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推荐]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
【背景链接】
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便捷、快乐与希冀,赋予人类新的生存领域与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隔膜、痛苦与危机也相伴而来,情感纠葛、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由网络社会滋生出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不断地触及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逐步升级。
【标准表述】
[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网络谣言肆无忌惮。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个人隐私暴露无遗。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指导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网际关系疏离冷漠。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
[解决思路] 网络伦理失范造成了网络生活的失序,严重冲击了真实社会生活的伦理秩序。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亟须根据其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用法律来规范广大网民的网上行为,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是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网络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虽然道德与法律具有一定的界限,但道德往往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治理网络伦理失范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并将法律作为最终保证。要使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使之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社会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相同的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为此,政府机关和网络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网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伦理的重要性,在网络生活中切实做到用道德良知和法律规范要求自己。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立法。网络空间不仅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法治空间。离开了法律的规范,网络伦理就失去了坚强后盾。为确保网络的畅通和健康发展,为顺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1997 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诸多部规范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我国网络社会向着法治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违法与犯罪的情形日益严重,但与此同时,我国诸多有关网络空间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状态,一些现存的网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络法律规范则与法治化要求相差甚远,网络立法效力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整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是保证网络安全、防止网络伦理失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执法力量还十分薄弱,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是在高科技领域发生,我国执法人员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执法力量仍然十分薄弱,面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展开工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法律素养,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有效防止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网络伦理的良性运行奠定可靠基础。
总之,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伦理建设也将是一个艰难、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思想、文化与制度等各方面协同并进,通过立法、执法、法律教育和宣传等各种手段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才能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第二篇:2015苏州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2015苏州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络伦理失范
背景链接
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便捷、快乐与希冀,赋予人类新的生存领域与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隔膜、痛苦与危机也相伴而来,情感纠葛、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由网络社会滋生出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逐步升级,不断触及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
深度解析
[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是网络谣言肆无忌惮。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二是个人隐私暴露无遗。
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三是网络诈骗层出不穷。
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四是网际关系疏离冷漠。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
[如何应对网络伦理失范]
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网络伦理失范造成了网络生活的失序,严重冲击了真实社会生活的伦理秩序。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亟须根据其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用法律来规范广大网民的网上行为,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是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障。
第一,加强网络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
虽然道德与法律具有一定的界限,但道德往往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治理网络伦理失范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并将法律作为最终保证。要使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使之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社会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相同的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为此,政府机关和网络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网民充分认识到网络伦理的重要性,在网络生活中切实做到用道德良知和法律规范要求自己。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立法。
网络空间不仅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法治空间。离开了法律的规范,网络伦理就失去了坚强后盾。为确保网络的畅通和健康发展,为顺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1997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诸多部规范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这意味着我国网络社会向着法治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违法与犯罪的情形日益严重,但与此同时,我国诸多有关网络空间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状态,一些现存的网络法律规范则与法治化要求相差甚远,网络立法效力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整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执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是保证网络安全、防止网络伦理失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执法力量还十分薄弱,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是在高科技领域发生,我国执法人员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执法力量仍然十分薄弱,面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展开工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法律素养,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的执法队伍,有效防止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网络伦理的良性运行奠定可靠基础。
总之,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伦理建设也将是一个艰难、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思想、文化与制度等各方面协同并进,通过立法、执法、法律教育和宣传等各种手段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才能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苏州公务员考试网:suzhou.offcn.com/?wt.mc_id=bk6352
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第三篇:伦理价值观的失范
最近有几件事,折腾得很是热闹:被指涉嫌抄袭的承德市作协主席刘英辞职;贵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世杰被曝雇用枪手;新一轮张爱玲热。这几件事本身,都让人觉得怪怪的,好像还应该再往深处想一想。这一想,让我想到了伦理价值观。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长期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这些伦理观念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线性的。同一件事,因角度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两种以上的相互矛盾的伦理标准,于是就有了一个“谁管谁”的问题。一般来讲,当然是低阶位的伦理服从高阶位的伦理,但在实际上,对于究竟哪个高哪个低,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就形成了不同的伦理价值观。比如“孝”,本来是一个很高阶的伦理,素有“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一类说法。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嘛!可是一旦遇到“忠”,就要打折了。皇上要用你了,主子要用你了,老爸老妈的事只能后搭搭。“义”的阶位稍低些,跟“孝”也比较容易“两全”,问题是就怕碰上“大义”,一旦碰上了,就有“大义灭亲”一说了。不过那个“大义”得弄对。当年儿子揭发、批斗老子,其实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那里面没有大义,连小义都没有。
高阶位不是“高标准严要求”。像“狠斗私字一闪念”,就是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某人真能一辈子一闪念都不曾闪过,自应受到尊崇,但这种人即便真有也不多,更何况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同样应该受到尊重。但是,这儿又有一条底线,就是不能损人利己,也不能损人不利己。这种要求不高但却是做人底线的伦理,也是一种高阶位的伦理。
当作家,搞创作,有种种的写作伦理。对于一个有追求、有出息的作家来说,创新意识只是起码的要求。再降低一点,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应该不难做到。可是话说回来,一个初学者模仿模仿别人,一个江郎才尽的老作者重复重复自己,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然而,不抄袭,不剽窃,却是写作伦理的底线。既然底线属于高阶位伦理,那么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作为越过这条底线的借口。
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底线又经常会受到挑战,尤其是受到某些话语强势者的挑战。郭敬明抄袭案就是一个彰明显著的例子。
2003年末,庄羽将郭敬明告到法院,诉称被告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原告的《圈里圈外》。2006年6月,北京一中院做出终审判决。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挺郭的一方,主要是郭的粉丝,一直没有停止鼓噪,一面支持“小四”,一面攻击庄羽。终审判决出来以后,郭敬明被判定抄袭成立,被告方支付了罚款和精神抚慰金,但是却拒绝道歉。这个“不道歉”激起了强烈的谴责声,但是――至少据我的印象――仍然高不过郭的粉丝们的支持声。然后,人们又看到了法律的边界――法院可以判令侵权者道歉,但是无法强迫其道歉。这也对。道歉本质上属于当事人的意愿表达,别人(包括法院)很难强迫,而且强迫出来的道歉也不是真的道歉。法院的办法是,“逾期不履行,„„法院将刊登本判决的主要内容,费用由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承担”。应该说,这是一种比强迫出来的假道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当于明白昭示那个当事人没有悔改之意,亦不失为对粉丝们的鼓噪一个有力的回答。
但是,最终决定天平向哪边倾斜的,是另一家机构。就在这之后不久,这个拒绝道歉、没有悔改之意的抄袭者,被接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举同样明白地昭示出一种伦理价值观。从协会的性质看,这应该是一种官方的伦理价值观,或者说是具有实际社会影响力的伦理价值观。虽然它既不能代替所有协会会员个人的伦理价值观,也不能代替所有各省市协会的伦理价值观,在此之后,仍然有很多作家继续谴责抄袭者,而新疆作协更是毫不含糊地将抄袭者遥远开除出会。但是,无论是作为个人的作协会员,还是作为地方机构的地方作协,其实际社会影响力都是无法与中国作协相比的。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讲,一个没有悔改之意的抄袭者照样能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意味着抄袭行为已不再是写作伦理的底线。如果抄袭者手里握有其他方面的筹码,仍然可以就此做一番博弈,输赢仍在两可之间。郭敬明就赌赢了。遥远则是赌输了的例子;或者如有的论者所嘲讽,“很少有抄袭的作家像他(遥远)这样倒霉”。
在这样的背景下,承德市作协主席刘英被指抄袭一事闹腾得如此沸沸扬扬,就不免带上了一种怪怪的味道。
这事儿咱们从后往前说。最近事情有了结果,有报道说:“承德作协前任主席刘英被指新作《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涉嫌抄袭后,承德市文联高度重视,责成相关人士开始核实详情。调查人员分别对刘英、出版社等相关人士进行调查,文联调查人员发现,《草叶上晶莹的露珠》书中收录的文章的确与原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承德市文联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关于刘英是否抄袭其他作者文章,‘现在也不好说,因为文联没有权力对是否抄袭进行认定’。”
看来承德市文联不仅高度重视,而且高度慎重,所以在最后表态时,还记得他没有“认定”权。美中不足的是,他忘了他实际上也没有“调查”权。当然,这里所说的“调查”权、“认定”权,都是法律意义上的。如果只从文学的意义上说,是不是抄袭其实很简单,因为《草叶》是本散文集,不像小说还可以抄情节、抄人物关系,散文要抄,只能抄文字,所以只要把相关的文字两相对照,应该一目了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刘英的抄袭与否是明摆着的,用不着拿“有很多相似之处”打马虎眼。至于确定是抄袭之后,数量有多少,性质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难做出文学上的考量。
所以,这件事的怪异之处,就在于它本来没有涉及诉讼,却偏要拉开一副做大的架子,去做法律意义上的考量。这可真是一道奇怪的风景线:按报道中开列的名录,被抄袭者人数众多,健在者亦有多人,他们的作品被人抄袭,却没有一个人起而维权,倒是一些旁观者在那里义愤填膺抱打不平。那么,你既然想就这事儿抱打不平,就理应了解这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实情吧?像承德这样的“厅级”,它的“市作家协会”是怎么回事,该协会的会员是什么样的作家,它的协会主席是哪一级干部,是怎样的“文坛掌门人”,又是怎样产生的,你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事实上,我看到过一篇文字,其作者说曾在网上将“刘英”百度了一下,发现在有限的几个条目中,除了说到她是承德市作协主席,开过什么会,在会上讲了什么话,并未涉及她有什么作品。可惜,该作者仍然只是将这些当作挖苦的材料,却没有想一想,虽然抄袭确实是很不光彩的事,但对于这样一个没什么像样作品行世的作者,有必要闹腾得如此沸沸扬扬吗?何况那本《草叶》根本不是正版书,只是买一个书号就可以“出版”十本那种。这种书根本进入不了市场,更赚不了钱。从常理上讲,确确实实没什么值得闹腾的。如果说这件事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在拒绝道歉、毫无悔意的抄袭者郭敬明被接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后,人们既然对大抄郭敬明无可奈何,就只好拿刘英这样的小抄来足足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正义感了。
刘世杰是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这个职位应是副厅级。他在一部“小说”上署了名,而且是惟一作者,但这部“小说”他没写过一个字,甚至没抄过一个字,完全是“坐享其成”。事情好像挺明白,但是从法律的意义上说它是个什么“案件”,就难说了。如果让法庭来判,未必多么难判,问题是和前一件事一样,没有任何一个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人进行告诉。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小说”是由“同名电视剧”改编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一个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你不署小说原作者的名,人家肯定不干。但是一个由电视剧改编的“小说”,署不署原编剧的名,很可能就不是“问题”,因为它有很多个编剧,而这些编剧们没人把那个据以改编为“小说”的剧本当作自己的作品,只认为自己干了其中派给自己的那份活儿,并且已经得到了该得的报酬。你看在那么多的议论纷纷、纷纷议论中,竟然没有一个人、一句话提到谁才是这部“小说”的无可争议的作者!有报道说,“书的真正作者是女诗人言美芳”,也就是那位所谓被雇用的枪手。虽然我对言女士的很多方面都极为同情,但我仍然认为她只是个写作者而不是创作者,最多是个改编者。说白了,我们面对的是一部从流水线上“组装”出来的“小说”,一部没有一个真正的创作者的“小说”。如果有谁真想有意义地闹腾闹腾,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值得闹腾一下的地方。当一部电视剧可以有很多编剧,却没有一个编剧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作品时,当一部这样的电视剧又被书商找来写手改编为“小说”,因而这个“小说”已经不存在确定的作者,以至电视剧的制作方觉得自己有权“指定”谁是作者时,我觉得――至少是在这部“小说”中――确实是“文学已经死了”。文学都死了,谁是作者还有什么可闹腾的?
张爱玲热是同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有人喜欢、很喜欢,有人不喜欢、很不喜欢,都正常。不正常的是“张爱玲热”――总是隔几年“热”一次,隔几年又“热”一次,每次都“热”不了多久,慢慢凉下来,然后就有人再把它炒热。依我看,一次又一次的张爱玲热,并不是真正喜欢她的作品的人炒起来的。张爱玲是个特点突出的作家,这些特点决定了她的价值,决定了她的局限,也决定了哪些人会喜欢她的小说,而这些人手里并不握有足够的公共资源,不具有把她炒热的能力。既有动机也有能力的,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是那些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精英”。两年前,借电影《色?戒》上映,一轮新的张爱玲热卷地而来。它几乎成为近二十年以来最热的一次张爱玲热,可惜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像炒家们估计的那么健忘,结果大热变成了大凉。两年以后,更新一轮的张爱玲热再次卷地而来,这次借助的是一部叫《小团圆》的长篇小说。跟着掺和的还有一部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掺和而已,从三万字的小说变成了36集的电视剧,里面还有多少东西姓张,已经是很难说清的事了。实际上,一次又一次的张爱玲热,本质上决不是对她早年那些作品的关注。那些能“代表”她、决定她的文学地位的作品,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地方,它们好在哪里,好到什么程度,以及有哪些不足,缺少什么,如果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到今天还搞不清楚,那么中国的文学批评家没一个人还配活着。真正在那里来回“炒”的,不是张的这些作品,而是张本人的“行状”,说白了就是她和胡兰成那点事,最多加上那点事在她后期的作品里变成了什么样子,剩下了一些什么样的渣子。炒《色?戒》时如此,炒《小团圆》时仍然如此。炒《色?戒》时,《南方周末》发表了梁文道的《焉能辨我是忠奸》(2007年11月15日),它首先批评“中国人学历史就像小孩看戏”,除了忠臣和奸贼,“再无第三条路”。然后引用德国在二战后清理“通敌者”的故事,谴责“一些没有什么天分”的人,借“狠批几位造诣非凡的大师曾经出任纳粹伪职”,“心态很阴暗”地“取而代之”。接着又引用加拿大的中国史学家的话,认为“曾经帮侵华日军指认出藏匿于平民中的败逃国军,结果害死了这些抗日军人”的人究竟是好是坏,也“很难判定”,因为这样做“起到了保护其他平民百姓的效果”。经过这样一番弯弯绕,真是“焉能辨忠奸”了。连忠与奸都不可辨了,还有什么伦理价值观可言?最近炒《小团圆》,《南方周末》又刊登了对陈子善的访谈《张爱玲也许不高兴》(2009年3月26日),说“张爱玲被胡兰成连累了”,并质问道:“这是什么逻辑?你说汉奸的老婆不能纪念,那汉奸的哥哥能不能纪念,鲁迅是汉奸周作人的哥哥,周作人是比胡兰成更大的汉奸,怎么可以开研讨会?”做此质问,居然还提到逻辑。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先生真的看不出这两者之间毫无可比性?比如,鲁迅在周作人当汉奸之前就已去世,而张爱玲是在胡兰成正当着汉奸时成为他老婆的?
在对《小团圆》的炒作中,经常引用张爱玲自己的一句话:“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其实这正是问题症结之所在,也正是张爱玲的一个死结。她在为《色?戒》辩解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中,说到王佳芝行为的心理依据时,用了很长的篇幅去强调王佳芝对“表演”的痴迷,仿佛易先生的上钩,只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她还设置了种种其他的依据,例如“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再如把王佳芝及其同伙都说成是“羊毛玩票”,并非专业的特工;甚至还有个“远因”,即第一次在香港谋刺未成却枉失了童贞,以至“有点心理变态”。总之,张爱玲为了使王佳芝的行为有合理的解释,什么理由都可以用,连“心理变态”都用上了,惟独铁嘴钢牙死也不往“爱国动机”上说。原因很简单,一旦确立了王佳芝引诱易先生是出于爱国,那么最后的“捉放曹”就是叛国。“冰雪聪明”的张爱玲当然不会干这种傻事。说到底,《色?戒》只是一篇回避了国家立场的小说。它并没有为汉奸辩护,更没有歌颂汉奸。那不是张爱玲的动机。张爱玲的动机仅仅在于――为一个女人爱上一个汉奸寻找种种与国家立场无关的理由。
她不是不知道,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国家立场是“大义”,是伦理底线。她的刻意回避,恰恰证明她知道。这是她的态度,是她的选择。围绕张爱玲热所出现的争论,实质上就是对她的这种选择和态度,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而这些不同态度的分水岭,就在于伦理价值观中的伦理底线有没有刚性。这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但背后却是一个利与害的问题。强调伦理底线的刚性,对某些人显然不利;而对这种刚性的削弱乃至抹杀,则明显有利。
如果要找个人来和张爱玲比一比,为什么不选郁达夫?即便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做出最高的估价,也高不过郁达夫――再退一步,高不过很多吧?郁达夫的个人行状并非完璧无瑕,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的国家立场毫不含糊,决非张爱玲那种含糊、回避可比。但是,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张爱玲热,郁达夫热却是一回都没有。这叫什么?这就叫伦理价值观失范。
第四篇: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不陌生的熟悉人,在大学校园中,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不会缺少上网的经历。但是就像常人说到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不可详述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是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网络道德的失范引起了大学生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歪曲。此文预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原因分析,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隐性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之大,信息之多,信息之复杂是我们有时都不可想象的。尤其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除去有利信息以外,它还充斥着各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机会接触和传播这些低俗的内容。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拥有较强自主性,从心理上排斥传统的说教命令方式,现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也能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因此,如何从隐形教育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逆转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分子,极度活跃分子之一,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范围广。尤其是大学生的品性与行为正处于不断的变更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预,进而在网络世界中产生违纪违德行为,甚至牵引到现实生活中,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大家的重点关注。
(一)何为网络道德失范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以善恶为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它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会随着时代、阶级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道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中,也逐渐渗透到网络社会中。网络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网络“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借此,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网络社会。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使道德教育从真实的现实社会转入到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己经成为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网络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与现实既有道德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有不可忽略的矛盾,从而引起网络世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网络道德失范。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2]就网络道德问题的内涵而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与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规范密不可分。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网络道德原则和网络道德制度,但是,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而宽泛的,目前还未对各个网络参与者的上网行为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和限制。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具有即时性、隐蔽性、虚拟性、广域性、信息无国界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
[1]的积极参与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如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导致对网络的迷恋、网络qq聊天中隐瞒或欺骗行为、网络语言攻击、未经他人允许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看他人隐私、抄袭他人著作等不良行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在改变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出现了道德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冷漠的现象。其结果便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3]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紧需工具。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道德失范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
1、网络道德信仰淡漠化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4]道德信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扮演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多样的生存状态。由于摆脱了传统权威规范和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非主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我国道德理想信念的信仰。2008年11月,某高校大学生严某通过笔记本电脑撰写了两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其后,他又拍摄、制作了自己宣读这两篇文章的视频,并将其粘贴到某论坛上。随后,严某又在武汉开通“蚂蚁复仇者” qq群,通过这些群成立“中国人民党”并自封党主席,在网上发布反动言论。最后严某因涉嫌传播反动言论罪被我国公安机关严厉制裁。大学生通过网络宣传反动言论,传播腐朽、堕落封建迷信思想或邪教言论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不坚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网络道德情感冷漠化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以符号性为特征,人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同他人、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针对qq聊天或者游戏中隐满或欺骗行为的原因分析,62.2%的大学生仅仅是处于安全意识,显示了其对他人交往情感的冷漠。2009年7月16日,一网友在百度某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数小时之后,将近40万网民回复了该贴子,网友称其为当今网络第一神贴。从发帖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这一帖子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表达发帖人的某一观点或情感。人们都在探讨为什么这样的恶搞贴子会被疯狂地转载,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上网时出现孤独、无聊和寂寞的心理。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化、无聊化,经常使大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互相谩骂,久而久之,这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就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上网习惯则会使群体观念越来越淡薄,也极易使其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又易导致其道德人格的多重化,这种多重人格也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
3、网络责任意识薄弱化
2004年10月,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章某,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在自己的校园网个人空间建立了主页,同时将一境外淫移色情网站的网址,链接在自己的主页上,并大范围的转发给同学,使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张某因非法链接境外淫移色情网站被公安机关拘留。当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非法链接暴力、色情网站,并转发给他人的案例说明了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匮乏。康德认为,“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5]在众多信息充斥的网络社会里,当代大学生极易忘记自己对其他网民应负的道德责任。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极端自由的,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不断获得满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免除惩罚,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为所欲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弱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藐视,易给他人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4、网络不文明行为泛化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等。据调查14.3%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查探过他人的隐私。10.2%的大学生当看到网上色情图片或网站时会选择看看里面有什么。2009年5月26円,在校大学生萧某在网上发帖称,其在知网下载了两篇硕士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论文抄袭者仅把抄袭论文的地名改了。该贴一发就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学校指出如果论文作者的抄袭行为属实,将根据国家关于学位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这一案例说明了部分学生的网络学术道德的丧失。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其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学术道德就是指学术人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6]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大学生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任意篡改他人著作中的数字信息、聘请网络枪手等等。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法活动。例如网络欺诈、盗取他人财产、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和传播病毒、散步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等等。有的行为还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建设,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1、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但也不乏瑕疵。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情的冷漠,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老人倒地,看到就应扶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当今社会却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现在人们在决定扶与不扶之前都会做很久得挣扎,甚至挣扎过后决定不扶。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就深刻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与道德观念的弱化。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当今我国社会道德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根基逐渐动摇,道德观念模糊,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产生怀疑。
除受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以外,网络环境的复杂与混乱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当代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娱乐,网络娱乐节目、影视作品含带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生受此影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就逐渐排斥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虚拟化、空间化、大范围的自由化,导致网络言论混乱,“畅所欲言”,长时间与网络不良言论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违纪违法的思想。
2、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力与是非判断力
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出现和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特点直接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值经历生理发育过早,而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从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其自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致使部分大学生放纵了自身德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从而做出一些有违网络文明发展的失范行为。
理因素以外,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也存在不足。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网络不文明行为,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错误和迷惑信息、诱惑信息的选择、评价能力的薄弱。网络时代是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时代。在信息海量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觀别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将被时代抛弃。因而,培养网络主体检索、选择和有效利用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成为网络参与者必备的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引发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网络自律能力的欠缺。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7]由此可见,道德问题的出现是与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紧密相联的。道德从本质上讲,就是道德主体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认同的道德责任,并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行为,也可以说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自律行为。网络社会他律的作用被减弱,网络社会秩序的顺利进行,强化了道德主体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原因就在于其对网络非道德行为的理性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
3、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们可以隐去姓名、年龄等个人关键信息,在网络“黑 箱”里肆意地进行虚假角色扮演。一些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隐秘地侵犯其他人的重要信息。网络技术滥用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网络缺乏对不良言论、非法网站的监管技术,让网络世界信息混乱无序。
4、针对大学生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统一、具体的条文规定。有 些学校建设的网络德育平台,由于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欠缺,未能充 分发挥宣传和教育功能,学校和社会很难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当然,除上述原因之外,学校、家庭网络价值观引导监管不力;传统道德观念宣传、强化不到位、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干预措施
当代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模糊、对道德标准认识不清,并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鉴于大学生对生硬死板的显性教育的排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藏到学生周围的环境与特定形式之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的内隐性、丰富性、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特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以显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极易让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形成矛盾,从而产生激烈的对抗,让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新形势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具体干预措施
1、以生为本,充分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呈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那么学校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生为本,打造良好教育基础。(1)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学校传统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校园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机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育人功能,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道德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首先,校训是我们建设一所大学的理念、思想,对学生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校训的德育作用,就在于能促进个人价值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定向,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它的基本精神来塑造自己,这是一种最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前,清华大学的校训为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把校训改为 “严谨治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后来又改为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校训正反映了清华大学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的校风。高校一定要把校训建设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用好、用活这样一个隐性德育的法宝。
其次,健康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其核心就是学校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生活观、审美观。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具教育意义的因素,它巨大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风作为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惯性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风尚,以及由此对象化了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总和。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同化,潜移默化地规范、约束着他们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课堂教育是校园文化育人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传身教、师德风范会直接使校园精神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和价值的取向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文化建立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和价值呼应关系,进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价值取舍,最终使自身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建筑应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应整洁大方,以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如设立富有感召力的雕塑,用建筑自身的文化来培育和强化学生道德观念、道德价值。
(3)规范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隐性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往往是普遍存在但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管理制度的民主性,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隐性德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态度、接受能力。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虽非常完善,但管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往往只重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忽视了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公正性。在学校内部,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品德、民主公正意识,是决定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提高制度执行的公正性。
2、合理安排各科课程,充分发挥其德育作用。
各科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情感气质、师生关系、仪表外貌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言语的感化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呈示这些德育资源,并努力创造和挖掘各种潜在的德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在它未被学生意识到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并没有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在对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科的历史、现实角度出发,让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并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因素融入到教学、实训和科研中去。
3、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当今信息平台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兴的网络空间、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能够承载各类信息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实体。各种信息平台不仅能以隐蔽的方式传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规范,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它覆盖面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能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新兴的网络空间和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因其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伴侣”。因此,必须加强各类信息载体建设,以使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信息载体的建设,如精心选择、订购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报纸和杂志,经常利用校内外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活动的特点,加强新兴信息载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7-11 [2]汪少波.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17 [3] 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参见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devise/devisel.aspx?id=60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丨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 [6]沈曦.大学生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m..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II)[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1995: 119
第五篇: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络群众路线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络群众路线
背景链接*
网民是老百姓的一部分,老百姓在网上就意味着部分民意在网上。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项民意调查,以前往往需要打印厚厚的一沓纸,要么让政府工作人员下去分发再收回,要么委托专业调查工作来承担。„„
查看详细>>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习近平
[原因分析]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党的任何一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都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众人之心为一心,聚分散之力为合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最大人心和磅礴力量。
„„ [当前现状]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民意最直接、最快捷的有效途径,各地通过开设官员微博、开通市长信箱、与网民在线交流、设立民声专栏等方式
„„
查看详细>>
|对策措施*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践行“网络群众路线”,首要是正视网上民意。无须讳言,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人把网民的批评,看成是“一小撮” 不法分子的别有用心。如此讳疾忌医,只能激化对立情绪,撕裂舆论、破坏共识。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就是要俯下身子,抛弃鸵鸟心态,正视网络民意、服务网民,进而形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官民互动,打造晴朗的网络环境。
„„
查看详细>>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1.倾听网意,让网络群众路线走得好 „„ [开头示例]
1.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在哪,党的干部就要工作在哪、服务在哪。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群众开始逐渐由线下走到网上,积极拥抱“互联网+”,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面对世情、民情的改变,广大党员干部也要与时俱进,将群众路线走到网上。
„„ [结尾示例]
1.“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网上网下齐努力。顺应时代大势,走好群众路线,我们就一定能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而凝心聚力。
更多信息关注:云南人事考试网 云南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