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鼓或锣、音叉和装有水的水槽。实验步骤:
1、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钢尺振动并发出声音。
2、拨动橡皮筋,让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现象:橡皮筋振动并发出声音。
3、轻轻击打鼓或锣,让其发出声音。观察现象:鼓面振动并发出声音。
4、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现象:音叉的振动导致水面产生波纹。
5、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年级实验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激光笔(或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4、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冷热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实验材料: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绒线手套、烧杯、冷水。实验步骤:
1、正确使用酒精灯给小的岩石加热。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放入烧杯时要注意不能砸坏烧杯底部)。
3、观察并描述岩石的变化,说出结论。
实验三: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测力计,小重物(钩码或者文具盒等)。实验步骤:
1、使用前先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零,不指零的要调零。
2、用手轻拉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大小(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用力要轻)。
3、用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物体,读出重力大小(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提起,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钩码、小盒子、测力计、线、粗砂纸、细砂纸等。实验步骤:
1、预测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不改变物体重量,只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运动时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改变物体重量,不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对比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有关,运动时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六年级实验
实验一:杠杆的秘密
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实验步骤: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3、实验结论:
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杠杆省力。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 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实验二:轮轴的作用
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实验步骤:
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
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
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
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
实验三:斜面的作用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滚轮。实验步骤:
1、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滚轮,测量用的力(测力计使用前调零,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2、利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支架,盒面)组装三个不同高度的斜面,用测力计拉着滚轮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观察各用多少力?并读出三种情况下力的大小。
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的底与壁。
3、视线与()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或()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不能拿出水面。
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吸引。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 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实验步骤:
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极、()极。
2、用()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
3、辨别出无标记()的南极、北极。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步骤:
1、组装电路: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确定能使小灯泡()。③将()安装在小灯座中。④打开开关。⑤用导线将灯座和()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2、接通电路:闭合(),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3、拆分器材:断开开关,使小灯泡()。
实验二:检测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1个电路检测器。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和()两组。
实验三:选择两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 实验材料:小灯泡、电池、导线。实验步骤:
1、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①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②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③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2、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实验四:辨别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花生米、瓜子、馒头、面包、土豆……白纸、碘酒、滴管。实验步骤:
1、辨别脂肪:
①去掉花生米的种皮,用它在白纸上()、滑动,观察现象。②去皮的瓜子在白纸上挤压、(),观察现象。③花生米、瓜子在白纸上留下油渍说明它们含有()。
2、辨别淀粉:
①掰一小块馒头,在馒头上滴1-2滴(),观察现象。②将()滴在其他食物上,观察现象。
③淀粉遇碘会变(),馒头、土豆等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刻度杯、200ML水、记录表。实验步骤:
1、把()实心团放入200ML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捏成实心的其它形状,完成同样操作(再捏一种实心形状即可)。
2、把橡皮泥捏成能浮在水面上的多种形状: ①把橡皮泥捏成碗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②把橡皮泥捏成盘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③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④把橡皮泥捏成盒形,并记录排开的水量。⑤……。
3、得出结论:橡皮泥由沉变浮的原因在于它的()不变,而是排开的水量()了。
实验二:验证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装有红色液体的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烧杯、冷水、热水、记号笔、锥形瓶、气球。实验步骤:
1、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液体是否有()现象。
2、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验证气体是否有()现象。
3、实验结论: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的现象。实验三: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金属棒、蜡烛、凡士林、塑料小棒或火柴棍。实验步骤:
1、把热学实验盒中的()支好。
2、把塑料小棒的一端用凡士林依次粘在()上。
3、用蜡烛给金属棒加热。从离蜡烛最近的一端塑料小棒()落下。
4、实验结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的部分。
实验四:摆的快慢有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秒表、不同轻重的摆锤、不同长短的摆绳、铁架台。实验步骤:
1、摆锤与摆绳一端连接,摆绳另一端()在支架上。
2、摆绳长短不变,改变()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3、摆锤重量不变,改变()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做三次)
4、汇报结果:摆的快慢跟摆锤的()无关,跟摆绳的()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摆绳越(),摆动越快。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实验步骤:
1、()手握住镜臂,()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3、调节载物台下的(),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4、观察:调节粗准焦(),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上,用()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
5、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为止。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细木条、火柴。实验步骤:
1、说出小苏打和()的使用比例约为1∶3。
2、把小苏打小心地倒入杯底、再把白醋沿着杯壁()地倒入杯中(顺序可互换)。
3、马上用毛玻璃片盖上()。
4、多角度地观察实验现象:有很多()冒出,杯壁变凉等等。
5、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
6、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一种气体,能使燃烧的木条(。)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定稿)
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学期
中心小学
四年级一班
周次 实 验 内 容 演示 分组 实 验 器 材 √ √ 各种有关天气的图画 √
天气日历、温度计、画有天气符号的1 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 2 风向和风速 3 降水量的测量 3 云的观测 4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6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的快与慢 8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
√
√
√
√
√
√
√
√
√
√
√ 小卡片等
温度计、温度填充图、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气温
风向图、制作风向表的材料等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等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等 气温、云、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食盐、面粉、沙、烧杯、滤纸等 装水的透明玻璃杯、高锰酸钾、沙、溶解纪录表等
各种常见的液体、玻璃杯、酒精、记录表等
玻璃杯、食盐、小苏打、汽水等 玻璃杯、冷热水、水槽、记录表等 烧杯、纪录纸、天平等
浓盐水、清水、蒸发皿、石棉网等
课前打开门窗让学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科学笔记本、大小音叉和铁
钉等
√√√√√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 面鼓、,钢尺、音叉等 1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 √
钢管、长短不同的铁钉、粗细不同的铁管等 √ √ 钢尺、或塑料尺、活动记录单等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 音叉、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等 1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保护我们的听力 12 身体的结构 骨骼、关节和肌肉 13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14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5 口腔里的变化 15 呵护我们的身体
√ √
√
√
√
√
√
√
√ “耳的结构”图片、音叉、塑料杯等
阅读材料、黄豆、棉花、空罐、废报纸等
观察记录表单、气泡图
哑铃或者其他重物、记录纸 心跳与呼吸次数纪录表、粗吸管、广口瓶等
水盆、洗耳球、塑料管等
人体消化器官图、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等
牙齿的分布图、结构图、画牙齿排列图的记录纸等
画图纸张若干
√ √√√√√√√
第三篇: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一、P14第5课 蜡烛的变化
方法有:
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二、P16第6课 食盐和水泥
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器材: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方法: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器材: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方法: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总结出: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三、P19第7课 铁生锈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重点是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
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P39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主要是模拟实验。
四、P41第14课 白天与黑夜
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思考: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化。
五、P47第16课 四季更替 说说生活中对四季的认识。
说明四季带来的主要变化是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昼夜长短也影响气温。这样开始使学生精力集中到四季变化主要是气温变化造成的。气温变化原因猜想
一、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形成
一月初 147100000千米 冬季近日点 七月初 152100000千米 夏季 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
二、地球自转 根据前面学的知识,自转一周为24小时,如果是自转形成,四季变化应当每天一次。
三、地球公转 让学生探究如何公转: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1、(1)一年循环一次,得出周期一年;(2)方向应从星空逐渐西移,认识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如果地轴直立、地轴不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是南北变化的吗?此时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只射赤道。明确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北端指北极星。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到太阳光照射面积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阳光照射面积大,北半球受到热量多,气温就高,是夏季;反之,北半球是冬季。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南北半球照射面一样大,热量一样多,从而形成了四季。
六、P49第17课 弯弯的月亮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圆缺变化的,十五是圆的,初三是弯的……
2、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明确月球不停自西向东绕地球运动。
3、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亮面背着地球叫新朔日。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可找有插座的灯泡、球,老师手持“月球”,用来模拟月球的球体,它明亮的一面要面向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它就自转了一周。这里先让学生找月相特征:初一初八 二十二 十五一旦发现这四大月相的变化,以图方式画出来,就易推测整个月。这样很直观地推出: 1→15,小→大,弯→圆,这样的规律。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实验操作试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10分)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1分)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4分)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4分)
4、整理器材(1分)
实验二:用什么方法辨认铁制物品(10分)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木块、橡皮、塑料尺、卡纸、铁钉。
实验步骤:
1、预测以上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3分)
2、用磁铁验证,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6分)
3、整理器材。(1分)
实验三:辨别没有标记磁铁的南北极(10分)
实验器材:有、无标记磁铁各一块。
实验步骤:
1、指出有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2分)
2、用有标记磁铁的任一端接触无标记磁铁的一端,观察现象,再检验另一端,多次验证。(5分)
3、辨别出无标记磁铁的南极、北极。(2分)
4、整理器材。(1分)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2018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2018年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
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步骤:
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镜子的反光现象
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 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步骤:
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
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结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3、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4、凸透镜的聚光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结论: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5、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实验器材:凸透镜
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在白纸上能看到窗户的影像)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把凸透镜对着窗户,在白纸上能看到窗户的影像。结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6、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灯泡发亮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正确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3、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
4、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熄灭。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结论: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
7、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导体、绝缘体、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检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所需步骤。
3、组装一个检验器。
4、检验老师准备的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上铜、铝、铁灯泡亮是导体,接上塑料灯泡不亮是绝缘体。结论: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8、研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实验器材:磁铁
我的猜测: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步骤。
3、做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把两块磁铁的同极相互靠近,相互排斥;把两块磁铁的异极相互靠近,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有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性质
9、做一个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大头针、铁钉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
1、给老师讲述制作一个电磁铁所用的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制作电磁铁的方法。
3、用你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
4、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什么?(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实验结论:电磁铁有磁性
10、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电池、铁钉、导线、大头针 我的猜测:电池节数越多,磁力越大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名称。
2、制作一个电磁铁。
3、做电磁铁吸引的实验。
4、如何增大电磁铁的磁力(实验证明)。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电池节数越多,磁力越大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