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 研 报 告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41班 指导老师:周晓阳
调查小组成员:高庆黄何韵马文静罗艳清吴佳境
一、问卷调查设计及结果
您好,我们是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响应十八大号召,我校组织进行相应的生态文明调研项目。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两分钟宝贵时间帮助我们完成此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仅限于统计研究,您的答案将完全保密。感谢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1.请问您的年龄段是
A.18周岁以下6.3%
B.18~28周岁 57.1% C.28~40周岁19%
D.40~50周岁17.6% 50周岁以上
2.是否听过或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意识的理念
A.没有 20.6%
B.听过但不清楚 68.3% C.常听但不关心7.9%
D.比较熟悉
3.2% 3.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生态环保知识?
A.网络电视媒体63.5%
B.课堂学习15.9% C.书本杂志报刊 20.6% 4.您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A.满意31.7%
B.还凑合 49.2% C.不满意15.9%
D.不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2% 5.你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途径
A.推进绿色发展46%
B.推进低碳发展 31.7% C.推进循环发展 22.3% 6.您丢垃圾时是否会关注垃圾的分类
A.会36.5%
B.偶尔会 50.8% C.不会
12.7% 7.你对废品如何处理?
A.卖给废品回收站55.6%
B.直接扔掉
36.5% C.全都留着堆在储藏室 7.9% 8.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做到(多选)
A.垃圾分类,关注废电池处理22.2%
B.避免使用一次性碗筷及塑料袋36.5% C.节约水电气,节约用纸73%
D.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破坏花草69.8% E.不剩饭,珍惜粮食54%
F.关注我国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讯息 25.4% G.劝导及影响身边的人保护生态环境 11.1% 9.您觉得以下因素哪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多选)A.政府的政策支持82.5%
B.经济的支持54% C.先进技术的支持41.3%
D.奖惩制度 39.7% 10.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多选)A.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使之自觉维护90.2%
B.政府加的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 60.3% C.专业部门采取措施来防治和治理生态的破坏 60.3%
D.制定严厉的法律 38.1% E.加大破坏的经济惩罚力度
9.7%
二、访谈提纲设计与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两种人群(在校学生与社会人士)进行了关于此话题的个人访谈,旨在了解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看法与建议。相关问题如下:
No.1在校学生(刘同学)
1.同学,你是不是了解过生态文明建设呢? 嗯,听说过。但是说了解还不算那种程度吧,毕竟学生不可能太深入研究这些的,还是算有一点了解吧。
2.那我们具体化到衡阳,你觉得衡阳生态文明建设做的怎么样?
生态文明和环境,和自然有关,看我们衡阳,其实除了老鼠多一点,其他都还是不错的,像城市绿化,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都是很不错的几项啊,我觉得还不错。
3.你觉得生态文明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态文明啊,我觉得,分个人和社会吧,个人来说,无非就是大家听腻了的,环境靠大家,不要乱扔垃圾,适当做些保护自然的宣传,从小事做起垃圾做好分类,这样子。那对于社会来说就很大了,社会上政府要做的事情多着呢,小到设置垃圾桶,大到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就是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4.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呢?
刚才你问我那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说了,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啦。
5.你认为我们对于自然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
不要掠夺吧,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6.你们学校有没有对此做过宣传,类似主题活动这样的? 偶尔有吧,不是很多。
7.关于这个话题你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没有了。
No.2社会人士(赵先生)
1.您好,请问您是不是了解过生态文明建设呢? 恩,我是一个很关注政治关注时事的人,所以会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很大的很广泛的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应该大力实行。
2.那我们具体化到衡阳,你觉得衡阳生态文明建设做的怎么样?
衡阳,一般般吧,觉得对于其他做的好的城市来说,我们还不够好,不够完善,人们对这个的意识不是很高,虽然每个人都要过生活吧,关心一下生态建设也是应该的啊,毕竟我们是衡阳人,总要做点衡阳人该做的事。
3.您觉得生态文明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是保护自然,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自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掠夺了自然太多,挖矿搞生产啊,几块钱一斤卖稀土给美国人啊,我们心里应该愧疚的,这种时候才醒悟也不算太晚吧,希望国家好好做好这个事情,为子孙造福啊
4.作为个体我们能为此做什么呢?
配合国家做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大家的力量就大了。
5.您认为我们对于自然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呢?
对于自然,我们不要再伤害她了,好好和她相处吧,当然要用的原材料还是要索取,但不能过分,该要的还是要了去,经济发展了,不要忘记本分,要好好回头感谢自然。
6.您有没有遇到过生态文明宣传,类似社会活动这样的? 那倒没有,偶尔看见一些宣传画。
7.关于这个话题您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我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也许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子孙会生活的很辛苦,甚至没有地方可以去,其他星球还不能住人,要是能住人也不会住的我们现在这么舒服。
三、调查分析及问题
我们小组在第10周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收获了100份有效答卷,其中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各50份。参与此次调查的年龄构成分别是18周岁以下6%,18~28周岁占57%,28~40周岁占19%,40~50周岁占18%。其中,以18~28周岁为主体。
通过数据研究发现,4/5的人都知道或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意识的理念,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是大家接触生态环保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意识的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气,不留剩饭,节约用纸等等。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在这些成果背后所隐藏的问题。1.民众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进行自觉维护是最重要的举措。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水平还不够。虽然大部分有了从自身做起的认知,但还有小部分人对环境问题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自己一个人的举动并不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抱着侥幸的心理逃避着保护环境的责任。另外,有3%的受访群众表示完全不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这无疑给所有人当头一棒。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必须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2.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影响有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很重要。然而,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政府的立法。由于老百姓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对于相关文件,选择忽视到底,也不会向政府提供建议。所以,政府该采取何种措施引发公众共鸣是当务之急。
3.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已基本上建立起来,然而还不够完善,在法律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成本太低,即使造成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环保机构权力有限,能执行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过少。4.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冲突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利益也是公民最在意的点,相对于环境,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对大家的吸引力明显更大,选择忽视经济发展背后付出的环境代价。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污染企业置之不理,甚至承担着保护伞的责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环境形势的严峻。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生态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严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为创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四、调查建议
根据本次的问卷调查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通过讨论与修改,得出了以下几点浅薄的建议:
1、加强大众宣传与参与,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政府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树立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开展全民参与清理公共地区的垃圾,垃圾分类活动知识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加强公民的参与感,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使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2、加强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现在存在缺乏具体规定,执行度不强的生态法制法规的问题。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的力度。只有将环境保护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百姓才会更多重视,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因地制宜,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等自己特有的生态文化,来促进经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 这将成为我国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力量。
4、鼓励开发和推广现代循环经济
现代的循环经济,将可以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政府大力去扶持各企业工厂,鼓励他们淘汰落后生产技术,这一举措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碳排放总量突出,我们应当提倡低碳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大家还应该节约用纸,减少或杜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可以挽救许多要被砍伐的木材。除此以外,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难,比如使用环保购物袋,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家里的废物利用,减少乘坐私家车等等。
而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未来将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环保公益行动,如植树活动,光盘行动等,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网络方式来宣传生态意识。我们虽然做到的不多,但唯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真正的行动,才能去影响别人。因此,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努力将自己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
五、研究心得与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小组进行了此次研究。
小组以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模式展开研究,在调查期间,我们通过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了解到了关于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例如民众参与度不高,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冲突等等,也了解到了人们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对我们有了很大启发。
一方面,它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研究完善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就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其次,对于教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能仅仅把学生仅仅培养成应试教育的机器,而是素质教育下的人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本次研究让学生勇于接触社会,在和社会群众的调查和交流中进行学习和提升,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
另一方面,对我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我们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此次调查明确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们希望我们国家是繁荣的,但是我们也希望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我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信心与信念,我们要付出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我们追求真理、追求新知的信念,我们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实践,遇到阻碍如陌生人不配合的情况我们也会与开动脑经转换方法和手段,注意方法和手段以及载体的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响应党的号召,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共创祖国美好未来而奋斗!
六、调查图片
第二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记常德市双桥坪镇大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调研背景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可持续发展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性体现在了物质文明的可持续、精神文明的可持续、政治文明的可持续,结合调研村的实际情况具体到我们的调研角度上我们是从农村商业发展的情况,农村社会风气的情况、农村基层民主的情况这三个方面进行的调研。
二、调研人员:丁海、黎玲、刘娟、熊宇明、钟泽洲、刘美琪
三、调研分组:
农村商业发展(物质文明)调研小组:钟泽洲、刘美琪 农村社会风气(精神文明)调研小组:丁海、刘娟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文明)调研小组:熊宇明、黎玲
四、调研时间:2008年7月12日~2008年7月16日
六、调研目的:
1、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在一定层面上进行调研,尽最大的努力真实的反映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作为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农民处了解农民的疾苦,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3、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和协调合作的精神
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构成农业的最基层农村居民单位,农村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到国计民生,因此如何建设农村就一直是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一大问题。每年国家都会向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帮助建设农村的基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社会制度上的巨大优越性,因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有着手足般的兄弟情谊,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应该更需要体现,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党和国家最广大农民朋友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甚至上十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的确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很多以前忽视的问题却层出不穷的出现:农药化肥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蔓延、基层民主开始被把持、农村朴实的风气开始败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生态文明视野又将从哪些方面体现呢?我们调研小组讨论认为应该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几大方面入手,而将生态文明视野定义为是否可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鉴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物质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商业发展方面,将精神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社会风气方面,将政治文明建设局限在了农村基层民主方面。农村商业发展调研小组主要的工作是辨别农村小商店的商品的真伪、在农民朋友口中了解现在农资物品的价格和实际的效果以及分析这些情况的可持续性,农村社会风气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现在农村社会风气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做可持续性的分析,农村基层民主调研小组主要工作是了解当地农村基层的民主情况从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口中得到最真实的情况。
三支调研队伍经过近一周的分头了解得到了很多关于各自的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并且也放映出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大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有明显的变化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该调研村商业文明相对比较发达,在贯穿整个大桥村的主街道上有大大小小的日常用品商店4家,服饰店1家,鞋店1家,农资店1家,小餐馆2家,每月农历逢“2、5、8”都会在这个地方进行集市交易,当地称为“赶场”。为时约一天的集市上各个商户会在沿街摆满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买卖,每次赶集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周围很多的其他村的人也会赶来赶集。但是由于是流动式的商业往来没有一定的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名目,因此在集市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现象,而在固定的商家会出的现象是商品特别是食品过期、大量三无产品、众多冒牌产品等等,就我们在大桥村生活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共买到了电池、老干妈豆豉等假冒伪劣商品,在我们调查期间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不辨食品真伪,收到了假货也不会积极找商家调换,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对于农民朋友最重要的农资商品价格涨幅非常大,并且质量也越来越差,根本到不到相关的实际标准,我们与大桥村村支书交流的时候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下的一些情况
1、遍存在的现象是“双季改一季,一季变荒田”。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村支书预测两年后田地将严重荒芜
2、设施破旧、水利设施、交通方式落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运输道路、新型农耕设施运输道路不通,田间灌溉水路不通,这两个不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对田地有补贴,农民不让出田修道路
3、化肥费用高、粮食收购价低,因而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农耕无收益甚至亏本,农民农耕积极性低落。自己只负责自己的几亩田只管自己吃、不管销售。
4、水严重欠缺和污染,最大的污染是铁元素。自来水项目无法引进到有数千人的大桥村
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听该村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介绍该村以前的风气相当好,很多老人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有夜不闭户的习惯,但是他们也对现在的情况表示扼腕,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了一种叫做“茶馆”场所(当地人对聚众赌博场所的陈称呼),并且“茶馆”现象相当泛滥:听人介绍一条街有10到20家茶馆,多的时候平均每家茶馆有7到8桌约计400、500人在茶馆进行赌博活动,赌注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输赢有甚者上千元,这样的赌博使农村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期间属农村最繁忙的“双抢”(抢收、抢种)时期但据我们初步观察在大桥村一条1公里左右的街道便有大大小小“茶馆”(一种对聚众赌博场所的称呼)10多家,每家6-7桌,有些商店门口都是摆着牌桌。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务农都聚集在“茶馆”赌博,赌注从1、2元到10、20元不等每天输赢好几百,村支书介绍因为种田无收益很多农户宁肯将国家补贴用于牌桌赌博上,现在农村盛传一句话“白头发的种田、黑头发的进茶馆”,这种现象着实让人相当担心,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反正能上桌的就打,不会打牌倒还会受鄙视,尤甚者将一年打工赚的钱统统输掉,这种现象还直接导致现在在家真正务农的只有老人,造成老人生活艰苦,也造成了农村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的数量增多。另外部分村干部通过不民主的手段当选本身素质就不高还欺负很多村民特别是独住在家中的农村老人。现在农村明偷、明抢现象比以前严重得多。
三、政治文明方面:我们在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发现这个村的农民朋友都还是比较了解的相关政策的,但是他们也对农村有些村干部表示了极大地愤慨,他们向我们反映有些村干部将国家的粮食补助款收入自己的口袋,有些村干部仗着自己的势力占田霸地,更有人反映村干部将村里的公有产业变卖供自己挥霍,关于基层民主方面,他们说所谓的村民投票不过是走走过场,票都把握在了村干部的手中,又没有监票的人员,也没有公示的情况,总之大家反映在这样的一个农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这些其实在我们做政策宣讲的时候就亲身体会,有村干部诋毁我们说我们是搞得假事,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让我们很愤慨。
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并咨询了当地有关农民朋友,觉得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 畸形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有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人,他们回到家乡后将在打工地所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不加改造的直接搬到了农村,在农村这片地区缺少了发展高级市场经济的基础,猛然的接触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模式,使很多人的思想产生了茫然的变化,盲目的改变原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使自己沉陷在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当中,有时候让自己随着畸形的市场经济模式运转,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全盘吸收,拜金主义和唯利主义成为农村商业的一大弊病,并且可以从农村风气发生变化,青年人素质下降等事实上得以表现。
二. 村干部素质不高,把持农村民主。有些村干部由于家族的原因或是家势的原因当上了干部,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通过把持民主保障自己的地位,这种极端的权利欲望就可以幻化成欺农误农,通过自己的权力剥夺农民们应该有的权利,改变了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我们认为这样的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并且关键在于运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建设。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建设方案,从商业发展着手,通过合适的宣传手段和强制法规纠正在农村存在的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在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问题来抓。国家严格控制农资用品的价格和性能,使农民朋友真正得到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农民朋友自觉自愿的一项自己的事来做。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方案,从我们调研村的实际出发就是整顿社会风气、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坚决取缔“茶馆”等聚众赌博的场所,还农村以清新之风,要做到监管得力不能出现包庇现象,没有任何理由的取缔那些聚赌成风的场所,坚决执行以教育为目的、罚款为手段、治安拘留为惩罚的方针,为拯救农村民风必须让我们坚定不移反对和取消“茶馆”。为农民提供一些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沉溺于赌博中不得自拔。加大农村社会治安力度,请专门的青少年犯罪学专家实地指导如何解决那些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教育他们使他们重新融入人生。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文明建设方案。就我们调研村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想办法做到的是扩大基层民主范围,设立专门的监察人员确保每张选票都是选民的真实反映,定时召开群众大会核实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审核工作计划;设立专门的监督和监察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做公正、公开、公平的监督,让农民朋友真正知道村干部在干什么。
党和国家始终是将农业问题做为国家和政府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在抓的,相信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越建设越好,越建设越体现优越性,希望我们的农民兄弟能正真获得实惠,国家越来越富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完美的实现!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政策宣讲与基层调研“三下乡”小分队
2008年7月15日
第三篇: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以成都市郫县为例
前言: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成都市郫县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建设实践,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郫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郫县要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发展和全省发展所承担的生态战略责任和水质资源战略支撑责任,走好民生为本循环发展之路,巩固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使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
面对传统工业社会所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思想革命和理论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不道德、不可持续不仅被当代思想大师发现并指出,也被21 世纪初陷入全面危机(经济危机、能源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地球现状所证实。
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才有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题中之意,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从“协调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所规划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部署。生态文明不再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与精神文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鲜明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 1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个层面,跨越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次,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个主体,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种环节,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要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系统全方位转型,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到政治经济体制等,都需要彻底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着十三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更重要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纲领,体现了党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展示了更加美好的前景,也为整个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二、郫县生态战略地位分析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席卷中华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浪潮中,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分别扮演着不同的重要的角色,中央引领全国的思想 解放和理论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创新的主体。而地方党委政府则承担着具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付诸中国 发展实践的实践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党 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完 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成都市郫县是我国众多地方政府中的一员,由于其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大潮中它既是一个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郫县县情独特,生态战略地位重要
郫县,地处成都西北城市通风口,向城市吹送来自高原的富氧离子。郫县,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源源不断地向成都输送市民所需的饮用水,承担着城市90%以上的饮用水供给。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赋予了郫县的天生丽质。
1.郫县的生态本底:上风上水,八河并流
岷江水经都江堰分流后,清澈流淌的生命之水,在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平原上枝丫般舒展,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干渠或分或合,又产生徐堰河、沱江河、府河及毗河,形成了八河并流的壮丽景观,沟渠纵横,河水温婉平和、精巧细致、可近可亲,给郫县平添了几分小桥流水般的婉约和妩媚,河流倒映蓝天白云,绿树掩映,景色旖旎,同密集的路网、竹木林盘、农舍院落交织一起,形成川西坝子独特的风貌景观。郫县的水质清冽,达到欧美标准,可直接饮用,是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全市最大的自来水厂——六厂和七厂均坐落这里,供应了成都市90%以上的饮用水,成为城市的生命之源。
2.郫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公园”
这是一个四季绿树鲜花的地方,空气清新,气候温润,四季常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公园”。这里是中国盆景之乡,全县花卉苗木超过10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拥有西部最大的玫瑰基地和鲜盆花基地,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家乐,形成了风靡全国的休闲旅游模式。从空中俯瞰,郫县就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成都平原上。
3.郫县—— 一流投资环境,凸显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发展优势
郫县,区位条件便捷,交通四通八达。距成都中心城区仅14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距成都火车北站10分钟车程。地铁2号线、成灌快铁在犀浦同站换乘。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区间道路,构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县域公路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物流畅通快捷。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功能配套,丰富的人文科教资源,极大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提升了郫县投资价值。
依托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环保、低碳、科技、高端”的工业发展思路,极力把生态工业做“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平面工业向楼宇工业转变,园区企业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科技型、总部型转变,全力培育壮大医疗设备制造、生物工 3 程、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等生态环保、成长性好、可持续的产业,当纳利、帝斯曼、正大等世界500强已抢先落户郫县。
4.宜人郫县的高雅气质:人文厚重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具备自己独特的气质。“九天开出一成都,万脉千流源望丛”。三千年前,望帝教民农桑,丛帝治水兴蜀,留下了杜宇化鹃的动人传说,祭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也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郫城是古蜀人最早的定居点,在古城遗址出土的“大房子”,就是最早的定居建筑。古蜀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农耕时代的辉煌文明,哺育了严君平、扬雄、张俞等众多名家大师,并代代延续,薪火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现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蜀商恳亲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蜀商精英都要汇聚郫县,祭拜望丛二帝,共商蜀商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条绵延数千年的人文河流,养成了郫县高贵典雅的城市气质。而这条人文河流始终在郫县这片土地上不息地流淌,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时至今日,郫县县域聚集了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21所高校,占全省国家部属高校的一半,占全市省属高校的43.7%,在校师生达到30多万人,成为高校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高素质人才密度最大的区域,强大的“智力引擎”推动郫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城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二)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在农业的精细、精品和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按照生态、安全、高端的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示范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科技总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检测体系,打响郫县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品牌,建成服务都市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同时,郫县着力提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发展一批精品园艺场和高端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重点把花园、友爱连片打造成为集培育研发、观光展示、市场交易为一体的精品苗木示范区。按照一三互动、文旅融合的思路,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乡村酒店,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 4 造全国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示范区。
2.依托全国唯一的川菜产业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川菜特色产业,围绕“双百亿”目标,制定川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豆瓣产业集团化发展,大力推动川菜产业链及产品创新发展,着力构建“研发、生产、流通、加工、配送、销售、体验观光”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引领全省川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同时,政府、企业合力加大投入,构建完整的食品检测体系和有效的政府监督体系,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努力将川菜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食品安全放心园区。
3.设立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坚决把住新上项目生态环保的“第一关”,有污染的项目,不管投资多大、利税多高,一律不得进入。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和“环保、低碳、科技、高端”的发展思路。更加强化创新驱动,抓紧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在企业建立、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努力建设科技型园区、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对现有污染和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清理整顿直至关闭。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强度,健全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使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理,不给任何污染行为以可乘之机,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环境包袱和污染遗憾。
4.郫县把实施环保重点项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重点累计投入资金30.24亿元,全面完成35个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成1个县级、6个镇级、9个末端污水处理厂(站)和12个村级微型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近700公里雨、污水管道,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2%;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120公里健康生态绿道建设。
5.全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拥有公园绿地10平方米,全县14个镇均跻身环境优美乡镇。漫步郫县城乡,犹如置身巨大的花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更是人们心灵的家园。
走进郫县工业园区,见不到烟雾、污水、垃圾,听不到机器轰鸣的噪音,满眼是绿荫如盖,芳草如织,鲜花点缀,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宛似公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成为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6.2012年,郫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2013年,郫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并被列为全国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郫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立了“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发展定位,按照建设成都西门口卫星城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品质城镇、美丽郫县”建设。
(三)制度缺失严重阻碍郫县生态文明建设
虽然近年来郫县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郫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于郫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郫县的科学发展,严重阻碍了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比如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相关生态法律法规在郫县宣传普及的力度较弱,缺乏细化可行的实施细则,生态执法监督检查跟不上,郫县的生态执法效果还不理想。郫县地方生态文明立法还不够超前主动,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立法调研和立法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政策和立法建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和激励不到位的问题在郫县还很突出;还存在认识模糊、责任感不强、行动不积极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诸多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逆向激励机制还存在;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逆向选择行为还屡见不鲜。唯GDP 独尊的政绩考核体系导致不计环境成本、不管生态后果、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还有一定的市场,职务晋升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由于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制度建设的滞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尚未牢固树立,低碳、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有相当多的人把高碳、奢侈、损害环境的生活方式作为时尚追求,并且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正在向子代转移和扩散;由于生态公共产品生产激励制度建设滞后,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公共产品主产区的郫县为全省全国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生态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褒扬和经济激励;生态产品产区的产出效益无法内化为其经济收入,生态效益与经济收入的严重失衡挫伤了人们从事生态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也使当地党委政府陷入履行对国家和民族生态责任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两难选择。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于巩固郫县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就,加快郫县生态建设步 伐,推进生态产品主产区和受益区协调发展,确立“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发展定位,把加快发展、保护生态,富民强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经济强、生态美、人民富的生态区的发展新路,实现建设美好郫县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生态郫县建设步伐
面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的新征程,郫县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支撑,生态制度为保障,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区”的思路,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打造郫县经济转型样板,走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位消耗最小化的郫县特色“产业倍增”之路,壮大美丽郫县的产业支撑。
2.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构建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项目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网格化管理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打造饮用水源保护样板。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均等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样板。“水润蜀都、绿满鹃城、花香郫县”的美丽图景逐步呈现。
3.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摒弃“重发展、轻保护”、“重物质、轻精神”的发展取向和人生价值观,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行政决策、生产经营、流通消费、日常生活,使“绿色GDP”成为各镇各部门的追求,使“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干部的追求,使“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使“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4.着力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逐步建立绿色考评体系,设定考评程序,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达到22%以上。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立足水源保护地优良的生态,郫县正千方百计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
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生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居品质的根本要件,是区域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凸显出郫县优越的人居价值。
郫县把开展生态系列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着力提升区域生态品质,建设美丽郫县。为此,郫县按照“建大公园、建大景区”的要求,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在保护好“川西田园”美丽风貌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园区等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努力构建“水润蜀都、绿满鹃城、花香郫县”的美丽图景,让区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让郫县和主城区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更有保障,让“住郫县生活品质高”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和现实。目前,郫县14个镇全部获得国家生态乡镇命名,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乡镇满覆盖,建成123个市级以上生态村,生态村比例达80%;建成750户市级生态家园,4个园区获得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命名。
结语:
本人出生在郫县犀浦镇,长期生活在这个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的生态田园城市,亲身经历了一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形态优美、社会和谐幸福的西部新城强势崛起。成都自古以西为贵。成都西部,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源远流长的城市文脉,养成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和城市气韵。郫县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历来享有“银郫县”的美誉,自古就是理想的人居栖息地。
郫县,成都西门口卫星城,正出落成最宜居宜业的人居福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一直坚持的一项基本道路,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项重要的方面,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居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重大工程任务。法制建设作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工具,应该得到应有的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制保障,研究 一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可谓寻得了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良策,为造福子孙,惠及中国人民千秋万代的最伟大的、根本性的事业确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目标。
二 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的重要性
文明起源于自然。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1.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方面的问题当涉及到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的问题时,便成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关注点;另外一点在物质形态这一层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和关系,改进了传统的物质方面的生产领域,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产业体系和结构,如循环型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物质产业、低碳发展;在精神领域,能够创造新的生态文化表现形式,这其中包括了环境方面教育、关乎环境的科技、影响环境的伦理以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3.建立健全良好的法律制度并确保其实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所有社会必须有解决冲突、维持或构建秩序的程序,生态文明观提供了一种关于秩序的背景观念,使人类社会得以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持续发展。而法律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毋庸置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涉及到对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约束的制度建设问题。社会法制的发展对这种约束将是实质性的,它会约束市场如何运作,并确保维持这些约束条件,以促使市场为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共同福祉和活力而运转。可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表现和方法。
4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靠法治。
法治是创建和维持秩序的保障,要正确地发挥法治的作用,就必须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树立正确的文明观。而变革旧的观念并育养先进、文明的法制观念,创建合理、和谐的法律制度且使之不断完善,其根本则在于教育,在于培养、改善、提高每一个人的人文素质。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对地球可以自由地任意攫取的思想,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运用集体的智慧把力量集中起来,明确我们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我们在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三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现状
2013年10月21日,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进行三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实施以来,第一次进行修正。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草案一审稿民意征求激起一场强烈的公众表意“风暴”后,此次在众多立法修法中又进行了“第二次民意征求”,同时,环保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报送了对环保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官网全部公开。在这封被许多媒体认为在“中国修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函件中,民意表达被放在了显著地位。环保法修订如此吸引大众视野,表明了民众对于公民环境权的注重,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环境现状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在一个新的层面,正是对于当前社会发展主要问题与民生促进焦点的考量。
长久以来,我国环境资源破坏制约经济长效发展,生态破坏日益阻碍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尤其近两年来频发的雾霾现象更是将公众的视线从经济增长转移到环境安全;同时,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深化,以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短视发展破坏社会长治久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价值排序在悄然发生变化,民众、社会团体与政府从不同角色出发,均越来越注重环境问题,各方力量从不同价值取向的频繁交锋到达成生态文明建设共识乃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就在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迎来三审的第二天,哈尔滨市所有中小学就因为严重雾霾而全面停课,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民众、政府共同关心的议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法治以其独有的性质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的调控手段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法具有规范性、程序性、稳定性、可诉性、公开性与强制性,是人与人、社会、自然的行为规范工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相较于法制,作为动态之治的法治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的依法而治,而立法即法律制度的完备是这一切的起点。科学的立法是以现实为依据,以公平正义为价值,以可实行性为关键,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控的良法的建立。
以此次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历程为例:从2012年的一审草案到目前的三审草案,本次修订从人大立法会到专家讨论、民众参与,充分吸收了各方积极的建设意见,从而形成了针对客观实际,立足现实,具备可执行性的修改预案。
针对目前环保工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一些地方因经济发展的冲动而忽视环境保护,有些企业单纯追求利润而无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执法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低,环保宣传教育薄弱、公众环境意识有待提高等,草案作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
针对环保资金投入力度问题,建议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针对处罚过轻问题,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同时引入了“按日计罚”。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对污染者的处罚上限就是100万,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问题频发的关键所在,对此此次修订案草案明确,企业事业单位如果存在违法进行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将会受到罚款处罚,而且会被责令限期改正,如果发生逾期不改正的情况,将依法做出严厉处罚决定的执法行政机关就在当日可以按照原来的处罚数额继续按日进行连续处罚。
针对某些地方因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建议将修正案草案二审稿中的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的主体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对考核对象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在三审稿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的修订。考虑到环境公益诉讼是一项新制度,专家建议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确定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也需要考虑诉讼主体的专业能力、社会信誉等因素,防止滥诉。据此,建议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由二审稿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及在省(区、市)里的环保联合会可向人民法院提诉讼”修改为三审稿的:“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正是因为全社会对于此次修正草案的关注,以及广开言路、积极响应的立法修法精神,使得民众的意见在此次修订中,得到了显著体现,如此形成的草案,乃至以后将正式颁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必然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遵守,也会激励社会各界,运用法律制度,积极监督自我与其他社会经济的参与者共同维护生态建设,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环境的守护者,这就是法治的价值认同。
四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强化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
1.将生态文明、环境权的地位上升到宪政高度
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使其既有防治环境污染的功能,又能对自然资源提供保护,真正起到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作用。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公民享有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环境保护从现在的国家政府的事变成广大民众自己的事,调动他们运用正常法律途径解决环保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目标。
2.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项目设计市场准入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施公开透明的听证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和改革措施的确定实行听证会制度,通过面向全社会的公开听证确定这些项目和措施是否对生态具有潜在的威胁。
3.推进生态文明司法的专业化与专门化。
在司法工作机制上,应结合国家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在全国统一设定环境保护审判庭、合议庭以及环境保护法庭的标准,明确环境保护案件的主管范围。并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行使司法解释权,指导全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判工作。解决司法权统一行使问题。保证司法工作机制的顺畅。此外,要加强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公正、信得过的司法队伍,提高司法人员的生态法律素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力度,强化司法强制力,提高司法的权威、效益和效率。
五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工程需要一代接一代不断的努力,而且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每个角落和方方面面,不单单包括政治制度方面,还包括经济发展的模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等等,这都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协调进行、和谐发展。任何一方面疏漏都可能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失败。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让法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的选择,最重要的保障。参考文献:
[1] 周珂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制理念更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4期第73页
[2] 帕提古丽·库尔班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思考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4期第59页
[3] 汪培文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 绿色视野-2014年5期第143页
[4] 刘卫先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路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8期第64页
第五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