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献杰谈交通肇事逃逸案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谈交通肇事逃逸案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薛献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迅猛增加,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由交通肇事逃逸而引发的伤者无钱救治和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案件屡屡发生,致人死亡的逃逸事故又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受害者家属上访事件也随之增加,给社会带来极为不安的因素。为此,就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形成的原因和对策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道路观念差。由于当前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社会化、审验又取消了集中教育的办法,致使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得不到很好的系统的教育,尽而导致了一些无纪 律、不懂法、不守法、放任管理的现象发生。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刑事、行政的责任以及巨额的经济赔偿,视国家和人民生命的财产于不顾而肇事逃逸。
(二)机动车投保比例低。大部分机动车只是投保的“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理赔数额有限,自己又无力承担,加之保险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又不能如数赔偿,也不能提前垫付救治资金,是导致肇事逃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酒后驾车、无证、无牌、挪用号牌肇事逃逸较为突出。酒后易冲动,加之无证驾车肇事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往往是肇事逃逸的因素之一。无牌、挪用号牌肇事后认为 无法查找,肇事后往往逃之夭夭。
(四)道路交通技术含量低。尤其道路电子监控设施和机动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尚未法制化,使一些道路路口和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无电子监控,有些虽然设置了电子监控,却 存在摄像不清晰、漏拍等问题,形同虚设,给肇事逃逸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汽车卫星定位系统还是空白,致使交通管理失控,极易造成肇事逃逸。
(五)警力不足、经费紧张。由于基层大队事故处理民警在7人左右,平时忙于正常的事故处理显得人手不够。一旦发生肇事逃逸案件,需临时抽调警力,出警慢,破案率低。尤其侦破费用大,大部分逃逸事故需跨区域调查取证,所需经费在1—2万左右,经费得不到保障,制约着逃逸案件侦破工作的进展。
(六)机动车维修行业未纳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理。一些维修行业明目张胆地对肇事车进行检修,为肇事者毁灭证据提供了方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去调查取证,店主也 因怕影响自己的生意,不提供相应的信息,增加了侦破逃逸案件的难度,助长了肇事逃逸者的侥幸心理。
(七)对交通肇事逃逸打击力度不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 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对交通肇事违法行为的处罚显而易见,但绝大多数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却是判处缓刑,致使肇事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打击不力、无法震慑肇事逃逸违法犯罪行为。
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预防及对策
(一)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的管理与教育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强化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驾驶员培训学校和年审进行交通法规和安全教育,增强机动车驾驶人法制观念,树立遵法、守法的安全意识。
(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交通事故给人民造成的危害,利用典型案件“以事说法”,提高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三)加大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和酒后驾车的整治力度,确保驾驶人和机动车有效地纳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正常管理,杜绝有上述现象的车辆上路行驶。
(四)加强道路科技含量的投入,提高监控力度。将路面电子监控和车辆卫星定位纳入法制化,全天候立体监控,及时掌握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及时采集信息,一旦发生交通肇 事逃逸案,及时布控。
(五)完善机动车保险理赔制度,加大投保率,提高赔偿费额,建立交通事故求助资金垫付制度,确保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人员伤亡。对投保的机动车肇事后,应由投保 的保险公司作为赔偿的对象,一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决定,保险公司应按规定给予支付,减少个别保险公司刁难客户、理赔难的问题。
(六)公安、检察院、法院三部门要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加大对肇事逃逸犯罪的打击力度,尤其对肇事逃逸案量刑过轻现象,公安、检察院、法院要密切配合、互相监督,防 止该逮捕不逮捕、该判刑不判刑等量刑过轻的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法律的严肃性。
(七)建立侦查追辑队伍,每个大队至少要有2—4人的专业侦查人员,加大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案必接、有案必侦。杜绝久拖不侦的现象发生。
(八)对机动车维修行业纳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审批管理,对外部改型、改变颜色和更换外部机件等要进行审批、备案制度,不给肇事者以毁灭证据的可乘之机。
(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举报者和提供可靠线索者有奖制度的落实,要及时给予资金奖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让肇事者无机可逃。
(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采取“网上锁定”业务。这里所讲的“网上锁定”和“网上追逃”不一样,“网上追逃”是刑事立案后才能上网追辑的一种方式。但未构成刑事立案 的一般逃离案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对逃逸车辆采取“网上锁定”办法,即一旦“网上锁定”,其他交管部门要立即对其进行布控和追辑,停止对其一切车管业务办理。
由此可见,加大对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体现。有效遏制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从重从快侦破打击肇事逃逸犯罪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篇:薛献杰谈当前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结合实际谈当前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薛献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下乡步伐的加快,机动车正以前所未有的增势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与之并生的是: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拥有全世界
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每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超过10万,交通意外死亡数在全球最高。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主管事故处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只有认真分析构成交通事故的“人、车、路”三大要素,探索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路畅民安的目的。从我县境内穿过的105国道、101省道作为横贯南北交通的公路大动脉,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不容忽视,现结合我县道路交通实际,就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和对策浅析如下:
一、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形与原因
由于近期来我县机动车增长趋势变快,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速度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由机动车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引超的交通事故开始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主流。有些驾驶员,因交通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差,忽视交通安全,导致事故时有发生。主要有情况以下几种情况:
1、酒后驾车。有些司机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他们拿酒后开车不当回事,对红绿灯视而不见,经常超员、超载、超速行车,形成了习惯,这些驾驶陋习往往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据有关资料表明:司机酒后开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6倍,30%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酒后开车、酒醉驾车引起。
2、追求经济利益。有些车辆驾驶人或车主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使车辆违章超载超速,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事交通运输的车辆逐渐增多,一些客、货运企业和从业人员只顾赚钱,多拉快跑、超载超速,不顾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有的客运车辆为抢客源,违章停车上下客,甚至逆向行驶。货运车辆违章超载、超高、超速行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占的比例相当大。
3、超速行驶。“十次车祸九次快”,一些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白天能做到小心谨慎,保持安全行驶,但是到了夜间,特别是晚上11时至次日凌晨5时这段时间,我辖区内的国道105、省道101处于交通畅通时间,由于车流量少,道路通畅,部分驾驶员的心理就占了上风,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他们开始争分夺秒,忘记了交通法规,风驰电掣般地高速行驶,眼中,开英雄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反应不及,纵有再多的经验也无力回天,眼睁睁地酿成大祸。
4、疲劳驾车。连续驾车、疲劳驾车是构成交通肇事案件的又一重要原因。疲劳开车是最危险的,许多重大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司机疲劳驾驶所致。大部分长途客车都配有两个司机,但疲劳驾驶的现象还是依然存在,一些长途货车、客车驾驶员由于长时间行车,在夜间精神疲惫,神情恍惚,加之国道道路平直,路况单一,夜间又无路灯照明,车辆驾驶人易产生视觉疲劳,使大脑麻痹。另外,货车驾驶员夜间长时间连续驾驶、疲劳驾驶现象严重,一旦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发生车毁人亡的追尾交通事故。方向盘掌握着一车人的生命安危,司机对紧急情况的反应迟钝一点儿,都可能酿成一场悲剧。不少惨烈的交通事故,尤其是节日期间
很多事故都和司机的疲劳驾驶有关,而大巴车又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大事故。
5、注意力不集中。车辆驾驶员在遇上夜间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和行人相对较少时,一些有着一定驾龄和技术的驾驶员由于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的驾驶技能高超,从而疏忽了安全行车的准则。这些人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吃东西、吸烟、打电话、与同坐的他人聊天、嬉戏,甚至两手不把握方向盘。当遇前方有突发情况时就来不及采取措施,瞬间造成追尾、偏离车道、翻下路沟或驶向左侧与前方对向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6、无证驾车。现在的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仍有人并未通过正常考试取得合格驾证。有的没有经过培训,甚至有的人驾驶证是出钱买来的。还有的情况是,自己没有车,但跟着别人开过两、三趟,再有事情时就借人家的车开。这类人多数不懂交通规则,驾车不系安全带,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是最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人群。三轮、四轮农用运输车、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比例升高多出于这种原因。
7、机动车机械故障原因发生交通事故。一些驾驶员自身安全意识不强,认为缺些装备无关紧要,驾驶报废或有严重故障的车辆,方向失控、刹车不灵、灯光不亮、喇叭不响、倒后镜没有,仍照常在道路上行车。有些车辆经过一整天的长途行驶后,司机在途中又常忽视检查照明设备,进入夜间行驶往往灯光发生故障,致使车灯“全盲”或成了“独眼龙”。有的灯光暗淡,射程不足,有的远近灯光不全,对公路两旁物体及路上的车辆行人动态观察不清,能见度差,造成驾驶员心理压力,突遇情况措手不及,引发事故。
8、违法停放,未设置警示标志。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在夜间行驶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如驾驶员需要停车休息,下车方便时,随意停放,不开停车夜视灯,不放置警示标志,车身占据行车道,甚至有的车辆停放在陡坡处、转弯处、交叉路口等,这既影响过往车辆的正常行驶,又容易造成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疏忽大意驾驶的车辆追尾碰撞。或有的摆设大块石头作为警示标志,放在路中间,快速行驶的车辆驾驶员因看不见就会碰上摆放的石块发生事故。
9、行人交通安全意识差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行人的安全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行人不走人行道,乱穿公路、对交通信号灯熟视无睹等,因行人横穿公路造成事故发生的比例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由于各乡镇的发展,道路两旁的农村也开始城镇化、公路两边陆续建起了很多住宅、工厂、商店,道路上的行人、自行车、摩托车明显增多,机动车、非机动和行人在同一平面的路面混行,道路的设施却还是乡村公路的配置。还有的在公路上堆草晒粮,路面障碍物清理不及时等都给交通安全留下隐患。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驾驶员的侥幸心理等。
1、警力严重不足。我大队属于警力严重缺乏的大队之一,交通管理力量缺乏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匹配。据了解,全国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编制少,警力不足,经费、装备、科技投入等诸多困难,直接影响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警力的严重不足,导致日常管理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尤其是农村道路长期处于失漏管状态。此外,车辆装备、通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受编制压缩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地交通安全管理警力的投入的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的交巡警中队仅有5-6人,交通协勤人员待遇低,工作量大,质量差,队伍极其不稳定,人心浮动,跳槽颇多,把协勤工作当作过渡,一旦找到合适工作,就自动退职离开,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当前各项非警务活动很多,部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为了撑门面,摆阔气,在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时,经常要求警车开道,沿途警力保障。这样做一方面对交警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极大浪费了本已有限的警力,使交管人员疲惫不堪,导致路面失控引发事故。
2、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出现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时,公路路面特别是桥面容易结冰、水面和低洼地带容易起雾,行驶在同一条道路上短短的十公里路段有可能因为水面、桥
梁等不同情况出现几种不一样的天气,这样会使驾驶员对突然出现的恶劣天气应对不及,判断失误,从而诱发交通事故的发生。
3、夜间交通管理相对松懈,部分路段处于失控状态。与白天相比,夜间交通管理力度还不够,夜间巡查警力不足,已不适应当前日益变化发展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特别是在一些警力不足的地方,夜间很难在公路上见到交警和警车,部分路段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致使部分夜行车辆的违章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这也是驾驶员侥幸心理的一个间接原因。
4、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两个重点时间段,一是凌晨时分,此时路面车辆少,行人少,执勤交警少,司机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行车速度快。同时一些长途车辆司机因疲劳驾驶,此时容易产生困乏感,注意力不集中,极易诱发交通事故,而且肇事逃逸案件居多。二是上下班时间,一些司机和行人争道抢行,心情急躁,最容易发生交通堵塞和刮擦、碰撞现象,造成交通事故。
5、深夜和凌晨发生的交通事故主要是大型车辆,司机趁民警换班或吃饭时间,尤其是超载超员车辆,钻这个空隙,加速行驶,对过往行人和车辆躲避不及,遇有紧急情况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上下班发生的交通事故主要是小型车辆和私家车居多,上班的怕迟到,下班的盼早点回家,互不相让,轻微刮碰事故多。
6、辖区内国省道纵横,道路两侧农田较多,平交路口多,农忙时农用车频繁横过公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有些国省道路口还存在违章建筑,影响司机和行人视线,尤其是外地司机对路况不熟悉,对突然出现的车辆、人员没有足够的警惕,遇有紧急情况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7、司机心态。纵观辖区发生的各种道路交通事故的起因,发生司机有以下四种不良心态:一是驶出北京的车辆认为出了城市路宽了、车少了,从心理上放松了警惕;二是违章司机存在躲避的心里特别是超限车辆,见空就钻,而且车速较快;三是一些农用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而地域观念强烈,认为在家门口走路,车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不管不顾,横冲直撞;四是农村驾驶人只把有钱买车作为硬件,对驾驶技术不求甚解,物证驾驶,无牌车辆行为突出,存在匆忙上路现象,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有效控减交通事故的对策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简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建设。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抓与不抓,力度大与不大,宣传到不到位与交通违章、交通事故的多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宣传教育必不可少。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标语、横幅、板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基本知识送进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常见常知,警钟长鸣,提高全民交通安全素质和文明素质,将交通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
2、进一步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在构成交通事故的“人、车、路”三大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机动车驾驶员。抓好这些人的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交通法规、职业道德及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是减少事故、实现交通秩序根本好转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单位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置交通安全于不顾,很少或根本不安排时间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致使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一些个体运输户更是为金钱所驱动,违法驾车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对此,交警等有关部门要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影响和引导广大驾驶员的交通行为,教育驾驶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良好的驾驶作风,时刻遵守交通法规,特别是在夜间更要遵章守纪,做到安全行车。为此要抓好两个重点环节,一是严格规范对驾驶员的考核、准入关,加强规范的管理,努力提高广大驾驶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利用多种形式对驾驶员进行警
示教育,让他们从血的事实中吸取教训,筑牢安全提防,做到警钟长鸣。
3、强化源头管理,防患于未然。规范驾驶资格准入制度,严把驾驶员培训考试关,坚决堵绝不合格驾驶员进入驾驶队伍,从根源上降低不合格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加大对违章驾驶的处罚教育力度,依法从严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查处超速、不按规定行驶、违章超车、会车、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加大吊、扣驾照力度,辅助严厉的经济处罚。严把车辆检验关,加强对上路车辆的检测,严禁报废车辆、无牌无证车辆和带病车辆上路行驶。同时要毫不放松地强化依法整交,对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超员超载超速、拼装报废车上路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该扣分的坚决扣分,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暂扣车辆证件的坚决暂扣,该吊销驾证的坚决吊销,该拘留的坚决依法拘留,形成依法严管的凌厉态势,震摄违法行为,净化交通环境,最大限度地放大依法整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效应,营造人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保持高压严管态势,营造人人不违章的局面。只有多措并举,协调联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保安全、保畅通、保民生的目标。
4、加强事故处理的硬件建设。要严格值班备勤制度,做到闻警而动,以最短的事件赶赴事故现场,实现出警快、抢救快、勘察现场快,这既可以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又能有效地为侦破逃逸案件赢得宝贵时间。
5、对重点时间和路段加大管理力度,有针对性地完善备勤管理制度,例如早高峰、学生岗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国省道交通秩序实行综合治理,加强交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含量,如流动电子警察、路口监控探头、黄闪警示灯,在事故多发点段,危险路段路口完善各种限速、警示标志等。这些均对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6、公平适用法律法规,严格掌握缓刑标准。我国刑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罪责自负,也就是说是谁的责任就由谁承担。不光要教育机动车驾驶员,还应当加大对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要坚持对机动车和行人,非机动车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不管是行人,还是机动车驾驶人,只要是违反了相关法规,都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行人、非机动车违章,公安交警应当勤管理、勤纠章、勤教育,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区别情况,合理处罚,以收到教育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目的。过多的适用缓刑会减弱刑罚的打击力度,使部分肇事者有恃无恐,对社会公众亦起不到震慑作用。故在审判实践中应严格按照相关司法解释和新近实施的《交法》及配套法规,对交通肇事犯罪被告人综合考量,依法把握好缓刑的适用尺度,只要具有从重、加重处罚情节的,一般不要判处其缓刑,不能以赔代罚,多赔少罚,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对于肇事后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的,因其犯罪情节恶劣、主观恶性较深,即使其进行了赔偿,也不宜适用缓刑,以体现法律、社会对此种犯罪行为的重点打击态度。
7、交警机关要改革勤务制度,加强夜间巡查,确保105国道昼夜24小时不失控。“保畅通、整秩序、压事故”是交警部门的主要任务。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率能否降低,关键要靠交通民警加强管理。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公安交警部门要积极探索改革勤务制度,建立路面巡查机制,把执勤中队建立在主要公路上,使交通民警从三尺岗台延伸到公路干线,进一步扩大管理覆盖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在查纠车辆夜间违法时,要严格执法,不枉不纵,绝不可姑息迁就。通过强化路面控制与管理,努力把夜间交通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8、切实整治道路安全隐患,完善道路标志、标线。进一步排查交通安全隐患,发现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不符、不齐的路段,要制订整治方案,切实落实整治措施,进一步科学、规范、合理地设置标志、标线。加大乡级道路标志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路面状况,加大对道路的管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段要加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和警示标牌,保障交通安全。每到夜晚公路上漆黑一片,驾驶员对道路的信息全部依赖于车灯的照射和反光的道路标志,醒目的道路标志、标识能够给驾驶员提供准确道路信息,从而使驾驶人能够采取正确的驾驶措施。
9、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是做好交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开展好105国道、101省道沿线村庄、工厂企业、运输企业、汽车修理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对于辖区内的交通秩序和遏止交通事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时,要注重宣传教育效果,宣传形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针对被宣传教育对象,取得接受宣传教育单位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对于沿线乡镇的交通安全宣传,要取得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进入沿线村庄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时要依靠村庄“两委”主要负责人或者村治保主任配合支持。进入企事单位的交通安全宣传,要依靠法人代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要持之以恒。要统筹策划宣传内容,既要有长期宣传规划,又要有短期宣传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季节变换适时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可有所侧重,切忌宣传“一阵风”,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事在人为,只要我们牢牢树立“事故可防、事故必防”的信心,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切实可行,落实上坚强有力,构建全社会综合治理的良性机制,就一定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第三篇: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民工荒”现象直到至今,不但没有缓和的迹象,甚至更加严重,波及到地区和行业甚广;如何缓解 “民工荒”困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今发展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通过当前“民工荒”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民工荒”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经济 企业 “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中国拥有12亿农民和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的认识
“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民工荒”现象始于 2003 年末、2004 年初,2004 年 9 月自从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
二、“民工荒”产生的现象
2005年春节过后,“民工荒”进一步加剧,有更多的地区和企业招不到普通工,有的企业为了招工,直接把招聘现场摆到火车站、汽车站,甚至有缺工严重的地区,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招工团”到劳动力输出地区举办招聘会。目前,“民工荒”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民工荒”地区范围日益扩大
可招的劳动力人数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5%左右,这种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后果。
(二)加入WTO、制造基地转移中国,新增企业多,也是缺工的一个原因。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2006年12月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市场的开放,国际投资转移中国,加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涌入,与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加快“民工荒”的发生。
(三)国家的三农政策与全方位开发战略,减低外出打工的吸引力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粮油价格地直增长,到2010年下半年,粮油价格更是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8元钱涨到每斤2.5元;花生油从80多元一壶涨到10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7元多钱一斤,鸡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8元多钱一斤。在一些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方,和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地方,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工作机会也增加,收入上的差距减少,从而对农民工已缺乏吸引力。以广东为例,从2010年5月1日起,广东省月最低工资依次为:一类地区1030元、二类地区920元、三类地区810元、四类地区710元、五类地区660元;而山西省2010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地区850元、二类地区780元、三类地区710元、四类地区640元。考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家务农或在本地区周边地区企业就业,虽然收入少一点,但相对自由,并且可以兼顾到家庭。
(四)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民工的结构和观念发生变化,使缺工人数增加
在现有体制下,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从事各种脏、累、危险的工作而对其到来给予鼓励和接纳;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采取各种政策控制农民,不给予市民待遇,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制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务工城市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来往于城乡的“候人”。
同时,现代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浓,希望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文化素质高、外出意识强,价值观念是横向的。他们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并转换身份的意愿更强、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加注重。新生代的农民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低、仅靠出卖劳动力、且报酬不合理的工作,新生代的农民这一观念也转移了农民工向更好更优越的地方从事工作。
降低,并在招工榜中规定,限制加班;但前来应聘者还是不多。从长期来看,在经济形势不变的前提下,沿海城市民工待遇肯定将有所提高,企业人力成本会有显著上涨。为了改善缺工状况,广东取消春节后一月内企业招工6大禁令,发布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东莞在春节前将最低工资标准从740元提升至920元,增幅达24.3%。笔者原所在广州建兴电子有限公司更是将工资980元调到1200元,限制工人加班,每月只能加班3次,工人还是无法满足前线生产需求。
(二)、部分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
随着用工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将被迫提高,一些靠出口补贴政策维持的低竞争力、低产品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按照运输费用对产业区域布局影响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和人力成本的边际抉择中,如果人力成本超过运输费用,那么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部城市转移,以获取最优成本的区域位置。实际上,内需的不断增长,也将强化这一趋势。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增加,促使 “技工荒”困境更加严重
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长,低利润、低端制造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沿海城市发展重点将转向金融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由于输出地政府对工人的培训有限,加上企业需要的又是可直接上岗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缺口比较大,而且在近期内很难有缓解的迹象。尽管许多企业愿意提供比较客观的薪资水平,但我国劳动力结构决定了当前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供给短期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民工的素质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又远远不够社会的需求,从而加剧 “技工荒”。
五、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民工荒”问题若持续发展,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社会各界正视“民工荒”问题,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在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
当前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龄、性别和技能性民工荒,若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解决技民工荒的必由之路。补招25岁以上年龄工及不挑选女工,并兼请男工;同时请学校的教师做企业顾问,研究技工的培养方向;企业的专家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可用人才培训及
才能增强农民工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五)建立和完善劳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落实有关政策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项目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农民工由于缺乏失业保险,在失业期间领不到失业补助,只能靠积累和借钱过日子的占77.2%,被迫回乡的占14.6%。由于缺乏医疗保险,1/3的人生过病,60%的人硬挺,40%的人花钱看病,其中用人单位支付的不足1/12。在北京、无锡和珠海三市对城市非流动者、城市流动者和农村流动者进行的调查表明,雇工方企业为其提供养老保障的比例分别是:北京68%、25%、2%;无锡70%、14%、12%;珠海50%、9%、1%。可见,工作单位普遍没有为农民工设计养老保障。另据2002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者仅占30%,工作时间在12至14小时的占40%多。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风险大,劳动强度普遍偏高,而且没有相应的保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要维持我国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必须增加农民工进城的劳动收益,并且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且经济承受能力低,整齐划一的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特征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不同社会保障要求,分类、分层设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有雇主、职业和收入稳定、流动性较弱的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灵活,应该依据其需求的迫切性分批建立,以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探索出低费率、可灵活操作、方便简易的制度形式和参保办法。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特别强调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同时,要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按照“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及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是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解决好 “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第四篇: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指借款人未能或有迹象表明其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对策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8年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5000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2009,2010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末,温州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贷款余额达到2158亿元,增长14%;拨备前利润达到50.9亿元,增长18%。目前,温州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800多个,员工4.9万人,营业网点不仅覆盖了全省每一个乡镇,还遍及大中城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在城市、农村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截至2013年底,温州银行贷款余额2625.87万元。分类结果为:正常贷款2138.12万元,占比81.43%,较年初增加576.76万元,增加9.09个百分点,其中:正常类贷款1733.76万元,占比66.03%,较年初增加486.49万元,增加8.2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404.36元,占比15.40%,较年初增加90.28万元,增加0.85个百分点。
2013年不良贷款合计487.75万元,较年初减少109.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8.57,较年初下降9.09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05.86万元,占比4.03%,较年初减少54.20万元,下降3.3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89.86万元,占比11.04%,较年初减少44.81万元,下降4.47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92.04万元,占比3.51%,较年初下降10.28万元,下降1.2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的累积极易导致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将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作为判断银行危机的标准之一。回顾我国各阶段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银行业都将沉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巨额不良贷款的处置不仅仅能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化解多年积聚的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温州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定位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银行的主要职责局限于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方面,并且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受国家计划指令的统一指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拨款或行政指令性的贷款,银行在其中只起结算和记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既不需承担还贷风险也无盈利要求,不良贷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职能、内部管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指令性贷款而获取经营资金的方式逐步改变为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纯粹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此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相对缓慢,企业的经营效益一时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相应大幅度攀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进,并且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迅速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热”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两个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极端不合理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作为在国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第五篇: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伍玉德 2002级 文秘 指导教师:张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警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压力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原因、心理压力、基层民警、家庭
[正文]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调查表明,在所有的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职业群体之一。
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层领导的关注。
一、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所产生工作的压力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
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臵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公安工作量多面广、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出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就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公安民警造成一种沉重心理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
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出警外,公安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以适应。
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而一味压指标、出硬招,就会使一些民警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家庭方面易产生负罪感。
由于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经常加班加点,不能和家人的生活步调相一致。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法照看亲人。久而久之,在基层民警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亲人的强烈愧疚,心理极易产生“负罪感”。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
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以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
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所处社会环境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极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
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
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基层民警的工作经常受到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误解、媒体的曝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刁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很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悄悄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
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急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业务素质欠佳。
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交际能力差。
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平日间工作的开展、协调。这些因素都给他们的工作人为设臵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慢慢地在他们身边便有了压抑的氛围,最后必然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负荷。
二、警察心理压力缓解的方法和对策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出现后,为避免或减弱其危害程度,应当尽快想办法通过相应的调适良策予以缓解和消除。这不仅要靠基层民警个人,还要靠基层民警的领导、基层民警的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帮助,共同加以解决。
(一)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
严峻的民警心理压力问题及其危害必须引起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驱动力,帮助其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要把准基层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基层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要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大胆提拔使用那些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同志,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基层民警作为减轻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出发点,设身处地多为他们着想,竭力为基层民警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关心民警进步,给他们创造入党、评先进、提职、晋升的良好条件;在工作上帮助民警克服困难:在学习上为他们进修、提高知识水平提供便利;在生活上体察民警的疾苦,关心他们的婚恋或家庭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等实际问题,为民警多办实事、办好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将“从优待警”政策落到实处。领导在为基层民警排忧解难时,方法要灵活,态度要主动,如定期召开基层民警家属座谈会,倾听他们吐露心声,掌握他们有何“忧”和“忧”在何处,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去帮助解决。帮不到的要解释清楚,同时将较难解决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要建立和健全民警医疗、保健和保险等身心健康保障体系。总之,要付诸行动,真正为基层民警的生活减压、降压,这样既可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可以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
首先,基层领导要懂“指挥”。要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臵、运用警力,而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依法用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额外的交办任务,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保障基层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病上班。其次,要会”管理”。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起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为民警创造出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再次,要“六善于”。一要善于表扬和批评,激发基层民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承认错误,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基层民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三要善于帮助基层民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四要善于处理一些对基层民警的不实投诉甚至诬告,为民警撑腰,及时为基层民警恢复声誉,切实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五要善于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民警在繁忙、紧张的警务工作之余,适时地开展一些健康、有规律、有节制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有个宣泄的地方;六要善于为基层民警诊断、消除心理压力,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大教育投资,推行公安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
3、重视感情交流,增强基层民警的心理承受力。
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要坚持平等相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情理交融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基层民警信赖的人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平时,应注意基层民警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找“有想法”、“有压力”的基层民警谈心。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一起分析压力的原因,努力引导和提高基层民警对“问题”的认识和化解基层民警心中的猜疑、顾虑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基层民警打开心结、卸去包袱、缓解其心理压力。在交流的同时,一要告诉基层民警,必须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惟此才能勇敢地去挑战竞争和压力,才能将竞争和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二要帮助他们学会竞争。这就要在业务上,鼓励精益求精,要通过自学、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公安业务工作的能力。三要让他们懂得,工作中人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的保证。四要告诫民警,应正确对待心理压力,要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去从事工作,以友善的心灵与人交往。
(二)基层民警的家庭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社会公众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对广大基层民警的理解、宽容、配合都有助于减少、缓解和消除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使基层民警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战斗力,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家属们对基层民警的理解、支持和劝导等实际表现,对调适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尤为重要。
1、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家庭的理解,基层民警就可以减少遭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甚至能够避免其危害。基层民警的家庭对他们的理解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家庭对基层公安工作的理解。了解基层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和困苦表示同情与慰问,并努力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其二,基层民警的家属应对民警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表示体谅,防止不辨是非的抱怨或者无原则的迁怒吵架。
2、支持。作为基层民警,最需要的是得到家属的支持,以缓解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他们兢兢业业、长年累月地奔波劳累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不仅要靠个人的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背后的那份默默的支持。作为家庭,对基层民警的支持就是,既要关心又不打扰他们的工作,要和他们一起忍受孤独与寂寞、一起分享喜悦与欢乐,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劝导。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原因,基层民警长期困于一些枯燥无味、繁琐劳苦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不良的心境,表现为内心抑郁、心理变态、急躁易怒、经不起挫折。基层民警有可能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中,这时,家庭应在谅解的基础上好言劝慰、引导,冲淡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挫折感,让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家属的耐心劝导更易于让基层民警接受,能让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不堪一击的他们保持清醒,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缓解或迅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三)基层民警个人调适自我心理压力的对策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而且,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以及积极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勇敢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法宝”,保持心理健康。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基层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
目前,对学历文凭(大专以上)和业务能力(一警多能)的要求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一名基层民警都要给自己敲响警钟,主动去学习,尽快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继续完善自己的公安业务技能结构,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要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4、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基层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在重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了解、扩宽认知面,当面对心理压力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和宣泄,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消除心理压力的影响和危害。,(四)、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节警民关系。
1、提高警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培训辅导和心理治疗机制。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警察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可能达到和国外警察或国内其他“悠闲行业”的水平。因此,提高警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减轻了警察的家庭心理压力,减少了警察对家庭的“负罪感”。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调节好了对我们的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有帮助,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社会理解警察工作,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社会的压力。
参 考 文 献
1、木子《职业与身心健康》,《法制日报》2000年4月18日;
2、陈小东《热血〃生命〃阳光》,《法制日报》1997年5月16日;
3、紫丁《并非苛刻》,《人民公安报》2001年2月3日;
4、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4期第258~260页;
5、张振声等著《现代警察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6、刘金兰,《警察心理健康敲响--专家呼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迫在眉睫》。湖南在线,2003-07-24;
7、唐楠,《关注警察心理危机》,厦门日报,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