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4 03:2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宏村认识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第一篇: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姓 名:田 智 慧 班 级:08建筑2班 指导老师:从 敏 时 间:2009年5月

目 录

摘 要………………………………………… 2 宏村概况……………………………………… 3 建筑特色……………………………………… 4 村落的选址布局…………………………… 4 理水观念……………………………………6 马头墙………………………………………9 木结构特征…………………………………… 10 宏村建筑的方案设计的启示………………… 13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14 结语……………………………………… 17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城市不同的景观和建筑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建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同化,面临着丧失地域特色的危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设计师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景观设计的突破点。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宏村概况

宏村,现为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际联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西南麓,占地28公顷,古村落面积19.11公顷.地理位臵:东经117度38分,北纬30度11分.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开始兴建,当时取名为弘村,至清朝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数百年来宏村一直在不断的修缮,直至明朝万历年时才基本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1999年12月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的古建筑均为粉墙青瓦,分列规整,较有代表性的一方面是祠堂、学堂,另一方面是富商豪宅。典型的豪宅有承志堂、三立堂、乐贤堂等20多处。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它堪称一所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

宏村在建筑布局上讲究鳞次栉比、宅院相通,建筑装饰上则追求美仑美奂,雕饰上甚至追求细镂如画,立面上追求富丽堂皇,气势上讲究森严壁垒。近看远观,粉墙宛如城郭,马头墙昂首云天,主次分明。室内雕饰之精湛,更使人拍案叫绝。村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内部装饰可谓砖、木、石三雕俱全。不论前堂后堂、偏厅厢房、宏梁伟柱,用工精细,富丽堂皇。厅堂内的额枋、斗拱、扇窗、扇门、栏板等木雕图案形态各异,有的达六、七个层次,立体感很强。如承志堂前厅中门上的一幅“百子闹元宵图”,雕刻着一百个小孩,舞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喇叭放鞭炮,有的踩高跷划旱船,真可谓千姿百态,刻画逼真,入木三分,把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风俗活灵活现表现出来。还有三英战吕布、长板坡、唐肃宗宴百官图、郭子仪上寿图等历史故事,画面生动,寓意深远。

可以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东面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葬书》“内篇”有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足见水在风水理论中所占的地位是极高的.《管子〃水地篇》中写道:“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中国自古代起就推崇万物有灵的思想,并且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而水就是大地的生命之源,而且润泽着世间的万物.传统风水认为选址首先就要看水.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有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有大水龙来长水会江河,有小水龙来短水会溪涧.……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虽然是玄妙无比,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有道理的.人类要生存最离不开的物质是氧气,而其次就是水了,水是生命之本,我们的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了水,日常的饮用,洗涤,灌溉,水力,消防等都需要水.在风水中,对于水流讲究弯曲环抱,忌讳直去无收,但更忌讳将宅建在河曲外侧.风水中认为,弯曲的河流是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中写道:“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 而且早在先秦史籍中也就有过数次“汭(ruì)位”建宅的记载.“汭位”建宅也就是在河曲内建宅.宏村的布局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

化又一次显现出了它那神秘的力量,而注重建筑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所达到的“天人合一” 的堪舆学,又使古村落的水系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月沼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胃”,是由一泓天然泉水扩建而成的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水面如镜,水源景观与层楼叠院交相辉映,蓝天,白云跌入水中。老人聊天少妇浣纱,顽童戏耍,月沼实际上成为村中的水广场,自发的聚会中心,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微风揉动炊烟氤氲,真是一副流动的水墨画。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融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融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年年不竭。从环艺的角度来看,在月沼前后都能看到山,这是环艺中的借景技术,把远山近水结合起来,加上强的错落有致,形成和谐统一如诗如画的构图。

南湖

湖位于宏村南首,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是村中水的总汇之所。古宏村人根据风水理论修建南湖,南湖是防朱雀之火,还象征一个村兴旺镇刹、镇邪、聚财、护城湖、消防、灌溉的功能,他的兴建补足了村落背山面水的需要,横亘在宏村的难面,春日垂柳依依,夏日莲叶田田,冬日烟笼雾锁。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显得幽深、雅静、清新而明丽。此景可与杭州西湖的平湖秋色相媲美,因此有着“皖南小西湖”的美誉。

我们从宏村的理水观可以总结出几点启示。第一,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第二,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马头墙的作用与寓意】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

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

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

宏村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所谓木结构是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木屋盖结构包括木屋架、支撑系统、吊顶、挂瓦条及屋面板等。木材易于取材,加工方便,质轻且强。缺点是各向异性,有木节、裂纹等天然缺陷,易腐易蛀、易燃、易裂和翘曲。宏村的每根木柱底下都有石基,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还可以防潮。

【木结构的特点】

得房率高由于墙体厚度的差别,木结构建筑的实际得房率(实际使用面积)比普通砖混结构要高出5%---7%。

工期短木结构采用装配式施工,这样施工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不会像混凝土工程一样需要很长的养护期,另外,木结构还适应低温作业,因此冬季施工不受限制。节能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是由构成该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的保温特性决定的。木结构的墙体和屋架体系由木质规格材、木基结构覆面板和保温棉等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50mm厚的木结构墙体,其保温能力相当于610mm厚的砖墙,木结构建筑相对混凝土结构,可节能50%---70%。

环保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主要建筑材料,在能耗、温室气体、空气和水污染以及生态资源开采方面,木结构的环保性远优于砖混结构和钢结构,是公认的绿色建筑。

舒适由于木结构优异的保温特性,人们可以享受到木结构住宅的冬暖夏凉。另外,木材为天然材料,绿色无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材料透气性好,易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湿度均衡。

结构稳定性高木材相对其它材料有极强的韧性,加上面板结构体系,使其对于冲击荷载及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力,具有最佳的抗震性,木结构在各种极端的符合条件下,均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特别在易于受到飓风影响的热带地区以及受到破坏性地震袭击的地区,如日本和北美,表现尤为突出。

防火性能木结构体系的耐火能力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强的多,轻型木结构中石膏板对木构件的覆盖,以及重木结构中大尺寸木构件遇火形成的碳化层,均可以保护木构件,并保持其结构强度和完整性,按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木结构建筑,完全能够满足有关防火要求。

隔声性能基于木材的低密度和多孔结构,以及隔音墙体和楼板系统,使木结构也适用于有隔音要求的建筑物,创造静谧的生活,工作空间。另外,木结构建筑没有混凝土建筑常有的撞击性噪音传递问题。

耐久性精心设计和建造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能够面对各种挑战,是现代建筑形式中最经久耐用的结构形式之一,能历经数代而状态良好,包括在多雨、潮湿,以及白蚁高发地区。

宏村建筑的方案设计的启示

建筑设计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部分,对于目前已学过的知识,我们可以从宏村建筑方案设计分析去认识,包括:

一、功能空间的要求①个体空间,体量大小、位臵关系、环境景观要求(声、光、热)、空间属性。{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臵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②整体功能关系,相互关系、密切程度

二、形式特点①建筑类型特点②使用者个性特点(图为赛金

花的故居)即能说明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景观就是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与空间构成的综合体,是人在大地上的栖息地,而非表层意义上的视觉风景,良好景观的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神之间和谐的关系。”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曾这样说道。俞孔坚对于皖南宏村古村落的城池布局非常推崇,他倡导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从古村落的选址中吸取灵感。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核,即天与人是和谐的整体,人就应当尊重自然万物,强调天道与人为的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类相同、相类和统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应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强调人性即是天道,追求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而达到天人协调和谐的理想境界。”

宏村村落身处地阻山隔,但宏村人却创造精美的建筑和如诗如画的生存环境、道路、水利工程,而让世人称奇,以至被世人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代徽州人展现出的创造智慧和适应并改变生存环境、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的精神,今天任然给我们一很大的启示。宏村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宏村村落,鳞次栉比的房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的取水、排污、放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即生存需求和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

(二)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营造村落

宏村人以崇尚自然、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态度,选择宜居之地。并高度重视并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以珍惜土地、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能源的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或山侧南

4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成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与文化。这些“方盒子”虽符合当今建筑的发展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也抹杀了传统的民族文化。江书瑭在《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和保护》中说到:“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相适应,人类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而建筑本身又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方性建筑风格”。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造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并“智取”外来的精华。如梁思成早年提出的“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所以中国当代的民居建筑,不是将农村城市化,也不是把古村落从新农村的版图中单独出来,而应该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谐发展为一体。

宏村古民居规划营造的尊重自然的精神与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并赋予现代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为人与自

然、人与人、人与神充分和谐的理想生存环境。

617-

第二篇:宏村实习报告

宏村认识实习报告

摘要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民居则是这种精神内涵的最具体、最深刻的反映。它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极具多样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众多,而条件各异,因此形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种种差别,反映出居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民后面貌。它与力求统一的官式建筑,与祟尚典雅的文人建筑,有着显著的不同,正因其反映文化层次的差别,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皖南宏村古民居村落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古徽州外出的商人为了恩泽故土,在营建宅院、构筑村庄时,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黟县各村概况

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位于黟县西北角,南宋绍兴元年(1131),祈墅村汪姓故居焚于兵乱 屏山

黟县东隅舒姓古村。古村内存古宅300余幢,祠堂亦多。吉阳溪穿村而过,两岸临水人家,古桥相连,颇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屏山村曾出进士十几人,举人更甚。明万历进士舒荣都大常寺卿,敕造牌坊。清代书画家舒之翰,现代艺术家舒秀文,都是屏山村人。

村中明代古祠舒庆余堂、舒继富宅第、里屋支祠光裕堂,舒秀文故居,敦仁堂,玉兰厅,三姑庙等名宅,皆是屏山村重点保护单位。

熙过,现存明清古建筑200余幢。木雕楼最负盛名,举目皆是木雕,量之大,艺之精,工之巧,义之深,乡间少有,可为艺术精品。

塔川

宏村东北角三公里处。古樟水口园林,高大茂密。村庄坐落山坞之间,梯级布局,似塔形,故名塔川。村外多乌桕树,秋天红叶绚丽多彩,“塔川秋色”名闻遐迩。全村尚存老屋数十幢,吴氏老屋“积余堂”的木雕尤为精彩。

西递

西递村,古名西川,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距黟县县城8公里。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被婺源考川人胡三带回家乡养育,改姓胡,名昌翼。昌翼22岁中明经科举,后世称昌翼公“唐太子明经胡始祖”。明经胡五世祖胡士良于北宋元丰年间定居西递程家里降山坡上,后来迁居山下。明景泰年间渐成黟县一大都会。村庄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两条山溪自东而西穿村而过,村似船形。

西递代出名宦文人富商,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实授官职者115人,廪生,贡生,监生多达298人。明代荆藩首相胡文光,清代巨贾胡贯三,其长子三品通议大夫胡尚熷,次子四品朝仪大夫胡尚寿,三子 杭州知府胡元熙,其孙大收藏家胡积堂等高官富商文人为西递村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清乾嘉年间,西递村鼎盛时期,全村曾有600余幢民宅,99条巷子,90余口水井,34幢祠堂,13座牌坊,5000人丁,何其昌盛!历经数百年风雨,全村至今尚存古宅200余幢,以清初建筑居多,保存完整,古宅大多有人居住,人丁兴旺,古街巷韵味古朴,牌坊,祠堂雄风依存,山清水秀,鳞次栉比,堪称“徽派民居博物馆”。2000年11月,西递登录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关麓

关麓村位于县城西13公里处,亦是汪氏家族聚居之村,古驿道经西武岭走祁门上江西景德镇。村南小溪蜿蜒,林木扶疏,景色颇佳。全村保存有古宅100余幢,“八大家”最富特色。汪姓八兄弟建了18幢私宅,敦睦庭,临溪书屋,瑞霭庭,双桂书屋,大夫第,春满庭,吾爱吾庐,萱荫庭,九思庭,淡月山房等等。屋屋相通,保存完整,木雕精细,书屋便厅雅致幽静,各具风格,连成一气,非同一般。

南屏

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以西5公里,村庄有1100余年历史,村里以叶,李,程三大姓家族为主,保存有祠堂,老屋300余幢。南屏村的特点是祠堂又大又多又完整。步入叶氏祠堂的后进享堂,只见青苔石阶,高墙天井,光线隐晦,古拙深沉,满目沧桑,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村里巷弄曲折迷离,高墙深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恍惚回到远去的岁月。南屏的古民居保存完整,马头墙鳞次栉比,还有万松林,古桥,文昌阁,雷祖殿构成的水口景观,基本保持历史原样,很有看头。

徽派建筑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民居

徽派建筑中民居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

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数的标志性建筑。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朝中官僚显贵,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建造上讲究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八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特色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马头墙

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马头墙简介】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的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马头墙的作用与寓意】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总体规划特点 总体特点:

宏村建设规划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观念合于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1、宏村内部的活水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村民们后来修建的。

根据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村落初期,只有山前一条溪水。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

就这样,月沼,水渠,南湖,天然的溪水,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2、“无水不成村”,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安徽宏村的理水观念: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

宏村的水系与它的布局也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要谈宏村的水系就不得不谈它的巧妙布局。由于村形似牛形,宏村自古被称为“牛形村”。村子北面背靠的雷岗山就是“牛头”;村子中央的半月形水塘为“牛胃”;在村子中沿着巷道弯曲回转,穿房绕户的大小水圳就是“牛肠”;村口正面的南湖就是“牛肚”;村子西面架在西溪和羊栈河上的四座桥则为“牛腿”。由此一来整个村落就像一头卧在水中的大水牛。

从宏村的水系规划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宏村多少代人的劳动结晶。从选址开始它就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古人在选址造宅上不是盲目的,他们选择一块地首先要看这块是否适宜人们的生活,是否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图做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境界。宏村在地势上的选择体现出了建筑朝向与“日照”的天时和“地形”的地利双向调节,使得既顺应地形环境,又不违背良好方位的布局形式。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造中,这一思想也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3、宏村对于水的处理,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借”与“还”。

宏村的水主要是来自西溪,而最后这水又“还”给了西溪。宏村人只是巧妙地使它在村中“游历”了一遍,而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种做法,按照自然条件的缺损,通过人工措施来补益,只要做得巧妙,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从宏村这一中国古代村落的整个形成历史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建筑意识中对整个居住群的整体规划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而且这一意识还存在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漫长过程。最终才形成“置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依山傍水而居,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当北面来风,地势高爽,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有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之乐。

宏村建筑群是集我国古代科学,建筑工程学,文化,宗教,美学,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实体。它在力求满足村民实际的功能性需求以外,又兼顾了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同时还不忘发展的可持续性。

 宏村的理水观给我们几点最大的启迪:

第一,它一直是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从选址到布局,从布局再到具体实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

第二,它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它“有借有还”,在具体细节上改动而不做根本性的改变,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

第三,它兼顾了人们的直接生存需求和审美趣味,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既不是只实用不美观,也不是像单纯的观赏性园林那样仅供休闲娱乐;

另外,宏村水系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我们现代建筑观也应具备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仅讲求实用和美观,更讲求文化氛围。从宏村的理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风水理论观点等都在这里交织,汇聚,可以说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作背景,才使得中国建筑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宏村的选址、空间布局、水系的形成都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

自古以来,民间建宅择地注重“风水”,择位定向首先要查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态,以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因此,民居择地讲究取山水汇聚、藏风得水之地。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营建的密切关系。宏村民居村落形态的起源、发展与最终成型是伴随着风水思想的成熟和完善而逐步扩展的,历经宋至明清的数个朝代。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各个阶段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宏村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月沼与乐叙堂的修建,它们完全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事实上,不仅宏村的整体村落环境建设是风水思想的直接外化,作为村落构成基本要素的民居建筑个体,其营建的地点、朝向、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也深刻地烙上了风水思想的印痕。另外,在空间布局中,宏村的宅居形势、建筑尺度等因素,都与风水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关史料证明:宏村历代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风水理念,这与宏村独特空间的形成关系密切。宏村是经精心“设计”而成的,其外部空间崇尚自然的传统环境观念在其选址、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宏村古村落选址和规划建设都符合传统的“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的风水原则,注重从堪舆学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从精神性空间的营造角度来看,宏村人赋予古村落一种观念的形态,有意把村落的整体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相结合,借助风水理论中象形说中“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的说法,把宏村建设成为典型的“牛形村落”,村落的牛形边界也成为村落整体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牛形的古村落形态显示出时人仿生设计意识的开放性。

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赋予了宏村村落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整个宏村村落在形状上格外注重地势,是一个近乎天成的空间骨架,是一个完整的聚落空间结构形态整体。宏村空间布局的显著特征便是因借自然,与环境相和谐形成一种灵活、无序、自由的分布方式,从而构成“人—村落—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所缺失的。

空间构成模式

一、建筑空间模式 1.建筑单元构成

宏村古村落现有古民居130余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经测绘的有90余栋(图1)。通过分析这90余栋建筑平面的格局,我们发现宏村古村落民居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是标准的三合院模式,由堂屋、左右厢房与围墙构成的天井组成;基本的三合院通过拼接,组合成四种基本的合院单元:三合院基本型,即“凹”字形,俗称“一明两暗”或“明三问”;两个三合院对接,中间合为一个天井,俗称上下对堂;两个三合院相反连接,呈“H’,\形,两端各一个天井;两个三合院串接,三合院单元之间没有砖石墙体分隔,一般只有一个出入口(图2)。合院单元大多数为二层,使用者在民居内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层。2.建筑的单元组合

宏村的民居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A.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B.由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C.由两个基本合院单元并联成横列。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用房则因地制宜置于宅基地的困。“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如图3所示为宏村主要街区组团的建筑单元组合模式,从中可看出大部分建筑的单元组合模式为A、C型,只在一些街巷转角处的建筑为B型模式。

二、街巷空间模式 1.街巷的基本组成

宏村街巷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道路是以大体呈东西向的后街、宏村街、湖滨北路及外围的西溪路、湖滨南路、际泗公路;第二级道路大体呈南北走向,主要是联系大面积的住宅组团,是村落内空间最丰富、最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如上水圳、茶行弄、中山路等,这些街巷常在交叉口、拱门等地方形成一些放大空间,为村民的日常交往提供了聚集处;第三级道路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2.街巷界面组成

就物质构成而言,空间是由界面围合构成的,其界面的属性是这一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巷空问构成界面包括底界面与侧界面,底界面由地形特征、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等组成,是空间物质活动的承载面;侧界面是外部空问的围合界面,由众多建筑的外界面拼合而成。因古民居建筑的单元组合性,因此街巷侧界面也具有这种特性,如图5所示。

3.重要节点空间(1)交叉口空间

如图6所示为宏村所有明显的道路交叉口,由图中统计可知:这些交叉口大部分均以“丁”字形为模式(占71.1%),而几乎所有“十”字交叉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位,有些则扩大为风车状的小广场(占14.0%)。

(2)街巷拱门空问

宏村街巷内现存拱门21座(图7),成为街巷独特的空间元素。从与当地老者的访谈中了解到,拱门的形成与宏村人的风水理念(聚“气”)和宗族意识(“血脉相连”)是分不开的。而从实际的空间体验中,街巷内图8的拱门主要有三种⋯“空间作用:A.不同等级、不同归属的。相邻空间的过渡(4、11、13、14、15、16、18);B.保持空间界面的连续(1、2、8、9);C.上述两者作用皆有(3、】0、】

7、】9、20、21)。

三、村落的整体形态

徽州村落的整体形态受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及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图8),这似乎已成定论,在此不作过多讨论,而要说明的是建筑模式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影响。首先,内向的建筑单元模式使得在村落中对居住者来说最重要的空间仍然是住宅内部的建筑及天井空问。受此因素影响,村落整体形态是紧凑、内向的。而这种高密度的布局模式,也使潜在的共有空间最小化;因此村落内主祠堂前的月沼空问于村落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心理上都是绝对的中心。其次,虽然建筑单元构成以规则的合院为主,但附属建筑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得建筑和建筑、建筑和环境之间能灵活地变化;各栋民居的主体建筑——合院单元虽保持基本相同的走向和模式,但在和环境及相邻建筑之间通过附加自由形状的附属建筑,最终使得村落的整体形态呈现拓扑网状结构,而村落的边界也是连续而不是发散的。第三,模式化的单体建筑平面,使得徽州建筑对地形得改造能力有限,不能如湘黔等地得建筑那样,能够依山就势,沿山坡建设。在整体形态上,反映为村落发展到地势剧烈变化的部分就停止了。因此徽州村落大多选址于地势平坦之处与建筑单元的模式化也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篇:宏村实习报告3000[范文]

古村落实习空间体验

建筑布局的“点”“线”“面”与宏村之水

宏村的实习结束了,但宏村这个美如梦境的地方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继大一的周庄之旅后,这是我们第二次走进南方古村落。白墙灰瓦马头墙,木雕石雕砖雕,青石板小路,潺潺的流水„ „在这些所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中我个人认为宏村的最经典最让人感动之处在于建筑和水系的交融,大有湖有溏,小有水院水肠。

中国古民居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和。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水系与建筑布局

公元14世纪中叶,生活在皖南黟县的汪氏家族还在筚路篮缕,以启山林之中。因为居住的村庄屡次遭受火灾,几经搬迁,他们终于在雷冈山下,找到了一处与祖先遗言中相似的安居乐业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东西两条河流环抱左右,在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为此,家族的女头领胡重娘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以为池塘,引西溪水为补充,扩大为“月沼”(点),成为想象中的“牛胃”,通过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长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水圳被称为“牛肠”(线),水圳的水经过使用之后,全部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

他们建造的完整水系,并不仅仅是给村民提供便利,而且还是实践宗族观念流动的载体。居于中央的月沼,修建了村子里最重要的建筑汪家总祠乐叙堂,沿月沼建的那些高墙阔门的大宅是专供族中辈份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住的。道路阡陌沿水圳而延伸,次第相连的人家引圳中水入院,饮用、洗涤、灌溉,岂能不饮水思源?如此一来,水脉与血缘相通,分门别户与家族总祠相连,宏村人以特有的方式迎接了传说中神牛的到来,独特而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他们依旧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这样宏村民居就依据水系的形成慢慢布局,月沼犹如一个“点”穿起了以他为中心的地位显赫的人的住宅,从月沼散发出去的水溪又像“线”一样把周围的民居串联起来,这样又间接形成宏村独特的道路系统,在有重要建筑存在的地方如祠堂之类的,就会形成宽一点的类似于小广场的地方,在建筑最为密集,居民活动最多的地方则形成了活动广场。这样就形成了“主线”与“次线”,将以“面”为主要形式的民居建筑串联起来。在建筑布局出现空缺的地方即不利于形成方正空间的地方就成了居民的菜园,菜园外观的墙体利用卵石与河泥砌成,非常具有当地民俗风格。

宏村建筑布局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在宏村的几天实习中我们逐渐从总是迷路到熟悉,可以从任何地方选择不同的路到达目的地。从这一点上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宏村建筑的布局特点,貌似相似的建筑各有特色,但互相之间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你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就会发现它的布局既顺应自然又有章法可循。

宏村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成组成区的建筑群有各自的活动中心,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整体布局

从选址开始,宏村就严格地遵循了风水术的法则。中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回归线以北,所接受到的阳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南方。因此,在中国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都应该是坐北朝南,这样才可以获得最充分的采光.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在这样的环境下,北面的山可以阻挡北面的寒流,南面的水可以保持空气湿润,使环境单元内的气温稳定,这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协调都是有利的。而且风水学中往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示方位.《葬书》有云:“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阳宅十书》曰:“凡宅左右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又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我们可以从宏村的平面图中看出宏村的布局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述标准了:左面即西面为西溪和羊栈河,右面即东面为际泗公路,前面即南面为南湖,后面即北面为雷岗山。当然,其中并不是每个要素都是天然的,例如南湖就是后来修造的人工湖.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宏村建筑布局的前提和关键。中国自古代起就推崇万物有灵的思想,并且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而水就是大地的生命之源,而且润泽着世间的万物。传统风水认为选址首先就要看水。

古老的文明几乎与水都有着不解之缘,大到幅员辽阔的黄河流域,小到只有几十户炊烟的一寨一村。宏村的布局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经常可见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古村落内部的整体布局也和谐流畅,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不仅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层次分明。而且,徽州古村落往往被赋予一定形状,以寄托古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牛”形村落宏村,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为牛肠,村中央的池塘是牛胃,村南的人工湖是牛肚,村边四座木桥是牛脚。牛形村落的形成,既以巧于因借天然的山形地势水流等自然环境为基础,更有赖于遵循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思想、发挥丰富想象力而开展的人工建设,成功地实现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密相融。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宏村的实习结束了,它的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淳朴的民风更增加了我对它的喜爱,希望它可以永远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让人留恋往返„„

班级:建0601-2 姓名:高菲

学号:20061475

第四篇:安徽宏村实习报告

安徽宏村实习报告

班级:建学092 姓名:倪伟龙 学号:200903334 2011年7月18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古城宏村。

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我所了解到的宏村。

宏村的位置:宏村位于黄山西南麓的黟县,浸染黄山之灵气,风光秀丽,清奇绝美。进来曾有多人考证,流传千古,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东晋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其原型就是黟县的桃花源盆地。宏村就坐落在这个盆地的北部边缘。宏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黄山的地位:黄山石天下天下名山,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自古以来世人对黄山的推崇。

宏村的历史: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 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 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这里属于西晋“永嘉南渡”避难而来的北方土族戴氏后人,但尚未开发,只是一片天真未凿的荒野。其实黄山东南麓的居住着汪氏一族,据传是汉末龙骧将军的后人。因为村遭火灾,汪氏便举族迁往今天宏村近处的奇墅村。不料又蒙战乱,全村房屋再被“一焚而尽”。该族的后裔汪彦济便带领全族溯流而上,买下宏村一带的戴氏产权,建了十三间房居住,这便是宏村之始。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

由于汪氏祖先曾屡受火灾之患,所以对风水格局的建设和完善得到了汪氏历代的充分重视。风水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村落形成有过普遍的影响,但从分水角度出发,对村落进行完整的规划并在数百年间一以贯之地实施这一规划的实例尚不多见,宏村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汪氏传至汪思齐一代,更是对宏村的山水形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的规划和改造。为了充分地利用好宏村这块“风水宝地”的有利条件,汪思齐多次聘请风水名家,勘察山水系,最后由休宁人何可达经过十年的反复考察和研究,制定了独特的“牛形村落”的发展规划。“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南湖书院;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上参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宏村概况: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 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村周有闻名遐迩的雉 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等景观。宏村,经过前代人的辛勤劳作和后代人合理保护,现已得到世人的公认。我们将继续努力保护这份珍贵的遗产,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宏村的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宏村,了解古徽州文化深刻的内涵。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 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 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 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 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 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宏村的景观:

月沼,老百姓称月塘,就是所谓“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 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 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 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实际上,月塘四围成了人们的共享空间,“风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发地聚会期间。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徽风柔波。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皖南民俗画图吗?所以有人称这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前厅是整幢房子中最精华的部分,大门后面耸立着一幅威仪的中门,据说,汪定贵在经商发财之后曾 捐了个“五品同知“的官衔,有了这个荣誉之后,汪定贵便觉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属的那个阶层,于是便增设了一道具有官家威严的中门(中门又称仪门,原为官署而 设),一般只有在重大喜庆日子或达官贵人光临时才大开中门以示欢迎,而普通客人只能从中门两侧的边门入内。仪门的两个侧门上方都别出心裁地雕了一个“商” 字形图案(又似倒挂的元宝,意为财源滚滚的意思),汪定贵虽然经商发了财,而且捐了官,但经商在古代仍是一种划分在九流之外的贱业,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说从边门出入的人,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到我家来,都要从我“商人”的脚下过,此举或许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罢了。但在中门的上 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挂一个“福”字,因为在他看来,为官的毕竟要比经商的地位高,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徽商在发财之后,仍不惜花费重金捐官的原因。

在中门“福”字的上方,镶有一幅木雕“百子闹元宵”图,图上雕刻着100个小男孩过元宵闹花灯 时的情景,有划旱船的、舞龙灯的,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百子闹元宵”图两边的“商”字 斗拱上则分别雕有四出《三国演义》的戏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财神,“南、北”财神的上方是阁楼护板,在此,汪定贵设计了“渔、樵、耕、读”四根木 雕立柱,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四种职业。

宏村的建筑: 马头墙是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徽州居屋马头墙

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见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风格特点: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

徽派马头墙

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编辑本段马头墙的作用、寓意

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分类与构造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

马头墙的跌落

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天井和绣楼

西递村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桃李园和西园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点为“旷古斋”。“旷古斋”堂名系今人给取的,寓广博古徽文化之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手书。出瑞玉庭前行数步,便是“桃李园”。桃李园亦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系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居兼私熟蒙馆。正屋为三间三进二楼结构,前两进为两小套背向三间屋。二进楼上设有独特的“楼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线充足,空气畅通。而且,楼上木雕扶栏板权作小姐相亲孔洞,供小姐偷偷观看来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选到如意郎君。二三进之间用粉墙相隔,中间有门相通,门上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横额。在通往街面的小门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园”三字门额,寓意“桃李满天下”。出桃李园,就步入西园,与西园相邻,与东园通连的“三畏堂”,呈五间二楼结构,大厅高悬匾额“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圣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轩敞,天井宽大。

总结:六百年的历史、人工的、大型的饮水工程动静结合,先引水布成水系,然后在盖房建村规划;圳、塘、湖的配套在当时堪称完美。古水系不论是过去时还是现在时,水圳引进的西溪活水川流不息地流遍全村,那古朴的月沼更是承载了宏村几百年的历史,时宏村人智慧的凝聚。至于那八口老古井(现在村里只保留下来三口),它们与流淌的西溪水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里的沧桑。

这些便是我了解的宏村,十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宏村在印象将会永远留于我心。我们走了,但是宏村依然再那里屹立着。700多年的辉煌历史,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经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最后我想说,宏村我还会再回去的。

第五篇:安徽宏村实习报告

宏村实习报告总结

一周的宏村实践使我深深地领略到了精致细腻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精美如诗,融古典、简洁、富丽为一体,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其固有的审美价值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徜徉于宏村的大街小巷,时刻感受着徽派建筑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觉震撼。每个村落的建筑风格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建筑外观也及其类似。徽派建筑不愧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不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艺术上来说,徽派建筑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及吸引力。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都保持着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徽派建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具有如此显著的特征的,而是经历数百年逐渐发展演变形成的。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平面型制的变化,装饰的简化,建筑新材料的运用等,是人们一直积极努力探索新生活的热情和天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和学习的地方。地域更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更迭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相反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和保护。

同时,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徽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徽派建筑的创作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建筑地域性和建筑文化的探讨一直是业界热点。当前,面对传统与现代所发生的碰撞,如何创作出“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人们在不断积极努力的探索。比如,80-90年代初期,一方面是安徽身外的建筑师对安徽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关注,为此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省内地域建筑创作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徽派建筑风格的设计师在探索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如黄山轩辕大酒店、合肥亚明艺术馆、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馆。这些建筑作品从多角度对徽派传统地域建筑进行了新的诊释,反映了安徽省内地域建筑设计思维的活跃以及在实践中达到的新的高度。

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建筑设计史上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越来越多人的心。

宏村之行

7号结束了最后一门外语考试,顿时觉得浑身都很轻松。8号一大早就起床了,8:30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前往黄山宏村的车,一路上山清水秀,我也是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的山,心中不禁对山川河流产生了敬畏,那山远不同于徐州的秃山,郁郁苍苍,云雾缭绕,令人神往。那山用陈真老师的话说:”这些山看起来都很秀气。”山与山之间时不时有

溪水流过,清澈见底,缓缓流淌。

车辆很快驶入安徽境内,从那些房屋的建筑风格上已经可以略微发觉徽派建筑的特点了。由于是山区所以难免会遇到隧道,这些隧道有长有窄,每次从隧道中穿出都会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光明。进入黄山市时公路突然开始曲折盘旋,车子一路上山,司机驾车很熟练,一路上全是“漂移”。也许是巧合,黄山市这几天全是阴天多云天气,刚下完雨,山川间出现了一片片云海,吸引学生站起来欣赏。大片大片的竹林也开始映入眼帘,很养眼,苍翠葱郁,仿佛人间仙境。从未坐过这么长时间的车,8个小时足以让人疲惫不堪,虽然一路上听了几次

车让我们自由休息但还是令人有些受不了。

由于走的是山路加上长途,车子在路上抛了几次锚,所以我们是最后一批到达宏村的。到达目的地下了车,此时此刻映入眼帘的完全是徽派建筑风格的村落群,就连我们所住宿的浔阳饭店也不例外。放眼望去一条河流从桥下流过,两岸坐着许多钓鱼的居民、游客,看起来很惬意。因为赶上了多云天气,所以一点也不感到炎热。老师交代完一些基本事项后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走在宏村的街道上,头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风格,最具特色的就是白色的高高的马头墙。这种样式的墙头装饰性极强,但在我看来却不具实用性,在后来的几天里这一感觉也愈加明显。屋顶的瓦片是徽派建筑的又一大特点,这种瓦片相对比较古老,以前只有在古装电视节目中才可以见到,这些瓦片全部呈灰色或黑

色,瓦片大小只与成年人的巴掌相当,最为奇怪的是屋顶的瓦片全是竖起来的,这就更没有实用价值可言了。街道两侧全是店面茶馆以及各种娱乐场所。站在桥上远眺,宏村被四周低矮的山峰包围着,这里显得很闭塞,却又很安宁,仿若桃花源,无人问津。再向前就是宏村的主体村落了,由于刚到还没有写生卡,所以无法进入参观,只得在桥上看几眼。

晚上的集市更加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卖各种各样商品的小摊位,但主体还是由竹子做成的工艺品摆成的摊子。各种竹杯装饰挂链琳琅满目,黄山是一

个产茶的地方,来之前就看到许多半山腰都种满了茶叶,因而这里自然也少不了卖茶的。主要就是国内比较闻名的黄山毛峰、红茶、兰贵人等等。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这些摊主的高超技艺,每一位都是竹器的雕刻高手,雕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价格还特别低廉。拿起这些工艺品实在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把每一样都买一些带回去。

宏村百姓的生活方式其实和我们那儿很相似,都是在乡下,以种地为生,只不过这里发展了旅游业,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现了改变。宏村并不是一个小村子,而是一个镇,宏村镇包括宏村、关麓、南屏、卢村、西递等。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村子组成了宏村这一庞大的旅游景区。头一天对宏村的大致情况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徽派建筑也有了初步的映像,至于徽派建筑和徽商之间的关系,徽派建筑风格的起源,宏村的发展历程等等都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水墨宏村

前一天晚上班长便把写生卡发给了我们,第二天吃完早饭,老师便组织我们一起参观浏览了距浔阳饭店最近也是宏村镇的中心村落—宏村。进入景区一片清澈的湖泊随之映入眼帘。

导游是当地的一位姑娘,她带我们转遍了宏村的主要街巷,跟随导游的介绍我对宏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宏村在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承志堂、敬修堂;气度恢宏、古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南湖书院;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雷岗上参天古木、民居庭院中的百年牡丹与探过墙头的青藤石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着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走在宏村的大街小巷里,给人映像最深的就是高高的白墙和串联的水道,据说这些水在以前是可以喝的,每天早上6点之前给村民饮用,6点以后人们就开始在这条条小溪里洗衣淘菜。宏村的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离不远。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宏村的街巷序列本身也可以形成方向感,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状态,所以连续性好,而且体现出变化多样的特点。街巷交叉形成节点,街巷的起迄也形成节点。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节点可分出层次,普通的小节点只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课发展成中心、小广场。中心

空间的豁然很好的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

参观完整个村庄导游告诉我们: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更创造了一种“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这里的确是一座令人向往的魅力十足的古村镇。

再一次回望美丽秀气的宏村,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宏村依山伴水而建,由传统民居集散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邻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坐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渐延伸。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徽派建筑风格分析

几天参观下来才发现原来宏村的建筑特点都十分类似,从宏村到南屏、关蔍再到卢村几乎所有的建筑特征都是大同小异。内部看起来和北京四合院有点类似。

经过上网搜索我对徽派建筑风格的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古民居规模宏

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

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冈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

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塘”,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黟县关蔍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

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南屏、卢村、昌溪等等。

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徽州三雕

每进一户人家都不难发现院内屋内装饰着许多雕满纹样的窗户,上面雕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涂抹了一层金粉!因此我们也得以领略到了著名的徽州三雕。

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雕、木雕、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三雕”以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砖雕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

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石雕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木雕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随处可见。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如今徽州三雕已成为徽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这种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还将征服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下载宏村认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宏村认识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村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5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学院:环境科技学院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学生姓名:郭如意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918010227指导教师:徐丽华、吴亚琪 二零一零 年六......

    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

    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 4月3号下午,我们踏上了去往安徽的列车,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的一次出省,心中无比的喜悦,我们艺设同学经过了二十多小时的颠簸,4号终于到了宏村,下车后大家脸上都......

    宏村采风报告

    现代传媒系集中实践课程 实 践 总 结 课 程 摄 影 基 础 姓 名 隋光宁 班 级 14广播电视编导2班 指导老师 姜 余 璐 《浅夏泼墨》实践报告 很开心能够到黄山采风,作为一个北......

    宏村写生报告

    为期两周左右的艺术写生结束了,在这当中,同学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作友。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仍然难忘......

    宏村写生报告

    宏村写生报告 为期两周时间的艺术写生结束了,在这当中,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疲累与我们为伴,快乐与我们作友。记忆中留下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

    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推荐五篇]

    历史古迹最好的美术写生素材,徽州文化里面的雕梁画栋是所有美术生的向往,下面是瑞文小编整理的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安徽宏村写生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时......

    安徽宏村 屏山写生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3年7月5日——2013年7月20日 实习地点:安徽宏村、屏山 实习形式:写生 实习目的:通过实地的写生,锻炼同学们对建筑、空间场景的感知能力,提高对传统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宏村、西递写生实习报告

    宏村、西递写生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9月1日至12日 实习地点: 安徽宏村、西递古镇 实习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