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0年7月9日,记录整理)
同志们:
前几天,龚市长主持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深入研究了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龚市长还委托我和建勋副市长尽快主持召开一个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遵照龚市长指示,今天,我们选择在上高召开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主要是总结交流我市前一阶段医改工作的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医改工作任务。刚才,上高县政府刘平县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各县(市、区)汇报了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市医改办与各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签订了医改工作责任书;下午,我们还将分组参观上高县三级医疗机构,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将作会议发言,建勋副市长将作会议小结,希望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迅速启动,快速推开,成效明显,表现为“四有”:一是基本医疗保障能力有增。重点解决了国有关、破、改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62.69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82.18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388.28万人、参合率97.3%。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成年及未成年人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220元、15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5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扩面提标”。二是基本药物制度推广有序。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通过强化 “六项保障”,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大幅下降,其中门诊人均药品费用下降30.7%,住院日均药品费用下降43.67%。三是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升。重点开展了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今年已免费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8847例,为2.15万名农村孕产妇发放住院分娩补助646.21万元,为1.82万名妇女进行了宫颈癌普查,均列全省第一;为2.36万人农村育龄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列全省第三。截止5月底,全市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23.59万份。四是基层医疗卫生保障有力。2009年,我市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8140万元,积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达标建设县级综合医院10所、中心卫生院48所、一般卫生院113所、村卫生所2332所。与此同时,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技队伍建设,按照每千居民1.2人的标准,核定了乡镇卫生人员的岗位编制;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基本工资保障机制,从去年以来,全市共安排资金1.03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工资进行补助;完善了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制度,在省级财政每人每年1000元补助基础上,我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26.2万元,再给予乡村医生每人每年500元补助。
当然,尽管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当中,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至今仍持观望态度;少数地方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心中没有底,不能较好地安排和落实补助资金;个别部门大局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推诿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和改进。下面,就进一步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深刻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利益问题和最重要的民生课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将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条件。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城乡居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一重大决策目标的提出和落实,是我国卫生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也为我市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紧全力实施,缩小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卫生和健康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到2008年底,全市各类医疗机构达到398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22万张,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中医院、专科防治院等种类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卫生体系,防病治病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我市经济社会仍欠发达,人民收入水平偏低,以致医疗卫生领域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矛盾,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还未能充分体现。在农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就医不便、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困难群众有病不敢看,以至于小病拖成大病、大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群众反映强烈。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创新医药卫生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切实解决好。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安全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尊严和对社会的感情,服务保障体系是否健全,是否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前面我已经讲到过,截至6月底,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2.18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达到62.6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388.28万、参合率达到97.3%。尽管如此,我市总体医疗保障水平依然较低,未能覆盖全体人口,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体制,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每一位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维护人的生存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第四,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高储蓄国家,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医疗预期支出较高,是导致高储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把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建立保障服务体系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投入,可以有效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同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减少群众看病的费用负担,消除群众看不起病的顾虑,减少“大病医疗”储蓄,增加即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我们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应对金融危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挖掘内需潜力,为经济发展增添持续稳定的动力。
总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影响深远、难度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它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课题。特别是像我们宜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设区市,严格地讲,现在尚属初期工业化阶段,还达不到中级水平,以致我们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严重不足,欠账多、基础差,医院负债严重;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医疗队伍亟待加强。据初步测算,这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需资金,62%比例需要地方财政通过转变改善投资结构来配套投入,所以说,我们的财政压力很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将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收入和药事服务收费,这在财政补贴缺口加大的情形下,势必导致公立医院在一定时期内运转困难,特别是县以下医院的生存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我们当前一方面要考虑实行基本医药改革后医院收入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的问题。我市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将更为复杂艰巨,必须循序渐进、审慎而为。各地、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上来,既要坚定信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锁定目标,突出关键,扎实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此前,我们已经下发宜府办字〔2010〕83号文件,确定了今年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5个方面、12大任务、64项具体工作;刚才,市医改办与各县(市、区)医改领导小组签订了责任书,希望高度重视、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狠抓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面提标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按照省里要求,到2011年,城乡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的参保率都要达到92%以上。目前,我市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的参保率虽然已接近或超过省里要求,但尚未参保人群都存在特殊困难和复杂原因,包括财政投入、政策衔接、体制机制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近期内,要突出抓好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按照省里的要求,今年10月底前务必解决好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职工、农垦企业职工和城镇困难企业大集体职工的参保问题。当然,这项工作必须要与国有七大系统的企业改革一道抓,同步推进,在10月底前不仅要把企业职工安置好,还要解决好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要逐步扩大门诊统筹范围,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纳入报销范围,并逐步提高报销标准,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到120元;将城镇居民医保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住院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万元和6万元;将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将贫困家庭14周岁以下(含14周岁)儿童的大病医疗年救助的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救助比例提高10%。同时,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服务,积极探索推广医保“一卡通”、新农合相邻县乡“当地参合、异地住院、同等直报”等做法,为参保群众报销补偿提供极大方便。二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包括政府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零差率销售及医保报销等各个环节,是医改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和重大制度创新。我市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在6月底前,巩固完善去年启动的5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试点工作;二是到11月底前,对全市所有乡镇和政府创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启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到12月底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确保合理补偿;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要将基本药物全部、及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减轻群众用药费用负担。由于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药品销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会带来较大影响。据调查,药物收入所占比重多达50—60%之间,这样一来,在改革中要密切注意解决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发展的关系。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投入补偿和购买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精减非医护人员,以减少基层医疗机构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造成的利润下降和收入减少等负面影响,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和发展。
三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要整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科学确定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合理划分各级医疗机构对应的患者群,有效分流人员。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使一般的疾病在基层医院得到治疗。今年,务必完成2009年安排的4所县级医院、1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和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中袁州区人民医院、樟树市人民医院2个扩建工程必须在今年11月1日前完成,同时启动6所县级医院、8所乡镇中心卫生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精神病医院和48所村级卫生室建设,希望相关县(市、区)要加强跟踪调度,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城市医院要通过对口支援,带动和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要全面落实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政府投入政策,保障人员经费,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支持其正常运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搞好现有人员业务培训,着力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制定完善职称评定、确定领军人才等政策规定,鼓励市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实施“医疗卫生大学毕业生进农村计划”,公开选拔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建立上级卫生机构招录人员主要从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中遴选的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卫生单位就业。
四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最大限度预防疾病。着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公平地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要逐步实施居民健康体检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光明·微笑”工程长效实施机制,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今年要全力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要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强化预防体系建设,落实疾控、监督和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加大重点传染病防治力度。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推行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政策。要制定公共卫生绩效评估方案,建立重大传染病、院内感染、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目标和责任,确保卫生执法做到依法公正、透明公开。要加强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工作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和物资储备,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要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工作中的难点。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趋利行为明显,存在以药养医、大处方、滥检查、重复收费、分解收费等突出问题,社会反响强烈。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坚持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要强化区域规划,完善结构和布局;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深化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和中医药扶持政策;增加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学科和人才队伍等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补偿措施,探索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健全监管机制。要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推进文明医院创建活动。大力推行医院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工作,重点抓好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公开。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医德医风建设目标责任制,树立良好卫生行业社会形象。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区域差异大,工作要求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坚决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务实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心部署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努力营造深化医改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总体要求,切实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建立健全“政府负总责、部门抓落实、单位共参与”的医改工作责任制,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级相关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市发改委要负责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综合协调有关改革工作,市卫生局要牵头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要负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要牵头负责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市财政局要负责全市资金预算编制和资金拨付的监督督查,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覆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改革。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省财政今年预计安排48亿元资金,其中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36亿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1.8亿元、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6.8亿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3.4亿元,尽管国家和省里均将给予资金扶持,由于财力所限,我市财政配套的压力还是较大。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医改投入,同时要加快各级医改资金下拨速度,确保医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医改政策和工作动态,特别是要十分关注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的单项改革措施,加强上下对接,积极争取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各县(市、区)要加强医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医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医改资金分文不差地使用到规定项目上。
三是积极宣传引导。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正面广泛宣传医改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增强群众信心。要细化宣传引导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深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让农民、城镇居民、学生、医务工作者等各类人群都能了解改革的方针政策和“五项改革”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解答,使改革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四是抓好跟踪督导。今年时间已经过半,要完成今年医改任务难度很大,不讲方法、不讲效率是不行的。省里将组织专项督查组,再次对我市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进行督查,并对五项重点改革的实施效果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市医改办在省里督查之后,要对我市51所试点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一次调研,为12月初全面推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依据。同时,各地也要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加强考核督导评估,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并对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认真把握,精心安排,强化调度,确保按时完成。同志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定信心,共同努力,扎实工作,让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真正合民意、暖民心、惠民生,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赶超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在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讲话
在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贺崇伟
同志们:
4月14日,临汾市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树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谢碧玲主持会议。会上,徐树荣代表临汾市委、市政府和市医改领导组作了工作报告,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责任书。古县、蒲县等医改试点县和市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人社局、药监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做了表态发言。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传达贯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全面完成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关于贯彻省、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决定召开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认真按照要求,积极稳步实施。刚才,已宣读了县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及部门分工的通知》、《隰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医改工作启动近一年来,各乡镇、各部门和基层各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五项重点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使全县医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的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县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价格在市招标价的基础上下降3个百分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部门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得益于基层医疗单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些既是我县医改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和方法。
今年是实现医改阶段目标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医改已步入深水区,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进一步显现,许多任务涉及体制机制创新,头绪多、责任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从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来看,各级政府都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来抓,明确要求今年要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对深化医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从群众实际感受看,对医改成效给予很高的期待,群众关注点已经从改革的方向、原则,转移到改革的进程和实效上来。从我县医改工作实际来看,尽管我县医改工作开局不错,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多元化的投入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随着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供给、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医改经费投入压力不断加大,仅靠县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在探索建立政府投入、基金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补偿机制上下功夫。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通过近期的努力,我县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打开了局面,但是,由于系统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公共卫生服务实效性、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基层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虽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是,在临聘人员分流安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设施设备落后,医疗队伍专业、年龄比例失衡、人才断档、无证人员多,上下级医疗机构分工负责、转诊、会诊、急救患者协同救治等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指导作用发挥不到位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医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准确把握深化医改工作的政策规律,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积极探索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触及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医改工作推向深入。
二、把握关键,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医改工作不断深入 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医改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机制创新,破解医改难题,增强改革实效,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1.围绕减负担,稳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范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是近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切实减轻群众看病用药负担的关键。今年要着力在规范提高、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增强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省上将医用耗材、检验试剂、内置器材和中药饮片纳入统一采购配送范围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和零差率销售药品,在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要强化基本药物管理,切实提高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率。物价、卫生等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监管,坚决纠正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中通过其它途径乱加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贵、用药贵的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2.立足保基本,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进一步扩大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均等化。要积极做好提标后的新农合补偿方案测算工作,根据我县测算结果,结合省、市出台的新方案,制定出我县2011新农合补偿方案,通过适度调整报销比例、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等,进一步扩大住院补偿的受益面和实际补偿水平,使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要注重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向大病保障倾斜,使基本医保在解决群众急难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推行新农村住院报销“一卡通”,实现农民在城乡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持卡结算。
3.着力强基层,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体。医改中,中央和省市始终把强基础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卫生、发改等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改善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要坚持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改革方向,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把工作重点转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宣传和使用科学、简便、有效的防病治病手段作为重要工作,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养成注重预防疾病的生活习惯,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要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规范村卫生室管理,发挥村卫生室在三级卫生网络中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要采取业务培训、结对帮扶、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全员聘用和合同制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合理安置分流人员,落实临聘人员养老保障,使在职的人劳有所得,离职的人老有所养。
4.突出建机制,努力形成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运行的长效机制。医改的总体目标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核心在保障供给,关键在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积极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增加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建立政府补偿机制对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至关重要。县财政、卫生、人社等部门要按照“两定一补三保障”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制经费补偿方案,通过补偿方式的转变,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管理和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二是要健全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今年要进一步健全招标采购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采购中要注意多听取基层意见,多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提高招标采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引入竞争机制,开展诚信医药配送企业评选活动,实行配送企业动态管理和末尾淘汰制,确保药品质量可靠、安全价廉、配送及时。三是要健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是医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群众满意度的提高,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配送企业中开展优质诚信服务评选活动,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医疗行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要督促基层医疗单位加大药品、诊疗服务价格信息公开力度,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使医改各项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5.坚持重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今年,省市医改工作的重点是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并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一是严格治理过度医疗;二是对5个以上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并执行单病种付费,实现同级别、同路径、同收费;三是医用耗材、植入性材料实行零差率销售;四是在50%以上的病房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五是试行用工全员聘用制度及重点科室负责人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六是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并积极在西医科室、重症监护室使用中医诊疗服务;七是在政府补助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县级以上医院试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八是全面落实院务公开。我们要从我区实践出发,认真借鉴试点医院改革的经验,认真研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县情实际的改革路子,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三、强化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组织,统筹推进。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目前,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领导重视是保证医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做好医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抓,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县卫生局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深入调查研究,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物价、药监等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思想,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县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凡上级有的资金一定要争取到手,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加强对医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3.进一步严格督查考核。强化督查考核是推进医改工作的重要保证。今年我们对医改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县医改办要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对基层各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特别是对执行进度缓慢的单位要进行现场督导。监察、督查等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运行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情况、政府补助落实情况等医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4.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宣传广电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引导社会预期,消除群众疑虑,增强群众信心,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政策受益面。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单位推进医改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报道医改取得的成效,多做正面宣传,为深化医改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氛围。
同志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强化措施,积极稳妥地把改革推向深入,切实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大家。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第三篇:江西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0-08-2
5(二○一○年六月十八日)
继5月7日召开全省医改工作座谈会后,今天又召开全省医改工作现场交流会,主要内容是:传达全国会议精神,学习贵溪医改经验,签订今年医改工作责任书,对医改工作进行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刚才,谢茹副省长传达了苏书记指示精神和吴省长批示精神;省卫生厅李利厅长传达了全国医改工作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医改专题研讨班结业式精神,主要是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参观了贵溪市三级医疗机构,听取了贵溪市杨市长作的医改工作经验介绍;省发改委姚木根主任同各设区市常务副市长签订了今年医改工作任务责任书。会议规模大、时间短、组织好。下面,我再简要讲三点意见。
一、牢牢把握中央医改的总体要求
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全国医改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好“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的总体要求。
“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重要原则。
保基本,其核心的内涵和目标,就是确保群众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具体工作中,保基本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相适应,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全民基本医保,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要求,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基层,就是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使基层能够承担起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履行好这一职责,就要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改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努力使广大城乡居民不出乡村、不出社区、不出县城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建机制,就是要建立起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有效运转的良好机制,保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要保障供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要围绕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和改革关键环节,建立起有利于增加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确保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努力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突出五个重点”:一是突出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经办服务水平为重点,增强医保“保大病”的作用。二是突出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为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三是突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四是突出以项目进度和实效为重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率和效益。五是突出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认真学习贵溪医改经验
贵溪市医改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有力、基层体系健全、改革成效明显。上午参观的四个现场点,我认为是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个层次的样板,一是县级医院建设的样板,二是乡镇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样板,三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样板,四
是村卫生室(所)的样板。尤其是贵溪市着力破解三个难题的经验,值得全省学习借鉴。一是着力破解财力保障的难题,强化了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建立了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大幅度提高卫生事业投入,2010年达到2707万元,是2004年的46倍,年均增加3528万元。足额配套人民医院建设项目资金1700万元,并通过财政担保,贷款1亿元解决建设资金缺口。每年投入240多万元,专项用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和绿化、靓化。积极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县级财政补偿,首批配套资金662万元已按时拨付试点单位。
二是着力破解基层体系建设的难题,方便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全市18所乡镇卫生院、600多个村卫生室、2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标,市人民医院一、二期工程完成后,业务用房面积将达7万平方米、床位数将达800张。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核编、配编工作,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570个、新增337个,为两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编制43个,有力稳定基层卫生队伍。全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卫技人员引进力度,加强业务骨干在岗培训。
同时,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长选拔任用机制,实行公推公选、精细考核、绩效考核。积极探索实施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分配原则,极大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积极探索村卫生所公办和乡村联办模式,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五统一”,即卫生院派出人员与乡村医生统一开展工作、医药设备和耗材统一由卫生院调拨、卫生所业务收入统一由卫生院管理、卫生所工作人员待遇统一由卫生院核发、卫生所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统一由卫生院缴纳。特别是流口镇盛源村卫生所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不是所有村卫生所、卫生室都搞乡村一体化管理,但如果大多数靠近乡镇医院的村卫生所、卫生室把这条经验学到了,就可以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解决很大问题。三是着力破解稳定参保比例的难题,实现了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解决了国有改制退休人员、城镇在读学生、国有农林企业职工和城镇困难大集体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9577%,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新农合参合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5%以上。落实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从试点情况看,门诊处方金额每张平均下降33%,住院金额日均下降47%,药占比同比去年下降30%;塘湾镇中心卫生院自去年12月以来的试点实践,实现了“一增一减”、回答了“三个担心”,即实现了就诊患者和住院人次大幅度增加、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大幅度减少,回答了乡镇医院减收的担心、医务人员减收的担心、财政补偿不到位的担心。实施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万余份,特别是为1893例白内障患者、97例唇腭裂患者、79名12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治疗,创造了“光明·微笑·关心”工程整体推进的新经验。
三、全面完成今年医改任务
今年医改目标任务已在全省医改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具体部署,主要是五个方面、12大任务、70项指标,并且强调了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扩面提标工作、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覆盖工作、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抓好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工作,希望各地继续推进落实,力争实现人民群众“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少出省”。这里,就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再重复一下,叫做“一个分解落实”、“三个扎实推进”。
(一)一个分解落实
根据国务院的文件要求,今年5月21日,国务院医改办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责任书,下达我省的医改任务共28条,其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7条、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7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8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1条,并将对责任书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或处理。省医改办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和全省医改的目标,在会上也同各设区市签订了50条的医改任务责任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本地区(部门)的实际出发,结合各自承担的任务,抓紧研究部署,抓紧分解下达,抓紧落实责任,确保在6月底前,将医改任务分解到县市、分解到乡镇、分解到社区。
(二)三个扎实推进
一要扎实推进县乡医院建设。中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极为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推进医改的重要举措。投资力度前所未有、补助范围前所未有。去年和今年,中央和省里统筹安排了近15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78个县级医院、20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7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各地要倍加珍惜、强化调度、落实资金、把握节点。就全省而言,有三个时间节点:今年国庆前建成20个县级医院的扩建项目,明年春节前建成16个县级医院的扩建项目,明年国庆前建成42个县级医院的扩建项目,由省发改委会同省卫生厅督查调度;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由各市、县(区)政府督查调度。
二要扎实推进医保扩面提标。今年要重点解决好全省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职工、农垦企业职工和城镇困难企业大集体职工的参保问题,确保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到120元,城镇居民医保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住院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万元、6万元,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5万元,贫困家庭14周岁以下(含14周岁)儿童的大病医疗年救助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救助比例提高10%。这些政策都已经明确和下达,请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卫生厅抓好实施和督办。
今年,中央给我省下达的硬性任务中,有三项大家感到压力很大、看法不一。即:“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00万人”,“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扩大到60%的统筹地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50%的统筹地区力争达到60%”。由于我省有几项大的医保政策,前一项任务的完成已没有困难。后两项任务,其本意是想扩大参保人群当期享受报销的人数比重,但是,与我省近几年探索的个人账户结余资金可冲抵下一个人缴费额的做法需要完善衔接。希望大家服从中央、顾全大局,积极探索、有机衔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这次责任书中,新增了“全面推进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的医疗保障工作”的任务,这是根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苏书记、吴省长亲自提议的,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这些不幸儿童和家庭的亲切关怀,省卫生厅正在会同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研究具体方案,届时再作统一部署。
三要扎实推进药品招标采购。自2008年12月推行省级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以来,有“三个丰硕成果”必须给予高度评价。一是降低了药价,去年药品招标中标价比国家指导价下降了361%,今年中标价又比国家指导价下降了466%,其中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达4062%,相当于一年给群众让利20多亿元。二是节约了成本,通过网上操作,取消中介机构,减少中间环节,可为药品生产厂家、供应商和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招标采购成本。三是保护了干部,招标采购过程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有利社会监督。对此,我们要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6月1日我们几位同志就落实中央“关于健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问题,开了一个专题务虚会,归纳起来是做好“一坚持”、“三探索”。
“一坚持”。继续坚持省级网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把“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始终贯穿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的全过程,完善招标采购机制,规范管理操作办法,切断不合理药品利益链条,进一步降低中标药品采购价格。
“三探索”。一是探索价量挂钩招标采购办法。招价不招量,是当前药品招标采购中的突出问题。初步考虑在中标药物中选择基本药物、在基本药物中选择常用药物、在常用药物中选择批量药物进行价量挂钩的招标采购,力争明年价量挂钩药物量达到全部招标药物交易
量的20%以上。二是探索自主询价管理办法。重点要研究中标采购价与自主询价之间差价利润的分配问题,总的原则是在不违背治理“商业贿赂”的法规下,其差价一部分让利给患者,一部分留给医疗机构,具体管理办法请省监察厅牵头研究。三是探索指导价格的定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反映供求”的原则,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群众承受能力、国家宏观调控及产业发展政策、药品临床价值等,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这项工作请省发改委(物价局)研究。
同志们,繁重的医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群众的殷切期望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以贯彻落实全国医改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按照苏书记、吴省长关于搞好全省医改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县配套资金、落实乡镇医院编制、落实医改任务,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监管人员易操作的工作目标。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平凉市崆峒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