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资金的安全性差,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瓶颈”。
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信用社对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角色转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导致对风险控制的认识不足。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信贷市场全面收缩,信用社成为贷款的主力军,企业的贷款风险也主要转移给信用社,信用社为了争取客户,占领市场,风险控制退居次席,一些贷款的发放不是建立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还款能力上,而是建立在企业和行业一时的表面繁荣上。二是一些行政行为的干预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的形成。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了处理与地方各部门的关系,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行政指令向客户贷款,如前几年乡镇企业大发展时,信用社向他们的贷款较多,现在乡镇企业大多因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而倒闭,从而给信用社造成了资产损失。再如前几年一些村或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任务,从信用社贷款垫缴农业税费,现在由于人员变动频繁,债务无法落实形成不良贷款。三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特别是近几年,县级以下的中小企业转体改制较多,造成贷款无法落实,特别是有些企业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四是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致使不良贷款产生。五是信用社存在重发放,轻管理,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现有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及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时有发生。六是信用社为了追求利润,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签订的期限较短,也是造成不良贷款的一个因素。
对策:
一、做好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工作,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贷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贷审会职能,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严格执行“三查”制度,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考核制度。
二、对新增贷款全面推行抵押或质押贷款,提高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抵押物应足额并容易变现。
三、树立依法放贷、依法管贷、依法收贷的观念,信贷人员应自觉地抵制外部的行政干预、上级的指令和人情贷款,并加强对贷款的法律审查工作。严格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发放贷款。
四、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要尽可能减少逾期贷款向“两呆”贷款转化,预防不良贷款的恶性发展。要争取政府、人行的支持,发挥信用社自身的作用,采取依法起诉、分类管理、资产重组等有效措施盘活不良资产。对不良贷款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增强贷款人员的危机感。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审批核销。
五、合理确定贷款投向,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农村资源的开发,带动农民致富。对使用当地农民工企业积极扶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立足当地发展经济的信心,促使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
市农村信用联社2006年信贷工作总结
今年,我社在省联社、银监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信贷目标任务和银监部门的监管要求,以改革为主线,以业务发展为中心,以优化信贷投向、大力盘活和处置不良资产、认真开展贷款五级分类为主攻方向,狠抓信贷内控制度建设和信贷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规范信贷行为,现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项信贷指标完成情况
(一)各项存款余额48561万元,较年初增加4984万元。
(二)各项贷款余额42111万元,较年初增加4701万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2170万元。
(三)不良贷款余额5032万元,较年初绝对额下降184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11.94%以内。
二、信贷工作主要措施
为使2006年的信贷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信贷科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站在壮实力、扩规模、保支农的高度,狠抓资金组织工作
今年1月22日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正式开通,意味着农村信用社几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已实现了,渠道的畅通可以为我社带来更多储源。我社将筹资工作作为业务经营的基础工作来抓,确立了“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辅射周边,激励促进,扩大总额”的筹资工作整体思路。一是向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存款。集合各网点人力优势,一人牵头,全员参与,合理确定员工任务,严格落实存款奖惩;二是强化人员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全力打造精品网点;三是广泛宣传,扩大开户面和存款面。通过电视媒介宣传,提高了信用社知名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四是奖优罚差,向激励措施要存款。
(二)以“双赢”为目标,立足服务“三农”,突出工作重点,积极发放信贷资金,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宗旨,信贷向“三农”倾斜是服务“三农”的根本体现,今年我社信贷工作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心,端正经营方向,把经营定位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群众,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一是转变支农理念,开展好支农专题活动。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品牌为载体,努力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难题。为保证此项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提出了“实、细、稳、好”四个要求,即牢固树立农村、服务三农的理念,坚定支农方向不动摇;要在工作中细致周到(建立农户档案全面细心;评定信用等级精确细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审查仔细;贷款检查和管理周到细心;评定信用村镇严格详细);要坚持稳健推行原则,杜绝一哄而上和消极对待;以效果好为标准,向支农贷款要效益。通过开展上门放贷、现场放贷、柜台集中放贷和设立集中放贷日等便民措施,使农户很方便的就能得到农业生产中所需资金,真正做到为农服务,做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今年,我社坚持以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出发点,规范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大力推广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信用贷款等信贷品种,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与好评。至年末,我社累计投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68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13万元,下岗失业人员信用贷款万元。二是大力做好信用创评活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认真做好信用村创评工作。
(三)狠抓不良贷款清收,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
1、严格监控新增不良贷款,清前堵后。对于新增不良贷款的监控工作,除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动态的监控外,每旬末,及时到信息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对不良贷款上升较多的信用社,立即了解其原因,与基层社共同商讨对策,及时化解。通过这一有效手段,今年新增不良贷款额度较往年相对较少,信贷资产质量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2、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多管齐下,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一是层层做好任务的分解落实,联社要求基层信用社必须将联社的清收盘活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并落实到具体信贷人员和具体盘活对象,敦促信贷人员对辖内的不良贷款做到一企一策,一户一策,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进行清收,并考核到人,将清收盘活业绩与岗位工资挂钩,鼓励大家利用一切力量和办法积极清收不良贷款;二是在盘活工作中,联社机关与基层社积极协调配合,抓住清收盘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下联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清收盘活工作,(四)、积极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信贷工作重点由投放转向管理,为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在银监分局的正确指导和联社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在全县推广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每位信贷人员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业务基础,全部都要从头开始。我们首先从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安排试点单位、落实信贷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开始,边试点、边学习、边总结,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和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其次利用试点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实施方案,向全县信用社全面推开,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至11月末,全市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已全部结束现现正按省联社要求开展分类工作的电子化建设;第三,通过五级分类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一是更加科学地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和内在风险程度,二是信贷基础资料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规避了贷款法律风险,降低了贷款损失,三是提高了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基层信贷人员业务水平,四是贷款客户财务逐步规范,配合程度提高。
(五)、加强信贷基础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内控制度
1、对增量贷款或新发生贷款户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了解其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要求增贷企业必须达到产权明晰、无逾期贷款、无应收未收利息、无不良信用记录,对符合条件的贷款,要求基层社主任签订清收责任状,明确贷款清收责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增贷条件的贷款,坚决予以否定,确保新增贷款投放质量。
2、进一步规范联社贷款审批程序和文本模式,严格执行各层次的有关授权授信制度规定要求,上报审批的贷款全部以规范的文本上报。对符合条件需上报贷审委审批的贷款,做到及时上报,审批后及时给予基层社答复。
(六)加大中间业务和新业务的创新力度,增加服务品种,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经营传统的金融业务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选择,今年我社积极吸收各类代收、代付业务。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到了粮食直补款、农村“纯女户”养老金补助金、以及相关企业代发工资等代付业务。方便群众的同时也为信用社吸收了大量的低成本存款,优化了存款结构。
三、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太乐观:一是贷款形态不实的问题还严重;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过高,已成为束缚信用社发展的巨大障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四、明年工作打算
针对今年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农村信用社今年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大力组织存款,切实发展根基
存款是立社之本,效益之源,一定要保证存款工作稳步发展。一是从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入手,加大组织揽储力度。二是强化宣传,提高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在宣传上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宣传效果,要把宣传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抓实。
2、突出支农重点,搞好资金营运。
“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我社的服务宗旨和永恒主题。今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这就要求各社要以支农、富农、兴农为己任,紧跟我县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千方百计的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树立“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观念,从支持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高度出发,促进信贷结构和县域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促进我县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强化清收措施,化解信贷风险
各社要主动采取措施,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清收盘活新思路,改变以往的不良贷款清收盘活思路,针对不同借款人或企业形成的不良贷款,分析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资产或还款来源,紧追不放,采取一切合法手段,努力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同时,各社要组建不良贷款清收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奖惩分明。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排队,认真分析,通过信贷投放和“清非”工作的双管齐下,使“双降”工作取得实效。
4、继续做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推广
首先把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同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克服“为分类而分类”的思想,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贷款五级分类的长效机制。其次,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贷款五级分类,以客户经理为首,带领区域内信贷人员对贷款客户共同调查、分析,使信贷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回顾全年来的工作,我县农村信用社上半年各项工作无论在措施上、力度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正是这种强势的压力和动力,使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然而在面对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使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合法合规。
第二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为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00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十分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以主观感觉和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因存在责任追究错位、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情况,致使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一旦政策或外部环境有变,往往造成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人)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其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
(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更为严重的是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其主要特征有:
(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
(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借款企业(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有的企业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四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二是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政绩贷款、救济贷款、保稳定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落实债务,按期收回。
二、化解对策
1、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岗位清收。做到把清收指标落实到人,与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按月考核。
2、委托清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对非金融系统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打包委托清收。
3、落实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5、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通过拍卖公司,采取公平竞争,公开拍卖。
6、行使抵销权。若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7、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8、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9、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的关系,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0、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清收。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12、依法提起诉讼,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地痞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强制收回贷款本息。
第三篇: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证券或商品买卖;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第四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
丰登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清收措施
受多种因素,我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尽管我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清收不良贷款措施,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一些“ 玩疾”不良贷款仍然得不到解决,前清后增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收难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目前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
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清偿能力较低:有部分贷款是因为贷款金额完全超过了借款的人偿债能力,导致贷款到期不能全部归还。在贷款调查阶段就应该考虑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贷后更应该做好贷后检查,一旦发生风险,及时做好风险化解。
三、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农村客户资金周转意识较为薄弱,如果不能正确的确定贷款期限,当客户本来有钱的时候贷款未到期,于是将资金又投入到另外的用途中去,贷款到期客户又不能立即将所投资金收回,导致贷款逾期。
四、贷款用途集中,工程款拖欠严重,导致工程类贷款不良较多:近几年,我社工程类贷款较多,由于工程款拖欠,资金不能及时收回导致贷款逾期。工程类贷款特别要注意所承包工程工程款结算渠道和结算期限等。
五、当地信用环境导致:许多客户抱着贷款到期办理转贷的思想,贷款到期前不能筹集资金还贷,导致贷款形成不良。从现在开始从根源上遏制客户的这种思想。为客户讲解还完再贷与转贷的利于弊,让
客户从贷款发放开始就思想重视到期还款的重要性。不少贷户存在着观望、攀比的不良心理,原本很讲诚信的客户看到一些恶意逃债、赖账户一直“逍遥法外”,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心理产生了“扭曲”而不愿主动归还贷款的思想。我曾在贷款核查中遇见这样的情况,有客户开玩笑说:“XXX欠你们信用社的钱多少多少,你们也没把他们怎样,也没什么办法吧?”听到这些话,我心中阵阵酸楚,是我们的清收力度不够?还是我们的发放措施不正确,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思考了。
清收措施:多年来形成的信用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就像“瘟疫”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形成不少贷户恶意逃债、赖账。所以我们要在遏制这种风气的前提下进行“前追后堵”的催收措施。
前堵:彻底追查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让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在社会上无处存身。
1、集中清收:近年来,我们一线信贷人员尽管非常尽职,他们磨破嘴皮还是效果不佳。之所以效果不佳部分是因为清收阵势不够强大,我们可以采取集中人员清收的办法,利用宣传车,制造强大的清收声势,让那些赖账、逃债户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主动归还贷款。
2、依法清收:依法清收仍然是我社最有效的清收措施,虽然近年来法院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已经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仍不能仅仅解决,但希望能通过我们的与法院的沟通,加强执行力,对那些恶意逃债、赖账户“杀一儆百”。我们更要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搞好依法清收的工作。
3、张榜清收:对于那些赖账户,我们在其居住地张榜的方式,揭露他们不守信用的丑陋,制造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促使他们归还贷款。逐步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赖账可耻的风气。
后睹:坚决堵塞新贷款形成不良的漏洞。严把贷款发放的“三关”,做好贷款三查制度,教育员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做到依法合规操作,从而堵塞漏洞。对于形成的不良坚决依法清收,绝不放过一笔新不良贷款。在社会上形成讲信用光荣,赖账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众人的鄙视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堵塞不良贷款的形成,从而杜绝不良贷款的再次发生。
第五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高翔)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路演时表示,尽管上半年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但资产质量是基本稳定的。不良贷款目前没有蔓延的趋势,拨备覆盖充足,如果优化增量贷款,严控风险,对未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是有信心的。
工行半年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不良率为0.99%,比年初提高了5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220亿。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17%,比年初提高了19个基点。
易会满表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能保持不到1%的不良率实属不易。他分析道,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新增个人不良贷款的大部分,上半年发生了36亿不良。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制造业贷款中,新增不良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处在产业链末端、负债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商贸流通类的不良贷款主要体现在钢贸和煤炭贸易。这两大领域合计产生了62亿的不良贷款。
易会满透露,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制造业不良贷款和商贸服务业不良贷款合计占新增不良贷款的80%左右,“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易会满表示总体满意。截止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约1万9千亿,开发贷余额约4800亿,总计不到2万4千亿。目前,开发贷的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下降3个基点。
如何防范开发贷风险?易会满列举了三项措施:名单制(选最好的企业)、全封闭(个贷和开发贷严格封闭,不能挪用)和总额严控(主要通过收回再贷、存量盘活)。6月底开发贷的绝对值下降了40亿,但今年发放了970亿。他表示,尽管有压力,但开发贷总体趋势还不错。
个人房贷目前不良率仅在0.17%,不良余额较年初仅增加4个亿。单户贷款不到25万,按揭贷的比例为59.4%,剩余的存储50%,首套房比例97%。易会满认为:“从这四个指标看,我对按揭是有信心的。只要严防假按揭,按揭贷款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易会满透露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和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总额为1370亿。他表示:“我国的钢铁产能从1亿吨到10亿吨,工商银行的贷款就在1100亿,没有增加过。水泥、电解铝、造船的贷款都很少,造船的贷款只有62亿,最近冒了一些不良,但总额也就是62亿,影响不大。”
关于处置,易会满表示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单边增加550亿,绝对值上升了120亿。上半年工行通过处置、核呆,共处置了430亿,核销127亿,现金清收200多亿,转化100亿多一些。合计处置的430亿不良贷款中,40%靠现金清收,30%靠核呆,30%靠重组,“相当于1块钱的核呆发挥了3块钱的作用”。
易会满认为:“处置成本整体不高,对拨备补充的需求得到比较好的控制,因此信贷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信贷成本是银行经营的最大成本,我们上半年总体控制得还不错。”
谈及拨备,易会满表示工行目前有超过2500亿拨备,大部分是在顺周期时计提的,所以目前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加大一些处置的力度也很正常。截止6月末,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8%,而全球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96%。
展望下半年,易会满表示压力仍较大,估计还会“双升”,但他判断不会有系统性风险。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还是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形势总体平稳,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能基本保持稳定。他表示,工行不良贷款形成70%的因素还是与宏观环境有关。
今年以来,工行莱芜张家洼支行实施不良贷款精细化管理,有效推进今年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工作,提升清收处置工作效率。一手抓经营发展,壮大业务规模,一手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始终把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截至日前,该行清收个人不良贷款70余万元,法人不良贷款50余万元。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保障支撑力。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上,该行一是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领导小组,由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客户经理任成员,明确行长为清收处置第一责任人,各管户客户经理为具体清收责任人,具体负责相关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督导、通报、考核、汇总与上报工作。
因地制宜,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贷款的催收。该行重点加强对新增关注类贷款的催收,由于新进入关注类贷款逾期时间短,催收效果明显。并且严格按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管理要求,对于延期代扣日内的逾期、逾期1-15天、逾期16-30天、逾期31-70天、逾期71-90天的贷款,采取相应不同的催收方式。加强监测,抓好落实,严防发生新增不良,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依法追索。
按日通报,实行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制度。该行明确专人每日通过台账系统导出数据,按日通报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情况。并且要求支行贷后管理岗逐日电话或上门催收,做好催收记录,同时编写不良贷款责任分析报告,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和责任人进行分析和报告。
拓宽渠道,认真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该行积极探索清收处置方案创新,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策”清收处置对策,结合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变化,尽职调查报告为基础,预判清收处置结果,集体研究最佳的处置方式,本着最大限度提高该行不良贷款处置效益的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并依据授权管理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后实施。强化履职,夯实贷后管理制度。该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贷后管理的力度,使管理措施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并考核到位,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进客户经理工作作风,使贷后管理职责履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