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重点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
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收集并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在实验中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实验材料:杠杆尺
钩码
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确定两端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用力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
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 实验目的:
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 实验步骤:
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注意事项:
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
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 实验目的:
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实验步骤:
(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改变用力方向
(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
注意事项:在使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
四、实验名称:滑轮组 实验目标:
1、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2、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2、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3、分析获得的数据并总结规律。注意事项:
1、注意在动滑轮上穿线的方法和定滑轮固定线的方法。
五、实验名称:斜面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获得数据说明斜面能省力,不同斜面省力程度不同。
实验步骤:
1、建造一个斜面,然后把不同物体分别提升和利用斜面提升,记录用力情况。
2、分析实验数据,认识斜面作用。
3、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并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总结斜面省力的规律。
注意事项:在斜面上提升物体用力要均匀。、六、实验名称:抵抗弯曲 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
铁垫圈、尺子 实验步骤:
两个实验都要控制垫起纸板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所不同的是第一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宽度而厚度不变,第二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厚度而宽度不变。
注意事项: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
七、实验名称:拱形的力量 实验要求:
掌握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实验材料:纸、铁垫圈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纸拱放在桌上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的压力,这样的拱受一点点压力就伸展开了。
(2)用书抵住拱脚。学生继续测试研究,会知道这样的拱能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且观察到随着压力的增大,拱开始慢慢变形。(3)看它是怎样变形的,想怎样使它不变形。在加大拱形的拱足。
注意事项:测量纸拱承受重力时,压力应由轻到重,便于观察拱形的变化。
八、实验名称:电和磁 实验目的:
让学生组装电路,回忆电流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指南针指南北的性质。实验步骤:
(1)做一个通电线圈,方法用导线在手指上绕10圈左右,取下用胶带固定在指南针上。
(2)线圈通电看看指南针磁针是否发生偏转。实验材料:电池、导线、指南针
注意事项:电池导线不能接触时间太长,以免电池过热,耗进电量。
九、实验名称:电磁铁
实验目的:要求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是要学生感知电磁铁最重要的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实验材料:铁钉、线圈、电池 实验步骤:
(1)用导线缠绕铁芯,铁芯选用厘米以上的,注意导线两边要留有一段。(2)给缠绕后的导线能电。
注意事项:线圈尽量缠绕50圈以上,导线两端用砂纸磨光。
十、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实验目的:明白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线圈圈数多磁力大,反之磁力小。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制作线圈圈数不一的3个电磁铁(20圈,50圈,120圈);
2、用电磁铁靠近大头针,记录吸引大头针的个数。
实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对比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每个电磁铁多次靠近大头针的必要性;电磁铁通电时间不要过久。
十一、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系吗
实验目的:明白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系,电池数量多磁力大,反之磁力小。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制作电池节数不一的3个电磁铁(1节,2节,4节);
2、用电磁铁靠近大头针,记录吸引大头针的个数。
实验注意事项:电池要串联(知道此与电流强度有关);电磁铁通电时间不要过久。
十二、实验名称:谁选择了它们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实验材料:热水、温度计、堆形瓶、烧瓶、小堆形瓶、水槽。
实验步骤:
(1)先择2个大小不同的烧瓶,1个与大瓶体积相近的玻璃瓶,3支温度计。(2)在3个容器内同时放入同样温度的热水。(3)用温度计测量观察哪个容器的水温降的慢。
注意事项: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使用热水注意安全。放水的时候要同时到入。
六年级下册
一、实验名称:使用放大镜 实验目的: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材料:放大镜(不同倍数)
实验步骤: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注意事项:注意爱护放大镜
二、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显微镜,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从而发现改进观察工具可以观察到更多。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玻片
实验步骤:
1、安放
2、对光
3、上片
4、调焦
5、观察
注意事项:观察时使用低倍物镜,玻片放在载物台中间,正对物镜,调焦时要注意镜片和玻片的距离。
三、实验名称:加热白糖
实验目的:知道加热白糖是化学变化。
实验材料:白糖、长柄金属勺、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用火柴点蜡烛,再用长柄金属勺舀少许白糖放在蜡烛火焰外焰上烤;观察并记录。
注意事项:用蜡烛火焰外焰加热;糖不要放太多。
四、实验名称: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实验目的:
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米饭、淀粉、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米饭变颜色了。
(2)调制淀粉液,将淀粉和水溶解写字凉干,轻轻涂上碘酒使字迹显示出来。注意事项:严禁误食实验后的食物。
五、实验名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 实验步骤:
(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观察现象。(2)将燃烧的木条伸进混合后的杯子,观察燃烧的木条会熄灭。注意事项:先到白醋后放苏打以免苏打粉溅起伤害眼睛。
六、实验名称:铁生锈了
实验目的: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与空气和水有关。实验材料:铁钉、盘子、菜油、实验步骤: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人水和菜油
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侵漠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侵在水里。然后进入观察。注意事项:严格控制对比实验的变量。
七、实验名称: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实验目的:
根据这些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实验材料:硫酸铜溶液、铁钉、镊子 实验步骤:
出示半杯硫酸铜,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液中一会取出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注意不能用手拿铁钉,应用镊子夹住铁钉。注意事项:节约使用化学药品。
八、实验名称: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 实验材料:培养皿3只(或试管3支)、铁钉3枚、吸水纸若干、清水200ML、盐水200ML
实验步骤:
1、同样的培养皿,其中一个空,其余两个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的吸水纸;
2、3只培养皿分别放一枚铁钉;
3、每天观察并记录。(可以用其它实验方法)注意事项:
九、实验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
实验目的:明白火山喷发与陨石撞击都会形成“环形山” 实验材料:注射器、胶管、沙子、大小不同的球
实验步骤: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 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并记录。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注意事项:胶管不能埋的太死,重球砸时周围的同学注意远离沙滩。
十、实验名称:日食和月食
实验目的:明白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的结果,并知道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实验材料: 手电筒、小皮球、乒乓球
实验步骤:
1、手电筒代表太阳光,小皮球代表地球,乒乓球代表月球;
2、乒乓球逆时针围绕小皮球运转一周,代表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运转一周;
3、观察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什么情况下太阳光照不到月球。注意事项:明白模拟实验选择的材料的必须和现实有相同点,此处改变了用玻璃球模拟月球。
十一、实验名称:模拟简单填埋垃圾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实验材料: 广口瓶1个、细石子、吸水纸、墨水、饮料瓶、清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4—5厘米厚;
2、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3、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
4、慢慢往上面喷水;
5、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
注意事项:
1、使用玻璃制品时,小心轻放,注意安全。
2、地下水的水位不易过高。
3、填埋的“垃圾”不能碰到“地下水”。
4、喷水要慢,喷水不易过多。
十二、实验名称:污水的处理
实验目的:沉淀和过滤是污水的初步处理。实验材料: 简易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一杯; 实验步骤:
1、老师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
2、观察污水和自来水的不同;
3、生用课前准备的简易的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注意事项:需要静止一段时间,可以上课后开始做,快下课时再观察经过过滤后的污水与自来水的区别。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使用工具》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杠杆的科学》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方便。
整个课堂由于为了刻意提高课堂效益,课堂容量设计太大了,课后感觉各个环节有点走马观花,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因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其实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这样前半部分更加扎实,后半部分探究的也会更加充分!
《轮轴的秘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三个班都上了这一课,发现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在此课上暴露了出来,如下就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感想!
1、学生动手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在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定滑轮的环节中本来应该说一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有好几个班级的学生足足花了5分钟才安装完成。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 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到了六年级再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因此,当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常规习惯。
2、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而且动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不用太多讲。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
《滑轮组》
【教学小结与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斜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感觉真是时间紧凑啊。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好建议,有待于我更好的改进。
1、课前引入时放的视频《头文字D》,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法很好,但赛车场面太少,无关内容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引入本课内容的作用。
2、科学是一门发散学生思维的学科,引入斜面后,如果让学生先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斜面的问题就更好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说,本节课主要解决第几个问题。
3、让学生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设计完,教师再适时补充引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再次注意提醒学生操作问题。
4、实验前,可让学生假设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看是否与自己的假设相符,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在学生实验结果展示时,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另外,教师准备的表格太小了,致使展示时不怎么清楚。
下次,一定要准备的很清楚,让学生看的很明白。
6、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严谨。“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不是“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来。使学生产生误解:好像实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似得。
7、课件中有的小细节也要注意:某些词会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以后教学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课件和语言!
8、谈斜面的应用时,教师举例可少些,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举完斜面生活应用后,最好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9、最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较容易骑自行车上陡坡?"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发表看法。
10、另外,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多问一些这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让学生更多的用知识解决生活。
11、如果将一些实物:斧头、剪刀、螺丝钉等带到课堂展示就更好了。
12、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纸卷铅笔,在课的结尾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众老师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啊!感觉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法,或者是平时的准备工作等一些小细节。小细节也能决定大问题呢!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中的各种简单机械原理,也算是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性活动。本课安排了四个活动:
1、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
2、了解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
3、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4、简单机械的应用案例
上课准备工作前,我遇到的麻烦是:学校里找不到自行车,更没有变速自行车。最后只能自己组装齿链传动等装置并结合电脑课件进行演示。
第一个活动,学生身有体会容易理解。
第二个活动“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因为每班骑过变速车有过切身体会的学生不多,所以除了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之外,在通过自行车实物进行分析后,让几个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改变一下齿轮比,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从而加深印象。
第三个活动“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动手感知才好。但实际课堂上这样的条件不允许,只能通过个别学生的动手感知加上小组的讨论,以及课件上的标示,将它们一一展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主要是杠杆和轮轴的应用,在分析时,如果认 为是杠杆的应用,就要让学生找找支点、阻力点、用力点;如果是轮轴的应用,就让学生找找轮和轴,这样可以加深理解。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如下: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B、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C、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滑轮组
A、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 B、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
C、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轴带动轮转动)。D、前轴上的大车轮与小车轴:组成省力轮轴 ③自行车上的斜面 螺丝与螺帽
本节课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1、学生可能对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还不熟悉,上课前没有介绍各个结构,结果导致学生汇报时很混乱,各种名称都有。
2、实验过程中,细节性问题处理不够完善,如在研究自行车前后(大小)轮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上我分别安排了测量大(前齿轮)轮转动一圈,小(后齿轮)轮转几圈?小齿轮转动几圈大齿轮转一圈?结果我只让他们测了第一个,后面得就没有测,直接让他们报出来了,这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及加深印象没有帮助。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
3、没能把齿轮的力量放大功能用实验仪器展现出来。本来计划是制作好齿轮盒后再在各个轴上装上槽轮,槽轮内绕上线,线的一端挂上钩码,用各轴上钩码的多少来体现省力的多少。但出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没能及时制作出来。只能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有点不太真实。
《抵抗弯曲》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听了几位教师的意见,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是教师的基本功这块内容,板书的字还需要多练习。上课语言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课堂内评价性的语句太少,没有给学生一个激励,同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结合应用。说话的内容太多,有些话其实不需要一再重复,说一遍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不需要反复强调。提问时言语还不够明白、准确,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他们也才能准确地回答。一堂课上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后要注意增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活动,今天的课上活动前没有交代完所有事情,导致最后实验器材的整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回避了学生的一些问题,这样也不好,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捕捉,就算没有按你预先设想的回答那也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备课时的学生预设还要加强,多请教老教师,请教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当中就充分做好准备。以后还需要多听课,多和老教师交流,学习更多内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应改变的条件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应该保持不点的条件认识上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人为应该保持厚度不变,他们不觉得纸被折成“W”形后厚度有变化。这不利于学生理解 “L”形抗弯曲能力增强的原因。
2、有些形状不利于用回形针做实验,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安排,灵活利用教材。
3、学生举例时可以给予积极的引导,要求学生能科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拱形的力量》
【教学反思】:
《拱形的力量》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如果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我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首先,我通过小松鼠过河这个故事来让学生联想到拱形的桥,这样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拱形的力量》就水到渠成了,原本在这环节我预测学生会对桥的形状有所怀疑,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明白拱形的桥已经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设计这一环节的问题,不然反而会适得其反。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试验平纸和拱纸在受力时所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再由教师演示平桥和拱桥承受能力的对比试验,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在一环节中,学生对拱桥受力所发生的形变的解释很模糊,不能从力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表述也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导致在引导学生得出“拱形收到压力时会将力向下向外分散开来”这一科学概念时费了比较大的劲。庆幸的是学生也都能理解这一概念。另外在这一环节上,我的实验顺序的安排上有些累赘,本来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受力时的形状变化的同时,也让学生直接对承受能力做出实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也更直接。最后,在学生对拱桥在受力时,拱足会向两边展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力?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物体来抵住拱足。接着就引出用书本抵住拱足来增强拱纸承重能力的实验,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讨论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直接放一定的本书数量来测试,二、书本数量从少变多的顺序来测试。第二种方案是我事先所料想到的,因此我想都没有想就否决了第一种方案,让学生全以第二种方案来进行试验。事后我细想了一下,第一种方案也可以,可以让学生自己采用小组的方案来测试,等到结束后,教师进行统计,将结果统一在一张表格中,然后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得出书本越多越重,拱形的承受能力也在增强。在这个实验中,对于拱形受力的标准,我定得过于模糊“拱顶变平了”,学生在试验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事后,我想可能在拱的下面放个一定高度的物体,以拱顶碰到这个物体为标准这样操作性可能更强。
科学课上有很多的意外和突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不仅做到备课本还要做到备学生,尽可能的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想法进行预测,并且不能一味地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来安排过程,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同时,本来这堂课应该是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上,来进行教学的,可是临时出现没电的现象,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使得事先想好的实验提示要点都忘了提醒,这也对本节课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有两手准备,甚至更多的准备。《找拱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拱形》
【教学反思】:
关于《找拱形》这节课暴露出的学生的初始想法有两点。一是关于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学生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并不明确。所以我就摆出了一个拱形的模型,然后把拱形和圆顶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终于有学生说到了圆顶形和 拱形一样上部都是拱起来的,还有学生说圆拱形从侧面看就是一个拱形,我就见机让同学发挥想像,我把拱形沿着拱顶和拱角中点连线为轴旋转就形成了一个圆顶形。以此来告诉学生圆顶形就是拱形的组合。二是关于球形结构坚固性的质疑。学生的初始想法“球形结构并不比圆顶形坚固”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是课堂中的一个生成点,却也是来自学生最真实的想法。由于学生用于验证自己想法的证据并不科学,而且这里牵涉到物理学中“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在本节课中不适合展开教学。我就让学生作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圆顶形和球形一起放在桌上,然后用力去压,结果学生发现了圆顶形相对于球形而言容易压扁。同时我还让学生把圆顶形的半个乒乓球和球形的整个乒乓球放在手里捏,学生也发现半个乒乓球比较容易捏碎。这样总算把学生刚开始认为圆顶形比球形坚固的想法给扭转过来了。
对于“塑料饮料瓶形状”的研究,涉及到的科学道理较多,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很多的道理,刚开始还以为学生会讲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结果学生都想的很全面,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瓶口为什么要做成螺旋形状的,原因是因为运用了斜面的原理,可以省力,这一点我自已也没想到的,虽然他说的不太准确,但这个学生居然还会运用斜面的知识来解释瓶口要做成螺旋形的,把前几面课上学的内容运用上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还有就是关于瓶身为什么要做得很软很薄这个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局限到本节课所上的内容上了,他们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经验,我就开始加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要从生产厂家来考虑这个问题,经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明白过来了,做的薄是因为厂家想要节约成本。
《做框架》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建高塔》
【教学反思】
学生对塔铁特点的认识很清晰,能比较容易找出铁塔不倒的原因。在设计高塔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些学生知道可以用吸管扩大底部的面积,还有同学在塑料瓶的连接处也用上吸管,使塔连接处更加牢固。
《桥的形状和结构》
(反思:从材料这个角度再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桥的形状与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挑战难度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呈现很难完成的任务:用筷子搭一座能跨越筷子本身长度的桥。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进行设计并思考面临的困难,让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适时、适度的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觉得容易之时增加难度。选择一次性筷子作为主材料,准备容易,随处可得;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这么熟悉的材料居然能做这么特殊的“桥”;相信每个孩子在经过这样的课堂探索之后,能自发的把课外延伸活动延续,从课内到课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用纸造一座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是一节探究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各学科的一个整合,因此结合六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了这次小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标,也不以能否对知识进行复述为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活动的目标更着眼于逐步完善学生内在的素质结构,追求的是学生独具特色的和谐全面发展。
学生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强就是活动最基础的前提,完全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并且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当中来,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一节课下来,我认为有一下地方还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太好。
一、学生在做完造桥的设计方案后,应该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研讨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够找出自己小组的问题,对后面的造桥工程又很大的帮助,但是我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给学生这个时间,造成设计方案最终被闲置的结果。
二、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真的造出一些特立独行的桥来,而是让学生掌握造桥的方法和造桥是应该考虑的的一些影响桥称重量的因素。当然,造出桥来更好,因此,我重点应该对学生的造桥计划进行指导,而不是一味的评价学生的桥造的怎样,好不好,能不能承重。
三、虽然教案里设计了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桥的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按我要求的去做,在这个环节预设和生成没有把握好。
四、检测桥只是一个提高的环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造桥的欲望和决心。在检测桥的时候,如果把监测台再搭高一点,让后面的同学都能够清楚的看到各个小组的检测过程,效果更好。
《电 和 磁》
【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单元导入课,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点,稍微地提了一下。有关电的只是是小学科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会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尽量尊崇深入简出,实验中学的方法使学生理解。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是按照“复习导入电和磁,来引出课题——讨论研究电和磁的关系——电和磁的应用”这样三个环节来的。在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上的,整体的思路在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清晰的。整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出了一些小意外,实物投影机接触不良导致浪费了好几分钟,这也是后来拖堂的原因之一,以此为鉴,以后上课得找个助手以备不时只需。刚开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有点小慌,最后以口述的方式介绍奥斯特,这样就导致了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在做完通电导线会导致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之后,得出两个结论:电产生磁和电本身包含磁。由于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个情况,所以上课的时候粗略地排除了后者,根据“拿一个电池放在指南针周围,看看指南针会不会动”。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试了一下,事实上指南针是会动的,因为电池旁边有铁片等金属。所以这种方法是不能排除“电本身包含磁”。所以后来我再想了一下,不用深究到底是电产生磁还是电包含磁,只要得出电和磁有关系就可以了,只要知道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是因为有磁性。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我上课遇到的两个小意外,第三个意外就是拖堂了!在此之前,试上了2节课都能按时下课,可见在时间掌控上还得加强。这次最主要时间也太短了,再者我又不知天高地厚地选了一课这么难上的课,导致了以上三个意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育这条路我还是刚入门,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加油前进呢!
上完这堂课之后,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感觉砸了,但是又不知道具体砸在哪里。在王慧敏老师、陈晓霞老师等前辈的帮助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在哪里摔倒,这样我才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跑!
《电磁铁》
【教学反思】
我上的《电磁铁》一课,使我对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与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相关应用等。课堂上我采用我来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时,我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为主线,具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我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三、寻找电磁铁的应用,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电磁铁》一课起初的教学设计中,分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只打算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后来我觉得四个学生共用一套器材,很难达到人人动手的目的,必须把开始的实验设计拆除再进行第二个对比的实验,我决定每个小组准备两套器材。本课课件的制作也很花费了一番精 力,为了强调并表明电流对磁性的影响,我毅然把原课件中的电阻改成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一节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两节电池,使学生非常明确地感知到电流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区别。
二、我努力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角色,处理好“教、扶、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课教学中,让我高兴的是,在分组实验,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还提出了“通电时间的长短”和“铁芯是否生锈”两个不在本课计划范围内的因素。虽然这有些令我措手不及,但我还是很开心,决定下节课继续探究相关问题。
虽然《电磁铁》一课教学效果良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困难与不足:
一、电磁铁这一装置是学生不太了解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电磁铁、了解其性质是很抽象、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制作简易电磁铁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减小认知难度。
二、本课教学中,我的语言还存在指导不到位、不够简练、不能一语中的等问题。
《电磁铁》一课的教学既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
《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反思】: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电磁铁的磁力
(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元的第3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反思】
1、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的教学展示,再加上意外的发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我上课的激情,我没能用自己的的激情感染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一直到制作强力电磁铁使方才活跃起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情绪最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时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教学时间掌控失误,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实验用电磁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制作,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操作的不熟练,用时过长;
二是由于临时的停电,许多内容无法在大屏上展示,只能是口述,既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多花了一些原计划不该花的时间。
教学时间掌控失误,让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教学机智还有待训练与提高,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上,学科知识储备以及教学实践还远远不足。
当然,在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不足,还望对会儿评课的老师以及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指出,谢谢!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反思】
学生亲自拆开小电动机,对里面的装置了解地更明白,有更多兴趣想去探究。当问到电动机是怎么工作时,学生对几部分零件就更加好奇,但是直接让学生说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比较困难。先复习第二节课中用指南针偏转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以及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再引到磁铁,电磁铁,电源三部分组成使得小电动机会转。在实验中既是验证也是让学生加深印象,更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实验中先把转子接在电源两侧,观察是否会转动,再在转子两边靠近小磁铁,观察现在转子的转动情况,学生就恍然大悟,体会到其中磁铁和电磁铁的相互作用。
《电能和能量》
【教学反思】:
《电能与能量》讲述的是能量之间的转换,教材由学生最为熟悉的电能入手,首先让学生思考,电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做什么从而引出电能的概念,并由此让学生思考除了电能以外,还有什么能量?这些能量能够做什么事情?
至此教材进入第二环节,这些能量“躲”在哪?而作为引入,同样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我们自身运动时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食物,食物中储藏的能量叫什么能呢?化学能,化学能躲在食物中,其他的能量分别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第三环节,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吗?由第二环节进入第三环节,在教学上感觉比较突兀,过度不自然,第一次授课时感觉及不自然。
因此,在后面的授课中,将教材上的授课流程加以改进。
同样,由电能够做什么进入本课,引出电能概念,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除了电能还有什么其他形式的能量?
学生例举了风能、水能、光能、太阳能等等。
教师有意将动能放在了学生举例的最后面(如学生提前说出则最后加以总结),并请一位同学起来做跳跃运动并提问:“他在运动吗?他具有动能吗?他的动能来自与哪?”在这一步已然开始向学生渗透能量可以转换的概念。
学生回答:“他的动能来自自己的身体。”
“是的,他的动能来自自己身体,而在科学上,我们把类似与人体自身这样所具有的能量叫做生物能,每一种生物都有生物能,可是我们的生物能又是从哪儿来的?”
“食物”
“食物给予了我们能量,我们把食物中的能量叫做化学能,化学能躲藏在食物、燃料以及化学物质中,那么其它能量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至此教学跳过教材中的一个小环节,并未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其它能量可以做什么,直接进入了教材第二环节,能量储存在哪儿。在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则将课堂的中心再次回到电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并进一步提问:“电能可以做这些事情,其它的能量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情呢?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它们还是原来的能量吗?”至此教学进入第三环节,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
修改后,感觉教学更为平滑,没有了一开始的突兀感,自认为学生更容易接受。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今天,上电能从哪里来这一课,偷偷地跑到科学探究式,把里面的手摇直流发电机全都拿了出来,上课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都积极地做着实验,课堂相当的热闹。但是下课的时候,我把手摇发电机收起来的时候,心情却不怎么好了,弄破3个小电珠,郁闷中,这下自己要掏钱买了„„
细观这堂课,那是相当的简单的,为了使课堂不至于无聊,无奈,只好千方百计想了一些有趣的活动,首先是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用榔头和钳子把以前用过的旧电池拆开,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然后就是介绍学生认识和使用手摇直流发电机,对于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一堂课到处是擦擦擦的发电机齿轮的摩擦声,不过虽然有点闹,但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发电厂的基本原理。
临近期末,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就当减轻学期末的负担吧„„
《能量与太阳》
【教学反思】
《能量与太阳》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深刻的思考。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太注重知识的讲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还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说不完整也要注重让他自己组织语句。
2.提问不够谨慎,学生回答完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多表扬。3.讨论不够充分,突法发事件处理不够妥当。4.重点环节安排可以再详细一点。
《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反思】:
为上这一课,我特意跑遍了整个校园的角角落落,因为我知道上这课的难度——肯定会被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问倒。于是我查了不少的资料,请教了不少的老师,希望自己能一看到一种生物就能马上指导孩子哪里去查找资料,怎样去熟悉这种生物。
带领孩子们去熟悉校园生物的时候,我在安排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实际对观察范围做了适当的调整,因为我们的校园比较大,把整个校园观察遍,估计安排半天时间都来不及,这课的教学要在一堂课上完成校园生物的记录那是很不现实的,时间上不太允许,于是我缩小了调查的范围。
在调查中,意料中,孩子们对很多生物都是陌生的,只知道蚱蜢、西瓜虫、狗尾草,而对于很多常见的生物他们其实也是叫不出名字的,在教学中,对于有些生物我是给他们直接介绍的,因为我感觉种种画下来,去调查,这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只安排了5种左右容易查找到的生物,让孩子们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名称和特性。安排的时候尽量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然这样课的教学是很会失去调查的兴趣与欲望的。
整个课下来,前面几个班级因为自己教材的理解上、时间的把握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感觉不怎么流畅,但是但第四班上的时候,自己很有感觉了,而且自我感觉效果也还可以。
《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内容,得花上两教时了。光让12个小组汇报、交流、补充在这两天里对校园分区域搜索的结果,就花了整整一堂课。虽然时间花费较多,但还是值得的。一则说明学生认真参与了,因为仔细搜索过才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二则交流的过程越充分越详细,对“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这项后续活动是有利的。因为我是将全班分四大组分别搜索四分之一校园区域,此堂课作为一个汇总阶段,所以还无法让学生回答:校园里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在汇总交流时,还应让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仔细搜索了,但并没有发现校园内所有的动植物,因为季节原因,因为观察疏忽的原因,由此体会到生物种类的繁多。
《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认为利用校园中学生观察过了解过的植物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事先给校园的植物拍好照片,通过媒体展示给学生。因为学生对这些植物已有一定的观察认知基础,所以感触更深,对分类活动的开展更有利。在分类时,先确定标准。分类的标准,学生除了依据书中介绍的草本和木本,水生和陆生之外,还能提出开花和不开花,有种子和没种子等分类标准,有些可以教师补充,如按常绿和落叶分。确定标准后,依据不同的标准给植物分类这项活动,最好是提供各类植物的照片(名称),然后依据学生的汇报,用磁铁在黑板上排列分组,再换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排列,这样,就能很直观地发现: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而且有利于交流讨论。我没有按设想的印出那么多植物照片,就改为发卡片让学生写出校园植物名称进行排列,效果也差不多。依据校园植物,使学生了解了分类标准,了解了如何按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之后,可以将范围扩展到校外植物,让学生说说所认识的校园外的植物中,哪些是草本、木本、水生、陆生、常绿、落叶„„
按着分类活动的延续,将植物分为开花和不开花植物。对于开花植物,学生了解较多,可以结合四年级种植的凤仙花对植物加以了解进行说明。而对不开花植物,学生了解认识不多,需要向学生介绍:苔藓、蕨类、藻类。其实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般校园中都能有所发现,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教师课前最好搞些实物来供学生观察了解。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反思】:
在分类教学时,着重应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借助实验室里的部分动物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结合平时生活中吃鱼、吃鸡时的感受,学生对脊椎动物的特征能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但在给昆虫、鸟、鱼、哺乳动物添加成员时,却又出现了各种问题:鸡、鸭、鹅不当鸟类;蜘蛛、蜈蚣当昆虫等,真是难以理解六年级的学生怎么还会有这种低级错误。在出现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中关于四种动物的概念定义,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提出:蜘蛛、蜈蚣还有校园中常见的蜗牛、潮虫(西瓜虫)不是昆虫类动物那属于哪类动物?可以找些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下。学生还会提到校园中看到的毛毛虫,要向学生说明,毛毛虫是蝶蛾动物的幼虫,不是单独的一种动物类别,而蝶蛾属于昆虫类动物。
《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举例各种相貌特征,说说有哪些不同,按照学生的说法,教师板画,以此来确定分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了解一种相貌特征的不同类型,指导学生该如何描绘不同的相貌特征,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组内的观察活动,描绘同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
全班的相貌调查、统计活动,课内让学生自行面向全班开展调查活动,有一定难度,纪律不好控制也浪费大量时间,课后调查,又无法保证学生是否会去完全。所以,我安排了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带来小镜子,观察自己各方面的相貌特征,然后教师进行统计,学生记录数据。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反思】: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不同地区的植物两方面,对植物的根、叶两部分进行研究。教师应准备些植物样品,便于学生更直观的进行观察、分析。教学前,让学生联系四年级时学的植物知识,说一说根、叶对于植物的作用,再结合浮萍、草的根的结构特征加以区别,说说为何会这样?这样学生对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的根的特点,为何会长成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讲解植物叶的特征,过程方法同上,先说说叶的作用,然后说说仙人掌、松树、香蕉树三种植物叶的特征,再结合各自的生长环境分析植物的叶与环境的联系。最后,再让学生举例类似的植物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以此来拓展巩固学到的知识。
不同环境中的动物。鸽子和金鱼这两种动物的特征较明显,生活的环境也完全不同。对于体形,纺锤形,学生不理解,只会说是流线体,教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纺锤。其他的特征及功能,学生还是能说的很好的。教师重在引导他们分析。
实验证明部分功能的作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用保鲜膜包住鲫鱼的身体,使鳍无法运动就能了解鳍的作用了。不能把鱼鳍剪了,这样伤害小动物,有违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体形的研究,用泡沫块割成不同形状,进行适当配重,使其略没入水中,然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推动,可以看出鱼的纺锤体体形在水中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
最后一部分,讨论生物的器官特点,分析它们的作用及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均能结合实例很好地说明。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反思】:
青蛙的去与留。看图,说说黄色青蛙和绿色青蛙的身体特征,根据特征,推测它们的生活环境,这项活动,学生较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结合图示予以讲解,讲解时要说明背景色彩的变化喻示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由草地变成了荒漠,随着环境变化,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青蛙能更好地伪装自己保护自己就能避免被天敌消灭而生存了下来的道理。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出示几种学生说的极地动物图片,如北极熊,企鹅,北极狐,海狮,海豹等,通过观察,来发现它们体形上的共同之处:体形都较大,有厚厚的毛皮及脂 肪。然后将同类不同种的动物进行比较,如将红狐与北极狐比较,将棕熊和北极熊比较,通过图片观察,学生会发现,极地动物的体形真的要比同类其他地区生存的动物要大,要圆,而且附属器官会较小,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自然会提出这个问题。通过资料阅读,了解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理。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中,三个瓶子分别代表了体形大而圆的极地动物,体形小而圆的动物,体形不圆但大的动物。按理论而言,应该是大而圆的烧瓶降温最慢,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实验误差,教师应事先反复尝试几次,选择较为合适的,有一定差异的实验器材才会使实验效果明显些。这个实验中只需要了解哪个降温最慢就可以,其他两个的快慢比较不需要深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料库中的“从北极熊想到的”这篇文章,能加深理解。
选择改变着生物。动物的变化,学生较易理解,尤其对于金鱼是由鲫鱼培育演化而来的较为新奇。植物的改变,需要强调,并不是偃麦培育成了小麦,而是偃麦和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小麦,同理,稗子与水稻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水稻。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反思】:
“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教学环节,并不是从生物的食物联系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内容,要充分展示学生集体的思维结晶,一两个学生是举不出太多例子的,而在全班共同的思考、讨论下,学生能讲出很多实例,如:苍耳有钩,借助有毛皮的动物来传播种子;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犀牛靠犀鸟来预警等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然明白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也自然懂得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该如何保护?这是本课的最终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家长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联系生活,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破坏、伤害动植物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倡议,尤其要强调“人类是生物家族中平等的一员,不可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否”这一思想。本课结束后,我布置了一份作业:以“校园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中对校园动植物的了解,结合本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说说自己的感想。我想,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应该更有话说吧!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时
间
2017
年
3月
7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目的: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步骤: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
摩擦后的塑料梳子吸上了(碎纸屑)。
实验分析: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带静电!
实验结论:
梳子摩擦后吸上了轻小物体,说明梳子摩擦后产生了(静电现象)。
科学实验报告单(2)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认识灯泡构造与如何使灯泡发亮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
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分析: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小的灯丝再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循环的路线,这样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实验结论: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123组
实验名称:
认识简单的电路
实验目的:
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器材: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步骤:
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小灯泡亮了。
实验分析:要使小灯泡亮了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结论:电路中的电流必须形成一个循环的封闭的路线,小灯泡才能亮起来.科学实验报告单(4)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实验目的: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实验器材: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能让小灯泡发
;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不能让小灯泡发。
实验分析: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实验结论:我们身边的物体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
时
间
2017
年3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比较串联和并联情况下,灯泡的光亮强度
实验目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
连起来。比较电池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3、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
连起来。比较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串连电池的小灯泡最亮。串连小灯泡的小灯泡最暗。并连小灯泡和并连电池的小灯泡一样亮。
实验分析: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小灯泡的亮度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两节电池串连是3V,两节电池并连是1.5V
科学实验报告单(6)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一朵油菜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解剖是人们解决观察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方法。
实验器材:油菜花1朵、镊子1、放大镜1、白纸1小张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1朵油菜花,2、把油菜花放在白纸上,用镊子解剖观察,解剖顺序是由外及内,要夹住各部分的基部。
3、说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数量。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有4个花瓣,呈黄色;4个萼片,呈黄绿色;6根雄蕊,1根雌蕊组成。
实验分析:油菜花分成了4部分,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实验结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科学实验报告单(7)
时
间
2017
年
4月13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花的构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花的构造。
实验器材:放大镜,白纸,镊子,各种花若干。
实验步骤:
1、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不同的花。
2、借助放大镜、镊子等简单工具对每种花进行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有的花只有雄蕊,有的花只有雌蕊,有的花没有萼片,有的花花瓣多,有的花花瓣少。
实验分析:有的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都齐全叫完全花,有的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叫不完全花。
实验结论:
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构成和不同的特点。
科学实验报告单(8)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10分)
时间;2017年5月16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
实验步骤:
1、用烘烤法检测小麦中的水分。
2、用燃烧法检测花生,小麦中的无机盐。
3、在白纸上挤压法检测脂肪。
4、用稀碘液检测淀粉
5、整理实验材料。(2分)
实验现象;1、试管口部有水珠2、燃烧后剩下白色粉末物质
3、纸上有油迹
4、变蓝
实验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很多,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无机盐、脂肪、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实验目的: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实验器材:面包、牙签、霉菌、塑料袋、冰箱、温度计、记录单
实验步骤:
1、准备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放上霉菌。
2、分组实验:第一组:让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另一块滴十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扎进口放在桌子上。第二组两块面包都滴十滴水,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扎进口,一块放在冰箱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隔一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干燥的面包没有长,滴有水的面包长有,冰箱里的面包没有长,温度较高的面包长
了。
实验结论:
霉菌的生长需要获取
营养
和
适宜的生长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四
年
级
下
册
班
次
实验组别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观察岩石标本
实验目的:了解常见岩石的鉴别方法,掌握三大岩石种类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放大镜、稀盐酸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每一种岩石。
2、用胶头滴管将稀盐酸分别滴在每一块岩石上。
3、采用其他办法识别出所提供的花岗岩、石灰岩、砾岩和砂岩。
观察到的现象:花岗岩上有
石英、长石、云母。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出现
气泡的现象。
实验结论;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经常是好几种混杂在一起的岩石。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四
年
级
下
册
班
次
实验组别
时
间
2017年
6月
日
实验者
实验名称:
比较矿物的反光情况和透明度
实验目的: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矿物的重要特性。
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几种矿物、手电筒、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记录单。
实验步骤:
1、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
2、观察金属、蜡烛玻璃泥土、丝绸的反光情况,按反光强弱进行排列。
3、整理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按反光强弱进行排列是
金属.玻璃
蜡烛
丝绸
泥土。
实验结论:不同矿物
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不同,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
是
金属
矿。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第五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 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 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
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 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 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 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
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
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 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一:
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
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实验结论 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4 实验名称 造一艘小船 实验目的 比较哪种船载物多 实验材料 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 实验过程
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实验结论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5 实验名称 浮力 实验目的 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 弹簧秤、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刻度杯、细线 实验过程
实验一: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实验二: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实验结论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科学实验报告单6 实验名称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实验目的 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弹簧秤、钩码、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细线 实验过程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科学实验报告单7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研究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 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食盐、白糖、烧杯、筷子 实验过程
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实验结论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实验名称 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的液体对马铃薯受到浮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马铃薯、钩码、弹簧秤、清水、浓盐水、酒精、量筒、太平、图片、糖水 实验过程 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烧杯里取一些盐水。
2、用滴管取清水往烧杯里滴(水要带颜色的)。
3、再分别在每个烧杯里倒入浓盐水、糖水和酒精。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实验结论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实验名称 衣服能使身体加热吗 实验目的 研究衣服本身是否能发热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察并记录 实验结论
毛线衣物、棉织衣物、可密封的热水、温度计
现分别测量笔袋和书本的温度,记录其数据;在测量外套分别包裹笔袋和书的温度,观 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实验名称 给冷水加热
实验目的 研究水在变热、变冷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太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装满水,剪一块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用橡皮扎紧
(2)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
(3)观察气球皮的变化
实验结论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实验报告单11 实验名称 液体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观察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
1、在平底烧瓶里加满冷水,滴几滴蓝墨水,用带橡胶塞和橡筋把玻璃管口盖紧标记。2.把烧瓶放进热水里,观察水柱的变化,做标记记录。
3.把烧瓶拿出放进冷水里,观察水柱的变化,记录 实验结论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实验名称 空气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烧瓶、玻璃管、常温水、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实验过程
吸管一头装一点水,然后将另一头浸到装水的盆里。这样吸管内部就密封了一定数量的空气。用手(或其它热源)捂管子,但是不可用力。空气受热膨胀,上端水柱被挤出。实验结论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单13 实验名称 金属的热涨冷缩 实验目的 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 酒精灯、铜球演示器、钢丝条、刻度尺、木块、图片、资料 实验过程
观察一个铜球,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未加热时,刚好
能通过金属环,把铜球加热后则,不能通过金属环。实验结论
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14 实验名称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 观察研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 铁丝、热水、铁夹台、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 实验过程 实验一: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实验二: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结论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科学实验报告单15 实验名称 传热比赛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实验材料 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 实验过程
把塑料勺、木勺、钢勺放在同一个杯子里,然后加热,看哪个吸收热的温度最高。
实验结论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报告单16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实验目的 用水测量时间 实验材料 300毫升的塑料瓶子、100毫升的量筒、签字笔、铁钉、透明水杯 实验过程
在瓶盖上用剪刀打一个洞,然后取100毫升的水,记时开始把水倒入水中。记录好100毫升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实验结论
1瓶盖上的洞打得大,滴水的速度就快,水滴漏时间就短;洞打得小,滴水速度就慢,水漏完的时间就长。
2漏水所需的时间与水滴滴完的时间快慢有关系。
科学实验报告单17 实验名称 制作水钟 实验目的 设计制作水钟 实验材料 美工刀、塑料瓶、时钟、尺子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实验结论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科学实验报告单18 实验名称 摆的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实验材料 秒表、摆锤(螺帽)、摆绳(棉线)、支架 实验过程
1、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2、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实验结论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实验报告单19 实验名称 摆的研究 实验目的 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有哪些 实验材料 摆绳(摆线)、三个大小相同轻重分别是20克、40克、60克的摆锤、铁架、秒表 实验过程 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实验二: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科学实验报告单20 实验名称 做一个钟摆 实验目的 研究摆长影响摆动次数 实验材料 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秒表、摆锤、金属圆片 实验过程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实验结论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科学实验报告单21 实验名称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目的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材料 硬纸板、木条、摆锤、秒表、剪刀、钩码、棉线、胶带纸 实验过程 1.观察计时器模型齿轮转动一圈的速度; 2.制作、调试1分钟齿轮转动2圈的计时器; 3.进行1分钟计时赛。
实验结论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2 实验名称 昼夜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实验材料 小地球仪、蜡烛或手电筒、火柴、白纸、水彩笔
实验过程
(1)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实验结论 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