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公安执法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公安执法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公安执法权力,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公安机关依法履行的职责、行使的职权,是公安机关履行其职责、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所必须的措施和手段,是公安机关性质和职权的重要体现。公安机关的权力直接关系到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系到党和各级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公安工作的发展和公安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执法权力运行加以规范,民警业务素质,执法水平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少数单位和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公安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一是少数公安机关和民警对群众报警不出警或不及时出警处置,不依法及时受理群众报案,行政案件该受理不受理,刑事案件该立案不立案,不破不立、破了也不立的情况大量存在。如在2009年,公安部派驻督察组对我局如实立案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不少基层派出所对多数轻微刑事案件只受理未及时立案,更未开展侦查;二是对公民要求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求助,不理不睬,拒绝履行。如在办理伤害案件中,办案程序明确规定在没有确定伤势的情况下,先以行政案件受案调查。但少数办案人员却不调查取证,更多的是等待,等待鉴定,等待和解。一旦案件无法调解,要进入诉讼程序,再去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的话,往往已经太迟了,有的证据已经灭失无法弥补。三是对公民申领许可证、执照,该办不办、故意刁难或无故拖延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如我们曾经处理过这样一起投诉件,一群众需要办理户口迁移业务,迁入地派出所坚持要群众出示原户籍地派出所开据的户籍证明材料,原户籍地派出所则户籍联网不需要户籍证明、户籍证明业务已取消等多种理由拒绝出据证明,导致群众三番两次往返于两地公安机关,却一直无法办理业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期网上热炒的陕西“房姐”事件,一人轻易办理了四个户口。
(二)滥用侦查手段。一是非法逼供、诱供。对犯罪嫌疑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以逼取口供,讯问时故意威胁、恐吓犯罪嫌疑人,或许诺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减免其刑罚或无罪释放,以此来达到获取口供的目的。从轰动一时的杜培武案到影响巨大的佘祥林案,都充分暴露出这些问题。二是随意启动搜查、勘验或技侦等程序。不经严格审批手续,对不必要的人和事情进行搜查、监控,甚至动用技侦手段调查举报人、控告人等。如王立军、李亚力等原高级警务人员都因涉嫌滥用技侦手段而被查处。三是鉴定结论有失公平。少数鉴定工作岗们的公安民警,违背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虽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原因),随意出具鉴定结论,导致无法被当事人认可,只得启动重新鉴定、复核鉴定、补充鉴定等新的鉴定程序,甚至引发投诉、上访。在近几年督察部门受理的涉及伤害案件投诉,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要求重新鉴定占有很大比例,类似问题还出现在交警部门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上,经常引发争议。
(三)滥用强制措施。一是随意传唤他人。在实际操作中,少数执法人员未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不经上级审批随意传唤,或者出现传唤不在指定地点、超出传唤时限等问题,有的甚至因为一已私利,故意启动传唤程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二是随意适用刑拘延长期限。对刑拘延长30日的对象超出刑诉法第69条规定的三种对象范围,犯罪嫌疑人刑拘后,不管有无必要,办案单位基本上都延长至30日。有的甚至不属于延长刑拘30日范围的,也因各种原因随意延长期限;三是随意采取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寻衅滋事、雇凶商人、雇人讨债等案件,一些执法单位往往抵不住“说情网”的干扰或受钱财物的诱惑,对上述案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少数办案人员对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办理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去继续侦查,致使一些案件流失,影响了整体打击效能,也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随意扣押、处置涉案财物。有的不办理呈批手续,未经负责人同意或批准就进行扣押、辨认,事后在补办手续;有的不该扣押的也扣押,随意使用扣押的物品,对交通事故肇事车辆连同车上货物一同暂扣,久拖不予发还等。
(四)滥用处罚权力。一是量裁处理不规荡。在办理行政(治安)等案件时,量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同一地区、同类案件中,难以找出一个量裁的基准,导致处罚结果与违法的情节、后果严重不相符,同类案件违法情节差不多,罚款数额相差悬殊,甚至出现因当事人态度不好,就提高罚款额的情况;二是选择性执法。执法看对象,对领导、集体和对民众个人,缺乏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继续违法,也使普通受处罚人心理失衡,对法律失去尊重。如在交警路面执法中,经常表现为对本地车辆管理松,对外地车辆查纠严;对小型客车管理松,对大型货车查纠严;对熟人关系车辆管理松,对一般违法车辆查纠严;对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等“特权车”管理松,对普通群众车辆查纠严。三是随意处罚。办理赌博、卖淫嫖娼、吸毒、交通违法等案件中,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劳教处罚的,降格作罚款处理,以罚代刑、以罚代教或者想方设法寻找理由罚款等。个别案件收取预交款后,不调查取证,不上报审批,搁置一段时间,案件“自动消失”等;如近期网曝的河南获嘉交警乱罚款事件,据报道称“见车必查,查车必罚,罚款不开票”,执勤交警更出语惊人:“到这儿,一毛不拔能让你走?”
(四)违反执法程序。一是执法主体不合法。协警、辅警参与办案、制作笔录,有的单独上路检查扣证罚款;民警单人调查取证、检查和进行询(讯)问。二是违反地域管辖、警种管辖规定执法办案。如涉及本地企业被骗的经济犯罪案件,不管有无管辖权,都立案侦查;派出所跨管辖区域查赌、查嫖;刑侦部门办理治安(行政)处罚案件;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等。三是违反法定程序办案。先侦查(调查)后立案;先处罚后裁决;先告知后取证;当场处罚未出示证件,未告知处罚事实、理由、依据及诉权,未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没收财物、50元以上罚款和重大交通事故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处罚案件中,事故责任认定与处罚告知和听证权利告知书同时送达,处罚决定书不送达或送达不及时,有的甚至在制作笔录时就交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等。
二、产生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当前社会诸多消极因素在民警执法中综合作用的一种结果,既有主观思想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从民警自身执法素质上分析。一是有的民警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为谁执法、靠谁执法”理解不清,执法为民尚未根植于心中,缺乏应有的社会政治责任感,淡忘了人民警察的宗旨,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思想比较严重,对待群众敷衍了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漠视法规纪律;二是受传统旧观念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办事、办案中说情风盛行,不但在办理赌博、卖淫嫖娼、打架斗殴、交通违章、事故处理等行政处罚案件中有大量的说情,而且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也有不少说情。有的民警意识因此品质滑坡,标准倾斜,经受不起金钱、美色和欲望的考验,贪图享乐和刺激,背弃了从警的誓言;三是一些公安民警自身业务素质不行,主动学习不多、接受培训不够,该掌握的法律知识未掌握,该具备的执法意识不具备,凭习惯办事、凭情绪办案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会办案、不会取证,不会做群众工作,较低的执法能力与较高的执法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从执法权力运行体制上分析。一是公安机关职权过多。在我国政法体制中,公安机关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门,既是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行政机关,又是承担刑事犯罪侦查的刑事执法机关,立法赋予公安行业的权力很多,同时公安机关肩负的社会责任、工作任务也相应过大。公安民警往往都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除了侦破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调节各类纠纷,还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对公众的诉求,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无规律的生活节奏,使得广大民警体力严重透支,很难能够高质高效地同时完成各种工作任务,选择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也随之发生。二是执法自主权力过大。在行政执法方面,法律对原则性、框架性的规定较多,对操作细则和具体实施过程约束较少,特别是在处罚裁量方面较为宽松,极易导致“权力寻租”、“权力私有化”的发生;刑事司法方面,法律确立了公安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理判决,三机关共同完成惩治犯罪的任务的司法体制。但实际操作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的权力很难受到有效的制约。案件从立案到搜查、拘传、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都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和执行,加之实践中的神秘主义,侦查活动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惟有靠公安民警的个人品质、道德良知来保证,这显然是脆弱的。
(三)执法程序不够规范。随着立法和执法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执法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随着执法环境和执法要求的变化,一些执法管理制度、执法监督制度已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造成执法流程不严密,执法程序规定还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如公安机关常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强制性教育措施”、《禁毒法》中的社区戒毒机制,至今仍无具体实施规定配套,给民警执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和难度。其他法律法规,也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在履行司法鉴定职能中,公安机关即是侦查机关,又是鉴定机构,容易造成当事人误解和质疑。
(四)从执法监督机制方面分析。一是内部审核把关不严。有时为了追求破案率、打击处理数等业务指标的完成,常常忽视了对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有效监督,容易出现程序违法、滥用强制措施、降格处理、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层层审批、层层把关的执法审核制度往往因工作量大而流于形式,具有审核审批权限的领导,也往往出于对具体执法办案民警的信任,或是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正,而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就签字了事。甚至在本应集体研究才能作出的决定行为,却主要听取办案民警的介绍和建议,草率做出决定。二是内部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公安机关出台的执法监督制度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机关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等在很大程度上落实也不到位。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督察、纪委等部门的主动地开展监督工作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少,多限于事后监督,如核查群众的检举、控告及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等。法制部门一般每年搞一次执法质量考评或执法大检查,而这种“雷阵雨式”的执法检查,由于时间上的集中性和操作上的简单性,往往造成各基层单位简单应付,浮于表面,不能从根本上发挥监督的作用。三是外部监督乏力。在日常执法活动方面,特别是公安执法办案过程,媒体、社会、公众监督力量对公安工作很难细致了解,监督普遍要靠公安机关主动邀请或者当事人投诉举报,外部监督力度难以发挥作用。在刑事司法方面,检察机关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司法监督,但因检察机关本身也是自侦案件的侦查机关和公诉案件的起诉机关,与案件的追诉结果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与公安机关有着共同的职业利益与动机。因而,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很难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同时,律师与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使律师亦不可能对侦查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注重在转变观念、端正执法思想上下功夫。一是公安执法者应该摒弃只注重结果的观念,树立注重过程中讲究和谐的观念。我们不能仅仅为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影响社会和谐,产生如刑讯逼供、急于破案、片面追求政绩等错误执法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滥用强制措施等侵犯人权、破坏社会和谐行为的始作俑者,其后果就是将自身利益与民众的人权对立起来,背离了民众,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公安执法者应切实摒弃片面追求政绩的观念,牢固树立注重过程和谐的观念。二是公安执法者应该抵制住各种诱惑,如金钱、权利、人情等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私利的催化,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了公安机关的内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少数民警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权执法,搞执法创收,有的还给犯罪分子通风报信,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因此,公安执法者应摒弃“重利轻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公安执法者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处理有关案件和事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要尊重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一级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其它合法权利。切实树立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权、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思想。
(二)注重在规范制度、约束权力运行上下功夫。一是运用科技手段控制权力行使,如在一线执法中全面配备执法记录仪,如实记录执法过程;对办证、行政审批等业务,全部升级优化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所有业务办理由系统把关,不符合办理条件,系统自动不予受理;二是加强执法过程审核。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公安机关使用侦查措施权力加强审核报备,对重大事项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办理,要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作出决定,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一言堂”;在原五类强制措施督察报备的基础上,对询讯问、取保候审、案件性质变更、启动技术侦查手段等敏感措施要向督察报备;对案件侦查过程的全程录音录像资料,要随案件一并交由法制部门审核,非涉密案件录音录像资料要向督察报备;履行公安司法鉴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业务职能时,在暂时不能实现第三方鉴定的现状下,严格执行两名有资质民警勘验、鉴定制度,勘验、鉴定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在出具鉴定结论或责任认定书时,要由专门委员会集中审议后才能出具,在审议时勘验、鉴定过程的音视频录像资料也进行审阅,避免受到现场勘验人员的主观影响。三是固化执法权力运行流程。从完善制度入手,按照“一项权力就建立一项制度”的要求,将权力在制度的制约下规范运行;对不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法规间有冲突,不协调的条款进行修改,进一步明晰职责权限;规范自由裁量权,确定适用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的各类违法行为,发放民警参照执行;对哪些属于重大事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明确划分,确保集体审议制度高效运转。
(三)注重在公开权力、按受监督上下功夫
一是从公开权力入手。对权力实行最大限度的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以外,一律向社会公开。做到公开内容经常化。把权力相关制度的公开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长期坚持,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交通违法处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办理规定,通过新闻媒体长期公示。做到公开过程动态化。建立权力运行公开发布制度,因法律法规变化或上级政策决定调整,导致业务办理条件、流程发生变化的,及时跟进调整公开内容。依托政府门户网站交警子网站,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将规范权力运行的各项制度全部公开;在各窗口单位,通过电子显示屏或宣传橱窗,公开相关业务办理的流程、依据、时限及收费标准;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管理信息,公开管理规定。二是从接受外部监督入手。将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置于广大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借助外部力量,加强权力的监控。聘请执法监督员,建立覆盖全辖区的形象监督员队伍,负责对民警执勤执法、违法处理、窗口服务等进行全面监督,定期召开警风警纪监督员座谈会,邀请当地人大、市政协、新闻媒体视察交管工作,听取对公安执法工作的评议。同时,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公布举报监督电话,在互联网建立了监督信箱,推出了短信投诉机制,群众可发送短信进行投诉,24小时内受理投诉,五日内调查回复;在岁末年初开展“大走访”活动,组织民警深入走访群众,举行警营开放日活动,邀请部分群众参观执法装备,观摩执法过程,听取群众对公安执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从强化内部监督入手。首先要对公安监督职能作进一步细化,特别要把公安内部人事和公安执法这两个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纳入监督的重点,全面落实派出督察机制,县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由上一级公安机关直接派驻;对现有公安内部纪委、监察、督察、法制、审计、信访等多个监督部门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合并有关机构和职能,理顺内部监督体制。县级公安机关纪委书记可由政委兼任,具体负责队伍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提升公安监督主体的地位,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职级都必须与公安执法权力相均衡、相等同,以便于对执法权力的监督,并赋予监督主体独立的调查权、纠错权、处理权,确立公安监督的权威;要把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放在首要位置,让公安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执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用严格的监督使每一个执法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断加大力度,把监督重点放在最容易引发问题的时段,强化日常的监督效果;改变偏重监督执法权力运作后果的做法,把重点放在强化事中监督上,对公安执法权力运行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逐步改变以事为主的监督方法,把对人的监督放在重要位置,该追究的,一个也不能放过(包括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以取得惩一儆百的监督效果。
第二篇:公安边防部队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执法为民理念专项教育:
公安边防部队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讲人:李林
讲授对象:全校干部、学员 讲座时间:2004年4月25日 讲授内容:
全体干部同志们:大家好!
在座的同志们绝大多数都有基层部队的工作经历,有的还在基层干过主官,部队经验比我要丰富得多,感受也比我要深刻得多,所以,今天我在这不是搞讲座,纯粹是一个汇报,意在抛砖引玉,学习学习。
一接到章处长交给我的这个题目:“公安边防部队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就感到很疑惑,我们今年上半年从基层部队回来的这批战友都知道,边防部队何曾报导过问题,就一个字“好”!前段时间,穿黑衣的公安被报道一抹黑,难道我们穿黄衣的公安就真的是那么黄灿灿。所以,为了切实摸清边防部队的实情,我在找了很有正义感的战友经过调查之后,整理出几个小问题。今天,咱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谈几点真实感受,下面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执法理念问题,即执法为民,还是执法为国,甚至是为个人。首先看看什么是执法为民,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年正月十几号的一个晚上十点钟的时候,月黑风高,还下着小雨,我当时与另外几个战友奉命到离派出所十余里的一家私营企业对外来民工进行暂住证检查。民工由于白天劳累,晚上十点多钟都进入了梦乡。我们逐户把门喊开,一下子查出十几个没有暂住证的。根据领导的安排,全部带到皮卡车的车厢里。我们开着警灯,拉起警笛把他们十几个人冒雨带到所里,有三、四个妇女抱着小孩,在那哭成一片,这跟当年国民党抓壮丁我看也没什么区别,衣服也淋湿了,寒冷加恐惧,瑟瑟发抖,后来领导又教育了几句话,约十二点才让他们冒着雨步行十几里路回去。暂住证制度的目的是方便管理,方便服务,通过你这么一个执法行为,简直就是黑杀队,闹得人们是鸡犬不宁。我们如果是真正有正义感,可以在他们下班的时间上门服务,这样既熟悉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又方便了群众。有人说,你是学法律的,你当时怎么不制止。问题是人家没有违法,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半夜去执法,而且法律还规定,你不及时办理暂住证,派出所干警可以给予教育帮助。再说,即使他违法,我也管不着。
很显然,象类似这样的执法绝对不是为民执法,而且,在“执法为民”的口号提出之前,也只讲“为国家执法”,“执法不为人民”很容易为人民所理解。原因主要有:
其一,“执法不为人民”在中国有个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执法是为了封建王朝。在这个理念的导向下,就会常常发生“宁可抓错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这样的现象。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主权,对外享有完全的独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世瞩目。但国家内部在“执法观念”问题上又怎么样呢?我现在还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二课:毛主席万岁!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了确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讲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是第三课。所以,维护无产阶级专政,镇压反革命就成了公安边防队伍的崇高使命,公安战线为国家执法天经地义。后来的邓小平继续毛主席遗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江主席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胡主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他们一代代都坚持了,但坚持的东西都在变,说明他们都发展了,在“为谁执法”的问题上。逐渐向人民靠近,但今天就正式提出“执法为民”,大家还是觉得突然,有点翻天覆地的感觉。难怪中央有领导同志说“执法为民”口号的提出相当于中国的第二次“五四”运动。
其二,执法为国家,执法不是为人民在逻辑上也说得通。因为法律就是国家制定让人民遵守的行为规则。执法机关对人民遵守法律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对违法情况进行处理,从这个角度上看,为国家执法是顺理成章的。讲为民执法反倒显得别扭,就像“打你一耳光,还是说我是爱你。”其实,讲为谁执法是个理念问题。理念是个主观的东西,但它不像法规那样能直接规范人的行为,而它对行为的后果却又起到很大的作用。好比炒红烧肉,他不是肉,它只是佐料,大家知道,佐料不同,味道也就变了。再比如,同样是一句话“你吃饭了吗”。问得好,大家会感觉你是关心,问的不好,大家会感觉你是怕他来吃你的饭。所以,法律规定得再好,如果你执法理念上有偏差,整个就白搭。那执法为民确实很难把握。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给大家将一个标准:我现在每天都要根据我在小学读书的儿子老师的要求,对我儿子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签字。大家说是我这个执法老师的命令行为是为了老师还是为了我儿子。执法为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是不是执法为民就是把人民当儿子?恰恰相反,是把人民当老子,我们公安及其他所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吃穿住行是来自国家吗?没错哦,但其最终是来自人民。撇开国家这个中介,我们公安其实是人们雇佣为其看家护院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执法理念,我提几点建议:一是人民自己要提高自身是纳税人的主人翁意识,公安队伍要时刻提醒自己,他真正的雇主是人民而不是国家;二是放弃“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各类利益主体完全平等的理念。否则,执法机关就会以“为了国家利益”这个幌子而随意践踏人民的利益;三是公安干部的待遇和晋升,辖区人民应有参与建设的权利。
第二部分:边防派出所执法问题
1、两枚印章问题
边防派出所一般都有两块牌子,一块是公安边防派出所,一是边防工作站。两块牌子对应着两枚印章,也说明他有两种职能,第一部队边防执勤职能,其任务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边境地区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其勤务活动主要包括巡逻、观察、潜伏、国(边)境踏查、国(边)境重要目标警戒、出入境边防检查和搜查、处臵边境突发事件。这个执勤职能就是部队职能,即边防工作站职能,这也是在边防派出所安排几十名战士的原因。第二是公安边防执法职能,为了有效地实施执勤,特别是对打击在边境地区发生的走私、偷渡、贩毒等犯罪行为,必须要得到边境地区居民的积极配合。于是就给边防部队划出一定的辖区,由边防部队负责该辖区的治安管理。这样,边防部队行政执法的职能应运而生。由于近年来边境和平,执勤职能逐渐萎缩,执法职能倒日渐突出。所以,边防工作站越来越不像工作站,倒更像派出所了。但不管怎样,我们的边防派出所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两种职能的差异。所以,其在对报告、公文、案件处理时,常常是随心所欲,盖章想怎么盖就怎么盖。这样的结果职能是让老外笑话:中国是部队在执法,公安在执勤。同志们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逐渐把边检站划归地方,就是边检站具有行政执法职能。老外就抗议,你一个部队怎么能对我一个自然人或法人进行处理,军队所作用的对象应该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个人,这是第一个问题。
2、刑事案件证据收集的问题
公安部确定在边境发生的走私、偷渡、贩毒等三类共六种案件由公安边防机关侦查,并直接移送检察院提起公诉。公安机关侦查、预审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抓捕和收集刑事证据的过程:如果证据收集的程序和方式不合法,那就是无效证据。比如,法律规定询问证人要单个进行,你如果把几个证人叫到一起进行询问,所得到的证人证言法院是不采信的。目前,我们公安边防派出所在这方面存在问题有:
一、缺乏收集证据的意识,总以为把人抓到就是成功了,要知道,如果你没掌握证据,明知道他是罪犯你也要把释放的;
二、不善于及时收集证据。有些证据转瞬即逝,错过了机会,证据就灭失了;
三、不懂得依法收集证据,这样收集的证据就无效,要么违法收集了证据,如刑讯逼供。解决收集证据这个问题,一是靠培训学习,二是要到地方刑侦部门锻炼。大家要知道,不善于收集证据这个问题,对我们边防院校是个灾难。目前,公安部己经决定委托部分地方与公安院校培养边防执法干部。为什么公安部的决策是如此得快,因为有检察院在诉苦。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是为检察院提起公诉服务的。你搞的证据在法庭上让法院不予确认,搞得堂堂的检察官在被告人的律师面前失败,很没面子。
3、嫌贫爱富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边防辖区群众可以分为三等人。第一等是富人和领导干部,第二等是普通人,第三等是外来人口。边防警察面对三个等级的人,在执法时是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对第一等热情,但热情有余,难免执法不严。对于第二等人就比较客观,基本上是依法办了。但对于第三等的外来人口,我们的执法行为常常是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执法度对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外来民工普遍文化素质不行,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采取何种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第三,外来民工在经济上边防警察悬殊。这点大家可能不明白,你想想,内地的一个警察往往比一个沿海大城市的警察要嚣张,除了素质稍微存在差别外,最大的原因是内地警察相对其他市民经济优越,而沿海大城市警察相对其他市民,经济基本持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外来民工的待遇。外来民工的社会地位本来就比较低,你公安民警在执法时还存在偏心,这让他们就呆不下去了。所以,我认为在沿海开放地带,边防警察“执法为民”重点应放在外来人口上。
4、民间调解问题
自把边防地带划归边防派出所管辖后,除了地方刑事案件外,地方派出所一般不再涉猎,这样以来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的责任也就落在了边防派出所的肩上。民间调解本不是执法问题,但民间纠纷若调节不好,又会加剧纠纷,进而引起执法问题。我们的边防警察都比较年轻,靠资历或威信是镇不住纠纷的。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边防警察对民法基本是不懂的,调解案子就像一个老妈子,主观上想当然殊不知这样做是没有说服力的。只会导致纠纷的升级。如果你能把邻里关系、婚姻、继承、财产补偿等民事法律规定在案件调解中阐述清楚,纠纷的双方就会在明确利害关系的后权衡利弊,从而解决矛盾。所以,我们在自身资历浅的情况下,必须拿出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来作为调解的工具。解决民事法律知识问题,那就是学习,一提基层部队搞学习,我看很少有人学习,关键就是深功力。
第三部分 边检执法问题
边检包括空港边检和海港边检
1、空港边检
你如果在中国乘坐飞机出境,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机场,因为你上机之前按顺序要依次经过卫生检验检疫、海关、边检及民航安检。这四道关卡中边检的工作是最复杂的。因为你一个人要出国去,你自己的国家要给你发护照,表示同意你去,你要去的国家要给你发护照签证,表示同意你来。出入境人的身份和去向不同,护照和签证也就不同。比如中国公民出境的护照就有13种,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给外国人护照签证有外交签证、礼遇签证、公务签证和普通签证四种。其中普通签证又根据外国人来中国的事由不同的字母表示分为8种。外国人的护照和签证与中国一样,种类繁多。大家讲,证件种类这么多,足以把你的头搞晕,不仅如此,还要受各类交控单位的任务予以布控、查控,对出入境的飞机进行检查。边检检察员在查出问题以后,交由法制科予以处理,主要是行政处罚。边检查证、布控的工作应该属于执勤工作。我今天在这里不予以细分,具体罗列几种边检在执勤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a.行政处罚的幅度范围很大。比如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幅度很大,边检机关往往不管情节如何,从重不从轻,而且旅客几乎不申请复议; b.内紧外松。外国人出入境很松,中国人出入境则很严,中国人如因私出国则抓得更严。
c.检察员在领导与法律之间,领导至上。这给领导“通关买卖”带来极大的便利。云南某边检站就是典型。
d.检察员大部分不懂英语,外国护照是哪个国家也看不懂。小国如卡培尔之类你不懂还情有可原,但若连英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英语国名你都不会,是在是说不过去。
e.中国飞往境外的飞机上的乘务人员的小恩小惠拉拢腐蚀边检人员比较普遍。
f.法制科工作人员对出入境边防检查法规的运用不熟练。实际上,对于边检需熟悉的法规也就二三十个,重点就是《出入境边检条例》、《边防检查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边防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三个。
2、海港检查
海港的业务处分为执勤一科、执勤二科和检查科。
执勤一科在船入港前为船方代理人办理《船员登录证》、《台湾船员登录证》、《船员住宿证》、《登轮许可证》和《搭靠外轮许可证》。执勤二科负责检查执勤一科办理的证件及他们的护照和船员证,如果发现问题,则交由检查科予以处理。所以,执勤一科和二科的行为属于部队执勤行为。检查科的处理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海港检查科与空港的法制科都不办理走私、偷渡、贩毒等三类六种案件,一旦发现,则就近移交给边防支队予以处理。海港在执法中与空港有类似性,在此就不重复了。
第四部分、海警执法问题
1、无法可依的问题
海警部队是一支以执勤为中心的执法队伍,所以,对它的定位更倾向于部队,海警支队也没有挂“公安边防分局”那样的招牌。这样一来,就没有哪一条法规赋予了海警在执勤中对发现问题有处理的权利。海警部队也呼吁过,但上面的回答是:海警部队在执勤若发现走私的问题,移交给海关;若发现违反《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的人员和船舶,以及三类六种案件,就近移交给边防支队;若发现其他刑事案件,就近移交给地方公安机关。这海警部队岂不整个就是一条“赶山狗”,折腾了大半天,全为别人在干活,自己是一无所有。目前,唯一没人来跟海警部队争的就是“海上110”,因为这是个专门为渔船民做好事的,只有付出没有收获。海警部队不仅无权处理,而且在执勤中进行“检查”也没有法律依据,但目前海景部队偶尔还是在查,如果哪个船民问你依据什么对他进行检查,那你就“哑巴”了,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迫在眉睫。
2、执勤执法积极性不高
船在经济学上的时髦词叫做“利益驱动”,把它翻译一下就是“钱干找你上路”。我看海警部队也不能例外。目前,海警部队不仅执勤积极性不高,而且检查中存在执法不严问题,特别是当发现违反《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规定》的渔船民时,一般是不予移交边防支队,二是作批评教育处理。当然,也有多省的海警支队(如浙江省),并没有理睬公安部指令其对渔船民处理移交的规定,也在进行处理,反正也没人不接受处罚。
第三篇:浅谈当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当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08治本三 邹颖
摘要:公安行政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具
体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安行政相对人一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公民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安行政执法必须要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严格执法,这是公安行政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我国的法治现状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法可依,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却不尽如人意。
关键字:公安行政执法依法行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公安行政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具体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安行政相对人一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公民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公安行政执法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二是公安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职权实施的行为;三是公安行政执法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四是公安行政执法要通过法律文书或其他法定形式表现出来;五是公安行政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
公安机关做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打击犯罪、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组织构成。当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公安行政执法必须要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严格执法,这是公安行政法律法规得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我国的法治现状而言,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法可依,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却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地区公安执法不严、不能公正执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并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正执法的行为准则落到实处。
一、当前公安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认定案件事实中存在的问题
公安行政执法在认定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安行政执法中违法行为的构成认定错误。有的执法部门人民警察因为不熟悉、不了解相关的公安专业性知识,在公安行政执法中不能准确把握违法构成的标准,把本来不构成违法的行为错误认定为违法行为。
二是公安行政执法中行政相对人认定错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针对具体、明确的行政相对人,然而在公安行政执法活动中,由于办案人员的工作态度马虎,不负责任,粗枝大叶,不深入细致地调查案件事
实等原因,对公安行政相对人认定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公安行政执法中公安行政相对人责任认定错误。众多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认真剖析当事人各方的责任,不分轻重,各打五十大板,或只是简单从事,粗略了解前因后果即主观断案的做法在公安行政执法中仍然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是执法中不重视把握案件事实情节。不能全面把握和充分考虑事实的法定情节和与适用法律相关的其他重要情节,导致认定案件事实不准确,确定法律责任不适当。例如,对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决定行政处罚时,对有关责任年龄的法定情节的考虑却被忽略了。此外,对有些案件事实情节虽然法律未做明确规定,但对适用法律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时应当予以考虑而没有考虑。
(二)适用实体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安行政执法实践中,适用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具体行政行为应该适用甲法,却错误地适用了乙法;(2)具体行政行为应适用法律规范中的此条,却错误地适用了彼条;(3)具体行政行为应适用法律效力高的法律规范,却错误的适用了法律效力低的法律规范;(4)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规范不完整、不全面或者画蛇添足。本来应同时适用几个不同法律规范或者一个法律文件中的不同条款,却错误地只适用了其中的一个法律文件或者一个条款;本来只适用一个法律文件或者一个法律文件中的一个条款,却错误地适用了几个法律文件或者几个条款;(5)具体行政行为适用了已经废止的或者撤销的法律规范。
(三)在履行公安行政执法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所谓公安行政执法程序,是指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公安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依法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的总称。公安行政执法程序主要包括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强制程序、行政许可程序、行政决定程序、行政监督程序、行政检查程序以及其他一些公安行政执法的规则、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公安行政执法的很重要组成,公安行政执法程序对于保障和监督公安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安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公安行政执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种执法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安行政执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主要表现为:
1、做出行政行为时没有采取法律所要求的方式或采取了法律所禁止的方式。如不按规定制作书面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收到后不给被罚款人开具罚款收据等。
2、做出行政行为时虽然符合法定方式,却违反了法定方式的具体要求。如,公安机关未告知行政相对人公安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和理由,未告知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等。
3、执法过程中,违反了法定的步骤。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普通程序有:传唤、询问、取证、告知、听证、决定六个步骤,办理的治安案件只有经过这几项步骤,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才符合法定程序。
4、做出的行政行为在时间限度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如《公安机关办理行政
案件程序规定》第47条规定,违法嫌疑人被传唤到案后,公安机关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8小时等。
(四)、民警个人素质导致的问题
一是对公安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了不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安分局或者派出所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违法行使了依法应由公安局行使的公安行政管理权和处罚权;对公安行政管理中的某些严重违法行为擅自超越法定的最高限额(上限)实施处罚;超越职权行使法律、法规已授予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权和处罚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是在执法实践中,对公安行政相对人的实际处罚仍然存在着大量不适当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情况。有的在行政自由裁量权幅度范围内对该处以较轻处罚的却处以较重的重罚,该处以较重处罚的却处以较轻的处罚;有的对同类别、同情节的违法行为却处以不同的处罚;有的对同类别、不同情节的违法行为却做出相同的处罚;还有的处罚不是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某些个人或者小团体的一己私利。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执法不能顺应形势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必须要有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正一步步与世界接轨,融入地球村大家庭中,这也会对中国经济领域带来新冲击,经济环境的变化又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发展趋势。在新规则、新环境、新趋势下,都将会对公安执法活动带来冲击。首先是在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执法思想、观念上的挑战。一是执法环境发生了变化。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增多,国内外投资、经商、旅游、探亲、访问等活动频繁,经济领域的犯罪也势必与国际经济犯罪接轨,呈现量多、杂、广的特点,这些因素都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二是执法内容更加广泛。以外国人、国际贸易单位为相对方的执法量加大、范围更广。利用现代市场经济知识所进行的犯罪,计算机网络犯罪、国际金融诈骗等科技含量较高、专业化手段突出的犯罪增多,跨国经济犯罪活动、国际恐怖活动和非法移民活动等更加突出。三是执法要求更高。在处理国际经济贸易纠纷、案件等过程中,更强调依条约办事、依法办案,执法的程序性、实体性规定更加严格。
(二)执法条件落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少数,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更少。其次,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经济纠纷大量出现,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懂外语。而这样的人才公安机关极为缺乏。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违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进和隐蔽,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而现在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还有相当差距。
另外,执法条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不足,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雇用非公务员执法的情况比比皆是。使用这些业务不精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不可能提高执法效益。有的执法机关经费紧缺,执法人员的工资都不能如期发放,调查差旅费由个人垫支,办案经费不能保障。有的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落后,在外执法靠借其他单位的车辆,办理业务没有采用先进设备,难以适用办案要求。
(三)公安队伍法治观念不强
目前,人民群众在充分肯定公安机关为打击刑事犯罪及维护社会稳定而做出的巨大奉献牺牲的同时,对公安队伍意见最大、最集中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法治观念不强造成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制观念不强,出现执法犯法行为
作为执法者,应该懂得甚至熟悉法律也应该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后果。但由于法律至上观念不强、防腐拒变意志力不够坚定,近些年来相继发生了民警违法犯罪的事情,有贪污受贿、有挪用公款、有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甚至出现指使刑满释放人员伤害致死。
(2)人权保障观念不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
少数民警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把执法对象的权利放在眼里,随心所欲。耍特权、抖威风,在审讯时,辱骂、体罚违法犯罪嫌疑人,甚至搞刑讯逼供,违反规定,滥用枪支警械。
(3)严格尊守法定程序观念不强,随意执法
有的民警办事不注重按法定程序办,重实体法、轻程序法,认为只要执法行为实际效果合法,违反法定程序无关紧要。有的民警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款不能正确把握,对法定程序随意理解,还在程序上刁难当事人,自己喜欢怎办就怎办,各行其是。例如,个别民警就出现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没有履行告知程序;有的民警在纠正交通违章开具处罚决定书时,不按实际违反条款处罚,而是根据违章者的态度表现随意加大或减轻处罚。
(4)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不强,不认真依法履行职责
少数民警未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未能深刻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仍然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推诿、拖延、弄权甚至渎职的行为。
三、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力度和投入,进一步加强公安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公安行政执法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能高效、合法的开展公安行政执法活动,正确、合法、及时地适用公安行政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公安行政管理的职责权限,做到依法行政。
第二、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错案追究制度和依法赔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局公安行政存在的问题,杜绝执法中存在的消极执法倾向,整顿公安行政执法秩序。理顺公安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管用的执法制度,要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工作环节,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抓早、抓小、抓苗头,防微杜渐,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止问题的发生。不断完善的执法规范化体系,使每一执法环节和执法行为都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
第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使国家权力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介的监督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的监督、审计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均能全面、系统地制度化、明确化,使行政执法监督真正做到科学、有效,使上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能够形成合力,发挥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安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同时,公安行政要把制度规范与法律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 要】当前在全面推行警务改革以来,公安部要求各地85%的警力要沉到基层,基层公安已成为我国公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全面推行警务规范化建设以来,基层公安的执法活动日趋规范,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孟建柱部长提出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执法活动中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基层公安
行政执法 问题 原因 对策 和谐社会
【目 录】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基层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系统能否依法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否始终坚持对法律负责,能否有效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基层公安干警转变执法观念,端正执法态度,规范执法行为,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认真总结,积极应对,改进我国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一、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一)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基层公安主要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基层公安执法的内容
复杂多变,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户口登记、人口调查、查验居民身份证等专门工作来了解群众,熟悉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加强对辖区内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动向,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2.安全防范
安全防范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充分运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力开展群众群治工作,构筑有效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从而有效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3.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基层公安执法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安民警通过对辖区内各种公共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其他重要场所进行有效管理,采取严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集中专项整治打击等多种措施,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各种治安灾害事故。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基层公安执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基层公安民警要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与调解社会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要依托110报警服务台,对辖区居民的报警求助,为难求助等情况[1],按照服务群众快速反应的原则和要求,及时处置并提供援助。此外,基层民警还应积极参与辖区的公益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
基层公安作为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既有传统公安工作的一般特点,又有新形势、新情况下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
公安工作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任务的,在当前新
形势新情况下,基层公安执法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基层公安执法具有复杂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和谐稳定,但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和敌对分子,乘机加紧活动,制造出了诸如西藏“三一四事件”,新疆“七五事件”等一系列恐怖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治安问题压力不断增大,刑事犯罪数量增多,危害加剧。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很大的复杂性。
2.危险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犯罪技巧日趋新颖性,犯罪工具日趋高科技化,同时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大规模的集团犯罪,有组织有谋划的集体犯罪日益增多,这些都增加了公安执法工作的危险性。基层公安在执法工作中,往往处于对抗性矛盾的第一线,经常同犯罪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在抓捕、审讯犯罪分子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危险。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他们还要同恶性灾害事故进行斗争,在每年同火灾、水灾、风灾、地震、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斗争中,基层公安民警也伤亡惨重。据统计,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间,因公牺牲的民警就有6819人,平均每一天是1.2人,负伤的人数达到了120783人,平均每一天是20.7人。伤亡主要集中在基层,其中派出所民警、交警、刑警、治安警等基层干警伤亡严重 [2]。
3.艰苦性
基层公安工作的艰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基层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广大公安干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我国的警力严重不足,促使他们不得不长时间连续做战,超负荷工作。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因公伤亡公安民警中,因执法执勤、抢险救灾、积劳成疾牺牲的有370人,占牺牲总人数的89.4%;负伤2909人,占负伤总人数的70.4%。其次,基层公安执法大多面向基层,基层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和执法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剧了基层公安执法的艰苦性。
4.易腐蚀性
一方面,基层公安作为法律的直接执行者,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得不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就会滋生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另一方面,基层公安在执法中,经常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如果基层公安民警在工作中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就容易滋生腐败。
二、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公安在执法中存在着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质量不高的重大顽疾。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旧的执法习惯和错误的执法观念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职权
在基层公安执法中,许多单位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包庇纵容罪犯、办人情案等滥用职权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基层派出所,民警为了创收,借助扫黄打非,抓赌禁赌的时机,大肆搜刮百姓钱财,导致许多地方百姓怨声载道。在基层交警队,许多单位进行“钓鱼执法”到处设卡,以种种不合理的强制手段来征收“违章”车辆或罚款。在刑警队,有的单位无法定理由随意使用留置、传唤、搜查、扣押、拘留等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权。
(二)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
在执法活动中,作为强势一方的公安机关,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办案,才能够确保公正合理,才能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在当前基层公安执法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主体不合法。在许多地方,协警、保安等非正式警察参与办案、制作笔录,甚至收受罚款[3]。二是警种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争夺利益,不按规定办案。如派出所上路查处交通违章行为,刑警队处理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三是不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随意扣留拘押,超额罚款,超期拘留等,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三)玩忽职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严格规定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法定
职责。但当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法定职责,玩忽职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按规定时间上下班,通常晚出早归,擅离职守,在工作时间办私事,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二是对群众举报,不出警或出警不及时,办事效率低下,给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三是对公民申领许可证,执照等合理请求,该办不办,无故拖延,故意刁难。
(四)刑讯逼供,粗暴执法
在办案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变相体罚,通过各种手段来逼取口供,因此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在治安管理中,粗暴执法,蔑视弱势群体,态度蛮横,通常采取强制措施,不注重工作方法,造成警民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对立的局面。
三、对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规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原因,又有民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等主观原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存在弊端
当前我国警察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4]。这一体制在警察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基层公安执法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基层公安处于整个公安系统的最底层。一方面受上级公安的领导,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指示和安排,另一方面又要受当地政府的领导,从而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活动中政令不统一,令出多门,使基层公安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同时公安机关列入地方政府机构编制序列,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干部任用、民警招录、清退等都受到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制约,从而导致管理不顺,警力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优化。其次在经费保障方面,公安机关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由于一些地方的财政不足,同时地方领导不予重视,导致了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经费普遍不足。
在公安的招录培养体制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许多地方的公安招录不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不合格的,甚至二流三流的
人进入了公安队伍。其次在公安警察培养上也存在弊端。当前,我国逐步形成了面向社会招录,通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的公安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导致许多正规公安院校毕业的、接受过完整的公安警察教育培训的学生不能进入公安机关,而那些只接受过短短几个月培训的却进入了公安队伍,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人才,还造成了基层公安在执法中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端。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基层公安执法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程序法。这就导致基层公安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为以后的执法工作埋下了祸根。同时公安执法中常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5]、《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不配套,给基层公安执法活动带来了弊端。
(三)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不力
公安机关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就内部监督而言,主要是指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和本机关内部监督,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地处基层,远离上级,督察机关的监督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同级机关的内部监督往往由于工作紧密,碍于情面,不便于进行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公安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监督。例如,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公民个人监督等。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和公安权力的垄断性以及公安工作的强制性,决定了公安机关外部监督往往是软弱无力,甚至是无济于事的。
(四)基层公安民警素质不高,执法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基层公安队伍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上招录的没有接受过正规公安教育培训的新民警。他们缺乏应有的法律业务知识,对新形势下执法办案要求不了解,没掌握。二是近几年刚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军人,他们形成了部队上机械式的思维和习惯,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法律和业务知识,对办案程序知之甚少,难以满足岗位执法要求。三是一些长期在基层公安工作的老民警,他们往往习惯于经验办案,不注重知识更新,拘泥于旧的执法观念和执法理念,不知变通。四是一些固步自封的地方领导。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和
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权力至上,权力本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四、改进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可以立即解决的,有的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彻底解决。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基层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警察管理及招录培养体制
在警察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要打破现有警察体制的束缚,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基层公安执法的特点出发,改革目前公安机关统一实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现向“条块结合,高层公安机关以块为主,基层公安机关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6],从整体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警察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警务活动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令统一。高层公安机关管理中要加强工作效率,及时地进行业务指导,要加强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二是要合理确定警察编制,优化警力分布机制,确保基层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协调优化配置警力资源,达到地区间的平衡。同时还要实现警力下沉,充实基层警力,使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所在公安机关或部门警种总警力的85%以上[7],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安全放心。对警察机关的活动经费,要实行国家统一调度,使每个地区都能合理配置充足的财政经费。
在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体制,提高警察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层次,严格控制警察院校的生源,做到“入学即入警”,充分利用警察院校的资源,努力提高警察队伍的素质,而对于从社会上招录的警察人员要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育培训,才能够加入到警察队伍中。
(二)加强公安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党和国家要重视公安法规体系建设,摒除原有公安法规中的缺陷和不足,努力建成由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公安法规体系,使基层公安执法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的建设轨道。其次各地公安机关要积极组织本单位的成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基层公安的法律素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依法执法,法律至上的理念。
最后,国家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接受、支持、配合公安执法工作。
(三)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基层公安执法监督体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体制。一方面上级督察机关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考核,查处各种重大执法过错等方式和途径,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监督。同时公安机关内部也要打破常规,加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监督,严厉惩处那些违法乱纪的单位和人员。其次还要完善外部监督体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对基层公安执法的监督。(四)提高民警素质,改变陈旧观念
由于当前我国基层民警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民警的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三个必训”制度,完善终身教育体制[8]。同时,我们还应该要端正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摒弃落后的执法观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同时,要把制度规范与法律教育和自身素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瑞清、李新钰、胡建刚:《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7页。
[2]武和平:《公安部通报2005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负伤情况》,公安部新闻发布会,2006年2月23日。
[3]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法制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4]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5]程连昌、李文燕:《公安基础知识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315页。
[6]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7]安政:《中国警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8]全国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层民警论三基工程建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第五篇: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公安部黄明副部长加强工作调研的要求和省厅交管局党委的统一安排,结合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到太原、晋中以及高速各公安交警支队,就当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目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执法目的有偏差,重处罚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交警执法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此,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扰乱交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实行严管重处,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交管部门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为罚款而罚款、重罚款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非常严重。表现在:一是该罚的不罚。上路执勤时只愿纠正能罚款、易罚款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却难取证、难罚款的违法行为,如强超强会、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载人等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交通违法行为却视而不见;二是不该罚的也罚。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还非常淡薄,轻微违法行为大量存在非常普遍。但部分民警为了追求罚款数量,对本来能通过教育纠正的轻微违法行为却以罚款进行处罚,忽视了对当事人 的教育,不仅达不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反而会因对大量社会群体实施处罚,诱发社会矛盾,影响公安交管部门的形象。三是为罚款而执法。部分民警为让当事人交罚款,对违法行为随意变通处理,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扣分的不扣分,降低了处罚标准,纠违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态度不文明,群众不满意。正确的执法行为要靠规范的执法程序来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也要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来体现。尽管公安部《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对执勤执法程序已做出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定。但是实际执法中,部分民警执法程序意识差,执法方式简单化,既影响了执法效果,又造成社会不满,表现在:一是随意拦截检查正常行驶的车辆,纠违不敬礼,罚款不讲原因,收驾驶证就开单;二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蛮横,该说的文明规范用语不讲,不该说的“横话”乱说,即便处罚正确群众也不容易接受,甚至造成严重对立;三是随意剥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权,不听解释、不问理由,容不得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一旦当事人申辩几句,就扣上“态度不好”的帽子,甚至因此罚“态度款”。
(三)执法不公,存在“五松五严”的现象。表现在:对本地车辆管理松,对外地车辆查纠严;对小型客车管理松,对大型货车查纠严;对熟人关系车辆管理松,对一般违法车辆查纠严;对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等“特权车”管理松,对普通群众车辆查纠严。在执法中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继续违法,也使普通驾驶人心理失衡,极易产生报复和过激行为,给执勤民警安全埋下隐患,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要切实解决当前公安交警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认真查找、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症结,这些原因有:
一是执法理念不正确。尽管近年来各级交管部门一直在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是“为了人民管交通”还是“为了交通管人民”,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执法工作发生方向性、原则性错误。甚至有个别民警把执法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二是执法主体素质低。当前,基层警力不足是各级公安交管部门普遍现象,年轻警力长期得不到补充,基层民警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陈旧,跟不上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现象也较普遍。近年来,奥运保卫、国庆保卫、预防事故等专项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基层交管部门疲于应对阶段性任务、指标,忽视了对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理论学习只停留在口头、纸面上,导致基层民警对上级工作要求不了解、对新法规不掌握、对新交通管理手段不知道,极大制约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是执法监督不到位。交警执法岗位点多、线长、面广,较为分散,而基层民警人人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执法对象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与其他警种相比,公安交警执法监督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求更高。部分基层领导只重视对外执法,不重视对内监督,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执法过错得不到有效匡正。而对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处理的避重就轻,看似保护民警,实际上是害了民警、也害了我们这支队伍。
四是执法环境不尽人意。个别党政机关、权力部门自身特权思想严重,认为交警查自己车就是“丢面子”,有违法行为不配合查处,对交警正常执法动辄以权压人、横加干涉。同时,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较低,看到交通秩序乱就希望交警加大执法力度,真要严格执法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不配合、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群众情绪不稳定,即使正常的执法活动,也容易引发矛盾对立,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借机暴力袭警、公然抗法、制造事端。执法环境恶劣,也造成了一些基层民警对违法行为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
二、加强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采取了有力 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部交管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抓好规范执法就等于抓住了交警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机动车、驾驶人、道路迅速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看,交管部门严格执法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预防交通事故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也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必须要带着人文精神去执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规范执法。如果执法不规范、随意执法、弹性执法,一味强调严格执法也就成了乱执法,就容易造成与群众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执法不规范,一味强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也就成了不作为、姑息放纵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前提,是实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交管工作的核心和纽带。
二是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执法水平的根本标准。交管执法工作好坏,不能看罚了多少款、扣了多少证,关键要看社会效果。具体讲,一是执法要看大环境。当前,社会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安定因素增多,要把执法工作臵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考虑,用新的理念去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讲究执法策略,注重改进执法方式,注重提高执法艺术,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来执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群众怨气,疏导群众不满,以实际行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二是执法要有针对性。特别要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要区别对待,慎重管理,准确把握执法对象的感受,充分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切实体谅执法对象的处境,通过服务、教育、感化交通违法行为人,使其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三是执法要求满意度。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执法活动变成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实践行动,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承诺,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把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
三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 工程高度关注、长期努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交警执法不规范的原因,有多年来历史形成的习惯惰性,也有当前社会法制环境不健全、不完善的因素,更有交管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措施跟不上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完善保障、强化法制监督等多种手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级交管部门长期艰巨的努力。只有常抓不懈,不断健全规范执法机制,完善执法保障,落实执法监督,提高执法素质,形成规范执法的浓厚氛围,让民警养成规范执法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交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公安交管工作才能与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程同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