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研究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按照区政府调研课题的总体安排,我们组织专人,于10月20日至11月30日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全区10多个乡镇(街道)的20多个合作社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农户等方法,对合作社发展情况、运行机制、面临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㈠发展势头强劲
全区现经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涉及优质稻、烤烟、蚕桑、苎麻等传统产业和笋竹、中药材、茶叶、蔬菜、畜禽等骨干产业(其中粮油10个、蔬菜27个、茶叶9个、畜禽65个、中药材22个、笋竹11个、花卉苗木15个),成员5.5万户,带动非农户9.7万余户,农民入合率35%。现已培育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重庆市级示范社4个、重庆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南川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全区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的行政村都兴办了合作社,其中:89%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村达到村村兴办合作社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有效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
㈡发展形式多样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采取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如柏枝山方竹笋专业合作社、鱼跳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芳云茶叶专业合作社、马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二是村干部带头组建,采取村委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如水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三是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牵头组建,如学胜养鸡专业合作社、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华兵魔芋专业合作社、驰夏养蜂专业合作社、聚启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四是科技人员创办型。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此类合作社由科技人员创办,致力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与开发,为农户提供高效率的新品种栽培,建立大规模的基地。如梦幻花卉专业合作社、乐翠蓝莓专业合作社等。
合作社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关系划分大致分三类:一是股份合作制的企业管理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入股额度大,成员股金至少在一股以上不等;合作社严格按照企业运作,按股分红和返利,这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1/10,如聚启蔬菜专业合作社、观农生猪专业合作社等;二是标准的合作社模式。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涉及人员多,从几十户到几百户甚至上千户。每户交纳股金按土地亩数或者人数较为均等。在经营过程中,具有典型的合作社经营特色,即根据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交易额进行年终利润返还。这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5/10,如马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凤嘴江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三是大户带动的松散合作型。这类合作社基本属于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在大户的协调和带动下,成员们在产前、产中、产后阶段,在统购、统销、或者统一技术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彼此的经济合作较为松散和短暂,很少有统一账户管理。这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3/10,如淞渝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㈢组织运行逐步规范
全区合作社全部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要求进行了注册,其中有60%的合作社建设按照 “一章、三会、三制度”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多数合作社都有比较规范的章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能够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技术培训,对成员生产的产品一般按高于市场价收购。部分发展较好的将所得利润按社员交易量进行二次分配,有的建立了风险基金、公益金和公积金,用于风险防范和公益事业。
㈣功能不断彰显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了经营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有的农户形象地说:“入社后首先感到有了家的感觉”。二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一些承担示范项目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项目拉动,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规模种养殖比重、扩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已成为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的重要主体,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有3 个注册商标,50 个产品取得无公害等“三品”认证,4 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产品已进入重庆远东、新世纪、重百、家乐福、南川风之彩等超市。柏枝山方竹笋合作社产品远销日本等国。水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蛋鸡已与重庆理工学院、重庆师范学院和全区中小学对接,开展农校对接活动。三是带动农民增收显著。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集中采购种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质量、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入社的农户收入普遍增加20%以上。经调查测算,与非社员相比,一般养蛋鸡效益提高15%,肉鸡提高18%,蔬菜提高20%,水果业提高30%。
㈤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我区被重庆市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区县,重点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地入股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扶持体系建设和建立保障机制等。目前,已组建农地入股合作社4家,规范发展近20家,通过与农业担保公司对接融资820万元,正在与人民银行等银行沟通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质押、抵押贷款有效机制。
二、主要做法
去年以来,我区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 保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我区被纳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项目区后,区委书记王永康亲自批示严格按要求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途径,壮大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围绕粮油、蔬菜、茶叶、中药材等骨干产业并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区农委制定了《南川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方案》,对重点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扶持体系建设和建立保障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㈡强化指导、规范运行。
区委、区政府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 “一配套、三结合”,即与全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相配套、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结合、与产业开发品牌战略相结合、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提出新发展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并要求示范村、重点推进村都要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至少要培育一个示范合作社,由区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规范。
㈢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
一是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在内部开展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资金互助业务。主动与农商行沟通,把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积极向市农业担保公司推荐,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并探索用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新途径。二是人才支持。全区有15个专业合作社招聘大学生18人参与合作社发展。区农委各产业相关技术人员有计划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非农技能培训和经纪人培训,培养了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合作社负责人及合作社骨干。目前,全区共召开各类培训会7次,培训辅导员100人次,培训农民合作社成员2万人。三是项目支持。2010年仅农村经济管理站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涉农项目18个,投入资金215万元,涉及国家财政扶持项目、扶贫项目、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农超对接项目、农综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四是媒体支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区农委信息宣传平台,加强对合作社试点工作的宣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活动期间,区农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在政府广场开展了大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区广播电视台、南川日报全程报道活动情况。
㈢努力探索三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一是农地入股
模式。目前,我区农地入股合作社有4家。重庆市南川区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出资额231.6万元,其中成员货币出资30万元,504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作价201.6万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对社员开展技术培训。重庆市聚众蔬菜专业合作社由区农经站指导组建,有9名成员,入社土地面积155亩,现金34500元,理事长由大观镇蔬菜种植能手韦纯中担任,由重庆市南川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管理该社账务,规范合作社制度和职责18个,新建育苗大棚2000平方米,统一育苗3批次,解决了当地农民单家独户育苗管理难的问题。合作社设立了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展示展销门市部。目前大观镇要求加入该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农户近百户,并辐射到周边乡镇的农户加入,各成员严格按照合作社年前的发展规划发展上,产品直接到批发市场,减少了2次批发过程,经初步核算比成立合作社前每户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4个农地入股合作社全面按照“一法一条例一章程一制度”要求予以规范,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三化五统一”经营模式,规定了年终分配按入股和销售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红,产销服务体系完善,正逐步走向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二是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南川学胜养鸡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探索按产品交易量进行分配的合作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由瑞丰中药材公司牵头组建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吸纳基地农户为社员,由合作社统 一与制药厂联系,统一销售产品,按交易量年终参加分红。目前该合作社正在积极参与打造全国最大玄参基地。三是产业分区模式。结合我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推进工作,在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黎香湖镇姜家村建立了慈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生猪、奶牛、土鸡等产业,社下设专业组,各专业组经济独立核算、年终独立分红后对比经济效益,目前该合作社正在制订发展规划,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近期对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来看,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早,有基础,发展势头不错,但客观分析,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速度虽快,但组织规模小。2010年我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在全市走在了前列,得到重庆市农委领导的高度肯定。但客观的说,我们的工作、合作社的发展水平距这样的荣誉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我区的大部分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社员数量少、经济实力弱,有的合作社在发起成立时由5人共同发起组建,但运行半年或一年以后社员仍是5人;有的合作社规模不超过50亩;有的依托养殖场、养殖小区组建,养殖规模也就是50-60头的境况,运行半年或一年后,规模仍没有发展壮大。目前参加合作社的社员平均只有28个,带动的农户数9.7 万户,参合率 35%,而在美国、欧共体等直接参加各类合作社的农户都在80%以上。
二是经济实力普遍弱,运行不够规范。现有的合作社,注册资本一般在5万元左右,资产平均也只有20多万元,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较弱,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运作和管理不规范;有的即使设置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虽然成立了组织,但很少组织活动;有的组建合作社是为了获取上级的一点扶持资金,这类合作社往往生命力不强。不少合作社仍停留在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销售产品等生产环节、服务领域,而真正通过加工、销售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合作社还少;有的合作社成员很少实质性地参与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透明度不高,二次返还利润的数量还较少。个别合作社更是盲目效仿,看别人办了个合作社,自己也赶紧跑到工商局注册登记一个合作社,根本就不知道合作社的办社宗旨、性质、服务内容、办社目的。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个别合作社的负责人一问三不知,对合作社的运行原则、工作内容没有任何概念。
三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匮乏问题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的股金、会费等,在政府的扶持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合作社能够获取外界资金支持很少,多数合作社因资金短缺问题而不能加大投入。由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有限及信贷利率及抵押贷款要求较高,有的合作组织争取贷款很困难,成为了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根植于新农村的新型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创时期,面临的困难很多,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讲课需要一定的费用;采购农资需要资金;认定基地、认证产品、注册商标需要费用;农产品包装销售、跑市场需要资金;农产品初级加工、深加工设备购置也需要资金等等,如果财政能对合作社的一个或几个薄弱环节或关健环节给予一定扶持,完全有能力提高合作社的服务如能,提升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多数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信贷、税收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四是合作社管理人才欠缺。合作社的参与者90%以上都是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创新,难以适应我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五是管理体制极不规范,政府未明确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实施办法和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给予扶持和优惠,但直到现在,我区没有明文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根据区编办对农业部门“三定”规定,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负责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负责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指导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而我区的实际情况是:根据南川府发﹝2008﹞89号文件规定,“区政府成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发改委、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水务局、农业局、交通局、林业局、供销社、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人民银行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供销社”。同时还明确“从2008年起,区财政每年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服务和成员培训等”。由此形成了本该由农业部门承担指导管理职责却由性质为合作经济联合组织的供销社来承担,管理体制极不规范。
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我们认为,目前应该轻数量重质量,要不断规范合作社管理,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形式,完善运行机制,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一)理顺管理关系
按照现行法律体系,建议明确由区农委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管理。
(二)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贯彻,营造良好氛围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家庭经营“两个不能有效对接”,即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不能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农技推广工作难度大的现实情况下,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服务中,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成果带给农民,有效弥补了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诸多难题。我们应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部、市级有关文件精神及先进合作社典型,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按照重视质量,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应重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发展,大力开展“示范社”建设活动。建议区财政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奖扶基金50万元,每年重点扶持10个左右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二是由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和进行“五证”认证给予补助。三是金融机构要探索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和信贷政策,并由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四是做好涉农项目与专业合作社的有效结合。力争三至五年内,建立一大批专业合作能力强、为民服务能力强、周边辐射能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自我完善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专业合作社产品范围覆盖整个农业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服务覆盖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全过程。
(四)加强引导,搞好规范运作。
第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内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第二,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妥善处理好积累与分配和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其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积极鼓励社员参与民主管理,明晰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第四,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活动。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作为承载主体,加强对农业企业家和农民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培训班,培训从业人员,提高合作社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可选派人员到搞的较好的地区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学习经验,借鉴别人的好办法和先进的管理措施。第五,向社会招纳人才,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有贤之士聘请到合作社进行指导和管理,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农民的合作意识。第 六,培育品牌,搞好“农超对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品牌,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进入全国各大超市销售。
第二篇: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也要靠改革和制度保障。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发展农业生产力,也要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利用资源,促进要素流动,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功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国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分别仅占35%和13%;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还不高,生猪规模化饲养仅占43%。应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等不同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首先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必须坚持不刮风、不动基础,坚持自愿,保护农民利益,依法进行。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阶段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2363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50%。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还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龙头企业只有在服务农户、致富农民、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再扶持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也需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研究
2011-1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模式,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看,大市场与小农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就掀起了一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潮,农产加公司的经营模式缓解了农村发展的矛盾,但是从近几年农村发展情况看,大公司和小农户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龙头企业和多数农产之间的主体地位仍然存在不和谐、不对称的现象。农民在其中仍然处于无组织化状态,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仍然无法分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农民组织化滞后的问题,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非正式农业制度发展为正式农业制度,这样一个农业制度化的变迁促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根本上废除在我国历史长达20年之久的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项改革产生的重大业绩角度看,主要是组建了农产经济,在农村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城乡工业化齐头并进发展,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微观基础。但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看,毕竟只是解放了生产力,从农业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只完成了一般的任务,另一部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产权制度明晰和小农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了以往统购统销的模式,开始实施合同订购的策略。90年代初我国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总目标。从一系列改革情况看,农民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主体,农民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获取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同时也需要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学道理。社会化农业大生产和分散的个体农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民这一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它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
个体农产的小生产模式与变幻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重要的微观基础。农民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成为
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但是农民在发展市场化农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政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同时还要面临市场风险。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其主体分散,经济实力比较脆弱,不能从根本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模式变化。其次是农民对市场预测能力比较差,对各种问题分析不够理性,农产品的供需不稳定,价格弹性波动比较大,生产模式上模仿型比较强。再次是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造成农民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费用比较高,农民的利益经常受到侵害。
个体农产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从我国国情看,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个体农民户的耕地面积通常情况也只在6亩左右,这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农户没有吸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不具备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条件和能力。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先进管理方法的利用程度不高,这对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现代化管理效应和规模化经营效应很难得到根本体现。
农业生产专业化与个体农民传统生产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均田制”导致农民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这种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农民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各种类型的农作物,因此,没办法感受农业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提高之后,其生产效率没有办法得到全面提高。
农业开发性投入与个体农民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从农业发展规律角度看,农业开发性投入属于基础性投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作为投入要素。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缺乏基础性投入的生产经营投入所产生的报酬是递减的,但是农民只是一个个体,对基础性投入无法进行承担,但是,从当前的农业发展情况看,政府对基础性投入的力度还不够,最终对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业纵向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问题
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从现实情况看,人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学术界的认识看,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按照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实现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社会化、系列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进而实现工、农、商一体
化,加、产、销一条龙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本质是实现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最终能够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基础性主导产业,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农民的参与。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同时还要形成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动机制。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促使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才能在农业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获取平均利润。农业产业化需要发展以社会化、市场化、纵向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合作化过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被很多发达国家所证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我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多种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完成纵向一体化工作,其农业效益不仅只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还要关注社会效益等。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看,很多综合性效果很难通过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衡量。从我国农业产业系统的经营效率角度看,纵向一体化可以形成多个组织系统,保证系统技术能够在高效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使农业单位投入产出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需要提高比较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套完整实施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纵向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避免农产品在多个环节的流通,从根本减少农业中间销售费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各类风险。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措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整体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模式经营和市场经济接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看,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民处于无组织化管理状态。其交易方式落后、势力单薄、谈判地位相对比较低,其在进入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保护自身利益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主体地位存在不对称现象,农产对一些龙头企业实际上形成一种依赖和依附的关系,其在整个市场交易环境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农产不能分享销售利润和加工增值。龙头企业、农产、基地之间缺少科学规范的组织链,因此无法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风险共同体。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经济不发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当前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只有如此当前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否则,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根
本性保证,农民将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很难在市场经济环境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自发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而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农民居住分散等问题,所以需要对基层组织进行全面更新,保证基层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和行政职能分开,通过政策和制度对其进行鼓励。引导农民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自己的协会合作组织。促使合作组织能够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并且在这样基础上进行联合,逐步形成实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和实体联合的管理模式。我国农民组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实现小生产和大生产相互结合的有效经营形式,从总体情况看,合作社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程度的农民生产服务需要,同时还能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从根本上促使广大农民受益,同时也是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形式。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出路是实现产业化,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作制,通过合作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邦.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农村建设,2005(Z4).[2]张金明.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村建设,2005(Z2).[3]杨成将.巧解规模化经营五大难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J].农村建设,2005(Z1).[4]余应军.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J].农村建设,2005(Z1).[5]舒刚.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J].农村建设,2005(01).
第四篇:某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狠抓“四个环节”,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把**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狠抓基础环节,实施农业
产业化基地支撑工程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没有基地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培育和壮大优质粮油、生猪、家禽、蔬菜、林果、渔业等优势产业,突出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建设农产品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超市农业,使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基地建成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全市已有66户龙头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如资中福元投入4200万元,建标准化商品猪基地7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100户,建生态养殖小区12个,每年可为企业提供猪源25万头。二是注重业主开发建基地。支持个体经营者、技术骨干、返乡农民等,通过有偿转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集中土地建设基地。全市已流转土地33万多亩,建各类基地18248个。三是依靠专合组织建基地。支持专合组织背靠企业、面向市场、组织农民、集零为整建设基地。全市专合组织建基地3342个。威远县镇西镇蔬菜协会建立的萝卜生产基地,带动了8个镇1.5万余农户种植萝卜1.6万亩,户均增收500元以上。四是抓好示范建基地。建设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基地28个,其中国家级14个,标准化示范面积达13.7万亩;实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1个,其中国家级3个;通过认定的“三品”基地面积96.7万亩,认定“三品”品牌3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6个。推进5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市中区、东兴区3000亩园区已具雏形。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在500亩或1000头(只)以上、集中成片的蔬菜、林果、生猪、肉鸡、肉鸭、水产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650个。2008年全市新增出栏生猪增幅居全省第二,规模养殖比重36%,生猪优质率65.4%;水产品产量达到8.7万吨,特种水产产量居全省第一。
二、狠抓中心环节,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工程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层次、水平。我市致力于突破和提升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形成产业和企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一是抓企业培育和技术改造。积极把龙头企业融入到工业园区建设中,把社会资金和人才聚集到龙头企业的发展上,把规下企业提升为规模企业。引导现有企业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达10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26家。2008年22户龙头企业投资8.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可新增产值21亿元。二是抓融资造血和招商引资。针对龙头企业普遍“贫血”的实际,一方面及时补充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为龙头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把龙头企业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通过内外结合突破资金瓶颈。加强开放合作,着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共引进投资项目32个,到位资金9.2亿元,有1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我市成功引进了旺旺食品、台湾佳美、南京雨润、华润啤酒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落户**并不断增加投资。三是抓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苦练内功,应对挑战,在创品牌、拓市场上下功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名牌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9件,四川老字号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一户破产、倒闭、裁员,并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55%,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多个龙头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23%,成为了**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
三、狠抓关键环节,实施农业产业化桥梁纽带工程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我市放手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多种组建形式,在农户、企业、市场、政府之间牵线搭桥,通过有效的利益联接,让农业生产经营真正“化”起来,促进“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一是依托专业大户组建专合组织,形成“大户+农户”的组织模式。资中县三块石猪业合作社由5位养猪专业大户发起,注册成员67名,会员1256户,该合作社与福元公司合作,2008年出栏、销售生猪达5万余头。二是依托专业市场组建专
合组织,形成“市场+农户”的组织模式。如依托隆昌禽苗市场组建的隆昌禽苗协会,已拥有骨干会员446人,联系会员5000余人,带动农户2.3万户,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的460多个县(市、区)。三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专合组织,形成“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如威远县茶叶专业合作社,由20多名种植规模较大的茶农组建形成,实现了复
立茶叶公司与茶农利益的“共赢”。四是依托基层组织组建专合组织,形成“支部+专合组织+农户”的组织模式。如隆昌县黄家、龙市、胡家等镇,走“支部+协会+农户+公司”的路子,与蚕桑公司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订单农户达95%以上。目前,全市已建各类农民专合组织988个,拥有会员13万多户,其中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规范化专合组织有120家。2008年专合组织会员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水平150元。
四、狠抓保障环节,实施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工程
党委、政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推手。我市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机制创新,着力营造农业产业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思路和措施,并分产业进行细化。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相关的重大问题,落实领导干部对口帮扶联系制度,加强督查,严格奖惩,确保工作有效推进。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坚持“三个高于”,确保农业切块资金年递增25%;整合支农资金,支持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专合组织建设,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加强政银企合作,市政府与农发行签订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农发行发放信用贷款3.1亿元;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达10多亿元。三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拓展生猪、家禽、玉米、水稻等农业保险,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保底分利型、合同寄养型、入股分红型、协会联保型等利益联接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是创新服务机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种子工程”的实施,建立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率先建成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村级防疫室1200个,所有村配备防疫员,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五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对特色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优先配套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抓好“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小微水惠民工程和病险水库整治等,全市新增有效灌面2.44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4.5万亩,整治病险水库47座,解决农村人饮11.4万人,新增蓄水能力1535万立方米,新改建通乡通村道路989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02万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四大工程”联动实施,效果明显。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10多亿元,带动农户面68.6%;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农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587元,增长15.38%。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过去单一的购销环节延伸到种养、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到2010年末,全系统用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额为2.6亿元,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总额3631万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4269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户98.1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27.9%,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0.6亿元。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是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系统通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领办农畜产品专业协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区供销合作社兴办、领办、参办、引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渗透到农畜产品种、养、加各个领域,产、加、销各个环节。到2010年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牵头兴办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168个,其中:改造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556个,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748个、各类行业和专业协会1066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和40%的嘎查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有314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03个。有近50%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拥有全部产权,其余由供销合作社、农牧民、社会企业共同兴办,农牧民能人大户参股兴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
三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315个。其中:种植业172个,养殖业143个。全系统商品基地联结农牧户数17.53万户,销售收入13.74亿元,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76271万元。目前1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示范项目。
四是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新网工程”和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改造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896个,建立实验示范田15391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9万公顷,组织技术、咨询服务104.8万人次。2010年,通过全区供销合作社服务网点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55.1亿元,收购农畜产品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盟市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体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社有龙头企业,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抓手。兴安盟供销合作社围绕绿色、特色、高效农牧业,组建新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服务新平台。兴安盟农合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8户,公司现有生产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去年种植红干椒3000亩,种植裸仁南瓜3000亩,建标准化猪舍3万平方米,野猪存栏达3000口。目前已投资达2700万元,年销售额达XX多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2010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视察该基地时指出,兴安盟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做出了榜样,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先进典型。赤峰市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坚持举绿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发展了桑蚕、蔬菜、杂粮豆、畜产品加工等十大类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2010年新增桑蚕基地1万亩,大叶丰产桑总面积达5万亩,当年收购鲜蚕茧1200吨,新上6条加工生产线,实现产值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发展特色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备案基地8000亩。阿鲁科尔沁旗依托龙头企业开发柞蚕养殖场3.5万亩,产蚕茧100多万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参与养殖的农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以赤峰银龙茧丝绸公司、信志达物流公司、昭隆贸易公司为龙头,通过发展蔬菜、桑蚕和粮食三大产业,构建起“多腿走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10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润935万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供销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地区肉牛、肉羊主导产业,建立“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经营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牛羊规模养殖,订单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济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社员肉牛、肉羊产业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实现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0万元,从业职工75人,年产值8000余万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万头只的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社员饲养肉牛、肉羊总量达20万头只,商品率达到70%,被列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2200万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累计助农增收1680多万元。
二是通过发展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级供销合作作社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改建扩建等加快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专业协会,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赤峰市以市果菜粮批发市场为龙头引领各类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成市场交易额6.49亿元,增长10.6%。2010年赤峰果菜粮批发市场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称号。呼和浩特市供销合作社以改造建设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带动全系统农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市供销合作社先后参股成立了内蒙古天富发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内蒙古聚良源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010年这两个市场帮助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1.4亿近,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带动作用。阿盟供销合作社系统采取挂靠、租赁、联合等形式,发展蔬菜交易市场、蔬菜加工企业和畜产品经营公司三家企业。在主要农牧区筹建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4个。2010年,农畜产品交易额达2300万元,其中,组织收购羊绒110吨,销售小麦300吨、啤酒大麦700吨、油葵1350吨、食葵800吨、西瓜7000吨,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牵头组建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巴彦淖尔市供销合作社把组织农牧民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工作,全系统创办的5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全部进行了依法注册登记,入社社员达到11950户,带动农牧户37213户,农牧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增收达到1.21亿元。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笤帚苗专业合作社,是以白音沟供销合作社为依托,联合103户农牧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该社筹集资金30万元,引进“美国大青苗”等优良品种,发展种植基地XX亩,组织生产“美国大青苗”,引种成功后,专业社从山东专门购进了10台笤帚苗加工设备,从当地招收并培训农民工30人,大量回收美国大青苗进行了深加工,大幅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全年加工成品笤帚30万把,实现产值1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福建、吉林等省,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通过合作社的力量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绿韵蔬菜专业合作社。由种菜大户牵头联合300户农民组建而成,该社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和发展规划,适时地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联销货商,下联农牧户,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菜农”的产业链条。组织生产的“水漩绿韵蔬菜”得到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成为华北地区的品牌蔬菜,产品畅销北京、广东、河南、山西、山东等7个省市,成为商都县蔬菜生产的领头雁。目前,该社拥有资产总额130万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发展入社菜农550户,吸纳社员股金10万元,年生产蔬菜15000吨,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600万元,企业年平均利润18万元,助农增收100万元。同时,他们还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238期,培训农户1.5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蔬菜生产30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0多户,菜农3万多人,人均收入1万多元。
四是通过改造经营服务网络,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各地供销合作社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农村市场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包头市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加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