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川县茶叶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及龙头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青川县茶叶产业组织化程度及龙头企业发展
情
况
汇
报
“5.12”大地震给青川县茶叶产业造成巨大损失,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大力帮扶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震后我县已成立两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分别是位于乔庄镇的甬川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位于孔溪乡的金川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根据所在片区茶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发展特色,创新茶叶产业化模式。重点以帮助茶农长期增收为目的,构建和延伸茶产业链。合作社成立以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合作社章程,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已显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取得的成效
(一)基地规模大
截止目前,全县茶叶生产基地规模已达到13万亩,其中:直播良种茶园面积10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3万亩,实现了新建茶园全部良种化。人均茶园面积2亩以上的茶叶专业乡12个,人均茶园面积4亩以上的专业村6个。
(二)茶叶专业合作社运作规范
1、运作机制。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通过茶叶种植大户自愿入股。甬川、金川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下设3个分社,共吸纳社员973人,茶园面积2.6万亩,预计今年社员人均增加纯收入800元以上,同时在蒿溪、房石等8个茶叶专业乡(镇)组建茶 叶专业合作社,对应建立8个茶叶鲜叶市场,延伸茶叶产业链,促进茶叶产业稳步发展。
2、人才培养。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开展三次茶叶技术培训,一是09年5月份举办的茶叶加工技术培训;二是09年6月举办的茶园管护现场培训;三是09年10月份转换有机茶基地和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培训。受训人次814余人。
3、添置设备。合作社成立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服务队,购置了修剪机、采茶机68台,在09年10月份统一对茶园进行科学修剪,彻底改变了手工采摘、修剪的传统管护方式,茶园管护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4、效益明显。2009年10月初合作社根据青川茶园土壤肥力和茶树生长特点,投入25万元采购了茶树专用肥150吨,对加入的社员户管护达标的每亩奖50公斤,今年春茶鲜叶的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每亩增加10-20公斤,社员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
(三)龙头带动强
我县重点把白龙、碧岭、强林等10家茶叶规模企业都整合在四川七佛贡茶集团公司旗下,并作为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公司所建厂房规模大,加工机械设备先进,市场前景广阔,茶农增收明显,今年春茶鲜叶收购价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高出20-25元,到目前,已生产名优茶300吨,实现产值4800余万元,带动辐射区茶农人均增收1148元以上。
近几年县上狠抓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延伸产业链,县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一是争取了援建资金756万元,用于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茶叶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争取了中央基 金180万元,用于对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及茶叶加工大户的扶持,已购置茶叶加工机械197台,于4月下旬按计划全部无偿发放完毕,从而提升了全县茶园的管护质量和产品质量。三是已争取援建资金628万元组建了甬川、金川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
二、主要措施
1、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合作社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合作社章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由代表大会审查合作社及理事会的工作;建立社员档案制度,加强社员教育,掌握社员的生产销售情况,加强与社员的亲密联系。
2、加大投入,扩大基地。为加大对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县上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争取援建资金扶持产业龙头、专合组织;二是争取中央基金资金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三是争取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四是协调银行资金解决产业龙头企业及专合组织,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截止目前,茶叶龙头企业新建基地规模1.5万亩,茶叶专合组织新建基地规模2.71万亩。
3、加强培训,壮大技术队伍。近年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己出资聘请茶叶专家作经济技术顾问,每年定期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通过不断努力我县已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各种技术人员近6000人。
4、创新机制,实现双赢。碧岭茶叶公司在生产模式上大胆创新,创建了“鸡—沼—茶”循环经济模型,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5、搭建信息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合作社搭建信息平台、畅通茶技 人员与茶农的信息通道,提升茶农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促进茶叶生产农户增收,提高农户的科技生产意识和水平,带动其它农户共同致富。为使茶叶产业高度商品化,鲜叶有组织进入流通市场。合作社成立后就与白龙茶叶公司、碧岭茶叶公司签订了鲜叶订购合同,解决了过去青川茶厂不收购夏秋茶鲜叶的难题。合作社组织社员销售鲜叶42.8吨、收入35.6万元,社员户均增收5300元,亩均增收230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完善体系,规范制度。进一步完善生产目标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生产,引导和吸纳更多的茶农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完善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茶叶专业组织的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为整合现有的茶叶企业,白龙茶叶公司、碧岭茶叶公司、强林茶叶公司、仙雾茶场、蒿溪茶叶公司5家茶叶企业强强联合,“扎木成排”组建在四川七佛贡茶集团公司旗下,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市场营销,增强龙头带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使培育的茶叶龙头企业真正拉动青川县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3、实施科技兴茶。在合作社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有机茶复合生态茶园技术、机械化采茶技术、应用生物综合治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4、搭建茶业经营平台,创新茶业流通体系。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浙江产业援建机遇,建设青川县茶叶专业市场。为茶商提供商务、信息、合作、人才等交流通道,实现青川茶业经营一体化。是合作社发展由单纯的强调产业规模,转变到重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由封闭式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转变为开放式地参与市场的大竞争。注重长远效应,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O一0年四月二十日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汇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朋友们,就黑龙江山里田米糠油有限公司在建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关心支持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黑龙江山里田项目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 一,抓机遇,促发展,撑起稻米产业龙头大旗,黑龙江山里田米糠油有限公司,是齐齐哈尔宏河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一期投资2.2亿元,总占地面积 17万平方米,项目规划涵盖了大米自动化生产项目,米糠油生产项目和米粉项目,建成后日产高中低档大米400吨,成品稻米油3000吨,其中米粉项目一期1万吨产品将被法国士多集团包销,未来的黑龙江山里田公司的米粉将远渡重洋,走向欧洲市民的餐桌上,山里田稻米产业正是响应黑龙江省政府的工作指示,顺应农业发展潮流,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国际,国内现代化农业新浪潮,解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稻米经营企业小而散、资源浪费,产品品牌杂等诸多问题。山里田公司应运而生,我们公司将坚守循环经济的创新理念,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每粒水稻“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地开发稻米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对稻米的精深加工。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八化”特征,即规模化、低碳化、精深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
该产业项目的设计,将使齐齐哈尔稻米加工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建品牌,壮实力,做大项目创效益
围绕“高新技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品牌化”三大主导思想,突出地方特色稻米产业集群,引导特色产业增效益,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业化经营求突破,社会化服务做保障,企业化运作活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化特色稻米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始终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按照“重投入、提规模、强管理、建品牌”的发展思路,全面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十几年来,我们企业生产加工规模由原来的不足200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17万平方米;年产能由原来的日产20吨,增加到目前的400吨;生产加工方式由原来的传统小作坊,到现在的现代化厂房和国际高端设备;年产值、年利税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加30倍以上,该项目建成后,稻谷单体加工能力在30万吨以上,到2020年稻米加工规模将突破90万吨以上,项目设计在2017年形成年加工水稻达到50万吨,加工米糠10万吨,年产米糠油3000吨,米粉制品2万吨,带动农户1万户,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可安置就业人员500人,单亩稻田增值300元以上,实现社会综合效益1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收入1亿元以上。我们的稻米产业项目将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民就业增收为支撑,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规模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稻米精深加工;物流集散批发;现代稻米技术集成。藉此平台,激活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经济,树起一面特色农业产业化大旗,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促进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最后祝愿全区人民,身体健康,合家幸福,谢谢大家
第三篇: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步工作思路汇报
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思路的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5月20日)各位领导,各位常委: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
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03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03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6元增加到2004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2004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
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国家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三、下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阶段、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加快“五个创新”、实现“六个突破”。一个目标”就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行列,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加,7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两个重点”就是突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三个结合”一是宏观调控引导与微观放开搞活相结合,逐步建立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点上局部突破与面上整体推进相结合,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新建龙头企业发展和局部突破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和模式,推动面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三是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布局,立足当前抓好扶持政策措施落实。“五个创新”即围绕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保障制度创新;围绕提升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营销方式创新;围绕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六个突破”就是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工作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突破。围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膨胀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档次水平,尽快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抢抓项目新上、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高外”龙头项目;通过改制重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壮大规模培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对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加快融资;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工作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强与国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迅速膨胀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搞好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市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择优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级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增加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改投放。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三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按照出口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内大城市准入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奠定基础。引导群众逐步淘汰分散的种养模式,下大气力抓好标准化种养小区建设,把种养生产向小区集中,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四)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当前,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普遍缺乏长期稳定、密切相关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固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受损失。要引导龙头企业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拿出资金、拿出人员,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要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与企业间的对接,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五)加快科技创新,在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加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引进、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注重对基地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包括栽培模式、养殖模式,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等。要注重龙头企业职工的培训,造就一支熟悉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六)改革市场营销方式,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突破。当前市场约束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市农产品销售市场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市内国内销售,国际市场份额很少。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尽快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一要巩固提高现有市场,大力开拓新的市场。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市场的改造,完善功能,提高档次,促其由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国际化的综合市场转变。要积极推行新的营销方式,全方位开通绿色通道,搞好农产品配送,把我市的农产品打入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大超市。要认真总结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的经验,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国内大城市召开农产品订货会和推介宣传,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研制开发新产品。二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搞好引导和规范,使农民营销队伍成为搞活流通的生力军,拓宽产品销渠道和空间。
第四篇: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步工作思路汇报
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思路的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5月20日)各位领导,各位常委: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 647 家,比 2003 前增加 181 家,从业人员 10.2 万人,年销售收入 276.6 亿元,出口创汇 2.46 亿元,实现利税 20 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298 家,比 2003 年前增加 110 家,年销售收入 192.7 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 5000 万元以上的 58 家,过亿元的 36 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 10 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 2200 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 “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 的经营共同体。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6元增加到2004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2004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
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国家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三、下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阶段、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一个目标”、突出 “两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加快“五个创新”、实现“六个突破”。一个目标”就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行列,50% 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加,7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两个重点”就是突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三个结合”一是宏观调控引导与微观放开搞活相结合,逐步建立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点上局部突破与面上整体推进相结合,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新建龙头企业发展和
局部突破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和模式,推动面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三是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布局,立足当前抓好扶持政策措施落实。“五个创新”即围绕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保障制度创新;围绕提升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营销方式创新;围绕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六个突破”就是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工作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突破。围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膨胀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档次水平,尽快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抢抓项目新上、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高外”龙头项目;通过改制重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壮大规模培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对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加快融资;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工作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强与国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迅速膨胀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搞好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上实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市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择优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级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增加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改投放。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三是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按照出口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内大城市准入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奠定基础。引导群众逐步淘汰分散的种养模式,下大气力抓好标准化种养小区建设,把种养生产向小区集中,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四)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当前,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普遍缺乏长期稳定、密切相关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固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受损失。要引导龙头企业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拿出资金、拿出人员,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要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户与企业间的对接,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五)加快科技创新,在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突破。加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引进、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注重对基地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包括栽培模式、养殖模式,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等。要注重龙头企业职工的培训,造就一支熟悉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六)改革市场营销方式,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突破。当前市场约束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我市农产品销售市场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市内国内销售,国际市场份额很少。以农
第五篇: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步工作思路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03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03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
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