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本站推荐]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卫生部信息中心 2008-04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按地区分析: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1.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2.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
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多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肿瘤是可防可治的。
卫生部认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同时,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乙肝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
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开始支持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工作,目前项目地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率已分别达到95%和75%,远远高于项目开展前约30-50%和10%的平均水平。在城市要继续推广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筛查工作的多种筹资和运行机制。
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符的我国癌症危险因素监测队列。
五是要加强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提高死因登记质量;完善癌症登记系统,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扩大登记范围;建立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等级随访系统;建立统一的癌症信息库。
第二篇: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邓大胜、李路路、史慧、高晓巍、刘春平、张丽
一、科技工作者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队伍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通过自主选择而不是组织分配来择业,科技人员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是队伍规模稳定增长。据测算,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6年近4200万增长到2012年近6800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R&D(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07年的173.6万人年增长到2012年的324.7万人年,增长了87%。本次调查对355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中学等用人单位报表汇总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86.5%的单位科技人员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14.4%的单位增加50%以上,28.5%的单位增加20%-50%。
二是年龄结构继续年轻化。本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6.8岁,其中35岁以下占45.7%,35-44岁占31.8%,45岁及以上占22.5%。与2008年第二次全国调查相比,平均年龄降低0.6岁,35岁以下比例增加7.6%。这一结果与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科技工作者队伍是一致的。据统计,2008-2012年间毕业的普通本专科学生人数高达2851万,仅比1949-2007年毕业生总数3287万少436万。目前,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总数2391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172万人,这预示着科技人力资源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队伍将继续呈现年轻化趋势。
三是高学历化趋势明显。本次调查发现,2013年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12.6%,硕士占20.9%,本科占48.0%,大专占14.7%。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从2003年的11.4%增加到2008年的25.7%,再增加到2013年的33.5%,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长期保持高学历化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高学历特征尤为明显,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占81.2%、47.6%。在35岁以下组和35-44岁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7.5%、36.6%,45岁及以上组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21.2%。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2002年之前累计毕业生总数为76万人,2003年至2007年间累计毕业生达102万人,2008年至2012年间累计毕业生达201万人,表明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化趋势仍将持续。
四是自主择业比例增加。调查显示,26.8%的科技工作者因为组织分配或调动进入现单位工作,另外近四分之三则是自主选择职业的结果,自主择业比例比2008年增加13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择业时看重的主要因素包括:能发挥专业技能(43.5%),工作稳定(41.5%),符合个人兴趣(29.5%),便于照顾家庭(16.1%)。科技工作者平均工作年限(工龄)为14年,比2008年调查降低0.7年;自工作以来曾经更换过单位的比例为36.0%,比2008年调查高1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有所下降。
五是科研人员国际化水平较高。调查表明,6.1%的科技工作者有过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8.3%,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海外经历的比例为21.7%。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比例分别为4.1%、11.0%;最近三年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的比例分别为12.9%、34.8%;最近三年发表SCI论文的平均值分别为0.8篇、2.0篇。
六是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支持程度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95.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70.0%的科技工作者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93.9%的科技工作者赞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近三年中30.9%的科研人员获得过专利,高于2008年调查的21.5%;43.0%的科研人员有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其中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有成果转化的比例分别为65.6%、47.1%和25.6%。总体来看,广大科技工作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
二、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是科技工作者关注焦点
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现行科技评价导向、科技资源分配和科研管理、职业发展空间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反映较多,科技工作者生活压力大、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幸福感还有待提高。
一是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对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4.7%、32.4%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对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49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分别有39.1%、33.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信心不足,青年、高学历群体对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信心不足现象比较突出。
二是对自身能力水平的判断并不乐观。74.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2.0%。此外,85.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少,82.5%的科研人员认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这种情况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创新自信还比较缺乏。
三是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调查表明,59.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员认为评价导向不合理的比例高达68.2%。以发表论文、承担科研项目数量为例,81.8%的科研人员表示发表论文对于完成考核要求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近三年承担过项目的科研人员中,91.7%认为承担项目对完成业绩考核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造成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对现有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26.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示范效应非常明显,同时11.6%认为负面效应非常明显。
四是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研管理问题反映较多。对于政府的科技资源,28.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分配结果不公平,26.6%认为分配过程不公平,25.4%认为资源使用效率不高。63.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其中科研人员持这种看法的比例达71.1%。科研人员反映在申报和承担财政项目时曾经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项目限定的人员费比例太低(59.7%)、申报周期过长(56.1%)、审批程序不透明(50.7%)、申报手续复杂(48.8%)、评审时拉关系走后门(45.4%)、资金到位不及时(36.1%)、结项验收走形式走过场(33.0%)、招标信息不公开(28.0%)、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或挪用(16.7%)。
五是期待拓宽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工作总体满意率为54.9%,其中职称、职务晋升(26.3%)、收入(25.2%)、单位学术氛围(32.3%)、单位组织进修培训(28.5%),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对个人发展空间不满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职称,比2008年调查高出9.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18.5%、中小企业45.7%没有职称,远超过2008年的10.1%、20.9%。初级、中级、副高职称人员中分别有30.3%、33.8%、22.7%对职称职务晋升不满意。26.2%的科技工作者考虑过更换目前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1.2%、30.2%,35岁以下青年群体则为30.1%,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流动意愿。
六是生活幸福感有待提高。调查表明,我国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长了80%,略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89%),有30.5%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状况不满意。54.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当地属于中下层或下层,感觉生活很幸福或比较幸福的不足四成(37.5%)。5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低于2008年调查的54.1%,另外38.1%认为一般,11.7%认为自己不健康,表明当前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平均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4.4%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压力大,其中大学教师、科研人员中感到压力大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5.2%、52.7%,49.1%的硕士、58.1%的博士感到压力大。
三、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创造活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科技评价制度,必须改革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构成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主体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成长的中青年,近八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也十分显著,个人价值取向更为明显。应面向科技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精心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力。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以老一辈科学家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经典剧目、影视作品、传记作品等方式,开展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宣传活动,引发心灵共鸣,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者履行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使科研诚信真正成为对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和行为规范。
二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激励导向。积极改变现有人才评价中过度与论文、项目和经费数量挂钩的现象,鼓励科技工作者更加关注长远、关注经济社会和民生重大需求,努力做出有原始创新、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科技成果。确立用人单位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让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研辅助、科技管理的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程序,减少考核活动,鼓励科技人才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注重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重要内容,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营造理性质疑、学术民主、兼容并蓄、奖掖后学的良好氛围。
三要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快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根据科技活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实行更具导向的支持方式,对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活动实行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产业技术研发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简化项目评审程序,加强事后评估,建立信用体系,提高管理效率,保障科技人才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大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重视对科研基础条件和数据等方面投入,鼓励和支持开放共享,完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促进承担财政支持科研课题的科技工作者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加快实现科技计划管理过程公开透明,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发挥科技社团等第三方机构客观、中立的作用,对科技管理全过程予以监督和评价评估。
四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分配方式,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确保优秀科技人才收入维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完善科研补贴制度,改革现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薪酬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励和福利保障。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实行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折价、股权期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方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等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作用,制定职务技术成果管理条例,提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通过多种方式,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减轻生活压力,提高待遇。
五要大力培育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着力推动科学文化建设,加大对优秀学术传统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推动科技界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培育科学文化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学术年假制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舒缓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精心策划节目和报道内容,用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考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全社会公众的创新自信和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理解,培育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价值观。广泛开展对优秀科技人物和创新团队优秀事迹的宣传,树立优秀典型,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六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举荐表彰,畅通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渠道。发挥学术交流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支持科技社团举办高端、前沿、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技期刊提升质量和影响力,吸引国际科学组织在华召开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支持国内知名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团体活动并争取担任领导职务。注重搭建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优秀人才拓展视野、提升能力。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要求,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在职学习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干中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坚持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同行评价作用,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科研产出和诚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推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合适的专业领域、合适的条件保障支持下创造出更加丰硕的科技成果,创造更加辉煌的科技业绩。
四、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急盼改善创新条件和环境
青年科技工作者处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是科技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调查显示,当前我国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接受系统教育比例较高,总体学历层次高,对我国创新环境和个人发展比较有信心,但他们获得所需的科技资源相对困难,应当引起充分关注。
学术交流机会、职务职称晋升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关注焦点
一是自认在机会均等、自主创新方面限制较多。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近六成(58.1%)认为自己主持项目数量偏少,显著高于35-44岁、45岁及以上等年龄组的49.0%、38.0%。同时,青年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自己在工作中的自主性不强,只有37.8%的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开展工作的方式,低于35-44岁、4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38.9%、44.4%。
二是缺乏学术交流机会。调查显示,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中,39.3%认为工作中的主要困扰是缺乏业务和学术交流,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大型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2012年曾经参加过学术会议比例为39.1%,明显低于35-44岁、4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50.9%、53.7%。同时,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逾八成反映参加学术会议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困难和障碍是“缺乏信息,没有机会”(44.6%),“太忙,没有时间”(33.6%),“会议收费太高”(28.4%),“没有差旅经费”(25.7%)。
三是对职务职称晋升和收入的满意率低。调查显示,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对职称职务晋升方面的满意率最低,表示满意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对收入的满意率情况也是如此。此外,尽管各年龄段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收入低、待遇较差、生活压力大,但青年群体的感受更加强烈,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中三成考虑过换工作,其中近六成(58.7%)把收入待遇太差作为更换工作的理由,这表明对经济状况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也对他们的创新热情造成了负面影响。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
一要改进现行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基层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要优化科技资源分配,尤其要加大对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和早期阶段的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勇于创新创业;鼓励崭露头角、勇担风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公平竞争,加大青年科学基金和青年科技创新计划的资助规模与资助强度,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持续滚动支持的机制。
二要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励青年人才成长。要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的人事制度,根据科研规律设计体制机制,实行评聘分开,通过资格认证和职务职称晋升这两种途径认定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结合业绩考核和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实施滚动进编和动态进编,以满足青年科技工作者合理的职称职务晋升愿望和诉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更能体现科技工作者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根据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项目的时间投入和智力贡献引入绩效补贴,打破完全以职称职务级别为衡量的薪酬分配制度。
三要高度关注非公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科协系统的作用,由企业科协和高科技园区科协定期向所属青年会员发布学术交流的会议信息,协助企业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行组织论坛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知识融合和人员交流;要创新学术交流形式,最大限度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为非公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非公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资讯交流和知识服务;通过发展“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措施,逐步解决非公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问题。
四要发挥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和人才举荐中的独特优势。要发挥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优势,多为青年人提供成本更低、形式多样的交流机会。呼吁院士专家参加以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学术沙龙,鼓励科技社团重视发现有重大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表彰和举荐等形式使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和职称结构,鼓励功成名就的专家帮扶、提携青年科技人才,并与青年科技人才分享资源。
五、海归科技人员:科研产出水平较高,爱国奉献精神有待加强
海归科技人员是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中,海归科技人员占样本总量的6.1%,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4.4%,仅有海外工作经历没有留学经历的占1.7%,调查反映的一些现象和特点值得高度重视。
海归科技人员比较看重个人发展
一是海归科技人员回国动机更偏向于个人需要。据调查,海归科技人员当时回国主要源于与家人团聚(45.3%)、国内发展机会更多(33.8%)、报效祖国(26.4%)三方面动机,因不适应国外生活(7.9%)、国内收入待遇更好(4.6%)、国内科研条件更好(3.2%)等因素而回国者很少。其中,35岁以下青年海归科技人员,为了与家人团聚而回国者达49.2%,因为国内发展机会更多而回国者也达36.4%,高于35岁及以上海归人员;但35岁以下青年海归人员为报效祖国而回国者比例(21.7%)低于35岁及以上者(29.6%)。由此看来,海归科技人员回国的动机主要源于个人需要,青年海归科技人员尤为如此。
二是海归科技人员的再出国意愿上升。与2008年调查相比,海归科技人员表示后悔回国的比例从12.3%上升到2013年的18.5%;同时,打算再次出国的比例由17.5%上升为24.0%。从年龄情况看,35岁以下青年海归科技人员对当初回国表示后悔的比例(24.3%)比2008年上升了7.7个百分点,打算再出国工作的比例(34.6%)上升了7.6个百分点,均高于35岁及以上者。从单位情况看,科研院所、中小型企业和高校的海归科技人员打算再出国者比例较高,分别为29.5%、29.0%和26.0%。综上所述,青年海归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和中小型企业的海归科技人员再次出国的意愿均较为强烈。
三是个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海归科技人员的再出国意愿。调查显示,海归科技人员自认为个人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中层及以上者,后悔当初回国的比例只有13.2%;自认为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中下层、下层者,后悔回国的比例上升至24.5%、31.4%。同样,自认为事业发展和工作状况相比5年前“好很多”的海归科技人员,后悔回国的比例只有5.9%;自认为相比5年前“好一些”“没变化”“差一些”“差很多”的海归科技人员,后悔回国的比例则分别为14.1%、29.2%、33.0%、48.3%。显然,对个人收入和工作状况的满意度成为海归科技人员评价当初归国合理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他们再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最主要理由。
激励海归科技人员发挥创新活力,引导树立科技报国信念
一要激励海归人员发挥创新创造活力。贯彻落实好已有的吸引和鼓励海归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推动完善包括创业资助、科研条件、职称评定、落户居留、工商注册、薪资报酬、社会保险、住房申购、子女入学、签证办理等方面配套政策。积极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为海归人员在就业、学术交流、创新创业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确保海归科技人员回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建立创业基金、开办创业培训班、组织高新科技项目洽谈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海归科技人员创业服务。
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海归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中央媒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老一辈归国科学家,用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教育影响当代的海归科技人员,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一批热爱祖国、甘于奉献、成绩突出的优秀海归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大力宣传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科研业绩,切实增强广大海归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为国服务的信心和荣誉感。通过面向海外的电视、报纸、期刊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海归科技工作者中的先进典型和所作出的突出业绩,大力宣传国家在用好用活科技工作者方面的政策,吸引更多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新创业。
三要引导海归科技人员正确认识国情,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面向广大海归科技人员,深入宣传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展示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生动实践和进展成效,引导海归科技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创新自信。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活动,帮助海归科技人员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重任,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拼搏的使命感。
四要有针对性地帮助海归科技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挥好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等学术和联谊团体在联系、团结海归科技人员中的作用,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海归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要求,推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支持在海归科技人员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成立联谊和学术交流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海归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委政府要定期听取海归科技人员的意见建议,支持他们通过创新创业提高收入水平,帮助他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维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等各种合法权益。
六、企业科技工作者: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科技工作者队伍普遍存在能力层次不高、知识更新缓慢、科研产出少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同时通过提供激励和培训进修机会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创新激励不足、培训交流机会缺乏制约企业科技工作者整体水平提高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调查显示,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企业科技工作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待遇也未体现出优势,创新激励措施不足且形式单一。在有成果转化的企业科技工作者中,仅60.9%的人从中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分配收益,其收益形式主要体现为奖金(89.4%),技术入股(5.7%)、出售专利或技术(4.2%)和期权(2.3%)等其他形式均比较少见。
二是创业环境不佳,难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在过去三年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人占26.1%,仅有1.2%的人实际尝试过创业。当被问及创业面临的困难时,74.1%的人表示“缺乏资金”,51.4%的人表示“缺少好的项目”,还有35.1%的人认为“风险太大,没有安全感”,33.6%的人表示“缺乏管理经验”。
三是缺乏培训交流机会,限制了企业科技工作者能力的提升。企业科技工作者反映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扰是“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42.1%)和“缺乏业务/学术交流”(41.2%)。81.4%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需要进修或学习,但46.8%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表示单位没有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31.7%的企业科技工作者2012年参加过学术会议,明显低于高校(60.2%)和科研院所(58.5%)的比例。
四是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挫伤了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在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分别有18.5%和16.3%的人表示“领导不重视”是自己工作中的主要困扰,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单位的科技工作者。此外,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中表示有工作成就感的比例分别为35.8%和32.4%,明显低于高校(43.8%)和科研院所(37.0%)的比例。
五是职业认同感不高,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不强。调查显示,63.0%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明显高于高校(39.1%)和科研院所(51.5%)的比例。在被问及最想从事的职业时,仅28.5%的企业科技工作者选择“仍从事目前职业”,远远低于高校(47.4%)和科研院所(34.5%)的比例。
如何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
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企业科技工作者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要加快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福利待遇差距,使企业科技工作者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二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与创新业绩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特殊贡献。鼓励企业建立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大对科技成果职务发明人和转化推广人员的激励,切实落实相关奖励、分红政策;取消对高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的股权比例限制政策。
三要积极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产业,重点解决创业企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在初创企业中开展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四要鼓励科技社团面向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企业科技工作者建立学术交流网络,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满足企业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需求。
七、科技工作者对现行评价奖励制度认同度不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1.不同职业科技工作者看重的成果形式各异,但同行认可是共同标准
一是各类科技工作者看重的成果形式有所差异。比较来看,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大学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更看重论文。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60.7%的工程技术人员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明显高于对专利(18.7%)、论文(12.5%)、著作(3.9%)和软科学报告(1.1%)的看重;57.2%的技术推广人员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明显高于对其他成果形式的看重。56.4%的大学教师最看重论文,高于对新技术与新产品(27.7%)、专利(7.6%)、著作(5.7%)、软科学报告(0.6%)的看重;39.4%的卫生技术人员最看重论文,高于对新技术与新产品(35.8%)和其他成果的看重。在科研人员中,45.6%最看重新技术与新产品,其次是论文(38.0%)。
二是同行认可得到各类科技工作者一致看重和认同。调查显示,在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中,50.1%认为“获得同行认可”是重要标准,在15个指标中处于首位。其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研发活动参与越多,对同行评议的看重程度越高。从职业看,对同行认可的看重程度,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较高,分别为61.3%、58.4%和54.4%,技术推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较低,分别为43.9%和49.1%。可以看出,同行认可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
三是同行认可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从科技工作者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认为同行提名、同行评议是体现同行认可的重要形式,但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院士评选、国家和地方各级科技奖励评选中,同行提名制没有得到充分实行,导致公信力不足、激励作用不足;个别部门组织的项目评审、奖励评审受行政力量干预太大,同行评议成为走过场的形式,甚至成为实现领导意志的包装过程;匿名评议原则落实不好,在评议过程中照顾师生、同学、亲戚、朋友等关系,照顾本系统、本单位的利益,重人情、拉关系等现象较为严重;缺少对同行评议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严重影响评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同行评议的核心作用,改进科技奖励制度
一要结合岗位特点,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改变科技工作者考核评价中“一刀切”的状况,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研究类型、不同评价目标,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专业、行业、岗位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针对医疗、企业、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工作者的评价,要把实践能力和实际业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要淡化政府在科技评价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在科技工作者评价中的核心作用。除了必要的起社会激励作用的评价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退出对科技工作者个人评价的工作;应改变政府人才政策的有关做法,把在人才规划、认定、支持、考核上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发挥用人机构在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上的自主性,逐步推行“评聘合一”的制度;进一步发挥同行评价的核心作用,创造条件促进专业协会、学会等学术共同体在科研评价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扶持壮大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推动科研评价的社会化、多元化。
三要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科学化,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应建立以产出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改变论文、论著、专利等评价指标设置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降低科研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在职称晋升评价中的权重。倡导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考评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制度。
四要加快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大幅度减少各级政府的科技奖项,充分尊重学术同行在科技奖励上的自主性,把科技奖励和科技奖励管理的主体转移到科技社团上来;减少综合性科技奖励,强化专业性、行业性科技奖励的权威;扩大科技奖励的范围,针对企业科技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权威性奖项;逐步实行同行提名制,完善规范评奖程序,增大评奖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程度,提高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正向激励作用。
八、科技工作者对财政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反映强烈,科研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待提高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项目申报周期过长,近一半的人反映申报手续复杂和审批程序不透明,还有四成以上的人批评评审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
1.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和财政支持项目经费管理相关问题反映强烈
一是对政府科技资源分配公平性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认同度不高,只有28.2%的认为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结果公平”,只有27.1%的认为政府科技资源分配“过程公平”,均不足三成。超过一半(54.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财政支持研发项目申报周期过长,近一半人(49.7%)认为项目申报手续复杂,48.6%的认为财政支持的项目审批程序不透明,43.1%的认为评审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二是多数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三成(27.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科技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而其他人或不认同或表示“说不清”。近四成(38.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成果不具有转化或应用价值”。
三是科技工作者对财政支持项目经费管理相关问题反映强烈。35.2%的科技工作者指出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超过半数(57.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项目限定的人员费比例太低”,有“重物轻人”的倾向。另外,17.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存在“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挪用”现象。
2.完善项目评议制度,改革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要简化申报程序,完善评议制度,提高政府科研项目立项的公信力。要进一步简化政府研发项目申报程序,明确规范项目申请和审批流程,建立各部门统一的项目申报电子化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动态查询,增强项目审批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政府在项目立项环节的公信力,包括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借助计算机智能指派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同行专家的选准率;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回避和保密制度,防范项目评审中的利益冲突;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加大对项目评审中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倡导认真负责清正廉洁的评审文化。
二要改进政府科研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和使用方式,建立符合研发活动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人力成本是研发活动的核心成本,因此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必须充分体现人力成本的价值。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明确区分项目经费中的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根据研发项目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核定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在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赋予项目负责人对直接经费开支充分的自主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而不是迫使科技工作者在长期承受较低薪酬水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从项目经费中提取部分经费弥补日常生活开支。
三要统筹国家财政和各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要统筹不同层面和不同部门的研发经费管理制度,防止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经费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国家财政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国家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经费管理规范,发放和管理政府科技资助经费的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统一规范完善研发经费管理办法,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研发执行机构应切实担负项目经费管理的具体责任,坚持专款专用和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部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
四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资源宏观协调机制,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物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政府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继续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对接受财政资助的研发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统一归档,将实验过程、数据、结果以及研究的经验教训等信息汇集起来,以适当的方式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公开,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
九、科学道德状况有所好转,学风浮躁问题仍然突出
1.科研环境不完善是学风浮躁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这是导致急功近利行为的根本因素,三分之二以上(68.2%)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是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各类评价过多过滥,使一些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的主要目的是应付各种评价而不是开展学术交流,调查发现,81.7%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其次,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主要以论文、著作等量化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使得科研人员更追求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的数量,忽视了科学研究本身追求真理的核心价值。最后,相对短期的学术评价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前景之间的联系过于密切,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61.3%的科研人员把学术不端行为归结为现行评价制度的驱使,52.5%的科研人员认为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原因。
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科学导致科研人员多头应付,难以自主规划研究路径。目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以竞争性课题制为主。虽然资源总量增幅较大,但资源分配主体多样、渠道多样、要求多样、方式多样,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多头申请,在各种题目之间频繁转换。而且,科研人员由于缺乏自主支配的稳定科研业务经费,只好按照变化不定的项目指南设计研究路径,难以沉下心来安排长期、持续的研究项目,导致研究方向多变。
三是现行政策环境不利于科技人员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难以坚持长期持续的创新活动。对我国创新环境,除了“政府鼓励创新政策”得到了61.6%科研人员的认同外,其他方面的评价均不高。72.5%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企业没有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而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建设,作出较高评价的均未超过半数。从调查结果来看,科研人员对我国的创新环境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良好的创新氛围才是保证科研人员长期持续创新的基础。
四是目前的科学文化氛围阻碍了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调查表明,科研人员对科学文化氛围的状况评价不高。70.5%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的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不足四分之一(24.3%)的人认为有“宽容失败的氛围”。对“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评价最低,仅有19.7%的科研人员认为目前存在这样的氛围。
2.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优化科研环境
一要端正学术评价的指导思想。应调整目前把学术评价看作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行政管理手段的倾向,把对胜任能力、发展潜能、科研产出价值的评估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核心。改变学术评价“一刀切”的状况,建立机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区分,不同类型科研岗位相区分,能力评价、业绩评价、奖励评价相区分的分类学术评价制度,把学术评价与工作评价区别开来;应根据学术评价的特点,完善评价程序,强调同行认可的基础性、权威性作用;应拓宽评价渠道,建立用人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
二要建立既有适度竞争,又能保障宽松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和科研机构用人制度。尊重科研工作创造性强、不确定程度高、失败风险大的特点,优化目前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稳定支持的比例,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方向选择上的自主性。应尊重学术生命周期的特点、科研人员价值观念的特点,改变目前科研机构刚性用人制度,形成进入门槛较高、成长环境宽松、发展机会多样的用人局面。应尊重科研创造的长期性、科研人员成长过程的复杂性特点,避免“论文定终身、项目定前程、职称定生活、成果定荣誉”的赢者通吃状况,为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留出宽松的空间。
三要营造平等、宽容、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环境。努力营造唯真、唯新、唯能的科研生态,形成学术面前无上下尊卑、创新机会人人平等的学术氛围;改变科研资源分配中重地位、轻能力,重称号、轻见识,重业绩、轻潜能的状况,扭转过度放大的“马太效应”;要重视科研人员中存在的山头主义、门户主义、本位主义倾向,有意识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人情、关系、权力潜规则;要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精神激励,避免着眼于非学术目标的恶性竞争;要积极引导舆论宣传,树立新时期具有优良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典范和楷模,大力营造淡泊名利、作风正派、勇于钻研和吃苦耐劳的科研风气。
四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应逐步建立在科研资助机构、用人机构间信息共享的科研人员信誉档案系统,形成基于同行监督的学术不端行为长效约束机制;应从规范、公示、教育、调查、处理、惩罚等关键环节入手,形成完整的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一些情节严重的行为,可采取对当事人进行免职、停止拨付项目经费、不受理项目申请、停止招收研究生、取消荣誉称号等惩罚措施。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3日)
第三篇:小鱼死因调查报告
小鱼死因调查报告
一天,我到我姨妈家去看小鱼,小鱼漂亮极了,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还有黑白相间的,成群接队,让人看的眼都花了,我看着一条条健康的小鱼,我心里真高兴!
可是过了两天,我又去姨妈家的时候,我却发现,有些鱼肚子朝上,有些鱼鱼鳃不动了,我觉得奇怪,于是,我对小鱼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对成活鱼和死鱼的数量进行了统计,还考察了水的情况,画了图,拍了照。一共三百多条鱼,其中一大半的鱼都死了,死的鱼基本都是小的,一共一百多条小鱼。我对这情况进行分析。
分析
买的小鱼非常好活,只要氧气足够,一般情况,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鱼能成活,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一百多条。我从调查中发现死的大多都是小鱼,所以更让我们怀疑。
结论
小鱼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小鱼是被大鱼咬死的,每天身体的健康都在受到威胁,因此而死亡。
2、有的小鱼是被饿死的,因为天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鱼要吃,所以有的鱼抢不到吃的而死。
四《二》班
张百琪
3、有的小鱼是因为一整天都停电,供不上氧而死亡。
建议
1、我建议养鱼者,把鱼进行分类,这样每条鱼都能吃到食物。
2、把鱼按种类分类,把爱吃小鱼的鱼单独分起来。
3、养鱼者可以想一些办法防止停电,也可以少让一些鱼死亡。
第四篇: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
4.学习用“并且”造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
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
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
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
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
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
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
老师提示:“量”、“为”、“宜”的读音;“槐”、“垃圾”的偏旁;强调“贸”的字形::左上角三笔分别是:撇、竖提、点,有上边是“刀”不是“力”下边是“贝”,不是“见”。
5.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6.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
[利用学生的已有识字能力,促进合作学习,通过互动,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互动中突破重点、难点。]
8.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
(1)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
(2)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3)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回答后板书: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奇怪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
(3)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
3.学习“调查”部分。
(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
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
4.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
(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3)板书:
非正常死亡。
生长环境差
5.学习“结论”部分
(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6.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
(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
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等)
(五)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仿照例句说句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选做:
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
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
资料: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用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的一种公文。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的调查、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其中常用的调查报告有两种:
1.群众来信的调查报告。是对来信反映的.情况或揭露的问题进行核实。包括调查了哪些人,所调查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及对来信的处理意见。
2.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典型经验、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分析。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 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
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
结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
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2
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自学环境,用心研究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知识框架,写作手法,同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保护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体现孩子们的自学为主。从自学生字词开始,到小组讨论研究每个步骤,都以孩子们的思维为主。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课堂上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孩子们的精彩在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讨论中我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碰撞,如秋月、君宇、炫溥、依涵等同学提出的建议都很有见地。我喜欢这种活跃的课堂,更喜欢孩子们精彩的呈现。
遗憾:在拓展训练中,30%左右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围绕内容有学校的食堂、孩子们乱花零花钱、对家里的花木展开调查等。从选材的问题、写作技巧问题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调查报告的认识不是很清楚,还很模糊。应该在指导上下功夫,多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去展开有效的调查。重点要学会仿写。多多练习吧。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3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圾、坑、填、订”等9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树坑、适宜、订立、必罚”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盛夏时,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小朋友感到奇怪,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交流
1、什么是调查报告?
简介调查报告。
2、出示国槐图片,了解国槐的相关知识。
3、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4、汇报积累的字词。
(1)出示会认的字,读字并组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听写要求会写的字,小组检查交流。
(4)出示会写的字,多种形式读,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写法。
(5)理解词语的意思。调查、枯萎、适宜、光秃秃、措施。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5、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2)理清结构:这篇调查报告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9、、检查学习研讨情况。
三、学习小结,朗读课文。
1、这是一篇调查报告,是作者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合,并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里的结论,并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达标检测。
|1、下面的几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1)枯萎 垃圾 贸易
(2)木棍 集贸市厂 摊饭
(3)适宜 树坑 光突突
2、填写合适的量词。
一( )报告 一( )国槐 一( )木棍
一( )马路 一 ( )树苗 一( )市场
3、填空
《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从( )( )( )( ) ( )方面写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谁还记得调查报告中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那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互动。
细读课文 ,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师生交流学习心得。
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这部分。
2、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你有何感想?
(三)学习“分析”部分。
1、自由读这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3、展示学习效果。
(四)学习“结论”部分
1、指名读,小组讨论: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2、反馈学习收获。
3、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请同学们根据小作者的建议,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你想怎样写?
(1)反映问题,有理、有据、有节。
(2)态度十分诚恳。
(3)语言文明礼貌。
(4)内容具体,建议细致。
(1)齐读这一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3)引导学生开展开想象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四)总结全文,理清各不分的关系。
1、自由读,小组讨论::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2、反馈学习效果,师生评议。
三、达标检测。
1、对于保护环境,你的建议是:( )
2、,写调查报告的一般步骤是:( )( )( )( )( )( )。
3、用下列词语造句:并且、措施
板书设计 :
11、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查调的原因:家门前的小树死了
如何调查:实地测量、统计、考察
分析信息:非正常死亡
得出结论:人为因素
教学反思:教师要选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提示应当注意的字词,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多动笔墨多读书的习惯。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4
我家门前的马路西边原来光秃(tū)秃的,没有种树。去年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春风夏雨,小树发芽了,长叶了。看着一棵棵长满绿叶的小树,我心里真高兴!
可是,到了盛夏,我却发现有些小树枯萎(wěi)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只剩下半截。我觉得奇怪,怎么春天刚种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步量法测量了树间的距离和种树带的长度,统计了新种树的总量、成活树和死树的数量,考察了周围的环境,还画了图,拍了照。
在三百米的道路两边,每隔五米种一棵树。道路两边共种国槐一百二十八棵。其中成活了八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死掉了三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死树大多集中在马路边的集贸(mào)市场。其中,小吃店前十二棵,菜摊(tān)、肉摊前十七棵,其他摊位前两棵,楼院门口六棵。
分析
1、这条马路两旁种植的是树苗质量优良的国槐。国槐是本市的市树,既耐寒又耐旱。今年的气候比较适宜(yí)树苗生长,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因此按一般情况,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树苗能成活。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三十三棵。
2、我从调查中发现,约百分之七十五的死树靠近小吃店、菜摊和肉摊。马路边的集贸市场,虽然方便了我们买东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而新种的小树就紧挨着这些摊位。
结论
小树非正常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摊贩(fàn)往树坑里倒热水、热油、污水。他们做饭的灶具离小树不到一米,使小树经常受水烫、火烤、烟熏(xūn)而死亡。
2、有的摊贩把重物靠在小树上,使小树过早承重,造成根基不稳而死亡。
3、有的摊贩只顾眼前利益,为使自己地盘大一点儿,用水泥把树坑填满,使小树无法吸收水分而死亡。
4、集贸市场上人多车多,使许多小树被人和车辆碰撞致死。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建议
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并应当与每个摊主订(dìng)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fá)。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课文作者先讲述自己调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那些小树,从“看着一棵棵长满绿叶的小树,我心里真高兴”可以看出来;二是盛夏时,“我”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小树只剩下半截。“我”觉得很奇怪,因而产生了调查小树死因的想法。“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这一句,引出下文。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5
一、序言
我们家门前的马路上有很多小树,正当春暖花开,小树长出了嫩嫩的小芽。
可是,到了夏天,我经过时不经意的看见许多小树都枯萎了。我心想:怎么春天刚中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我便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
我统计了小树的成活率,观察了周围的成长环境。
在道路两边,每隔五米的距离种一棵树,其中成活了百分之二十,死掉了百分之八十。小吃店、菜摊、肉摊两边死了十几棵
三、分析
1、今年的气候很适合小树的生长,病害虫也没有多少,按一般情况应有八分之九十九的树能成活。
2、我发现,约百分之七十的树都靠近小吃店、菜摊和肉摊。
四、结论
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摊贩往树坑里到热水,使小树经常受水烫,火烤而死亡。
2、有的摊贩把重物靠在树上,是小树造成根基不稳而死。
3、这里的人和车相对比较多,使小树被车碰撞致死。
五、建议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注意卫生,至上毁树不良现象,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6
课题: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2.树立环保意识。
3.理解调查报告是什么?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 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 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引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可是我们应该谨记:在享
受生活得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你看,春天枝繁叶茂的小树,到了盛夏却枯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走进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原因的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解读课题意思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一共分几部分?各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原因 调查 分析 结论 建议)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两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 高兴 奇怪)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高兴什么? 又奇怪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指明朗读。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默读“调查”部分
(1)作者用什么方法调查的?步量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 的词语。
(3)小组讨论: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默读“分析”部分。
小组讨论: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国槐树有什么特点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1.齐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四、回顾全文,总结方法
1、学习了的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步骤有哪些?
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六、当堂练习
本课的练习册一、二、四题。
七、拓展实践
咱们班的卫生经常打扫的不彻底,保持的也不乐观。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写份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7
四年级下册11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一课,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什么是调查报告,学习了这一课后,我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写一个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也就是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这五个基本的结构。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百花园三里面有一个语文大课堂,本次语文大课堂的就是要让学生去到社区、校园、村镇进行社会调查,然后也学一篇调查报告。我就想,我怎样引导学生做好这次习作呢?处于时间和安全的考虑,我不可能让学生自己到校外坚持几天的调查,我们的家长也不可能有时间陪着他们去,从老师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也不可能用那么多的教学实践来去做调查,那怎么办呢?又不可能不做吧?我觉得学生重在参与社会调查,至于调查报告写得好坏,这不是最重要的,当然能写得出好的调查报告就更好,如果写的调查报告不是那么理想,只要我们的学生去写了,学会了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以后有了基础,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基于以上各种想法,我那天在课上让同学们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了什么?然后我找个很胖的孩子,找了一个很瘦小的'孩子,还找了一个高大不胖的孩子,我就让学生再次观察,发现了什么?最后我们得出共识,为什么有的孩子营养过剩,有点孩子缺少营养,还有的孩子张得很健康?找到了做调查的原因,学生也非常的感兴趣,最后我就布置任务,每天晚上记录自己吃了什么东西,越详细越好,连续记录一周,再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我想做调查最好是找学生身边,每一个孩子都能触手能做到的事,而不要把调查的主题太大,还要考虑班上每一个孩子是否能都有条件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人做调查,人人写调查报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亲自去体验,真正的做好语文大课堂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8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课文作者先讲述自己调查的原因,一是“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那些小树,二是盛夏时,“我”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接着,作者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调查的,怎样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四个部分介绍,第一部分写调查的情况,先写调查的过程和方法,作者实地考察,运用步量法、统计法以及画图、拍照等方法进行细致的调查。然后写调查的结果,采用了数据说明法,用事实说话,增强了可信度。第二部分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照理说树苗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活率,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33棵,但是死树大都靠近集贸市场。第三部分是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建议,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并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条理清楚,各部分内容看似独立,其实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每一部分用一个过渡句来街接,使文章浑然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一方面了解了小树非正确死亡的原因,让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本文属于一种实用性文体,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写调查报告,掌握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报告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测量、统计、绘图、采访、问卷等。使学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取信息。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现更为有意义的问题,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会认“秃、萎、贸、”等8个生字,会写“萎、棍、贸、宜”等11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树坑、适宜、订立、必罚”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盛夏时,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小朋友感到奇怪,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预设:1、这篇课文是写关于小树死因的。
2、问题: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3、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是啊,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音:枯萎、菜摊、适宜、烟熏、必罚
2、词语:调查、测量、措施、建议
(二)、课文一共分几部分?各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1、调查的.原因、如何调查、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共五部分。
2、小作者因为看到了家门前的小树死了,所以调查的
3、小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利用测量、统计、画图、拍照等方法进行调查。
4、在分析信息后,得出了小树死因的结论。
5、因此,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很合理的建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内容?
(3)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原因:小作者很喜欢小树。
明明是盛夏,小树却枯萎了。
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有的只剩半截。
(二)学习第一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首先,用步测量树间距和树带长度,然后统计总数,成活树和死树的数量,最后,考察周围的环境。
(2)小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调查?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调查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还可以有:4、问卷5、采访等方法
(3)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
①道路两旁共有一百二十八棵小树,成活八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死掉了三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②死树大多集中于集贸市场。
③小吃店和菜摊、肉摊前较多。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第二部分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正常情况下应该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为:1,树苗质量优良2,树种耐寒且耐旱3今年气候适宜4,没有发现病虫害。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靠近马路边的集贸市场的摊位,这里环境卫生差垃圾边地。
(四)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经济的巨大损失。
(五)小节课文,布置作业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那?
1,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楼下树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向社区和园林部门了解相关情况。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9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简介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2、小组内识记生字,师检查(生字卡)
3、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指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调查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
还可以有:4.问卷;5.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3)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谁还记得调查报告中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1.齐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2.请同学们根据小作者的建议,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你想怎样写?
3.除了小作者的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仿照例句说句子。
二、回顾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总结方法
1.学习了的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步骤有哪些?这些步骤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积累哪些方法?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注意辨别生字“调”与“凋”,“填”字的“真”里面是三横,“坑”kēng而不能读成“-”“kàng”
四、拓展实践
1.交流: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周围树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确定关心的问题。
3.回顾写调查报告的步骤与方法
4.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0
我家门前的马路西边原来光秃秃的,没有种树。去年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春风夏雨,小树发芽了,长叶了。看着一棵棵长满绿叶的小树,我心里真高兴!
可是,到了盛夏,我却发现有些小树枯萎了,有些小树成了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只剩下半截。我觉得奇怪,怎么春天刚种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于是,我对小树的死因进行了调查。
调查
我用步量法测量了树间的距离和种树带的长度,统计了新种树的'总量、成活树和死树的数量,考察了周围的环境,还画了图,拍了照。
在三百米的道路两边,每隔五米种一棵树。道路两边共种国槐一百二十八棵。其中成活了八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死掉了三十九棵,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死树大多集中在马路边的集贸市场。其中,小吃店前十二棵,菜摊、肉摊前十七棵,其他摊位前两棵,楼院门口六棵。
分析
1.这条马路两旁种植的是树苗质量优良的国槐。国槐是本市的市树,既耐寒又耐旱。今年的气候比较适宜树苗生长,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因此按一般情况,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树苗能成活。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亡了三十三棵。
2.我从调查中发现,约百分之七十五的死树靠近小吃店、菜摊和肉摊。马路边的集贸市场,虽然方便了我们买东西,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而新种的小树就紧挨着这些摊位。
结论
小树非正常死亡原因主要有:
1.有的摊贩往树坑里倒热水、热油、污水。他们做饭的灶具离小树不到一米,使小树经常受水烫、火烤、烟熏而死亡。
2.有的摊贩把重物靠在小树上,使小树过早承重,造成根基不稳而死亡。
3.有的摊贩只顾眼前利益,为使自己地盘大一点儿,用水泥把树坑填满,使小树无法吸收水分而死亡。
4.集贸市场上人多车多,使许多小树被人和车辆碰撞致死。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由于非正常死亡的树木较多,园林部门每年又得增加投资去补种,这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建议
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坚决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并应当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1
我家小区的十五幢和十六幢中间,以前是一片水泥土,没有花草树木.去年春天,园林工人们在水泥土上种树,还放了几把木椅.是人们休息的好地方.可是到了夏天,我发现了有许多树死亡.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去年刚种的小树,这么快就死了?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我用长尺子测量了树间的距离和种树带的长度,而且还画了图,拍了照.大约在九十米的花园里,每十米种一棵榕树.其中只有三棵较高的树成活,其他都死光了.
分析
1.这些树是比较容易生长的'今年的气候暖和,因此按一般的情况应该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树能成活,而实际却没有。
2.我从调查中发现,小树大多靠近木椅,过道.虽然这些方便了我们,但也有许多问题,比如环境卫生差等等
结论
小树非正常死因的主要原因有:
1.人们在高楼上,不注意卫生,把吃剩的东西杂物往下扔,使小树无法接受而导致死亡。
2.人们把重物靠在树上,使小树过早撑中而死亡。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小树的死因大都是人为因,由于死树过多,园林工人们每年又得増加投资去补种,这有是一笔浪费。
建仪
园林管理应引大家保护花草树木,并与每个住户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和同书”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重点难点】
1、了解小树的死因。
2、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门前的马路西边种植了许多国槐。可到了夏天,有些小树居然死了。小朋友感到奇怪,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合做学习,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死因进行调查?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读读。
(二)学习“调查”部分。
1、学生自读“调查”部分。
2、学生讨论:
①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步量法、统计法、画图、拍照等。)
②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什么?(死树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附近。)
3、教师小结。
(三)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分析”部分。
2、思考:小树生长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有利的因素:国槐品质优良,今年气候好,又没有发现病虫害;不利的因素:环境卫生差,垃圾遍地。)
(四)学习“结论”部分。
1、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2、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3、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五)学习“建议”部分。
1、齐读第五部分。
2、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园林部门与集贸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制止毁树的不良现象。
②与每个摊主订立“保护绿化成果合同书”,制定具体措施,做到护树有奖,毁树必罚。
3、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1、文章各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围绕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来谈。
四、课外实践
1、你知道调查报告要分几部分写吗?怎么写呢? 2、调查居住区的环境状况,把调查到的情况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3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简介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 4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2、小组内识记生字,师检查(生字卡)
3、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指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调查方法:
1、实地测量;
2、统计;
3、考察。
4、问卷;
5、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3)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4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兴趣很浓,配合也比较好。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实这篇课文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我想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所以我设置了这样几个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为什么写调查报告?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疑惑不解呢?这正是作者做调查报告的原因。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面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收集或上网查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主要让学生查查什么是调查报告?了解调查报告这种题材的特点。其次了解国槐树这种树木的特点,通过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以及调查报告这种题材的特点和国槐的生活习性,是北京市的市树,既耐寒又耐旱。抗油烟能力强,比较适宜在北方生长,并且没有发现病虫害。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弄明白了小树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培养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实践是使儿童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本课的教学设计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体验,发展其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写调查报告,掌握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报告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
a.实地测量
b、统计
c.考察
d.画图
e.拍照等。
使学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取信息。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现更为有意义的问题,学有所得。
课后,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了教学思路还是清晰的.,尤其是对说明文学法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值得提倡,而且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各位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认为这些问题也确实存在,并应该改进。例如:在拓展时,范围太大,应紧扣主题谈论有关“保护小树”的问题,而不是其它污染问题。
今后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让这类实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反思二: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精心设计前置性小研究,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自学环境,用心研究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知识框架,写作手法,同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保护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体现孩子们的自学为主。从自学生字词开始,到小组讨论研究每个步骤,都以孩子们的思维为主。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课堂上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15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齐读课题
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预设学生回答: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
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教师:小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提醒自己读自己的,不要齐读;并且注意不会读的字查课后生字表)
2、小组内识记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摊”字和“罚”字,让学生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及其笔画顺序。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原因一:“我”特别喜爱马路两侧的小树 原因二:盛夏时,我发现小树遭到了破坏 )
(板书:原因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板书:调查)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并完成填空。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调查方法?
小作者用了步量法、统计、考察环境、画图、拍照的方法。
(板书: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4、画图;5、拍照。)
还可以有:问卷;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列数据)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板书:分析)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图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板书:结论)
1.概括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课后思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调查报告。
小作者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槐树死亡的问题?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课后想一想。
板书设计: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1、“我”特别喜欢
2、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调查
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
3.考察;4、画图;5、拍照。
分析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结论
第五篇: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说课稿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小树的死亡,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并且与集贸市场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枯萎、调查、适宜、订立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图片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小树枯萎的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顺势引出课题《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能分成几个部分。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学生经过阅读会发现,本文一共有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在学习第一部分时,让学生讨论得出:“我”决定调查小数位死亡的原因。(板书)
紧接着进入第二部分,让学生阅读并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我”调查的情况(板书:开始调查),继续提问学生、:“我”调查得怎样?引导学生的回答:细致 方法得当 得出结果 调查完之后,“我”就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问学生,“我”从所调查的结果中分析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关键词:树种优良 气候适宜 靠近市场。(板书)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之后,“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继续读课文,找出答案。学生经过分析课文,会发现:“我”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四大原因,而这些原因大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板书)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我”终于明白了小树死亡的真正原因。为此,我提出了几个建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出我的建议吗?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部分并回答:加强合作 坚决制止 订立合同 有奖有罚(板书)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作者通过对小树死因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建议,说明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意义。(板书)
为了使学生弄清调查报告各部分的联系,我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各个部分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原因,各部分讲述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
四、说板书设计
决定调查(原因)
开始调查(细致 方法得当 得出结果)保护环境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进行分析(树种优良 气候适宜 靠近市场)人人有责
得出结论(四大原因 人为因素)
提出建议(加强合作 坚决制止 订立合同 有奖有罚)
此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简单明了。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