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规划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广州市规划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发布稿)
第一条 为保障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城乡规划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州市违法建设查处条例》、《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和《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广州市规划局及各分局,统称为规划行政执法机关,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自由裁量权,是指规划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为时,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种类、幅度内,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改正措施等因素,作出相应程度的处罚决定。
第四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后果相同或相似的行政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二)过罚相当原则。实施行政处罚时,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危害程度等,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作出适当的行政处罚。
(三)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要以人为本,既要制裁违法行为,又要教育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四)综合裁量原则。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及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对违法行为处罚与否以及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进行判断,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不能片面考虑某一情节对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不得以罚代批。
第五条 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的法律规范的,在适用法律时应当按照下列顺序选择。
(一)法律效力高的法律规范优先适用;
(二)同一机关制定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规范,有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
(三)同一机关制定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规范,生效时间在后的优先适用。第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可以单处或者可以并处的,可以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七条 规划行政执法机关对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事项,在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根据违法行为的涉案标的、违法事实、性质和情节等情形,划分为不予处罚、从轻情形、一般情形和从重情形的裁量档次和处罚标准。
第八条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第九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从轻处罚:
(一)承认违法、态度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后果的;
(二)属初次违法,无主观恶意,危害行为较轻的;
(三)积极配合规划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第十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依法选择从重处罚:
(一)危及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的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后果的;
(三)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或导致发生重大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四)在全国、全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期间顶风作案,故意发生的违法行为;
(五)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六)伪造、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提供虚假证言、证材,掩盖事实真相的;
(八)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九)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阻挠、拒不配合行政执法,妨碍行政执法人员查处其违法行为的。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以《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法定依据,《广州市规划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表》为具体执行标准。第十二条 执法机关针对违法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收集相关证据材料,按照第八、九、十条规定,方可作出不予处罚、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的决定。
第十三条 执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依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及《广州市规划局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有关法律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附件:《广州市规划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表》
第二篇:厦门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厦门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厦门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已经2008年12月24日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刘赐贵二OO九年一月十七日
厦门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监督行政处罚实施部门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处罚实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违法行为作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何种行政处罚和何种幅度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权限。
第三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处罚法定、公开、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过罚相当的原则。
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同类当事人,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相同。
第四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综合考虑、衡量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第五条 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负责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实体规则
第六条 市级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幅度范围内,结合实际,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制定本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明确具体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作为本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依据。
区级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制定本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上级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已经制定具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的,下级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可以参照执行。
第七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和负责监察工作的机构,应当参与本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的制定,并对本部门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予以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划分为明确的、具体的不同违法行为的等次,并确定相应的处罚标准。
第九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和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
报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第十条 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和标准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标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是否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明确是否予以行政处罚的具体标准和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应当明确适用不同种类行政处罚的具体标准和条件;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划分明确、具体的不同等次,确定具体标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幅度较大的,可以规定相应的处罚数额、比例或倍数;
(五)违法行为依法符合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情形的,在列明具体情况后,应当依照法定条件,不得增设条件。
第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三)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三)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四)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应当从重行政处罚:
(一)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经执法人员责令停止、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后,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的;
(四)共同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五)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六)胁迫、教唆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八)严重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重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或者从重处罚。
第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既可以单处又可以并处行政处罚的,对轻微违法行为,一般实施单处的处罚方式;对严重违法行为,优先适用并处的处罚方式。
第三章 程序规则
第十五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应当对本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立案、调查、审查、听证、决定、执行等程序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六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并记录在案。行政处罚行为有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在案卷讨论记录和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行政处罚意见,应当经本部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审核后,报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负责人审查批准。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以及拟作出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八条 行政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应当从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九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可以结合本部门实际,建立典型案例制度,指导本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在结案后3个月内立卷归档。
第四章 监督规则
第二十一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依照法定的执法程序明确执法流程,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与当事人受到的行政处罚相比,畸轻畸重的;
(二)在同一或者同类案件中,不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但所受行政处罚不同的;
(三)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或者应当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但滥施行政处罚或者未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
(四)其他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情形的。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处罚实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制度。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应当通过行政执法检查、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方式,对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应当将行政处罚实施部门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作为该部门依法行政的内容,纳入绩效考评的范畴。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视情节予以暂扣、收回行政执法证件或者调离行政执法岗位,并按照《厦门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予以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前款规定的暂扣、收回行政执法证件的处理,由市政府法制部门实施;调离行政执法岗
位和其他行政责任的追究,由本级政府法制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部门或者监察部门依法实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市政府法制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年1月19日印发
第三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行政
执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必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
政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规范行政处罚自
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组织,省政府各部门可以根据《陕
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制定本系统的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准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行
政处罚权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权和处置权。
第三条本省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处罚自由
裁量权的规范工作。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行政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权工作的指导。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权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则:
(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具有法定依据,符合法定程序,在法定权限、种类和幅度
范围内行使;
(二)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
(三)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
危害程度相当;
(四)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基本相当的行政处罚;
(五)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适当必要,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第六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裁量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依照过罚相当原则,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每个阶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以确保处罚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制度。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定程序和备案程序参照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第七条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本规定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并对本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可以细化和量化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内容逐个制定基准。
第八条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裁量基准应当合理划分裁量阶次,综合考虑法定裁量因素和酌定裁量因素,将裁量因素与阶次划分有效结合;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应当明确适用不同种类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涉案标的、主观故意、违法手段、社会危害程度、行为人具备的客观条件等情节划分明确、具体的不同等级;
(四)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九条裁量阶次一般划分为从重处罚、一般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予处罚5个阶次。
(一)从重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高限度予以处罚;
(二)一般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不具备减轻、从轻、从重处罚情节,且应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的,按照规定的处罚幅度中限予以处罚;
(三)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低限度予以处罚;
(四)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一种或几种处罚种类之外选择更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最低限以下予以处罚;
(五)不予处罚,是指在某些法定的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依法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不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重处罚:
(一)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
(二)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暴力抗法等尚未构成犯罪的;
(三)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四)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五)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六)胁迫、诱骗他人或者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共同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八)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二)受他人胁迫、诱骗、教唆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涉案财物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
(四)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五)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年龄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超过法定追究时效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十三条上级行政机关制定了裁量基准的,下级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如地区差异较大,下级行政机关可根据区域实际,制定本级适用的裁量基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制定、变更或者废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对于社会影响面大、公众关注度高的行政处罚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公开处理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依照本规定第十条从重行政处罚案件或者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必要的材料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由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二)由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做出决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就备案的案件进行审查,发现案件违法的,应当予以纠错或者撤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撤销案件的,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政府工作部门责令备案,拒不备案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监督制度,通过行政执法投诉处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形式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内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第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本规定,或者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致使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依照《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州市外经贸局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规定
广州市外经贸局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外经贸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提高审批水平和效率,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外经贸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外经贸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适用本规定。
各区(县级市)外经贸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以下统称“受委托单位”)受市外经贸局委托审批行政许可事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外经贸局负责全市外经贸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行使外经贸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并遵循合理性原则和高效便民原则。
第二章 外商投资企业行政许可事项审批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包括以下四项: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提前终止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抵押、转让财产、权益的审批,外国(地区)企业受托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或内资企业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质押的审批。
第六条 本章行政许可事项设立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
第七条 市外经贸局、各区(县级市)外经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单位(以下统称“审批部门”)按《广州市扩大区县级市管理权限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审批外商投资企业行政许可事项。涉及国家、省、市宏观调控、综合平衡的行政许可事项,由市外经贸局统筹处理。
受委托单位对审批权限有争议或受委托单位未按照受委托范围行使审批权限的,由市外经贸局统筹协调和处理。
第八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行政许可事项,申请人提交的书面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审批部门应当出具《收件回执》;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由审批部门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材料补齐之日视为受理日期。
第九条 审批部门作出批准决定的,应通过政府网站或其它方式通知申请人。须换领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以下简称“批准证书”)的,申请人接到批准文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凭批准文件及原批准证书(原件)到审批部门换领。
审批部门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理由。
第十条 审批部门作出批准决定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事项的,申请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 本章要求投资各方签署的文件,应先将签署人的姓名打印在文本上,再由签署人在打印的姓名旁边签名。签名样式应前后一致。
第二节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提前终止的审批 第十二条 申请外资企业设立须提供的材料:
(一)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原件);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
(三)外资企业章程(原件);
(四)外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会人选)名单(原件);
(五)外国投资者的法律证明文件和资信证明文件(原件);
(六)需要进口的物资清单(原件)。
上款一、三项文件必须用中文书写,二、四、五项文件可以用外文书写,但应当附中文译文。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外国投资者共同申请设立外资企业,应当将其签订的合同副本(原件)报送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 申请中外合资企业设立须提供的材料:
(一)设立合营企业的申请书(原件);
(二)合营各方共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
(三)由合营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原件);
(四)由合营各方委派的合营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人选名单(原件)。
上款所列文件必须用中文书写,其中第二、三、四项文件可以同时用合营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两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四条 申请中外合作企业设立须提供的材料:
(一)设立合作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并附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原件);
(二)合作各方共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原件);
(三)由合作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合作企业协议、合同、章程(原件);
(四)合作各方的营业执照或者注册登记证明、资信证明及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证明文件,外国合作者是自然人的,应当提供有关其身份、履历和资信情况的有效证明文件(原件);
(五)合作各方协商确定的合作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人选名单。
上款所列文件除第四项外必须用中文书写,其中第二、三、五项文件可以同时用合作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两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 投资者应当在批准证书颁发之日起30日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签发的日期,为该外商投资企业的成立日期。
第十六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须提供的材料:
(一)投资者股权变更申请书(原件);
(二)企业原合同、章程及其修改协议(原合同、章程提供复印件,修改协议提供原件);
(三)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企业董事会关于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决议(原件);
(五)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后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原件);
(六)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并经其他投资者签字或以其他书面方式认可的股权转让协议(原件)。
第十七条 境外投资者申请并购境内企业,应符合《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要求。
第十八条 境外投资者申请股权并购境内企业须提供的材料:
(一)被并购境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一致同意境外投资者股权并购的决议(原件),或被并购境内股份有限公司同意境外投资者股权并购的股东大会决议(原件);
(二)被并购境内公司依法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申请书(原件);
(三)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原件);
(四)境外投资者购买境内公司股东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的协议(原件);
(五)被并购境内公司上一财务的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六)经公证和依法认证的投资者的身份证明文件或注册登记证明及资信证明文件(原件);
(七)被并购境内公司所投资企业的情况说明(原件);
(八)被并购境内公司及其所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九)被并购境内公司职工安置计划(原件);
(十)外国投资者、被并购境内企业、债权人及其他当事人对被并购境内企业的债权债务的处置另行达成的协议(原件);
(十一)境外投资者与所并购境内公司关联关系的说明(原件);
(十二)被并购境内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复印件);
(十三)涉及国有资产的,应有国资管理部门的意见(原件)。第十九条 境外投资者申请资产并购境内企业须提供的材料:
(一)境内企业产权持有人或权力机构同意出售资产的决议(原件);
(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申请书(原件);
(三)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原件);
(四)拟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内企业签署的资产购买协议(原件),或境外投资者与境内企业签署的资产购买协议(原件);
(五)被并购境内企业的章程、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被并购境内企业通知、公告债权人的证明以及债权人是否提出异议的说明(原件);
(七)经公证和依法认证的投资者的身份证明文件或开业证明、有关资信证明文件(原件);
(八)被并购境内企业职工安置计划(原件);
(九)外国投资者、被并购境内企业、债权人及其他当事人对被并购境内企业的债权债务的处置另行达成的协议(原件);
(十)境外投资者与所并购境内公司关联关系的说明(原件);
(十一)被并购境内公司的资产评估报告(复印件);
(十二)涉及国有资产的,应有国资管理部门的意见(原件)。第二十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合并或分立,应符合《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合并须提供的材料:
(一)各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关于公司合并的申请书和公司合并协议(原件);
(二)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关于公司合并的决议(原件);
(三)各公司的合同、章程(复印件);
(四)各公司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由中国法定验资机构为各公司出具的验资报告(复印件);
(六)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复印件);
(七)各公司上一的审计报告(复印件);
(八)各公司的债权人名单(原件);
(九)合并后的公司合同、章程(原件);
(十)合并后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名单(原件);
(十一)公司与内资企业合并的,申请人还应报送拟合并的内资企业已投资设立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二十二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合并,在审批部门做出初步同意的批复后,还须提供的材料:
(一)在全国发行的省级以上报纸三次登载公司合并公告的证明(原件);
(二)公司通知其债权人的证明(原件);
(三)公司就其有关债权、债务处理情况的说明(原件)。第二十三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分立须提供的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关于办理公司分立的申请书(原件);
(二)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关于公司分立的决议(原件);
(三)因公司分立而拟存续、新设公司签订的公司分立协议(原件);
(四)公司合同、章程(复印件);
(五)公司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
(六)由中国法定验资机构为公司出具的验资报告(复印件);
(七)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复印件);
(八)公司的债权人名单(原件);
(九)分立后各公司的合同、章程(原件);
(十)分立后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名单(原件)。第二十四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分立,在审批部门做出初步同意的批复后,还须提供的材料:
(一)在全国发行的省级以上报纸三次登载公司分立公告的证明(原件);
(二)公司通知其债权人的证明(原件);
(三)公司就其有关债权、债务处理情况的说明(原件);
(四)涉及国有资产投入时应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意见(原件)。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抵押、转让财产、权益的审批 第二十五条 申请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抵押、转让财产、权益须提供的材料:
(一)企业对外抵押、转让财产、权益申请书(原件);
(二)企业董事会决议(原件);
(三)董事会成员名单(原件,落款日期应与董事会决议日期一致,并加盖申请企业公章);
(四)企业已通过上一年检的批准证书(副本二复印件)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企业上一验资报告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六)抵押(转让)合同(原件);
(七)投资者承诺书(原件)。
第四节 外国(地区)企业受托经营管理
外商投资企业或内资企业的审批
第二十六条 内资企业所属行业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禁止类的,不得申请委托外国(地区)企业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申请委托外国(地区)企业(以下简称“受托方”)经营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或内资企业须提供的材料:
(一)企业委托经营管理申请书(原件);
(二)企业董事会决议(原件);
(三)董事会成员名单(原件,落款日期应与董事会决议日期一致,并加盖申请企业公章);
(四)企业已通过上一年检的批准证书(副本二复印件)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企业上一验资报告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六)企业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原件);
(七)受托方的合法开业证明(经公证、认证的副本原件);
(八)投资者承诺书(原件)。
第二十八条 已经批准、登记的受托方,其委托经营管理合同涉及登记事项的条款发生变更时,应向原审批部门、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五节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质押的审批
第二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申请股权质押,应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要求。
第三十条 申请股权质押须提供的材料:
(一)股权质押申请书(原件);
(二)企业董事会及其他投资者关于同意出质投资者将其股权质押的决议(原件);
(三)董事会成员名单(原件,落款日期应与董事会决议日期一致,并加盖申请企业公章);
(四)出质投资者与质权人签订的质押合同(原件);
(五)出质投资者的出资证明书(复印件);
(六)企业已通过上一年检的批准证书(副本二复印件)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七)企业上一验资报告(复印件);
(八)投资者承诺书(原件)。
企业应在获得审批部门同意其投资者出质股权的批复后30日内,持有关批复文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备案。
第三章 境外非企业经济组织申请设立
在穗常驻代表机构审核
第三十一条 本章行政许可事项设立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第三十二条 境外非企业经济组织申请设立、延期、变更和注销在穗常驻代表机构(以下简称“代表机构”),应通过承办单位向市外经贸局提出书面申请。
承办单位是指经市外经贸局审核批准并报商务部备案,具有接受境外非企业经济组织委托、代办代表机构申报手续资质的单位;我市具体承办单位以商务部公布的名单为准。
第三十三条 申请设立代表机构须提供的材料:
(一)由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原件),内容包括该组织简况与章程、设立代表机构的目的、代表机构名称、派驻人员(首席代表、代表)、业务范围、驻在期限、驻在地址及房屋租赁协议等;
(二)由该组织所在国或地区的有关部门出具的合法注册登记证书(经公证、认证的副本原件);
(三)同该组织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出具的资本信用证明书(正本原件);
(四)由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委任代表机构首席代表和代表的授权书(原件);如该组织法定代表人任首席代表或代表,其授权书必须由该组织理事会两名以上理事签署,不设理事会的组织可由执行理事签署有关文件;
(五)首席代表和代表的简历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六)由承办单位填写的《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常驻代表机构审核单》(原件)。
第三十四条 代表机构申请延期,须提前30天通过原承办单位向市外经贸局提出申请。
代表机构申请延期须提供的材料:
(一)由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延期申请书(原件);
(二)该代表机构前一个驻在期的业务活动报告(原件);
(三)同该组织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出具的资本信用证明书(正本原件);
(四)由该组织所在国或地区的有关部门出具的合法注册登记证书(经公证、认证的副本原件);
(五)该代表机构的批准证书及登记证(复印件);
(六)由承办单位填写的《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常驻代表机构审核单》(原件)。
第三十五条 代表机构申请变更须提供的材料:
(一)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原件),变更驻在地址的申请书可由首席代表签署;
(二)由承办单位填写的《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常驻代表机构审核单》(原件)。
第三十六条 代表机构驻在期限届满或提前终止业务活动,应在业务活动终止前60天提出注销申请,交回批准证书。
代表机构申请注销须提供的材料:
(一)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申请书(原件);
(二)税务、海关、银行、公安等部门出具的税务、债务和其他有关事宜清理完结的证明;
(三)代表机构的批准证书(原件)和登记证(复印件);
(四)由承办单位填写的《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常驻代表机构审核单》(原件)。
第三十七条 承办单位报来的代表机构申请材料基本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市外经贸局应当出具《受理通知书》;如需要补充申请材料的,由市外经贸局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材料补齐之日视为受理日期。
市外经贸局应当在办理期限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设立申请办理期限为30个工作日,变更、延期和注销申请办理期限为15个工作日。
市外经贸局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通过网络系统报商务部备案;经商务部备案确认后,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承办单位领取相关表格、批准证书或批准注销文件。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在2个工作日书面告知承办单位不予批准的理由。
第三十八条 代表机构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天内持批准证书或批准注销文件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理登记手续的,批准证书或批准注销文件自行失效,由市外经贸局收回。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用中文书写或附有中文译本。本规定要求提交复印件的,复印件应注明“与原件一致”字样并加盖企业公章,同时提供原件核对。
第四十条 审批部门在作出、撤回或撤销直接涉及申请人及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申请的,审批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四十一条 市外经贸局执法监督部门和监察部门对审批部门行使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开展监督和检查,建立长效督查制度。
第四十二条 审批部门或者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的,由执法监督部门建议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监察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施行,有效期五年。有关政策法规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第五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必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自觉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牵头组织,省政府各部门可以根据《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制定本系统的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陕西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准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权和处置权。
第三条本省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工作。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行政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指导。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则:
(一)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具有法定依据,符合法定程序,在法定权限、种类和幅度范围内行使;
(二)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
(三)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四)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基本相当的行政处罚;
(五)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适当必要,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行政相对人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第六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裁量的处罚种类和幅度,依照过罚相当原则,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每个阶次规定一定的量罚标准,以确保处罚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制度。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定程序和备案程序参照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规定执行。
第七条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本规定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并对本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可以细化和量化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内容逐个制定基准。
第八条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裁量基准应当合理划分裁量阶次,综合考虑法定裁量因素和酌定裁量因素,将裁量因素与阶次划分有效结合;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应当明确适用不同种类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涉案标的、主观故意、违法手段、社会危害程度、行为人具备的客观条件等情节划分明确、具体的不同等级;
(四)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九条裁量阶次一般划分为从重处罚、一般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不予处罚5个阶次。
(一)从重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高限度予以处罚;
(二)一般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不具备减轻、从轻、从重处罚情节,且应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的,按照规定的处罚幅度中限予以处罚;
(三)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几种处罚种类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内选择较低限度予以处罚;
(四)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节,对该违法行为在依法可能受到的一种或几种处罚种类之外选择更轻的处罚种类或在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允许的幅度最低限以下予以处罚;
(五)不予处罚,是指在某些法定的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依法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不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重处罚:
(一)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
(二)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暴力抗法等尚未构成犯罪的;
(三)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四)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
(五)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六)胁迫、诱骗他人或者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共同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八)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
(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二)受他人胁迫、诱骗、教唆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涉案财物或者违法所得较少的;
(四)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五)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人年龄不满14周岁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违法行为超过法定追究时效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的。
第十三条上级行政机关制定了裁量基准的,下级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如地区差异较大,下级行政机关可根据区域实际,制定本级适用的裁量基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制定、变更或者废止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对于社会影响面大、公众关注度高的行政处罚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公开处理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依照本规定第十条从重行政处罚案件或者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并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必要的材料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由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二)由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做出决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一级人民政府相应工作部门备案。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就备案的案件进行审查,发现案件违法的,应当予以纠错或者撤销。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撤销案件的,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
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的,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政府工作部门责令备案,拒不备案的,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查处。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监督制度,通过行政执法投诉处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复议、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等形式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依法行政内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
第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执行本规定,或者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致使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依照《陕西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办法》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