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国内外婚姻制度与重婚罪
论国内外婚姻制度与重婚罪 国际法一班 陈梓炜 10250706149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法始终是调整社会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部分。隶属大陆法系的中国与英美法系的国家在婚姻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同,只有要从这些差异中发现问题,提取经验,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本文将主要以大陆法系中的中国与英美法系中的美国英国作为主要探讨对象。
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在结婚缔结上已存在差异。首先是资格要求,如美国婚姻法中对结婚的法律要求由各州自行规定。多数州规定法定结婚年龄男子为21岁,女子为18岁。有的州规定,如双方未满成年人年龄,须经父母同意方可结婚;有的州则不然,规定男子不满18岁、女子不满16岁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结婚。但爱达荷、密西西比、新泽西和华盛顿等州则允许年满14岁的男孩、年满12岁的女孩结婚。而中国《婚姻法》规定,在中国登记结婚的年龄,男方不得少于22周岁,女方不得少于20周岁,比美国规定要晚一些,提倡婚姻自由,合法婚姻的结合不受干涉。而在禁止结婚条件方面,如美国有25个州是禁止表/堂兄弟姐妹结婚的。而在其他地方(包括华盛顿特区)都是可行的,但是其中七个州有附加条件。有些是年龄限制,有些要求夫妻至少有一个无生育能力,有些要求遗传专家的证明。而我国禁止患有恶性传染病特别是有可能传染给下一带疾病携带者结婚,并禁止直系血亲以及三代以内傍系血亲结合。
另外,在结婚的程序上,也差异较大。如英国,由于其采取的是仪式与登记结合制,男女间要想成为合法夫妻,不仅要履行结婚登记,还必须举行一定的结婚仪式,才能成为合法夫妻,而中国则是由于只采取登记制,男女双方只要亲自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后,即成为合法夫妻。
从我国和英美在结婚缔结上的差异可以看出,大陆法系较为严谨,但稍显缺乏人性化,在民主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英美法系国家,更注重人性化,如在2005年的12月5日,长期禁止的同性婚姻终于被打破,《同性婚姻法案》在英国正式生效。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同性之间的婚恋已逐渐被承认,但在我国,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确定同性间的关系。从此点上来看,我国的法律尚未能很好的紧跟社会的发展节奏,当然,由于法律本身就具有保守稳定性,不能轻易的改变,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跟上社会的步伐,法律就会失去其本身的作用,由于不能有效调节社会关系而变成一纸空文。再观另一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重婚罪上的规定。我国的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事实婚,另一种是法律婚。根据司法实践经验,重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又登记结婚而重婚,也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有重婚者欺骗婚姻登记机关而领取结婚证的,也有重婚者和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互相串通作弊领取结婚证的。
2、与原配偶登记结婚,与他人没有登记确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而重婚,此即为先法律婚后事实婚型。
3、没有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已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关系同居而重婚。如果先有事实婚再有法律婚则不构成重婚罪,先有法律婚而后有事实婚则构成重婚罪。而在实践中,还涉及到涉外婚姻中大的重婚问题。如果我国国籍公民,在国内登记结婚,又在外登记结婚,在我国属于重婚罪。在国外则要根据所在地法律判定。在英美法系国家,相当大一部分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禁止重婚,除穆斯林可重婚外,其余重婚者皆以触犯刑法判处刑罚。
在重婚罪上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基本一致。但不难看出,两个法系国家对于‘事实婚’的态度已开始趋缓。如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1994年2月1日以后,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可以补办结婚登记,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等其他法律规定中可逐渐发现,我国法律一是对否定事实婚姻关系的时间表一再推后,二是似乎承认了事实婚的效力。承认事实婚带来的情况更复杂,比如,如果前一个是事实婚,而后一个是法律婚,必然构成重婚罪,事实婚的效力则是被否定的,与此前的一些司法解释所表示的意义相悖,而如果解除法律婚,则意味着国家法律的无意义与多余,由此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以解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如果精神文明没有跟上,将会导致享乐、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重新出现,以至于对婚姻态度的不正确不重视,重婚现象也将愈发增多。因此,我国仍应该严谨完善法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篇:论海峡两岸无效婚姻制度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无效婚姻制度比较研究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源一祖,有着同样的文化传统,接受着同样的伦理道德,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随着两岸人民相互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两岸通婚现象的日益上升,进行两岸婚姻家庭立法的比较研究,相互取长补短,进而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便显得日益重要。本文笔者想就两岸无效婚姻制度作一比较,以抛砖引玉。
一、无效婚姻制度概述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两性结合”。[1]即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从其效力上可分为绝对无效婚姻和相对无效婚姻。无效婚姻制度是指:“对不符合结婚法定条件具备结婚禁止条件,违反结婚的法定程序的违法婚姻宣告或自始认为其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的制度”。[1]无效婚姻制度起源于古代法。古罗马市民法规定:“婚姻成立要有结婚权,须当事人合意,须达法定婚龄,须取得家父或监护人同意等。”违反结婚条件的婚姻原则上不发生婚姻效力。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将事先未定婚约的结合视为无效婚姻。法国民法典将无效婚姻分为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婚姻,违反公益障碍的为绝对无效婚姻,违反私益障碍的为相对无效婚姻。[2]1896年德国民法典在无效婚姻之外根据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原因不同创设了可撤销婚姻。依德国民法,公益的障碍如婚姻方式的欠缺,近亲婚、无行为能力婚等为婚姻无效的理由,私益的障碍如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欠缺、错误、诈欺、胁迫等为使婚姻撤销的理由。[2]从而在亲属法上首次采用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大陆新婚姻法首次设立了无效婚姻制度,新婚姻法中用了3个条文确立了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台湾民法亲属编第988条到第999条也用了多达12个条文(其中第996条关于重婚撤销的规定于1985年修改亲属法时删除,第993、994条,因通奸被判决离婚或受刑的宣告而与通奸的对方结婚的撤销、及女子自婚姻关系消减后6个月再行结婚的撤销规定于1998年修改亲属法时删除)规定了这一制度。两岸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规定都承袭了德国民法典的形式依其效力分为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或称绝对无效婚姻和相对无效婚姻。
第三篇:论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 陈淼] 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影响
一、导言
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已经随着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以中国为例,虽然中国人的宗教性不是很强,但是基督教的教堂还是随处可见,信众甚多。基督教对世界的影响一言难尽,广泛地影响到了政治、伦理、婚姻等诸多领域。基督教对人们的婚姻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蕴含的宗教精神,对婚姻的缔结、婚姻仪式、婚姻生活、性观念、生育制度等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就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展开一些论述,从中发现基督教与西方婚姻制度的密切联系。
二、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
基督教首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观念,即从思想的角度进一步影响到人的行为。基督教是一神教,强调上帝是宇宙中唯一的神,其他所谓的神都是虚假的,不足为信。这就要求人们对上帝保持虔诚,并且通过教会这一组织以及圣经这一经典、唱经这一形式,来维持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主要包括婚姻的态度、婚姻的目的以及一夫一妻制观念,本文在此针对基督教对婚姻的立场展开阐述,从观念的角度,对基督教婚姻思想展开深入的剖析。
(一)对“保持独身”和“结婚”的态度
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因此婚姻的含义不仅是指男女双方结合成为合法的夫妻,更是一件崇高和神圣的事情。” 因此,基督教认为婚姻是必须要缔结的,缔结婚姻本身也是对上帝的虔诚,《创世纪》2:24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保罗在新约中也说:“你们与其受身体欲望的煎熬,还不如结婚为妙。”所以,在基督教观念看来,上帝造出了人,就是需要人离开父母,与妻子合为一体。这样的观念是必要的,虽然与婚姻相伴随着会产生很多义务,例如,抚养子女的义务、扶养对方的义务等等,但是这些义务对于维系社会的发展,传承社会的文明是必要的,这样的观念可以避免人们大量地单身,造成社会人口结构的失衡。因此,从社会效果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一些热衷于宗教事业的人们,为了一心为主传播福音,拯救世人,一直痛苦于到底是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因为,一方面,基督教是希望人们结婚的,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没有反对独身,这些传教士为了传教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事实上也无法照顾到家庭和伴侣,因此很多人都选择了独身。直至今日,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教士是独身的。圣保罗宗徒见了这种情况,知道了这些传教士的苦闷,于是劝慰他们,传播福音和缔结家庭其实并不矛盾。这一劝诫也就成了传教士结婚的理由和依据。不过,圣保罗宗徒同时也指出:“如果你有足够的神恩,不结婚更好。”因此,也有一些传教士保持独身,认为自己为了上帝的事业奉献了一切,认为守独身并不是一个牺牲,乃是神的恩赐。可见,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是要求人们结婚的,这一点显然与佛教存在区别。佛教的修行者和尚是不结婚的,认为结婚就是淫乱,和尚不应该近女色,否则会破坏修行。显然,佛教修行者的这一理念只能在小范围内存在,因为这在根本上是反人性的。基督教的教义相对就比较宽容,原则上人们应该结婚,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如果选择独身,问题似乎也不大。
(二)对“结婚圣事论”的态度
基督教的圣事一共有七件,分别是:圣洗、坚振、圣体、忏悔、婚配、圣秩、傅油,婚姻也名列其中。基督教将婚配列为圣事之一,赋予其宗教内涵,使其成为宗教礼仪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基督教对婚姻的控制。“婚姻也因此成为教会事务,基督教会作为世俗社会婚姻唯一法律裁决机构的地位开始确立。婚姻的缔结、婚姻的解除和整个婚姻生活都要受控于教会。” 结婚圣事论就是说,婚姻是神圣的,一切与婚姻有关的生活内容,都必须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吻合,使其具备圣事的外表和内在,例如婚姻的缔结、婚姻的目的等,都必须符合基督教的教义,所以,结婚圣事论在早期是受到推广和承认的,即使在今天,这样的观念依然存在。不过,世界上任何宗教的教义都处在不断地被诠释的过程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概莫能外。在人们诠释教义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新老教派,一般一者比较激进,一者比较保守,如新教之于天主教,什叶派之于逊尼派,等等。基督教在历史发展中也处在不断的变革和运动中,中世纪晚期还出现了宗教改革,婚姻的世俗化和现代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在1525年的时候,结婚甚至成了人们献身宗教改革的标志,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6∶1》(1520年)中,马丁•路德强烈驳斥教会视婚姻为圣事的观点,他说:“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了一场闹剧。” 那时候的新教观念反对教会的婚姻圣事论、反对教会为婚姻缔结所规定的形式和所设置的重重障碍,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婚姻的世俗化进程,使婚姻的控制权从教会转移到人们自己手中,其结果是婚姻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同时也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夫妻感情得到认可,婚姻不再只是帮助人类繁衍的简单工具,不再是对上帝效忠的形式,也不再只是人类解决性欲的解药,婚姻还成了人们幸福的精神乐园。
由此可见,结婚圣事论从一个不可撼动的理论,最后在宗教改革的冲击下为人们所抛弃,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宗教本身发生了变化,人们赋予了宗教新的含义。
(三)对结婚目的的探讨
婚姻的目的在基督教婚姻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督教认为,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使人得伴侣;
2、养育下一代;
3、培育敬虔的后裔;
4、防止淫乱;
5、使身心得满足。其中,教会认为婚姻主要有两大目的:防恶和生育。根据《旧约全书》,婚姻是由神创立的,在原罪以前就存在,原因是神觉得“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基督教认为,神创立婚姻的目的是要女人帮助男人,但没有清楚地说明到底是什么样的帮助。保罗认为“男不近女倒好。但要免淫乱的事,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 由此基督教强烈地表现出了将婚姻当作防止淫乱的工具。这是因为,基督教认为如果人在两性方面淫乱的话,就难以确保其对上帝的忠诚。
前文指出过,基督教观念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虽然《圣经》千百年来没有变,但是圣经的教义在历史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犹如法律条文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被法官不断解释一样。在宗教改革时期,婚姻用来防恶的观念依旧存在,婚姻仍然被认为是防止淫乱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已经明显体现出了对夫妻情感的重视。宗教改革的先行者马丁路德在论述婚姻的益处时,谈到婚姻生活给人带来的喜悦、爱和乐趣,同时马丁路德也承认婚姻生育和防恶的目的。可见,那时候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处在了一个变革时期,传统的基督教婚姻目的观已经逐渐受到了挑战和动摇,婚姻中的情感、幸福、愉快等因素受到了重视,以至于人们逐渐发现婚姻真正的核心是爱,婚姻是一种情感关系,而不是性关系。这一理念的出现,反映了人的意识在觉醒。
(四)基督教对西方 “一夫一妻”制的推动作用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的婚姻形式,是指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婚配,反对一个丈夫和多个女子婚配,当然也反对一个女子和多个男子婚配。基督教婚姻观的核心是:,基督教的婚姻观主要是:(1)以一夫一妻为正当;(2)根据上帝意旨的配合;(3)无故离婚,等于犯淫;(4)夫妻是二人合一的爱情;(5)丈夫是妻子的保护者和指导者。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督教只承认一夫一妻的婚姻,除此之外会被认为是淫乱,这在中世纪的时候会受到严酷的惩罚。基督教的这些精神可以说是对古罗马时期淫乱社会风气的纠正。
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及其观念与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有关,在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他们之间的婚配就是一夫一妻制。这一点可以和中国比较,我国古代实行的在名义上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基督教世界中则不允许有妾的存在,一些不甚笃信基督教的人们只能通过寻找情人的方式,来解决婚姻中的苦闷与不满足。
因此,基督教对一夫一妻制的推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夫一妻制是在基督教的推动下,才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建立的。
三、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结婚和离婚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的婚姻观是一种内在的观念,但是基督教的婚姻观极大地影响了婚姻的形式,对婚姻的缔结的形式、婚礼的规定、离婚制度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阐述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有必要继续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基督教对婚姻缔结形式的规定
对婚姻的缔结《旧约全书》明确规定了禁婚范围。男子不能与以下女子结婚:父亲、伯叔、弟兄、儿子之妻;父母、妻子的姐妹(外)孙女、继女、继(外)孙女。这只禁止两代以内的血亲婚配和姻亲婚配,并没有禁止表亲婚配和堂亲婚配。这是基督教婚姻的禁婚条件或者说是消极条件。除此之外,婚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婚姻要征得父母同意的思想在伊拉斯谟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在对话录《求爱者和少女》少女拒绝当场答应求婚,因为一答应婚姻就会确定下来,但她认为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会更幸福,而且在古代婚姻都是要经父母同意,所以她要求求爱者去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这一对话录就是当时婚姻缔结形式的反应。不过基督教婚姻也随着宗教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在婚姻缔结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加尔文宗教改革派的结婚缔结条件在1561年《日内瓦结婚、离婚法令》中有所体现,该法令说:“初婚且父亲健在的年青人,在他们达到法定年龄(男子24岁、女子20岁)之前,不能自行订立婚约。如果他们过了法定年龄,要求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而被拒绝,那么他们可以不经同意就结婚。……如果子女未经父母同意就结婚但已达到允许的年龄,其婚姻应被承认;父亲必须像他同意此婚事一样提供嫁妆或财礼,或者同意相关的法律条款。”同样地,我们也看到,在基督教婚姻的缔结形式方面,也随着宗教改革而有所松动,其结果是结婚显得更加自由,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二)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婚礼制度的规定
结婚的礼仪问题《圣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说耶稣非常重视这个礼节,并曾在加利利迦拿赴婚姻的筵席时,因为婚姻筵席酒用尽了,耶稣在那里还行了第一个“水变酒”的神迹,可见婚姻的尊贵。使徒圣保罗也曾说婚姻是为人人所尊贵的,断不可苟且轻忽,必须诚敬端庄,节制行事。
宗教改革以前的基督教婚礼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婚姻被认为是七大圣事之一,受到教会的掌控。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受基督教教会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婚礼上,一般还是按照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的。在中国,即使不信基督教的人们,也热衷于在办西式婚礼,这种西式婚礼,其实就是基督教婚姻的仪式,只不过稍有变化,例如,主持婚礼的不一定是牧师了,而是一般的司仪。从当今基督教婚礼的程序中,我们可以一窥基督教婚礼的宗教性质。基督教婚礼的详细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婚礼行列,新郎新娘进入礼堂。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当新郎新娘及男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最好选择面对圣坛。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新郎娘选择面对圣坛。其次,婚礼的宣召及祷告。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宣告完毕,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婚礼的祷词如下:“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再次,点燃蜡烛。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最后,诵读经文和婚约问答。诵读经文是指读几段圣经的篇章,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这一幕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
基督教的婚礼一般均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一般稍作改动,以符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从基督教的婚礼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婚礼的宗教色彩、宗教气息较为浓厚。而我国的传统婚礼则几乎没有宗教色彩,那是因为我国传统婚礼的程序在西周就已经初步成型,那是我国人民还没有信仰宗教。
(三)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从来没有说夫妻不准离婚,相反地,一些先知还表达过可以离婚后再次结婚的观点。在“摩西十戒”中,摩西从来没有提及不许离婚的戒条,相反摩西还明确允许离婚和寡妇再嫁。摩西说:“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这倒和我国古代的休妻制度类似,同样反映了男人的主导性。
奇怪的是,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说过与摩西所言相反的话,例如先知玛拉基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厌恶的。” 《新约•马可福音》也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说明古代希伯来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由于这两位先知的影响,造成了在基督教世界中,离婚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会随便离婚,离婚还是会受到观念上的限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定性关系,也不是为了生育,而是为了心情的愉悦和生活的幸福。婚姻目的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离婚条件的变化,马丁•路德在教会规定的离婚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 一方拒绝履行婚姻义务(指夫妻性生活);双方因其他原因不能相处,但这种情况的离婚双方不能与他人再婚,只能两人和好复婚。不过相比而言,马丁路德的思想还是较为保守的,在离婚观念上,更为激进的马丁•巴克认为,当夫妻之间相互的爱消失,夫妻之间也不再有交流时,严格意义上的婚姻已不存在。约翰•弥尔顿主张一时不幸福的夫妻不仅应该离婚,而且离婚对于他们还是一项道德义务。因为继续不幸的婚姻违背了婚姻自身的目的;还可能由于不幸的人在别处寻找安慰而导致通奸;还可能使人丧失对上帝的信仰。当今的西方世界对于离婚的条件是相当宽松的,不过也深受基督教离婚观念的影响。例如,英国的离婚制度主要规定在1973年《婚姻诉讼法》(the Matrimonial Causes Act,MCA1973),该法对离婚理由的规定有5个,分别是:通奸且无法忍受、某些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对方无法与其生活)、遗弃、分居两年且同意、分居达五年之久。可见,当今西方世界对于离婚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首先只要双方同意即可离婚,而不问理由;其次,只要符合法定情形,也可以离婚。
四、基督教的婚姻观对性和生育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的婚姻观对性和生育制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继续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一些阐述,以进一步发掘基督教的婚姻家庭观念。
(一)基督教对性观念的影响
性在基督教中被认为是生育的途径,并且性关系因该被局限在婚姻范围内,超越婚姻范围的性关系就是一种淫乱,是可耻的。不过事实上,这一理念对那些王公贵族的影响有限,因为欧洲中世纪的人们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前后,人们以拥有情人为荣。
基督教中的性观念还表现在强烈地反对婚前性行为,基督教的经文如撒下十三12-
15、箴五1-
19、林前六13-20、弗五1-11都反对婚前性行为,认为婚前及婚外的性关系均属污秽、不洁、不该的罪;罗十三
14、林前六
13、加五
16、西三
17、提前四
12、提后二
22、雅一
15、约壹二还特别指出,已婚、单身的男女在性关系方面都要小心谨慎,应保持纯真圣洁。这些经文都体现了基督教在性方面的保守。不过时至今日,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人们的性观念也极为开放,“性解放”运动就是从西方世界中产生的。不过,基督教保守的性观念在今天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二)基督教对生育制度的影响
早期的基督教将生育视为婚姻的目的之一。禁欲主义者认为,既然原罪因性而产生,那么为减轻罪过,性欲就必须被生殖的目的所平衡,因此不以生殖为目的的婚内性行为是有罪的。况且孩子是上帝无价的赠予,不育是可怕的,避孕行为将使夫妻时时处于诱惑之中,而非处于婚姻的圣洁关系中。因此,基督教在早期是反对节育的,这一观念在长时间内未受动摇,其背后的社会原因是欧洲曾经长期处于贫穷落后中,人口增长缓慢,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
这种反对节育的观念衍生了反对堕胎的观念和理论,因此有关堕胎的问题时至今日还是西方世界的敏感话题,甚至一些政界要人也不得不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对于堕胎,早期基督教坚决反对。《十二使徒教导手册》宣称:“不要杀人,不要堕胎,不要杀婴。”圣奥古斯丁更把堕胎形容为“残忍的贪欲”。到了4世纪,禁止堕胎正式出现在教会法规中,世俗法也逐渐引入这条规定。在当代,基督教仍然是反堕胎的,认为堕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甚至等同于一种杀人行为,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权利观念也逐渐兴起,人们认为生育是自己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因此堕胎在基督教世界里是存在的,不过当然没有中国那么普遍。
五、基督教与现代婚姻发展趋势的关系 当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这是因为发端于欧洲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将新的思想和理念,洒遍了全球。在婚姻家庭领域,虽然各国、各地区的传统色彩较为浓厚,但是多少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就西方国家而言,基督教思想对现代婚姻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中,就这一内容展开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基督教传统观念中的现代因子
传统的基督教将婚姻视为圣事,并且要求教会插手人们的婚姻,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了质疑。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对这些教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赋予其崭新的内涵。本文认为,宗教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固然与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不余遗力地宣传有关,同时也和人对自我的追求有关,但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基督教本身存在可改造性,或者说它本身就含有现代因子。就婚姻家庭观念来说,基督教倡导不要淫乱、要对双方负责、互相关爱等等,这些价值观念不管哪个文明社会,都会认可的,没有哪个文明的民族对淫乱保持赞许态度的。西方在20世纪中期经历的所谓的“性解放”运动,在后来受到了否定,人们反思这一荒唐的运动,一些妇女认为应该回到家庭去。
因此,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本身就包含一些现代的因子,这对人们强化婚姻道德,维系婚姻和家庭,保持社会的稳定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虽然现在的教会已经不能控制整个社会,其活动范围相当有限,但是基督教婚姻的形式特别是其外在的程序,依然在西方国家存在,这不仅仅出于一种宗教情感的需要,更体现了人们对基督教中某些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基督教婚姻观念对现代婚姻的积极意义 基督教的婚姻观念较为保守,虽然基督教的婚姻观念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限制了人的本性,压抑了人的欲望,但是基督教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仍然对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维系,产生积极的意义,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重视婚姻,反对草率。基督教很重视婚姻,以至于曾经将婚姻作为圣事,虽然婚姻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圣事,但是婚姻的神圣性却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承认。基督教对婚姻的重视要求人们认真对待婚姻,不要草率结婚,这和现在流行的所谓的“闪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视婚姻,不要草率成婚这一理念对年轻人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基督教重视家庭,强调责任。基督教重视家庭关系,强调个体在家庭中的责任,基督教的经典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 “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 可见,基督教将家庭放置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强调人们应该重视家庭、照顾家庭,而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快乐,这一点对于我们任何人都具有借鉴作用。
(三)基督教婚姻观念对现代婚姻制度影响
上文对基督教婚姻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在当今社会,宗教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人们生活在一个理性的时代,但是宗教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纵观西方各国的婚姻家庭法制度,虽然有关结婚、离婚、生育等制度理性的成分要大于宗教的成分,但是宗教的色彩依然浓重。例如,西方各国虽然承认法律婚,但是也认可仪式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基督教婚姻观念中重视婚姻家庭,强调家庭责任的理念,同样构成了婚姻法的道德伦理基础,而且这些理念甚至已经融入了人们的公共道德之中。因此,完全可以认为,现代婚姻制度是在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在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变革下,逐步发展的。有理由相信,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婚姻观念的一些核心部分,将与婚姻法制度相伴随,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它的作用。结语:
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它对婚姻的重视,对责任的强调,使其至今仍然发挥着生命力。当牧师在婚礼上询问“……你愿意娶新娘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此刻,不仅仅是相爱的双方,而是所有在场的人士,都会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本文对基督教婚姻观念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并且从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制度的影响这一角度,将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的缔结、离婚制度、性观念、生育制度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依然发挥着作用,并且影响到了当代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制度。
参考文献: 专著:
[1] 李雅娟,王德才.基督教常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89-120. [2]林榕年、叶秋华.外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特洛依茨著,吴安迪译.基基督教的婚姻哲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雷立柏.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1-119.
[7]桑德罗•斯奇巴尼著,费安玲译.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149. 期刊:
[1] 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J].中国宗教.2004,1:25-27.
[2] 宋佳红.论近代早期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变化[J].历史教学问题.2004,1:63-66. [3] 王中美.英国离婚法律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13-116.
[4] 李宁.浅析基督教婚姻伦理制度及其现代发展[J].茂名学院学报.2007,10:46-49. [5] 刘文明.基督教对罗马帝国婚姻立法的影响[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6:54-56. [6] 强晓如.析基督教对欧美婚姻的影响[J].河北法学,2000,5:133-135. 经文:
[1] 《创世纪》2: 18 [2] 《哥林多前书》7: 1-2 [3] 《利末记》18:1-18 [4] 《申命记》24:1-2 [5] 《玛拉基书》2:16 [6] 《提前》5:8 [7] 《提前》3:5 网络资料 [1] Martin Luther.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EB/OL] http://www.xiexiebang.com [4] John Milton, 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Divorce, [EB/OL]http://www.dartmouth.edu/~milton/reading_room/ddd/book_1/
第四篇:人类文明发展与婚姻制度变化
人类文明发展与婚姻制度的变化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弱者与强者一样自由、平等的生活,实质上是在保护弱者。这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截然相反的,丛林法则淘汰弱势基因,保留强者的基因,而人类文明却将弱者与强者的基因都保留了下来。
人类的发展趋势是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婚姻的进步。但是,有一些国家又从一夫一妻制变成一夫多妻制。也就是说,历尽千年的历史,人类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到了。而各种各样的政治体制也出现倒退状态。
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说,一夫一妻制度将是体现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从人类基因遗传性来说,优秀的人种,或者说是优秀的个人,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都大得多,而这种人,正是破坏一夫一妻制度的罪魁祸首,他们掌握着社会上更多的资源,他们能够制定游戏规则,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能够养活更多的女人,更多的孩子。贫穷和富贵把社会分割成了若干小碎片,富贵的人因为拥有财富地个和权势的时候,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比如,找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孩子,而根据动物的丛林法则推演,这是符合物种生存进化的,在丛林之中,强大的动物都会掠夺弱小动物的交配权,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优秀的基因更广泛的流传下去,那些弱小的动物因为先天基因的缺陷,慢慢的就会消失,这对动物的进化来说,是一件好事,而对人类来说,也是合情合理,因为,人类本就走动物里面的一链,不过,这种生存方式剥夺了弱小看的生存空间,如果不从物种进化点出发。这是不公平的,也不是文明的体现!
体现人类文明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岂不是与物种进化相悖?
但是,这些制度对那些掌控社会资源的强者没有丝毫的效果,离婚就是他们选择配偶,或者是霸占更多配偶资源的一种。而偷偷摸摸养几个女人,更是在赤裸裸的践踏法律。其实,从古至今,法律始终都是在约束弱者,真正的强者,是无法约束的。
实际上,一夫多妻的制度虽然与人类文明相悖,却还算合情合理,这让人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也让弱者能够产生动力,从而加速基因进化过程,不过,这终归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最终的目标,还是一夫一妻。
如果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一夫一妻似乎很难出现。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女人。无论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对强者的约束都不太大,真正别约束的,永远是弱者,要改变这种方式,除非有一天,人类的基因已经进化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当然,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女人才是婚姻制度的关键。
虽然一夫多妻制度里面不乏有真正爱情的存在,但是,更多是是屈从于权势和金钱,要想修改这种婚姻制度,从男人入手是不可能的,因为,男人是雄性动物,在动物世界,雄性动物为了争夺交配权,不惜流尽鲜血,可见,这是动物进化的自然规律,是骨子里面的事情,无法改变。
那么,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女人,女性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猿猴变成人类以来,除了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女性曾经主导过社会之外,再也没有主导过人类社会。这其中的原因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反思,为什么?
曾经有女人说。男人征服天下,女人征服男人。意思是说,女人只要征服男人,就等于征服了天下。当女人这么想的时候,已经沦落成为了男人的玩物,所以,女人要贵在自重,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母系氏族时代,女人能够主导社会是因为女人掌握着生育权,能够繁衍人口,但是,当人类繁衍到足够多的时候,女性失去了主导社会的权利,从历史以来,男性始终从事着社会上最为重要的工作,哪怕是到了现在。
有人认为现在男女已经平等了,女人更好找工作。真的平等了吗?整个人类社会,做饭的女人显然要比男人多,但是,有几个女人是大厨?还有,女人更爱打扮,但是,有几个服装设计师是女人?就说我们都要接触到的美容美发吧,那些大师级别的你看到过有女人吗?政治上,你看到有多少女人达到权利的巅峰?
如果女人不依附权贵。屈从金钱,那么,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可是,依附强者享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不也是动物进化的一种吗?无论什么雌性动物,在择偶的时候。都会优先强大的择偶对象,这本就是动物进化很重要的一环。
因此,光靠女人也无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婚姻方式。女人变强,和男人共同主导这个世界才有可能调和人类文明发展和动物进化的悖论。
第五篇:从事实婚姻制度论其实施的过渡阶段性
从事实婚姻制度论其实施的过渡阶段性
---《婚姻家庭法》期末论文
关键词:婚姻制度 事实婚姻 非法婚姻 阶段性
摘要:事实婚姻是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及政策法规影响下的产物,尽管它在当前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作为一项制度,其应当也只能是一个过度性阶段中的政策,本文从事实婚姻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在我国实施的情况出发,通过分析,论证事实婚姻的阶段性及过渡作用并试图为婚姻登记制度的完善及事实婚姻制度过渡使命的完结提出自己的意见。
正文:
一、事实婚姻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所谓事实婚姻,即未履行结婚登记程序,即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生活的两性结合。司法实践中,多采取将主体限制在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的狭义解释。可见,事实婚姻制度的存在,其目的在于弥补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符合婚姻的程序要件,未能完成婚姻登记,不能成为婚姻法律关系主体时的情况。
在我国,合法的婚姻必须同时满足婚姻的实质要件及形式要件。实质要件主要包括必须有结婚的合意、双方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符合一夫一妻制,以及双方不是法律禁止结婚的血亲并没有禁止结婚的疾病;而形式要件则主要是指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我国婚姻制度规定,进行登记是婚姻成立的必要形式要件,也是婚姻成立的法定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完成了结婚登记才能称为在我国合法的婚姻形式,婚姻当事人双方及婚姻的内容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进行婚姻登记并收纳入档的管理模式,既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亦能更方便、更准确地收集记录各方面的资料,方便日后查找。若能够很好地落实这一制度,毫无疑问,是婚姻制度完善的最好体现。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更是占据了中国人口中的大多数。由于农村受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等发达地区,加之小农朴素思想的固存,农民往往没有意识到婚姻登记对于保护婚姻效力及农民自身权益方面的作用,更无法认识到进行婚姻登记在管理层次上的意义。我国的婚姻登记制度始于建国初,在之前的长期时间内,婚姻登记制度在我国并未落实,甚至没有规定,就算该制度作出规定之后,也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影响,无法得到全面地贯彻。另外,多年的内外战乱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时期的动荡,使许多重要的婚姻资料已经流失,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许多中国公民并没有及时地进行婚姻登记,而是通过简单的喜宴等形式招待亲友,通告双方已完婚,便以夫妻为名在一起生活,并认为这便算完成了婚姻。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当这种婚姻形式的主体遇到与婚姻相关的法律问题(如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收养、继承及重婚诉讼等),寻求法律帮助时,根据中国的结婚登记要件主义,这种未经过登记的婚姻形式并不受法律保护。事实婚姻的相关制度对这种情况作了区别对待,以1994年2月1日的民政部《婚姻登记条例》公布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在此之后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二、当前阶段事实婚姻制度存在的利弊
前文已经分析过,当前实行事实婚姻制度,是由于历史、地理、地区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所限的。事实婚姻制度的存在有效地补偿了这方面的漏洞,尽管它的存在是违法的,应当受到法律制裁,但是,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事实婚姻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
1、有效弥补上述不利条件带来的对婚姻登记的困难
历史、地区习俗造成了数十年来许多公民的婚姻(尤其是农村边缘地区的婚姻)大多未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事实婚姻制度的规定对1994年2月1日之前已经满足婚姻实质要件的夫妻结合作了区分对待,按事实婚姻处理。对这些在特定时期条件下的情况做出了相关弥补,将未具备婚姻形式要件的两性结合按事实婚姻处理,有利于对这些因不可抗力而无法完成登记的夫妻双方权益的保护。
2、是婚姻制度走向成熟规划化所必须经过的阶段
前文已述,我国的婚姻登记制度起步得比较晚,于建国后方开始逐步确立,而严格执行婚姻制度是婚姻制度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将我国婚姻制度推向成熟,则必须尽早地实现婚姻严格登记制度。但是,任何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步登天的,要让几十年来未经过登记的结合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犹如一步登天,可操作性并不高。事实婚姻作为婚姻登记非要件主义向严格登记制度转变的必经过渡阶段在目前来说是必要存在的。
婚姻法目前的规定是对1994年2月1日之前符合实质要件而不符合形式要件的婚姻以事实婚姻情形进行了处理,即它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一制度对之前数十年符合婚姻实际要件并以夫妻名义公开居住在一起的婚姻主体双方及婚姻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利于保证这期间大部分婚姻的稳定,有利于社会、人民生活的安定。
3、有利于婚姻主体双方感情的维系及体现婚姻法的立法目的及法律价值 《婚姻登记条例》中以事实婚姻性质保护了相当大一部分未满足形式要件的婚姻,对这部分婚姻提供的保护,既有利于社会、人民生活安定的维持,更有利于
维系夫妻双方的感情,体现社会和谐、人民婚姻生活安定和谐的价值,相信这也是婚姻法的立法目的及价值所在。
但是辨证来说,事实婚姻制度的存在具有比较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在立法理念上存在漏洞。
1、事实婚姻制度承认部分未符合形式要件的两性结合的做法,影响了法律作为至高无上国家机器的权威性。
法律与人情孰轻孰重已经成为了一个长久以来存在争议的话题,法律制度应当被尊重和遵守,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国家机器所应当具有的权威性及作用。当我国婚姻法律制度规定了婚姻登记要件主义的同时又对未经登记的部分婚姻以事实婚姻制度进行法律保障,这在法律上已经产生了矛盾,法律的制定,决定了它必须被执行。当两个法律制度自相矛盾之时,法律的权威性已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作为国家机器的作用。
2、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强
抛开法律的权威性及确定性不言,在当前事实婚姻的相关规定之下,针对1994年2月1日之前的符合事实婚姻相关条件的情形,只需考察其是否在此之前就已经满足婚姻的实质要件即可。实质要件中,关于双方是否达到法定婚龄、是否具有婚姻结合的合意这两项,要核实婚姻的主体双方在何时满足了婚姻实质要件中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需要从户籍等身份证明来证实,而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至于夫妻双方是否达成结婚的合意,属于意识范畴,更加无从考证。可见,事实婚姻制度关于婚姻实质要件的考察并不科学,这样进行法律保障不确切且操作性不强。
3、事实婚姻制度的存在容易造成不良的法律、道德后果
由于事实婚姻并未经过合法的登记,因此,容易造成重婚、婚外恋等非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而当这些情况发生时,由于缺乏经过登记的档案资料,重婚行为中的对方当事人则符合了善意第三人的法定情形,这对事实婚姻及重婚中的各个主体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这样的法律漏洞影响着社会的和平安定,是不符合法律作为定国安邦的有力武器的身份的。
三、事实婚姻及婚姻制度前瞻之我见
可见,事实婚姻在当前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它并应当作为一向法律制度而长期存在,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事实婚姻现阶段在我国可以有效地对几十年来未经过登记的两性结合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但要实现向严格婚姻登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过渡,我认为可以着手进行以下的工作。
1、对事实婚姻提供弱度保护
所谓弱度保护就是对其提供的司法保护力度弱于其他经过登记的婚姻。司法实践中对未完成某些法律要件手续的法律行为保护力度弱于已完成手续的情况早有先例,如继承法中关于遗嘱效力的规定,当同时存在多份遗嘱时,经过公证的遗嘱效力有限于未公证的。我认为可以通过对这些未经登记的婚姻提供较登记过的婚姻为弱的保护,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树立登记制度的公信力,起到鼓励婚姻登记的作用,又遵守了法律的通行规定,体现了事实婚姻效力较合法婚姻低、非登记较登记效力低的价值。
2、大力宣传,鼓励婚姻登记
当婚姻登记深入民心,成为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概念,事实婚姻便完成了其在过渡时期的使命。通过广告、政策优惠、设立更方便且更多的婚姻登记民政部门,事实证明,一个法律制度得以切实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是它能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当婚姻登记变得便利且广为民众接受,群众必然会遵守制度,进行登记。
四、相关法律法规
《婚姻法司法解释》第五条: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1994年,4月4日以后,只要当事人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不论是否具备结婚的实质性要件,一律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不受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