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

第一篇: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

政府的经济角色,是经济管理员与服务员的角色,是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干预和调控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目的的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推进和组织。政府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拥有对经济管理的权力和权威。权威是政府经济行为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以其权力的威力,参与经济活动,弥补市场不足。但是,在存在着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目标与它获得的实际效果往往有很大差距,甚至相反。美国的“向贫穷开战计划”已实施了20多年,但贫穷仍未消除。社会主义国家集权干预经济,结果是捆住了经济发展的手脚。因此,在改革既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的要求规范政府的行为。在我国,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作用,是一个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和能否取得成功的重大问题。在现阶段,为了合理地配臵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的产品和劳务,人们努力地寻找资源配臵的最佳方式和手段。

一、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角色的原因

市场是最佳的资源配方式,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臵手段。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有其作用范围限制,有些经济政策和目标,市场不能轻易实现或完全不可能实现。尤其是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存在着由于发育不成熟所产生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有:(一)市场难于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如交通、通讯、能源等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由于投资大,见效慢,一般厂商无力也不愿意投资,而一些公益事业部门,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靠市场机制调节既会造成浪费,也会加大消费者的负担。

(二)市场难于解决环境污染、失业等社会问题。

(三)市场不能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长远性问题。

(四)市场不能充分促进和保护新兴产业的发展,给风险性投资会带来一些障碍。

(五)市场难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各阶层间的利益协调,容易导致两极分化,造成贫富悬殊。

(六)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短期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这些缺陷容易助长投机行为,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使市场供求发生严重背离而引发通货膨胀、就业不充分和经济衰退。市场能力的上述有限性特征和“力所不及”的内容,就需要政府调控的参与,参与资源配臵的因素。

二、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特点

我国经济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系统工程,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旨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政府经济行为必须符合经济改革面临的全国整体推进的要求,既要充分体现社 2 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特征,又要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容规定,其主要特点是:

(一)政府以间接职权为主,引导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拥有直接经济职权,直接支配、左右市场主体的微观决策,建立的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较强的钢性和破坏性,一旦政府决策失误,整个经济生活在劫难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以间接职权为主,并非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市场主体,而是以不损害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为界限,提供服务。政府主要在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和规范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二)政府经济行为应具有民主化、法治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它受限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内容要求,包括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能够反映经济基础性质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经济行为加以必要限制是市场经济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其内涵之一就是确保市场主体享有独立利益和自由意志。为此,必须严格防止政府经济行为侵犯其它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其特点在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各种行为,各种关系都被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具有合法性。为此,经济法不仅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且必须规范政府的职权行为。控制政府职权的目的,在于确保政府经 3 济职权的正确行使,防止其膨胀或滥用,以危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政府经济权利应具有明确性、规范性。

1、市场主体资格控制权。这是指政府决定是否赋予某些申请者以市场主体资格,准许其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市场经济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秩序由市场主体的适格性、行为的合法性、关系的连续性及安全性构成。其中主体是否适格,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能否建立。如果不适格的主体(如缺少资金、不讲信用等)大量混入市场,参与竞争,一方面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不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使参与竞争的其他主体难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使其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通过政府控制主体资格进而规范经济生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

2、市场行为调节权。这是指政府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权力,包括直接调节权和间接调节权。直接调节权是政府制定下达计划并加以推行的权力。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两种。指令性计划是一种通过指标量化的行政命令,含有必须执行的效力,指导性计划是一种经济预测或信息提供,不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执行。间接调节权是政府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间接引导的权力。表现为政府在确立产业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改革经济杠杆量化指标,市场主体在权衡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自觉按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选择 4 市场经济行为。依据运用经济杠杆形式不同,间接调控权包括工资总额调节权,税收调节权,利率、汇率调节权,价格调节权等。

3、非法行为取缔权。这是指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的权力。具体包括监督权、检查权和处罚权。监督和检查是处罚的前提,许多非法行为只有通过监督和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处罚和取缔,从而确保资格控制权和行为调节权得到充分行使,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三、市场经济中我国政府“适当干预”经济的角色

(一)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都离不开宏观调控,无论是美国的“民主市场经济,”或是日本的“国家市场经济”,亦或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都无一例外地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企业、社会保障一道视为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一是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收入、分配等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和间接地调控,保证比例协调,减少和消除通货膨胀和失业,实现总量均衡;二是政府制定指导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短期性等消极因素;三是制定产业政策,对市场实施产业政策导向,扶植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总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管理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二)政府承担企业和市场不能承担的或不易承担的社会性、公益性问题。一是承担电力、铁路运输、邮电等公共产品的生产,以获取规模效益;二是发展高科技、国民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城 市公用事业;三是保护国家安全;四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爆炸增长、失业等社会问题。

(三)强化法制建设,制定市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立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政府的行为,规范涉外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市场和企业的规范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政府的信息引导。要强化政府各级领导的信息意识,从信息工作手段现代化着眼,不断加强投入,使信息服务导向侧重于向下和向全社会服务,促进信息工作与社会沟通,努力建成专业化的信息队伍和构建信息机构的规范化体系,形成开拓性的有偿服务和产业化的开放型信息。

第二篇: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资矛盾愈加激烈,本文主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介入还是旁观?在解决劳资纠纷中政府又能做些什么?本文从法律有关规定和制度设计等有关方面来分析,最后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政府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劳资纠纷并帮助其解决。

关键词:劳资纠纷政府企业工会

想要探讨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政府和劳资纠纷的含义。首先所谓政府就是国家的统治机构,为了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可以说由国家就有政府,而且自从资本主义萌芽,摆脱了男耕女织自产自销的模式之后就会产生劳动纠纷。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国外普遍说法,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我国一般称为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其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其广义是指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包括关于劳动关系的争议和关于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争议。其狭义是专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议。①1关于劳动争议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人们往往习惯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样就得出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争议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资本家和工人这两种根本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在劳动关系问题上的反映,具有敌对性、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征。”②2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劳动争议情况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争议与资本主义条件的劳动争议具有本质不同。它不再具有对抗性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不会再像资本主义劳动争议那样表现出劳资双方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③3但是当我们纵观当今社会的中的劳资矛盾就会发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未必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也未必不激烈。所以所谓劳资冲突最核心的问题应当就是关于劳动的争议,这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共性。

为什么劳动者与雇主会出现这么多的利益纠纷呢?劳动者在纠纷中一般处于弱者的地位,通常是由于企业主或雇主拖欠工资、不履行保险义务、养老金等众多问题。在劳资纠纷中的形式错综复杂多种多样,按争议主题说有个体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国可以将社会部门分为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市场常常给社会带来活力但是如果仅靠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扶助弱势群体,所以我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不应当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如果仅仅靠劳动者与雇主双方之间的博弈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假如这样做会造成对劳动者更大的不公,同时会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

那么作为政府该在这场争斗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政府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中,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发展国家经济,要实现政企分开少插手企业发展,尽量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避免社会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尤其是在代表工农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要做到公正公允就要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按照规定处理问题,给双方发言权。

首先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就要依法治国,有完备的法律。关于劳资冲突最有效力的法律应当是《劳动法》。我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较西方发达国家晚,早在1802年英国就通过了《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被认为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制定了一些①《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2页。②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3 ③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编:《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程序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劳动相关的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第一部相对完备的劳动法直至1994年7月5日才通过,所以现行法律中必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例如,有人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有时候难以很好的提供处理问题的依据,所以需要政府不断督促法律的修订从而更好的规范劳资关系中的问题。

其次,政府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市场的监管功能,政府需要加强市场准入条件的审查,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严厉打击不法企业如山西许多不法小煤窑,在这样的不法企业里往往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违反劳动法规的情况频发,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工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很淡薄,当出现问题是工人的利益就会惨遭损害,所以规范企业、加强监管是一个负责人的政府应当去做的。

同时,政府部门还有着组织科教文卫事业的职责,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帮助普通劳动者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需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90年代以来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的案件数目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

按照当今《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处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调解、仲裁、审理(对仲裁结果不满上诉的情况下)。首先是调解工作,这个一般由企业、基层人民、乡镇、街道等调解组织,他们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调解促使矛盾解决。调解不是法律行为,是一种协商行为,固然调解有它的必要性和作用,但是不应当过分的夸大调解作用。因为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都有一种“中庸之道”,它鼓励人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妥协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劳动者的利益并不能很好的维护,只是暂时的一种缓和办法。所以政府应当鼓励作为处理劳动纠纷的第二步: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指依法设立,由法律授权依法独立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专门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是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设立的,其设立和组成决定了其是有法律授权,代表国家行使仲裁权的国家仲裁机构的性质。①4所以说仲裁是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首先政府应当组织好仲裁委员会的成立,确保其完善高效的运行。另外目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三方面组成,虽然看上去是公平的三方制度但还是可能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状况,所以政府代表应当摆正姿态,做好监督工作,尤其关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护。目前还有一种吸取西方仲裁制度的提议认为:政府不应成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代表,而应当由企业代表和雇主代表担任。

另外,抛开制度不说,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公务员的廉洁办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千万不可以和企业雇主官商勾结,在处理劳资纠纷中应当保持公允,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教育需要加强,而且相关的处罚措施也应当完善和加强。

最后一步是审理,也就是人民法院审理,在劳动者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政府也要和司法分权,政府部门不应当干预司法工作,这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除了这些劳动法规定的这些常规解决办法之外还有对劳动者解决劳资矛盾有一些帮助的措施,比如求助工会。工会,或称劳工总会、工人联合会。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可以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②5所以当劳动者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可以向工会求助,在随后的仲裁中也会比较有利,政府也应当与工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工会工作中吸取经验来完善各项规定。而实现这些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还工会独立权,在中国工会常常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角色,在大多数工厂企业中工会都成了他们的一个部门,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劳资纠纷中工会常常站

①《劳资纠纷及应对》 广西人民出版社②百度百科

在了企业主的一方。而高层工会则往往与政府关系密切,它往往又会站在政府的利益一侧。这样来看在仲裁制度中的力量就是完全失衡的,工会、政府常常都不是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的。

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在劳资纠纷中政府无需过多参与,只要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就足够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说:我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仍以“维持稳定”的心态看待工人的停工事件。其实,“维稳”并没有错,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希望维持相对稳定。在对待劳资纠纷上,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出现在“维稳”上,问题在于“维稳压倒一切上”。如何才能“维稳”?合理地解决了劳资纠纷才能稳,靠压就越压越不稳。一种很正常的思路,到中国来了之后总会往前迈几步变成一个很荒唐的东西。“维持稳定”怎么能压倒一切呢?显然,它不能压倒宪法,也不能压倒公正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文革”时代,我们是“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现在“维稳”压倒一切,两者的思维模式一模一样。

中国政府应该抛弃“替天行道,全面包办”这样一种心态。事实上,中国政府不可能是上帝,没有必要掌控一切,相反,它应该慢慢地放开一些,让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①6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规则,一部公允全面的法律,给予劳资双方一个平等的博弈平台,只有这时政府才可以放开手。这种状态下的劳资矛盾也会变得简单许多,处理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所以目前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在制度、法律、机构设置等个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政府作为“有形的手”还是不能在劳资纠纷中袖手旁观。

另外,由于劳资纠纷的高发且有很多处理不当之处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人的消极抵抗,如:绝食、打砸、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劳资纠纷的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的激化劳资纠纷。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指导并且建立心理援助机构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另一方面也要健全信访举报制度,是广大劳动者可以有渠道表达自己的要求,从而向民主国家迈进。另外,由于普通劳动者处于基层,所以要从基层政府的工作抓起,基层政府要多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积极帮助劳动者捍卫其合法权利。

当然关于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的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其具体的职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①《时代周报》2010年9月16日

第三篇: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政府介入劳资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干预理论。对此,西方经济学一直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集中体现为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认为,由于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收入分配不公等原因,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需要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以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思潮则认为,由于信息及市场不完全,再分配不公平及经济寻租活动等原因,政府干预市场同样存在低效或无效,而且会破坏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主张向自由市场制度“复归”。对此,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则提

出,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程度与界限。首先,与资本相比,劳动力流动成本非常高,壁垒多;劳动者人数众多,组织集体行动困难重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使得劳动与资本在博弈中天然处于弱势地位。随着资本国际化,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状态更加严重,仅靠市场机制很难改变,需要政府公权力介入。其次,政府是阶级权力和社会公共权力的结合,既要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又要综合代表社会各方利益,以缓和社会矛盾,控制冲突。我国政府更是要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再次,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政府对劳资关系进行了全面干预,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行之有效的协调、制衡机制及发挥工会作用等,保证了劳资关系的和谐,这些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第四,我国劳资关系问题的特殊性。我国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劳资双方主体发育不成熟等种种问题,劳资矛盾在非公有制企业比较突出,如果任由其发展,将影响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危及改革发展成果;而且我国政府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决定了其必须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西方国家对于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角色成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有关。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罗恩·比恩(Ron Bean)在《比较产业关系》一书中指出,政府 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五种角色:(1)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2)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

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3)如果出现劳动争议,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4)政府作为 公共部门的雇主;(5)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台湾学者林大钧先生认为,美国联邦政府 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催化剂或鞭策者,是劳动争议的调解人、仲裁者或受害方的支持者,是劳动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即“五P”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Protector)或管制者(Regulator)。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 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 的变化。政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 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Promoter)。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 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 点的劳动条件。多数国家的劳动法律都规定了集体谈判的主体资格、谈判机构、谈判双 方的责任、谈判的程序和内容、集体协议的签订和约束力。规定工会享有罢工的权利,而且如果工会采取合法的产业行动将免除法律诉讼。这里,政府的角色首先体现为确定合法产业行动的边界范围以及工会采取产业行动的程序性规定;其次,政府保护工会罢 工权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是否保护罢工雇员免遭解雇。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 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分红和员工持股也是工业民主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Peace-maker),有时也是调解者(Mediator)或 仲裁者(Arbitrator)。劳动争议是工业社会的自然现象,政府必

须建立一套迅速而有效 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 和仲裁服务。理想的政 府应该作为中立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 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Planner),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 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Public sector employer)。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 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 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三、目前我国劳动部门在劳动关系协调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发展健全过程当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国家财力有限,历史包袱重(特别是国有企业)。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入WTO和全球经济放缓,都将对劳动关系产生很大影响,政府要发挥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是政府推进型的改革”,所以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中要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

(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劳动部门,担负着调解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政府必须通过对劳资关系的协调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政企分开。政府的职责是对企业实施宏观管理,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方协商中,政府一方的代表应当紧紧围绕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平衡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双方合作,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稳定。

(二)政府是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定者和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劳动关系主要依靠市场规律来调节,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破坏性,进而导致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作为立法者,我国劳动部门起草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已运行七年多,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原则上说,保护的是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作为管理者,这几年劳动部门逐渐放开了工资和用工等审批权,为促进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鼓励性的就业政策,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政策,努力降低失业率,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

(三)政府是企业与职工两个群体利益矛盾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三方协商机制中,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劳动关系双方各自的利益追求统一到国家利益。作为调解者,劳动部门与工会、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仲裁委员会,履行劳动争议仲裁职责,做好裁判员。

四、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劳动关系的独特性

中国的劳动违法已成为一个长期的普遍现象,劳动者权益受侵害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劳动关系失衡以及劳动合同失范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无疑会对社会和经济安全带来重大隐患。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政府力图将劳动合同法作为平衡利器来构建平等的劳资关系的决心,但是,我国政府直接干预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显然是基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路径依赖的结果,是与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中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至今经济中仍然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导致中国企业中的集体谈判难以实现,同时,劳动者难以参加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劳动关系问题任重道远,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经验,营造良好市场经济氛围,促进我国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助力经济发展。

第四篇: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问题分析

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日益猖獗,在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对正常得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状及其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分析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提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品牌保护,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关键词:假冒伪劣 品牌 品牌保护

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

在企业的品牌经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假冒伪劣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已经对品牌商品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由于不用支付研究开发费用,广告费用,在生产中使用廉价、低劣的原材料,并逃避税收等因素,因而在价格上与知名品牌相比具有相当的优势。只有这些尚不足惜,大多数制假售假企业,往往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损害生命健康,“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假冒伪劣问题的结果是品牌商品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挤占。更为严重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使得企业的商誉和品牌受到损害,给企业长期经营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造成了无法计量的损失。面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频繁侵害,饱受伪劣商品侵害之苦的多数企业不得不成立专门的打假机构,展开打假行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红塔山集团每年的打假费用高达数千万元。宝洁公司也同样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

如果某个品牌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即使消费者非常信任该品牌,但由于担心自己在购买的过程中购买到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便会转向其他品牌的购买。其结果是该品牌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红火一时的“太阳牌”锅巴,正是由于大量假冒产品的出现而迅速衰落。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仅影响着国内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打击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败坏了我国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影响了国内的投资环境。俄罗斯一些商店曾公开亮牌“本店无中国货”,作为其质量信誉的标志。可见,假冒伪劣商品严重败坏了我国出口商品信誉,影响了中外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原因分析

假冒伪劣商品是典型的“社会污染”,然而,它却大肆泛滥,且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中国信用观念缺乏

既缺乏传统的道德范畴的“信用”,又缺乏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意识。不少企业把坑蒙拐骗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交易谋略,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由行骗不讲信用。诚信的缺乏已经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在参加福建省企业家活动日时透露:我国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经济损失5855亿,其中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诚信的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观念也不强,对本地的经济信用失常行为不是进行制裁,而是采取放纵包庇的态度,即对本地发生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不管不问,“打假”打外不打内,对本地的案件不查或者敷衍塞责,避重就轻,对外地到当地查办的案件故意推诿刁难,制造种种障碍。特别是少数地方保护主义者竟然把制假售假看成是振兴本地经济的主要途径,存在“假冒得利”、“假冒出效益”的错误认识,把打假和搞活经济对立起来。由于有地方保护主义作后台,助长了违法分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嚣张气焰。

2、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信息失灵”

从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还不长,正处于转轨时期,而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信息失灵”,即在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扭曲了市场信号。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垄断了不同商品的质量信息、价格信息、服务信息,而消费者却很难了解和鉴别不同商品的各种信息。由于市场的血液——信息,不能被及时对称、透明、准确地传达,给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和销售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3、生产者、销售者的“趋利”行为

(1)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收益大大超过它的成本和风险。由于中国市场自我调节功能较弱,市场准入制度不严格,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比失败的几率要大得多,高额利润使不少人趋之若骛。

(2)一些制假售假者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当一回事,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产物”,自己不做别人也会去做,就是被查出来,大不了交点罚款,不会有事,这些人往往是被有关部门或检举人发现问题以后,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

(3)有些企业,因为打假难而不敢打假或怠于打假,宁愿投巨资做产品广告,而不愿投一分钱打假维权,主观上局限于一家之力、贪图一夕之功,客观上助长了制假售假分子的嚣张气焰。

4、消费者的价格偏好及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1)消费者偏好。有些消费者喜欢购买一些价格便宜的“劣次”商品,因为这些商品往往有其相应的低价格,如一件看似相同的衣服,在集市上卖价往往是大商场售价的几分之一。同样的使用价值,选择低价是一些消费者的偏好,这也使假冒伪劣商品有“市场”。

(2)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之后,总是自认倒霉,不愿去寻找有关部门解决问题或诉诸法律。这在客观上了纵容了违法分子更毫无顾忌的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5、商品流通领域经销人员的利益趋动

一些商家管理人员为了获取非法利润,主动、积极地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销售舞台,一些国营、集体企业的采购员为了吃“回扣”,要“提成”,为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分子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流入销售市场的“帮凶”。

6、立法不全,执法不严,致使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严密,可操作性较差,如对于致使当地假货猖獗的个别地方“保护伞”,《产品质量法》中处罚措施不够明确和具体,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领导者,《产品质量法》中也缺少详细的追究责任的办法。还有诸如“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人采取消灭证据的办法抗拒执法,应当怎么办?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屡犯者应当如何管?对于冒用别人产品标识拒不改正者应当怎样罚?对于举报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窝点的举报人的详细奖励办法在《产品质量法》中也没有涉及。这些都给制假售假分子有机可乘。同时,现在市场上存在有些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给制假售假分子通风报信、相互勾结、包庇、纵容等现象和各有关执法部门间工作协调不力,也给制假售假分子提供了机会。

此外部分品牌拥有者缺乏打假主动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的可能。

三、防御假冒伪劣产品的品牌保护措施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的需要。精明的品牌拥有者,应该不只是依靠政府或立法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来维护品牌,而应该意识到要将最大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始终领先侵权者一步,从保护品牌的战略和具体战术措施开展斗争以维护品牌的荣誉,挽回客户的信任,找回失去的市场,争回应有的经济权益。

首先,品牌企业拥有者应坚定打假信念

从上述分析的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中存在的原因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品牌拥有者打假打的犹豫不决,才助长了假冒伪劣的嚣张气焰。在经济学中有一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以后也会遵循该定律,将好的产品挤出市场,摧毁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所以品牌拥有者应从领导者开始坚定打假的信念,从全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要坚定打假而且要坚持长时间打假。

其次,建立信用机制,营造健康的市场秩序

建立全国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守信的益处和便利,而制假售假的企业和个人由于不讲信用被记录在案,导致其招标、贷款资格的丧失,融资成本提高,从而加大了制假者的制假成本和风险,据此有效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

再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为更好地使信息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企业必须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如出售药品和食品,须披露和消费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否则就不让其产品进入市场。同时,消费者可通过上网查询,获得这些信息并以此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要提供如技术标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产品的卫生标准、环保标准、厂商履约的程度、所有机构服务的质量与其他方面的标准与信息的平台。通过这些免费或廉价的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和发展市场,使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可乘之机。

四是要加强企业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要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目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抓质量,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根基,企业始终应把追求国际领先的产品质量及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是要加强培育消费者的消费技能

消费者的消费技能包括基本消费技能、特殊消费技能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能力。基本消费技能包括感知辨别商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商品的能力和购买决策的能力。具体的途径可通过消费者教育课堂或者通过媒体教育来实现。在培育消费者技能方面应重点提高消费者感知辨别商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商品的能力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假冒伪劣问题使市场经济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对其进行治理,除了品牌拥有者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全方面的积极努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对假冒伪劣问题进行长期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邹思奇.维护品牌完善与假冒商品作斗争[J].生产与管理.2005.3: 44-46 [2]李琳.三资企业的“心病”-来自外企的打假报告[J].中国外资 2004.10 :36-38 [3]杨欢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50页

[4]蔡远璐.关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25-28

[5]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31页

[6]秦开.论假冒伪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0,(06).[7]王丽颖 何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假冒伪劣现象的发生机制.长春大学学报.2005.1:42-45 [8]李清杨.防伪原理及防伪技术的发展趋势.安防科技.2003.1:19-22 [9]李俊福,孔淑红.中国前沿问题报告.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1]柴保国.健全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长效监管机制.工商行政管理, 2003,(22).[12] 兰虹.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探析.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1).[13] 王林昌,林峥.论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失序成因[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1,(10).[14] 王贤军.强化市场监管职能 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 2003,(11).[15] 覃家源.对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执行难的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1,(01).

第五篇: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中凯事件”的启示

“中凯的官司虽然终审胜诉了,但他们还是主动花出1000多万元给消费者,这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中凯现象’之所以备受国人的关注与盛赞,说明社会对诚实信用的心理欲求,这才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

“中凯事件”现已圆圆满满地落下了帷幕,但由于这个事件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本身,人们对它的思考并未划上休止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管仲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信为天下万事中的关键;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元好问所说:“言圣人之道无他,至诚信而已”,以“至诚”为圣贤大道的核心,更是把一个“诚”字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现代更是把自罗马法以来的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帝王条款”作为对人们法律行为的基本要求。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谓的法制经济就必须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所以,准确地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人类商品交换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以物易物阶段、货币交易阶段、信用交易阶段。交易中的信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交易双方经常处于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让渡自己的商品和货币,为使交易快捷高效,异地、异时让渡商品或支付货币,所以信用交易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因为在经济中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交易链条中断;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其他金融衍生工具就无法发展。离开诚信为基础的市场信用,商品交易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我国目前的市场信用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健全起来,个人信用制度更为落后,现在市场交易主体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遍地,坑蒙拐骗横行,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银行呆坏帐、信用卡诈骗、偷漏税、走私骗汇等,已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

在信用缺失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很多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信用缺失损害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导致经济环境恶化,阻碍经济正常运行。

如果没有诚信的环境,人人自危,对任何人都不敢相信,生怕自己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吃

亏,这样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会让生存于其中的人们不堪其累,基本的信任结构已经崩溃,人际关系不堪重负,交易成本高得惊人。事实上,普遍地大量地存在着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违约毁约、假冒伪劣、偷税漏税、逃税废债等失信行为,这些已成为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公害。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年因缺乏诚信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当然,失信问题在经济上所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数字来衡量的,因为它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挽回影响也是很难在短期奏效的。

在“中凯现象”讨论得如火如荼的今年8月6日,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工商局一把手欢聚北京,他们在北京市工商局现场观摩企业信用建设的初步成果。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了服务社会、监管企业的作用,使信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如同法律之于约束守法的人一样,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一再表明,约束者和被约束者同样有“不诚信”的风险,所以,单靠信用评级只能解决部分表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建设诚信文化(核心价值系统),只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才是长久的、深远的。

诚信是全社会的事情,不只是企业的事情,更不只是某些“富豪”的事情。做好企业诚信工作,仅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诚信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只有在全社会、全行业都形成诚信共识,方能打造诚信经济。诚信是相互的,需要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共同来打造。经营者诚信而消费者不诚信,或者要求消费者诚信而经营者不诚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诚信经济。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诚信问题是目前很大的问题。所以“中凯事件”才格外引人关注。

营造诚信环境的核心是建设优秀的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诚信经济,对企业来说,诚信是企业生存之本,没有诚信的企业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看似强盛,实则短命。而对市场来说,没有诚信的市场,就没有发展。

诚信建设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自律、自警、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市场竞争,为建立良好经济秩序做出新的努力,从而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的,经济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企业诚信建设的发展。事实说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信用度越高,中凯集团的决策层说“不讲诚信,企业就不会有市场”。

市场经济采取自愿平等交换方式,是一种形式平等的经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独立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都是自愿行为,坚持等价交换,没有非经济力量的强制;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特别强调机会均等,要求社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进入市场的机会是平等,获取收入的机会也是平等的。只有这样的平等性,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要实

现平等性,除了法律赋予每个市场主体平等权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之间能以诚相待,诚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诈都将导致交易关系的最终消亡。

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就在于其信用制度的运行和扩展。信用制度的产生,大大拓展了资本的空间,也加强了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但信用危机将导致整个经济危机,为此,维护信用制度就成为市场经济能否迅速发展之关键。只有市场主体都能自觉维护其信用制度,才能保证信用关系的稳定性,减少信用风险。可见,没有诚信原则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就没有市场经济效率,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既是千古经商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

虽然道理都懂,但为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却那么难呢?

俗话说“人管人,得罪人,制度管人,管住人。”所以,西方有一句传世的法律名言——“人是最不可相信的”。

那要相信什么呢?

答案当然是相信制度。

记者听过一个故事:一个留学生在德国的地铁站,发现护栏很矮,就自以为聪明地跃栏而入以求逃票。但是,找工作时麻烦来了,用人企业说,你这个人连地铁票都逃,谁敢录用你?还有,有100多年历史的法国保姆协会成立前,总有一些雇主虐待保姆。保姆们联合起来成立了协会,对所有的长期雇主进行声誉记录。那些有劣迹的则不被推荐服务,这下雇主们再也不敢随意欺侮保姆了。这就是国外个人信用的作用。而作为企业更是有严格的信用记录,如果被列入黑名单,没有人会和你做生意。

这些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国外普遍推行“一卡制”,个人的信用都在卡上有记录,如果一旦有失信的案底,日后在升学、就业、出境等方面都要受到限制,信用制度使他们不敢失信。

而我们国家的企业的卡、帐户有许多,个人也有不少,用起来随心所欲。

去年10月份,北京16家银行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从日前发布的消息来看,此举不仅有利于金融资源共享,而且是对个人信誉进行监督。

大多数人持肯定的态度,个别人担心一旦某人迫不得已透支一次,恐怕就背上了不讲信用的包袱。

其实,凡事有利即有弊,就要看利大还是弊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一方面要用法律规范诚信,另一方面,还要用技术手段来防止不讲信用,来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严格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总之,在中凯胜诉的情况下,仍能主能支付1200多万元。这不能不令广大消费者感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凯,注定成为房地产行业里诚信的里程碑!

下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分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游记中团队角色分析

    西游记中团队角色分析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是大家都耳闻能详的,许多人会被这个群体中四位性格各异,兴趣不同的人物所感染。人们不禁会诧异:......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

    市场以产权清晰界定为前提。这是举世知名的科斯定理。 无论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的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经理人员持股和股票期权,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产权界定。......

    村委会选举中基层政府角色与行为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40个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县、乡政府的具体行为及其运作过程、实际功能,探讨了村委会民主选举中基层政府的角色与作用。笔者的观点是,县、乡政府在推动村委会民主......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劳动关系的干预程度与各国的历......

    中国宠物市场经济分析

    中国宠物市场经济分析 [摘要]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休闲、消费和情感寄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伴随着社会中主流消费群体中"丁克族"、"单身贵族"的出......

    [经济专栏]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经济专栏]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这几天无疑是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几天。曾经傲视世界的华尔街金融集团轰然倒台。美国政府手忙脚乱在拯救市场,各种股票大起大落,人人谈债变色。......

    品牌授权产业中的角色分析

    品牌授权产业中的角色分析 以品牌为纽带,品牌授权成了各方相互协同合作的一个产业,按着规范的流程运作。在产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参与者,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促进了品牌授权......

    《废都》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分析

    《废都》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分析 10中本非一 100105131 许陈颖 《废都》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1993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一度遭禁。“废都”,即是讲述了一个逐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