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07: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

长期以来,受不良贷款沉淀余额大,隐性占比高,处置办法少,管理水平低,清收进度慢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已更显劣势。如何迅速跨越阻碍农村信用社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扭转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降的被动局面,做到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经过本人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主要存在着以下束缚不良贷款清收的难点问题。

一、责任追究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提起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目前不良贷款的“三多一大”(逾期金额多、责任人数多、结欠笔数多、追责面太大)已经让贷款追责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甚至对百万、千万以上逾期贷款的责任人到了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对其逾期的贷款则不能收、不敢收、不愿收:对其责任也已经到了不能追、不敢追、不愿追的失控状态。大多数逾期贷款如果责任人不收就到了听之任之,无人问、无人管、无人收的地步。更有甚者还担心处理了责任人,其贷款就会造成损失,殊不知,如果长此以往,贷款收不动,责任追不了,不但逾期贷款收不回,而且还将会造成更多贷款责任人的互相推诿和攀比,从而将导致不良贷款的泛滥和不良贷款清收的恶性循环。

建议或意见:不良贷款的清收与追责要双线运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所有的贷款都载明了第一责任人,随着贷款规模逐年增长,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的日益规范,如果还单纯依靠贷款责任人自觉的按照责任清收已显然不切实际。各级联社应该制定和明确能够切合实际的责任清收和责任追究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联社要对责任人的逾期责任贷款划定一定的额度和比例按照从大到小、从高到低顺序,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定额、限时清收。能够按时、按量收回自身责任贷款的,可以逐月或逐季下达任务。对于不能按时完成定量任务的责任人,联社要组织专班和专人对其所有不良贷款逐笔进行全面的清理函证,对其贷款的真实性和清收权进行认定建档移交,联社专班和专人对认定建档接收的贷款负有清收、管理、处置的职能,而原贷款责任人仍要承担贷款损失的赔偿责任。在清理函证过程中,对于责任人的逾期贷款不能移交或者不愿移交到联社专班的贷款,要一律按照冒名贷款或贷款诈骗论处,凡涉及内外勾结、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不论是谁,联社都要痛下决心,坚决移送司法部门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

二、实行岗位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只要提起清收不良贷款,目前大多都还依靠责任清收,而忽视了按岗位责任制进行逾期贷款的清收。往往一笔贷款从调查、发放、管理到收回基本上都属于责任人的事,贷款逾期后,如果问及逾期贷款的有关情况,大多数责任人以外的信用社外勤人员,包括绝大多数信用社主任对逾期贷款的一些基本情况都是一问三不知。有些还因为涉及到清收工资计价的利益因素的影响,信用社主任和其他信贷外勤人员根本不会过问贷款的清收和逾期的具体情况,甚至还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清收他人的责任贷款完全是多此一举的错误思想。由此已经造成了许多到逾期贷款管理和清收的个人化、真是情况的隐藏化、贷款逾期的“最大化”、清收化解的“自动化”的被动局面。此类现象更主要还体现在离退休人员、开除或除名人员、因病或因工死亡人员的到逾期责任贷款的清收上。

建议或意见:不良贷款的清收要与岗位责任相结合,逾期贷款既要公开透明化、又要岗位责任化。联社要制定岗位清收责任制,明确岗位清收职责和职能,要严格区分贷款营销权与贷款所属权之间的关系,要明晰贷款或不良贷款的所有权是信用社而不是贷款责任人。联社要加强对基层信用社主任及信贷外勤人员的考核力度,指导并监督基层信用社对本社所有贷款进行有效的摸排分解,掌握了解贷款基本情况,将不良贷款清收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通过调整考核机制,促使基层信用社主任及信贷外勤人员以过去的不想收、不愿收、不敢收、不能收变为他们想收、愿收、敢收、要收、抢收的局面和效果。

三、分账经营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对不良贷款实行分账经营,曾有许多农村信用社都做过试点和尝试,而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分账经营的成效不佳或以解散而告终。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债务人过于分散,贷款额度小而笔数多,从而导致集中清收难度加大。如果还是直接将不良贷款全部笼统的集中清收,则就会间接的由原来大多数知根、知底、知情的信用社外勤人员按岗位或者按责任进行分散管理清收,转化为少数专职清收人员通过重新接洽、了解、函证后集中管理清收,即耗时又费力,其难度之大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议或意见:不良贷款的分账经营应该遵循限额划分、分片集中、分账管理、专班清收的原则。限额划分是指联社应该结合辖内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核定一个分账的起点金额,将达到规定金额的不良贷款划分出来,将不良小额及小额农户贷款留在原信用社管理。采取“抽大留小”的做法,既抽出信用社大额不良贷款的“西瓜”由联社专业人员专职清收,留下小额不良贷款的“芝麻”让信用社外勤人员常规清收;分片集中是指联社要按照辖内机构的地域位置、不良贷款的余额、清收人员的配置等因素来合理的对清收机构进行划片管理。一般采取地理位置就近不就远、不良贷款余额就高不就低、人员配置就多不就少的原则进行机构的设置;分账管理是指联社在对不良贷款进行划分后,其贷款的清收、管理、保全、计价都必须实行严格的分账制度,信用社和专职清收部门都要各负其责。

四、外出追踪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一些借款人因多方原因不能偿还农信社贷款,采取逃避形式外出打工或在异地经营,长年累月不归家,导致农信社无法清收贷款。在外出打工借款户中,有一定偿还力能而“自动化”还款的极少。因此,适时组织人员外出清收应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日常工作中,由于联社一般都制定了绩效考核措施和奖励办法,对清收外出打工贷款不另报销差旅费,致使清收人员不愿外出清收,怕万一收不到贷款,差旅费得由本人承担,导致清收人员只能在家坐等收款,最多只是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能收就收,不能收就只有“望贷兴叹”了。

建议或意见:联社可以实行一事一议外出清收。通过整合资源,在对辖内外出打工人员贷款摸底统计的基础上,对在外省某一地区、相对较集中的打工人员贷款,派专人统一清收,这样既能够节省人力和物力,清收效果也会相对较好,从而可以避免由基层信用社各自为政、单独清收而带来费用高、效果差的问题。对一笔或几户贷款,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事一议制订方案,由基层农信社对某户贷款进行初步了解,认为有回收价值的,先向县级农信联社风险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制订详细清收方案后,报县级农信联社分管领导审批,定时间、定人员、定费用标准清收。对外出信贷清收人员采取先由单位垫付一定的费用,根据收回贷款的多少,按制定的奖励办法进行计奖。对奖励不足差旅费部分,由县级农信联社将不足部分报销;对奖励超过差旅费的,不报销差旅费,多余部分直接兑现到清收人。通过一事一议审批,解决外出清收人员的后顾之忧,既清收了贷款,也节省了费用。

五、区别让利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由于一些不良贷款逾期时间长,且原贷款时约定利率比现在普遍高,逾期加罚利息多,往往电脑计算不良贷款的利息加罚息会高出贷款本金,使得一些有一定还款能力的贷款户有心想还,却估摸无力还而不敢还,不愿还,久而久之形成呆账。为了抢救这部分信贷资产,联社在清收此类不良贷款时应当采取灵活的措施,实行减免加罚息或缓收利息,从而可以达到让利清收的效果。但是,让利清收金额和对象如何确定?各级联社基本上都没有具体规定,基层农信社更不知如何操作。加上上级农信联社又有严格的不能随意减免贷款利息的规定,导致清收人员抱着观望的态度,因为怕追责而对这类不良贷款听之任之,真正是“收之不动,弃之可惜”。

建议或意见:联社要实行让利清收的审批机制。根据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时间长,逾期加罚息多等实际情况,联社应指定风险管理部门实行让利清收审查,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为基层切实为基层清收人员分担让利清收责任。具体程序应该是,在清收过程中,先应由贷款户提出让利申请,阐明原因,如借款人死亡或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等,并提供相关证明;基层信用社应召开专门的审议会议通过,并写出书面报告报风险管理部门,书面报告要有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委派会计、以及贷款责任人认同签字,并将原贷款借据、收款收据一同复印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初审后,报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与否均由风险管理部门作出书面批复,信用社委派会计可以依据联社风险管理部门的批复作附件实行让利清收了。这样,既挽救了应该挽救的不良信贷资产,又解决了基层职工在让利清收中怕担责的顾虑。

六、依法起诉清收难

现状及难点:在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一些“赖账户”、“钉子户”,他们倚仗自己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关系,想达到不愿归还信用社贷款的目的,农信社清收人员上门催收,往往会无功而返、束手无策。清收这类贷款唯一的途径就是依法起诉,但是基层信用社已非他日的法人机构,只能在联社的授权下进行维权,更何况办理起诉的程序比较复杂,起诉的门槛也比较高,即使起诉了,法院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顾虑太多而执行不到位,造成贷款胜诉而执行难的尴尬局面。而一旦通过法律起诉而贷款收不回是,将使得信用社清收人员即得罪了贷户,有没有取到效果,反而连再次上门催收的机会也丢失了,所以干脆不起诉,也不得罪人。

建议或意见:联社首先要成立专职的法律清收汇总和协调机构,具体负责辖内依法起诉贷款的上报、立案、审理、执行等环节的一条龙服务。然后由联社领导或请政府及司法部门的领导一起争取当地法院大力支持,可以要求法院在其内部成立专门以信用社起诉案件为主的专职清收合议庭,该合议庭可以将信用社起诉的案件从立案、审理到执结一气呵成,避免了许多繁琐环节,从而可以达到了信用社的起诉案件可以快立、快审、快结的目的。联社法律清收部门与专职清收合议庭直接对口接触,有条件的可以合署办公。由此不但可以避免重复上户的情况出现,从而还可以大大减少了清收工作量和清收费用,从根本上还解决了贷款责任人怕得罪贷户的顾虑,也对“赖账户”、“钉子户”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不良贷款的清收一直以来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联社要注重不良贷款的清收实际,因地制宜、因社施策,不搞一刀切,不用固定模式,并将这一原则延伸为一户一策、一企一策,要求基层信用社在清收过程中,认真分析借款人拖欠贷款的真实原因,针对形成不良的不同原因,区分难易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因人施策、因企施计,逐户攻关,逐笔清收。都说不良贷款清收难,难于上青天,但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总结经验,誓将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第二篇:浅析关于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

浅析关于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来自内部、外部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它就象肿瘤一样侵蚀着信用社的肌体。造成信用社负债严重,经营风险加大,严重危及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 的发展,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盘活不良贷款,保全信贷资产”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要盘活不良贷款,首先要了解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方法。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历史的因素:随着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脱钩,以前由于各种政策性贷款: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本应由财政负担的资金由信用社包下来的贷款等各种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遗留给信用社,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占比偏高。

2、信贷管理因素:(1)信贷操作管理因素:为了应对全社会信用危机和纵向风险控制,基层信用社不得不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由此直接导致企业借贷手续复杂,成本攀高,担保难等问题的出现。企业续借资金的动机下降,从而形成正常贷款逾期,“账面”不良贷款上升的现象。(2)贷款期限结构设置因素: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预期不确定因素增加,信用社为防范风险,对于贷款期的制定普遍缩短,这就和一些企业的生产周期不相吻合,到期时企业如果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又不符合借新还旧的标准,贷款必然形成逾期。因此期限的缩短在直接提高信用社审贷、放贷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帐面不良贷款的上升概率。(3)信贷监督管理的加强使得一些隐藏的不良贷款暴露出来。

3、利益驱动的因素:一些信用社为得到较高的逾期贷款利息对有实力,风险小的企业,不主动催收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占比上升。

4、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违规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个别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加之监管力度不够,以及有些信贷人员为完成收息任务搞“以贷收息”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隐患。

(二)外部原因

1、社会信用危机造成的不良贷款偏高。(1)全社会信用制度薄弱造成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它不仅直接表现为企业对信用社的拖欠,更重要的体现为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拖欠,形成信用社资产跨地区、跨行业的风险集中。(2)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意识差,甚至采取欺诈、拉拢手段骗取贷款后逃废信用社债务。

2、由于体制变革,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企业及农户的亏损而无法偿还贷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企业对这一过渡时期的变化没有适应,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关、停、并、转现象增多,还由于灾情、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发生给种植业、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

3、政策性因素:(1)政府行为不规范,指令性的行政干预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产生。(2)现行法规制度的约束力较弱及不完善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已经剥离,由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管理。但是,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对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处理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正式的、完整的有关维护“信合”利益,确定“信合”地位的法规出台。

二、不良贷款的防范

在盘活不良贷款的同时,还要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防止“一边盘活,一边上升”现象的出现。

1、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1)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对不同岗位和不同职能部门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信贷人员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能够预防人为因素对贷款发放的不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的发生。(2)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合理界定信贷授权、授信限度,应以效益性和风险性原则为标准,根据信用社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实施不同程度的授予权。同是,授权、授信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调整和期间调整。(3)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应该不断加强信用社班子的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贷审会职能,对贷款决策进行集体审批,减少决策失误,严禁搞“一言堂”。

2、健全和完善信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贷款风险责任,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信贷岗位责任只是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条条件。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审查自己的贷款,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密切注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及相关担保情况,确定有问题的贷款;并向信贷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分析报告,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查出并汇报贷款存在的问题是们贷人员重要责任,作为考核信贷人员业绩的一项标准。(2)本

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防范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将风险防范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降、免罚结合起来,与信贷人员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答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造成重在风险和损失的应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3、完善信贷管理操作程序,切实加强贷款的“三查”制度。(1)对贷款调查、借款人资信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标准化规定。减少操作程序因素造成的贷款手续繁杂,成本高及“时滞性”等问题的出现,完善信贷操作程序对农信社提高贷款质量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农信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对贷款审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农信社在量不良贷款与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关系。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利,致使问题贷款不被及时发现应承担相应责任。

4、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并寻求政策支持。(1)当借款人发出风险信号后,农信社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申请资产保全,转化贷款风险。同时完善优化贷款结构制度,全面推行抵押、质押贷款方式,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有效转移风险,农信社应按规定提足贷款呆帐准备金。(2)农信社还应对求政策支持,规范政府行为,并呼吁尽快出台《金融债权管理条例》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处罚办法》来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争取寻求司法部门、人民银行和税务机关等职能部门的支持来打击逃债行为,并适当提高准备金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

5、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真正反映信用社资产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分类方法,避免以借新还旧方式来调整贷款形态使不良贷款产生。严格统计减少人为因素,使统计趋于客观真实。加强对企业等级评定的监督考核,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行的约束。

此外,建立科学的网络体系使信用社和银行同业之间联合起来,利用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查询系统相互配合将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停止对其发放贷款并清理结算户,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不良贷款的盘活措施

1、建议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对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理。由政府出资或由信合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的不良贷款。

2、农信社内部成立资产保全办公室选用一些业务好,素质高,熟悉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及信贷操作流程的人员来处理本辖区内的不良贷款,并下达清欠指标,采取激励约束机制加以管理,这有助于农信社认识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便于对不良贷款在辖区内的集中管理并节约清收成本,有利于加快自身改造的步伐。有些地方已经成立了这一机构,效果良好。

3、加强与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取得其理解和支持,并协助清收不良贷款。

4、建立清收不良款激励约束机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调动广大员工收贷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工作失职者追究其责任,并限期收回贷款,无法收回的要给予经济或行政处罚。

5、盘活不良贷款的具体方法:

(1)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清查,逐笔核查不良贷款基数,设置不良贷款核算工具表,根据统计数据及企业报表建立不良贷款档案及工作台账,按月分析、考核、制定清收方案。

(2)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要向每一贷款户发放贷款催收通知单,并要求贷款户或担保人签字,对贷款手续不健全的要及时补办各种相关手续并确保未能收回的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延续。

(3)根据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清收办法。对不良贷款余额较大的贷款户制定不同的分理处阶段的盘活措施:对不良贷款余额小的客户要尽量做到一次清收完的原则。①对贷款户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破产倒闭的要及时申请资产保全在其财产清查中扣缴其资产以抵贷款本息,不足部分应及时追究担保人责任,并制定还款计划。②对企业在合并、转制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向合并、转制后形成的企业追缴贷款,并保证法律时效及各种手续的完备。③对以前由于政府职工能部门指令性发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应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追缴贷款,并完备各项手续。④对恶意逃废贷款的企业或个人要运用法律武器,重锤出击、依法强制清收来保全信用社债权。在采取法律行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摸清借款人及相关债务担保人的资产情况,为依法收贷提供有力保障。业务量大的单位必要时还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协助清贷。有必要时可采取媒体曝光、上“黑名单”等方法迫其归还贷款。⑤对暂时还款有困难,但企业确有发展潜力的贷款户应需扶持,必要时可注入资金使其得到发展并归还贷款。

6、在清贷过程中要严格贯彻保密性原则,防止给清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还要积极协助贷款户清收外债以用来归还贷款。并且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分析情况,找出清贷办法。

7、大力开展清收不良贷款宣传活动,使广大贷款户了解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及法律、法规增强还贷意识。

8、进行呆帐核销:这是一种最直接化解不良贷款的方法,也是信用社进行“内耗”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对经过各种努力应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按规定进行核销,来减少信用社不良贷款绝对数,缓解信用社经营压力。对历史遗留原因产生的不良贷款应区分情况进行呆帐核销,但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努力收回已核销的贷款。

9、对收回抵贷资产的处理:收回的抵贷资产要妥善保管,建立档案,严格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转让、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加以处置。使抵押物尽快变现,以增加其安全性和流动性,减少抵贷资产的损失。

盘活不良贷款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的稳定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信合战线上的每名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打好这场盘活攻坚战,迎来农信社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浅议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盘活策略

目前盘活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力盘活不良贷款,化解贷款风险已成共识。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及经营方面存在的主、客观的诸多因素,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经营效益差,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只有将不良贷款这颗毒瘤进行解剖,对症下药,彻底医治,真正使农村信用社“摆脱病根”,走出困境,在经营管理上轻装上阵,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才能使农村信用社走上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健康之路。要实现盘活不良贷款的上述目标,我认为应该选择以下六个方面盘活策略:

一、提高素质调整结构

信贷员素质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的第一因素。针对信贷队伍中部分信贷员素质不高,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工作没有起色等问题,要实行工效挂钩办法,对不合格的信贷员实行“关停并转”,调离信贷岗位,并通过业务培训、技术竞赛、学历教育等手段,提高信贷员依法办贷、依法管贷等业务技能和理论涵养。通过调整提高,真正让信贷员成为精业务、懂经营、会核算、善管理的人才,从根本上筑起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二、化整为零逐个击破

一块大石头,若想一次性搬走,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将这块大石头击碎,再搬就容易的多了,这个“化整为零”道理十分简单,如果把这个方法运用到盘活不良贷款中去,那么它效果会更好一些。采取这个方法对不良贷款户进行化解盘活会起到独特的疗效。尤其是对待“户贷村用”的不良贷款回收上,通过积极宣传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主力军和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同乡村两级政府进行沟通协商,使乡村政府同意从乡村提留款中直接扣除一定比例来偿还债务,也可以将债务分解落实到那些欠村委会提留款的农户头上,通过零打碎敲的方法,逐户签订还款计划,逐步把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降解不良贷款的比例。

三、帮扶关举强身健体

农村信用社做为合作金融组织,肩负着支持“三农”发展的天职。针对债务累累,经营维艰,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偿还贷款的对象,可采取帮助和扶持的措施,增强其造血还贷功能,大力帮助贷款户寻求新的寻求新的致富门路。在贷款投放时,对待欠贷户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给予适当的优先扶持,帮助欠贷户在经营上重获新生,必要时注入一定的流动资金支持其走出低谷,实行有效的“输血供氧,放水养鱼”,使这些“欠贷老大难”重新走上致富路,使这部分不良贷款被有效盘活并逐步收回。但是,此举需要信贷员摸清底数,慎重操作,坚决避免“旧贷未清,又添新债”现象的发生。

四、先本后利还本挂息

针对一些“头比身子大”,抱着“破罐子破摔”思想的欠贷户,可采取“先本后利,还本挂息”的政策手段,从不同角度出发,向欠贷户讲政策、讲法律、讲道理,以及利率变动对欠贷户还贷造成的影响利弊,使这些贷户逐步产生还款意识,只要能一次性交贷款本金还清,积欠利息可制定偿还计划,分期归还。采取此法要有严格的审查程序,每笔贷款须经信用社理事会集体研究方可实行。

五、清收攻坚全员皆兵

盘活不良贷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单*信贷员承担此项任务,是任重路远,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把这项工作此向深入,必须采取“全体动员,全员参战”的战术方略,不分白天、黑夜,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开展盘活不良贷款的攻坚战。农村信用社可根据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员清收的实施方案,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在全社上下形成一个人人想盘活、人人争盘活不良贷款的良好氛围。

六、依法起诉强制清收

对于那些有钱不还的“钉子户”、“赖债户”,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清收方法,可以与当地法院协调好关系,委托法院发放贷款催收通知单,把陈欠贷款清收回来之后,再付诉讼费。对那些有偿还能力、不认账、有钱不愿意还的贷户,要依法起诉强制清收,明确重点,各个击破,切实做到“起诉一户,教育一片,执行一次,震动一方”的作用。

总之,盘活不良贷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基础工程,采取上述举措,贵在持之以恒,切忌虎头蛇尾,担起来要做到信心百倍,清下去绝不可随波遂流。

第四篇: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好坏关系到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异激烈的今天和农村信用社正在逐阶梯进行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信贷资产质量无疑是银行的生命底线。近年来,农信社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其自身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增大的现象依然困扰着农信社的稳健良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壮大。就不良贷款与清收问题我们来浅谈一下。

明晰市场定位,把握信贷投向。

农信社网点分布点多、面广、线长,其信贷投向应充分发挥“小额、流动、分散”的特点,服务对象以支持“三农”及广大个体、私营等中小企业为主,避免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贷款大户、比贷款规模。农信社应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对产权不明晰和不能实施有效抵押担保的企业贷款应逐步实施市场退出机制,新增贷款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树立“支农促发展、支农出效益、支农防风险”的观念,加大对农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用人机制的突破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信贷岗位人员的配备,要选拔员工素质高、责任心强、爱岗敬业、以社为家的人,同时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培养员工的合规操作意识,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案件风险防范教育,对有问题有“走向”的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并追究其责任,强化员工“人”的防范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强化机制,增强内控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社要有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各项机制的落实。按照省联社下发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导向,建立四项机制,要把人文的合规制度,完善的内控制度,强化的教育学习制度,合规的风险防控制度,以案说法的警示制度,全面高效的稽核审计制度,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防风险体系,要统一口径,加大考核力度,使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创新机制,转变观念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对特色企业微小企业加以扶植,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要对信贷模式加以推新。在农户联保,企业联保,工职人员担保,小额信用,存单抵押等形式下,加大推进“组合”式担保体制,如:合作社+农户模式,担保公司+农户,保证+抵押+司法公证等不断提升贷款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降低其风险等值,同时还要发放一些金额小、风险系数低的贷款,比如农村妇女家庭副业贷款,助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并强化三者保险制度的落实,转换风险系数。要转变观念,不要把贷款放出去就没事了,要发扬老一辈信合人背包下乡的工作作风,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信贷资金走向,撑握信贷人的第一手资料,一但发现有形成不良迹向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全贷

款的良性提供有力保障,同是还要严格贷前客户的评级授信制度,防患于未然。加强政府沟通,政府给力措施

对于公职人员担保的贷款,招商引资的各大中小企业贷款,要与政府的职能部门合作(县纪委,组织部,商务部等),利用行政干预督促其归还,使信贷资产在正常轨道上发展。借助法律手段,起到震慑一方之功效。

信用社特点是点多面广,而且面对的是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所发放的信贷资金大都金额不大,期限较短,多数都具有偿还能力的贷款。但有些村民存在借钱不还,相互观望、等待、赖账等,对于这些“钉子户”“赖账户”要借助法律武器和清非大队的力量加以依法清收,抓重点“起诉一户,成功一户,清收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以净化信贷领域的不良风气。

第五篇: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专科毕业论文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姓 名:丁建军 学 号:037010199 指导老师:王爱东 学 校:石嘴山分校 工作单位:建行石嘴山区支行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05年3月

对现有不良贷款的分析及盘活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局势稳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日趋复杂,各行各业市场竟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及投资项目的失败导致资金匮乏,倒闭或破产时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投放在此类企业或项目中的信贷资产面临着白白流失的风险,获取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多年积聚起来的不良贷款,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也就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所关心问题和不断寻找的答案,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对现有不良贷款盘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现有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有行政干预、企业方面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等几方面的因素。有些政府部门急于上项目,往往在不承担具体经济责任的情况下,指示银行贷款,使银行不得不给一些不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贷款的顺利收回。部分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产品难以适销对路,周转资金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资金、产品质量管理不严,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企业不注重挖掘内部潜力,而是一味地追求银行贷款,导致短期贷款长期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因而形成了不良贷款。银行自身在信贷资金投向上的决策失误,内部贷款审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是造成信贷资产风险的重要原因。

第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历史存量的转化或延伸。这部分贷款实际上一直是难以收回的贷款。贷款企业多是老企业,贷款也多为计划体制时发放。近几年,企业因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贷款。但企业为老企业,从稳定的角度,只能支持其维持生产,回收难度较大。二是因企业改制,银行为 2 落实债权、完善手续、保全资产而对一些贷款办理了转贷,这部分贷款实际早已很难收回。在理论上,这部分不良贷款属于商业银行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支付的现金成本,而以新还旧意味着成本在商业银行内部不断滚动,积重难返。

第二,宏观因素和信用观念使信贷风险居高不下,这同样没有改观。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其高风险性主要源于经济活动的风险性。既然市场经济活动是有风险的,那么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非但不可能没有风险,而且必然是高风险行业。因此,要使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百分之百优良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社会信用环境情况下,要使信贷资产的零风险更是不可能。

一是当前宏观调控下,部分企业经营效益预期走低,即使发放的贷款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发放时也对照有关因素进行评估预测,但经济不确定因素太多,市场变化难以把握,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应是难以避免的。

二是当前社会信用观念仍很淡薄,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不良贷款的新增。

第三,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是不良贷款不断发生的根源,这并无改观。一.社会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近几年,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0万亿元。无论从银行经营规模效益的角度看,还是从银行为缓解因巨额不良贷款带来的资金流动性因难,防止引发支付危机,以及银行需要通过信贷增量盘活不良贷款存量的角度看,都要求银行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但是,也不得不看到,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本身就承揽了社会投资的风险,银行在吸收社会资金过程中的不规则作为,更增加了资金的风险。一是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出现资金用不出去的情况。躺着睡觉的资金是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要垫付成本费用。为充分利用资金,或迫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压力,一方面可能只能在 3 经营效益普遍低下的企业中“矮子挑高”,出现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可能出现贷款“垒大户”现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形成企业对银行倒逼作用,收贷收息工作更加困难。二是商业银行为争存款、争客户,往往发生经营行为的扭曲,如对一些“黄金”客户放宽贷款标准;在明知为企业开设多个帐户对银行不利,一些银行却采取纵容的态度或故意这么做,等等,结果必然导致整个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三是商业银行整天忙于拉存款,根本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市场调研、贷款营销,从而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形成不良贷款。

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中国金融体系存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即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中介,缺乏必要的多种融资替代途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不仅使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二.化解现有不良贷款的难点:

政府行为一直是银行面对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清收不良贷款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仍然不是太好。地方政府为了当地利益,支持企业实施“假破产、真逃债”,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主要难点。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如在某企业改制中,将企业资产、债务进行人为划分,并且要求银行免除贷款利息,否则政府将不予协助银行的贷款追收工作。而按其划分的资产与银行的债权相差甚远。因此,在制止企业逃债,维护银行债权这方面银行还要作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一系列压缩不良贷款目标考核办法,对基层分支机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从职工绩效工资总额中扣出一定数额与压缩不良贷款挂钩,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将被扣发这部分工资。各基层行为实施这一政策逐步脱离了辖区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紧紧盯住压缩不良 4 资产存量目标,其经营发展陷入误区。

1、基层行的经营发展思路产生扭曲。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指标,各基层行只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清收不良资产工作上,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增量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表现为一方面竭力收贷,一方面惜贷惧贷,一些行逐步放弃了“以信贷促发展、实现银企双赢”的经营思路,代之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力清收不良贷款,谁也不愿顾及支持企业恢复发展问题,演变成纯粹的收贷机构,而未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扩大经营和提高企业效益上来,没有真正树立从发展中解决历史包袱的意识,形成了“越盘越死、越清越穷”的境况。

2、基层行收贷以借新还旧作为主要方式。为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人民银行明确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列为正常贷款的四个条件,但各基层行在不良贷款考核压力大、任务重的单向约束情况下,急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账面数字变通,无法严格执行这些新标准,造成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以借新还旧方式转为正常贷款。

3、基层行收贷将抵债资产长期挂账处理。各基层行收回抵债资产后,由于缺少有效的处置途径、处置变现费用过高、抵债资产处置价格与账面价值背离太大等原因,基层行负责人不愿承担处置中资产损失责任,心理上倾向于长期挂账形式,造成绝大部分抵债资产无法处置。三.盘活现有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要防止不良贷款的形成,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银行自身先要调整信贷管理结构,建立一套管理与经营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审贷分离,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层层负责,相互制约的办法,把信贷管理业绩与信贷人员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真正挂钩,落实奖惩制度。作为企业可通过内引外联,实行股份制、兼并、破产、组建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盘活资产、改善经营、开拓市场、增加效益,消化已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债务包袱,走出困 5 境,同时,银行还要预防企业在兼并破产过程中悬空贷款、逃债废债。

在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时,金融部门要主动协调好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采取以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并举的措施治理银行已形成的不良贷款;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已形成的“一逾两呆”贷款,按其成因归类解决。银行自身还应加大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严格信贷管理,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避免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加强内控从治本入手,从贷款发放源头遏制新增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要实行分类管理,要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四条借新还旧标准,规范对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

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不仅要制定控制目标和措施,还要有中期和长期的阶段性控制目标和措施。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形成降低不良贷款工作的合力。要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向地方政府报告,加强沟通,争取支持。要深入重点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座谈交流情况,共同研究对策。

一、加强降低不良贷款的政策和方法的研究。要深入研究化解呆滞贷款的对策,对能够向正常贷款转化的促其转化;对借款企业已停止经营多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呆滞贷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其按规定程序转入呆账贷款。

1..尽快处置不良贷款存量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消化不良贷款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防止不良贷款新增。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在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可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 6 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起死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的办法,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债权公开拍卖或向社会公开竞标清收不良贷款,使一些难以收回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变现。

2.强化信贷管理,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

首先要严把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执行“三查”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和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资格、资信、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等,最大限度地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量。其次要按“过错责任”的原则,确定“谁决策、谁保全”,对内部各部门的业务岗位按决策时所处地位及权限,采取比例系数量化各部门、个人所要承担的保全责任,改变过去集体审批,集体不负责的状况。第三要建立职能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内部保全机制。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稽核,及时认定不良贷款,并对不良贷款实行重点监控,跟踪监测。对大额贷款可对借款人实行专人跟踪调查,实施客户经理制。

3.净化信用环境,形成全社会范围内防化不良贷款合力

一是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减少正常收贷的阻力。银行应主动与地方党政部门联系,争取他们对银行工作的支持,以此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二是加强金融系统内的协作,共同依法制止各种逃废债权的行为。

4.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应以防范增量为重点。银行在制定计划清收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必须重视防范不良贷款增量风险,从制度上设计推出有效措施以堵刹风险源头。一方面,各银行要继续强化内部控制和信贷风险 7 管理,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和贷款激励机制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在促进信贷投放的同时,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积极拓展民营经济贷款和消费贷款,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新的优质贷款客户群体,提高增量贷款质量。

5.以实质性清收盘活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银行通过借新还旧、以资抵债等形式清收不良贷款,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也没有从本质上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在制定考核目标时,不应以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数作为考核目标,而应以“收回现金”等实质性清收盘活数额作为考核的首要目标,其他方式可作为考核参考目标,确保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6.树立从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意识。一是对一些有市场、有前景而资金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及时发放贷款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并实现赢利。二是贷款的正常发放将提升企业的借款信心,部分企业在银行“归还再贷”的承诺下,自然会从维护企业信誉的角度出发,主动归还部分老贷款本息,从而降低银行的清收难度。三是银行要通过市场细分和贷款营销,积极寻求优质客户群,多渠道增加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以大量优质高效的贷款增量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最终达到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目标。7.多管齐下抓清收

第一、抓主动——追收。积极捕捉信息,利用一切适宜的方法,及时回收不良贷款。

第二、抓关键——促收。针对过去由行政干预所形成的不良贷款还款难的问题,应坚持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情况,争取地方政府对收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抓要害——强收。在对所有不良客户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查实确有有效资产的企业,进行依法提起诉讼,利用法 8 律手续强硬收贷,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有效地降低了资产风险,防止了债务人逃债。

二、积极主动抓核销

近年来国家核销呆账贷款政策力度较大,应抓住时机,全面强化呆账核销工作。核呆准备工作应突出一个“早”字,即对呆账贷款按财政部核销政策早作认定,对符合诉讼条件的贷款尽早诉讼,争取早结案,对有关申报程序及早进行,为最后审批作好充分准备;核销申报材料应注重一个“细”字,充分准备好各种材料报表及必要的法律文书;对申报工作应强调一个“勤”字,即向上级行勤联系、勤汇报,与有关部门勤协调、勤配合,力争早签字、早送批。

三、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抓好压缩不良资产、降比增效工作,是银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自身管理、化解企业风险的重要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但银行作为企业,是靠经营特殊商品——货币为社会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作为建设银行的地方支行,更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服务,组织更多的资金,向优质客户提供急需的贷款。这是银行的功能和职责,也是银行发展、占领信贷市场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来,我行全力以赴抓发展,在信贷结构调整中他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策略,着力实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固优工程”。完善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尽量支持其合理的贷款需求,以巩固优质老客户。二是实施“退出计划”。即对经营业绩一般的客户和国家产业政策不支持的行业,逐步压缩贷款程度,有计划地退出这些区域。三是实施“拓优战略”。即对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金回报厚的企业、行业,逐步增强适度的信贷介入,加快其良性发展的速度,以此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优质客户群,同时促进自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二)注重对传统保全手段的创新,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处置盘活 9 不良资产

第一,要加大催讨力度,明确工作方向。一是通过发送催收通知书、中断诉讼时效,及时补充完善各类法律文书和档案资料,切实加强贷款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二是收贷收息要锲而不舍、千方百计,要学会培养“感情”收贷,巧妙灌输信用观念,激发“信用良知”。三是通过定期上门催收,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把握企业最新的经营和财产变化情况,了解企业资产重组动向,较早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力争在资产保全工作中赢得主动。

第二,加强抵债资产的管理,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突出在抵债资产的营销机制上有所创新。一要认真审查拟接收抵债资产的有效性、足值性和可变现性,加强抵债后抵债资产的经营管理,认真研究处置方法,科学确定处置变现价格等。二要积极探索抵债资产营销管理新模式,建立以拍卖、网上销售、协议销售为主,金融租赁和商品信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抵债资产处置渠道。三要密切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分类科学、贴近市场的抵债资产信息平台,免费提供查询,不断提高处置的透明度,努力实现快处置、早收益、少损失。

第三,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落实债权并有效盘活不良资产,严防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一要早介入,密切关注改制企业动态,积极参与改制方案的设计和讨论;二要紧紧围绕有效资产、有效生产能力讨论、确定债权落实事宜,完善有关的法律手续;三要敢于据理力争,在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兄弟商业银行的沟通和配合的同时,要排除各种干预,充分行使债权、抵押权等合法权益,有效打击逃废债。

第四,作为日常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呆帐核销项目的申报、审查和审批工作,尽可能消化历史包袱。呆帐核销工作要在简化手续、突出关键,合理转授权、优化审批流程,强化内控、做好核销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三)借鉴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消化,仅仅依靠保全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要认真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把发挥保全部门自身优势与借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加快不良资产的盘活处置进程。

第一,要学习掌握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处置方法,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渠道。在积极运用债务追偿等常规处置方式的同时,采取打包出售、网上拍卖、资产转让、资产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等多种处置手段。借鉴和运用大规模不良资产打包处置方式,不断降低处置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进一步提高处置的公开化程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拍卖、招标等公开化处置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招标拍卖的不良资产,建立资产处置公示制度,将处置工作直接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积极稳妥地培育和发展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提高处置的商业化水平,避免道德风险。

第三,要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根据各自的经营优势开展代理业务,采取多种市场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处置盘活不良资产,以期取得最佳的债权实现效果。

下载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的对策(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