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
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单纯体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体育教学必须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改革传统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影响的因素有社会方面的成分,也有心理方面的成分。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体育学习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了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造成障碍,从而影响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不良心理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解决不良的心理具体方法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不良心理;解决对策;心态;恐惧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igh speed development, make traditional of with teach knowledge for the pure athletics teaching of the purpose theorie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was subjected to a challenge.The athletics teaching has to integrate a modern science technique theories reform a tradition an education theories of teaching method.The process of athletics teaching is the mental process that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fluence mutually, is one is complicated, having another a factor not line dynamic state system.The factor of influencing contain social composition, there is also mental composition.Be showed from this, the student's mental appearanc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eaching process, having direct influence to the result of the athletics study.Aimed at 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to result in because of the badly mental creation the student's athletics classroom study result in obstacle, influence the exaltation of teaching miss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thus.This text passes analysis student the creation is badly mental 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of performance and output reason, to solved bad mental and concrete method and counterpane to carry on initial of study.Key words: Athletics teaching;Adverse psychological;Solutions;Mentality;Fear
1引言
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单纯体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体育教学必须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改革传统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影响的有社会方面的成分,也有心理方面的成分(如动机、情绪、思维、意识)。教学过程的各种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体育学习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体育学习心理状态概述
体育学习心理状态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它对学习的成效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提高,运动表象清晰,学习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心理压抑,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运动表象模糊。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学习效果差。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表现
3.1 自卑感
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做出偏低的估价,消极想象和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只看见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夸大自己的弱点,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心理上的体现为: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3.2 过度焦虑
表现为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具有担心的倾向超过正常的限度。常常身体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肌肉发僵、肌体活动不便、发抖等。心理上体现为: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这些构成致使他们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运动的准确性差和力量受到限制,原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3.3 过度紧张的心理
过度紧张心理是指个体由于受客观环境中的外部或内在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在运动场上独立练习或当众练习时,一般都有紧张的心理,尤其是在技术项目考察时,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利于保护和提高正常兴奋和刺激的感受性,使他们处于强有力的主动状态。但是,当学习压力大,练习吃力,动作难度超过其身身心能力,而教师的批评过多,都能引起学生过度紧张心理的产生。过度紧张会抑制大脑的兴奋水平,而产生身体运动麻痹现象机械的重复混乱的反应大大的增加。3.4 恐惧的心态
表现为学生害怕在学习某类动作时,害怕教师、害怕出伤害事故、害怕提问、害怕练不好而被同学们讥笑等。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而且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情绪。它是由客观造成的并且伴随着认识过程发生及发展的,是对自信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心倾向。如体育教师示范的跳山羊项目,有的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却胆颤心惊,信心不足„„自己或别人练习失误,或发生危险,或损伤。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危险性,都有可能造成某些学生的恐惧不良心理出现。3.5 抑郁的心理
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精神不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消极诅衰,甚至有反感的心态。3.6 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的人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后,表现出抑郁悲观的心理反映,在遭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3.7 松散的心态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嬉笑玩耍,自由懒散。对学习的内容和事物不感兴趣,常躲避练习或者早退。不良学习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分析
4.1 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体素质弱,运动能力差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感觉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者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如身体笨重的学生在进行协调性较强的技巧类项目时;或者身体弱小的学生在进行对抗较强的项目时,或者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的项目时,他们由于自己的身体素质弱,运动能力差。害怕在运动中因动作不协调,力量小,反应慢而被同学嘲笑,又怕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引起不良心理的产生,导致对运动的恐惧,产生不良的心态。4.1.2 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心
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如果在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动摇自己的学习信念,产生畏难、悲观、胆怯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还有少数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的素质差,体质弱,技能水平低。因此,在做动作时不敢迎难而上,害怕做“砸”引起同学们的无意嘲笑„„这样就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对动作技能学习或测试而产生恐惧不良心理状态。4.1.3 缺乏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根据了解,一些学校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使体育器材少,场地设施简陋,加上师资队伍自身的因素,体育课不是很正规,学生对体育课的了解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同时,体育理论课的减少,也致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片面、肤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旦出现自己以前从来学习过,而且比较危险的项目(跳山羊、单杠支撑绕回环等)出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去面对时,学生就会产生恐惧、胆怯的不良心态出现。4.1.4 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程度
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是求知欲的满足,掌握复杂的运动技能,获得好的成绩,教师的好评,同学间的信任和友谊,班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尊重、重视,活动与玩耍的需要等;如果这些需要经常得到满足,那他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反之极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4.1.5 学习情境的体验
在相同的体育学习环境中,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非一样。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对学习情境的感受体验不同。例如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他能够体验到这是老
师对他的关心、帮助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接受批评的心态,如果他认为老师不尊重他,刁难他,那其就会产生一种拒绝接受老师批评的心态。4.1.6 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境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加上学生本身素质较差的各个方面原因,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受到伤害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不是从主、客观上去找原因,而是直接或间接得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因此,当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在大脑里浮现,从而引发对该学习内容的不良心态。4.2 教师方面的原因 4.2.1 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言谈、表情、举止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要求过高。教学方法手段简单,教态生硬,动辄训斥。甚至用不恰当的考试压力迫使学生进行练习,以不了解,不公正,命令式强制式,滥施惩罚。这样自然地会引起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会激起对情绪与反抗的心态。4.2.2 教师的组织
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方法不当。练习难度过高,学生则学习吃力,掌握不了技术,等等„„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例如偏爱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而冷落差生,使差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失掉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或者放松要求,放任自流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不良的心态。4.3 其它教学环境的因素 4.3.1 场地器材的安全因素
如果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的心理。4.3.2 气候变化的因素
如果在冬天寒风凛冽或夏天烈日炎炎之时,部分的学生则会躲避练习,缺乏锻炼的热情及兴趣。此外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难点示范动作对关键技术的交待又不清楚,不能运用语言艺术营造教学课堂的气氛,诱导学生以及体育活动器械,场地等等外部条件也是主观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不良学习心理对策
5.1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般来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加强,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的心理就会逐渐的消失。因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的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策略。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以
此来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同时对于身体素质特别差的学生应给予重点的辅导,教会他们锻炼的方法,并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5.2 教学的保护与帮助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的安全感,从而有效地消除其恐惧的心理,提高练习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教师应根据每次课的具体内容有准备有重点地做好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危险性高的项目:单杠、双杠等,更要侧重加强对学生练习和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保护与帮助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个别“重点对象”更要集中精力进行保护。另外,教师在进行保护帮助时,还要注意掌握好脱保时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不良恐惧的心理。5.3 采用鼓励决策
鼓励就是常说的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鼓励贯穿于目标的制定到目标最终实现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中鼓励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合理地使用鼓励法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其自信心,对克服自卑感和恐惧心理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使用鼓励法时,应把握好鼓励的时机。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尤其当学生遇到挫折,缺乏兴趣、衰失信心、消极怠慢时,更要多鼓励,少批评。在精神和思想上给学生以动力,从而消除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鼓励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的几种:语言鼓励、暗示鼓励、表情鼓励、精神鼓励、表率鼓励、关怀鼓励、媒体鼓励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5.4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的心理环境 5.4.1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至关的重要,融洽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学生胆怯、恐惧的程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与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可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增加其克服困难勇气。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同学间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忘却过去失败的经历,对消除恐惧不良心理现象十分有利。5.4.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乐学的环境
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和友善的目光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的情
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的兴奋的心理状态。5.4.3 效果转移的心理训练
让学生在思想上暂时分散注意力,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重新回到教学练习的情景之中的一种心理训练。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从对活动结果的注意转移到技术的动作之中,具体做法一般采用语言暗示的方法来进行诱导转移。5.4.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5.4.5 运用暗示手段
暗示就是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各种手段去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调控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应用暗示手段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适度兴奋,激发学生的热情,降低学生过分紧张的情绪。适时合理恰当地应用暗示规律,对引导、控制学生的心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可产生积极的作用。
5.4.6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5.4.6.1 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诚恳、亲切、耐心,同时要重视言传身教,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教师讲解要形象、简洁、清晰、明确、示范动作要轻松、协调、准确、优美等;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注意因人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来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5.4.6.2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理念的时空环境,使学生在主体地位的立场上自觉把握“我要学”的问题。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恐惧不良心理,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恐惧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危害也是很大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它。总之,不论那一种消除不良心理的方法,都是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在教学中认真的帮助学生分析产生恐惧不良心理障碍的真正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完善保护措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素质训练,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发挥体育教学功能,使体育教学与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糅合在一起。帮助引导学生去消除不良心态,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张仁忠.李正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6期 [3] 陈秀华.论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及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5期 [4] 詹万生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一)(二)[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5] 陈家麟.学校体育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6] 殷志江.谈体育教学中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结合[J].体育教学,2001年 1期[7] 李可可.体育运动心理卫生[M].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年
[8] 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7期 [9] 杨凯.优化体育学习心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M].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5期 [10] 何振强.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5期
第二篇: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原因
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除了老师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和家庭成因外。主要有三点: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其它同学和少部分老师的影响。如只要一个队伍里有一个学生做操不认真,慢慢的旁边的同学就会蔓延。老师经常在学校穿拖鞋。老师经常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门口。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吸烟,喝酒是不良习惯。可自己下课后在学生面前老是叼着根烟,经常把喝醉的丑态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等等。
读书时期学生的模仿力极强,老师和同学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学生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老师在谈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他上课的时候学生老是要等打了第二次铃声后才进教室,打了预备铃后有的同学匆匆的去上厕所、洗手、喝水。他说,不良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学生的情况不能说与我无关,他习惯了打了第二次铃声到教室门口,到了教室就上课,学生知道我这个时候到,充分利用预备铃声到第二次铃声这5分钟时间,来做课间10分钟要做的事情。老师打第二次铃声才到教室,导致学生也养成了打第二次铃声进教室的不良习惯。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有个优秀的班主任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老是打了预备铃后还喜欢在走廊上逗留一下才进教室。
学生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班主任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老师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坐不端正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在老师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学生第一次做了错事,老师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老师对学生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学生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老师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学校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学生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学校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不良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学校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老师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本文由至善教育资源整理小组整理,转载请注明。
第三篇: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民工荒”现象直到至今,不但没有缓和的迹象,甚至更加严重,波及到地区和行业甚广;如何缓解 “民工荒”困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今发展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通过当前“民工荒”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民工荒”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经济 企业 “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中国拥有12亿农民和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的认识
“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民工荒”现象始于 2003 年末、2004 年初,2004 年 9 月自从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
二、“民工荒”产生的现象
2005年春节过后,“民工荒”进一步加剧,有更多的地区和企业招不到普通工,有的企业为了招工,直接把招聘现场摆到火车站、汽车站,甚至有缺工严重的地区,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招工团”到劳动力输出地区举办招聘会。目前,“民工荒”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民工荒”地区范围日益扩大
可招的劳动力人数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5%左右,这种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后果。
(二)加入WTO、制造基地转移中国,新增企业多,也是缺工的一个原因。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2006年12月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市场的开放,国际投资转移中国,加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涌入,与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加快“民工荒”的发生。
(三)国家的三农政策与全方位开发战略,减低外出打工的吸引力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粮油价格地直增长,到2010年下半年,粮油价格更是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8元钱涨到每斤2.5元;花生油从80多元一壶涨到10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7元多钱一斤,鸡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8元多钱一斤。在一些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方,和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地方,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工作机会也增加,收入上的差距减少,从而对农民工已缺乏吸引力。以广东为例,从2010年5月1日起,广东省月最低工资依次为:一类地区1030元、二类地区920元、三类地区810元、四类地区710元、五类地区660元;而山西省2010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地区850元、二类地区780元、三类地区710元、四类地区640元。考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家务农或在本地区周边地区企业就业,虽然收入少一点,但相对自由,并且可以兼顾到家庭。
(四)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民工的结构和观念发生变化,使缺工人数增加
在现有体制下,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从事各种脏、累、危险的工作而对其到来给予鼓励和接纳;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采取各种政策控制农民,不给予市民待遇,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制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务工城市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来往于城乡的“候人”。
同时,现代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浓,希望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文化素质高、外出意识强,价值观念是横向的。他们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并转换身份的意愿更强、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加注重。新生代的农民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低、仅靠出卖劳动力、且报酬不合理的工作,新生代的农民这一观念也转移了农民工向更好更优越的地方从事工作。
降低,并在招工榜中规定,限制加班;但前来应聘者还是不多。从长期来看,在经济形势不变的前提下,沿海城市民工待遇肯定将有所提高,企业人力成本会有显著上涨。为了改善缺工状况,广东取消春节后一月内企业招工6大禁令,发布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东莞在春节前将最低工资标准从740元提升至920元,增幅达24.3%。笔者原所在广州建兴电子有限公司更是将工资980元调到1200元,限制工人加班,每月只能加班3次,工人还是无法满足前线生产需求。
(二)、部分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
随着用工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将被迫提高,一些靠出口补贴政策维持的低竞争力、低产品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按照运输费用对产业区域布局影响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和人力成本的边际抉择中,如果人力成本超过运输费用,那么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部城市转移,以获取最优成本的区域位置。实际上,内需的不断增长,也将强化这一趋势。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增加,促使 “技工荒”困境更加严重
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长,低利润、低端制造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沿海城市发展重点将转向金融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由于输出地政府对工人的培训有限,加上企业需要的又是可直接上岗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缺口比较大,而且在近期内很难有缓解的迹象。尽管许多企业愿意提供比较客观的薪资水平,但我国劳动力结构决定了当前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供给短期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民工的素质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又远远不够社会的需求,从而加剧 “技工荒”。
五、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民工荒”问题若持续发展,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社会各界正视“民工荒”问题,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在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
当前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龄、性别和技能性民工荒,若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解决技民工荒的必由之路。补招25岁以上年龄工及不挑选女工,并兼请男工;同时请学校的教师做企业顾问,研究技工的培养方向;企业的专家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可用人才培训及
才能增强农民工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五)建立和完善劳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落实有关政策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项目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农民工由于缺乏失业保险,在失业期间领不到失业补助,只能靠积累和借钱过日子的占77.2%,被迫回乡的占14.6%。由于缺乏医疗保险,1/3的人生过病,60%的人硬挺,40%的人花钱看病,其中用人单位支付的不足1/12。在北京、无锡和珠海三市对城市非流动者、城市流动者和农村流动者进行的调查表明,雇工方企业为其提供养老保障的比例分别是:北京68%、25%、2%;无锡70%、14%、12%;珠海50%、9%、1%。可见,工作单位普遍没有为农民工设计养老保障。另据2002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者仅占30%,工作时间在12至14小时的占40%多。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风险大,劳动强度普遍偏高,而且没有相应的保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要维持我国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必须增加农民工进城的劳动收益,并且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且经济承受能力低,整齐划一的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特征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不同社会保障要求,分类、分层设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有雇主、职业和收入稳定、流动性较弱的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灵活,应该依据其需求的迫切性分批建立,以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探索出低费率、可灵活操作、方便简易的制度形式和参保办法。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特别强调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同时,要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按照“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及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是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解决好 “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作者:管理员 | 访问:230 | 发布日期:2010-12-
31关注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走出厌学困境,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在寒假中利用QQ、贴吧等渠道,通过在线聊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49名在校中学生、56位家长、34位老师进行学生厌学情况调查,力图对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有个深入的了解,以准确地把握厌学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及表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心理和表象也是多方面的。一是表现在学习的价值观的认识上:6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21%的没有考虑。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其学习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二是表现在学习态度上:62%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对学习有热情;21%的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处于被动局面;17%的学生害怕学习,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另外92%的学生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实用价值有关,在讨厌的课程中英语居第一,他们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三是表现在学习目的上:67%的学生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13%的是为了家长的一点点希望来上学,7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11%的不想进学校,不想读书。四是在学校管理和课改方面,46%的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太单调,他们喜欢的音、体、美、信息课经常被其他课挤占,很无聊,15%的学生不关心课程情况和学校的管理;42%的认为学校只注重优秀生,评价学生太片面,包括“入团”也只是看分数,动不动就“请家长”;29%的认为学校设“小班”或“鸿志班”,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尊重学生的间接体现。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对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情感上消极对待,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完成作业,不参加体育活动,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第二,他们要求课程教学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第三,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就业的艰难性,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二、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的乐园,学习是青少年最有兴趣、最快乐的事。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学生中,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抱怨,“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厌学成了危害学校教育的瘟疫,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不仅成绩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就连成绩好的同学有时也把上学读书视为畏途,把学习当做苦役。有少数同学拿起课本就头晕,不上课精神抖擞,一上课就想打瞌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受“上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新的“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二是受知识分子就业难、“读大学还不如读技术培训学校”等一些社会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不愿好好读书,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三是受校外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一部分中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影响学习,不愿读书。
(二)教育体制的因素
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习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如果再有考试结果带来一次次失望,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渐感到自身学习的严重不适应性,功课欠账,作业累积。这样一来,学习对他们已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和逃避学习。
(三)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限制
一是少数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但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甚者,歧视 “差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进行讥讽、体罚、赶撵,从而做出一些严重挫伤学生自信自尊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这样一来,有部分学生还会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早恋等。二是沉重的学习负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周末不休息、题海战术,考试大排名等,一些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当中,致使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其越发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是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二是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严加惩罚,这样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五)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一方面有着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诸多困惑和迷茫;加之长期以来,他们在家长殷切的期望和学校沉重的学习任务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因缺少个人自由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和自省的能力,致使其心理健康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少数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如课上吵闹,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行为随便,性格暴躁,遇事冲动等。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学习责任心的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管,导致孩子责任心弱化,抗拒不了风险,不断懒惰,在学习上一有困难,便弃学厌学。三是学习习惯的欠缺。当电脑、游戏机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一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思考、做作业,他们更多地是想如何去玩,玩什么更有意思、更刺激,导致她们无心学习。
三、消除中学生厌学的途径与方法
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教育体制本身入手,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为最终教育目标。首先,学校要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平台,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健康的人格、要从各方面正确评价学生。其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学生。再次,家长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是可以成功的。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正在推进的第三次课程改革精神和“一标多纲”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注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门类不宜过多,但必须有国家最低标准要求;选修课不应过滥,应该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技能的形成。教材内容编排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最新成果,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济发展现状间的距离。彻底革除课程设置偏多、教材内容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练习设计偏难、检测考试频繁的现象,切实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着想,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条件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人类聪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优劣和社会进步程度高低的标准。一个国家,国民把握的知识越多,标志着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国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并不是要阻断人才出口,更不是要断绝农村人才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加有助于人才的竞争成长,更加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难找到工作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熟悉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熟悉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把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学会冷静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善于克服急躁情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执教。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方面,要多读书多钻研多汲取多思考,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形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难与学生学习难、作业多与时间少的矛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一个关系体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要熟谙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
法,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其他教师面前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热爱读自己的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特点,才具备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二要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无形中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三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教师要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当初中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学生学习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学习压力得到减轻;当知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财富,吸取知识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政府在学校教育发展上有了科学的导向机制,学校有了良好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当教师的手脚被彻底解放,教育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时候,那种简单粗暴、单一生硬的教育教学方法必将绝迹,所有学生将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和真情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面前将会出现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由上述原因导致的厌学现象必将不复存在。
中学生心理障碍很多,而厌学症则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亟需分析其根源,从实践中寻求解决对策。
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呢?如何去诊断分析呢?行为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行为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行为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办学理念误区。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教学水平低劣。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习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第五篇: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责,还需要社会、家庭等予以配合,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并采取以上措施,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