,国际上有多项关于数学学习中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实验研究,研究报告表明,数学教学中引进计算器和计算机利大于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引进,应当重新审视各教学内容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地位,面对于这种先进技术的合理化使用,已是大势所趋。

在日本,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已非常必需。对于学校的数学教学来说,利用计算机同样十分重要。日本数学教材明确指出计算机的两种利用方法:(1)为了促进学习,作为教具使用;(2)作为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学习。日本教材非常重视数学内容、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强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材实例】美国教材在美国教材中,专门有一个章节“用计算机探索”,来将计算机引进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是使用电子表格进行问题处理。

例如:在学校的奥林匹克日,5位同学参加垒球投掷比赛,每一个人投三次,其距离记录在电子表格中。把最远的距离排到最佳成绩,然后排序。(如下图1所示)

图1 德国的教科书,如人民知识出版社已翻译出版的“数学加油站”,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网络资源平台(www.mathe-plus.de)。在引进计算器的应用上,日本比起美国和德国在时间上要迟一些,但其数学教材近年来也有新设计,(如下图2,日本小学三(下)的教材内容)。

图2

(二)国内现状:

我国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也正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提出一般性的信息教育要求。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有了计算器,数学不再纠缠在繁难的计算之中,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计算器的引进,渐渐被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怎样把计算机有机地整合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新数学读本》在将计算机技能纳入到小学数学教材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翻转、组合,制作轴对称图形,凸显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见下图5)。在操作中既加深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图形不仅仅是两边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不是“复制”就行的,还需要“翻转”,也印证了“对折以后完全重合的特征”),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计算机画图操作技能。在后继的学习中,结合数学材料引进EXCEL电子表格等工具性软件。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之后的“数学百花园”中,教材还介绍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剪纸的信息,增强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链接一些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更多信息的意识,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切实增强信息素养(右图6)。

(三)国内外对比: 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做过一个儿童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为:67%的儿童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65%是玩游戏,49%是聊天和使用BBS,48%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的儿童下载网上资料。而我国一个类似的针对学生的调查却显示如下结果:60.7%的人玩游戏;34.1%的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mai1,18.6%的人选择下载软件。比较而言,某种原因影响下的美国儿童,已经把网络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无论他们在网络上搜寻资料还是玩游戏,都与社会对他们的正常要求相贴近;而疏于引导的我国学生,却将网络作为新一代游戏机房,完全不能领会计算机网络有可能对他们实现的大部分主流意义。这种情况反映出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的差异,也是我国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不完整的标志。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研究的发展:(一)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在崂山西路小学朱慧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⑴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或展示知识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

效。

⑵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探索、发现。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参与的具体环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构建了新的数学教学模式:(1)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为目标;(2)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工具;

(4)学习的方式多采用研究性、协作性、探索性学习;

(5)数学和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与工具,又是学习的工具与对象;

(6)教学中经常采用嵌入式教学,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插入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7)教学全过程不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内。要做到课前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课上交流信息、处理信息;课后整理、存储信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

1.技术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前提是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硬软件设备作支撑。相对充足且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是开展“整合”教学的保障,而科学合理的硬件装备所建立起来的教室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一般来说,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多媒体的网络教室(联上Internet)。充足的软件资源为“整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基础,保证教学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当然更多的资源可以来自网上。作为学校也是可以通过购买系列教学软件来丰富教学资源。

2.心理环境:教师和学生面对信息化环境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教师是“整合”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其中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基本保障。事实表明,在同样面对信息化浪潮时,孩子们显得如鱼得水,应付自如,而大人们则显得笨手笨脚,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大人们的确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了,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人将它称之为文化“反哺”现象。教师同样也要接受这一事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另外,“整合”的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更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高了,而教学思想仍然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信息技术只能成为传统教学的附属物,不能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那么,他就能正确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最后,要有较高的数学教学专业知识,一个数学教师,只有正确摆正数学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明确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基本的数学教学原则和方法,了解数学教学改革的动态,才能做到居高临下、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提倡了新的教学策略: 1.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认知的对象。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4.注意引用开放题。

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未来数学教学的唯一模式。

2002年在番禺市桥先锋小学数学科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评价中指出他们的收获与成果:

1.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

(1)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交流的方式方法的改变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一直保持高度的自主。

(2)自信心增强了。实施网络教学以后,教室成了学生向往的学习场地,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了学生探索的乐园,网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解决困难的信心。

(3)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网络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教学中,师生为达成预期的目标,主动参与,大胆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教师态度与行为:研究是对教师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带来的是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在网络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发现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让学生寓求知于生活当中,乐于求知当中。

(2)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定位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教师业务能力得到增强。反思与讨论

信息技术这一尖端的科技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日益更新。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较高,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中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突破口,把网络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学习掌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的问题,确实是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

开始时教师对网络在学科教学的运用仍抱有不理解、不情愿的态度。课题中期讨论会上,其他学校的教师提出质疑:以前教师一支粉笔、一把尺子照样能教出聪明的学生,为什么到了现在就必须要用网络资源上课?上这样的一节信息技术课,课前制作课件、找教学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多不实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是一项新鲜事物,艰巨而富有挑战性、争议性。

方向与启示

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状态之中,它是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要把这一项挑战性研究推广就要注意:更新教师的理念。增加网络教学的资源建设,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教师教学内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我们不应停步,应大练教学内功,以寻求新策略为切入口,研究网络教学的新策略,争取早出效果,多出效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二)国外研究现状(美国)1.起步早、发展快、普及率高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最早的国家。这与该国科技、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世界一步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S.L.Pressey)就开始制造帮助教师改卷的机器,1924年成功地制成第一台教学机器。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1954)、《教学机器》(1958),从而在美国掀起一场有理论有实践的程序教学运动,为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奠定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此,许多专家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该系统由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组成,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提问、接收学生的回答与反馈。其所教内容为二进制算术。

196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研制出自动程序逻辑教学系统(Programm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peration,简称PLATO)。该系统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会话活动。至80年代初,发展至PLATO-V型,其网络系统储有150个专业近万个课时的教材,有4000个终端可供学生使用,每年能提供约1000万人“人/学时”的教学量,具有授课、答疑、测验、分析、布臵作业及辅助教师编制教材等多种功能。

1967年,美国费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在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聘请了400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教授、教师、管理人员,分成五个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和健康科学委员会,数学委员会,物理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委员会,社会和行为科学委员会、技术学委员会),用了近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 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 for AllAmericans)。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的教改纲要。“2061计划”发端于哈雷彗星飞临地球的1985年,希望能为活到下一次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2061年)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2061计划”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意义在于:(1)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2)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这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对实行地方分权制的美国教育体制而言,建立了一个学校教育改革的统一规划和标准。

在2061年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的报告《技术》的第三章中,明确提出:“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在所有成人中普及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在学生上学的早期阶段就应使学生开始取得计算机的实践经验。学生应当把计算机用于教育目的和游戏,并把它作为一种使问题和答案具体化的手段。起码要学习编制初步程序,这将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鲁姆斯〃约翰逊,1989)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86年开始,美国大学要求全部本科生、部分教员和研究生应拥有个人计算机。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

2.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公布其全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强调作为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本构成与发展,全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六类:

(1)基本操作与概念

A.学生对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的正确的理解; B.学生熟练地使用技术;(2)社会、伦理与人类问题

A.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 B.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

C.学生发展对技术用途的积极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追求和生产能力;(3)技术生产性工具

A.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增进学习,促进生产力,提高创造性;

B.学生在构建技术开发模式,准备出版物、产生其他创造性作品的协作中使用生产性工具。

(4)技术交流工具

A.学生使用电讯工具进行协作,发表言论和作品,与同伴、专家和其他公众相互交流; B.学生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5)技术研究工具

A.学生使用技术查找、评价和收集各种来源的信息; B.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加工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C.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适当性,评价、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6)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

A.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B.学生在开发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策略中使用技术。

另外,其开发出一套总的描述学生技术素养的发展阶段的标准,描述学习者在不同发展所必须达到技术标准,从幼儿园一直到入大学前,其有一整套的技术评价标准。

3.多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元化

由于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主分权,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教科书等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格局——参差不齐。例如,美国中学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三种形态:第一类,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讲授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外,还开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必

修或选修。第二类,学校开设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其中有些列为必修课,有些列为选修课。第三类,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仅在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信息技术产品,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虽然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一,但总的目标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共同要求:(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标准化

为了克服“多元化”所造成的地区差异与学生学习差异,美国十分重视国家统一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除上面已谈到的“2061计划”、“国情咨文”中的统一标准外,1998年,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还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实施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作为信息素养理论和标准的一种发展,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推出了题为《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报告。有学者将“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新概念译为“信息技术通晓”。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它要求人们能够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该报告将“信息技术通晓”分为暂时性技能(Contemporary Skills)、基础性概念(Foundational Concepts)和智力性能力(Inellectua l Capabilities)三个方面。

此外,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

4.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思潮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信息素养概念与信息技术通晓概念是不同的,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的掌握。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通晓,但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是以来于批判性的识别和推理能力,信息素养能够引发、保持和延伸终身学习,这是通过技术的利用实现的,但又是独立于技术的。

信息技术通晓与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关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信息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

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而信息技术通晓和教育技术标准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观,其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无论从信息素养还是到信息技术通晓,其都非常关注问题解决,将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强调其工具论,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和交流协作的工具。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排除单调的技术学习理论,而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论和文化论的有机融合,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与现实情景的联系,根据社会发展来学习信息技术,而非孤立地学习信息技术,单独地讲授。

信息素养理论起源于图书馆检索技能,其根源在于信息学理论,更加强调信息的各个层次的学习与应用,强调其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特别是其强调与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联系。而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技术层面,而又高于技术的教育体系。

四.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一)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不同的学科,它有不同的课程特点,我们首先应该要基于这样一点呢,对此进行不同的整合。从而在此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整合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三)注重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

(四)注重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世界。

在中小学教育中,体验学习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的学习和技巧学习,例如体育、艺术、品德教育、文学等都包含大量体验学习的内容,而目前一些隐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生物学科教育活动,也都需要通过体验学习来形成或深化其学习成果。

(五)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这里所提倡的协作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他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协作学习也可以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进行校际间、国际间、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引出的新感觉,加上电脑游戏扮演角色的参与性,给学生带来了极度的喜悦,这正是创新教学追求的。

总而言之,现代化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下工夫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合理而恰当的进行课堂运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教具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数学乃至整个教学教育才会真正事半功倍。这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精彩!

五.我们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教师方面:

1.教师基本功有所提高。我校开展了课件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运用课件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师制作课件水平由简单的PPT到FLASH,形式多样,技术含量增加。学校还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及鼓励,大大激励了老师的上进心。

2.教师思维得到发展。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注重自修,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技术水平。

3.教师逐步的做到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学生方面:

1.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使他们尽快的学会如何学习。2.各年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

3.一些图形课能更好的反映教学重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更轻松。

(二)不足 1.技术方面:

(1)硬件设施短缺。(2)机器老化施需完善。2.教学方面

(1)教学形式流于陈旧,单一,还是不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教学模式看不出数学整合课的优势和特点

(2)教材设计因素: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不是或者不完全是按整合课教学要求来设计的,很多知识点还是以传统目标编排的。因此,真正适合整合课教学的章节内容为之甚少。

(3)教学对象因素。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知识积累和微机能力储备,否则无法从事整合课学习,而这些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欠缺的

(4)学生家长不支持也没有经济能力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去学习。这使多媒体陷入了只能看没有互动没有共鸣的尴尬处境。

五、改进措施

(一)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倡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备课

(二)加大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者和受益者

(三)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沟通

(四)坚决取消那些效果低下的、纯表演性的课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金岭1999.8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文集》第一集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文集》第一集 吉林教育出版社 董玉琦2000.6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 广东教育出版社 李伟明

7.《信息技术教育学》 彭绍东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8.《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湖南教育,2002第1期。9.《信息基础》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董玉琦等

10.《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吉林省长春市树勋小学 程明喜 11.《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2.《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中国教育报》李坚 1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谌业锋

14.《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无锡市南长街小学 孟繁荣 杨小萍 15.《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崂山西路小学 朱 慧 16.《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临泽县平川中学 张立浩 17.《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北大附中 王鹏远 18.《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黄彩荣

19.《浅谈高中数学CAI课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苏泗洪县教研室 陆振新 20.《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黄彩荣 21.新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与学.数学教育学报.2000 2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3.《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技术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看到了它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长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例如限制了学生真实的体验,增加了教师制作课件的压力等。因此,将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已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增大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使学科教学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和“空”界限,使人们原本不能在此时此地听到看到的知识信息不仅听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传递的范围广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远了,人的各种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

2、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模式更为灵活。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够营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视听环境,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特点:

1、交互性

学科教学很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扮演成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可以主动提问、回答、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自主而不拘束,活泼而无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的认知能力。

2、网络资源的无限性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进行加工整理,如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成课件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避免传统教学中信息量不大、方法单一的弊病,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3、应用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场景,模拟人物及事件的发展和演进,可以模拟面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反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角色的转换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一堂成功的多媒体学科教学课应该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大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者及主持人、导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材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可大大提高形象视觉和传递信息的比率。

三、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是信息内容满堂灌错误。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在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不应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这样只是传统课程模式的换汤不换药,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是信息技术呈现单一化错误。教师从头到尾都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不敢合理使用传统有效的手段例如直接讲授法,无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展示,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把多媒体变成了“一媒体”。

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应该取长补短有效融合。对学生而言简明易懂的内容,教师采用直接传授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者稍加用粉笔临时补充绘画等,都比制作信息技术媒体课件要省时间和精力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计算机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四、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原则

1、该用则用,决不滥用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机要适宜,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一些抽象化,难以表述的东西。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导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2、防止学生兴趣迁移

教师必须对多媒体展示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否则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了缺点。

3、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丰富表象、补充文字教材不足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对于不能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的,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尽可能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小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因此,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教学过程而服务的,我们应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融合,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氛围,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下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1 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摘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主要的......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晓佳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永州市零陵区千秋岭小学 周云 摘要:在当今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定稿)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兰德锋 上饶市逸夫教育集团十二小 3340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机械训练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都知道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师摆脱了以前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最终定稿]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