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不断爬坡、与时俱进的过程,跟经济建设一样需要根据社会现实作出积极调整,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利益分化、思想多元,社会现象不尽如人意,道德焦虑普遍存在。
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完成法律、行政、经济的“基本建设”,最终构建起可信、可靠的现代社会良善秩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的期盼。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近日反驳了“国人道德滑坡说”。他表示,从主流看,国人道德风貌良好。“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当下,许多人习惯用“道德滑坡”之类说法表达对自身际遇或社会现象的不满,以简单的“妥”或“不妥”来定义这种道德评判其实很难。但有一点能够肯定,那就是无论公众还是媒体,当他们传诵“最美妈妈”徒手去接坠楼孩子这样的义举、善举时,心中无不涌动着感佩与温暖。
当他们痛陈“老人倒地无人敢扶”时,言下之意都是“无人扶”十二万分的不应该。可以说,在“扶老”这类事儿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相当一致,社会舆论纠结于“扶不扶”,更多的是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能让许多人直抒道德焦虑的题材。公众对这样那样的道德失范现象高度敏感、焦虑,正反映了在“仓廪实、衣食足”之后,国人对“知礼节、知荣辱”,对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要求和祈盼。
中国人需要经济蓬勃发展,也需要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环境和心情。许多人言必称“道德滑坡”,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构主流道德观的任务重大而紧迫。遗憾的是,当不少人天天对现实做出负面道德评判的时候,却依然只是诉诸于传统的道德情感。
似乎一提到道德,就是传统美德,一提到失德,就是世风日下。但对传统美德一味怀旧,为“田园牧歌”大唱赞歌,并不能有效解决今天复杂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对身边的义举、善举视而不见,草草拉起道德大旗来质疑一切,甚至每每偏离主题,众声喧哗演变成了无休止的相互指责、攻击乃至谩骂,更不可能碰撞出一个与时代合拍的社会道德规范。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道德并非一成不变,一定意义上说,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一个不断爬坡、与时俱进的过程,跟经济建设一样需要根据社会现实作出积极调整,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任何时代的道德都不那么完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道德建设可能更复杂、更困难。
必须正视,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不同人群利益分化、对立、博弈,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这已是一种常态。
农耕时代或计划经济下那种基于共同生活经验或共同利益的道德正显得日渐单薄,口号化、形式化的东西,也很难再凝聚起“分裂的民意”、形成主流价值判断;必须正视,市场经济在不断加剧社会竞争,而保障良性竞争的法治堤坝还没有合龙,诚信体系更不完整,打道德和法律“擦边球”谋利甚至干脆冲破底线者常常没有受到足够的“报应”;必须正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正加大社会运行成本,互不信任也让人们的情绪变得负面,这种情绪与利益纠葛交织在一起,平添了许多对道德、对他人、对社会的抱怨。
今时今日,围绕国人道德所热议的种种问题,都不是靠振臂疾呼,或在道德上动个大手术就能够解决的。提高国民素质、引导道德选择,还有很多法律、行政、经济的“基本建设”要做。诚然,如王世明所言,“老人摔倒二话不说就该扶”。
老人摔倒众人扶起,好人受到感谢而非冤枉;搭便车回家的老人意外身亡,其子女拒绝赔偿——我相信,事情确实就应该这样发生,而且在生活中也真实发生着,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大家不愿看到的纠纷就不会出现。应当承认,创造一个让更多人愿于、乐于“二话不说”扶危济困的环境,要说、要做的还很多。
站得更高一点看,无论是出于道德传统,还是出于现实情感,很多事儿其实都属于二话不说就该做的范畴:为官一任该讲官德,清正为民;为人师表该讲师德,言传身教;白衣天使该讲医德,妙手仁心;大小老板该讲商德,诚信经营„„
但这种“德”不能全靠传统和个体良心去实现,道德成本不能由好人来承担,不能要求谁不考虑外在环境、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践行某种道德标准。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德以劝善,法以诛恶,法律必须成为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道德观念必须渗透到司法实践中。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应得到保障,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者应受到严惩;所以我们才要强调:道德讨论不是要抹黑、围攻哪个人群,放大冲突和对立,而是要切实调整利益关系,提升每个人从善的动力和对他人从善的信心;所以我们才要强调:“私德”的培养很大程度有赖于“官德”、“公德”的建设,只有权力和金钱被套上笼头,“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得以扭转,社会心态才能理性平和,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道德建设的爬坡永无止境,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建设“新德”、“大德”,对惩恶扬善提出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在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10周年之际,正视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实实在在地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构建可信、可靠的现代社会良善秩序,这是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惟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中国人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体面、有尊严。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赖以振兴和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建设、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成功经验。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过治理城乡环境,革除社会陋习,搞好卫生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构筑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使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更加健康文明。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下决心遏制工程建设、商贸餐饮、医药卫生、电信通讯、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击制假售假、欺诈经营、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引导人们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千方百计帮助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在全国城乡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三、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讴歌人民群众积极向上、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崇高思想品德为己任,努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道德和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文化、广电部门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展示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所等基层文化阵地,要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图片展览、文体表演以及健康民俗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宣传基本道德规范的公益广告,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四、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准则,是把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已有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要重视修订完善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娱乐服务场所的行为准则。既要体现道德建设的要求,又要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统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要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各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单位,都要带头做好具体行为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并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五、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把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都要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评选标准;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教育、科技等各类评奖,都要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重要标准。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有悖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和丑恶现象。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要在黄金时段开设道德栏目,对道德热点问题进行评议。社区、农村、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要依靠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公安、卫生、税务、工商、质检、城管、环保等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公民道德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
9月20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对道德教育都没有放松,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我们不断赢得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当下,有的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的人不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有的人则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为官一任必须讲官德,只有清正为民,才能赢得信任、造福一方;为人师表必须讲师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经商办企业必须讲商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长远发展。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在“道德滑坡”现象引起中国社会普遍焦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时刻,让我们再从一件小的新闻事件来发微:
安徽合肥沿河村村民刘士圣开着电动三轮车载了同村老人李家珍一程,途中发生意外翻车,76岁的李家珍过世。为表达心中愧疚,刘士圣4次要赔偿老人家属,但都被婉拒。老人的儿媳妇称,家人都不同意要刘士圣的钱,她本是做好事,要了钱的话良心过意不去。
两家村民的互谅互让,获得了许多人的高度赞美,认为这体现了美德。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难道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家赔偿的钱,甚至还依照法律要求更多,就不是美德了吗?事实上,按照法律规定,搭顺风车出了交通事故,车主也是应该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所以如果老人的家人收下车主赔偿的钱,这也是遵守法律,依法维权,这仍然是美德。
所以,从这件小事上,其实可以看出两种道德选择:一种是如两家村民现在所做的,放弃法律程序而互谅互让,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乡村美德;一种则是依照法律途径界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双方都遵守法律规定,这体现的是民主法治时代的美德。换言之,不能说只有老人的家人放弃赔偿才是美德,而依法主张赔偿就不是美德。
从这个角度,再来反思南京“彭宇案”发生之后,国内出现很多类似事件,从而引起的社会对道德滑坡的普遍担忧。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舆论中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误读,那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究竟需要哪一种道德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搞清楚。在许多人看来,老人跌倒而有人扶起,这就是美德;反之,如果因此产生纠纷被告上法庭,那就是“道德沦丧”。实际上,在这类事件中,双方对权利义务产生纠纷而诉诸法律,人们应该关注的是法庭的审判是否公正、法律程序是否严格,只要这方面没有问题,那么这就仍然符合民主法治时代的道德规范。诚然,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和重视。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当中,可谓真正的“五千年未有之变局”,自然,社会道德规范也需要转型。在社会转型、道德观转型的时代,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日渐淡薄,社会上时或出现所谓“道德真空”、“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实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对此,人们应当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恐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面对当前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加快构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不是对传统道德的一味怀旧和片面回归。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当下和将来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眼下提倡的道德是不是真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生活中人们究竟要选择遵从哪一种道德标准?
应该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来加快新的社会道德建设,这样才能完成社会道德转型,使整个社会展现出新的气象。而不是简单地扯起道德的大旗来质疑一切,当然,也不是盲目地为“田园牧歌”唱“赞歌”。如果说,两家村民的互谅互让是体现了传统美德,那么,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又焉知不是暴露了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治建设的滞后呢?毕竟,单纯的互谅互让并不足以处理现实生活中更多复杂的关系,而民主法治才是构建现代社会良善秩序的根本途径,基于民主法治理念的新道德体系才是社会需要的抉择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官一任讲官德,清正为民;为人师表讲师德,言传身教;白衣天使讲医德,妙手仁心;大小老板讲商德,诚信经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彭宇案”、“小悦悦”等事件被披露,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现象引起了人们高度的警惕和重视,造成了社会对道德滑坡的普遍担忧。(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
要。)
在社会转型、道德观转型的时代,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日渐淡薄,社会上时或出现所谓“道德真空”、“道德滑坡”的现象,其实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任何时代的道德都不那么完美,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道德建设可能更复杂、更困难。对此,人们应当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恐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面对当前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加快构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不是对传统道德的一味怀旧和片面回归。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
第一,提高认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转化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紧抓行动,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通过治理城乡环境,革除社会陋习,搞好卫生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构筑群防群治的坚强防线,使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更加健康文明。在全国城乡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城万店无假货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改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第三,开拓渠道,广泛传播道德知识。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文化、广电部门要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展映、展演、展播、展示工作。城市街道社区、乡村集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宣传基本道德规范的公益广告,让人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四,完善准则,有效规范日常生活。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已有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行为准则易记、易懂、易行,易于监督。要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各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示范单位,都要带头做好具体行为准则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并引导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遵守,努力践行。
第五,激励监督,引导养成良好习惯。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教育、科技等各类评奖,都要把是否合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重要标准。要形成监督机制,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有悖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行和丑恶现象。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六,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公民道德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要增加必要的投入,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要认真做好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
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篇: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倒计时,在备考的最后阶段,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提醒考生,在接下来的这段短期的复习时间中能多多关注和积累些相关的资料和知识是有突出效果的。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对于热点的关注关键在于两方面:从教材和模拟中寻求指引,从新闻头版中发掘热点。201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中的时政与模拟题涉及的角度是经过了细致分析与层层筛选得出的精华,倘若仔细揣摩,考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与认识。另外,本站提供的热点评论也是值得考生们关注的领域,多看以促进思考,为考试答题增加材料储备,提升理论高度。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温家宝
【原因】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件、学术造假、偷逃税款、骗取保险等等,不一而足。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售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等。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
【措施】
第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导人们把诚信转化为内心信念。
第二,政府诚信是关键。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
第三,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是舆论要引导。二是手段要多样,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让坚守诚信者扬眉吐气,让失信失范者名誉扫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细化、深化、具体化,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
第三篇: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小编推荐)
2012江苏公考申论热点时评:保护城市
文化遗产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一、背景材料:
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27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的梁林故居已被拆除,引起网上一片哗然。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发现情况属实。位于江苏淮安市里运河畔的曾任孙中山民国大总统巡行督办的王叔相故居遭拆毁,原本有三进院落五十五间的王叔相故居,已被拆毁了。据悉,淮安市清浦区在小区开发建设中,已有拆除陈白尘故居、谢铁骊、谢冰岩故居、李一氓故居的事件发生。
扬州市古城保护一直坚守自己的特色文化,近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他们敬畏历史,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反对扒光老城建新城,反对拆“真古董”建“假古董”,从遗址遗迹到古宅名园,从建筑风貌到街巷肌理,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全面保护,全城保护,为城市铸造灵魂、张扬神韵与提升魅力。
二、城市文化遗产破坏原因探究
1、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长效性和持续性,忽视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遭破坏
2、缺乏制度上和法律上的强有力的约束导致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真空”。
3、制度的执行力上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手段,失职渎职、懒政怠政的顽疾存在。
4、部分管理者短视、冷漠,盲目崇拜GDP,盲目地追求建设速度,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忽视文物的价值。
三、权威声音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龚良说:“文化遗产是绵延数千年的文脉,在弘扬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发展生产力。”
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健全法律和技术规范,落实文化保护责任制。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摸底调查、评估分类,列出保护名单,严格执行。
2、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利用独特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增加旅游收入,为保护整治文化遗产积累资金,形成保护、整治、开发的良性循环。
3、各监管部门明确分工职责,强化协作,构建齐抓共管的文物保护格局。
4、强化宣传,开展学术讨论和批判,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监督,形成保护合力。
5、保护文脉的同时保护人脉。在保持城市风貌的前提下,改善文化遗产内居民的生活设施,让留下的人过上现代生活。
第四篇:2014公考申论热点时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温家宝
【原因】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件、学术造假、偷逃税款、骗取保险等等,不一而足。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制售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等。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等。
【措施】
第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引导人们把诚信转化为内心信念。
第二,政府诚信是关键。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
第三,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一是舆论要引导。二是手段要多样,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失信失范行为,让坚守诚信者扬眉吐气,让失信失范者名誉扫地。三是制度要跟上,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细化、深化、具体化,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惩戒、引导和警示作用。
第五篇:2012公考申论热点时评:用工荒
【背景链接】按往年的规律,元宵节过后是务工人员来温寻工的高峰。而今年新春以来,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贵阳开往温州每天一趟的K942次火车,往往到丽水站时车厢乘客还是满满的,上个厕所都挤得很;一到青田站,大批务工者就往外涌;最后,列车抵达温州站,下车者已寥寥无几。
这些客流中的绝大部分,本应是来温务工者。然而今年,他们为啥不来了?
据温州火车站和各大汽车站日前发布的综合客流信息表明,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来温的客流量比去年大约减少了20%至30%。
上周,记者蹲点多家企业和劳务市场时也发现,今年开春,困扰企业多年的“用工荒”难题可谓雪上加霜,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工缺口都在50%以上。而实际上,为了尽快招到员工,我市不少大型中型乃至小微企业都拿出了诚意纷纷上调工资,并在员工食宿等方面开出更优越的条件。可是,“涨薪潮”之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原因分析】首先是城镇化的变迁。自新中国建立,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根据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直到199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而城镇人口只占26%。而中国的沿海经济带此时己经逐渐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沿海城市,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90年代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逐渐加速,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的城镇人口猛增了近10%,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36%。而这种增长在之后的10年并没有丝毫减弱,到了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终于历史性地超过了农村人口。根据2012年1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9079万,而农村人口为65656万。而正是这种城镇化的变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力远离家乡去沿海打工,这30年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的空巢问题和留守子女问题等等。人们当初远离故乡去打工,为的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子女的未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了城镇,而且用工待遇也与原来的沿海城市企业相差不太大时,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出去打工?更何况每年过春节往返也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身在家乡,既可以打工挣钱,又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如果有机会,在新的城镇安家落户,总比与家人分开,在千里之外飘泊好。
【应对措施】
(1)提升工资福利待遇:当用工市场供小于求是,价格自然就上涨了,显而易见,提升工资能留住不少员工。以富士康为例,仅仅初八那天,富士康凭借高额的工资就在河南吸引力3万多工人。除了提高工资,企业还要做好福利方面的工作,比如五险一金、休闲娱乐设施、免费提供工作餐等。
(2)大打温情牌: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在家找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陪伴着家人,感受家的温暖也不错。企业要抓住工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稳定军心。目前一起出门打工的80后夫妻越来越多,很多夫妻都选择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工厂工作,企业可以为这些工人提供“夫妻房”,为他们营造家的感觉。很多员工频繁的跳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归属感,若是企业能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员工找到了归属感,有了家的感觉,用工就不会荒。甚至有实力的公司可以为员工的孩子建立学校,让员工彻底安定下来。这样员工对企业已不仅仅是雇佣关系了,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3)降低采购成本:员工的工资成本把企业的利润挤掉不少,那么对于这部分上涨的成本能否转嫁出去呢?笔者告诉你,能!从采购成本入手,这当然不是要企业近劣质的原材料。而是说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从工厂进货,以我国最大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平台—世界工厂网为例,注册用户绝大部分是生产商,这样直接面向厂家,缩减了供应链,能成功的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节约一大笔资金。
(4)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用工荒的解决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措施使工人安定下来。广东省已经推出积分制入户政策,务工人员在积累到足够的分数时可以申请入户。这样就能彻底使工人安定下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