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课课题结题总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1世纪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也使现阶段的学校德育面临许多矛盾。多元道德的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道德的多元发展和德育面临的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学校德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课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广大师生面 1 前。它与以往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例如: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何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何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
鉴于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定名为“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本研究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目的,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重点突出如何使教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如何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道德潜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所谓“生活化”,即遵循儿童生活的原则,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所谓“活动型”,即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习得社会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感悟做人的道理。
所谓“探究式”,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全面发展。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境交互决定论等理论,在继承和弘扬小学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探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 教学理论,为形成小学德育课程的一套新的教学理论不懈努力,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新一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形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出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认真推广实验经验,提高课题效率,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四、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研究目标:
1、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力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几个方面的研究。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及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6、9——2007、3),发动、准备阶段。召开开题会议;成立课题组,选择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07、3——2010、9),实施实验研究阶段。各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接受总课题组调控指导。分为二个小阶段:
A、(2008、9——2009、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B、(2009、——2010、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0、9——2010、12),总结合成阶段,完成课题。以著作的形式呈现。
实验方法:
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我们课题组总结出的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有:课前布置,自主准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小组交流,互动探究——多元互动,渗透德育——深层探究,导行激情——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一)课前布置,自主准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获取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的准备。因而重视课前的收集是非常必要的。怎样收集整理呢?学生要在成人(家长、老师等)指导下,通过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儿童对资料整理、筛选、整合,利用资料来交流和分享信息。
(二)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并且通过师生对话明确本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拥有一个好的气氛和开端,这一环节的师生对话讨论应围绕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展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或与本节课学习目标关系不大的探究问题教师应给予梳理和取舍,让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能明确而集中,这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的基础条件。
(三)小组交流,互动探究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内梳理、交流有关资料(包括个人收集的和教材中提供的),进行初步的组内探究,对在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环节中明确的探究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关键保障是让小组学习是高效的,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分工,设计好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等,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交换角色,让学习小组每一个成员能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并且有新鲜感。
(四)多元互动,渗透德育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和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对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想品德的陶冶教育。本环节要发挥好小组间相互启发、辩论的作用,深化小组内原有的认识和体会,体现思想碰撞可以深化认识的原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很好的组织、引导小组间的交流或辩论,杜绝无效的交流,引导交流或争辩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深层探究,导行激情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深化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探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否找到深入探究的突破口。指导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价值之一,本环节要着重引导学习产生 7 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进行行为实践的积极愿望,让我们的课堂有生成有提高。
(六)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1、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活动进一步拓展知识,改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认识,巩固和发展课堂所得。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实践活动、手工活动,倡议宣传活动、表演活动等。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
2、课改氛围日趋浓厚。本课题既是我校的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为校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担任,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3、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汶上县汶上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0-6-1
第二篇:课题结题总报告123
《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序言:本研究总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活动引领;研究的目标;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起来的趣味高效的地理课堂;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首先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接着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最后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是行为研究法辅以逻辑归纳法、文献法、调查法。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分准备、实施、结题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和影响,其成果体现在四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2.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3.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4.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课题通过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探索出有效的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生活趣味化、自主化、高效化。
关键词:活动引领、情趣化、自主化、高效化。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地理学科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2015年5月该课题立为市级课题。课题组共有6名教师。
现将课题组的实践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设置了活动式课文,纵观我们的地理课堂,有些教师不重视活动课文教学导致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所以我们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研究问题。
其研究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课文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活动贯穿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教师要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领悟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并能有新的突破。
以活动引领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
五月,课题立项时,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交流、讨论,由负责人做了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
在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探索“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最终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
我们要把教学活动“活动化”:“从生活导入——在活动中教学——回归生活”。“生活中导”,即课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地理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活泼有趣的生活地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活动中学,以活动课文为载体,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创设特定的生活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接下来是“生活中用”,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第二,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 1.创设利于学生活动的学习情境。(1)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通过媒体、信息、语言交流等唤醒学生的经验感受,把遥远的地域风情拉到身边来,由生活导入课堂学习;(2)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转换角色,走入教材情境,融地理学习于生活认识中;(3)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把生活中的游戏如画画、拼图、制作、编儿歌等变为学习的方法,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4)运用活动引领的教学方法。活动引领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可以上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5)练习巩固形式多样、有趣。可以课末进行分组竞赛检测;可以用课内所学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在课中设计游戏记忆,如编顺口溜记国家名称、猜谜语记物,绘图记地形、线路;还可以板书留白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学习中先板书绘图,记忆时由学生来填名称等等。练习巩固也要让学生爱学爱记。(6)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播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教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
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这些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地理课堂是开放探究的课堂,应充分借助活动内容创建充满合作、探究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在教材编排上单独列出,但在教学中应与正文教学融为为一体,不能割裂,利用活动组织课堂探究,对话,辩论等,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能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巩固重点,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也可作为课堂演示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规律,在动手,动脑,2
动口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敏感的地理嗅觉,平时注重地理信息的搜集,关注、收集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广播、报刊图片、生活知识中的地理信息,教学中信手拈来,创设学习情境、补充延展教材、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道理等。
第三,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自2015年初确立了此课题,我县的地理活动都是围绕课题进行的。一月我们举行了“地理教师生本课堂优质课比赛”,在参赛教师培训会和全县教师评课活动及参赛和听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听课感想的撰写要求中,地理课题组成员都围绕“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构建”做培训,提要求。七月的全县暑期培训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及教研员利用七天的学习时间对全县地理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再次做了“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主题培训,辅导与会每位教师做了模拟教学实践。使这一理念深入每个教师心里。十月课题组结合县局教研视导组织名师和新秀上示范、研讨课,进行了关于课题课堂教学的研讨引领。12月课题组进行了课题案例、和研究经验性论文的撰写总结,以促使课题组成员的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
课题组有四位教师的实践研讨课获县级优质研讨课。有两位老师参加了沧州市说课比赛。2016年3月我们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就课题研究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做了更明确的探讨。4月课题组2位年轻教师上课题研究展示课,由课题组结对名师进行辅导,全组进行交流研讨。
目前我们以总结撰写出了十余篇课题实践研究论文。
经过课题组内部活动及全县性系列活动,以点带面,以课题组为龙头带动了全县地理课堂的改革,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县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
(二)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
1.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课题主持人每学期听两次实验教师的现场课或录像课或审看教学设计,进行面对面或QQ群或微信的方式交流、指导。学期中实验教师进行研讨课展示,课题组及全县地理教师进行观摩、交流、反思、总结、改进。每学期课题组进行一次课题案例、论文的交流、评比,总结经验,深化课题研究。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实践、总结中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活动展示了十余节优秀课例及教学案例。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十余篇有关课题的经验论文、总结及反思。
3.文献法。我们研读有关书籍、报刊、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4.调查法。研究初期、中期及末期分三次以问卷、访谈式对学生进行课题学习方式、内容、效果的调查研究,从学情出发不断调整研究的内容、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年初我们在课题组会议上对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做了对比,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均85%高于非实验班。课题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以活动引领的课堂学习明显产生了兴趣。对课题组教师所出生活化试卷比较喜欢。
(三)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1——2015、5)
2015年初确立并开始了本课题研究。2015年5月,立项为市级课题,全县6名地理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接下来,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下,又通过研讨,制定、审评、修正了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5——2016、3)
在此阶段中,又分化为模式形成(2015、5——2015、10)和完善总结(2015、10——2016、3)两个阶段。
2015年5月,在“开题报告”的指导下,课题研究顺利展开了。每位课题组的成员在深入学习和领悟“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堂实践: 6月上旬,课题负责人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进行交流、指导。而后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利用暑期培训每人又在全县地理教师中上了一至两节(每节10分钟)课题研讨课,让老师们观摩、交流、反思、总结。在听课、评课之后,归结出课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2015年9月下旬,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会,课题负责人对上学期来的课题实施情况作了深入的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课题组每位成员都上交了两篇课题要求下的教学设计,一篇课题论文,并就课题论文进行了交流。会上,还制定了新学期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其重点工作是要完善课题模式。10月初,课题负责人布置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总结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对传统课内教学模式的超越,是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流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10月,进行了课题组青年教师的研讨交流课。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3——2014、5)
4月,进行结题的各项准备。5月,课题组分工进行最后的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课题研究近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乃至国际密切联系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1.积极开发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教具的开发上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课题组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用废旧木材块稍微加工一下,使其变成山的形状,然后锯成几片,再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用几根铁丝进行环绕、连接,均可制成“等高线模型”,十分直观。
在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时,课题组成员充分考虑到校外课程资源具有种类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特点,将地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以及国际要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其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时,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查:(1)近几年,本地种植的农作物是否发生了变化?(2)本地发展农业有怎样的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3)农业用地情况怎样?再如,教学“日本”一节时,将日本今年的3.12大地震融入教学,提醒学生密切关注地震的发展和造成的影响等。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优秀课改经验,大力推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活动利用中形成了一种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则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普遍反映:第一,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查找资料、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实验班的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敢质疑,敢评价,敢挑战,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三,实验班的学生能对周围的生活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全球的意识得以增强。另外,在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或问题时,他们能自觉的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等地理观角度出发,会说行话了。这说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提高。
(三)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
在课题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地理课堂实现了由无效、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彰显。2015年底,课题组负责人对全县统考的地理成绩作了一个总结,特别是将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与非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以及2014年年底的教学成绩作了认真的比对。其结果发现,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明显高于非课题组老师,高于以往。由此看来,“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课题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中,注重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提高了实验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其中,刘义珍老师对课题模式中“生活中导”这一导入环节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导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孙静老师对“活动中学”这一中间环节作了深入研究。她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例、国内外时事热点等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张增强老师则重点研究了“生活中用”这一拓展运用环节。他将所学新知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探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的意义;掌握了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技能,增强了生存能力。
3.课题组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绩。成员中又有2人被评为县级地理学科名师。同时,围绕课题上县级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达15节,撰写课题论文数篇。
四、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课题研究过程证明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突出了“活动引领”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如何使活动深入学生内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改进。具体表现为: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高效化,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活动内容落实之间的矛盾等方面。
经过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活动引领”充分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课题组教师们也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切实转变的教学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活动引领”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已初具雏形
五、结题后的延伸研究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和领悟“活动引领”教学理念,加强对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二)加强集体教研和网络教研。根据课题组成员分散的特点,尤其注重网络教研,充分利用沧县地理教师QQ群、电子邮箱等手段,开展双周一案例活动,积极进行说评课、经验总结。
(三)课题组成员注意推广研究经验,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举办一些特色研究活动。继续完善和总结“活动引领”的教学策略,并逐步在全县进行尝试和推广。
2016年7月
第三篇: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
南宁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研究课题
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负 责 人 郭 姿 负责人所在单位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初级中学 写 作 日 期 2010年10月
一、数据表(修订数据后 由课题主持人填写)
一条开启农村中学写作的金钥匙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思维导图在农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郭姿 杨国访
[内容摘要] 本实践研究由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借鉴英国著名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的实践,采取理论——培训——实践——成果传阅一体化的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写作能力极为薄弱的农村寄宿制中学——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的运用实践,推动农村中学教师对作文课堂改革的思考,提高农村中学写作的速度和质量,促使实验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实践研究水平,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探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语文教师怎样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农村中学写作实际,符合学科特色的写作模式,达到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目的。[关键词]思维导图 作文运用 形象思维 农村中学 语文学科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许多学生遇到的一只“拦路虎”,同时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拦路虎”,因为这只“拦路虎”,让许多莘莘学子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而知识膨胀和写作能力的竞争使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不良的作文训练违背了学生大脑的运作规律。那么,怎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获胜并脱颖而出,无疑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是位于城乡交界、邕江河边的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现在在校生1031人,内宿学生980人,占总数的95%。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全国人口的流动,各省市地区的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片空白。为了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大量需求,我校一直以来都实行内宿制。
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需要广泛的阅读和见识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知识含量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我校家长调查问卷得知:95%以上的家长掌握初中以下文化、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方法相对简单、粗暴,不太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校学生家长大多数从事收入比较低的体力劳动,打工时间很长,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孩子,结果学生的学习完全都推给了学校。而这些学生,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见得到自己的父母,这些学生平时自主学习习惯较差,课外阅读量相当少、在没有老师、家长看管的情况下不能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较差。尤其表现在语文学科的写作水平上,内容干巴、层次不清、离题、首尾不合等,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同学或作文选的作文;而这些,也是导致我校连年来,语文成绩,尤其是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
在初中阶段,写作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制约着中考成绩的好坏。如果一味地埋怨学生现有条件,而不主动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将直接制约着农村孩子的升学机会。故从2003年起,我校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将“思维导图”大胆运用到作文教学上,使学生的写作从原来比较被动,混乱、单一的学习向“科学、有序、有效”的方向转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科学写作的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地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研究的目的
我校语文教师积极申报南宁市“十一五”课题《基础教育研究的学科学法指导》的微型课题《“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中的运用》,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在教育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积极探讨创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学科写作的科学模式,为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提供一条终南捷径。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为农村住宿制学生,整天生活在“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之间,学生除了课本外,很少接触到其他课外读物,更别说是外出旅游了。知识面相当狭窄,见识也不广,这些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写作。如何跻身于高效率、科学地完成现在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进入个人成长、成材、成功的高速通道,这是我们长塘中学,这个农村中学每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研究表明,进入我们右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球体表现出来,呈放射性立体结构。我们欣喜地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领域,将会是写作技法的一大创举。
根据托尼?巴赞的发现,他指出,“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有如下功能: 一是记忆的联想和想象的技巧;
二是颜色、形象、尺寸、节奏、白日梦、完全形态(整个图画)及右侧皮层的空间意识能力;三是眼睛的感知和吸收能力;
四是用手的娴熟技巧复制眼睛所看到的内容;
五是整个大脑对所学过的东西进行组织、储存和回忆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
自从一接触到“思维导图”,作为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内心强烈地感觉到:这将会是教学生打倒写作这只“拦路虎”的有效方法。经过六年多来的钻研和实践,我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来说,确定是一条终南捷径!
——因为,它开发了右脑形象思维潜能,可以对写作信息实行图式整体把握。图式整体把握的“思维导图”比传统的“写作提纲”更符合我们脑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写作中,该怎样具体操作呢?
1、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2、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3、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4、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经过整整六年的钻研和实践,“思维导图”有如下好处:
1、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2、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3、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4、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5、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6、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自从我校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种写作方法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他们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老大难”,相反,几乎所有的同学觉得豁然开朗。一到写作文时,好像如沐春风,变得自信乐观,富于创造性。
另外,自从我校作文教学开始使用“思维导图”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语文教师已改变了过去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慢慢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次《“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语文学科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我们将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
1、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
叶圣陶曾经说过: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杂乱无序,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生活素材虽说可能较城市学生少,但还是有的。如何将生活素材变成层次清晰的写作素材,这需要有一种好的思维工具,那就是“思维导图”。所以,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掌握一种好的思维工具,得首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如何让我们的写作有章可循的。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如何符合我们大脑的思维习惯,这是我们这一课题首先要研究的内容。
2、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普罗塔戈
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导图”后,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除了告诉他们好的思维写作方法后,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方法后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既文有定势,结构清楚,又不千篇一律,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思维导图”在选材、结构、文采、有创意的表达上如何操作?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除了要有方法的指导外,还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所以“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时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在选材、结构上遵循“思维导图”的一般写作模式,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文采”、“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七——九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各应达到哪个层次要求?在中学阶段,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程度不同,也就导致了他们使用“思维导图”写作的要求也不同。比如:七年级一般只写简单的记叙文,而八年级就要写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九年级除此之外,还要写议论文,小说,甚至散文。如何做到让“思维导图”指导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写作,应该达到哪个要求,在哪个年级应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模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第3点和第4点
五、研究的方法:
1、理论探究法
英国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脑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强有力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将思想图像化,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的科学理论运用到指导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中的具体实践,掌握怎样运用思维导图怎样画图,怎样在写作中选材、立意、结构、成文中怎样具体操作。
2、调查法
编制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前农村中生写作能力的情 况。
(1)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五项。
a、农村中学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爱好情况 b、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立意方面的现状:写作是否中心突出、是否离题、是否首尾呼应,是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c、农村中学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的现状:选材是否有针对性、选材是否有感染性,选材是否能很好地反映中心
d、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方法上使用现状:作文方法的有无;如果有,采用何种方法,运用情况怎样,效果怎样
e、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分数现状:在使用前的分数现状,使用后的分数现状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除采用无计名方式进行问卷外,在设计问卷时尽量注意问题设计的隐蔽性。
(2)调查对 象: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学生。采用分层法,先将学生按写作能力,作文分数分成优、中、差三层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27份,收回问卷127份。调查问卷后,向学生进行访谈,然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检查和分析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制定课程计划、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教学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成果展示法:
根据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进行“思维导图”课堂展示形成《“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教师论文、教案集》,《“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作品集》,并在校内出版,出版后在全校范围内传阅。
(一)自2009提10月开题后,首先是准备阶段:
1、开题方案和实物准备:撰写开题方案和大致罗列档案目录,准备好开展课题必备的教案薄和教学反思薄、作文稿纸,活动记录薄、检查记录薄。并拿着开题方案、前期所需物品(档案柜1个、档案盒30个、印刷纸张480页、矿泉水二箱)、向领导汇报,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重新确立课题组成员、发放课题所需物品、阐述课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明确分工、宣读纪律和签名以示严肃。
3、对课题的理论知识以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由课题组负责人制作课件、写好教案、将思维导图在选材和结构上的在作文具体如何操作传授给课题组人员,以便确保课题的实施效果。
4、在课题实施进行问卷调查。由课题参与人员杨国访牵头设计好《农村中学写作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0月底对081、094班两个班学生实施调查、11月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并在2009在11月底完成《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
(二)实施阶段
准备就绪后,由课题组成员在各班实施。要求每期至少完成四次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对学生的习作要抽出精品,并负责展评。具体为:
1、教师每期四次教案反思
2、每次认真批改思维导图学生习作,抽出精品3份,对原稿进行反复修改,再让学生将修改稿认真誊写在统一发下的稿纸后,教师在后面写好随笔评价,原稿交给课题组,复印稿拿在班上张贴;
3、开辟一个“思维导图”习作展评。每次将学生3篇习作置于公布栏上。公布时间不得超过第二次写作时间。每期至少12篇。这将定期检查和拍照留底。
4、参加全国性的论文和案例评选。要求2009年11月参加全国论文大选,课题组成员的论文要与课题有关。
5、期末上交作文教案和教学反思。
6、课题组成员在实施中,要不断完善和反思,及时改进,以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特点对症下药,在实施中不断研究,以求有所进步和突破。
7、整理第三期(09秋)、第四期(10春)《佳作有约》
8、撰写各阶段的实施计划和总结。并发至市课题管理电子邮箱。
(三)总结阶段
1、在八、九级各上一节作文展示课。
2、在校内传阅第三期、第四期《佳作有约》
3、整理学生优秀作品和教师优秀案例论文,争取校内出版。
4、对档案进行整理。
5、申请结题成果签定,写好课题结题结题报告。
附:课题实施过程中档案目录及具体分工
南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 “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档案目录
课题审批时间2009年9月,课题结题时间2010年10月
组织实施(基本材料)
1、课题申请书、课题审批材料、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各阶段实施计划、课题各阶段总结、阶段性成果报告、档案目录(郭姿)
3、有关课题的工作报告、调查报告(杨国访、郭姿)
4、成果获奖证书、奖状复印件
5、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和职称复印件
6、课题人员参与本课题方面的培训旁证
实施过程(过程资料)
(一)、2009年9月课题审批前的课题研究资料
1、培训实施课题教师教案一、二(郭姿)
2、“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之《佳作有约》第一期、第二期(郭姿)
3、有关课题“思维导图”的获奖论文和证书复印件(郭姿)
4、有关课题方面的培训教材、结业证书(郭姿)
5、学生“思维导图”实践习作和思维导图示意图原稿(郭姿)
(二)、课题开题准备阶段材料(2009年10月)
1、课题开题方案(郭姿)
2、课题会议研究活动记录、会议纪要(杨国访)
3、对教师实施课题的培训教案、课件(郭姿)
4、开题会议和教师培训照片和实录(杨国访)
5、自行制作的关于课题方面的教师教案、心得体会、作文稿纸、活动记录、检查记录样品(郭姿)
6、在全面实施课题前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调查原稿及分析数据(杨国访)
7、《“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实施报告》(即开题方案)郭姿
8、《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现状调查报告》(杨国访)
(三)、课题实施阶段材料(2009年10月—2010年2月 09秋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每次3篇前后对比稿和教师附作文后心得体会或评价随笔)
3、“思维导图”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三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实施性阶段计划(开题方案)和阶段性小结(郭姿)
(,文件名为2009c466,邮件内容)
10、各教师通过文件检索等渠道的相关课题信息动态(每教师最少一份)
(四)、课题实施和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3月—7月 2010年春期)
1、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教案、后附教学反思(每人不少于4篇)
2、课题个案研究:课题教师开展课题的学生实践习作
3、《“思维导图”佳作有约》学生习作展(由课题教师复印在各班展览)
4、教师实施课题课堂教学、作品展的照片(杨国访)
5、对教师实施课题的课堂教学和作品展的随机性检查记录(郭姿)
6、各教师撰写的有关课题的论文和教学反思(论文参加论文大赛、教学反思交由存档、郭姿)
7、每位教师推荐一至二篇好的“思维导图”学生习作至《佳作有约》,要求打印,邮箱,出版《佳作有约》第四期。(输入:郭姿;设计:杨国访;供稿:郭姿,杨国访,推广思维导图习作其他教师)
8、“思维导图”作文课堂展示
八年级:杨国访 九年级:郭姿课堂实录:杨国访 教案、作品收集:郭姿
(五)、课题总结阶段材料(2010年9月—10月 2010年秋期)
1、对档案的整理(郭姿)
2、课题活动相册(杨国访)
“思维导图”作文展示课实录cd:杨国访)
3、“思维导图”学生实践习作《佳作有约》第1、2、3、4期(郭姿、杨国访)
4、申请成果签定。(郭姿)
5、撰写结题报告。(郭姿)
6、准备结题材料:(郭姿、杨国访)
课题申请书复印件、课题结题鉴定书、课题研究方案、阶段成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佳作有约个案作品集、作文展示课光盘、调查报告等主要材料)。一式5份。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在写作兴趣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写作兴趣不大,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没有写作的愉阅感和成就感。
在作文立意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随心所欲地写作,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或考试,写作来的作文主题不突出,首尾不应,结构混乱,不知所云,很多学生写的甚至是四不像文章。
在作文选材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未接受思维导图写作方法指导前,先是呆看题目一阵,然后为了凑够字数,随便写些西,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与思想不一致,形式与内容不相符,有的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在作文分数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由于整体水平较差,农村中学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往往只要学生达到字数,不离题,凭感情给分,所给的分数也不低。但真的一旦参加中考或高考时,作文水平经不起推敲,往往与平实在校考试差别很大,大部分学生在大考场失意的,归根结底还是写作能力低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或是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都需要有科学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会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写出一篇立意清晰、中心突出、首尾呼应、选材得当、结构清楚的文章来。
3、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训练模式。
(1)教师认真学习托尼巴赞关于“思维导图”这种图形技术的理论知识,研究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中的理论依据。
虽说语文教师,从教前在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可以当一名教师,但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经验的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在‘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虽在很多领域取得多种成效,对人的形象思维有突破性的贡献,但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还是一种新的尝试。怎样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作文教学实践,并形成科学,有效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写作的有效方式
思维导图在快读速记这一领域有过积极的作用,也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和训练的方法,但运用于写作方面,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写作,这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发现思维导图阶段即理论准备阶段。课题组负责人于是2003年,在给孩子买的一本《儿童右脑开发宝典》中,无意发现了大脑专家托尼巴赞的“脑图”(后称思维导图),一见钟情。心想,如果将“脑图”运用于写作,有可能将写作这只“拦路虎”驱除出境,便先后在在03年九年级012班、04年022班进行实践尝试,初见成效。后来,在2005年一次偶然的进修机会,参加了南宁市育人假日学校的“快读速记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系统地接触了“思维导图”,又在七年级053、054班借助“《红色之旅》征文”大胆实践,效果不错。这为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领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自从系统地接触到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后,课题负责人就发现,如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那将改变农村中学生无序写作的局面。于是,从这以后,便开始了“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
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思维导图,怎样用思维导图去阅读、思维导图的画法以及运用思维导图有什么好处: 示例: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新教材七年级(下)林嗣环的《口技》:
然后,在学生对思维导图有基本的认识后,告诉学生拿到一篇作文后,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立意,将作文题所蕴含的写作范围进行扩充。
下面以作文题《成长》为例,进行作文立意,“成长”一词就是思维的原点,成长的感觉有喜怒哀惧,喜可以让人联想到快乐、幸福、兴奋,怒可以让人联想到愤怒、苦恼,哀可以让人联想到悲哀、痛苦、伤心,惧就是畏缩、退缩。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成长中的感悟,可以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成长让人明白了亲情、友情;成长让人懂得了珍惜、谅解;成长让人知道了真诚、友爱、诚信;成长让人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成长让人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成长让人体会到合作的快乐等等。思维导图就可以绘制为:
经过了这样的排列,“成长”作文题的立意就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立意就会有很多,可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立意来作文,也可以选择得心应手的立意来写,这样就减少了出现作文立意雷同,意平淡、文中无物的现象,更不会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了。
第三步,就是从思维导图扩充作文题的立意中,让学生对照立意思维导图进行选择,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立意,然后再确定选材。
我们以上文《成长》为例子,谈一谈怎样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选材。经过第一步的审题立意,我们假设选择“成长中感悟了诚信”为中心,进行作文选材立意。考虑学生的生活的环境无非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点一线,外加在阅读中积累的故事、寓言传说等素材,所以第一级导图可以引出四条线,“家庭”这条线可以列出一列素材,如:爸爸答应给我买词典,结果忘了,爸爸不顾风雨再去给我买;妈妈和黄阿姨约好去赶集,结果阿姨放了妈妈鸽子,妈妈生气;哥哥的应聘材料嫂子夸大改了但哥哥硬是如实改了过来等等。“社会”这条线也列出一些素材:的士司机捡到顾客的钱包,千里寻失主;公交车投币时,时髦姑娘用一毛当一块,受到众人的唾骂;卖果的老奶奶在果摊死等没要找钱的人等等。“学校”这一条线可以列出: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朋友相约同行,小明冒雨赴约;考试中,我为了考取高分,作弊等等。而“阅读”素材可以列出:烽火戏诸侯;狼来了;陈太修与友期等等。选材的过程可以绘制成思维导图如下:
.16.如此说来,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选择的素材就多了,所选的题材就会
更典型、更新颖,不但解决了作文难于下笔的难题,而且作文更出彩,作文主题就会更具社会意义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思维导图作文法就是遵行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这一观点,在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劳动时,积极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联想、想象,进而进行再创造,写出优秀的习作的。
第四步,确定了立意,选材后,再用思维导图进行构思。构思的思维导图画法与阅读思维导图同样的画法。方法如下:
一是将作文题目居中、醒目;
二是从中央引出几条平滑的曲线(一般分为几个大部分,就引几条主线),然后再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在曲线上依次标上序号。
三是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段落的大意,写在主线上;
四是在主线上再引分线,逐层将每部分的次情节或写法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大意写在支线上。如果还想写得更详细些,还可以在支线上再引支线,方法同上。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立意、选材、构思的研究,发现有如下好处:.17.一是题目写在正中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可以清楚地把屋文章的脉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跑题、结构混乱、重复哆嗦的毛病;
二是整个“思维导图”呈发散状,符合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所用的词组或短语,非常简短,提高概括能力,缓解记忆压力; 四是图文并茂,可以刺激右脑的形象思维,激发写作灵感,拓宽思路; 五是直观、形象、立体感强,学生在写作中避免了记流水帐,干巴枯躁的毛病;文章写得比较流畅,较比前的“写作提纲”生动逼真。
六是节省打底稿的时间,(只需对着“思维导图”打腹稿即可)。
通过对理念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发现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农村中学写作,解决了原来在农村中学写作中的如下问题:
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结构混乱,中心支离破碎的问题;
二是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前后文记流水帐,重复哆嗦,打草稿时间过长的毛病; 三是解决教师在训练写作中无从下手,蜻蜓点水,对学生写作没有实际指导效果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在作文的立意、选材、到构思方面,课题组两位成员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文训练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的和成功的尝试。
4、整理出一批学生思维导图习作精品,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形成了农村中学校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始了写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和实践,得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每次将好的作品在各班的思维导图习作展栏中展出,经过不断的修改后,编辑成册,在校内传阅,目前己编辑了《思维导图之佳作有约学生实践作品集》共一、二、三、四期,把学生学习实践中的作文精品变成思维导图写作活生生的例子,让成功者品尝到思维导图创作的乐趣,同时也给写作函待提高的学生提供好的榜样和借鉴,为思维导图写作在校内的广泛传播提供良性循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通过参与课题与课题的推广,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研究受益面覆盖学校全体语文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认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18.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学校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场所。要使那些体现行进教育思想的有经验教师在教师心目中创立和发展,不仅要组织教师去学,去看、去听,还要让教师去做、去实践。
在“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长塘镇初级中学的全体语文教师通过主动参与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有的成为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的成为课题推广的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通过学习与交流,我校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掌握新的写作方法,改时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了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慢慢转变。
在参加“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论文评比大赛”中,我校语文教师全部撰写论文参评,成绩喜人,并有5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具体如下:
八、实验班级的成效
1、学生方面。
在实验的一年中,课题组选择长塘镇初级中学081、094班作为实验班级。这两个实验班级分别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成员杨国访担任语文写作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辅导和实践。实验班学生在写作兴趣、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讨厌写作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写作、中等生得到提高、优等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上,尤其是写作上形成了一种赶学比优的浓浓学习气氛。
具体见《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调查报告》中课题实施前后实验班对比表:
课题负责人郭姿老师所带领的081班2009年学校组织的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次次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居全校和全区之首,遥遥领先于学校同类班级083班平均分11.27分,优秀率高出083班40.3个百分点。在2009年指导的全国语文能力比赛中,有3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7人获得自治区奖项。实验教师杨国访老师所带领的094班在校月考和城区组织的期末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名列前茅。
2、教师方面。
参加实验的教师郭姿和杨国访,他们在课题实践短短一年中,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他们在改变学生写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业水平提高很快。所担任实验班级的语文教学,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遥遥领先于同类班级。郭姿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及发表情况:
1、《心随爱动,行随严律——浅谈农村中学年轻女班主任的教育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20.础教育2007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2、《一条直能成功的科学阅读高速——谈“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7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3、“开启新课堂学生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8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4、“细心雕琢,爱心相随——浅谈农村寄宿制女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5、“一条直通成功的科学写作高速通道——论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获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2009论文大赛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中国教育科研年鉴》
6、“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思维导图”获广西基础教育系统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2010年优秀论文》上
课题研究教师杨国访撰写的论文《思维导图,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浅谈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中的具体应用》获国家级二等奖,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九、研究假设的验证结论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
1、经过学习、培训、研究与实践,“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产生一整套写作训练模式,一旦语文教师理解该模式并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将之运用于作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便能快速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农村中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的参与研究和课题推广中,通过学习与交流,将会使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是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契机。
十、问题与思考
1、关于“思维导图在语文学科中阅读的应用研究”此问题与本课题相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构成两大要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今后要加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按课题申请书中,由于初次申报课题,毫无经验,认为参与人员越多越好,所以在将长塘镇初级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全部填写为参与课题者。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课题参与人员本身认知有限,觉得研究课题应有利有图,要求课题负责人给予经济报酬。故课题大部分参与人员在课题没实施前,就不出力不出功,对本来己有6年研究成果,结题在即的课题不但毫无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无效后,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商议后,共同作出如下决定:
撤消原申请书中的梁中宣、潘成师、周维伶、赖永连、滕引连、陆欣、李青轩、孙科赛、谭玉梅、李凤山的的参与权,(以上人员只是在申请书挂名而己,其在课题准备、申报、开题实施方面也未曾做过实际性工作)此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郭姿不变,主要参与人员仅杨国访,并保证课题申请书中涉及的课题分工和预期成果全部由课题负责人郭姿和杨国访两人承担,并保证达到预期效果。这个教训是巨大的,在今后是要引以为鉴的。[参考文献]:
1、托尼 巴赞著:《充分使用你的大脑》,中国中央广播出版社,1998。
2、品川加也(日)著:《右脑使用和开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艾天喜(台湾)著:《惊人阅读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七田真(日)著、李菁菁译:《超右脑波动速读法》,南海出版公司,2005。
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吕武平主编:《全脑速读记忆》,中国航空出版社,1999。
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厚德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9、吴立岗编著,《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施良方、崔永郭主编:教学理论《课题教学的理论、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篇:结题总报告
两次调查问卷 一次家长采访
通过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经历了两次见习活动之后还是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的,而家长们尽管对于这个项目动用的时间和精力和最终的成效仍处“观望”态度,大部分也都十分支持。
一、第一次见习活动前(学生部分)
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总共收回有效问卷77份。根据同学们对于本卷设计的11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新开展的这个项目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其中也折射出一些项目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的理解漏洞等。以下是问卷分题分析。
1.你对于高二进行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持什么态度?
对于最基本的表态的这一问题,60人表示支持,13人无所谓,4人不支持。对于不支持者的理由实为最有价值的内容。1人未填理由,2人表示更喜欢学农,而有一个同学洋洋洒洒主要写了4点: a.知识储备的欠缺会使这次活动毫无意义
b.过早的生涯定位不利于各门学科均衡发展
c.当各门学科加紧赶进度,不仅加重学业负担,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d.职场上的黑暗面会对学生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些理由的分析,反映出同学对生涯规划实际并未完全理解,职业体验并非大学生见习,需要足够专业知识储备,而是让高中生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一个行业,观察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工作流程,从而让自己以后择业,生涯规划时有一个切身体会和方向。而对于这第二点,很明显学生没能理解生涯规划和高三选科的区别,而就这点而言,学校完全可以通过足够丰富,充分的宣传和指导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于这位同学担心的第三点则需要学校老师合理安排因这两周职业体验而受影响的课时,让学生既学到应学知识,又不致囫囵吞枣。而第四点,可能只是这位同学的片面理解踏入社会所需面对的一些问题了。个人认为短短两周生涯体验不致涉及什么”职场黑暗面”,而即使今后面对不公,学生自己也不应该如此脆弱,如此容易便致使性格受到负面影响。不过在体验前产生的顾虑也是很正常的。2.你知道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吗?
大部分同学都很明确指出职业体验是为辅助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于本次体验活动的总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
3.你如何选择见习单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这次职业体验是第一次开展,但是大多数同学在选择体验单位时还是以兴趣为主,而叙述其他的同学则解释说,是综合几个选项来选择的。而C选项“哪个地方人不满就去”占9%,与D、E、F平分秋色,被动的同学还是有一部分的。而主动的同学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是完全靠自己寻找职业体验单位的,比如杂志出版社等,只是一个好的现象。4.是否了解将要去的见习单位?
A不了解(跳转5)
B.了解 5.如何了解的?(若4选A则请跳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其实对职业体验单位不了解的同学竟然占到了35%。那么学生为什么没有了解呢?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对于他所要去体验的单位一无所知时,会不会对他的职业体验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呢?比如体验时非常被动,没能利用好这两周时间充分了解体验的职业,或是去了单位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感兴趣,而选择了浑浑噩噩度过了两周。而对于了解的同学来说,实地了解也是主动了解的一部分,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45%则是听别人叙述,自己无过多了解。说明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不是特别的高。
6.你自己是否制定个人见习计划? A.是
B.否(跳转8)
7.如何制定见习计划?(若7选B则请跳过)A.比较粗略,制定自己希望了解的生涯体验的内容
B.比较详细,具体到一天或固定的时间段进行什么体验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在听了吴敏老师的建议后作为废题,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来制定所谓的计划,不过我们还是通过调查发现有26%的同学做了计划,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特别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体验计划现在都是由各体验单位安排的。
8.你觉得这两个星期可能会给你带来什么收获?(可多选)
大部分同学觉得会了解某个岗位,和对职业有了亲身的体验,而有一部分同学视此为放松身心的机会,说明对此认识不够深刻。
9.你的生涯规划进展到什么程度?(可多选)
学生们通过学校的教育生涯规划已经有了推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都未开始,对生涯规划并不是十分重视,常常需要学校的强制推进,拨一拨,动一动,缺乏主动性。
10.你在根据学校要求进行的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多选)
在职业体验前,学生们对职业都缺乏了解,所以这也显示了职业体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其他困难还需要学校进一步的教育与指导。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的配合,重视生涯规划,认清其对自身的意义。
11.你对于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活动以及相关辅助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有什么建议吗?
一个人可以在两个星期去不同的岗位感受不同的职业,而不是只体验一种职业
做好宣传,保证安全 不要取消学农
这次对于体验单位的选择,确定较为混乱,难以去到自己感兴趣的单位体验,而是以方便为选择了自我教被动的选择 多找不同类型公司 安排更加具体,丰富 建立常驻职业体验基地 吃好,睡好,玩好,做好,想好 最好更具自主性,自由选择余地大些 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活动
应相对给予工作报酬,使职业生涯体验更真实
应给予适应的工作补贴…使职业生活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可信性,让我们体会工资的来之不易!
希望学校对学生有更多的引导与建议
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比如医院,我想给人开刀,行吗?连站在手术室里看也是不行的吧!所以,我认为不太适用于现实。应统一化,正规化,集中化,细致化 延长时间 资源多提供点!希望继续开展下去
可以在学校中就进行辅导,帮助我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
本题的答案主要涵盖了以下一些方面: 1.选择单位方面希望多元
2.安排具体丰富,落实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3.除了这两个周的职业体验,学校在此前也应进行一些辅导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致的职业方面的概念。
4.在学生的意见中,有一部分希望体验单位的资源能够更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而有些学生认为提供适当的工资能够使体验变得更加真实。学生们十分希望对职业体验与生涯规划有更多具体的指导。学农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期待的经历,所以有些同学对学农仍然念念不忘。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怀疑职业体验是否真的能够让我们体验到职业,因为我们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以上的数据,以及调查问卷下发时碰到的一些问题来看,学生自身和学校宣传教育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本份问卷的用词在吴敏老师的修改前所用的其实就是大家平时所用的描述词,例如,社会实践,见习单位等。而实际上,用词就可以看出这次职业体验的宣传方面的欠缺了。根据本次体验的总负责老师说,用“社会实践”来描述是完全错误的,学农也是社会实践,军训也是社会实践,不可混用,而“见习单位”其实是用在大学生实习上的,那是在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后进行的实习,与体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点来说,学校在宣传教育的时候,用词一定要完全统一,不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比如之前提到的又一位同学认为即使去了,有些环节也不可能直接让自己上手操作,甚至连看都不一定能看,没什么意思。其实他是把职业体验和大学生实习搞混了,我们高中生根本连专业知识都没有,让你去给病人开刀,岂不是草菅人命?我们去医院,去出版社,去酒店,关键是去了解一个行业是怎样运作的,有哪些环节等,为以后自己选择专业作一个铺垫,让自己心中有数。而误解往往就是宣传的用词传达时的偏差产生的。
其次,学生应对职业体验持有积极的态度。从学生对体验单位的了解程度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学校的每一个“活动”背后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学生认为仅仅学业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学生自身将会丧失很多和社会接触、交流的机会,就算进了好的大学,可能以后的人生也会有迷茫。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注重娱乐方面,而忽视了这两周的学习任务,对于这,我只能说学生应当明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要以片面的“学业”作为单一目标,而任何似乎“偏离”这一目标的时间都立刻用来无意义的玩耍。其实再联系家长的一些反应,比如担心小孩在两周内荒废学业等问题,还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较差的自控力而言的。要想这个国外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的活动在中国不要夭折,一个关键的因素还在我们学生自己。
二、第一次见习活动前(家长部分)共采访:35人 支持:30 体验父母辛劳,培养社会经验和兴趣 不支持:2人
理由:资源少,体系不完整,整个社会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完善的应对方案,担心学业,有同学体验单位是晚班,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做。不放心孩子外出体验不知道有何作用,毕竟是第一批。不清楚:3人
不了解体验之后的作用,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影响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 建议
活动安排在周末,不要影响学业
希望选择面更宽一些,能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自己体验时候能主动一些,多学点,多观察 早接触社会,了解一个单位,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时间不要两周,短些
学校,社会重视职业体验,让孩子多锻炼,对今后的生涯规划有帮助 希望学生能通过职业体验,真正理解家长的辛劳 工作环境越艰苦越好 安全第一
希望对学生心灵有触动
通过此活动拓宽学生的接触面,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接触单位工作时能比较具体,不仅仅是了解大致的流程,能对其中一个环节深入了解。分析:
通过对随机35名家长的采访,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家长还是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但是,同时他们也发出了疑问之声,这个体验活动到底有什么作用?在表示支持的家长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其实还是有些不清楚体验活动的作用的。他们的疑问主要有:不了解体验之后的作用,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影响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这些,只能通过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收获和以后升学选择专业的影响来看了。而不支持的家长,他们的理由还是值得思考的。尽管只有两位家长明确表示不支持,但是他们的理由涵盖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单位资源少,体系不完整,整个社会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完善的应对方案。
其次,担心学业,有同学体验单位是晚班,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做。不放心孩子外出体验不知道有何作用,毕竟是第一批。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家长对于学校职业体验的尝试表示支持,认为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体会家长的辛苦,会让他们有收获。但作为第一次的尝试,有家长心存疑虑,不知道会不会有收获,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也有家长反对,有的是对学校的管理有不放心,还有的是认为中国的体系不完整,不会有什么收获。在家长的建议中最多的不外乎对于学业的担心,有的因为两周太长,有的希望不要走流程,要深入,安排更具体,还有的觉得学校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业体验中有更多收获。
学业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家长放心不会影响学业恐怕很多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我们学生自己的控制能力。
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还是非常支持这个体验活动的。
三、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总共收回有效问卷75份。根据同学们对于本卷设计的9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职业体验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对职业体验真正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以下是问卷分题分析。1.你的职业体验内容主要是?
选项集中在A、B、C,确实,作为学生前去职业体验,也就这些内容了。大多数同学确实也做到了这些基本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无所事事,毫无收获,这可能与单位的安排有关,这也应当引起重视,可见单位间差异较大,学生的收获也相应有不同。2.两次职业体验你了解、感受并收获到了什么?(可多选)
大多数同学都感受到了某些职业具体内容,运作情况等,也获得了家长所希望的体会他们的辛劳,综合来看收获颇丰,说明职业体验有利于我们中学生的个人成长。
3.寒假中你选择了什么单位?
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新单位。
4.寒假中的职业体验与第一次的两周职业体验有什么区别?(可多选)
有了之前的经验,同学们都更适应体验了,尽管第二次的职业体验只有三天,却还是有感悟的。可是由于缺乏学校的监督,和企业的重视,收获欠佳,还有待改进.5.两次职业体验活动对你的生涯规划有什么影响?(可多选)
经过两次的职业体验,同学们更了解一两个行业,让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所在的领域更加清晰了,基本达到了我们活动的一大目的。6.在完成了两次职业体验后,对于此活动你持何种态度?
百分比较之上一次,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通过同学的理由(1.大多是父母所在单位,很少人真的得偿所愿,多是完成任务而已,顺便享受两礼拜的假期2.学校的监督力度完全不够),我们看到了活动存在的一些不足。这些理由较之上次更明确。7.对于学校高一就开始的生涯规划项目,你是如何看待的?
大多数同学还是觉得有用的。
8.对于生涯规划, 学校的措施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可多选)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职业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而且学校对这方面的各种努力逐渐让学生重视起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其意义,并开始了人生的规划。这是令人感到高兴的。
由于我们的问卷没有设置填写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无法了解具体的内容,这是我们问卷的不足,但我们也可看出学校的这方面工作确实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对于选择“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学校的大力宣传依旧没有动摇他们。我们觉得这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业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十分缺失。这是长期而深远的教育目标,短期可能无法改变,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9.对于个人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或学校相关措施, 你产生过矛盾心情吗?遇到过哪些困难?有何想法? 1.想去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但创造不了条件,除了完成任务以外并没有真正收获
2.大家会认为高中生什么都还不会,我们应拿出更积极的态度 3.没有。经验不足,实践生疏。还需要加强。4.有矛盾。单位难找,虽有阻力,但可以进行。
5.学校不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假期实践,学生积极性低。6.没有。对职场较难适应。7.没有。生涯体验还需要更多指导工作,仅靠学生自己容易出现消极影响。8.寒假为期三天的职业体验,单位难找,时间难选,内容自然没有第一次多,质量没有第一次高,有待改进。9.锻炼沟通能力,更好融入社会 10.没有。一步步来比较好。11.有。专业性太强,无法胜任。
12.无矛盾心情。无困难。这是一项很不错的活动,能让我们早一步接触到社会,对人生有指导作用。
13.没。没有啥困难。职业体验让我觉得很有用。14.没有。没遇到困难。想法是还不错。
而通过主观问题的回答来看,我们更能看出同学们担心职业体验还属于试验期,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成熟,比如公司方面不配合,学校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对于监督,我认为完全可以凭学生的自身素质自己克服,自觉完成。而对于找公司进行体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其实职业体验不过是为了让同学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不一定需要那么“完美”,这也体现了现在学生的择业的观念和学校对于职业观念教育的缺失,这点在以后的生涯指导中要加强。而社会方面的不配合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生自己给公司留下好的印象,才能逐渐让公司接纳,学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了解公司哪方面的知识,给公司一些参考,更好配合,而且我们可以帮助公司提出我们的建议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来提高公司对职业体验的积极性。
而对于寒假三天职业体验单位难找,时间难选,内容少的问题,则需要学校与更多的单位建立基地,更好地解决找体验单位的问题。寒假三天的职业体验时间难选问题可能就不得不让学生自己调节了,毕竟三天并不多,但可能会和同学的其他活动冲突,不过最后我们还是看到大多数同学仍然完成了职业体验并递交了职业体验小结,可是我们在同学中也发现有不少是为了完成任务伪造编撰的,根本没有在寒假进行职业体验,令人感到惋惜。
职业观念 与实习的区别
重要性、意义
结合专业选择
问题:职业体验和生涯指导不够深入,体验单位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渠道
对单位的了解少
不希望取消学农、时间安排
生涯规划指导不连续、进展缓慢、一些计划没有确实执行、选择体验的单位难,缺乏指导、体验的职业太少、安排不到位,要做什么不知道
需不需要补贴、工资
关于实践和动手、经验缺少
管理、和监督活动是不是可以细致;安全
职业体验先行铺垫没有充分
与学业的矛盾
希望深入
家长支持、单位支持
寒假的管理
深入指导、易出现偏差
完成任务的心态、价值观教育、积极性
对于选择“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学校的大力宣传依旧没有动摇他们。我们觉得这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业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十分缺失。这是长期而深远的教育目标,短期可能无法改变,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比如公司方面不配合,学校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对于监督,我认为完全可以凭学生的自身素质自己克服,自觉完成。而对于找公司进行体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其实职业体验不过是为了让同学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不一定需要那么“完美”,这也体现了现在学生的择业的观念和学校对于职业观念教育的缺失,这点在以后的生涯指导中要加强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