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昆明市软环境建设情况汇报提纲
以最严厉的问责制打造优质软环境
昆明市监察局副局长
周红玉
(2012年3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就昆明市软环境建设情况作汇报,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开展软环境建设是实现昆明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软环境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我们概括为5个环境: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
从2008年2月份起,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市用整风的精神和“三讲”的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着力解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优化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治管理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中西部乃至全国“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之一。2009年又在全市开展了 “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
四年来完成制度创新8802项,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829项,其中软环境建设文件100多项,使制度成为全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性因素。
第四,抓改革创新促职能转变。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三是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革。四是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五是深化行政执法管理改革。
第五,抓政务公开促透明高效。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4项工作:一是在省会城市中首家公开领导干部公务工作电话。二是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实行公开服务承诺。三是在全省首开先河对重大会议实行现场直播。四是全面推进政府信息网上公开。
第六,抓强化监督促工作落实。充分整合各种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以全社会的力量来推进软环境建设。一是成立督导组。二是认真抓好明察暗访工作。三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机关行业作风活动。四是认真办好政风行风“春城热线”。五是建立起覆盖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完备的电子监察系统。六是建立软环境建设监测点。
三、以最严厉的问责制打造优质软环境
近年来,昆明市紧紧围绕打造“三最四低”软环境的要求,实施了最严厉的问责制,始终把问责工作贯穿与软环境建设全过程中,成为打造优质软环境的强硬手段和最有力的抓手。
(一)建立完善问责工作制度。2005年来,昆明市先后出台了《昆明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昆明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试行)》等问责制度,特别是2008年以来,结合软环境建设活动,我市进一步加大问责制度创新力度,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昆明市被问责领导干部相应组织处理意见(试行)》、《昆明市被问责领导干部跟踪考察办法》、《昆明市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昆明市治污减排问责工作规定》、《昆明市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问责规定》、《昆明市督促整改诫勉提醒谈话办法》、《昆明市重大项目约谈办法》等近百项问责制度,初步形成了以《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为统领,其他专项问责规定相配套,涵盖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问责制度体系。
(二)严厉问责问效推进落实。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严字当头,重拳出击,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进行了严肃问责,严肃问责责任意识淡薄,造
实、问责倒逼效果的方式,促使各项工作按照要求有序推进。四是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在全市各级机关全面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着力解决机关干部精神不振、不思进取,不负责任、怕担风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从2009年起,在全市32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市直部门建立并实施了服务承诺季度通报制度,接受社会广泛监督。目前全市共受理涉及服务承诺事项1238万余件,限时办结数1237万余件,首问首办数1189万余件,办结率均保持在99.95%以上。五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实行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出台了《昆明市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重要工作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含60分)、60分以上80分以下(含80分)、80分以上但未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视情况给予牵头单位或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进行问责。通过五项措施的落实,全市机关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发展环境由“弱”变“强”。通过强力推进,昆明市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昆明市先后荣获“中国省会(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共和国60年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和“2009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等荣誉称号。在全市万人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7.63%以上。在3次开展的“千名客商评价昆明软环境活动”中,广大客商也对昆明一年来的软环境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认为昆明软环境“好”的占90%以上,对昆明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93.9%。
第二篇: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为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树立昆明新形象,增强区域竞争力,从2008年2月份以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昆明市在全市范围内用整风的精神和“三讲”的办法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着力解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优化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法治管理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打造中西部乃至全国“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
一、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形成强大推动力量。为保证软环境建设工作深入有效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担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纪委监察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全市14个县(市)区、118个市级单位都成立了软环境建设工作的相应机构,初步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一是召开动员大会。2008年2月14日,召开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市级领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负责人,以及乡镇党委书记,市级部门科级干部等共1100余人参加会议。二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手段,对软环境建设进行了高密度、全覆盖的宣传报道。据统计,软环境建设活动开展以来,编发简报36期;全国各类媒体聚焦昆明,先后80余次对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报道。三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先后10余次向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昆明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市软环境建设工作情况,为软环境建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抓制度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使软环境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决定》、《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昆明市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昆明市限时办结制规定》、《昆明市服务承诺制规定》、《关于推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昆明市行政效能建设责任制规定》、《关于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通知》、《昆明市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26项制度,初步构建起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制度体系。
(四)抓督促检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切实做好督导工作。从各县(市)区和市属部门抽调了72名同志组成12个督导组,对全市132个单位的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指导。二是深入开展明察暗访。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行业作风督察员、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43人组成5个明察暗访组,对全市机关行业作风进行明察暗访。三是建立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重点企业、便民服务机构等建立了337个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四是认真办好政风行风“春城热线”和“行政效能监督热线”,畅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强督办,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目前“春城热线”已播出55期,“行政效能监督热线”已播出26期。五是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市级9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4个县(市)区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测评和信息服务。
(五)抓责任追究,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严肃问责责任意识淡薄,造成严重失误的行为;着力问责不认真履职,执行力低下的行为;重点问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行为;坚决问责内部管理松懈,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据统计,2008年全市已有275人被问责,其中县处级干部24人,科级领导干部136人,一般干部78人,其他人员37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问责278人,县处级干部49人,科级领导干部147人,一般干部36人,其他人员46人。其中诫勉谈话75人、责令作出书面检查36人、通报批评80人、取消评优评先资格35人、调整岗位6人、停职检查27人、免职19人。
二、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新的转变。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学习交流和研讨会、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了信念、理念、观念,进一步理清了思想、思维、思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据统计,全市市、县、乡三级10余万公职人员参加了软环境建设活动,副县以上领导干部撰写心得体会1200多篇。
(二)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一是在全市上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干部置身一线,靠前指挥,努力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二是在各级机关(部门)积极倡导“五办”作风。对基层、企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三是实施“工作成果倒逼法”。把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通过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察倒逼落实的方式,促使各项工作按照要求有序推进。四是认真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今年上半年,全市35个行政机关共受理涉及服务承诺事项的报件数2049365件,办结件数2048903件,办结率99.98%;限时办结数1954250件,超时办结数12件,限时办结率99.99%;首问首办数1992500件,首问首办率100%。五是深入开展“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10余万公职人员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撰写学习体会材料916篇,全市105家单位采取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走访服务对象、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查找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670多个并制定整改措施。(三)政务公开工作更加深入。去年2月16日以来,将全市党政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括市委书记、市长的职务分工情况和938部公务工作电话,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14县(市)区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共7434部工作电话,通过《昆明日报》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今年又对全市1212名党政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工作电话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并在114、12580开通领导干部公务电话查询业务,方便群众查询。先后12次对公务电话接通情况进行督察,电话接通率达96%以上。去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听市民来电87324个,办结率97%。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接听市民来电76326个,办结率98.3%。同时,全市132家单位的“一把手”,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就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优质高效、政务公开、违约责任等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全面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目前市级部门共实施重大决策听证8项,重要事项公示32项,重点工作通报47项;全市县(市)区政府实施重大决策听证 32项、重要事项公示127项、重点工作通报238项。开通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建立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精简,市级506项行政审批项目仅保留96项,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权限34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属行政审批项目设置最少的城市。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对我市现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限在现行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同时,对全市17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去年免收收费项目77项,保留95项。目前全市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33项,其中征收85项,免收48项。
(五)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收到成效。对14个县(市)区和市直46个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中有幅度的处罚依据进行分类细化,切实推进执法“弹性”向执法“钢性”转变。目前,梳理行政处罚项目4780项,其中具有自由裁量权的处罚项目3739项。同时,成立了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昆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组建了昆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着力解决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
(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力明显提升。2008年,昆明首次荣获“中国省会(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城市”,首次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业最佳投资城市”和“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9年,昆明再次荣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并获得本“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和“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在2008年底的全市万人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7.63%。在今年2月份开展的“千名客商评价昆明软环境活动”中,广大客商认为昆明软环境很好和比较好的占70.9%,对昆明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93.9%。
(七)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38个,同比增长55.06%,实际利用外资6.04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36%,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0.81%;引进市外资金项目3214个,实际到位资金530.65亿元,增长76.3%,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6.13%,其中省外项目2095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83.53亿元,占引资总额的53.43%。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3.16亿元,增长28.8%。在“2008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排行榜”、“2008中国城市诚信政府排行榜”和“2008中国国际化城市排行榜”中,昆明分别排在第16位、第9位、第16位,与2007年相比,排名有了大幅提升。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下步工作意见
总体上来看,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软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二是政府职能有待转变;三是执行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五是监督管理有待强化。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工作机制。落实领导责任,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加强软环境建设考核办法,纳入工作目标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纠风目标管理考核,对在效能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对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严肃进行问责。
(二)加强教育培训。健全机关政治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对机关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行政效能提升年”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福、用发展创建事业”上来。
(三)深化政务公开。全面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一是健全完善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当公开的信息,群众关注和普遍需要了解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二是健全完善重要事项公示制度。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三是健全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将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工作的进展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按月进行通报。四是健全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做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决策听证工作,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四)规范行政行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能精简的审批项目坚决予以精简;对拟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优化内部行政审批流程,尽最大可能压缩行政审批的办理时限。按照“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原则,继续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五)推进服务创新。推进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确保所有应进中心的部门和审批事项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建立并联审批、联动审批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跟踪督办制,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行政审批、执法、业务跟踪服务回访制度,完善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
(六)加强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建立机关效能投诉工作机构,健全完善效能投诉工作机制,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建立鼓励投诉、保护投诉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制度,充分调动群众投诉的积极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加大对效能案件查处的力度。同时,全面加强机关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第三篇:全省软环境纠风调研座谈汇报提纲
梅河口市交通运输局
在全省软环境调研座谈会上的汇报提纲
副局长 白鑫贵(2011年8月22日)
营造软环境,抓好政行风,是大势所趋,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盼。我们交通运输局年初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软环境及纠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政务公开。交通建设项目、客运线路经营权等群众关注的焦点一律公开招投标,阳光操作;客货运开业许可等交通行政审批项目、群众应知事项一律在窗口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二是严格依法行政。结合全省交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实施,对执法队伍进行了封闭式学习培训,全面规范行政执法风纪、执法用语、检查行为、处罚行为和文书制作。对交通运政、路政37名执法人员、50名协勤人员全部进行了执法上岗培训,特别对行政处罚程序适用不准等问题认真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严格的执法纪律,清理整顿了执法服装、旧执法证外流、执法车辆使用等问题,杜绝“吃拿卡要”等趋利执法、违规执法、野蛮执法行为。对“议价”罚款、重复罚款、与违法运输业户和车主勾结交定额“保护费”而免予罚款的现象制定了严肃的处理办法,形成以制度规范执
法,以层级监督严格把关的执法环境。与时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超员超载超速、甩客倒客宰客行为,规范运输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
三是认真治理公路“三乱”。交通牵头,联合五部门制定了治理方案,重新调整了全市治理公路“三乱”领导小组成员,及时传达贯彻了省《实施意见》(吉交联发[2011]18号)和《紧急通知》(吉治办[2011]1号)文件精神。对全市各线路进行了包保,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了各部门治理要求,细化分解了治理任务。按照省交叉互检要求,对伊通县完成了明查暗访,并于中旬,接受了长白县的检查。目前,境内无非法设立收费站点,涉路执法的公安交警、交通运政路政、畜牧防疫、林业木材检查都能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检查站点进行执法。认真自查自纠了《吉林省加强治理公路“三乱”问题监督管理办法》(吉纪发[2007]17号)文件中界定的公路“三乱”行为,领导小组分片定期不定期明查暗访,坚决杜绝随意拦截车辆检查、严禁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单独上路执法,严禁收费罚款不开票据行为,对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引导到黑大超限站依法处理,杜绝以目测为依据认定,以罚代卸,以罚代纠,未消除车辆违法而放行等行为。公安交警部门对《办法》中强调的“三乱”行为进行了自查,对全市电子测速设备,向社会及时公布了具体路段、地点、限速范围,并与交通联合对辖区国省干线公路限速标值、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和提示不准确、警示标志不明显或 2
缺失的地方进行了完善,全面规范使用电子摄录设备,杜绝了隐蔽拍摄、恶意罚款现象发生。
四是建立服务型窗口。建立路、站、车、运,高效、快捷、文明、优质服务环境。将过去多分类窗口办理各种道路营运审批调整为一个综合窗口,采用开放式低服务台,与服务对象平等交流。实行承诺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公开办事程序,杜绝“生冷硬推”现象。
五是坚持惠商便民。对项目开发建设工程车辆、外埠入梅车辆,一般违章不罚款、不扣车、不扣证;对重点保护企业设立交通行政审批快捷通道,减化办事程序,坚决做到服务零缺位、检查零干扰。
六是畅通民情诉求渠道。在路站车公布投诉举报电话15部,并配合省里完成了投诉举报电话提示板和道路交通信息标志设立的相关调查工作,我市境内共需设立十块牌匾。
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市中心先后组织了两次软环境政行风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组织干部走访服务对象160户,企业15户,帮助解决困难12件,上报软环境纠风信息48条,制作宣传图版、宣传条幅14件,在全市公交车悬挂宣传条幅42条,接待来信来访8件,结案8件,让社会了解交通,宣传交通,让群众信任交通,支持交通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什么是软环境建设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
一、打造诚信品牌,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服务方式,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诚信社会上下功夫。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无论是谁都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只要是涉及企业和项目,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求必应。只要是外来投资者,谈成谈不成都要认真对待,认真接待,对外来投资者不准说不行,而要研究怎么办能行,切实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挥、帮办不包办。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重心下沉,结合“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面向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坚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三是向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上门征求意见的“双上门”活动。及时将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宣传到位,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征求上来,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市级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和项目。每名市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投资超千万的市内重点企业和项目,对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部门主要领导定期走访企业,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要跟踪到哪里。五是向企业发放由重点涉企部门主要领导共同签定的《服务企业发展承诺书》,企业凭此《承诺书》有权拒绝未经市软环境办公室审批备案的各种检查和收费。六是对新上项目实行一个会办公制度。在项目前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协调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手续一次性办结,交到投资者手中。
二、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化监督检查,是确保软环境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在市内重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大批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实行监督员包联企业办法,对各部门贯彻执行软环境建设各项政策和制度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到企业执行公务情况,纠正和解决侵企行为以及损害投资者权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整治手段,加大对破坏软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和软环境投诉快速反应制度,开通24小时涉软投诉举报电话和中小企业维权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各种涉软涉企来电、来信和来访,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查必有果。特别是对违反审批制度、弄权勒索、政令不畅、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向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都要一查到底,并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严肃处理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是一般干部的坚决清除干部队伍,是领导干部的就地免职,决不手软,靠严管重处坚决杜绝破坏软环境案件的发生,促进软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市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强。有的部门和单位看问题、办事情不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而是为了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二是抓落实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由于个别单位对抓软环境建设缺乏重视,对政府下发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贯彻,在落实上没有下真功夫,有敷衍的思想。部分执法人员和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还不知道文件精神,因此,影响了会议精神和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是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执法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对工作人员教育不够,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低。有的单位虽说有了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个别的还有应付检查的现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是依法行政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有的部门特别是有执法权的部门,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重处罚、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执法程序上还有履行不到位的地方。
四、改进措施及对策建议
我们抓软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落户凌源,为发展凌源市经济服务。按照“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市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结合全省“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形式大力宣传,使各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的每名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软环境是凌源济发展的生命线、高压线,谁也碰不得;是全市人民的聚宝盆,谁也砸不得;是凌源的品牌、凌源的形象,谁也损害不得;是每名领导干部、每名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谁也推卸不得;谁要破坏了东丰的软环境,就要坚决追究谁的责任。
(二)强化监督检查和涉软案件的查处。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市软环境办公室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发现和总结各部门、各单位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新措施、新办法、新成果,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要把查办涉软案件做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办案优势,主动出击,拓宽案件线索和来源。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利用职权搞侵害企业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要严格查处政令不通、有禁不止的问题。对严重侵害企业利益的,要坚决查处和追究责任。对那些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抓住不放,排除干扰,一查到底,公开处理,坚决曝光,绝不姑息。
(三)在经济和政治上要对软环境办公室加大投入。软环境办公室要想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坚强后盾,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需要费用支出、人员参与以及领导的支持,而软环境办公室所做的工作对其本身来讲是没有直接效益的,它是为我们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带来的效益我们全市人民都会受益的,要想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就必须保证车辆和人员,这就需要财力和政治上的支持。
(四)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补充我市的投资政策。虽然我们制定了一些加强服务的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但是这些措施是不是很先进、很科学,我们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完善。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一些新的办法,争取在短时间内使软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对于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要合理嫁接,巧借他山之石,使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的机制、制度更加完善,运转起来更加便企、高效、廉洁、规范,不断开拓软环境建设新局面。
第五篇:软环境建设
丁寨乡大力推进软环境建设
本网讯(通讯员杨佳)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各部门软环境建设,丁寨乡成立了部门软环境督查小组,不定期的对乡直各单位和各部门进行督查,由党政办公室牵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三人一组,定期轮换,形成了互查互比,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
全乡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提升了素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更加积极,机关作风进一步改善,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勤政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是创优了服务。兑现服务承诺,优化了办事流程,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下乡告知牌,公布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便于群众办事。
三是完善了制度。制定、完善优化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乡干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置桌牌(持牌)上岗制。
四是解决了思想认识偏差,促进了丁寨乡软环境建设,更好地推动全乡工作的发展,为咸丰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