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时间:2019-05-14 04: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第一篇: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章

(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

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逻辑的。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

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 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 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第二章

(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

答:1、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

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

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果。、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情感的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

(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寓教于乐。2、动人以情。3、潜移默化

第三章

(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艺术可分为:1、实用艺术2、表情艺术3、造型艺术4、语言艺术5、综合艺术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答:1、更加浓厚的文化性2、艺术形象的间接性3、描述生活的宽广性4、蕴含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编作品论

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

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

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

(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

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

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素材,简称“素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

「区别」

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

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

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是 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

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

(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

(十)什么是环境?

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

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素。

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

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

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

2、客观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

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

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

4、主导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

(十四)文学作品 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

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

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

经得起欣赏咀嚼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

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第二篇:自考《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之二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1、情感性。

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跳跃性。

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

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

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第三篇:电大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单选题

D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A 象征)、阅读期待、开放。

D(B 消遣娱乐型)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D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D 文化批评)模式。G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A劳动)

S(C悲剧)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S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D蒙田)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T唐代出现了(A传奇),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B鲁迅

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D语境依托性)。

W文学“ 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 四要素” 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D 情感)。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A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W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C 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W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D 朦胧性)。W(B 评传式)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 W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D媒体宣传)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D 文化论)。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A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W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D 社会生活关联域)。

W 文学中的“ 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D 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W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A 共鸣)。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C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W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D 表象)。

W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是(C形象思维)

W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里最活跃的因素是(C 情感)

W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俄国(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W文学典型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感染性、多义性、(B 独创性)。

X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A 母语)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X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按照(A 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X小说中的时间是(D叙述时间),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Y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D表现型)文本。

Y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观念中(A 实用论)的最典型的理论描述

Z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B意识形态氛围)、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Z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C文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Z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A 再现型)文本。

Z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C人物)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Z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C巴赫金)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Z中国古代“现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C 摹仿论)最为相似。

Z(C诗)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Z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A 反映论)。

Z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C人物)多选题

D大众文化读物为出版商和公众所热衷,依靠文化市场和制作的优势成批生产,主要包括(B.奇闻逸事 C.畅销书刊 D.明星掌故)。

D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A.阅读期待 B.语言阅读 c.形象感受 D.意蕴体味)D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A.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B.故事的类型化 C.文体的流行性)。

G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是(A.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不是对于世界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 E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黯予其中的体验)。

G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A.语言形式创新 B.社会关怀 C.个性化趣味)。

K 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媒介形式,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与文字媒介不同的是:它(A.简便快捷 B.真切生动D.与身体语言相伴随 E.与原始礼仪相伴随)

M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飞宇宙、(A作品B 艺术家)和观众。

P 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A.审美感受力 B.理性分析能力 D文学史眼光)S属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是(A象征主义D荒诞派戏剧)S诗歌按其内容性质来分有两类,即(A叙事诗D抒情诗)

W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语言层、形象层、(C.意蕴层 D.余意层 E.衍意层)。W文学文本层面中的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第一层面,它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A.语音 B.文法 c.辞格 D.语体)。

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体验论的文学观念认为(A文学主要不是对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情感的表现 c.文学主要不是对读者的道德感化的产物 D.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W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A.口语媒介 B.文字媒介 c.印刷媒介 D.大众媒介 E.网络媒介)。W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博学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惰性作品)W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除了” 文学文本中的语言“ 这一显著标志之外,还是(A.情感化 B.富有文采)的语言。

W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W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 陌生化“一词,是(A.俄国 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W我国古代按照语言特点,将文学分为两类(B韵文C 散文)W文学的倾向性受制于作家的(A创作目的B审美理想)Y 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A.省略 C.概略)。Y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A.色彩 B.线条D形体)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Y语言批评模式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A形式主义 C.新批评 D.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涉及的文学语言分析方法的一种概括。

Y意境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理论。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A.较为单纯 B.情感抒发较为含蓄 C.呈现空灵的追求)

Y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A.科学化 B.客观化 D.理性化 X喜剧以(A.夸张 B.幽默 C.变形 E.讽刺)等手法,揭露落后丑恶人物和现象的丑陋庸俗、虚伪荒谬。

X叙述性蒙太奇是以镜头的连接表明其连续性关系,叙述性蒙太奇主要包括(A.连续式 B.平行式 E.交叉式)

X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别重视(B细节真实C本质真是)

X 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的诗体。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主要包括:(A.史诗 B.诗剧 D.故事诗

X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A.英雄史诗B.骑士传奇 D.寓言 E.民间故事)。

Z 再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其特征表现为(A.客观性 B.理智性 C.细节逼真性)。判断题

C 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C从塑造形象看,描写比叙述重要。(√)

C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语境赋予了文学语言丰富复杂的内在含义。(√)C从批评者与作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不具有规范引导作用。(×)D典型化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日常生活,概括出社会现象的本质。(×)D电影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范畴。(√)

D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D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D读者与跨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跨越出文本所描述的年代的情形。(√)D道德教化批评是指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的批评类型。(√)S 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T同样是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诗言志”论是有所不同的。(√)W文学的原初含义就是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W文学的狭义理解,即一切语言性符号。(×)W文学欣赏中读者的再创造有时还会转化为艺术形象自身的内容。(√)

W文学欣赏的社会差异性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性和阶级的差异性。(√)W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W文学语言富有文采,是指文学语言必需华丽、精巧。(×)W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W文学意境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W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W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来消费。(√)W文学的原初含义不仅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今天一般不被看作文学的但有文采的一些语言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文学。(√)W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W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W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W文学媒介影响修辞效果的产生。(√)W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自觉运用。(×)W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W文学阅读的鉴赏功能,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X西方典型理论是在认识论哲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生成的。(√)X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Y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具有直接性。(×)Y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具有间接性。(√)Y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Z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与学识、甚至所有语言性作品形成复杂的联系。(√)Z 在文学文本语言中,如果出现一种语言内部蕴含其他语言的现象,就有了杂语或者互文性现象。(×)Z 在文学观念上,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 诗言志“论,都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所以二者是相同的。文学语言富有文采,是指文学语言必需华丽、精巧。(×)Z在文学中,语言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媒介“。(√)简答题

H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如何理解这句话。

①这段话强调了文学有着审美教育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2分)

②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才能发挥作用。(4分)

J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并对其中某一属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阐述解释与谈看法(6分)J简要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要点:①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②“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阐述解释。J简要说明文学与影视能够汇通的基本原因? 答案要点:①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⑧其次,小说这门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③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阐述解释

J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案要点: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后效阶段。阐述与解释 J 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案要点:涉义性; 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阐述及分析 J 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答案要点: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意蕴体味。阐述及分析 J简单说明文学的特征,并就某一特征稍加阐释。

答案要点: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文学要表情达意。阐述解释 J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并简要分析阐释其中之一特征。

答案要点: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阐述与解释。

J 简要说明文艺批评者应具备的主体条件,对其中的某一条件谈点自己的看法。答案要点: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阐述与看法。J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

答案要点: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阐述解释 R 如何理解“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就是要求作家不能主观地、任意地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反映生活,而必须深入生活,加以细致观察与体验,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照生活本来样子反映生活。S什么叫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运用线条,色彩或金石竹木等艺术手段和材料创造出人们可以用视觉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3分)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了作用于听众或观众感官的艺术形象。

W为什么有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作家可以形成文学流派?

因为一个作家或几个作家的创作和理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成为文学史上一段灿烂景观,成为创作楷模与旗帜,在辗转传播中为其他作家所接受并加以实践,形成文艺思潮,故产生了相应的流派。论述题

J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反复阅读文本。寻找突破口。条理化。确定结论。文字表述。评阅参考:观点提出: ;论述过程:;结合实际: S试就大众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评述。

答案要点: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第二,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第三,故事的类型化。第四,观赏的日常性。第五,效果的偷悦性。

Q请结合实例谈谈小说的时空情境是如何构成的? 答案要点:①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②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③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Y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2)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形象,因此,也就往往成为一定时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揭示,具有丰富的历史性、现实性的内涵。(3)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具有独创性和历史性的典型形象,也就因此具有复杂的文化、审美的内涵,造就一种复杂多样的阅读感受。往往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具有多种意义读解的可能性。(4)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典型具有强烈的召唤魅力和感染色彩,往往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呼应,激发起人们的认同。(每个要点各占4分,其余为答案组织内容分数。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以给相应分数。)

第四篇:文学概论

文体分类,三分法:1 叙事类:指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艺术 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作品。特点:作品描述的生活事件仿佛是本身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作者是故事的叙述人,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都渗透在描述的具体对象之中。

代表: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和寓言故事等。2 抒情类:指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求描写完整的生活 事件,出现的事物都被感情化,向读者揭示作者的内心精神。

代表:抒情诗、抒情散文等。3 戏剧类(表演类、舞蹈类):指把人物形象安排在舞台上,通过 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有完整情节,生活事件不由作者叙述,而是让舞台上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在展现矛盾事件发生过程中,不过分显示基内在的精神,从特殊的方式把主观的或抒情的,客观的或叙事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叙事与叙事学

1.叙事——是与抒情相区别的一种话语类型,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讲述故事。所以“讲故事”即叙事,进一步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见备注)2.叙事学(naratologie)作为专业的学术话语,并没有形成定论,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界定: 普兰斯《叙事学》——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巴尔《叙事学》——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

叙事的主要特征:

1.与抒情文学相比较而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与历史考证比较而言,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的构成

1.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要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关心的中心内容。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叙事动作——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事内容

故事:完整的故事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和具体明确的场景。1.事件

1)含义:它由的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事件的分类:

①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叙述单位

如: 林冲夜宿山神庙用一块石头顶住庙门这一小的事件却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关键。②起塑造形象、渲染场景作用的叙述单位

单纯从行动元很难区分人物性格,“做什么”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划分,具体的“怎么做”才是区分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人物的行动元和角色特性并不一定相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可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行动元与角色的多重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环境

⑴定义: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⑵功能: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甚至建构故事等。⑶环境的呈现方式

①支配式环境:即环境因素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人物和情节,如沈从文的《边城》《无极》

②从属式环境:即整个故事强调突出人物和情节,环境则处于并不显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为迎合读者的传奇侠义小说,这种现象比较明显。⑷根据环境在结构中的功能和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分为:

①象征性环境——它是叙述作品中的主导的环境模式,是作品中的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的表现。环境有时具有深化作品意蕴的作用,通过环境可以隐喻或暗示作品的内涵。

②中立式环境——指作品中所呈现的环境避免一种人为化的主观色彩,只将环境视为一种存在,仿佛与人物、情节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法国新小说中比较突出。

③反讽型环境——它不同于前两种环境,它与人物行动既然有关系又不和谐,环境与人物的情感或行动发生对立和隔膜。

反讽型环境最深刻的表现是环境对人物的嘲弄,一种对崇高、庄严、神圣的解构。结构:

①历时性向度(表层结构):指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文本中的关系,这是传统文学理论分析的方法。②共时性向度(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叙述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开始标出的时间位置。

开端时间≠事件发生的最开始时间 跨度:指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跨度 幅度:指逆时叙述与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

直接引语: 常见的人物对话与独白,一般有引导词并用引号标出,是人物语言的实录.间接引语:叙述者转述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对话的内容”被保留下来,但在语法形式上却变成小说叙述者的讲述。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主要讨论叙述的方式,包括叙述者的角度、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问题。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或讲述故事。类型: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 ∈一个角色 内在式焦点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叙事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 1 定义: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即“声音或讲话者”,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2 几组关系:

①叙述者:真实作者: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暗含作者:又称为作者的第二个自我,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

②叙述者→声音:故事中叙事者的存在还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用于传达内容的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是为了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③叙述者→接受者 诗的起源:

⑴ 诗、乐、舞同源。

⑵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① 重叠。② 和声: 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有时一章数句,每句之后用一字或语句,在民歌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戏曲中也有“帮腔”、“和声”。③衬字:衬字没什么意义,主要是因为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所以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常见的有“啊”、“咦”、“呀”、“唔”等。④格律与用韵:诗歌讲究章句的整齐,即所谓的“格律”。

⑶ 诗与文学游戏:① 诗与“谐”: 谐即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谐”与“巫”和“优”联系紧密。“谐”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② 诗与“隐”:隐与修辞:隐的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隐也是比喻的基础,隐的效果常常通过比喻来实现。许多咏物诗都以比喻的方式构成了隐的形式。双关:指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义。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③ 纯粹的文字游戏: 纯粹的文字游戏综合使用重叠、接字、排比、颠倒、回文等形式。

诗的思维与手法: ⑴赋、比、兴

最复杂的是比:比拟,比喻;比附,象征

象征:① 定义:象征即符号,以直陈的事物或意象作为标识或符号来指代或暗示心理世界、某种观念或事物,简而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的符号来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观念的方法。象征主义:(法)[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最早使用象征主义这一称谓,1886年他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文章,以Symbolism一词概括当时的法国诗歌,阐述了这种创作倾向的基本原则,此文被称为“象征主义宣言。”

1,前期:a时间:19C70S~90S b 代

表人物:魏尔伦,兰波,马拉美。c观点:强调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表达主观意识展现出来的音乐性、通灵性和神秘性色彩。

2,后期:时段:20C前40年。代表

人物(法)瓦雷里、(比)维尔哈伦、(奥)里尔克(美)艾略特、(爱)叶芝等。

总结:象征主义诗学重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音乐性和色彩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把不可言说的存在,不可言说的对亲身的体验转化为部分可听、可嗅的东西。

隐喻的具体类型:博喻:诗中连续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转喻:西方的转喻≈借代,多用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来代替本体。提喻:部分至整体。诗的比喻分类:角度——形象思维。类型:形象的事物——形象的事物;形象——抽象;抽象——形象;抽象——抽象。悖论:定义:指那些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① 凝炼性——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② 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③ 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精练,音韵和谐

④结构的省略、跳跃、错位

散文(三最)——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散文:与古时的韵文

(“文”)相对,即中国传统的“笔”;近代指诗歌、戏曲以外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游记、札记、传记、寓言等。

狭义散文: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即“四分法”中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存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散而神严”、“形散而神凝”,第二、亲身见闻,直抒胸臆。第三、散文一般矮小精悍,文情并茂。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定义:它又被称为“记叙文”、“叙事文”,是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

类 型:报告文学:它是文艺性的通

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中的“轻骑兵”。一般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 的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要求新闻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不能凭空虚构人物事件和情节。传记文学:用文学手法记叙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斗争生活、思想感情和成长历史的叙事性散文作品,要求历史的真实性同文学性相结合。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游记散文:记叙参观、游览、旅游见闻的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旅游行程,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抒写文化情感、历史情怀等。

抒情性散文: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论说性散文:定义: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事件发表议论,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矮小精悍,语言活泼犀利,形象隽永,多讽刺幽默的笔调。

类型:杂感、杂谈、杂论和小品文等 随笔—简而言之“随心所欲、包罗万象”的一种文体,往往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融为一体,新时期这种文体极为活跃。

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学: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它通过演员装扮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直接感染观众,发挥社会作用。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依据,戏剧演出以剧本为基础,剧本必须适应演出的特色和需要。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一定时空限度内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第二、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冲突。第三、动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戏剧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化和性格化。语言的动作化——把人物的对话、独白与姿态、表情、动作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戏剧语言——是演员“内心动作”的具体表现,贴切的语文有利于促进外部动作的表演,出于演出的需要,一般没有叙述的语言,主要是演员的对白和独白,它们又常和人物动作、表情相结合。戏剧语言的性格化——要求剧中的对话、独白等语言能够表现说话人的个性特点与他的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相符合,表现

出他特有的思想感情。

戏剧语言—还要洗炼含蓄、含义深刻,使读者观众易于理解,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潜台词——即角色台词的内在意蕴,包括说话人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意等,既有助于人物的表情,又使观众以片言明百义。戏剧文学的分类:一般按戏剧冲突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文学批评的涵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文艺理论,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其中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是文学批评的核心。

文学批评的几种标准:⑴ 政治标准同艺术标准的统一。⑵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⑶ 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美学的观点:主要是从美的创造规律出发,对文学作品作出整体评价,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创作中的艺术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家的情感联系,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作品给人的审美感受,读者的审美观点心理等等,注重艺术审美特征,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历史的观点:即是从作者生活和创作的整个时代,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来考察他的作品,揭示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探讨作品的价值大小。

真、善、美的标准:善——指文学作品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即是文学的功利价值。批评中的善的标准,主要是衡量作品所蕴含的感情的性质和深度,估价其对社会的影响。美——即按美的创造规律来衡量作品,如是否具备形象性、情节性、独特性等审美特征。

悲剧:在希腊原文中,悲剧就是“山羊之歌”。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即“酒神颂”。悲剧:《说文解字》:“悲,痛也。从心,非声。”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广义的悲剧;

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狭义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

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 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典型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观——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 尼采

“酒神精神”:主体的狂放、沉醉,任由自我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袒露。“日神精神”:是对绮丽华美的梦幻的追求,一种对光明的追求。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快感

杜博斯:使精神有所寄托

立普斯:紧张感或努力感。筋肉感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审美满足的基础。瑞恰兹:冲突的平衡

亚里士多德:情绪的宣泄和缓和平衡。我们所要求于悲剧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快感而是它所独有的那种快感。

弗洛伊德: 是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宣泄的快乐。

悲剧的实质——“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 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与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积极悲剧:人在面临困境时所激发的主体精神的胜利。

消极悲剧:人所体味到的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以有限而追踪无限,此乃人之最大悲剧。

中国无悲剧论的相关论述:

王国维——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

《红楼梦评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

第五篇: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构成(填空)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2、文学活动发生的几种学说及其关键人物

(1)、巫术发生说

弗雷泽

提出的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2)、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

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

康德

席勒

(4)、劳动说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3、把劳动作为文学起点的原因

(1)、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文化及审美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②、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③、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

3、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的构成,什么是语境(1)、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话语的构成: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言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的内容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微软用户1]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3)、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材料的生产活动)

①、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活动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②、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最后,文学话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出现多种可能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反映的对象)的两种解释 ①、客体即“自然”说,这以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②、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说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 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2)、文学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诗人)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②、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3、何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成一般比例的”

五、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基)

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②、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属性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①、主观的真实 ②、诗艺性

(3)、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诗意的裁判

谁对谁的评价

“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七、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填空)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含哪些层次

(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典型[微软用户2]

(1)、何为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C、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整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九、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构成有哪些构成、时间的问题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以及视角的问题(人称)(1)、叙事的构成:

①、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物、人物、场景等

②、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③、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互相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逆时叙)

(3)、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十、文学风格

1、创作特性和风格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

十二、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填空)

(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2、接受心境有哪些

欣悦 :欣悦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 :抑郁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3、何为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能填充这些空白。(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

4、何为隐含的读者

所谓的“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5、文学接受的高潮的几种表现

共鸣 :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 :是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余味 :所谓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十三、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填空)(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在运用艺术标准时,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作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下载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概论[范文大全]

    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1、意识形态定义: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维持政治稳定。根......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推荐5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

    设计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选择,填空,判断 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

    《文学概论》论文

    论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 内容摘要: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认识与审美的统一。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

    文学概论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文学概论1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