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探(一)(精选)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推进扶贫开发纵深发展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探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以来,人居环境迅速改善,市场贸易非常活跃,基础设施明显改观,民族风格尤其突出,以苗族和彝族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设背景
星宿乡是贵州省100个、毕节地区20个、大方县4个一类贫困乡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为彻底改变星宿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地委、行署在星宿乡实施了“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扶贫战略,将星宿乡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试点乡,作为试验区扶贫开发“六种机制”、“九种模式”的试验场。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把星宿乡作为帮扶工作的联系点,进行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加快推进星宿乡脱贫致富步伐。秦如培书记多次深入调研并指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卢林书记挂任松树村第一支部书记,深入群众问计于民,指导特色小城镇建设;地、县直帮扶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倾力帮扶。通过一年时间建设,星宿乡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特色小城镇。
二、基本情况
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三条大街:星宿街、彝族风情街和松树街,其中星宿街和松树街主要为旧街改造,重点对沿街正立面实行改造和装饰,最大限度地融入民族元素。彝族风情街为新建街道,从乡政府所在地到计划生育服务站,长500米、宽14米。
(一)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2008年末,全乡城镇化率仅5%左右,到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36.48%,共计实施小城镇建设房屋改造1274户,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215户农户实施整体搬迁,逐渐向三条主街道聚集。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以每年35%的速度逐年递增,尤其到2011年大幅增加,从2010年末占总人口数的2.18%增加到4.35%,推动了农村市场贸易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讯、学校、医院、文化广场、车站等公共设施,开通了调频广播,电视普及率95%。配套安装8000余米供水管网、200盏路灯、200个垃圾桶、建设人行道20千米、种植行道树500株。星宿街为星宿乡的传统集镇,承载了星宿乡农村经济市场商贸、服务等功能,街道基础设施完善,集镇商品聚集量逐渐增大,市场活跃度逐渐增高。松树街容纳了松树村大部分居民,外流人口占37%,从事贸易、服务等商业活动,集镇市场非常活跃,吸引了周边乡镇商品聚集。新建的彝族风情街容纳了行政中心、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齐备。
(三)彰显民族特色
彝族风情街按照毕节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星宿乡行政中心及街道整治建设图集”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彝族的民族元素:风火轮、腰线彩绘、倒火把加牛角等,按照彝族风格的户型、特点建设,星宿街和松树 2
街以苗族建筑风格为主,突出苗族的祥云、挂落、牛角宝顶等。星宿街与彝族风情街建设吸引了外流人口的入住,从2008年起,每年增加60——80户,流动人口达3000-5000人,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民族氛围中。
三、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做法
(一)高度重视,规划先行。一是地、县领导高度重视。星宿乡是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的联系帮扶点,地委、县委领导多次深入星宿乡实地调研,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建设。地、县直帮扶单位倾力帮扶。为切实推进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星宿乡把小城镇建设纳入2011年乡里重点落实的“十件大事”,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点项目,专题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小城镇建设10余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规划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的关心和支持,委托贵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帮助规划设计,结合星宿乡发展方向,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地、县规划部门多次勘察、实地测设、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对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定位进行全方位思考、分析和研究,2011年3月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并通过评审。
(二)准确定位,责任落实。一是结合实际准确定位。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以民族风情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补充,着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使其具有多彩的民族性、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长远性。星宿乡多次召开设计人员、乡领导班子、乡村干部、3
村民代表参加的讨论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定位。二是落实责任强化服务。落实责任机制,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压担子;明确职责,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干部头上。每名干部包保15户,与农户签订建房协议,全程跟踪和指导农户按照户型设计要求建房,帮助农户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材料供应不畅、资金短缺、工程队缺少、户型设计等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制度,将包保情况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
(三)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完成彝族风情街改扩建;完成星宿街、彝族风情街、松树街200盏路灯安装;调频广播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完成数字化电视的安装;完成龙山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老年公寓建成投入使用;正在建设投资50万元的客运站、总投资336万的星宿乡中心小学搬迁工程、油杉河进口油路500米;同时在聘用保洁员,安装垃圾箱,购买垃圾车;公厕及垃圾处理场、体育健身广场相继开工建设。二是统筹协调发展。立足长远、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完善功能,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形成以民居改造为主体,以公益事业为辅助整体推进小城镇建设,同时探索建立和完善整治创建、社会创新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网格管理、民情信息中心建设等制度。
(四)奖励扶助,引资建设。一是建立奖励扶助机制。出台鼓励农户建房的激励机制,2011年6月15日前全部完 4
成建房的农户,每户每平方补助250元,提尖盖瓦装饰的每户每平方补助150元,包保责任干部全程跟踪农户建房进度,及时兑现奖励扶助资金,提高了农户建房的积极性。二是BT模式引进装饰公司参与建设。引进了贵州省鑫胜宇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对民居正立面改造及装饰垫资建设,资金分三年付清,第一年付60%,第二、三年各付20%,通过引进装饰公司垫资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压力。
(五)产业支撑,共同发展。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高效产业。种草3700亩,养牛940头,建养牛小区3个,实施养鹅项目411户计12320只;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金银花150亩、半夏20亩、天麻400亩;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提升特色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为融入油杉河景区开发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核桃、漆树、中药材等种植,开办玉米加工厂、腊肉加工厂、蕨苔加工厂和竹笋加工厂,发展魔芋、蔬菜、大蒜等种植。
四、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一)确立一个战略,一个核心
一个战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水平提高、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能更好地带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星宿乡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跨越发展的第一辆马车,快速驶进加快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的车道,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先重点建设带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一个核心:充分发挥党 5
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制定工作措施,对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把全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入到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中。
(二)抢抓两个机遇
一个机遇是: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启动,星宿乡作为创新五种模式和构建三大机制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革试点乡,承担着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摸索出一条新路的任务,地委、行署和县委、政府,地直部门和县直部门倾力帮扶,为星宿乡小城镇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一个机遇是:地委书记秦如培和县委书记卢林联系帮扶星宿乡,县委书记卢林挂任松树村第一支部书记,秦如培和卢林多次深入星宿乡实地调研,亲自把脉,高位嫁接,为星宿乡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高层次布局、高水平建设大力协调和精心指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三个机制
奖励扶助机制: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出台鼓励农户建房的激励机制,对建设进度快的农户及时兑现奖励,带动了整体快速推进,创造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星宿速度”。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机制:对全乡建设农户进行摸底,将农户建房任务落实到干部头上,实行责任包保和考核管理。通过责任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有力推动了特色小城镇建设。BT模式的融资机制: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资金匮乏成了小城镇建设的天险和障碍,为此,星宿乡创新BT模式的融资机 6
制,通过引进具有实力的公司介入,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四)优化四个产业
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种草养牛和种草养羊项目,将星宿乡打造成畜牧大乡。同时加大畜牧知识的培训普及力度,成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政府+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合作社的平衡作用,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药材和土特产业:引进了云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出资金,提供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服务,群众出土地、苗床木材和劳动,在利益分配上五五分成,实施仿野生天麻种植,同时建设仿野生天麻种子基地和商品麻基地。充分利用资源,加大对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办腊肉加工厂、竹笋加工厂和蕨苔加工厂,尤其是竹笋和蕨苔,皆为山林野生,具有绿色天然的特点,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色经济林:大力推广核桃种植和漆树种植。星宿乡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宜核桃和漆树种植,随着大方对“漆器之乡”品牌的深入开发,漆树种植前景很好。加大力气实施特色经济林项目,在生态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大叶苦丁茶、茶叶育苗草地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优质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杂交玉米种子基地、杂交玉米种植、竹笋生产基地、厥台保护和开发等特色农业建设,切实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实现多渠道增收。
(五)实现五大改观
居住环境大有改观:通过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人居环境迅速改观,一个独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展现在世人眼前,作为打造油杉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星宿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正逐渐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设施大有改观: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路灯、供水管网、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综合文化站、乡建调频广播站、敬老院、卫生分院、健身广场等,实施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改灶、改厕、改圈等,小城镇功能日渐完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以凸显民族特色为重点,在民居建设上以苗族和彝族建筑风格为主,严格按照《毕节试验区黔西北民居建设图集》建设,一幢幢白墙青瓦、雕檐画栋的特色民居,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扶贫开发大有改观: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做到深处、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小城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发挥出作用。思想观念大有改观:慵、懒、散,小富即安,穷不思变曾经是星宿人的精神特征,如今,从干部到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群众,致富目标明确、致富前景广阔、致富之道触手可及、致富信心倍增,内在的“造血”功能日益强劲,内驱力转化在行动上,星宿大有可为。
(县委政研室 罗昌隆)
第二篇: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
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红军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第三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蒋勋功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对提升农业产业素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将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上下功夫。
一、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施品牌战略发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据衡阳实际,我们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必须从实施品牌战略上发力。
1、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加,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而来的生产盲目性,导致结构调整多变,主导产业不突出。目前全市只有粮食、生猪、家禽、黄花等几个产品产值过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粮、猪、禽三个项目。实施品牌战略,能凭借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通过生产组织体系的连接,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合理分工,逐步做大规模,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我市衡东县为了做大做强蛋鸭产业,培育了衡金优农的“红心”牌咸蛋黄和亚峰食品公司的“香香”牌皮蛋两个品牌,带动3000余户农户养殖蛋鸭200万羽,2006年销售鸭蛋制品3亿多枚,实现产值过5亿元,使蛋鸭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名牌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驱动农业生产者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在种子选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实行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业向集约方向转变。如我市衡东县爱平养殖集团为了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种猪扩繁场,从美国引进良种猪改良品种,实行科学饲养和管理,生猪品质得到改善,“爱平”牌生猪以体壮味美、生态安全享誉国内外市场。去年销往香港、澳门等地3万多头,出口创汇3000万元,一头猪所创效益是普通猪的2倍。
3、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农业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龙头,是“船”,而品牌是引领企业开拓市场的旗帜,是“帆”。品牌效应越大,“帆”的推力就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大。通过创名牌,将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并依靠名牌的辐射扩散效应对企业产生强大的牵引带动,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同时,通过“同创共保”名牌,可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增加相互信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如我市祁东的黄花菜以前是家庭作坊式小生产,处于“散兵作战”状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极其低下。映武黄花集团成立后,改进了生产加工技术,开发出了新产品,注册了“映武”牌黄花菜,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带动16万户农户种植黄花菜18万亩,产品销售收入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2006年完成产值3.7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衡阳的农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品牌农业发展不快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挖掘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核准注册的农业产品商标167件,其中,国家认定商标8件,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15件,获得市级名牌产品称号达98件。品牌农业已成为促进衡阳农民增收的亮点。但是,我市品牌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名优品牌农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不大。这种状况与我市农业大市的地位不匹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究其原因,一是创建品牌意识不强。重有形资产的拓展,轻无形资产的增值,没有把创名牌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占各类注册商标总量的比例仅为十分之一,而先进地区(浙江省)一个地级市的比例则高达五分之一,像“蒙牛”、“长白山人参”等那样称雄全国市场的农业品牌还是空白。二是产业竞争优势不足。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粮食、生猪、家禽产量居全省第一,油料、瓜果居全省第二,黄花菜、藤茶、席草、香芋、葡萄在全省以至全国都占据“一席之地”,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性的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传统产品多,与高新技术相关联的产品少,难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全市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只有1家,过5亿元不到3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候割据、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比如生猪,我市年出栏在900万头以上,按城乡消费标准,全市内销300万头,每年600多万头生猪销外地,而本市的猪肉加工是空白,更谈不上肉食加工品牌,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三是品牌运作策略不巧。一方面,品牌创建水平不高。政府品牌扶持政策比较零散,重申报评价,轻后续跟踪管理,忽视品牌的策划、宣传和维护,尤其是企业品牌运作短期化,未进入农业企业和企业家的核心理念,对商品品牌的认定与保护研究不够,缺乏高水平的品牌管理人员,创品牌工作零敲碎打,对产品质量管理不严,像衡山的“湘黄”鸡、衡东的“爱平”猪、祁东的“映武”黄花菜、衡阳的双低油菜、衡南的“环球”饲料等一批有着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一直未能把品牌真正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品牌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业不发达,农产品进入市场手段简单,一些企业和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赚取短期超额利润,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
基于上述分析,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关键举措来抓。总的思路是:按照“树立一张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机制,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全面提高衡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十一五”品牌农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各类农业企业上市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90%以上,新增全省著名商标20个以上,实现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新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各100个,在粮、猪、禽、烟、草、茶等六大主导产业中形成1—2个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大品牌,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三、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重在培育做强上下功夫
市委、市政府拟出台《关于加强培育农产品品牌工作的意见》,从工作重点、发展载体、基地建设、扶持措施、奖励办法等方面具体部署。从具体措施上主要抓:
1、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品牌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先导力量。优势品牌的形成,有赖于一批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带动。一是落实政策扶强龙头。我市从2004年起,已集中5亿元以上的资金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衡政发 [2003]12号文件精神,集中涉农资金,重点扶持金雁、金鲲、金泰、环球为代表的粮食产业龙头,以爱平、怡农、华港、唐人神、新五丰为代表的生猪加工龙头,以达冠、亚峰、衡优、温氏集团、巨东勤业为代表的家禽产业龙头,以金鹏、逢缘为代表的席草加工龙头,以湘竹木业、天天见梳篦、开福家俱、岑芳木业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不断扩张企业规模,形成一批大的集团,增强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提升产业。近年来,已经有新五丰、温氏集团、唐人神、华港、巨东勤业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我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鼓励外来资本依托我市的粮食、生猪、家禽、蔬菜等大宗优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力争年内新增20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境外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与市内企业强强联手,实现企业改造提升。三是引导服务推进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者深化对品牌的认识,树立品牌兴企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温氏集团、新五丰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市场潜力的企业办理商标注册,引导新五丰、怡农、金雁等已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新品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商标信誉,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
2、突出优势产业带建设,夯实品牌基础。发展农产品品牌需要有优势特色产业作支撑。自2004年来,我市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建设规划,集中抓好优质稻、优质猪、优质禽等19类具有衡阳特色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目前特色仍不明显。为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我市将围绕一个优势产业,确定一名负责领导,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扶强一个龙头企业,开发一个知名品牌,实行专班专抓负责到底,推进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生产基地,形成几乡一品或一县几品的产业带。一是抓好粮食产业建设。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0亿公斤以上。大力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突出抓好衡阳、衡南、耒阳、衡东等4 个商品粮基地和90个乡镇的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力争2007年全市发展优质稻500万亩。下大力气抓好粮食深度加工转化,打响粮食品牌,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力争2007年全市粮食产业的总产值由现在的60亿元提高到80亿元。二是抓好畜牧产业建设。围绕推进“双万工程”,大力发展以生猪、家禽为主要内容的养殖业,重点抓好以322国道和107国道为轴线,年出栏3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衡南、衡阳、耒阳、衡东、衡山为重点的优质家禽产业带,力争全市出栏生猪1200万头,出笼家禽过亿羽。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的饲料、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到2007年底,全市生猪、家禽产业产值分别提高到120、50亿元。三是抓好特色产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进一步抓好衡南、耒阳、常宁、祁东等地的优质烟产业带,衡山、祁东、衡阳、常宁等地的席草、龙须草产业带,发展优质烟20万亩,席草18万亩,龙须草10万亩。
3、突出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质量。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品种,大力推行有效低毒低残留品种。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动植物无疫区建设,抓好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力争今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00万亩,新增“三品认证”60个。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遵循创建知名品牌的要求,加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控制,实行名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模化。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积极推行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检验检测体系。继续完善市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进7县市和南岳区的检测站建设,抓好各县市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与各乡镇农贸市场的检测站建设,建立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杜绝有污染、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
4、突出科技创新,推进品牌做强。一是大力开发优质特色产品。加快建设和巩固优质稻育种基地、优质苗木基地、良种家禽和鱼苗繁育基地,突出抓好农业示范园、市种畜场、市中心苗圃、农科所等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苗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大力推广超级杂交稻、杂交猪、名贵鱼等良种,力争我市农产品优质率上升5个百分点,达到60%。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种养技术、信息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强安全性和保健性。推进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导环球科技、新五丰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成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控制设备,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优化和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鼓励科研组织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服的方式参与品牌经营。组织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创新,重点研究和攻克优质高产多抗动物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技术难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突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品牌营销。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合作社法,在资金投入、税费优惠、注册登记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培育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100家。帮助专业协会制定和完善章程,让农民自主参与协会的管理和决策,自觉维护会员的权益,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创建品牌、搞活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衡阳西园农产品市场、祁东果蔬市场、衡东城关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在重点乡镇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贸市场,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以省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窗口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扶持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增强农产品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品牌营销。科学制定有效的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创意和营销策划。深入挖掘衡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和文化功能,以“特”扬名,以“土”取胜。充分利用省农博会、西洽会、珠洽会等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促进产品销售。(作者系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四篇: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
以城镇化建设推进凤凰文化旅游业纵深发展08年12月
24日作者:张永中 【 大凤凰县自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开发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的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强化措施,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的繁荣。
一、凤凰县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古城保护迈上新台阶,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按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凤凰县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风景名胜管理处,并将古城保护责任分解细化到部门、单位、社区、个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将凤凰古城划定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区域控制区,建立健全古民居、古建筑的长效保护机制,完成古城核心区街巷民居维修整治、四线入地工程和120栋古城特色民居的保护性维修,展示凤凰古城悠久的兵战文化和精雕细刻的官宅祠庙及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让人体会“人在凤凰走,心在古代游”的韵味,实现了“走近凤凰城,古城风貌扑面,进入凤凰城,古城意境迷人”的保护目标。
2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新气象,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凤凰县切实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协调领导和资金调度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资4068万元,完成了城北大道道路硬化、绿化、亮化900米;投资1750万元,完成了凤凰大桥建设;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土桥大道一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笔架山公园、沱江风光带、青溪巷、迴龙阁及滕子坪的自来水管网以及风雨楼、万寿宫、北门码头等修建、改造、修复工程;投资4876万元完成了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500余万元修建了沱田、民俗园、粟湾3个旅游停车场,在县城5个入口处设置临时停车站点,开通3条城市公交线路。启动建设垃圾中转站3座,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城市供水、消防管网、下水道、公厕、果皮箱等公共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3城市提质扩容实现新突破,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小区详细规划》和《城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启动实施了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行政生活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规划、建设以及红旗新区路网建设。实施了县委、人大、政协三大家临时搬迁和县政府大楼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搬迁、扩建及高级中学、一中等单位搬迁筹备工作,实现了还空间给古城、还古城给游客的城市扩容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人文、自然、民俗三大特色,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民俗与现代和谐共存。
4小城镇建设实现新发展,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并对阿拉营镇、木江坪镇、山江镇、吉信镇进行了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促进了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提高了城镇
发展质量。同时,重点抓好以国省道为主的道路提质工程,以县乡油路为主的路网工程和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建设。目前,凤凰县全县道路总里程达1697.2公里,完成209国道和308省道凤凰段改造及麻落、千麻、杜田至门坎岩等公路建设,累计改造通乡油路路基、路面330余公里,启动实施村间道路硬化172个村1118公里。加快了小城镇和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游的加快发展。
5城市安全感实现新迈进,为凤凰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凤凰县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的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设立了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开展以建设市场、土地市场、旅游市场、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和综合执法,城区环境不断优化,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旅游人气明显提升。据统计,2003年-2007年,凤凰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6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4.2%、246.6%。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受制于地域思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凤凰县在城镇化建设上均以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为主,对如何理清城镇化发展思路,实现以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足,70%以上的干部群众认为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是两条不会交叉的平行线,无法产生“双赢”效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上,85%以上的乡镇党委政府考虑的是“一票否决”的工作,而对小城镇建设工作,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
2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不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凤凰县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上不能与旅游的承载力相结合,导致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两者无法实现共同发展和双向迈进。近年来,凤凰虽然加大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却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大型停车场,每逢黄金周,城区便出现人满为患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3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促进旅游业发展有待加强。凤凰是国家级贫困级,财政收入少、支出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尤其是缺乏城镇化建设资金。2007年凤凰县启动了以沱江镇、阿拉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吉信镇为代表的14个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计划总投资3597万元,但由于财政支出矛盾突出,资金到位率不足70%,导致城镇化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和圆满完成,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10多个百分点,削弱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三、进一步以城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结合优势资源、自然景观、乡风民俗、历史人文背景,高起点、高水准制定《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凤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带动沿国省两道、沱江一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框架。二是抓好中心城镇小区控制性规划。结合县城区位特征,围绕古城核心景点区、旧城商务娱乐区、红旗综合行政区、堤溪文教体育区、城北仓储物流区和凤凰园旅游服务区等六大城市功能区编制好各小区控制性规划,规范区域空间开发。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做到与中心城镇的实际结合、与产业结合、与发展结合,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特色鲜明的小区控制性规划编制目标。三是抓好小城镇的发展规划。统筹城镇发展大局,必须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形成“重点突出、架构合理、互利共生”城镇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抓好阿拉营、吉信、山江、竿子坪等14个重点乡镇的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发展规划体系,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生态用地等土地资源,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确定城市文化主流。凤凰是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和民族聚居县,凤凰的城市文化主流应当是历史、文化和民俗。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必须大打名城牌、名人牌和民族牌,将清朝风格明显的凤凰古城、明朝特点突出的南方长城、唐朝韵味迥异的黄丝桥古城和“两山”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做为凤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代表和典型,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思路,进行重点开发、重点建设和重点管理,突出凤凰历史的厚重性、完整性和原真性。二是加大城市“创品夺牌”推进力度。凤凰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强县等国字品牌,但由于凤凰是老、少、边、穷地区,城市的品牌效应和名气效应仍不能将优势资源和民俗精粹完美结合,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因此,凤凰必须增强城镇居民的公共意识、城市意识,加大城市“创品夺牌”力度,尤其要加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申报力度,彰显凤凰城市文化的主流和韵色。三是加强古城保护。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严格执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切实将古城核心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和临河临街餐饮业逐步迁出,对古城不协调建筑和古城核心区餐饮业进行全面整治、整改,进一步完善古城内重点保护民居、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性维修,启动沱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保持和提升古城品位,实现“风貌古朴、意境迷人”的城市文化建设目标。
3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
一是加大产业建设力度。要把城镇化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和城镇、农村经济。突出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抓住吃、住、行、游、购、娱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工、商贸、物流、商贸、金融等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产业,确保城镇产业建设有产品、有项目、有市场,实现产业互动,配套和支撑工业、城镇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涉旅服务行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二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合做好吉怀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下沱公路工程招投标并启动路基建设,加快凤大公路建设,积极争取新凤凰火
车站扩容升级和铜仁凤凰候机楼建设。要突出实施一批旅游工程,重点抓好十里沱江风光带、民族风情展演等工程建设,完成体育中心建设。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建设完成城北新区凤凰城市标志性建筑,展显凤凰风貌和特色。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城镇水网、电网、路网改造,城镇最低廉租房建设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的公众受益度和生活质量。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管,做到精心设计、规范施工,建设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档次。三是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轻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排放,加快完成城镇供水和污水归集管网建设。实施完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24个乡镇垃圾处理站建设。完成“青山抱古城”生态工程,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及城区景区、国省道沿线和沱江河沿岸乡镇村寨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力争到2012年,城市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4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
一是做大做强城建投公司。成立城建投公司是凤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和成功经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融资15.22亿元,为改善凤凰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要通过政府授予、市场运作、开发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和投融资上的主体作用,归集国有资产、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不断扩大融资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盘活城市资产,开发城市资源,增强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上的调控能力。二是完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大城区景区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彻底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对照标准、加强管理、落实措施。要建立城市管理规章体系,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等城市管理和建筑市场、土地市场等“四项整治”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法建立完备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广大市民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严管重罚,以重罚少数教育多数的办法,确保管理到位,不出问题,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城镇治安管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优化城镇环境,增强群众安全感。四是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和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用土地、拆迁安置、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农民工工资和工程质量等问题,真正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1月16日,在凤凰古城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凤凰县“一业带三化”,即以旅游为龙头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县域特色经济充分显示出特有的活力。该县去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62亿元,增长11.5%;财税总收入2.44亿元,增长28.5%。施了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内容的“一申报两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夜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引领旅游品牌效益和产业效益快速提升。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凤凰古城超过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评为“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个古城”金奖。去年1-12月,全县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5%,实现门票收入1.5亿元,实现旅游税费6300多万元。在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下,该县农业结构优化提速,全县柑橘品改低改、烟草农业建设及生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开发风生水起,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88万亩。全县烟花鞭炮、旅游品、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过亿产业集群在发展中渐入佳境。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凤凰县去年实施了30个重点项目建设和10大景区景点工程。在打响“管理年”的组合拳中,该县境内的吉怀高速、凤大高速已经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209国道绕城线已完成投资1769万元,完成路基形象进度4.8公里;下沱线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路基工程的90%;一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中。同时,该县备受人们关注的12大景区景点工程也正有序推进。其中,沱江风光带三期工程沿河绿化已完工、防洪堤主体工程完成602米、清平湾道路改造完成70%工程量、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开发一期工程土建部分已100%完成,预计今年3月开园营业。投资最大的凤凰古城夜景亮化工程已完成75%的任务量,春节前将正式“亮灯”剪彩。
为主动对接发展需要,该县去年集中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查非纠违”、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县城环境卫生、古城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秩序、乡镇整脏治乱绿化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着力优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在旅游整治中,该县成功取缔了河灯市场,规范了背篓市场,打造民族旅游商品、古城美食两条特色街道,既拓展了旅游空间又兼顾了民生。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中,该县先后组织开展非法出租车协会、国省道沿线敲诈勒索、腊尔山治安、重点工程施工环境、企业发展环境等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为该县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建设两强一堡 加快实施云南特色城镇化战略
建设“两强一堡” 加快实施云南特色城镇化战略
建设“两强一堡”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实施云南特色城镇化战略
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强一堡”战略,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建议》对城镇化的科学定位,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城镇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科学判断,我们一定要按照《建议》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开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新局面。
进一步明确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快城镇化建设成绩显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围绕“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市群和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全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6%,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8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554万人,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昆明市)、1个大城市(曲靖市)、3个中等城市、12个小城市、108个县城、117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城镇布局更趋合理、区域更加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相互衔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这一目标相比,我省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城镇化水平偏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大约1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少,只有17个,而且结构不合理,昆明首位度太高;城镇发展布局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城镇特色不够突出,功能不够合理,千城一面、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县市级投入不足;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要求,产业支撑乏力;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不够强,农民工流动就业占比大,等等。
我省城镇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加快推进的重大机遇: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我省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的前半期,能否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关键是能不能在城镇化建设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和“突出特色、保证质量、注重节约”的总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健全和完善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形势所迫,也是我省科学发展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城镇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四大机遇:一是我省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期,这一趋势必须好好把握。按照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统计,一个区域当其城市化率达到30%后,城镇化水平将开始加速,现在我省城镇化率为36%,正是加速期的前半期。二是我省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是城乡关系快速变化的时期,如果主动建设得当,城乡一体化快速融合的目标将加速实现。三是随着桥头堡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我省的综合交通系统将获得极大的发展,云南也将从对开放的末梢一跃变为前沿,我省各种资源的优势将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内外合力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各种资源在我省的集聚和流通,从而为全省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四是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一步在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等方
面加大对云南支持的力度,这将为我们主动推进人口、产业和其他要素集聚,优化城镇结构、扩大城镇规模,提供了政策、资金和项目保障。
贯彻省委“八个发展”的要求,加快实施云南特色城镇化战略
云南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此要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坚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先进文化引领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
一是抓住“特色”和“协调”这两个根本,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特色是城镇品质和魅力所在,也是云南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山区、民族、边疆和欠发达是我省的根本省情,决定了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的优势,在城镇布局、结构、功能定位、规划中既要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发挥云南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重协调,既要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并举,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乡村,又要在区域空间上布局合理,做到圈、带、点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协调好利益关系,健全完善管理和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充分尊重农民进城和留城的选择和利益,积极推进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和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要协调好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坚决地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预防“城市病”,建设生态城市。
二是抓住城市群这一重点,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再一次强调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
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要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配合全省打造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的整体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加快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重点城市群规划及实施工作。落实省委关于完善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坚持城镇规划建设与区域优势产业形成相互配套、促进,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在城市群规划建设中的主线地位,加速传统城市的改造和转型,对条件具备的地区积极规划建设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加快打造都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群、带和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强化滇中城市群建设,加快发展滇西城市群,积极培育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城市群,加速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三是抓住特色小镇建设这一关节点,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在我省这样农业人口多、产业基础薄弱、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的区域,打造现代化的城市群、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没有小城镇这个重要的桥梁和关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2005年以来,我省围绕“突出特色、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全省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省10个旅游名镇、60个旅游小镇吸引了50多家企业进入开发,累计投资140亿元,和顺镇、束河古镇已经成为云南走向世界的品牌,新华村2007年旅游人数超过200万,全省特色工业小镇、农业小镇、口岸小镇等已经成为省内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下一步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统筹城乡、群众受益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现代农业小镇、边境口岸小镇和生态园林小镇。
四是继续抓住城乡规划这个龙头,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强化规划是法的认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断提高我省各级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水平,强化规划管理,按照科学确定城镇定位,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统筹配置公共设施,突出
区域发展特色的总要求,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全省城镇发展总体规划,鼓励支持各地相关部门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和实施区域城镇发展规划,以规划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土地、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在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引导农村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是抓好配套改革这个保障,加快推进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我省发展阶段目标和实际情况,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城镇化政策体系,在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工进城的需要,注重在制度上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注重保障农民身份置换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等权益,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扎实推进,做好“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开局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当前我省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重点是抓紧完成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重点城市群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继续支持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实施好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区域核心城市。进一步增强60个旅游小镇整体实力,抓好全省150个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探索以户籍管理为突破口的城市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用地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力争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0%。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价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突出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危改、抗震安居四大重点,再建设50万套保障性住房。积极开展低碳试
点城市、乡镇和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加强机关办公大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管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农村工作,推进城市生态示范小区建设,完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体系,积极营造低碳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