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抓减负(修改)
优化课堂教学抓减负 借助多样活动促提质
——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对于“减负 增效 提质”的思考
一直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围绕“减负 增效 提质”这个话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彰显办学特色,促进教师和学生快乐健康的发展。在“让学校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土”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大同二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着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抓住减负关键,提升教师素质。
我们认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减负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熟练的教学能力,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恒心,有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教出好学生。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开展全员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减负观。
人们都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时教师因缺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系统论等方面的知识,不能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主体性和创造力,动脑型作业太多,动手型作业太少,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有人认为不做作业或少布置作业不就是减负吗?是不是作业少了学生就减了负,质量就能提高了呢?能否代表着学生的压力减轻了?其实不然,即使学生在学校的课业负担的确减轻了,但社会竞争压力尚在,家长存在盲目跟风的心理,于是,学生课外的时间就被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填充了,校内校外都在学习,学生的负担实际上不降反增,比减负之前更累。
因此开学之初,我们都会进行全员培训,让老师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减负观,让老师们意识到:减负不是简单的把学生的书包减轻,在校时间缩短,作业量减少,更不是把学习的标准降低,而是要求我们在教、学、练上进行科学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高质量,轻负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使其主动、活泼的发展,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开展青蓝工程 传递减负经验。
我们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制订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学校 “教坛新秀一一教学能手一一学科带头人一一名教师”梯队。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形式,引导青年教师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每学期都会开展“师傅上观摩课”、“徒弟上汇报课”、“领导听评课”等活动,增强教师领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师徒结对中,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要求名师、骨干教师、经验丰富的师傅将多年教育教学中摸索出的增效提质经验分享,以增效提质来达到减负的目的。今年开学之初,我们就举行了师徒结对仪式,36对师徒结成了对子。
3、培养青年教师,提升减负能力。
年轻意味着有朝气、有活力、有追求、有梦想。我校青年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工作热情高,有较强的创新的意识,只是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教学能力明显欠缺。因此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五的四点半开始,本学期有34名老师正式入营开展活动,学校主要对青年教师开展素质拓展体验、学习身边榜样、书香阅读交流、管理与育人培训与分享等活动,激发和培养青年教师自我挑战、善于学习、坚持阅读的精神与习惯,提高青年教师的整合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这样一群青年教师的活力激情对减负工作的推动,年轻人的创造力改变重复单调的机械式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减负中因为学习量的减负而身心自由,却在自由之中追求质的提升。我们的青年教师、不少徒弟已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名师也更有名气,像音乐组的文秀芬老师,已经成为了长沙市音乐名师工作室的主力干将,数学组的张新蔚老师成为国培资源库的专家成员,语文组的李黎老师,获得了长沙市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英语组的邓佳佳老师,获得了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等邓,老师们的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为减负提质工作立下了功劳。
二、用高效多样课堂促成减负
推进高效教学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基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坚持立足课堂,始终将追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核心内容,努力构建与学生学习规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模式。
1、坚持抓实做好“堂堂清”,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素质教育的三维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课堂效果好,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家庭作业也就可有可无了。所以学生减负,而教师就要增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而真正要达到减负增效,“堂堂清”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措施要求就是减负工作的创新理念,只有“堂堂清”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所以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加强教研,认真备课,面向全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是不布置、少布置作业的保障,否则减少家庭作业成为无稽之谈,无本之木。
反之,如果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必然要布置大量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未达到的效果。所以学生要减少过量的家庭作业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认真抓实做好“堂堂清”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投入到新的学习中。
2、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减轻师生资源整合负担。
学校作为“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基地学校”和长沙市信息示范学校,较早开展了Pad进课堂的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Pad进课堂,能将海量的信息、广阔的社会与课堂联通、与学生的“视界”联通,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更新鲜、更优质,拓展学习的广度,能够有效地增强资源的丰富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前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去备课,有了资源包,教师就省去了很多诸如课程中的名词、术语、人物、事件等知识的备课时间,学生只需在教材上用手指轻轻一点,相关的知识点就会跃然屏上。
Pad的核心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像一些查阅资料、图片等学习性任务,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同时能力得到发展。
基于这种优势,今年我们计划再开两个Pad班,一个为Pad专班,重点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上开展研究,一个Pad公共班,供学校其他班级和其他学科使用。
3、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关注学生自由成长。
学校有版画、遥控模型、声乐、击剑等四个特色项目,学校在严格按照教育局的课程设置要求下,根据师资配备和学校特色,结合各年级组特点开设了不同的模型、版画、声乐合唱、书法、击剑等校本课程,做到班班有特色课程,人人会特色项目,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大节省了孩子外出学习特长的时间,大大减轻了孩子学业负担。
版画课,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等;模型课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合唱课可以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促进身心愉悦;击剑课,可以提高的体能,增强体魄,锻炼学生反应、灵敏以及协调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是对体育、美术、科学,甚至是文化课的学习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三、用活动载体辅助减负
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是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为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特长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校的实际,对课外活动精心设计,认真实施,悉心指导,力求效果。
1、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按照学校规划,我们一般在上学年学校统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节,力求人人参与,如语文诗词大赛、数学解决问题大赛、英语单词记忆王大赛、科技节、音乐节、体育节、版画节等,为学生培养能力、展示才华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舞台。
2、创新家长开放日活动形式。
每学年下期的家长会,我们统一为家长开放活动,分年级来开展,全校学生和全体家长参与,特别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今年开学之初,我们就对家长开放活动进行了研讨,确定“传承中华经典”这个主题,各年级围绕大主题,先出方案,学校行政讨论审核后实行,像传统礼仪、传统诗词、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传统游戏等主题纷纷会搬上家长开放日的舞台。
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参与意识,为校园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了团结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全校开会一锅煮,针对性不强,年年如此达不到增效提质的目的。而分年级开展,将时间和空间留给了老师、家长、学生。特别是各年级可以灵活的开展各类主题的活动,带给学生传统的文化熏陶,凝聚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减轻了各自的负担,又提升了交流的质量。
3、积极推进阳光体育活动。
我们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按照课表上好两操,上好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做到时间、地点、教师、场地、内容、设施“六落实”,每天保证一小时有质量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知识、扬个性、砺意志,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有足够的精力来参与学习。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活动的开展将直接影响着减负提质的深化,我们认为只有实行“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家校联合巩固减负成果 为加强“减负”工作宣传的力度,学校每学期召开校委会、家委会、家长学校会议,积极宣传减负工作的目的、具体要求,向家长、社会汇报“高效轻负”阶段成果;同时也设立校长信箱,自觉接受监督;学校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减负”调查问卷,及时分析、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让学校的减负理念传递到每一位家长的心上,相互配合,达到让学生真正减负的目的。
怀揣和美教育思想,学校倡导“以人育人,以生命激活生命”、“以美育人,用和美的方法培养和美发展的人”的理念,培养“身正、学高、业精、仪美”的发展型教师,培育“品优、识广、志远、体健”的个性化学生,在“减负、增效、提质”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反思,力求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土!
第二篇: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要六大解放”再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这些经典的理论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校的课堂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最终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本人通过探索,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备课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充分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当以充分预设为前提。备课时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确立和过程的预设,以使教学取得最优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1、解读教材,要多一些儿童的视角。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我们往往以教师的解读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与需要。然而,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发展教学观”告诉我们,备课时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读教材,聆听他们的心声,以他们的真实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新的发展。
2、目标设定,要多一些长远的关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目标达成后能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收获,对后续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受用无穷。
3、过程设计,多一些弹性的空间。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力求为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发展的空间。
二、以学生基础为标,创造性使用教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要敢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观点,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对城市中的师生来说,确实新、实用,但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完全适用。根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手中教材。以本人听的一节课为例:一年级上学期《几和第几》这一课中,教材中的练习题以“站牌为例,说说哪个第几,要经过哪几站?”一位教师在上这课时,题目出示后,教者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举手的,回答竟是:“老师,西山路在哪里„„„”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陌生的学习内容改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上题中站牌可换成学校各年级的教室,班级内学生的座位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决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加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景。”我们身边的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及数学知识的背景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深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着感觉走,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联系实际创设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新授之前,我经常设疑编拟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先出示两个较大的自然数,要求学生不计算立即说出这两个数哪个能是2的倍数”,学生回答不出,老师迅速报出答案,并要求学生笔算验证。然后接着说:“下面请大家任意说自然数,老师都能很快判断出来,谁先说?”学生纷纷报数,教者一一答复这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又说:“任你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还能立即说出它是3或5的倍数。”接着指名学生当场测试老师。这时学生被老师的“特殊功能”所吸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迅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四、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 向 老师提问题,对一些问题爱寻根问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增加“质疑问难”环节,经常开展“最佳质疑问难生”评选活动。当然对提问我会做出一些必要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回答,如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了的,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质疑问题的甜头,一些本来对学习数学无兴趣,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也积极开动脑筋,提起了很多问题。有一个成绩偏下的学生,在一次提问活动中,提出了“0是不是最小的一位数?”这个问题,全班同学一下子被问住了。有的翻课本,有的查资料,小组内相互讨论„„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同学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展“质疑问难”活动,人人参与,组组讨论,学习、讨论、研究,蔚然成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行为。”的确,人是渴求表扬、鼓励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然而现在,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尊重学生,肆意扩大表扬面,不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脸上总是堆起模棱两可的笑容,口中机械地吐出:“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赞美之声络绎不绝,事实上许多问题并没有价值,有些学生的回答也不能让人满意,甚至某些说法让人不敢苟同。这样的表扬看上去是给学生肯定的评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可殊不知,这一声声夸大其词的评价会适得其反,会起到抑制、诱导的不良作用,会让学生沾沾自喜,滋生自满情绪,造成不良影响.陶行知说过:“当我们在赞美学生‘如何了不起’时,要想一想他是否真的‘了不起’,不要忘了,我们该做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用心寻觅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们的评价必须真诚地赏识每个孩子,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真心实意,恰到好处的评价中,上进心才会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才会日渐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为教学的前提,就一定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第三篇: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自北京市再次发布减负令以来,九中教育集团从课程、课堂、有效性作业等方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很重要,单纯的减负也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却不简单。提高课堂实效,优化课堂教学是科学减负、减负不减质的根本,减负增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作为九中教育集团的成员校,金二小每周一的调研课,学校领导班子走进课堂集体调研。每周一行政例会安排一节课,集体走进课堂进行常态课调研,从不同侧面做好课堂观察。听课后,大家汇总观察结果,对听课教师所在的教研组进行集体反馈,对于部分教师的课堂还要追踪,促进其课堂的改进,如此循环往复。
学校建立邀请听课制,为教师之间的互助搭建了平台。每位教师每学期主动邀请一定数量的人去听自己的课,并进行评比。至于什么时间去听、听什么内容以及课后如何评课,均由教师自己安排。实施邀请听课制,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
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前移,让课堂中的探究成为真探究。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后应用探究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生带着疑问而来。课堂上,孩子们就课前产生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使得课中的探究成为真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例如,数学学科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构建教学的流程:
学校倡导“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实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地学习。以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为主线,课前的预习探究、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后的应用探究为学生开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①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权利。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探究和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的困惑、困难、疑问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的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独立思考是学生小组活动、发表意见、与人合作的前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才能深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获有个性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经验。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探究和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快乐。④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了表达的欲望,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师放心而退,适时而出,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有了很多的不同。孩子们在课堂上,时而自己思考,时而与同学讨论,时而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而高高地举起自信的小手……课堂上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原来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
第四篇: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修改2)
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效益
李伏霞
(2007年10月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第三期)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然而,综观初职校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由于初职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低效”或“无效”的现象。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看具体表现为: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集中;活动形式化;反馈不及时。从学生的学习表现来看,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收效不明显等等。而造成课堂教学 “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排除学生智力障碍、厌学等因素外,我们认为主要责任在于教师仍然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影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于教师没有对学生存在的差别认真考虑,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于教师存在日益严重的“教学倦怠”,缺少寻求新方法、新思路的欲望;在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科学,起不到激励学习的作用;在于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有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益的。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
尽管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怎样学?在学生时代,要靠教师有效教学的指引;成人之后,则要靠个体在学生时代通过教师有效教学的指引所学得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样看来,教师的有效教学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了!
同时,综观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与启示:1.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2.有效教学总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3.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4.有效教学对教学效益评判的核心是看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陕西师范大学 陈晓端 美国朗伍德大学Stephen Keith)
所以说优化师资队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师资队伍:(1)优化管理策略
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教学、科研、师训工作有机整合的管理策略,提出“科研化的教研、教研化的科研”,即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研活动,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研,科研与教研更加紧密地融合为一体。近两年学校的教学评优课就 1 以“关注学生、有效教学”为核心研究课题,每个备课组都有研究小专题。语文、数学、外语以校本教材为载体,分别围绕“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针对差异,有效开展外语教学的策略研究”的小专题开展分层教学;专业技能课是“师生互动,提高专业操作课教学效益”小专题;茶艺教学中“培养初职生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小专题;美术教学中“对初职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小专题等。逐步走出“科研化的教研、教研化的科研”的校本教研之路。同时,学校“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与教科研工作密切联系,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密切联系,学校在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同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积极反思、行为跟进,让探索性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优化培训网络
我们对本校教师的现状进行调研,成立了多级参与的校本培训小组,把校本培训的重点下放到教研组,把各学科每学期的教研活动都纳入校本培训的体系之中。根据每学期培训的内容来确定教研活动的重点,让每次教研活动都围绕校本培训的重点来设计、开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例如,上学期,各教研组根据区特教教研员的要求,在各学科中广泛讨论初职校“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并形成了甘霖初职校文化课、专业课的评价标准。教师们在讨论和学习的过程明确了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培训的理论知识在教研活动这个实践环节中得以观摩、研讨、消化和吸收,促进教师对理论的更好理解和更好掌握,真正形成教学技能。此外,我们还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多媒体制作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师徒带教等。进行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科之间的研究交流,由此产生引领的作用和可以借鉴的优势。这样的培训网络使教师在工作中培训,在培训中工作成为可能,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是多级参与和管理的伙伴合作式培训,使培训的受益面大大增加,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3)优化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要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更要靠制度把教研的东西进行内化,做到自下而上,民主开放,人人参与,有效可操作。首先,我校制定了具体的评估考核机制,严格按照教师平时参加培训、自学、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登记,把活动参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工作业绩等方面结合起来,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对校本培训中教师的理论学习论文、多媒体课件、命题、示范教学等进行评比,并给予一定的奖励。06年起又设立了科研奖励专项经费,用以奖励在各类教科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
其次,建立主题教研活动常规机制。如:“五个一”的教研活动是我校03、04年的主题教研活动。“三段两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研组一项常规的反思制度。每年一次的教学比武活动是我校的传统项目。05年3月份学校开展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05年11月开展了“聚焦课堂,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导师团、督导室听课评课活动。2 06年10月初学校又开展了以“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切入点的“关注学生,有效教学”的教学评优活动。在说课、评课、反思过程中,听课教师与开课教师面对面交流,近距离对话,评比课成为研究课、探讨课。有的青年教师的一堂评比课在组内成员的协助下经过多次反思与实践,才最终和大家见面。历次评优活动我们都倡导全员参与,互助提高的理念,在行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近两年的反思实践,我校教师的课堂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多方互动的教学状态,注重激励的评价方式,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了喜人的课堂景观。
其中04学年有一位教师获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学评优一等奖。05年3月份有三位教师参加了区优质课比赛分获优良奖。
(4)优化教研氛围
校本教研,首先要有宽松的自由的学术氛围,尊重和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职业自信心。其次要有团结协作的伙伴群体,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可是,我校劳技教研组八名教师任教六门学科,文化课教研组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一门学科一位教师,一位教师任教多门学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探索跨年段、跨学科教研的新机制,形成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伙伴群体,着重探究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分层指导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种跨年段、跨学科的教研方式,教师得以从不同的学科立场、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客观认识发展中的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了解学生。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创设最适合初职生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个别学科教师孤军奋战和学科间互不交流的局面。例如,我校的服务备课组五位年轻的教师,分别承担了六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她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不分学科,不分你我,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形成了一支跨学科协作成长的青年团队,进步日趋明显,在去年的“关注学生、有效教学”评优活动中有四人进入复赛。(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
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优化教育思想。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初职生”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我校现有任课教师21人,这些教师大都是来自于普通中小学,对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非常陌生,建校以来,学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委培、自培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目前,本科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中级职称以上教师27%,其中高级教师2人。有21人次教师具备各类专业等级证书。其中获得高级证书的教师6人次,中级证书6人次。区级及社区优秀园丁多名,区级德育先进1名,市级金爱心教师、市级园丁各1名。进入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校本培训以后,教师普遍感受到困难和挑战逐步加大。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不断 3 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诸如情感教学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控制课堂教学的策略、激发成绩不良者的学习动机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理论学习。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思想,使“塑造自信人格,引领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扎根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6)优化教师的教育情感
教育是富于情感的事业,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优质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只有爱才能产生动力,爱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的为孩子付出爱心。”(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就是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也应该关爱,教育有了情感,有了爱,才可实现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必须以教师高尚的教育情感去优化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充分“人格化”的,也就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双方互相尊重,形成一种平等、信任、坦诚、友好、和谐、关爱、互助的人格关系。这种“人格化”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优质教育的保障,没有这种“人格化”的师生关系,就没有优质教育。
初职校学生普遍厌学,个别学生还有行为偏差的情况,爱一个学生容易,爱一个问题学生却很难。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诸如学习“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系列读书活动、“做学生的好老师、做服务的好员工”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校内捐资助学、教师与残缺家庭学生共渡元宵佳节活动、成立校内教工志愿者服务队,课余为学生义务辅导等等。促进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培养教师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7)优化教师的教育手段。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应该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人格化”的,应该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哪怕是对待犯有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如此。优化的教育手段,来自于对学生的情感化,人格化,是“把学生当成人”、“尊重学生人权”的理念的现实化。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必将带来学生人格的净化和进化,带来学生知识能力的升化和深化。这样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其次,优化教育手段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过去我们在教学中不敢想的事情,信息技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就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优质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平台。经过几年的校内多媒体技术培训,我校21位教师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吴良、沈义芳教师参加市级特殊教育课件评比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06年有三位教师参加普陀区“园方杯”课件制作比赛分获二、三等奖。
4(7)优化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个有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省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有最佳的研究条件。近年来,学校围绕三年发展规划,不断调整教育科研方向和策略,牢固树立“科研兴校、质量强校、课题育人”的思想,不断加大科研管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女学生性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学校领导和课题负责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选拔了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的具体实施,共投入经费16000余元。到2006年12月该课题获得上海市首届特教科研课题一等奖。06年9月,我校又申报了上海市心理协会、上海市教科所吴增强教授主持的《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残障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研究》子课题《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自信人格发展的个案研究》。今年,我校正在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多项校级专题研究,通过这些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学校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全国、市区各类教学竞赛和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其中获市级课堂教学评比和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13人次;获国家级论文二、三等奖7人次,市级论文奖项3人次,区级论文奖项3人次,发表各类论文多篇。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其他策略
1、优化课程方案
一套完善的课程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物化表现,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灵魂。05年以后,学校切合实际,重新制定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以“塑造自信人格,培育特色专长,引领健康发展,提升办学效能”为办学理念。构建了符合社会发展、适应学生需求、突出教师特长、体现学校特点的由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构成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结合校情、生情,倡导“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课程理念。06年9月初步形成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在上海市课程方案评选中获二等奖。为实现课程方案的最大效益,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执行计划,具体包括《甘霖初职校选课制、走班制实施方案》、《甘霖初职校微型拓展课开发与实施方案》、《甘霖初职校“为理想助跑”职业培训课程实施方案》、《“塑造自信人格,引领健康发展”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塑造学生自信人格,构建心理健康特色”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关注生命、关爱特殊女学生健康成长”甘霖初职校女学生性保护教育课程方案》等。这些计划成为学校的课程方案的实施保障,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生存的初职校合格的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办学品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2、优化教育内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大力地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有选择,会精简,注重智力 5 开发、创造性激发,注重探究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善于指导,这样优化教育内容,才能叫优质教育。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实现教育内容的优化。
我校文化课教学过去一直使用普校的初中教材,但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增删,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存在学生与教材要求脱节的状况。根据客观现实,学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遵循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有利于形成学生基本学科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原则,选编了语文、数学、外语、为理想助跑实习生指导手册、珍惜美好花季——女学生性保护教育指导手册等校本教材。力求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状况整合起来,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数学教材处理好数学学科和专业技术学科之间的整合,注重数学知识在学生今后生活、就业等方面需求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材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三个板块。各年级按难易程度分别安排了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应用文内容。
英语教材力求使学生能掌握烹饪、点心、电脑、餐饮、客房等常用英语会话,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职校外语人才的从业要求。
职业培训课程的开展,基于各个年级具体情况的而不同:其中,职一年级《乐业教育系列》着眼于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二年级《勤业教育系列》着眼于学生的岗位体验,职三年级《敬业教育系列》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同时,文化课采用分层走班上课、专业选修课按兴趣分班上课的策略,拓展课则根据学生特点,探究微型拓展课开发与实践。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树立学生的自信人格。
3、优化评价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价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价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以往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肤浅,标准单一,重总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分数而轻内在健全人格的培育。经过04、05年的调研与酝酿,06学年,我校开始在06级新生中正式施行《甘霖初职校学分制方案》和《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实行学分制方案以后,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
注重评价的多样性。教师把平时的上课表现、学习态度、劳动意识、合作精神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专业技能课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方案。通过多元化的科学评价,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6 使孩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的强劲动力,从而也拥有健全的人格。
坚持评价的鼓励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有意识地从方方面面来肯定和欣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使他们拥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
建立评价的差异性。从学生的原有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合理地确立自己的前进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同自身相比体验成功。对好学生要求精益求精,让一些长期反复遭受失败的同学尝试成功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失败心态转化为成功心理,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驱动机制,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自信的劳动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总之,学分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五篇: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素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已进入了纵深阶段。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以达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热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在此,笔者立足于素质教育,从教学方法论及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浅谈自己这么多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点体验。
一、激趣,启发学生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人意识倾向的有力动机。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兴趣,才有动
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学有成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的、迅速地、愉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将影响学生潜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1.善于设计好导言
一个简短而富有吸引力的导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钻研兴趣。所以,教者要善于设计好导言,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和兴趣中去,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心里冲动。如教学《松鼠》,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自然的景物时美的,同学们都很喜欢。大自然的小动物多种多样,同我们人类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这些小动物你们喜欢吗?你们喜欢那些小动物?对了,小猫、小狗、燕子、蜜蜂、……多着呢!我们今天学习一篇说明文,这就是你们喜欢的《松鼠》”。教师通过这一简短而富有童趣的导言,就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美教育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现行的中学教材却融进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和美育因素。如《背影》的父子亲情、《散步》中的亲情美。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发掘并充分利用这一教材特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化为形象刺激,造成听觉美感,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深受感染并为之动情。这样即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3,善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喜欢自我表现,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的注意与尊重。因此,教者要积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机会,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不断取得成功,以改变自卑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对此,我的体会是:学生答问,不管对与否,都应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发言的心理需求;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提出辅助性的问题做铺垫,诱导学生不断取得成功,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二.以学成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有意识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把那种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变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学习局面。1.质疑激思,培养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才能不断的解决矛盾,激起学生的热情。所以,教者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质疑。通过质疑,就把学生置于了问题的情境之中,再引导他们去思考思考、比较比较,这不仅达到了释疑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3.读析结合,培养语感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感训练。朗读和分析则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
朗读是语感训练的基地,也是培养语感的主要突途径。教师在读课文时,应分步指导学生朗读。首先,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只作一般朗读指导就可以了。如果要求他们用普通话朗读,发音准确、响亮;不读破词,破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进行表情朗读指导,这时就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把握好,语音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调的急缓、节奏的快慢,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词句皆若己出的逼真传神境界。通过这样的表情朗读指导后,学生朗读起来会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并会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领悟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而就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感受,领悟能力。
分析课文主要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和应用,摆脱对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因为课文中有些句子意义深邃,意在言外,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才能体会到语言深藏的异韵,体会到语言应用的妙处。比如《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字,就是如此。所以,教者要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分析揣摩这些语言文字在特定中的含义,把他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内容体味出来,这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4.说写结合,提高语用能力
说是一种语用训练活动。柳斌先生说:口头语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书面语言的根,是书面语言的源。可见练说是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加强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可复述课文,谈读后感;就可以某一问题师生共同展开共同的讨论、评说;;甚至还可以举行演讲课辩论课。
写是另一重要的问题的语用实践。孙犁:“应当经常把你们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来锤炼他们”。课堂课堂教学可通过记、改、写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1)记。可指导学生将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或对自己课文的领悟。简要的记在本子上;有时还可以把文章的精彩片断记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又培养他们写的能力。
(2)改。收集学生在作文中的语病,或思路紊乱的片段,在课堂上要求他们的修改。(3)写。既可以指导学生编写课文内容提要,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小型多样的训练题,让学生联系。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捕鸟的一段后,要求学生试写一种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这些小型多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有效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能力。
总之,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构建了学氛围,要引导学生把思想读读、议议、说说、写写、灯有几个环节有机结合,对语言文字加以实实在在的训练、积累和运用,从而到达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