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

时间:2019-05-14 03:1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

第一篇: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

“民工荒”分析报告

摘要:根据往年人们对“民工荒”的讨论和研究,对“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一.什么是“民工荒”

“民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沿海企业受冲击最大。网上统计报告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城市出现超200万的用工短缺,普工缺口达136万之多。“民工荒”也是民工权利荒。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行的二元城乡户籍制度,导致进城里务工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就是民工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从而形成权利缺失,无法与企业进行对等谈判,只能默默的忍受企业在拖欠工资和延长工时的恶劣行为。

二.民工荒形成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的高流失率。

(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几十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

(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用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由于农民工的教育水平迟迟未能得到提高,重学历轻技术的中国教育结构,导致中国生产了大量不懂技术的大学生,但农民工队伍中的技术人才却异常紧缺。目前的民工荒也主要是技术工人短缺。

(五)人口老龄化。长期以来,业内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是总量充足,只是存在结构短缺。目前普遍所说的农村大约有1/3劳动力剩余、绝多数约为1亿到1.5亿,但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绝多数只有5000万。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也越来越慢。从2004年开始,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数就已经开始持续低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六)政策影响。政府采取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惠农政策也是“民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随着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同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背景下,中国民生逐渐改善,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扩展,在农村从事非农业的环境逐步改善,返乡务农或创业手艺增加,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在四年里平均增加了3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工回流。

三.“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是解决当前“民工荒”问题的正道和长久之计。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即期收入,而且还是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各方面都应正确引导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

鼓励企业开展业务外包寻求应对“普工荒”的新途径。开展业务外包加工,事实上是将自己的车间延伸到劳动力招收更便利的地方,不仅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满足了农民工不出乡既可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同时兼顾农活的多种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农民工不流动,机器设备流动”的办法,虽然是权宜之计,但也是目前的有效应变之策,可以为缓解“民工荒”提供新思路。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通过开展业务外包解决“普工荒”。

积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在岗培训缓解“技工荒”。实践证明,像为鼓励企业走在岗培训之路,必须大力改革现行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可以考虑将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向实施在岗培训的企业倾斜,大幅度增加这一块的补贴资金,大力鼓励、引导企业实行在岗培训。这样做不仅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而且可以防止农民工培训的“偷工减料”现象,真正起到提高农民工培训效果的作用。

应引导企业走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双赢”之路。建议:一要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正确引导企业提高工资水平。最低工资标准是职工生存的生命线,职工权益保障的底线。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合理引导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二要真心为企业减轻负担。三要监督企业依法办企。部分非公企业不与企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不全,侵犯员工合法权益。

总结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促使沿海地区的企业认识到,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的。提高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必须提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日程上来。农民工开始在更大的区域范围进行选择性迁移,地区之间企业的竞争、农民工与城市劳动者的竞争都会随之加剧,各地方政府为吸引劳动力资源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竞争也会加剧。同时,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也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动力,从而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还应认识到,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以及城乡差距的消失绝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因此, “民工荒”问题的最终解决必将是一个相对艰巨和漫长的过程。

第二篇:珠三角民工荒调查报告

珠三角“民工荒”成因调查研究报告

10劳保3

组员:黄洁华 黄春香 黄苑红

苏建星

肖子亮

民工荒” 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 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参与了现代化建设, 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泛珠三角的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且有愈演愈烈趋势。“民工荒”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而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为正确认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及有效地为“民工荒”提出建议, 我们设计了这份珠三角“民工荒”成因调查问卷。

在问卷设计前,小组已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农民工群体进行调查,获得大量的探索性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访谈提纲和问卷调查的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民工荒”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开始调查问卷设计。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互动和讨论,又做了部分修正,最终确定问卷定稿。

“民工荒”的成因复杂,我们主要从几个主要的成因设计问题。

首要原因工资低。工资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呈下降趋势,甚至有企业拖欠工资,如问卷第7、8、18题就涉及工资待遇问题,能直接反映工资对工荒的影响。

其次是工作待遇不佳。相当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环境低下: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设施差、吃住条件恶劣;企业文化生活少、员工缺乏凝聚力,企业文化无从谈起;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请假制度几近苛刻。问卷的第10、19、21、22题等就能反映民工工作所受到的不公待遇。

第三是社会关注不够。劳动力市场功能的不完善,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民工户籍、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等障碍,均影响民工的择业。问卷中的第17、21、23是按照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收获到相关数据,了解民工荒对于民工,企业及政府、社会的影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报告和建议。

数据表明,有约10%的农民工表示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幸福。在众多减低幸福感的因素中,以家庭因素为主因的人数排第一。例如,与家人分居两地,在工作城市难寻佳偶,子女就学难等各种家庭问题,让农民工们感觉孤独,没有归属感,生活失去失望,不幸福,于是,他们自动离开这片农民工需求相对较大的土地,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样也就成为了造成珠三角“民工荒”的成因之一。

其中,数据表示,最多人反映的需要急切改善的问题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广州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但大部分普通农民工的子女难以得到实质的好处,解决就学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民办学校。

市总工会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民办学校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动用社会力量来提升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力量,动员广大青年和学生走进民办学校支教; 二是进一步加大公办学校师资力量对民办学校的支持;

三是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户籍问题脱钩,实行无条件的公平义务教育,其核心即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钱随人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而从性别来看,女性农民工的幸福感得分为68.65分,高于男性农民工的67.81分。分析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虽然女性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但男性仍然较女性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付出更多。

新生代农民工的回答透露出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保)的渴望、对孤独感(主要是婚恋方面)和迷茫感(未来发展)以及物价(特别是房价)上涨的无奈。

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幸福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小学及以下层次、初中层次、高中(中专、中技)层次和大专以上层次农民工的幸福感得分分别为63.33、66.62、67.36和70.35分,学历越高,幸福感越强。

本次调研显示,家庭因素的权重排在第一位,而经济因素反而退居其后。更进一步的数据显示,与配偶或恋人有较多时间和机会在一起的农民工,其幸福感明显要高些。

更进一步的数据显示,与配偶或恋人有较多时间和机会在一起的农民工,其幸福感明显要高些。

第三篇: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分析

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

《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里等待观望。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二)从工作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民工荒”缺工集中在技术工不同,本次的“民工荒”紧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例如,温州劳动力市场缺口最大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统计信息显示:服务员、普工、缝纫工最为紧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工荒”成因

浙江省出现大规模“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将这些原因归结为几个主要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的供给相对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证明了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率较上年减少7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也在首次出现下降。因此从起首次出现了“民工荒”。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左右,大大低于1996-的水平;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年均10%的快速增长,远高于1996-平均增长8.6%的水平,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因此,在未来的时间内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

(二)中西部发展快,增加了用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在中央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西部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轮热火朝天的投资潮。统计数据显示,来,西部地区快速崛起,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两个百分点。上半年,西部经济更是率先于中东部经济和全国经济反弹上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5.9%、6.8%、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增长26.7%、38.1%、42.1%。中西部地区高速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为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者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工资增长加快,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减小(东、中、西部农民工工资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2%、5.9%和8.2%)。再加上流动成本的原因,沿海地区的“招工”竞争优势不断弱化。,农民工开始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比增加了8.6个百分点。

(三)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

诱发“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收入提高,而打工收入却维持原有水平,从而导致总体上“打工红利”的下降。首先,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大降低了务农成本,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农民对土地投入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其 <莲山 课件>次,在减负的同时,中央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行了一系列农业补贴制度,包括对农民的种粮实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补贴,并且补贴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强。这些都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直接的实惠。此外,中央还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投入,大大

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在外出务工的收入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同时,务农的吸引力却在不断地增加。一些农民工通过利益比较,并考虑到家庭团聚、免于奔波等因素,得出了“进城打工不如回家种田”的结论。

(四)农民工流动成本提高

根据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农民工对收入、环境等因素进行理性分析,以决定是否进行城乡转移。浙江省内企业一般为外向出口型订单加工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多年来一直是农民工打工的首选工厂。但是,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在离家近的二三线城市的小企业或者建筑工地上做杂工等,通常的收入状况为一个月1500元左右。而且这些农民工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收获庄稼,打工种地两不误。这就要求浙江的企业在招聘工人时,对于远在内地的农民工要开出更加优越的报酬。让农民工背井离乡远赴南方,必然要算进生活费、住宿费和车费等。而且对于农忙季节还不那么便利。这些因素都无疑拔高了招工企业开出的工资标准,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等,至少要达到1800元以上才能让一个农民工勉强割舍目前1500元家乡附近的工作。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企业的工资标准超过1200元每月时,面对自己3%-5%左右的净利润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旦提高工资,就要陷入亏本的境地。双方达不成交易造成“民工荒”是必然。

(五)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的相对匮乏

我国劳动力流动性差、流动成本高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其根源是我国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追求工资多少,还要考虑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问题。浙江省有万的流动人口,其中1800万是农民工,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使其难以实现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梦想。国际上多数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基本上是统一的,农村劳动力一旦流入城市,就自动成为城市居民。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过程是不统一的,由于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时,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很难在城市留下来。大部分农民工在春节等期间往往要返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农民工还会返乡定居。这种流动过程中的回流大大增加了农民工的打工成本。

(六)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导致流动就业成本过高

出现“民工荒”问题还与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不足有关。由于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城乡就业考核制度、就业信息发布制度不尽完善,导致有关部门不能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公共服务。在实地调研农民工就业状况时,碰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无论是哪一级政府,或是哪一个政府部门,谁都说不清本地究竟缺多少农民工,或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就业,有多少农民工已经失业。出现“民工荒”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就业至今未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因而基层干部缺乏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农民工在寻找求职信息时,普遍存在宁愿信老乡,也不愿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情况。

四、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保障农民工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首先离不开法制建设。许多法律、法规对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农民工群体缺乏明显的保护条款,导致了农民工权益频频受到侵害。要运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对企业为雇工参加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等项保障措施给予制度性的规定。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建立企业公众信息定期调查披露制度,既增加企业的透明度,为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企业合理制定各项劳动标准提供依据。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

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然而改革户籍制度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劳动力区域间流迁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只有扫除农民工的流动障碍,建立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才能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当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逐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为逐步同城市接轨创造条件;三是在工伤保险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四是要建立对极度贫困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

(四)建立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城乡一体化就业登记制度是管理农民工就业的基础性制度,现行的就业登记制度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外的,管理部门登记的对象只是城里人。政府有关部门要应对‘民工荒’或‘失业潮’,一是摸清当地农民工就业总体状况,包括本地就业农民工数、本地农民工的失业数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二是依托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在市场服务大厅、城市大屏幕、专门网址、大众媒体、农民工聚居地以及联网企业及时公布供求信息,信息公布要科学、易懂,要按地区、行业分类,岗位需求和薪酬水平均应公开,这将大大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第四篇: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 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 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 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 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 二是从范围上看影响地区更广,像四川、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 三是从工种涉及类别更多,当前不仅“技工荒”,普工也“荒”。就业难和招工难在局部地区同时出现。局部地区的现象反映劳动力供给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招普工,主要是通过张贴招工广告、内部员工引荐、与技校联系、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聘等方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到各公司的招聘信息。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城市的企业招不到工人,招工难与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出现。劳动者的工资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劳动者在劳资协商中的地位正在加强。现在全国都在争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提高工资的话语权开始向工人手中转移,出现“权力反转”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不仅提出了工资底线,还提出不大量加班、改善食宿环境、要有文娱活动安排等要求。现在劳资协商的天平只是稍微向工人方向倾斜了一点,刚刚开始向相对的平衡发展,离双方真正平等谈判还有很大距离。农民工群体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当年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2.4 亿农民工群体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他们更强烈地要求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要求基本的社会保障、要求工资待遇的提高、要求工作环境的改善。农民工群体的成长,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而且劳动力格局更为复杂,我国将面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四川省统计局和劳务开发办的调查数据判断:近5 年来,四川省的劳动力资源还在以每年50 多万人的速度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仍在扩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的研究评估也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依旧呈上涨的趋势。但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要求高,困难职工数量也到达峰值。几个群体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很大。

二、“民工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民工荒”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表明劳资关系进入新阶段。一个和谐的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和谐因素之一应是劳资关系的和谐。而“招工难”折射出了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声音,使企业要正确处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事实上,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提高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理顺了,受益者不只是员工,也包括企业。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劳资双方应该互相承认对方的利益,承认对方的存在,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实现双赢。

2.“民工荒”的出现,为东部产业西进创造了机会,国家平衡发展的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西部农民工去东部的人数自然会下降。“民工荒”的出现,不仅给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也给经济转型创造了机会,说明国家平衡发展的战略正在发挥作用。

3.“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农村吸引力在增加,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大有好处。近年来,中央连发“一号文件”,构建起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框架,我国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地免征农业税,上学不交学杂费,农民看病有医保”。由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来的惠农政策接踵而至,为农村注入了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国家惠农政策使农业有利可图,一些农民工在当地走上农业致富道路,这让外出务工人员基数减少。农村吸引力的增加,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无疑大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

1.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用工不稳定状态。“招工难”将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2.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提高。要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及其消费水平是主要途径之一。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农民工的工资低且增长缓慢,实际收入下降,无法维持高支出的城镇生活。

3.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社会上伤害农民工事件经常发生,导致对立情绪日益加深。在劳资矛盾较为严重的地区,造成社会冲突加剧,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4.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招工难”会造成企业劳动力短缺,生产进度放慢,影响企业盈利。其次,对于低工资获取低成本优势的企业,由于忽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忽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必将深远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

1.中央新农村政策。“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流通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城市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流向的多元化导致在一些地区没有调整产业结构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3.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制度因素。(1)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高需求与低参保率的矛盾。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面临生存、疾病、失业等诸多风险,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但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非常低,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的个人承担比例对农民工来说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成为他们的负担。(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农民工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多年来,农民工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病或遇到其他意外支出,农民工就可能出现生活困境。农民工急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对象通常是城市居民,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3)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没有考虑农民工的群体特点。由于城市职工流动性较农民工低,企业愿意为城市职工承担相应的保险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差异,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有别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采用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保证农民工的参保率,也无法满足农民工对社保的需求。

4.国家教育政策。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高校扩招后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其后果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发愁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5.政府“城市化”政策。城市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从户籍、人口政策到社保政策,到公用品的供给,水电煤气的供给,公用品的归置问题,到交通运输系统,到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是社会政策,农民进城的政策,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政策的集合构成了城市化进程。受到城市本位主义思维的影响,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为农民向城市的合法工作或合法定居设置了层层障碍,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维护城市化进程中流向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相关权益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6.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4 年以来,中国经济以持续的高速度增长,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等,使得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密集产业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一时不可能跟得上,出现短暂性的用工短缺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此外,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二)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偏差。我国企业在管理上一直存在着重利润,轻效率; 重组织,轻个人的理念。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偏差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企业只重视产量,当企业遭遇危机时,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裁员,压缩用工成本,以提高利润,却没有想到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折射了企业管理理念中人本观念的淡薄,很少考虑满足个人需要。在很多企业管理者意识中“农民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民工荒”告诉企业的管理者们那种“裁员不想给钱,缺人不想加钱”的做法值得商榷。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偏差。基于管理意识的偏差,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总体来说管理方式落后: 一是缺乏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上,缺乏超前意识,在裁员时并未考虑在订单纷纷涌来时该如何确保具有足够的劳动力。二是薪酬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企业依然把农民工当成廉价劳动力,生活条件简陋,至于养老、医疗、子女入学没有保障。从员工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务工者的主力,而这一代农民工对薪酬、务工环境和职业空间的要求远远超过老一代农民工,而企业显然并未做好准备。三是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民工荒”实际就是“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难求。对于高级技工的短缺,很多企业一贯的做法都是面向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却很少有企业注意对农民工的培训。

(三)从劳动力供需结构看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力。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拣。二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就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中小企业做一般员工。

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不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的企业打工; 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其产业基本上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较多为蓝领的工作。

(四)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看

1.农民工的生活生产环境差。农民工受歧视和缺乏基本权益保障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此外,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侵害、缺乏劳动和医疗保险等也直接导致农民工短缺。尤其是都市人的排外性使得他们长期忍受歧视,农民工薪酬水平低。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80 后”、“90 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目前正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他们在就业观念、处事风格上与父辈们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同时融入了更多追求自我的观念,职业期望值高,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不愿意成为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追求体面劳动,追求生活质量。因此,当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时,“招工难”自然凸显。

四、解决“招工难”的对策

(一)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

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并加以解决。特别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过去漠视农民工权益的观念,把城市化进程中,流向城市的务工者的利益维护当做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来看待,更是当政者急需面对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农村,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从升级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需求出发,我国政府需要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一是宜将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二是适时改变政策指导思路,强化行业、产业引导作用,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中长期战略产业规划发展全面对接; 三是在职业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基础上,针对优秀技工人才,配套鼓励政策,逐步在地方层面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三)实现发展模式转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仍是一种粗放型低成本扩张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招工难”的出现,为我们提出了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这就是要实现发展模式转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科技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经济效益好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含量,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构筑一种劳动、资本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动态比较优势,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强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引导

政府应强化就业引导方面的宏观管理职能,使民工的流动更符合各地的用工需求。此外,应使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共享、共用,扫除信息传递的死角和社会上一些非法的务工中介,实现更高程度、更广范围内的人得其事,事得其人。

(五)转变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

调整培训重点,坚持输入地培训为主,本省为辅; 以素质教育为主,短期技能培训以及“订单式”培训为辅。建议输出地培训以政府、高校等培训机构为主,输入地培训要构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合作机制,让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输出地政府重点抓好素质培训和岗前一般技能培训; 而输入地政府和企业主要应做好针对性的在职、在岗培训或转岗培训,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效应,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素质型就业的转变。

(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全面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以各地劳务基地为依托,引导组建农民工的自律型维权组织,将信息服务和维权作为劳务基地维权组织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抓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转出地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以贯彻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契机,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所有城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所有城镇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权――传染病预防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中心。

(七)积极引导企业更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绝对优势的,但是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而且在生产效率上也有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八)调整管理方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

一是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改变以往“等工上门”的方式,主动“走出去”,积极与各劳动力市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这些平台扩大“员工流”。组建区域劳务集团,建立广泛的劳务合作,以解决自己劳动力需求的后顾之忧。二是全面了解员工需求,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善待员工。要想留住员工,首先就要平等待人。其次,提高工资和奖励。要建立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机制解决员工看病贵难题,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再次,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善于发现拔尖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依据工作表现给予合理、公正的职位和报酬,促使每个员工都有上进心,给予他们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培训机会。请为解决'民工荒'和当前的民工'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解决“民工荒”的措施:①完善劳动力用工市场,以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劳动力需求造成的影响;②改善民工工作环境,维护民工权益,提高待遇。

解决“就业难”的措施: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④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观念。

第五篇:“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早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就出现过普遍性民工短缺,当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纷纷向内地迁移时,连××等昔日劳动力输出大省也相继出现了劳动力短缺问题,2010年这种情况蔓延到了××县。根据××市统计局的统一安排,我们从全县工业企业中抽样8个进行了调查了解,以分析其中原由,探究应对之策。

一、基本情况

1、企业用工难较往年

突出。××县是××省有名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本地企业向来可以满足用工需求。但进入2010年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从我们抽样的8个企业中,有4个企业,即新洲乡井塘村拦河坝沙场、灵官镇安攸砖厂、平背乡兴旺机砖厂、清溪镇刘水金木厂出现了“民工荒”,都缺少一线工人,出现短工的企业占全部抽样企业的50%。

2、劳动工资出现普遍性上涨。8个抽样企业无一例外地出现劳动工资上涨,其中又以一线工人工资上涨最快。并且,在安平自来水公司首次出现了使用外地回流人员的情况,这也是本地企业首次出现该类情况。

3、招工难相对集中在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类企业。在出现用工难的4个企业中,有2个砖厂、1个沙场和1个木材加工厂。

二、原因分析

1、经济复苏使得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从我们抽样的情况来看,有这种情形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了(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37.5%,80%的企业用工需求增长在10%以上。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全面、整体地回升,“民工荒”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会持续增大,短期内难以好转。

2、民工的工资与待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尽管包括××在内的××全市最低工资保障近年来有了不同程度地的提高,但比起增长过快的生活费用支出,仍显过低而缺乏吸引力。例如:××县2010年1月份,一些困难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660元/月,明显低于同期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民工们的期望值有不小的差距,故县内企业不管是对外来民工还是对本地民工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新一代民工族的自我意识在提高。新一代的民工族,己经不再像父辈那样拼命打工赚钱,更多的是想能够在四十岁前有一定的积蓄和发展,原因很简单,这些民工早就意识到,40岁以后,企业将不需要这样的员工。所以他们在40岁前需要迅速积累一笔财富,然后自己创业。所以尽管有些企业提高了福利和待遇,但仍然会有民工的流失的现象。在我们抽样的8个企业中,有5个企业出现过民工流失现象。

4、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到“三农”中。农村税费改革后,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农业税,还给农民每亩地补贴10元人民币,粮食价格又大步上升,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拍手称好。这可以说是“民工荒”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农业税全面取消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乡或转入第三产业,更拉大了制造业的劳动力缺口。而作为国家产粮大县,××在得到国家、省、市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帮持后,本地民工在家“务农”自然有比过去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策与建议

1、改善用工环境,维护劳动者权益。要注意保护劳动者权益,防止以牺牲劳动者权益的承诺来吸引外资。要进一步充实加强劳动监察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下大力气查处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着重解决企业拖欠工资和劳动条件差等突出的问题。

2、改变目前的低成本低技术的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实际走的是一条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的路线。作为企业来讲,除了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收入外,还要注重增加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支出。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要靠人去掌握和运用。未来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3、要重塑劳资关系新格局。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新型的劳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契约化”就业基础上,即双方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民工荒”正是一些企业长期忽视民工权益所必然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4、大力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劳务输出的有效性。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让民工都能有一技之长。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发挥职教大省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急缺的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行业工人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劳务品牌,吸引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下载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民工荒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电力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力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发展概况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加快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是当务之急。为此,电力工业首先进行了投资体......

    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2007年3季度)【摘要】 2007年以来,煤炭行业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增大了全社会的能源需求,煤炭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由于......

    中国广告行业分析报告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2005 年 1 月 29 日的报道称,亚洲广告行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 中国广告业也正在亚洲独领风骚。 中国的广告支出在 2004 年度增长了 32%, 仅次于一直名......

    中国电子政务分析报告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评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关于电子政务( 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

    中国服装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服装行业分析报告(2012年第1季度)受需求疲软影响,服装业增速放缓Ⅰ 当季概览2012年1季度,服装业的生产情况基本正常,但是受用工成本上升、外需不足、内销增速减缓等因素的影......

    中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2010年2季度)【摘要】 2010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持续走高,成功走出2009年的低速增长。二季度,我国粗钢和生铁产量在5月份刷新单月产量记录,而钢材则在6月份创......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民工......

    中国美容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美容行业分析报告 (一)产业基本概况 1、全国美容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120万人,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2、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153﹒2万家。 3全国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