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政府介入劳资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干预理论。对此,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集中体现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认为,由于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收入分配不公等原因,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需要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则认为,由于信息及市场不完全,再分配不公平及经济寻租活动等原因,政府干预市场同样存在低效或无效,而且会破坏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主张向自由市场制度“复归”。对此,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则提
出,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程度与界限。首先,与资本相比,劳动力流动成本非常高,壁垒多;劳动者人数众多,组织集体行动困难重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使得劳动与资本在博弈中天然处于弱势地位。随着资本国际化,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状态更加严重,仅靠市场机制很难改变,需要政府公权力介入。其次,政府是阶级权力和社会公共权力的结合,既要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又要综合代表社会各方利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控制冲突。我国政府更是要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再次,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政府对劳资关系进行了全面干预,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行之有效的协调、制衡机制及发挥工会作用等,保证了劳资关系的和谐,这些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第四,我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特殊性。我国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劳资双方主体发育不成熟等种种问题,劳资矛盾在非公有制企业比较突出,如果任由其发展,将影响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危及改革发展成果;而且我国政府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决定了其必须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西方国家对于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角色成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恩·比恩(Ron Bean)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指出,政府 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1)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2)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
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3)如果出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4)政府作为 公共部门的雇主;(5)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台湾学者林大钧先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 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催化剂或鞭策者,是劳动争议的调解人、仲裁者或受害方的支持者,是劳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即“五P”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Protector)或管制者(Regulator)。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 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 的变化。政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 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Promoter)。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 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 点的劳动条件。多数国家的劳动法律都规定了集体谈判的主体资格、谈判机构、谈判双 方的责任、谈判的程序和内容、集体协议的签订和约束力。规定工会享有罢工的权利,而且如果工会采取合法的产业行动将免除法律诉讼。这里,政府的角色首先体现为确定合法产业行动的边界范围以及工会采取产业行动的程序性规定;其次,政府保护工会罢 工权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是否保护罢工雇员免遭解雇。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 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分红和员工持股也是工业民主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eace-maker),有时也是调解者(Mediator)或 仲裁者(Arbitrator)。劳动争议是工业社会的自然现象,政府必
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 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 和仲裁服务。理想的政 府应该作为中立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 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Planner),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 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Public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 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 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三、目前我国劳动部门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展健全过程当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国家财力有限,历史包袱重(特别是国有企业)。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入WTO和全球经济放缓,都将对劳动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政府要发挥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是政府推进型的改革”,所以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中要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
(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劳动部门,担负着调解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政府必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政企分开。政府的职责是对企业实施宏观管理,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方协商中,政府一方的代表应当紧紧围绕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平衡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双方合作,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
(二)政府是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者和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劳动关系主要依靠市场规律来调节,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破坏性,进而导致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作为立法者,我国劳动部门起草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已运行七年多,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原则上说,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作为管理者,这几年劳动部门逐渐放开了工资和用工等审批权,为促进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鼓励性的就业政策,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政策,努力降低失业率,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
(三)政府是企业与职工两个群体利益矛盾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三方协商机制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利益追求统一到国家利益。作为调解者,劳动部门与工会、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履行劳动争议仲裁职责,做好裁判员。
四、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劳动关系的独特性
中国的劳动违法已成为一个长期的普遍现象,劳动者权益受侵害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劳动关系失衡以及劳动合同失范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无疑会对社会和经济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政府力图将劳动合同法作为平衡利器来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的决心,但是,我国政府直接干预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显然是基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路径依赖的结果,是与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至今经济中仍然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导致中国企业中的集体谈判难以实现,同时,劳动者难以参加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劳动关系问题任重道远,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经验,营造良好市场经济氛围,促进我国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助力经济发展。
第二篇: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劳动关系强调集体谈判政府在集体谈判方面有着相近的立法。英国在传统上则强调劳资双方的自愿主义和自决信念。在澳大利亚则主要着眼于由政府出面维持产业和平。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恩·比恩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指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⑴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⑵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⑶如果出(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⑷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⑸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台湾学者林大钧先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催化剂或鞭策者是劳动争议的调解人、仲裁者或受害方的支持者是劳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文尾表格综合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五”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或管制者。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政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如公平与公正、权力与职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问题的基本价值判断。例如最低工资立法是劳动力市场中最能体现社会正义的政策法律通过强制确定最低工资率和加班工资津贴、禁止使用童工等条款来保证每个雇员得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报酬保证雇员(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获得“维持生活工资”水平以上的工资消除极端贫困。劳动保护立法的内容包括反对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公平报酬、安全与卫生、职业教育、冗员与解雇等许多方面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多数国家的劳动法律都规定了集体谈判的主体资格、谈判机构、谈判双方的责任、谈判的程序和内容、集体协议的签订和约束力。规定工会享有罢工的权利而且如果工会采取合法的产业行动将免除法律诉讼。这里政府的角色首先体现为确定合法产业行动的边界范围以及工会采取产业行动的程序性规定其次政府保护工会罢工权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是否保护罢工雇员免遭解雇。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分红和员工持股也是工业民主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有时也是调解者或仲裁者。劳动争议是工业社会的自然现象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通常管理方会认为政府干预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企业竞争力而工会则希望政府作为公平的第三方积极干预劳动关系。因此在劳动关系中如果管理方的力量占优势则政府将以自愿原则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相反如果工会占优势则政府将采取强制性调解和仲裁措施以此来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理想的政府应该作为中立(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对一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部门如天然气、电力、饮用水与污水处理、医疗机构、学校、交通等特殊部门的工会的罢工问题政府会特别关注。这些部门的工会举行罢工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社会瘫痪。因此政府一般限制这些工会的罢工权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产业冲突。例如美国许多州都禁止公共部门工会举行罢工而实行强制仲裁程序加拿大与意大利政府虽然没有完全剥夺这些工会的罢工权但要求这些工会在罢工期间保证提供最基本服务以此来减轻罢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破坏作用。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本文章来源于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第三篇:浅析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浅析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概述: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式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主体之一,它介入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绝不仅仅是劳资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政府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及行政方式对劳动关系运行态势起决定性影响。同时,劳动运行态势也对政府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基础性影响。所以,在劳动关系问题上,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积极作为。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人们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生产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是劳动关系的直接目的。其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其三,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环境
1、政治环境
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影响劳动关系的政府和法律等因素。
2、经济环境
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状况等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工作的世界也越来越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并且在多方面相互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标志着中国直接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体系中,并遵守其规则和惯例,这对中国劳动关系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劳动关系对国内企业的影响,这种涉外的劳动关系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劳动关系的运作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公认的国际劳工标准及惯例。
(2)失业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虽然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带动,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全球失业人数在2003年达到了1.859亿人。2008年,由于全球经济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和油价高涨等因素的影响,当年全球新增失业人口500万。如今,失业仍然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说,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较快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新特征。
(3)技术环境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对工作环境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技术对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前由管理者实施的控制程序和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已经转移到了工作团队,同样,远程通信技术使组织增加了在任何地点进行工作的自由。
高科技本身并没有错。从宏观经济上讲,它使社会拥有更为先进的生产力,人们能够利用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更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微观经济上讲,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再造企业成为可能,企业运转更具效率。
但在社会方面,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使劳动力供给出现绝对过剩。
三、劳动关系中的主体
所谓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参加者,又称为劳动关系的当事人。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参与劳动关系的两方:劳动者及其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用人单位(企业)及其代理人(经营管理者)。
1、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被用人单位(企业)以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所雇用的职工。职工的范围广泛,包括蓝领工人、白领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但是,职工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
2、劳动者组织
劳动者组织是指因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而组成的企业职工团体,工会、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职工团体组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目标是为职工争取利益。
3、用人单位
用人的单位是指能够依法雇佣职工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职工受雇或受聘于用人单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形成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是一个组织结构,不能真正自己行使其法人权力,只能通过其他人(经营管理者)来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责任。
4、管理方
管理方一般是指在企业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群体。在企业中,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具有比较完全的决策权力,而其他各管理等级的决策权力是逐渐递减的,每一级都要在服从上级权力的情况下行使其权力。所以,管理方是等级制的,权力在管理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多集中于管理方的上层。
5、雇主组织
雇主组织是由用人单位依法组成的协会、联合会、商会等,其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单个用人单位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群体力量,维护用人单位利益,并努力调整用人单位与职工以及与工会之间的关系。
四、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普尔曾经说过,劳动关系中管理方、雇主和工会、雇员的定义比较模糊,而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政府起草并由议会通过的各项法律,反映了政府对于公平与公正、权利与职权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为劳动关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本框架。
(2)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包括负责提供健康、教育、消防、警察、监狱等服务的政府机构,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服务的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在航空、汽车、钢铁、银行等行业中与私人部门竞争的国有企业。政府不仅控制这些部门的劳动就业人数,而且公共部门的劳动关系成为私人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因为它代表着政府的偏好。
(3)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一般归为以下五项:
(1)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劳工保险、劳工福利、劳工教育、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监察。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工会组织、集体谈判、雇员参与、分红入股。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争议处理。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主要业务内容是: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失业保险、人力资源规划。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5)公共部门的雇用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公共事业。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合法化、企业化、民主化。
五、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现状
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劳动过程而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一般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总是离不开三方格局:雇主、工人、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里,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计划经济下国家作为全社会代表利益一体化的劳动行政关系,将转变为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监督调解者、以企业和劳动者为劳动关系独立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运行,将以劳动法律为基础规则,在明确劳动关系各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程序,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并处理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3)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产业链来促进的。而劳动关系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国际劳工标准对于中国劳动立法的影响,也表现在劳动关系管理方式和矛盾处理方面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以及中国与国际劳工运动的更密切的联系等诸多方面。
六、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劳动标准。
(4)劳动关系的协调。
鉴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方式也处于转型阶段,同时又在追求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那么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立法,多采用的是政策——行政法规——法律的渐进模型。在一线城市,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正在进行试点,在反复检验后逐渐向全国推行。比如,对于人们十分关心的劳动力参与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国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取代了此前零散、存在诸多缺陷的法规,对帮助劳动者维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政府为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加强劳动立法和宏观调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认和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23个涉及劳动者权力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与之配套的部分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出现了企业下岗工人、新增劳动力和
农村劳动力的三股就业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开展了类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救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初步建立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整体运行还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妥善的解决了大量的劳资纠纷,对协调我国的劳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劳动关系学论文之——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保1012陈颖102040621
5摘要:政府的政治理念对政府的劳动关系和实践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中的第三方,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那么,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有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从提出和解释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对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系统外部环境以及在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中国政府劳动关系角色与作用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式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主体之一,它介入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绝不仅仅是劳资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政府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及行政方式对劳动关系运行态势起决定性影响。同时,劳动运行态势也对政府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基础性影响。所以,在劳动关系问题上,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积极作为。
一、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普尔曾经说过,劳动关系中管理方、雇主和工会、雇员的定义比较模糊,而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则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政府起草并由议会通过的各项法律,反映了政府对于公平与公正、权利与职权以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的主观
1价值判断,这为劳动关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本框架。
(2)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包括负责提供健康、教育、消防、警察、监狱等服务的政府机构,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服务的公用事业单位,以及在航空、汽车、钢铁、银行等行业中与私人部门竞争的国有企业。政府不仅控制这些部门的劳动就业人数,而且公共部门的劳动关系成为私人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因为它代表着政府的偏好。
(3)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一般归为以下五项:
(1)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劳工保险、劳工福利、劳工教育、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监察。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2)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工会组织、集体谈判、雇员参与、分红入股。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劳动争议处理。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中立、不干预。
(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主要业务内容是: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失业保险、人力资源规划。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
(5)公共部门的雇用者。主要业务内容是:公共事业。政府应采取的态度是:合法化、企业化、民主化。
二、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的现状
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劳动过程而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一般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总是离不开三方格局:雇主、工人、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里,我国劳动关系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计划经济下国家作为全社会代表利益一体化的劳动行政关系,将转变为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监督调解者、以企业和劳动者为劳动关系独立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法制化。劳动关系的构成和运行,将以劳动法律为基础规则,在明确劳动关系各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程序,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并处理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3)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产业链来促进的。而劳动关系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国际劳工标准对于中国劳动立法的影响,也表现在劳动关系管理方式和矛盾处理方面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以及中国与国际劳工运动的更密切的联系等诸多方面。
三、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劳动标准。
(4)劳动关系的协调。
鉴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方式也处于转型阶段,同时又在追求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那么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立法,多采用的是政策——行政法规——法律的渐进模型。在一线城市,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正在进行试点,在反复检验后逐渐向全国推行。比如,对于人们十分关心的劳动力参与社会保障的问题,我国已于2011年7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取代了此前零散、存在诸多缺陷的法规,对帮助劳动者维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政府为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加强劳动立法和宏观调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认和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23个涉及劳动者权力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与之配套的部分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出现了企业下岗工人、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三股就业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开展了类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救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初步建立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整体运行还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妥善的解决了大量的劳资纠纷,对协调我国的劳资关系
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劳动者和工会、企业和雇主协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方方面面面的因素,是我国政府在转型期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本文对劳动关系和政府角色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现实的状况,得出了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起到的作用。文中重点关注了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劳动力市场体制建设、争议调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由于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效,甚至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我们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关系将在政府逐渐成熟的推动力下,达到长期稳定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劳动关系学》(第三版)[M] 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M]常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第五篇: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资矛盾愈加激烈,本文主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介入还是旁观?在解决劳资纠纷中政府又能做些什么?本文从法律有关规定和制度设计等有关方面来分析,最后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政府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劳资纠纷并帮助其解决。
关键词:劳资纠纷政府企业工会
想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政府和劳资纠纷的含义。首先所谓政府就是国家的统治机构,为了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可以说由国家就有政府,而且自从资本主义萌芽,摆脱了男耕女织自产自销的模式之后就会产生劳动纠纷。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国外普遍说法,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为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其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其广义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劳动关系的争议和关于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争议。其狭义是专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①1关于劳动争议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人们往往习惯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样就得出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争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资本家和工人这两种根本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在劳动关系问题上的反映,具有敌对性、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征。”②2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劳动争议情况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争议与资本主义条件的劳动争议具有本质不同。它不再具有对抗性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不会再像资本主义劳动争议那样表现出劳资双方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③3但是当我们纵观当今社会的中的劳资矛盾就会发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未必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也未必不激烈。所以所谓劳资冲突最核心的问题应当就是关于劳动的争议,这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共性。
为什么劳动者与雇主会出现这么多的利益纠纷呢?劳动者在纠纷中一般处于弱者的地位,通常是由于企业主或雇主拖欠工资、不履行保险义务、养老金等众多问题。在劳资纠纷中的形式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按争议主题说有个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可以将社会部门分为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市场常常给社会带来活力但是如果仅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扶助弱势群体,所以我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不应当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如果仅仅靠劳动者与雇主双方之间的博弈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假如这样做会造成对劳动者更大的不公,同时会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
那么作为政府该在这场争斗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政府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中,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发展国家经济,要实现政企分开少插手企业发展,尽量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避免社会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尤其是在代表工农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要做到公正公允就要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按照规定处理问题,给双方发言权。
首先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就要依法治国,有完备的法律。关于劳资冲突最有效力的法律应当是《劳动法》。我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早在1802年英国就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被认为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制定了一些①《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2页。②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3 ③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劳动相关的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第一部相对完备的劳动法直至1994年7月5日才通过,所以现行法律中必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例如,有人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有时候难以很好的提供处理问题的依据,所以需要政府不断督促法律的修订从而更好的规范劳资关系中的问题。
其次,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市场的监管功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准入条件的审查,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严厉打击不法企业如山西许多不法小煤窑,在这样的不法企业里往往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违反劳动法规的情况频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工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很淡薄,当出现问题是工人的利益就会惨遭损害,所以规范企业、加强监管是一个负责人的政府应当去做的。
同时,政府部门还有着组织科教文卫事业的职责,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帮助普通劳动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需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90年代以来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的案件数目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
按照当今《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处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调解、仲裁、审理(对仲裁结果不满上诉的情况下)。首先是调解工作,这个一般由企业、基层人民、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他们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调解促使矛盾解决。调解不是法律行为,是一种协商行为,固然调解有它的必要性和作用,但是不应当过分的夸大调解作用。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都有一种“中庸之道”,它鼓励人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劳动者的利益并不能很好的维护,只是暂时的一种缓和办法。所以政府应当鼓励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第二步: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依法设立,由法律授权依法独立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专门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是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设立的,其设立和组成决定了其是有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仲裁权的国家仲裁机构的性质。①4所以说仲裁是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首先政府应当组织好仲裁委员会的成立,确保其完善高效的运行。另外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三方面组成,虽然看上去是公平的三方制度但还是可能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状况,所以政府代表应当摆正姿态,做好监督工作,尤其关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护。目前还有一种吸取西方仲裁制度的提议认为:政府不应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代表,而应当由企业代表和雇主代表担任。
另外,抛开制度不说,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公务员的廉洁办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千万不可以和企业雇主官商勾结,在处理劳资纠纷中应当保持公允,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教育需要加强,而且相关的处罚措施也应当完善和加强。
最后一步是审理,也就是人民法院审理,在劳动者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政府也要和司法分权,政府部门不应当干预司法工作,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除了这些劳动法规定的这些常规解决办法之外还有对劳动者解决劳资矛盾有一些帮助的措施,比如求助工会。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②5所以当劳动者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可以向工会求助,在随后的仲裁中也会比较有利,政府也应当与工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工会工作中吸取经验来完善各项规定。而实现这些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还工会独立权,在中国工会常常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在大多数工厂企业中工会都成了他们的一个部门,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劳资纠纷中工会常常站
①《劳资纠纷及应对》 广西人民出版社②百度百科
在了企业主的一方。而高层工会则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它往往又会站在政府的利益一侧。这样来看在仲裁制度中的力量就是完全失衡的,工会、政府常常都不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无需过多参与,只要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就足够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我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仍以“维持稳定”的心态看待工人的停工事件。其实,“维稳”并没有错,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希望维持相对稳定。在对待劳资纠纷上,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出现在“维稳”上,问题在于“维稳压倒一切上”。如何才能“维稳”?合理地解决了劳资纠纷才能稳,靠压就越压越不稳。一种很正常的思路,到中国来了之后总会往前迈几步变成一个很荒唐的东西。“维持稳定”怎么能压倒一切呢?显然,它不能压倒宪法,也不能压倒公正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文革”时代,我们是“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现在“维稳”压倒一切,两者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
中国政府应该抛弃“替天行道,全面包办”这样一种心态。事实上,中国政府不可能是上帝,没有必要掌控一切,相反,它应该慢慢地放开一些,让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①6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规则,一部公允全面的法律,给予劳资双方一个平等的博弈平台,只有这时政府才可以放开手。这种状态下的劳资矛盾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处理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所以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在制度、法律、机构设置等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有形的手”还是不能在劳资纠纷中袖手旁观。
另外,由于劳资纠纷的高发且有很多处理不当之处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人的消极抵抗,如:绝食、打砸、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劳资纠纷的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的激化劳资纠纷。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指导并且建立心理援助机构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另一方面也要健全信访举报制度,是广大劳动者可以有渠道表达自己的要求,从而向民主国家迈进。另外,由于普通劳动者处于基层,所以要从基层政府的工作抓起,基层政府要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积极帮助劳动者捍卫其合法权利。
当然关于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的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其具体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①《时代周报》201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