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第二篇: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教案)[sun hong ]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鉴赏表达技巧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答题,答好题。下面结合高考中现代文的阅读,谈一谈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表达技巧的类别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
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第一层面的,如19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范围内。
纵观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更多的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
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3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后一例可以这样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作者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答题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思考。如上面所举2003年全国卷那道题,就得这样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容;②具体说明乡土呢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列答案第一点是从“乡土情结”的内涵方面说的,第二点是从“乡土情结”的恒久性方面说的,第三点是从结构和主题方面说的。因为作品首段就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而第四段又说,“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便有了前后照应之妙,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下列三条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而离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用空泛的言词来说“作用和好处”总是不得要领的,因而也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比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答:他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对比一下,这两个答案的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了。
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2004年全国卷二选用孙犁的《老家》,其中第2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里不妨把相关文字引出来:
品茗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许多考生看不出来)。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如果不抓住这些词语,体味这些词语所透露出来的老屋的作者的心境,怎么作答呢?
这里所说的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深人体会。譬如1998年所选的《报秋》第3题是这样的,“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像这样一道题就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而“是”后面带着的是一个个节气,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领取”是动词,分析它的作用还要看宾语,其宾语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到“生活”,这就可以看出“层层铺开,逐步扩大”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领取生活”,于是可以看出“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的作用”。
再如2000年《长城》第2题是这样的:“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前后文都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而第6段的结尾写道:“由是人们发现……”这显然是转述“人们”的看法,叙述的角度变了,叙述的人称自然应该跟着变。这便是“原因”所在。如果不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这样的试题就比较难答了。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1)修辞类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E、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例1: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注意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
1、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2、赏析某段画线文字。
4、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达效果。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答全面,另外还要拓展)+具体分析文章相关的内容+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
四、揣摩高考试题,不断加深印象,使答题趋于完美。1、2008湖北卷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A、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B、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3、天津卷《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4、安徽卷《我与地坛》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5、福建卷《吟风》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6、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7、辽宁卷《雨韵》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章。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四川卷《我爱水》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概括(2分)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9、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题(5分)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湖南卷《谈静》21题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第四篇:24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等
24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等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现手法: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
1、象征:借某个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例:(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案: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作者说的“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2、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突出事物,更令人信服。
3、衬托、对比:
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相似的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做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例:(04年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生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遇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联想和想象:更生动,更丰富,跨越时空,联结巧妙,更有内涵,更富文学性。
解题方法: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5、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04年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文本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1)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2)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3)化用典故,使文章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4)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6、寓庄于谐:用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二)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3)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步骤及方法
一、散文阅读指导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二、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2)分析归纳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3.所遵循的原则
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高考语文古诗词背诵技巧
1.限时背诵法
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2.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3.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4.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
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5.整分联背诵法
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高考语文冲刺之如何摆脱低分状态
一、观念问题:语文不是背一背
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那就是语文差一点没关系,因为语文不需要多费脑子,临考试的时候,背一背,记一记,也就行了。当然,大家之所以这样讲,与语文课堂的某些现状有关,有的老师就是把语文当成知识课来上的。考试就是知识搬家,将记在笔记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试卷上。语文考试就变成了关于记忆力的检测。记忆力当然是人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一个人失去了应有的记忆力,那会完全变成白痴了。但是现代人才,绝非仅仅有记忆力就行的。思维力、想象力、反思力、推断力、创造力,这些能力的要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是更为重要的能力。语文课与这些能力原本相关,但为大家所忽略。将语文的学习视为只要背一背,记一记,这是造成语文低分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二、方式问题:从不关注或一曝十寒
这里我们从语文学习的方式上找一找语文低分的原因。一部分同学低分的原因是除了在课堂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几句之外,课下从未关注过语文,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只写老师布置的作文。这一类同学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朗读,读书只要一出声,必定是磕磕绊绊,念什么文章,都是一个劲,没有轻重缓急,也无抑扬顿挫。这一招当然也是家长朋友检测孩子语文程度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有效方式。您不妨让孩子读一段报纸,读一篇文章,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话,那就证明他的语文学习已经出现了问题。还有的同学,倒是关注了语文学习,不过是一曝十寒式的学习。猛干一晚,十天不看。其实,语文的学习最是不能这样。它需要的是少量多次,循序渐进,边读边悟。
三、内容问题:识记之后还干什么
语文低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同学备考复习的时候,将语文丰富的内涵与思考内容经常简化为字音、字形和文学文化常识、背诵的课文这几项内容。假如我们新近学了贺知章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般同学复习备考的内容是:复习字形“鬓毛”的“鬓”,写几遍,保证会写;然后再掌握字音“衰”读作“cuī”;再后,记住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还曾写过的一首诗叫《咏柳》。这个复习够充分了吧。都这么复习了,那还能干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去考场发挥了。其实这个同学语文复习得的确不错,但他把最应该复习的内容却丢掉了。那就是面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白发苍苍的87岁致仕归乡的贺知章此时的心境到底是怎样的,他有何样的人生感慨?你可以将贺知章此时心潮起伏的心情用你的笔描绘记录下来吗?体悟人生,感动生命,增加人生丰厚的体验,将复杂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笔能够准确细腻的记录下来,这些才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
四、高考语文成绩提升方法
1.转化观念,从今天做起。改变对语文不重视的观念,改变语文学习方法。坚持每天学习语文40分钟。
2.提前预习,认真面对课文,将容易写错和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划出来。能查字典弄清楚的,就自己查字典。查完后,仍然难解其意的,准备好,第二天问老师。一边读,一边想,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铅笔写在书页空白的地方。大胆地去写,不要害怕自己的幼稚与错误。
3.带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老师碰撞。看一看,自己哪些地方与老师英雄所见略同,哪些地方还有差距,哪些地方自己理解错了,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4.课下整理基础知识后,能够坚持写听课感悟,感悟中可以写:在课堂上,自己领悟了哪些,在哪些地方收到了启发,转变了什么,老师与其他同学的精彩在哪里?
5.带着自己这些感受,与授课老师或四中网校的老师坦诚交流。认真听取老师肯定了你什么,对哪些内容指出了问题。
6.针对自己的不足,在四中网校的优质资源中找到相关的讲座与问题研讨。一边听,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依据老师的建议,快速而积极地修正自己以往之不足。
7.增加阅读量,带着从老师那里领悟而来的方法,运用到自我阅读中。
8.期末考试早下手,自我先做模拟考。依据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再行改变。高考语文如何快速提分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首周杰伦的《蜗牛》也是我在高三冲刺阶段的“战歌”。是的,高三会很苦,高考是挑战。但有苦才有甜,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高考,不必畏惧,而应感激,只有它能让人生在最短时间内增值,只有它能使我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一年,换一生。”这是我的高三宣言;“信念坚定+持之以恒。”这是我恪守的学习准则。
1.准确定位,做好规划
认真分析,给自己的学业水平出初步定位,结合实际,树立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学习才会有追求的动力。可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目标,并在一定的时间后对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2.抓牢基础,形成网络
高三的学习一定要抓基础,并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的高考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3.主动学习,善于总结
高三的学习其实是对十年苦读的一次总复习,在这个高二转折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转变身份,主动学习,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全部整理一次,发现薄弱之处,及时有针对性地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分析总结对高三同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遇到新问题,学到新方法,都应及时记下来;每次考试,对于新题型的解法思路、典型试题等都要及时整理分析。得失心中有数,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考前语文备考冲刺指导
语文
一基础知识要重新翻看查漏补缺
东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洪勇认为,重积累的语文科想在临考前抱抱佛脚恐怕难有成效,但冲刺的技法还是有的。
洪勇说,攻克基础题重在回归课本,以前做过的题目要重新看。语音、字形、语病、词语、修辞、文言文阅读等基础知识,要以复习旧题为主,有计划地把以前做过的题、用过的练习册,好好地翻一遍。“重新翻看自己以前做过的笔记,也可以与同学互换着看,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洪勇特别提到,考生此时已经不需要再做更多新的练习,而是要不断复习,用熟悉的文章来增强“语感”。二不可一味挑战难题偏题
研究多年高考备考策略的资深教育专家、卓越教育教学主任谭伟表示,每年高考前,总有成绩较好的考生想挑战高分,故意找偏、难、怪的题目来做,结果浪费了时间、打击了信心,提高不了能力的同时还影响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上,切不可一味挑战难题偏题。
三不该丢掉的“22分”
一般情况下,要背的内容在高考试卷上以4个选择题3个默写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约占22分。“这22分最为实在,背了就会,不背肯定不会;会就能拿分,不会就拿不到分。”答这种题目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这分并不好拿。如果丢掉了这部分的分数,语文成绩上120分或110分就很难了。四名句要会背且会写
对名句题,考生不能满足于会背,还要会写,更须写得准确。一个错别字就前功尽弃。因此,这段时间内将名句背一遍实际是要求将名句背写一遍,同学们之间可互相出题,互相检查。
五多思考、重总结阅读和语言运用题
对阅读和语言运用题,考生要多思考、重总结。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常用工具是“旧题”。首先,考生搜集自己犯过的错误,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犯的错。其次,整理错误的同时也是梳理知识的过程;考生可按照知识点和类别把错误分门别类整理清楚;然后就可以分析错误了,找出错题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高考冲刺大战语文方法
(一)基础知识要重新翻看查漏补缺
东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洪勇认为,重积累的语文科想在临考前抱抱佛脚恐怕难有成效,但冲刺的技法还是有的。
洪勇说,攻克基础题重在回归课本,以前做过的题目要重新看。语音、字形、语病、词语、修辞、文言文阅读等基础知识,要以复习旧题为主,有计划地把以前做过的题、用过的练习册,好好地翻一遍。“重新翻看自己以前做过的笔记,也可以与同学互换着看,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洪勇特别提到,考生此时已经不需要再做更多新的练习,而是要不断复习,用熟悉的文章来增强“语感”。(二)不可一味挑战难题偏题
研究多年高考备考策略的资深教育专家、卓越教育教学主任谭伟表示,每年高考前,总有成绩较好的考生想挑战高分,故意找偏、难、怪的题目来做,结果浪费了时间、打击了信心,提高不了能力的同时还影响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他认为,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上,切不可一味挑战难题偏题。
(三)不该丢掉的“22分”
一般情况下,要背的内容在高考试卷上以4个选择题3个默写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约占22分。“这22分最为实在,背了就会,不背肯定不会;会就能拿分,不会就拿不到分。”答这种题目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这分并不好拿。如果丢掉了这部分的分数,语文成绩上120分或110分就很难了。
(四)名句要会背且会写
对名句题,考生不能满足于会背,还要会写,更须写得准确。一个错别字就前功尽弃。因此,这段时间内将名句背一遍实际是要求将名句背写一遍,同学们之间可互相出题,互相检查。(五)多思考、重总结阅读和语言运用题
对阅读和语言运用题,考生要多思考、重总结。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常用工具是“旧题”。首先,考生搜集自己犯过的错误,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犯的错。其次,整理错误的同时也是梳理知识的过程;考生可按照知识点和类别把错误分门别类整理清楚;然后就可以分析错误了,找出错题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高考语文巧记成语12法
1.顶针接龙法
词首接词尾,像接龙一样续下去。既可用原字,也可用谐音。不过注意弄清楚。
顶天立地——地久天长——长盛不衰——衰朽残年
2.回环往复法
就是由哪个字开始,结果就要回到那个字。
回天无力——力不从心——心口不一——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百折不回 3.目标推进法
以一个成语为起点,最后归结到某个字或某个成语。与回环往复法很相似。
从“目中无人”说到“水”。
目中无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调雨顺——顺藤摸瓜——瓜熟蒂落——落花流水
4.数字排列法
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是其他字。
一心一意——二龙戏珠——………自己续下去,有的多想几个。参考思路见后便巩固训练
二心二意、二话不说、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三思而行、三心二意、三令五申、三言两语———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分五裂、似是而非——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花八门、舞文弄墨——六月飞霜、六神无主、六根清净——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手八脚、妻离子散——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九归
一、久别重逢——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恶不赦、实事求是。5.物以类聚法
⑴成语动物园:虎头蛇尾、龙飞凤舞、牛鬼蛇神等。
⑵成语植物园:李代桃僵、良莠不齐、杀人如麻等
⑶成语百家姓:围魏救赵、见钱眼开、名落孙山等
自己继续联想。
6.追本溯源法
⑴出自寓言:杞人忧天、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
⑵出自神话:天衣无缝、为虎作伥、精卫填海等
⑶出自历史: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祸起萧墙等
⑷出自诗文:袖手旁观、以逸待劳、日薄西山等
⑸出自口语:七上八下、心平气和、鸡毛蒜皮等
继续联想。7.趣味记忆法
⑴猜谜法
穿针——一孔之见卧倒——五体投地
芭蕉——粗枝大叶竹子——节外生枝
训练:呀——唇齿相依裁判————旁观者清
跳伞——一落千丈伴奏——随声附和 ⑵歇后法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训练:草船借箭----(几个成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满载而归 ⑶搞笑法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贵的书籍——一本万利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训练: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大的手术――改头换面
最大的窃案――偷天换日
最徒劳的工程――精卫填海 8.联想法
参考联想。正反褒贬。9.片断朗诵法
找集中的朗读。用成语写成的文章。中华成语千字文一书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10.情景想象法
造句。想象成语故事。略。11.情景激化法
说出一种场景,或一种动作心理,也可使用成语的解释,然后想成语,不会的查。一般有情景很容易激发联想。
比如:你喜欢的足球队进球了,你会怎样?用成语:欢呼跳跃、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奔走相告、相拥而泣等。
训练:当别人批评你,你会怎样?恼羞成怒、暴跳如雷、面红耳赤、一言不发,应该是:毕恭毕敬,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
12.对句检查法
说上句对下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联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善友善报——恶有恶报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高考语文成语巧记法
【巧藏城市名】一技之长 春风化雨 来**方长 沙里淘金 难能可贵阳春白雪 声东击西 安居乐业 一步登天 津津有味
【巧藏学习的事物名称】千言万语 文通字顺 百炼成钢 笔墨纸砚 不计其数学有专长 博览群书 包罗万向 九州方圆 规行矩步
【巧藏动物机关(12生肖成语结尾)】胆小如鼠 力大如牛 生龙活虎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打草惊蛇 悬崖勒马 顺手牵羊 杀鸡儆猴 呆若木鸡白云苍狗 行同狗彘(猪)
【巧藏人体部位】焦头烂额 另眼相看 画龙点睛 一目了然 扬眉吐气千钧一发 掩耳盗铃 嗤之以鼻 描眉鼓舌 唇齿相依劈头盖脸 三头六臂 一手遮天 了如指掌 口蜜腹剑铁石心肠 肝胆相照 集腋成裘 瞠目结舌 卑躬屈膝摩肩接踵 指手画脚 别具匠心 洗心革面
【巧藏数字】多此一举 说一不二 三头六臂 四通八达 五湖四海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霄云外 十全十美
趣记成语
【含有“手”的成语】手舞足蹈 心灵手巧 手到擒来手忙脚乱 得心应手 爱不释手 手足无措 心狠手辣情同手足
【含有“虎”的成语】虎头蛇尾 生龙活虎 虎口拔牙龙争虎斗 龙盘虎踞 骑虎难下 龙潭虎穴 降龙伏虎虎背熊腰 虎口脱险 调虎离山 羊入虎口 放虎归山龙腾虎跃 养虎遗患 狼吞虎咽 谈虎色变 虎视眈眈如狼似虎 虎口余生 为虎作伥
【含有“然”安成语】怡然自得 依然如故 恍然大悟茫然若失 浑然一体 豁然开朗 安然无恙 焕然一新庞然大物 蔚然成风 坦然不同 泰然处之 防患未然怦然心动 哑然失笑 昭然若揭 斐然成章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万象更新 千军万马 对牛弹琴声名狼藉 杯弓蛇影 鸡毛蒜皮 指鹿为马 鹤立鸡群抱头鼠窜 亡羊补牢 狗急跳墙 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画龙点睛 兔死狐悲 瓮中捉鳖 鸡鸣狗盗 黔驴技穷鹏程万里 鹤发童颜 哀鸿遍野 兵荒马乱 管中窥豹爱屋及乌 鱼目混珠 骑虎难下 守株待兔 顺手牵羊螳臂挡车 蜂拥而至 泥牛入海 叶公好龙 一箭双雕噤若寒蝉 井底之蛙 蝇头微利 门可罗雀 蜻蜓点水狗头军师 狐朋狗党 狗屁不通
【巧藏小诗】一日千里 半壁江山 绿林好汉 一触即发 半途而废红极一时 一鼓作气 半路出家 喜出望外 雨后春笋一举成名 半信半疑 爱不释手 风吹草动 穿针引线锦上添花 衣冠禽兽 戴月披星 红颜薄命 花言巧语叫苦连天 一目了然 声东击西 惊天动地 万马奔腾家喻户晓
【联句成段记成语】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上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成语用法归类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惶失措 漫不经心垂头丧气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描写人物品质词】: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克已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见利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描写学习的词】: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好学不倦 不学无术勤学好问 发愤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全力以赴
第五篇:现代文答题技巧
最全、最实用的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此类问题不常问)4.语言品析
例: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
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文体都能见到,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①.结构、内容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说明方法,见点2。
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①.题目 ②.首尾段 ③.论据观点 ④.承上启下句 ⑤.概括: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格式: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格式①.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事例,证明了 1 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②.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④.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xx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的。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
格式:xx(句、段、全文)具有xx的语言特点,从xx(词、句)中体现了xx的语言特点。5.作用类
⑴.题目作用 ①点明论点 ②交待论题
⑵.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强调xx的中心论点 ②总结全文,得出xx的中心论点 ③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记叙文
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摘录法。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
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格式:本文通过对xx的描写/记叙,赞美了xx(文章线索),表现了作者对xx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xx的喜爱之情和„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3.描写及作用
描写(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人物描写:运用xx描写准确揭胤示了xx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
(2)景物描写:
1.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
2.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3.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 4.渲染、突出了xx主题
5.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3)议论的作用:抒发了作者xx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xx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
(4)第二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作用(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强调了xx的xx特点,增强语言气势,增加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赋予xx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5.词、句赏析
词语格式: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织。
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抑扬结合、首尾呼应、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作用(1)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先抑后扬: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插叙①.补充、衬托的作用②.解释说明③.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标题(1)引起读者兴趣(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行文的线索(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5)设置悬念
首段及段首(1)开门见山(2)总领下文(3)设置悬念(4)埋下伏笔 某句话的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线索。内容上: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 ③突出中心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情感。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了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3.这种巨鲸,名列世界第五大,有时能长到体长超过45英尺,体重40多吨,寿命长达30—40岁。
4.我们这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更应挺起胸膛,用我们的决心和毅力去创造将来,使人人都
能够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安定和幸福的生活。希望全人类都有一个和平的世界。5.妈妈呀,你把您的爱深深的藏在了心里。是女儿不懂事,错怪你了。我再也不会以为您不爱我了,因为我从那张字条上,读懂了您对女儿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