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葛永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康关中心小学教师(保定 072250)葛永君
摘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着重从中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取得的经验入手,找出阻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限制因子,并对其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结合取得良好经验的典型案例,总结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标
综合素质评价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v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an evaluation of present condition and counterplan research Abstract: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v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valuation is carry through implementation new the lesson object point and crux.This text emphasize liv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problem of the character evaluation from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with obtain of experience commence and find out bar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o liv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valuation of restriction factor, and as to it's carry on general of theories analysis, combine to obtain good experience of typical model case, summary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v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valuation of valid path.Key words: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New lesson mark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valuation
1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务院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里把评价改革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构成,并初步确立起“发展性评价”的理念[1],为随后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教育部于2002年12月颁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并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概括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又被具体化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至此,我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国家政策层面系统确立起来。
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1]。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不仅使“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系统贯彻于高中课程改革之中,而且明确指出了评价原则与具体方法。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确立的大致历程。
该政策于2004年以后首先在“中考”改革中被广泛倡导和执行,进而在“高考”改革中进行局部尝试。可见,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构成和自然延伸,是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深入理解,充分认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远意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创新思维,注重其适应性、交往能力的养成教育,这正是当今小学生缺少的素质,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因此,如何评价小学生综合素质关系到小学生的发展方向,其意义深远。1.2研究内容
近年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全面衡量学生发展状况的新评价机制,综合素质评价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对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做以探讨和分析。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表现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中高考招生中得到初步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但仍然存在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结果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等问题。因此,坚持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需进一步研究评价内容和标准,完善评价的方法与途径,使其能真正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的评价,发挥其评价作用。1.3研究方法
在全面收集整理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主要借助了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力求有所创新。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和问题,把握全局,明确重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主要的论著,包括政策纲领、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增进了理性思维。在前人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谨慎统计和认真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2.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现状 2.1.1评价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各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从实际情况看,缺乏强有力的、完善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仍是制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综合素质评价的每一个方面该怎样评价,具体的标准是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不同等级确定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互评的关系是怎样的,怎样来计算综和评价结果,这些都是评价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操作性问题[2]。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
例如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对公民道德素养难以做出恰当的评定标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免失之宽泛,使得评价不够科学、不够客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差异非常大,一所高中在招生时,如何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筛选,目前并没有明确、科学的标准。
实际上,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在逻辑上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包含的,必须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与途径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使评价内容更科学合理,评价过程更具操作性。
2.1.2结果在中高考招生中的应用还有待提升
虽然在大多数学校或地区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和条件,但不少学校或地区学生毕业和升学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求过低,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几乎没有难度。这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一种走过场,有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进而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导向意义[3]。另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中考改革负责人、高中和中小学校长均对评价的公平、公正表示怀疑,认为一旦综合素质评价所占比重过大,教育部又没有相应的监督保障举措,则为暗箱操作、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小学、初中学校之所以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尚存疑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高考政策的导向作用。因此,如果应试教育制度不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极有可能无法真正落实。2.1.3相关保障制度建设有待于加强
经费投入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求实验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投入经费,但笔者所看到的所有的方案对综合素质评价经费的来源和运行机制都没有予以说明。在我国诚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在进行等级评价和以实证性材料为依据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作假现象[4]。尽管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诚信制度,但人们还是担心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此外,在不少地区尚未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协调机制,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阻力。如很多地方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是由教育局教研室制定的,但它并不具备督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权利,也不利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多元评价的实效性需加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多主体评价改革已经从形式上参与逐步过渡到对多主体之间交流与协商的关注。但从实际情况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一定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5]。比如,对于教师评价,问题可能出现在体育、美术等学科,要一个任课老师去回忆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学生的情况,也许还是一年、两年以前的情况,也是很难做到全面、公正的。而对于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由于利害关系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诚信问题,学生互评时往往注重成绩和等级,有时同学之间互不服气,评价成了“挑错”和“指责”,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朋友及平时与自己矛盾较大的同学时尤为明显。
2.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经验
2.2.1综合素质评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对学生的一切评价,如果离开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个终极目的,都是毫无意义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重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成为广大教师、研究人员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这无疑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6]。
2.2.2方案、体系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各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相继研究制订了具体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4 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与教育发展的功能与目标相一致的。按照教育部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就是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7]。
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大都将其具体化,对国家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六个维度做了适当修改。如天津市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具体化为5个维度: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每个维度又分别包含若干个要素,每个要素分为若干个关键表现,从而构成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道德素养”维度,囊括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知荣明耻、社会责任、自尊自律、环境保护等7个要素,涵盖了20项关键表现。这样,就从内部减少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使得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可靠。2.2.3其结果在中高考招生中得到初步的应用
各地十分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不少地方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开始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升学挂钩。如2005年湖北武昌“新中考”中,有数十名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不合要求而未被报考学校录取或被降等录取。浙江省余杭区作为中考招生的一个门槛或者一个前置条件,限定学生可报考某类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山东省潍坊市2007年规定,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比重,与语数外三科等值对待。当前,实行高中新课改的部分省份,如江苏、广东、山东等都已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2.2.4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内容与学科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广大学校教师在较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多元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中通过落实并实施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成为中高考招生录取门槛,使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目光不仅仅聚焦在学科考试分数上,而开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合作与交流、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各领域的发展状况,完整的教育目标逐步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已成为学生新的追求目标,长此以往,必将大大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7]。2.2.5保障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进展
为防止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现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制度建设,相继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研训制度、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申诉制度和评估制度,尽可能保证评价工作客观、公正、全面。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使之对评价的各个环节和细节把握清晰、明了,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使教师意识到评价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做好评价工作。同时,还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以及社区有关人士印发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其熟悉并掌握各项评价体系的操作规程,以确保评价有序实施。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公示制度,及时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结果、评价人员名单等信息予以公示并通知广大学生、家长及有关人士。为确保评价的公信度,学校还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广泛的诚信教育,积极建立诚信制度[8]。在评价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公平公正;要求学生互评,做到客观真实;要求学生在自评中做到实事求是;要求家长不为学生提供虚假证明,不影响学校的评价工作。
此外,各地十分注重评价的监督举报和申诉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区人士对于评定过程中可能影响评定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定结果存有异议,都可在公示期间举报或申诉。不少学校还建立了奖惩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学校日常管理和考核挂钩。
3、中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背景
3.1理论依据 3.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某种或某些“素质”,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它在本质上是尊重每一个人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与整体性并促进其实现。素质教育即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与整体性的教育。首先,它把教育视为社会的能动力量,而非被动适应社会的工具。其次,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自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再次,它采用主体取向或解放取向的评价。这种评价追求的是“解放理性”,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实践”。即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个性发展教育。
同时,任何教育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亦是如此,因此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种观念。3.1.2素质教育观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作了科学精辟的阐述,指出要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8]。3.1.3教育评价观
要变革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为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把学校只面向少数、造就精英为标志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学校职能观。3.1.4教育价值观
要变革以往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贬低学生价值的观念,将每个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3.1.5教育质量观
变革那种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以学生学习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现在教育强调学生在致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实践能力。3.2概念的界定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自这个命题提出以来,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研究。“综合素质评价”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随后,教育部又在2006年2月15-17日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研讨会”。此后,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个省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不约而同借用“综合素质评价”概念,各省在改革中沿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2.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性原则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贯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种潜能的开发、学生体质的增强等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之中。
3.全面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关注全体发展又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全面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克服传统评价中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遵循全面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4.主体性原则,一直以来,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评价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一味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忽视了自我评价。主体性原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者不仅由教师、家长和其他人承担,更应该把学生本人作为评价的主体[9]。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和其他教育者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更要衡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式对自己全面了解。
4实施策略
4.1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评价机制
各个学校应建立健全公开公正的评价制度,如公示制度(公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具体要求、方法、程序和评定结果等),诚信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学生、班主任、校长签订诚信承诺书),监控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不公正现象,向学校或者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复议制度(学生对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如有异议,可直接向学校提出复议要求或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有违纪违规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查实,根据情节,依法依规从严处理),社会监督制度(学校定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其目睹学校举行评价的操作流程,专门设置家长活动的板块,让家长参与,真正使家长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邀请部分热心的家长担任监督员,主动地把整个评价过程置于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之下;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维护评价的纯洁性,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与公平。
4.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及其等级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规定,中小学生素质评价在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完善细化评价内容指标,完善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完善等第评价要求,修订完善评价实施细则[9]。建立一种言语表达和操作技能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形成一套操作性强、便于评价的流程与细则。这样,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方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坐标,细化了六方面的内容,使评价具有规范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富有激励性,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中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促进高考改革的功能。
4.3把学生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学校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进行评定。在这些评价中,关键要做好学生评价:(1)在学生评价之前,教育学生一定要诚实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2)学生根据学校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细则,评出自己各要素等级,得出自己各维度等级,并提供相关证据。(3)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评价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生自报情况再次评价小组内每位同学的要素等级。(4)由于细化的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大都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与班主任以及学校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审核,对不恰当的评价进行纠正。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成就感、自信心、自我反省意识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张扬;在学生互评中,能让伙伴之间发现别人的优点,人人参评,让学生在爱意与激励中成长[10]。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和多元化,大大增强了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有自我努力、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更快地进步,从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体验。
5解决途径
5.1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能力、性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评价学生时,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名次,只要每一 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5.2建立健全评价机构
为搞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个学校、班级应成立两级评定委员会。学校评定委员会由校长、其他行政领导、教师、家长和部分社会人士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落实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确定评定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仲裁等[11]。此外,还应监督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种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等。
5.3加强评价制度建设 5.3.1建立公示制度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一般在学生所在班级公布,并接受学生的质询。应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并予以公示。同时应充分考虑并消除公布评价结果对部分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建议只公布在各项评价内容上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5.3.2建立举报申诉制度
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可首先向班级评定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班级评定委员会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学校评定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5.3.3建立信用记录制度
对于有不良记录的当事人(或班级),要提出整改,整改后再出现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两级评定委员会应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学校、评定委员会成员建立信用记录如果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则应在相应当事人(或班级)的信用记录中护以记载信用记录应作为评价工作完成质量的重要参考。5.3.4建立评价质量监控与完善机制
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及评价工作结束以后,评定委员会应组织人员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价工作结束后评定委员会应进行质量分析并撰写工作总结。
5.4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家长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指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描述,为描述性评价。互评指全班同学按照评价量表提供的参考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维度对全班每位同学进行等级评价。
教师评价指学校评定小组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设几个评定小组),按照不同的评价权限对全班同学,通过观察、访谈和调阅学生的成长纪录等方法给予学生客观和公正的评价。运动与健康的评价依据学生参加体育技能测试成绩进行等级转换,体残学生不影响运动与健康等级。对道德品质的评价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情况,对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项目的评价应持谨慎态度,学生若非违法或者受过记过处分而撤销者,都应视为合格。5.5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传统评价仅注重成果评价。我们要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现场评价。现场评价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一个评委,成员主要由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一般以4-6人为宜。评价内容可涉及各个学科中已学过的内容,要突出趣味性、灵活性、活动性[11]。可以是知识问答,也可以是艺术、体育、书画等学生特长和爱好方面的表演,可以是指定性命题或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选性命题或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爱好,培养他们的口才、胆识、应变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
考评每个学生一般在5分钟内比较适宜、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实践。课堂评价除了老师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形式。如:讲评作业,评点习作等,都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别人的作业、作品做出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5.6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评价方法。有不少人提出这种评价方法工作量太大,加重了教师负担,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和分析,容易走形式,很难保持公平和公正。但是我认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如果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建设,教师定期组织展示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很多负担,灵活地使用成长记录袋又可以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建立成长记录袋,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材料,能够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树立 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记录袋[12]。成果型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优秀作品与学习成果的有关资料;过程型记录袋:重点呈现与展示学生学习进步、探索、努力、进取、反思、达成目标与成就的历程的有关资料;评价型记录袋:主要是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分项测验的考卷、成绩手册、自我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的寄语。
建立成长记录袋,应鼓励学生因人而异,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有的学生学习方面优势比较强,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学习进步了”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千万不可面面俱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林珑,王.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考试,2009(4):14 [2]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10):27-28.[3]周文叶.论表现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4]崔允,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R].教育部咨询报告,2009.[5]彭德昭.促进发展:学生评价之本[J]教育导刊,2007(1):21.[6]曾继耘.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21.[7]江西省中考中招改革课题组.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中招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39.[8]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 2010(2).[9]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J].人民教育,2004(3):59.[10]柯森,王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学生评价改进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2.[12]李文砚,徐伟.新课改视野下学生评价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16.[12]李文砚,徐伟.新课改视野下学生评价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3):116.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丰润区常庄乡金庄小学杨秀英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几年来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使我感受颇多,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个人评定制度的先进理念。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个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在评价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综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要全面
新的《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如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发言的次数、声音的洪亮程度、作业书写情况等都可以加以评价,使学生由某一点的肯定评价循序渐进走向全面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在不断肯定中学习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进步就是100分。
二、评价形式要多样
《课标》要求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口试、笔试、作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还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在一、二年级取消分数,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小火炬”表示并加上简单的批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等级制进行模糊评价。其他年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并改一张试卷定乾坤为化整为零,分项、分阶段考试。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字写得很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表演很精彩……一句赞赏、加上几分,让学生高兴很多天,甚至回味很多年!我们凭着极平凡的发现,凭着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凭着用不完的分数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点亮指引他们前进的灯塔。想一想,我们的平凡举动在孩子一生中却是多么伟大。慷慨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评价要有实效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指出,不要吝啬表扬,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多大的赏赐,而要真诚的送一份赞许。这里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矮凳子,有的则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得分、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班有个学生语文基础很差,在一节语文课上学习《回乡偶书》这首诗时,我叫到他读时,不是读错音,就是不认识字,一节课下来,其他学生大部分都能流利地背诵,只有他一人连读都读不下来,于是我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降低对他的要求,要求会背的课文,他能读就和别人一样获得一颗红星,在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下,他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加了自信心,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评价要有可操作性
评价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被教师接纳,如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就会没有生长的沃土。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管理、记录组员表现情况,班长管理、记录组长表现情况,可以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是督促、指导作用。整个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负担。总之,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如何搞好评价,将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让我们共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搞好素质综合评价工作贡献力量吧!
第三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前提背景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全县《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最低限度的学习水平,保证教育活动能够充分的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又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个性,如何使学生要达成的目标明晰可见,并且让学生自己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已经能够做到什么,还有哪些尚未达成”。建立全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二、组织过程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对象,努力做到对每一名学生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相统一的学生素质评价标准。
1.成立组织机构:
(1)校评定工作委员会
主 任:郭晓菲
副主任:刘 艳 魏雪晶 郑 琳
成 员:王丹丹 李宏霞 常 虹 石宇才
职 责:制定《绥棱县第五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指导学校开展评定工作,监察调控评定过程,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咨询与投诉,对评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制定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认定评定小组成员;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认定评定结果;监控评定过程。
(2)教师评定小组
组成人员: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定人员给学生授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评定小组成员不得少于五人。
职责: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3)学生会评定小组
组成人员:由各班级学生会人员组成。职责:对本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2.健全相关制度
(1)公示制度。评定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结果的运用等,应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获得“优”等级的名单应在学生所在班级公布,被评为其它等级的学生可向班主任查询。
(2)申诉制度。对评定结果有异议者,可向评定委员会提出申诉和举报,评定工作委员会应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查处过程及结果。
(3)诚信制度。为工作人员建立诚信记录,如在评定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应予以记载,并在教师或学生的德育评价中给予适当扣分。
(4)监控制度。评定委员会要全面了解有关评定工作的信息,及时纠正评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每年的终结性评定工作结束后应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并撰写工作汇报。
3.实施原则
在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1)多元性原则。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过程性原则。使用中注重评价过程,让评价成为对学生的重要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习惯与言行,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3)多向性原则。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进行多向、充分的信息交流,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三、操作过程
(一)建立评价标准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教师评定小组成员和学生会评定小组成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成果评价、访谈交流、行为观察、问卷反馈、情景测验等)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会、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
(3)学业考试。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可设置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验操作、上机操作等形式测试,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开闭卷结合考试等不同形式。
(4)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教师评定小组和学生会评定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参考各种资料,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中,教师评定小组的评价占80%,学生会评定小组的评价占20%。最后,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数据和其它形式的行为表现,并利用这些数据和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由教师评定小组进行,要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评定时以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计算出所有阶段性评价的平均分值作为终结性评价结果,记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 》,并上报教育局审验。
(三)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40%。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确定应十分认真、慎重,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应经评定委员会审核。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括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低段学生的评价应浅显、生动。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定结果只公示“优”等级,其余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由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与处理。最后,学生和家长要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签字。
(2)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定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3)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合格毕业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的组成部分。
四、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以德育为首的新理念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杜桥中心学校:唐秀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
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教育者要用开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台。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多元素,多方位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个较大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在对小学生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力持做到:
第一,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原则,价出特点。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最根本的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生守则来作参照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综合性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上,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同,发展快慢不同,所以评价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切忌评价的内容千人一面,如流水作业,空话连篇,这样《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调查,整体全面分析.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时,不要局限于学生的某一方面,要向家长、班干部、同学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还要参考班级量化考核的各项内容如:课上课下是否遵守纪律、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的积极性高不高、个人卫生情况如何、考勤全不全等的记录,这样面对学生每次成绩的进步,参加活动的积极程度,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全面分析一个学生,既要看他的思想认识,又要看他的作风行为;既要看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又要看他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既要看他的优点,又要及时指正他的缺点,使之注意改正。要用发展的观点,恰当地去使用评价,因为恰如其分的表扬和批评可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要实事求是,是非分明.评价真实肯定,切忌一味传统极端的评价,比如: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固定的一套模式什么都好,黑的也说成白的,错的也是对的。而那些无关紧要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更不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还有那些不褒不贬的赞扬,也不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极力奋取的热情,评价还要戒掉其中的政治说教,比如:有些教师评价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等,这样抽象的,循规蹈矩的不具体的政治概括的术语,既不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学生和家长又不能正视自己。第四,对学生所作所为,在评价中要启发积极诱导,尤其是后面的评语要多表扬、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善于指出其优点和良好品质的萌芽,促使学生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评语还要多启发,多诱导,适当指出缺点的同时注意着眼于引导,对缺点要具体分析,指出缺点还要注意方式和语气,并寄予满腔的热情,相信学生能克服。
第五,对家长的回音,教师要积极研究采纳好的建议,这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最明确最直接的沟通,也是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的什么样教育方法较好的途径。
总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五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镇 张庄小学 卢丽君
【关键词】 促进
学生发展
评价
<摘要>
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评价方式应该体现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改革的步子迈出去了,但思想依旧在“鞋子”里,“流于形式”是最普遍的问题。要从观念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积累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一、评价的含义及作用
评价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评价应该发挥这样一些功能:(1)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2)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3)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4)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发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要用开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台。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想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1、应该注重对学生建构知识时采用的策略或方法的评价,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应该采用师对生、生对生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而上述种种评价方式或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无不体现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
3、我们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如:设计了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等等。为此对原先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幅度不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同样发现有不少问题存在。改革的步子迈出去了,但思想依旧在“鞋子”里-----“流于形式”是最普遍的问题。因此,新的评价机制在某些方面,没有让教师、学生、家长体会到对学生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做一点探讨。
1、关于《素质评价手册》。
(1)期末进行的素质评价数学部分,分为概念、计算、应用题3个方面,评价由教师、该生所在小组及学生本人三方面给出,从形式上看,倡导了评价的多元化。但落实到教师、小组、学生本人怎样去进行评价,却没有细致可行的方案出台,使评价流于形式。
以学生互评为例,仅用一堂课时间,让6、7个学生围桌而坐,在缺乏足够的素材展示(如个人的作业,四个方面测试的结果)的情况下,让学生凭印象给同组的其他成员评定四个方面的等级,这样的评价结果其信度和效度是可想而知的。对一个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应该有一套类似医学诊断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测量后的数据积累,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些数据不仅教师要掌握,学生也应当了解。以便他们能在同别人的对比中加以自我的反省,也便于别人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2)“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否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尚有质疑。表现在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学生的评价目前尚缺乏信度和效度。对此,要对生—生评价予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地评价他人。如:可以倡导学生自拟题目或自己组织数学活动,在小组中进行测量,使他们通过测试活动,积累评价他人必须依赖的数据;可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各人的作业进行阶段性的评价,结合按时完成与否、完成质量的高低等方面做一个综合评价。在成人这方面,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促进作用。
2、关于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即时评价。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其实是在一个个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中展开的。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懂得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发表评价意见。但尚存在评价方式传统、内容浅显、层次较低等不足。如在评价内容上,陈述性知识评价、程序性知识评价比较多,主要评价基本知识是否掌握,是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中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作用。特别要善于利用评价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
课堂评价举例:
课堂作业:在方格本上画出对称图形。
两位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展示出来,学生评价后,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确是画对了,了不起!”进而,教师:“如果你在应征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职位,经理要你携带一幅你设计的对称图形,作为对你设计能力的考察,你会选择上面哪幅图呢?”(引发学生继续评价)
评析:巡视课堂,每个学生都能抓住对称的特征,进行作图。但在评价前,学生多以绘制矩形、三角形为主。展示作业都正确无误,但教师用“如果你在应征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职位,经理要你携带一幅你设计的对称图形,作为对你设计能力的考察,你会选择上面哪幅图呢?”对评价进行指引。学生议论之后,再次作图时,注意到从构图的美观,色彩的搭配、图形的创意等多方面去计划自己的图案设计。由此绘制了精彩纷呈的对称图案。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在新教材中,还有许多地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自由解答的习题。如:“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问对与否”,应该对思维有深度的提问予以充分的肯定。用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质量较高的思考。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关于作业的评价。
教师批改作业,主要目的依旧是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考察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与否,以便及时弥补学生的疏漏。对优秀的作业,主要是采取加贴红花的方法给予鼓励。作业内容主要以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主。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显得力度不足。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即,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上,要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图形设计中,有的学生创意好,绘图不够美观、有的有创意,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赋予适当评语,指出他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教师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教师要重视通过评价从学生作业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分析他们作业中错误的成因,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帮助他们弥补解决问题策略上的不足。
综上所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当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积累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