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新余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2011年新余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新余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新余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长 魏旋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提请会同《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诚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主要情况回顾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经济工作主线和“通过10年努力,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的民生工程主线,团结拼搏,加压奋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生产总值超出计划目标271.2亿元,财政总收入超出2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出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出70.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出978.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出26.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出2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出1358元、1276.2元。“十一五”时期主要成效集中反映为“八个明显”: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31.2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15.5%。财政总收入80.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5%;主营业务收入1230.3亿元,是“十五”末的5.2倍,年均增长3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3亿元,是“十五”末的7.4倍,年均增长50.8%。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2.5:55.7:31.8调整为6:63:31,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凸显。所有制结构日趋优化,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5.4%上升到62.2%。产品结构日趋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95%提高到15%。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3万增加到64万,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8.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472个新农村建设点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11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仙女湖、孔目江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地表水质达Ⅱ类,袁惠渠、袁河地表水质达Ⅲ类。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研发技术平台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4个,实施省重大高新产业化项目8项,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97%提高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5%。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创建有序推进。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职业教育在校生由6.8万人增加到9.3万人,并率先在全省实行新余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补贴政策,启动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余高专成功升本,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市直三家公立医院均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1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我市连续五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358元和7476.2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47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7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4.8岁提高到76.4岁。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致力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先后荣获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㈠坚持项目带动,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778.9亿元。实施市重点项目569个,完成投资772.4亿元,建成项目473个。其中,工业项目244个,完成投资500.3亿元,新钢300万吨薄板、中冶南方冷轧硅钢、赛维硅料硅片、瑞晶太阳能电池、江锂锂盐及电解镍、分电33万千瓦机组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65个,完成投资32.1亿元,推进了恩达1万吨微生物脱胶精干麻、润合百万头生猪和万吨肉制品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交通及城市建设项目181个,完成投资196.3亿元,建成了长青南路立交、科环路、中山路和第四水厂、城东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公里,洋坊站扩能改造、杭南长客专(新余段)建设扎实推进,新吉铁路列入铁道部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及服务业项目79个,完成投资43.7亿元,市体育中心、新余学院、人民医院新院、市一中新校区等投入使用。五年来,报批用地6.4万亩,其中争取省级重大项目用地指标2.4万亩。新探明1亿吨铁矿、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
㈡坚持工业立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着力抓好三大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钢铁产业。钢产量达850万吨,是“十五”末的2.1倍;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探索推进新能源产业。已形成3000兆瓦硅片、1.1万吨硅料、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200兆瓦组件、2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主营业务收入达330亿元。规划推进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亿元。着力抓好三大园区建设。全市园区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47亿元,是“十五”末的12倍。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财政总收入10.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1倍、8.8倍和9.1倍,年均分别增长61.5%、54%和55.5%。分宜工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26.3倍和25.7倍,年均分别增长91%、92%和92%。新余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特钢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6.6倍、6.7倍和3.6倍,年均分别增长46%、46%和29%。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45户增加到371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25家增加到125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9户,过百亿元的2户,纳税过千万元的25户。赛维LDK、新钢股份、赣锋锂业成功上市。
㈢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市,荣获2009年度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进市第一名。委托中国城乡规划研究总院编制的市域总体规划省政府已审议通过。委托财政部科研所编制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得到专家的肯定。对仙来大道、抱石大道、仰天岗大道、仙女湖大道、孔目江湿地公园等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加快推进了高新区、孔目江新城、袁河生态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高铁新区等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建成区绿地率达50.46%,绿化覆盖率达51.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01平方米。仰天岗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构建了“一个总体方案、九个配套文件”的政策框架,开展了宅基地换房、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客车、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加强“三农”工作。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长,粮食流通平稳有序。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五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新增新余蜜桔5万亩、高产油茶7.7万亩、优质苎麻4.7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增加耕地6.9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41座、小农水项目建设64个。解决农村27.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㈣坚持优化结构,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营造鼓励、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旅游业,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启动了“中国洞村”、百丈峰景区、圣集寺、体育公园等重大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总收入25.5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先后引进2家异地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1.8亿元,是“十五”末的5.3倍,年均增长39.6%。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洪客隆、步步高等大型商业网点建成营业,完成了沙土、环青等15个农贸市场的新建、扩建或改造。一批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汽车货运业快速发展,公路货物运力年均增长20%。
㈤坚持科技引领,人才建设进一步强化。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543211”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江西开昂新能源研究所落户我市。新钢、赛维获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全国螺杆膨胀发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先后与一批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余行”活动。聘请了11名院士和13名专家学者担任市政府顾问。我市“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㈥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国企改革任务提前完成,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改制企业焕发生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和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等区域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财政、金融等改革步伐加快,市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新余海关和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新余办事处高效服务。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是“十五”末的7.4倍,年均增长49.1%;实际引进内资243.9亿元,是“十五”末的4.8倍,年均增长36.6%。进出口企业由35家增加到136家;外贸出口20.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7.9倍,年均增长116.8%。
㈦坚持以人为本,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就业率达96.5%;“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资金征缴率、资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率先实行农民低保制度;率先对村干部和失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大力实施“光明·微笑”工程,累计为4171例白内障患者、179例唇腭裂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五年新建廉租住房4273套、经济适用住房32.9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50.8万平方米。广播剧《重返鄱阳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快乐奶仔》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圆满承办十二届省运会,市体育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生产、信访维稳、行政执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和谐稳定。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列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蒋国珍被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
㈧坚持效能为先,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市开展了“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取消市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105项。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站。市政府及组成部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6件、政协委员提案1305件。政务公开加快推进,做到了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均在网上公示,并公开接受查询。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廉政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统计审计、机构编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空防震、减灾救灾、国防动员、方志档案、决策咨询、社科研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的严重冲击,克服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中的重重困难,实现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目标。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班子真抓实干、务实推进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全力支持、积极建议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单位、部队、武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广大客商和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新余发展、投身新余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还不强,与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足,产品应用示范不够,与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人才、物流、用地等要素制约尚未缓解,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还在加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努力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市委《关于制定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二是致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对接,力争在争取国家支持政策、重大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市要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风电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经济板块,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我市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期盼。要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一体化。
围绕上述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条件,《纲要(草案)》提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280亿元,年均增长28.3%;固定资产投资165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年均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年均增长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0元,年均增长13.5%。
三、2011年的工作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不动摇,坚持重大项目拉动、改革开放促动、城乡统筹联动不动摇,坚持“实现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与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生态文明城建设,着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75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05亿元,增长30.2%;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856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3亿元,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25.16亿美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317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增长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8486元,增长13.5%。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力争在省政府组织的“四项考核体系”综合评比中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努力实现“十个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2.8%提高到14%。二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84.3%提高到85.3%。三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7.5%提高到58.3%。四是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79.3%提高到82.2%。五是产业项目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51.3%提高到71.4%。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5%提高到16%。七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2.2%提高到68%。八是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九是城镇化率由58.5%提高到62.5%。十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之内;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均减少1.5%左右,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减少1%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㈠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计划安排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27个,总投资21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55亿元。其中市重点项目88个,总投资11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6亿元,增长28%。重点抓好袁河生态新城、高铁新区、孔目江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⑴仙女湖大道西延段、清宜公路货运通道10月前竣工通车。⑵环城南路年底垫层通车。⑶虎踞大道完成土石方、垫层施工。⑷罗坊至水西一级公路改造10月动工。⑸新余大桥年底竣工。⑹罗坊大桥8月底通车。⑺分宜县城引水工程年底竣工。⑻新建市区雨污分流管网。⑼新建赣西中心物流园区。⑽新建500千伏第二输变电工程。
2、申报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全省、全国的项目库。赛维新增1.5万吨硅料、白梅水库、新电2台66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获得国家立项。
3、储备一批优势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立足新余实际,着力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加强策划运作,为项目争取及储备打好基础。
4、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工业三大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三大园区优势,瞄准沿海发达地区、香港、台湾等重点地区和央企,积极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
㈡推进工业立市,集聚优势产业
1、抓好三大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着力延伸产业链。钢铁产业以新钢为龙头,发展高强度船板、冷轧电工钢、压力容器板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全国系列板管精品基地及华东地区带钢、钢丝生产基地;全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增长24.1%。新能源产业以赛维等为龙头,围绕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四大板块,重点完善光伏产业链,形成5000兆瓦多晶硅片、1.8万吨多晶硅料、2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500兆瓦组件、500台套风力发电机和5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增长133.3%。新材料产业以江锂为龙头,重点发展电解镍及制品、金属锂及制品、各类复合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增长50%。
2、抓好三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项目集聚。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好光电、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等五大“区中园”,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工业增加值215亿元、财政总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88.9%、65.4%和156.3%。分宜工业园要按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建设,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财政总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40%、34%和45%。新余经济开发区以钢铁精深加工为主,申报省级工业园区,打造金属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进一步加大园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天然气入园项目建设。
3、抓好重点企业帮扶。实施“十百千亿”工程。采取超常规措施支持新钢、赛维向千亿元目标迈进。实施突破性举措扶持瑞晶、升阳、吉阳、江锂、新钢板材、新良盛鼎、中冶南方、新华制品、赣锋锂业、亿铂科技等10家企业向“十二五”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百亿元奋斗。实现钢铁、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千亿元。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服务、特殊办法,引导各类要素向优强企业、优势产品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推动企业裂变式扩张。今年新钢、赛维主营业务收入各突破400亿元,瑞晶实现百亿元。重点抓好新钢1550毫米冷轧工程、赛维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新增2000兆瓦多晶硅片、瑞晶四期20条电池片生产线、升阳78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瑞昌晟5000兆瓦多晶硅铸锭切片、沣森科技固态硬盘及第四代通信基带芯片生产线、吉阳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赣锋锂业1.5万吨氯化锂及5000吨高纯碳酸锂、江镍高纯材料镍带镍丝深加工、亿铂科技打印耗材生产等10个项目。
㈢推进城乡一体,加快统筹进程
1、健全城乡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完善专项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切实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成高新区、仙女湖区、孔目江生态经济区、袁河生态新城、高铁新区分区规划及控规编制,做到控规全覆盖。做好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规。进一步抓好乡镇规划体系编制,全面完成11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突出抓好罗坊、双林两镇近期建设规划和修建性详规。
2、建设低碳城市。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落实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力争成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加快新钢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强新能源产品开发应用,完成新欣大道太阳能路灯改造,实施15兆瓦光电应用和200万平方米的光(地)热应用项目,重点抓好高新区11.88兆瓦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和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3兆瓦光电项目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深化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效益,确保完成10万亩造林任务,重点建设袁河生态新城。
3、完善城乡交通。全面推进乡村公路改造。巩固现有城乡公交发展成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地下停车场建设,打通长青路、白竹路等“断头路”,创建国家一级道路畅通城市。启动仙女湖大道东延段改造工程,加快环城西路建设;推进新余至新干赣江码头货运通道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新吉铁路。着力构建城市“三环”快速通道,加快构建新余主城区与周边市县“1小时经济圈”和乡镇“半小时经济圈”。
4、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生态新区,提升高新区”的思路,集中展示城市品位。加快棚户区和城南片区小街小巷改造,美化亮化中山路、北湖路。突出建设好十大标志性建筑:文化中心、高铁新余站、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迎宾馆、农村合作银行金融大厦、市民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创业大厦、新余国际商城、抱石文化创意园。加强城市管理,完善社区建设,深化物业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物业化、物业管理市场化”。开展环境秩序“百日综合整治行动”,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有效经营城市土地,盘活城市资产,优化城市资产组合。抓好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新增报批1万亩。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
5、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县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引领县区扬长避短,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有特色、重创新、快发展之路。分宜县重点推进动力与储能电池、新材料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财政总收入24亿元,增长31.8%。渝水区重点发展钢铁、光伏、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9.1%;财政总收入24亿元,增长31.3%。仙女湖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20%,旅游人数增长28%;财政总收入3.3亿元,增长22.2%。孔目江生态经济区重点打造科研创新、生态休闲基地,确保生产总值增长26%;财政总收入5亿元,增长37.9%。
6、夯实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粮食、果业、蔬菜、苗木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总产量6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新增蜜桔1万亩、高产油茶2.8万亩、苗木2万亩、花卉2000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0家。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示范作用,建设以现代畜牧产业园、科农公司、渝洲生态农业公司为龙头的全国一流畜牧产业基地。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活动,力争开工建设白梅水库,抓好15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203座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抓好袁河堤除险加固,完成南安江防洪主体工程、杨桥河城西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渝水区、分宜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完成土地整治9.5万亩。继续安排300个新农村建设点,深入实施“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农村新房型推广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十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每个县区必须有2-3个先进典型。
7、建设示范乡镇。以完善镇村规划和提升功能为核心,以罗坊、双林两个示范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11个中心镇建设,加快垃圾污水处理和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两个示范中心镇项目建设总规模突破10亿元,集镇人口增长8%。加强土地管理,启动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
㈣推进三产发展,繁荣城市经济
1、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抓好10个商贸网点建设:胜利路步行街、劳动北路商务中心、大润发商贸城、洪城大厦、步步高城北购物中心、新余国际商城、广城家居广场、名嘉广场、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新华书店片区文化商务中心。加快配送中心和农资市场建设,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资)店创建力度,加强乡镇集中配送中心市场规划建设;加快城郊大型农副产品及物流市场建设;发展农超对接企业,推进乡村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做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赣西物流园区、良山钢材物流市场、仰天岗松江钢贸城、穗东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建设,完成华澄现代物流园一期建设,推进九鼎汽车大市场整体搬迁,加快仙女湖汽车城建设。规范汽车货运业发展,公路货物运力增长10%以上。
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1家异地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组建2家村镇银行、1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年末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企业上市等直接融资余额突破230亿元。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建和混凝土、赛维硅料、吉阳新能源年内上市,科农种猪向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恩达家纺进入上市辅导期,引导更多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启动城市公众一卡通工程。
4、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以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旅游项目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实现旅游层次和水平的大提升。重点抓好圣集寺、体育公园、抱石文化创意园等项目续建,抓好商务、休闲设施建设,开发生态养生城、旅游城、影视城、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推进“中国洞村”、袁河生态观光游、孔目江湿地公园三期、百丈峰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城市观光和乡村休闲旅游,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新开发10个农家乐项目。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9%。
㈤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以市中医院为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新余日报社、市电视台、电台、歌舞剧院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农垦企业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2、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建立健全项目库,将项目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县区,细化和延伸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项目,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好三大产业招商。完善市政府主办、县(区)政府和管委会承办、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协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模式,强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重点推进专业招商,实行“划分区域、核定任务、全程服务”的招商模式,以专业招商人员为主体,组建一批产业招商队伍,实行驻点、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完成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60%以上。突出抓好与央企对接,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央企落户项目10个、投资总额30亿元以上。把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3、积极扩大外贸总量。壮大外贸发展主体,新增5家自营进出口企业。稳定新钢、信诚等企业出口规模,帮助赛维、瑞晶、升阳等企业扩大出口,重点做好高新企业及机电、纺织等产品的出口参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争取国家更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促进企业升级改造,提高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
4、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各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举措,降低和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做到各类资本一视同仁。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多元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占80%以上。
㈥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发展支撑
以科技创新“543211”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研发及产业优势,为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构筑发展新平台。
1、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抓好江西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建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好2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和4个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建成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2、高效能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深度推进与中国工程院、上海交大、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成立专门机构,做好服务顾问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智囊作用,使三大产业国内外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得到孵化。为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搞好服务,共同设立1-2个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光伏网站、创办新能源报。
3、高起点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投融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新能源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与著名高校联合设立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研究制订企业专利管理、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等政策,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4、高质量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以我市定为全省人才改革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强力推进人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坚持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人才引进与重大课题攻关相结合、人才引进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高标准建设好高层次人才公寓。进一步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建立特殊贡献人才政府津贴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5、高水平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步伐。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在校生达10万人。加快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完成市职教中心、冶金职业学院二期、渝州科技职业学院仙女湖科技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引导本市优质职业院校优先入驻园区;开工建设实训基地,完成园区主干道建设。将新余学院打造成以工科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专业为特色,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本科院校。㈦推进民生改善,提高幸福指数
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指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1、办好十件实事:⑴新建市十五中和渝水五小、六小,实现所有乡镇有中心幼儿园。⑵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⑶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6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0套、公共租赁住房224套,完成租赁补贴4173户。⑷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⑸新建10个城区小公园。⑹启动廖家江、贯早江环境治理工程。⑺加快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⑻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⑼解决城市社区工作用房。⑽星辉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2、完善就业保障。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招工与培训、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与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的有效对接,创业人员、创业项目与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高校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21万人,“4050”人员就业0.1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发放小额贷款1.3亿元。
3、深化社会保障。全面推进企业社会保险,实现园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全覆盖。妥善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进一步降低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门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参保难题。逐步将养老保险覆盖到社会各个群体,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17.05万人,征缴总额达6.73亿元。加快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社会保险和就业政策。稳步推进新农保试点,使参保人数达31万人。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及孤儿养育标准。
4、加强健康保障。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5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左右。统筹基金使用率和一次性报账率分别达85%、90%以上。推进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大病医疗救助“三网一线”管理。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支持竞技体育事业,办好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相关赛事。
5、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将数字城管与城市报警监控、交通管理、消防、环保、卫生、安监等政府投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构建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6、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全国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认真制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和“十二五”依法治市规划。推进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建设居家养老、生态养生示范区。重视支持妇儿事业发展,加强青少年活动场地建设,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大力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弘扬“开放、创新、争优”的新余精神,深入开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和“发展提升年”主题活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提升行政效能。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完善“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和下放审批事项。加强绩效管理,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树立“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倡导“五天工作、七天服务”的作风,努力为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服务、为基层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以及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绿色通道”服务,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
2、提高执法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和法定职责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合法和高效相统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完善政府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公示和专家咨询制度,努力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政府的决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依法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3、落实廉政措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使用、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管。强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行政监察,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与重大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严控制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及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各级政府领导要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切依法依规办事,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打造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4年新余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6日在新余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丛文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年,是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积极化解各种风险,确保了经济发展阶梯提速、稳中有升。预计(下同)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35亿元,增长4%;财政总收入119.9亿元,增长2.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4.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3亿元,增长10.6%。
这一年,是改革创新扬帆起步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未雨绸缪,破除思想藩篱,密集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全市上下思改革、谋改革、促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引进内资532亿元,增长21.6%;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3%;新登记市场主体1.1万户,新登记资金125.1亿元,分别增长29.3%和56.5%,每百人拥有市场主体户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
这一年,是转型升级砥砺前行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动摇,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4.2%,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9%,提高3.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77.5%,提高3.5个百分点。
这一年,是创优城市内涵提升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打造“精美特新”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功能完善转变,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初显。城区“断头路”基本打通,主要路口拓宽工程、主干道排涝点改造基本完成,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900个。城镇化率达66.4%。
这一年,是情系民生福祉倍增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富民为先,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全市各级财政民生事业支出83.2亿元,增长10%。省政府下达的76项民生任务全面完成;市政府确定的50件民生实事,除渝水五小和穗南城农贸市场建设因客观原因未完成外,其它均已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2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1173元,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9.6亿元,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
过去的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紧紧围绕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扎实做了六方面工作。
㈠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60亿元,增长1.8%。突出抓好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帮扶工作,“一企一策”帮助重点困难企业解决用工、办证、融资等问题。新钢实现整体扭亏,赛维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江锂、赣锋锂业等企业加快发展。沃格光电完成股份制改造,永盛矿冶、恩达麻世纪进入上市辅导备案阶段,6家中小微企业签订“新三板”挂牌协议。新钢成功发行30亿元短期融资券。在全省率先建成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建成标准厂房57万平方米。新增入规企业35户。服务业加快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意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8亿元,增长7%。出台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办法,实现交易额60.8亿元。兴邦信息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金利达、菜小二列为省级示范企业;双林镇列为省级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编制商业网点规划,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腾达电器入选商务部首批“百城千店”示范工程。市物流协会成立,万商红商贸物流中心开业,赣西中心物流园区列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天工文化创意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抱石文化创意园入驻文化企业7家。电视连续剧《仙女湖》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新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接待游客增长25.8%,旅游总收入增长50.3%。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各项融资余额1216亿元,增长5.3%。农业经济集约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4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带动18.2万农户增收4.3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省级示范社19家。新增国家级园艺标准园1个。新增花卉苗木7.7万亩、高产油茶2.4万亩,“新余蜜桔”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坊天香园蔬菜基地光伏大棚实现并网发电。农用土地流转21.7万亩,流转率达27%。
㈡全力以赴推项目扩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7亿元。蒙华铁路(新余段)完成线路定测,煤储基地项目纳入蒙华铁路一同立项审批。杭南长客运专线(新余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小型机场项目列入省航空运输布局规划。分电2台100万千瓦机组、赛维自备电厂项目已上报国家能源局。赣锋锂业万吨锂盐生产线、信达长林退城进区搬迁技改、渝水高科涂布纸等项目全部或部分投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签约引进项目16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英泰能锂电池、普胜触摸屏、旭粤新能源节能玻璃等136个项目开工建设,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84.5%。资金政策争取成效明显。共争取上级资金46亿元,增长3.6%。“三项政策”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20.3亿元,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绩效考评全国第一。成功争取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新能源示范城市,分宜县、渝水区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高新区入选国家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仙女湖饮用水源保护区成功入选全国生态良好湖泊保护试点。争取省级用地指标4756亩。
㈢全力以赴抓建设提内涵,城乡统筹加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编制或调整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4个,编制完成城市风貌、综合交通、主城区排水等专项规划8个;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袁河生态新城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高铁站房、站前广场、钟灵大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站前路填平工程、抱石大道东延、站前路西延等建成通车。改造维修城区主干道路面2.37万平方米。廖家江长青桥至五一桥段江体改造完成。新建雨污管网7公里。建成城区小公园3个。新增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面积分别达52.46%、54.07%、18.95平方米。镇村联动稳步推进。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罗坊、双林两镇实行计划单列管理。11个中心镇共安排建设项目105个,完成投资10.1亿元。4个镇列为全省百强中心镇重点扶持。樟排线(罗坊至水西段)一级公路改造实现通车,新建农村公路210.4公里,维修县、乡道68.5公里。建设新农村点186个,重点打造精品示范村10个。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8.2万。九龙山乡、昌坊村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农业设施日益完善。53座小(2)型病险水库和4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5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完成土地整理9.1万亩,新增耕地6238亩,治理水土流失3.6万亩。荣获全省耕地保护成效显著先进设区市。
㈣全力以赴强科技引人才,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排名蝉联全省第二,省科技奖二等奖以上获奖数量列全省第一。创新平台不断筑牢。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评估验收。获批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组建市级中心4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9家,新增省重点新产品39项。获批国家级科技项目13个。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一。新认定江西省著名商标20个。2家企业列入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贯标试点单位。人才工作成效明显。12名高端人才和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团队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被评为省突出贡献人才。新增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名外国专家获“庐山友谊奖”。新增1家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㈤全力以赴惠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创业力度加大。出台促进创新创业和加强用工服务两个政策文件,新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外来务工人员之家,列为全国百家城市技能振兴示范城市。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新发放小额贷款4亿元,扶持和带动1.5万人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率先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同步结算制度,率先开展社会保险“多险合一”试点,率先推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率先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开展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建设,率先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率先在中心镇和企业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九连提”。开工新建廉租住房3300套、公共租赁住房4550套,发放租赁补贴6568户、1132万元;改造棚户区1996户、15.29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1600户。新建或改造城区农贸市场10个。生态文明成果丰硕。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三净”行动,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四项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全面完成。生活垃圾发电等合同环境服务7个试点项目顺利推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技改、新钢5号和6号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建设等重点减排项目建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师大新余附属学校、渝水六小、特教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和集团化办学取得良好成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基本完成,少儿舞蹈获“群星奖”等多项全国最高奖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并向县级公立医院延伸。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实现“阳光医药”网上监察。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成功申报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文艺创作评比全省第一。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获金牌2枚。人口计生工作全省领先。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推行民警、城管进社区,开展物业进社区试点。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部委联合验收。探索治安、交通、医疗矛盾纠纷集中调解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没有发生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㈥全力以赴促改革提效能,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服务企业行政审批代理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20%,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8项。出台建设工程项目优化审批流程暂行方案,审批时间压缩至36个工作日。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783名。高新区“大部制设置、企业化管理”模式顺利推进。出台规范涉企检查等13个扶持企业发展文件。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立财政金融委员会,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探索投融资平台“融、用、管、还”市场化运作模式。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三公”经费全面公开,一般性支出压缩10%。“营改增”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土地清理和政策规范,运作土地增加收入效果明显。整合工业、农业、科技等专项资金近1亿元集中调配使用。坚持依法行政,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成效明显。建立部门绩效考评社会评价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八项规定,防治腐败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统计、审计、质监、海关、档案、检验检疫、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驻外机构、机关事务、防灾减灾、地质找矿、妇女儿童、老龄、科普、气象、人防、证券保险、邮政通讯、烟草、盐业、海事、国防动员、双拥优抚、民兵预备役、社科研究、志愿服务、红十字会人道援助和慈善事业、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3年,面对持续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全市各级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市单位、来余投资企业,向驻市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总量偏小,重大项目支撑乏力,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社会转型矛盾叠加,生态治理“欠账”较多,政府性债务重,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社会治理创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少数干部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服务发展水平不高、破解难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发展至上、富民为先”,围绕打造“全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以改革创新为统领,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主题,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切实贯彻省政府《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的意见》,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优环境”等方面22项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三季度完成机构改革;完成仙女湖区、孔目江区、省职教园区行政资源整合。继续简政放权,自行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国家和省里下放市里的行政审批事项,能下放县(区)的一律下放。工业园区全面推行“大部制设置、企业化管理”新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和人事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整合撤并驻外机构,支持组建异地商(协)会,强化产业协会自治自管,逐步将政府部门有关事务性、辅助性职能转移、授权或委托给商(协)会。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指标权重。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调整和优化财政预算制度,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理顺市与县(区)事权财权,增强市本级财政调控能力。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模式,盘活存量资金,整合专项资金,实现多部门归口管理向一个口子管理转变;除中央和省另有规定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安排。
着力防范债务风险。坚持科学举债,严控新增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发挥财政金融委员会作用,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清理整合各类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试行投融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防控预警体系,统筹债务管理。偿债计划纳入财政预算,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落实偿债准备金6亿元。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政社分开,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系,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从政务服务向公益、便民服务转变。培育发展志愿者组织。全面有序放开城区落户限制。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城市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推进政府投融资项目工程预决算评审、城市公共园林绿化设施养护管理、新农合大病保险等三项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开展农村住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流转率达35%。加快工商登记、监管、服务制度改革。
(二)突出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调优工业结构,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向终端深加工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新兴产业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电力、纺织等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举办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坚持扶优扶强,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强企业、优秀企业家集聚,培育一批优强企业集群。加快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新增入规企业50户。组织实施沃格光电玻璃精加工、高志环保电镀工业园等重点工业项目40个,完成投资32亿元。加快沃格光电、永盛矿冶、恩达麻世纪等企业上市步伐,推动1家以上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完善园区规划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政策,推动新上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标准厂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钢铁和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化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食品、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分宜工业园重点围绕构建“一园三区”发展新格局,推进扩区调区工作,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袁河经济开发区全面完成机械加工园、机电产业园一期建设。三大园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240亿元和180亿元。
全力帮扶企业发展。创新帮扶理念,将更多事项交由市场调节。建立“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资金、产业配套等瓶颈问题。强化校企对接,加强异地劳务合作,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推进新钢社会管理职能移交,推动赛维全面恢复生产和股权结构优化,推动江锂、华电等企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和推广产品应用。支持光伏企业投资西部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动企业协同发展、良性发展。高度关注困难企业资金链安全。
(三)突出结构优化,壮大第三产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以优化布局、提升水平、扩大总量为目标,完善“1+9”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引进步伐,设立1-2家村镇银行。建立担保风险代偿和补贴机制,支持市担保中心做大做强。加强政银企协作,重视外汇融资服务功能,发挥企业信用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作用,推动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鼓励社会力量发起或参与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等。年末实现各项融资余额1320亿元,其中贷款余额900亿元,增长12.5%。以赣西中心物流园区、高新区物流中心为载体,加大龙头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推进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陆路口岸作业区建设,扩大铁海联运规模。加快发展快递物流业,引导品牌企业在余设立赣西区域快件处理中心。
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严格落实商业网点规划,适度控制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引进新型商业业态,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1020工程”,完成投资8亿元和实现销售额160亿元。着力抓好万商红商贸物流中心、正大钢材市场、赣西商贸城等项目的培育发展。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完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旅游产业三年行动纲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抓好仙女湖5A级景区创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快开发夏布艺术品、陶瓷艺术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实现接待游客增长20%、旅游收入增长25%以上。
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电子商务全民创业工程,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中国国际电商城建设,加大居无忧商城“网上经济特区”和电商实体企业招商力度,推动中国(新余)家居总部基地、金利达电子商务产业园、双林镇等电子商务基地建设,推动万商红、腾达电器等企业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八大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育10家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办好中国苎麻夏布文化节、第三届傅抱石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推进仙女湖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建设。
(四)突出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
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升城市发展内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精美特新”城市为目标,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控制城区边界、完善基础功能、注重发展效益,城镇化率达67.9%。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城乡规划“一张图”。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老城区控规修编,完成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主干道景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消防等专项规划编制。计划安排城建项目39个,投资14.5亿元。加大袁河生态新城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在杭南长客运专线开通前完成高铁新区基础性配套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过境重载车道,推进环城西路北延跨铁路立交桥、滨江路西延段、阳光大道西延段等项目建设,确保余新公路建成通车。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新钢铁山、路东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智慧新余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监督联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推进物业服务纳入社区统一管理。
加快镇村联动步伐。坚持产业发展和镇村建设相互融合理念,强化镇村特色产业培育,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基本完成村镇规划编制。抓好农民新社区和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卫生院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中心镇建设。重点扶持罗坊、双林两个示范镇建设和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18个中心示范村。以垃圾、污水、粉尘治理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保护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坚持产业扶贫,抓好贫困村帮扶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完善规划定位,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五大现代农业园发展。以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全力推进光伏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头人。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休闲农家乐30家。抓好43座小(2)型病险水库、4条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建设。
(五)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建设机制,推进生产要素集聚、投资增长、产业升级。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重点项目领导挂点制、项目建设分级管理制、政府投融资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和服务企业行政审批代理制,实施重大项目联审、限时办结等制度,完善跟踪服务,强化督查考核,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计划安排投资1.5亿元以上项目62个,计划投资73.3亿元。重点项目分批次下达,首次计划安排52个,计划投资40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6个。倾力抓好事关新余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保障杭南长客运专线(新余段)投入运营,做好蒙华铁路(新余段)、分电2台100万千瓦机组、赛维自备电厂开工保障,抓好大唐新余2台10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煤储基地及相关配套项目等前期工作。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推进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完善经济激励政策,推行委托商(协)会招商、聘请产业顾问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组建以商务部门为主体的专业招商队伍,强化对县(区)、园区等招商主体的考核。充分依托各项国家政策、三大产业、工业地产和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招商,重点抓好光电信息、节能环保、机械装备、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艺术陶瓷等产业招商。加强与国药集团、国机重工、中核新能源等央企对接,深化医药、机械、新能源等领域合作。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吃透上级政策,全力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力争获得更多项目、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支持,确保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完善考核调度机制,确保“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验收。力争小型机场项目列入国家规划。
(六)突出科技引领,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六大引领工程”,加快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强化科技协同创新。整合市、县(区)财政科技资金,统一集中调配使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创新驱动能力,新增省级研发平台1个、市级研发平台5个。依托新钢、赛维、江锂、亚林中心、新余学院等单位组建一批协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托管,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强企业。申请专利800件。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8项以上、省级项目50项以上。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组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争20项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人才发展规划。推进技能振兴试点工作,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和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战略眼光的经济发展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
(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余
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为契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厉监管并及时通报企业污染物排放和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督导重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加快重点减排项目建设,确保新钢4号烧结机脱硫设施、分电9号机组新增炉外烟气脱硫设施、海螺2号生产线低氮燃烧改造及烟气脱硫设施建成运行。抓好城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严格环境准入、考核问责制度,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抓好“三项政策”项目建设,推动节能减排产业发展壮大。抓好生活垃圾发电等7个合同环境项目建设,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太阳能建筑规模化应用,完成全国第一批分布式光伏示范区72兆瓦电站建设,实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推进养殖业生态化改造。加大新能源重型货车、出租车和公交车投运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为先,制定“五山”保护利用综合规划和相关制度,推动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入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完成造林面积6万亩,实施通道绿化50公里、提升改造80公里,建成仙女湖大道西延段高标准绿道15公里;打造100个“森林十创”点。确保仙女湖、孔目江两个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严格实施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措施,加速淘汰黄标车。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八)突出民生改善,发展社会事业
把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群众更幸福、城市更包容、社会更温暖。
办好民生实事。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医药卫生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发展公益文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办好60件实事,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发展社会事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完善城区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推进城区中小学改、扩建,缓解适龄儿童入学压力和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向企业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新余学院办出特色。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力打造“数字文化网”。开展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药品采购、管理和新农合付费方式等改革,加强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建设。打造全省领先的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工程,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完善“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模式,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力争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实现金牌总数排名“保四争三”目标。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七连冠。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关心支持妇儿、老龄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抓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普、气象、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灾减灾、邮政通讯等工作。
确保社会稳定。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新余、法治新余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三道防线。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以“智慧天网工程”为引领的城市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加强道路“畅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出行、文明出行意识。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不断完善司法救助制度。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施政水平和行政效率,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听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发挥人大、政协民主作用,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及其意见建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广开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升政府效能。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及时解决涉及企业发展、群众利益的急难事项。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现审批格式标准化、信息公开化。依托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开发建设高度集成、部门联网、实时监察的网上审批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加强督查督办,从严整治不作为、乱作为,确保政令畅通。
加强廉政建设。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财政转移支付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立刚性财政预算体系,增加民生投入,一般性财政支出一律压缩10%。推进市本级“三公”经费公开,做好决算公开准备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新余市英雄事迹
在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2010级软件工程(2)班学习的李潇同学,于7月12日晚11时分,回到家乡吴忠市度过暑假,与好友纳振东一起乘凉散步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抢劫了!”
当他们行至利通区金星路移动公司营业大厅门口时,被两位妇女的呼喊声吸引。这两位刚下夜班的妇女,其中一位还怀有8个月的身孕,遭遇持刀歹徒抢劫。作案后,两名歹徒沿街向西逃窜。见此情景,李潇、纳振东不约而同追了上去。追出800多米至义乌商贸城南门口时,两人拦住了歹徒的去路。
穷凶极恶的歹徒见无路可逃,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他们迎面刺来。李潇和纳振东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与歹徒搏斗。在近20分钟的生死较量中,李潇背部、胸部、腹部等被捅13刀,纳振东身中4刀,鲜血顺着衣角、裤管流下……。
生命垂危的李潇和纳振东挣扎着拦下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那两人抢劫,赶紧追……”恰在此时,巡逻到市医院第二门诊部门口的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大队二警区**的巡逻车开了过来。巡逻车停下,看见了浑身是血的李潇和纳振东,连忙将他俩转移到警车上,欲送往医院。李潇却吃力地说:“先追歹徒!”他们在出租车司机的带领和李潇、纳振东的指认下,不到5分钟便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
随后,李潇和纳振东被紧急送往吴忠市人民医院救治……经过几次手术后,因治疗需要,李潇的肺被切除了1/6。目前,他们的身体正在康复之中。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新闻链接】:自7月12日李潇与歹徒搏斗伤重住院救治以来,共计有60多家单位、企业自发向英雄献出爱心,更有一些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却不愿留下姓名。“这些天来,大家都叫我英雄,我的行为感动了社会,但社会也感动了我们,而且为我上了一堂人生之课:要珍惜英雄的荣誉,就要做出更多„英雄‟的举动。”李潇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同时也让我学会了感恩。”8月30日,见义勇为的学生英雄李潇说出了心声。为回报父老乡亲及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家境清贫的李潇特意从“涓涓细流”般汇向自己的爱心捐款中,拿出15万元捐献给了吴忠市见义勇为基金会。
第四篇:新余市导游词
新余市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仙女下凡地”、“世界光伏城”——新余参观游览。
新余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西段。地处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的中部,南北高,中间低,袁河横贯其间,东部敞开,自然分布可以概括为“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新余东西最长约101千米,南北最宽约65千米,总面积3178平方千米。新余现辖1县1区,1县为分宜县,1区为渝水区,总人口113.26万。
新余环境优美。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孔目江、袁河绕城而过,城南有抱石公园,城北有仰天岗森林公园,城东有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城西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仙女湖,城中有北湖、仙来湖、长林湖、南湖、晚晴湖。新余城镇化率约为51%,位居全省前列。
新余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秦时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宜春县境,三国时宜春县置新渝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新余并沿用至今。自古以来,这里人杰辈出,其中有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明代权相严嵩,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世界风云人物,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等。
新余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铁、铜等32种矿藏,硅灰石储量全国第二,享有“北有榆树,南有新余”之称。植物种类2000余种,森林覆盖率大53.8%。
新余是江西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1963年因钢设市,1983年复市,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最年轻,却发展速度最快、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工业化率达55.9%,已形成钢铁、光伏、新材料、电力为支柱的八大产业体系。新余是著名的钢城,钢铁产业和太阳能产业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太阳能之城”。
新余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仙女湖、洪阳古洞、昌山古刹、严嵩万年桥、百丈峰、魁星阁等一大批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近年来市区新建的袁水园、城区五湖、太阳城、仰山岗风景区等。
下面我为大家来介绍一下仙女湖景区。仙女湖位于新余市西南郊16千米处,是江西省开发较成功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是我省第五个国家重点风景区。东晋文学家干宝《搜神记》中记述的“毛衣女”下凡豫章新余县的传说,使之带有神秘而圣洁的色彩。
仙女湖旅游的突出特色是“情山爱水”,仙女湖的得名也缘于“七仙女下凡”这个爱情传说。因此,围绕“情山爱水”仙女湖旅游主题,突出婚俗文化和婚俗娱乐特色,仙女湖景区将规划建设天下最大的情人桥、情人庙,最大的情人锁、情人结,最大的爱情诗碑林,最浪漫的情人楼,使仙女湖成为有情人的圣地。
仙女湖景区面积19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千米的湖面,湖中99座岛屿星罗棋布,其中最著名的是龙王岛和会仙岛。
仙女湖较有代表性的景区还有洪阳洞,又名严嵩洞、狐仙洞。因其深邃奇巧的石灰岩洞而享有古今胜迹的美名。相传东晋著名道教学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在此洞栖真养性,修道炼丹,故名洪阳洞。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
特产
游客朋友们,好酒需要品尝,好景点也需要亲临观赏,祝愿大家在这次旅行中能够玩的开心,玩的愉快,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第五篇: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新余市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咸宁市教育局袁震
2005年5月28日,省教育厅职成教处根据路纲厅长的指示,组织市州职成教科长、校长兵分二路分别赴江西和四川学习考察职业教育。这两个地方都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教育部分别在这两个地方召开过现场会,周济部长到场组织参观并在现场发表过重要讲话。全国各地不断组织学习考察团到二个地方学习考察,我们咸宁、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市在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召慧带领下,来到江西新余市,对该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习考察。新余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全市人口仅110万,面积仅3178平方公里,但该市教育发展呈现二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教育特别红火。全市共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个,在校生人数近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3%。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65:35,在校生比例达59:41,在江西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教育部专家誉为“新余现象”。二是民办教育特别发达。民办教育在全国设区市级城市中办学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198个,其中民办高校6所(含两所高职),中专21所,中小学20所,幼儿园138所,短训机构13个,在校生6万多人。今年,民办教育机构共招生3.3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一、“新余现象”的成因和质特
这次参观考察,我们亲身感受到新余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中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职教发展新路。解读“新余现象”我们感觉到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与本质特征: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观念超前
新余市是一个1983年恢复建市的地级中等市。最近20年,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致力营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新余现象”的加快形成,充分体现了决策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
一是坚持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来抓,变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20年来,新余职教累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20余万人;全市每年新增约3000个就业岗位也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职业教育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大批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政府设立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基金,规定每征用一亩土地增收1000元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政府买单、招标培训,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职业培训难题,又充分利用了市内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仅2004年,全市就有20个乡镇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并实现90%以上定向上岗。
三是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宣传新余、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新余市的特色和品牌来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城,并通过面向全国培训、输出合格人才,通过职业学校及其在校生的主动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余的职业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两头在外”(职业学校招生生源90%以上来自市外;学生毕业90%在市外就业)的良好局面,全市职业学校3800名教职员工中的70%也来自市外。
四是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密切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优先和快速发展,优化了当地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奠定了其强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余,职业教育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日益凸现。
(二)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办学的发展方针,着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的办学环境
新余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20年中,全市上下形成了“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坚持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新余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支撑新余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考察团一行亲身感受到:新余的职业教育是以民办职业教育为龙头和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新余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学习其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扶持,为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早在1988年,新余市政府就出台了《新余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细则(暂行)》;1989年,新余市就在江西省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委员会”(1998年大量压缩非常设机构,不仅没有取消该机构,还在市教育局常设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和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5年4月,新余市教委制订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职高工作方案(草),提出了改革办学体制,打破职高单一办学的旧格局,走与行业、企事业各方面力量联合办学的路子;允许校内设校,校外设点办班,可以“一校两制”——公办和民办(个人承包所设分校)。该份工作方案得到了时任副市长赖世平同志的肯定,并做了专门批示。此后,该市先后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教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定期组织督查评估,研究解决职教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表彰民办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每学期都要深入民办学校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分管副市长每季度都要亲临职业学校视察指导。
二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上,市政府把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在市教育局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解决民办职校融资难问题。在学校用地支持上,对民办职校所需用地,实行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到目前,全市累计在城区划拨近4000亩土地用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在学校收益管理上,允许民办职业学校比照公办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职业学校所产生收益的地方所得部分,一律实行全额返还。在人才支持上,新余市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积极鼓励和支持退休的教育系统领导到民办职校任职。在职校任教任职的机关干部和教师,在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各项待遇,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提拔不受影响。该市甚至派出机关党务工作者和公、检、法、司机关人员进驻学校,义务从事党务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先后有200多名离退休机关干部及600多名在职或离退休教师到民办职校就职任教。
三是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无干扰保护措施和呵护式服务,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新余重视职业教育,重在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重在逐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新余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为促进民办职校快速发展,该市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亦称“先上车后买票”),放宽办学主体,放宽办学条件,放宽办学方式,只要符合基本办学要求,就允许其兴办职校,并率先在全国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各级、各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做到了不提意见、不说困难、不设障碍,实行全过程呵护式服务。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兴建教学楼,拟于春季开学前搬入使用,但“三通”问题没有解决。时值年关,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放弃年假,加班加点,保证了教学大楼的如期交付使用。渝州高级职业学校在建设第三校园时,遇到许多问题,时任市长召集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十分钟之内解决了全部问题。每年招生期间,全市范围内实行招生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火车站划出专门路段供各校接待新生,市教育局派出专人24小时在现场值班,维持秩序。
(三)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特色化的职教发展之路
在发展和壮大职业教育方面,新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资金投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校管理企业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就业推介市场化”的办学格局。
1、在投资主体社会化方面,新余突破了单一政府办学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合作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道路,通过不断吸收多方资本进入新余教育领域,形成“洼地效应”,建成了新余职业教育投资的“蓄水塘”,充分体现出“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在新余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市政府就十分注重发挥社会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办学,鼓励市内各公办、民办学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发展中普通存在的资金难问题,减轻了财政负担,满足了青少年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的需求;而且为职业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在新余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民办教育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市共有中职教育机构53个、学生6.3万人,其中民办中职教育机构47个、学生4.7万人;2000年以来,全市民办职校就新增校园面积3000多亩。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新余全市民办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额已达5.6亿元;全市职业学校在校生以每生人均年消费额8000元计算,仅这一项新余市一年从市外聚集资金可达4.6亿元,加上每年近2亿元的(职校)固定资产投资,有6.6亿元资金直接带动新余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对新余市GDp的贡献率高达13%。
2、在办学形式多样化方面,新余市坚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指导方针,全市职业学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市政府十分注重放活办学形式,创新办学模式。目前该市既有公民个人办学,又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事业单位办学;既有国有民办,又有民办公助;既有集团办学,又有一校两制等办学形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行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市职业高中在公办职业高中内开设民办中专,实行公办学校、民办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扭转了过去长时间招生不足、流生严重、声誉不佳、举步艰难的现象,一跃跻身于全省职高办学先进行列。分宜三中试办综合高中,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班,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通过增加技术类课程和职业预备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升入高职或直接就业打下基础。渝州、中山等职校实行“校外设校”,让学生在外地学习文化,一年后到新余学习专业技术,逐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格局。
3、在学校管理企业化方面,新余市政府注重引导学校引入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合作办学,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民办职校建立董事会,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全市的民办职业学校,在财务上实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人事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在工资报酬上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高职低聘与低职高聘并行,建立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管理体制。部分职校还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4、在教育教学特色化改革方面,坚持“贴市场、特色办学、质量立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已经成为新余职业教育真确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突出职教职业性的过程中,他们真正做到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创新育人才”和“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渝州高级职业学校自创办之初,就坚持以电子工程专业为龙头,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1998年至2003年连续六年夺得全省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赣西职校依托华丽服装厂,以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为龙头,形成了“厂校结合,产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中山电子计算机中等专业学校以计算机专业为龙头,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技术为特色的学校。全市各职校都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专业。
5、在推介就业方面,新余的职业教育坚持“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根据职业岗位订单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实现了技能培训与高位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可以说是全国职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而,政府出面并亲自参与这项工作,恐怕就是新余市特有的做法。1992年,新余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教育局、市科协等部门负责人随同职校赴深圳考察毕业生就业情况;1997年该市教委主任同职校一道赴深圳特区跟踪调查已就业毕业生情况。正是这种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观念和做法,造就出新余“所有职校都与沿海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与订单就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开通校企直通车”的喜人局面;同时还密切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新余职校的实训教材全部参照企业的实际操作流程设置,根据企业要求量身施教,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上岗;部分职校专业课程由用人单位派专业人员教授,真正做到了“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深圳富士康公司10万员工中有6000多名来自新余职校;步步高集团5000名员工中有1000多名毕业于新余职校;中国百强企业之一的东莞金宝集团18名中层管理人员中有12名毕业于渝州职校。深圳的康佳、赛格、华强、锡威、中航等大型合资企业,都把新余职校列为人才培养储备基地。目前,该市职校毕业生一次性推介就业率已达98%以上。
二、“新余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
根据全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给咸宁中等职业学校15500人的招生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参观、学习了新余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后,考察团结合咸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以下观点,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周济部长的话讲,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当前我市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比较差,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尽快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从“新余现象”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职业教育对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咸宁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办好一所学校,繁荣一条街道”的现象。咸宁市城区目前大中专学校在校生约4万多人,按生均年消费8000元计算,源自大中专学生教育消费每年就可以聚集资金3.2亿元;如果今年咸宁职业学校实现15500人的总体招生规模,仅职校新生给咸宁带来的资金聚集就会超过1.24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进入咸宁,对我市城域经济的发展、对拉动咸宁的消费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强力作用。由此可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各级党委、政府对咸宁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站得高、看得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上下形成“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的共识,克服重普轻职的倾向,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咸宁“科教兴市、兴工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咸宁普及和优化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科技兴农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决定财富”的观念和成功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认识、重视、认同、接受职业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科学、理智地规划职业未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创新思维,长远规划,合理构建咸宁职业教育体系,把咸宁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咸宁比邻九省通瞿的武汉市,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势明显;另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2005~2007年三年间,全市初中毕业生每年都将保持在55000~60000人之间。2004年,我市普高、中职招生人数分别为17497人和12068人,普、职招生协调比为59∶41。要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83%计算),每年普、职招生规模必须保持在45650~49800人以上,按“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中职年招生规模最少应达到22850人以上。而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已基本饱和,新建高中或扩大普通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太现实。因此,咸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着强大压力,必须创新思维,长远规划,果断决策,按照“四统筹、四侧重”(统筹普教与职教,侧重职教;统筹城、乡职教,侧重农村职教;统筹高职与中职,侧重中职;统筹公办与民办职教,侧重民办职教)思路,大力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
1、整合职教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我市目前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管理体制上既有部门办学,又有政府直属,条块众多,各自为政,不便统一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出现重复建设,产生资源浪费,经常发生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象黄石市一样,根据温泉、咸安城区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全市职教资源,对中职学校采取合、并、改等形式进行重组,抓住全省“325工程”(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市州中职学校中,重点建设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以上的中职学校,教育部和教育厅将给予大力扶持)的机遇,力争建成1~2所符合“325工程”要求的中职学校。同时,结合这次资源重组,在市直全力打造3—4所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并将所有中职学校统一归口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以工商、财经类专业为主要特色。将交通学校并入咸宁高级技工学校(咸宁市工业学校)以办好数控专业、模具设计、机械制造为主要特色的职业学校。将咸安职教中心和咸宁市商贸学校并入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办好农类专业和机电类专业特色的中职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办好以卫生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学校。将市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合并成一所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中职学校。其他各县市全力办好一所职教中心。同时,调整中职学校中综合高中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实现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大的目标。
2、创新办学模式和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采用联合、连锁、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企业办学、企校联办,甚至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多样化办学模式;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咸宁应该借鉴新余经验,大力引进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通过兴办民办职业教育,引进职教精英,培育职教龙头,培植竞争环境,创新竞争机制,并以此为起点,刺激和带动现有职业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我市已有几所中职学校通过改制、引进合作办学等方式进行探索性改革。咸宁电子科技学校主动与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引入“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与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3+2”直通式教学合作;咸宁市艺术学校与武汉市旅游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旅游、空乘等热门专业;咸宁市商贸学校引进新加坡籍华人投资办学,开展涉外输出培训;赤壁市教育局对职教中心实行国有民办改制,引进浙江职教专家和资金办学;通城、嘉鱼、通山等县职教中心也在与本县劳动培训学校、乡镇成校和农村中学进行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初中学生中途分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职教育的对接工作。
3、建立扶持机制,创新职教环境。对《职教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进行政策性研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应该做到“扶优扶强”,提高职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例如可以设立职教融资信用保证基金、职业教育贷款贴息专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专户、政府投资建设职业学校公用实习、实训基地等),实现多种举措并举,多渠道共存,逐年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夯实职教发展基础。在职业学校融资、建校征地、招生政策、职校学生助学贷款、民办职校师生户籍管理、人事管理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和毕业生安置服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统筹和协调力度,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积极营造出咸宁优良的职教发展环境。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已经对我市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以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市教育局也就咸宁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六个五”的目标,即2005—2007年的三年间,每年中职学校招生不少于15000人;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市直建成1—2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00人的中职学校;连续三年每年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中职学校不少于5所;经过三年努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协调比接近或达到5∶5;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三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50000人以上。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把咸宁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